『壹』 你怎么看待音乐电影《音乐之声》
首先我个人很喜欢音乐电影《音乐之声》,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种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音乐之声》是一部出色的电影音乐,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价,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它获得了最佳影片、景佳导演、最佳音响、最佳剪辑奖,所以我很喜欢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很出色。
『贰』 音乐之声表达了什么
《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其中有很多感动人心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音乐之声》令人感动的不光是情节,更是这部电影的内涵。做自己,乐观积极地面对自己。
『叁』 如何评价电影《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它的剧情特别连贯,特别简洁,而且这部剧里的音乐能给观众带来很深的感触。
『肆』 电影《音乐之声》中的语言赏析
、《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 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
《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为五十年代百老汇公演时间第二长的音乐剧。但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电影版《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 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电影《音乐之声》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特拉普男爵生于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当时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父亲是海军上校,他也想献身海军事业,所以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海军上校时,就被任命为U6潜艇的指挥。一战时,一艘法军潜艇被特拉普的潜艇击沉。1918年,国王约瑟夫一世提升他为海军少校。 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失去了海岸线,不再需要海军。特拉普上校不仅失去了职位,还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给他7个孩子照顾。
玛丽娅生于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约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养母,她们住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后,进入了四年的国立师范学院。 玛丽娅原来是社会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在大学期间,一位著名的神父开始给她布教,改变了玛丽娅的生活和信仰。 玛丽娅加入了萨尔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为一个修女。修道院决定让玛丽娅离开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师,照顾他的一个患风湿热的女儿。
一年后,孩子们要求他们的父亲设法留住玛丽娅,他们甚至建议他应该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我!男爵回答说。于是孩子们自己去问玛丽娅。因为玛丽娅说,是,我喜欢他。他们订婚了。她再也没回修道院作修女,于1927年11月26日嫁给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两个女儿。
1935年,瓦兹内神父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使音乐成为他们一家的爱好。他们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纯美的歌声使他们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他们曾在大萧条时期失去了所有的钱财,此后他们被邀请做欧洲巡回演唱会。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特拉普宁可丢掉物质财产,也要留住尊严。他们离开了萨尔茨堡市郊的别墅和一切财产,前往美国。
1938年9月,他们到达纽约。途中第10个孩子出生了。瓦兹内神父也和他们同行到美国,在他的指导下,唱歌成了他们的职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渐渐扬名。 二战后,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个音乐慈善组织: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发送了无数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费尔蒙特的一个乡村里买了一个大农场,这儿和他们思念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的风光相似。他们给他们的房子取名为“一颗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后院的家庭墓地里。 当他们结束了20多年、30多个国家的演唱生涯时,他们把他们的奥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场大火烧毁。他们立即决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设计很现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玛丽娅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边。
本片在当年成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这部经典巨作曾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五项大奖。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片中美妙的音乐至今仍广为传唱。影片的译名在各地大相径庭:在中国香港,它被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台湾地区译名则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灵深处的音乐》;西班牙译成《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国,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梦》……译名不同,音乐却同样动听,人们对它的喜爱可见一斑
『伍』 《音乐之声》为什么让人感动
《音乐之声》是与1965年在美国上映的音乐剧,刚开始时在百老汇表演。上映当年荣获十项奥斯卡提名,五项大奖,创下了奥斯卡颁奖史上的历史。

『陆』 《音乐之声》赏析
《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只要修道院的门开着,她就常在苍翠的群山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洁净的小溪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
她老是流连在野外而忘了晚祷的时间,她完全没有修女的娴静气质,而像一个野孩子那样,常常令修女们感到头疼担忧,但又对她充满爱怜。
修道院院长觉得玛丽亚不适应这种与尘寰隔绝的生活,该放她到外面看看。就这样,她来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是个心地善良的爱国者,他在服役期间功勋卓著,但不幸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几年前死了,从此他变得心灰意懒,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家里再也没有了歌声,没有了笑声,也不许人家提到他的妻子。他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并不了解他们,老是像指挥水兵一样管理着他们。
玛丽亚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戴着顶破旧的帽子,拎着手提箱、挟着吉它离开了修道院。她一路放声高歌、蹦蹦跳跳、莽莽撞撞,一口气闯进了上校家。两人见面以后就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上校见她一身不合适的打扮和一脸的稚气,对她能否做家庭教师表示怀疑;同样地上校管教孩子们的做法也令玛丽亚感到不可思议: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挺胸,立正,“一”、“二”、“三”-------“七”按水兵操练的要求报出自己的姓名。玛丽亚被吓得目瞪口呆。
孩子们生性活泼可爱,各有各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乘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一会儿被子下还能找到两只靴子。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她在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漂亮的游戏服,领着他们走出楼房,去拥抱美丽的大自然,在芳草地上快乐地起舞;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音符,“多来米,米多来”孩子们快乐极了。他们越来越离不开玛丽亚了,而玛丽亚也无法离开这个家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了。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他惊奇地发现他那原本死气沉沉的家,现在竟出现了欢声笑语,充满了音乐之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了一个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特拉普上校冷酷的心开始解冻了,是玛丽亚重燃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他的心也告诉自己,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心地善良的玛丽亚。
玛丽亚不敢正视自己的感情,她对自己心中那份莫名的感情感到恐惧。于是,她选择了匆匆逃离。但孩子是那样的依恋她呀!怎么会舍得让她离开?他们甚至偷偷地去跑到修道院去找她。最后,还是修道院的院长最了解她:“玛丽亚,我们的修道院可不是用来逃避的”“孩子,你有机会得到爱”。“你必须找到答案。你必须回去。你必须面对它,你将要过你本来要过的生活。”因此,玛丽亚重返特拉普上校的家。特拉普见到了久别的她,再也掩饰不住地表达了满怀的相思与爱恋。而这一切,男爵夫人都看在了眼里。
男爵夫人知趣地退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快乐地拥抱在一起,唱起了那样甜蜜动人的情歌。“我一定是作了好事才会有此好运,没有做就不会有。你就在此爱我,不管应该与否。
这时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纳粹分子早已嗅出了上校家浓郁的自由奥地利气味。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节的当天,上校和玛丽亚蜜月归来,同时柏林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
借着参加民谣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们和修女们的协助下,他们一家人终于摆脱了魔掌,逃出了多难的祖国,他们获得自由了。
但是,在合唱会上,他们以满腔热情唱出的绕梁不绝、回肠荡气的对祖国眷恋的爱情之歌却永远地回荡在人们的心里:
薄雪草,薄雪草,每日清晨你向我打招呼。小又白,洁又亮,你很高兴遇见我。不管是在冰霜风雪中,永远含苞生长,永远含苞生长。薄雪草,薄雪草,祝我故乡永远幸福。
『柒』 求《音乐之声》艺术赏析
《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影片中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大量的演唱,以及载歌载舞的表演,具有活泼欢快的情调。《铃儿响丁当》《朵、来、米》《再见》以及主题歌《音乐之声》等歌曲,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其中有的已经成为经典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这样的回答您满意吗?请到“淘宝网——尙韩小屋”做客,有大码女装和首饰。
『捌』 音乐之声课文解析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艺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音乐之声》课文赏析
一、情节结构
《音乐之声》在情节结构安排上有三个特点: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设置伏笔和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这三个特点,在本课都有较明显的体现。
1.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要能够撞击观众的心灵,必须要有鲜明而又独特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既是构造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又是电影艺术赖于表现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课的主要矛盾是孩子们和上校之间的矛盾,是严父和可爱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具有社会普遍性。孩子和父亲的冲突,除了代际之间的矛盾之外,还有父亲的严格和孩子们好玩的天性之间的冲突。本课就是将社会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现在上校一家的矛盾冲突中。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还有麦克斯与上校的矛盾、施罗德男爵夫人和玛丽亚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等。
本课的矛盾冲突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还在于创作者能够捕捉人物独特的个性。本文设置了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责的情节。通过这个冲突,揭示了玛丽亚直率大胆、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上校严肃的、甚至有点儿古板的样子。
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运用误会和巧合等戏剧手段。在本课中,原本上校就不许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气,认为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当他第一次看见孩子们撒野时,心里还只是怀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玛丽亚和孩子们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狈,这让严肃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玛丽亚作为家庭教师,如此纵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在上校责怪她的时候,不但不认错,反而指责上校对自己的孩子一点儿都不理解,这就让上校产生更大的误会,因此要将玛丽亚扫地出门。这种误会激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2.设置伏笔。伏笔是电影剧本创作中展开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法。电影《音乐之声》时间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作为艺术创作来说,作品中的人不可不变,事不可不发展,如果在前面的发展过程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却又在后面的发展中突然让人和事情发生新变化,就会让人觉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个交待和暗示,才能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增强作品的内聚性。在课文中,有三处伏笔,一处在本课中就得到了照应,而其他两处,则是为后面的叙事设下埋伏。第一处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麦克斯从维也纳回到特拉普的家乡,在公路上就听到了孩子们玩耍时的大呼小叫,这时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应,男爵夫人问“天啊,这是怎么啦”,口气中充满了惊讶和不可思议。这种反应为后面她与孩子们的冲突设下了伏笔,表现了男爵夫人难以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则回应男爵夫人的惊讶,“没什么,就是本地几个淘气的孩子”。上校已经怀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气,只是不敢确定,但他对孩子们这种表现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这就为上校和玛丽亚后面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这个伏笔在本文中有了照应。当狼狈的玛丽亚和孩子们从湖水里爬出来的时候,上校叫住了玛丽亚,并向她确认前面路上听到的打闹声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发出的,玛丽亚很肯定地回答了他,这个回答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本课的第二个伏笔是罗尔夫送信给麦克斯,正想方设法通知丽莎,不料被上校看见,惊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给上校敬了一个纳粹礼,愤怒的上校毫不犹豫让他滚出去。这个伏笔首先为表现后面上校对纳粹的反感有一个交待,同时也为最后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见前来搜捕的罗尔夫埋下了伏笔。第三个伏笔是孩子们在玛丽亚的指挥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戏,这让麦克斯兴奋不已,要上校同意组成冯•特拉普家庭合唱队。虽然在本文中这个建议被上校一口回绝了,但是在最后脱离困境的过程中,就是这个家庭合唱队为逃跑赢得了机会。
3.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结构的整体性原则就是平常所说的故事的发展严格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有头有尾,有起有讫。《音乐之声》的整体性结构不仅表现在整个故事的结构上,而且在故事发展的阶段性过程中,也非常严格地依照整体性原则。本课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故事的开端是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学习唱歌,发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孩子们的打闹声,在湖边上看到玛丽亚和孩子们掉到湖里面,高潮是上校和玛丽亚各不相让地争执,结局是孩子们的歌声融化了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矛盾,尾声是孩子们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戏,上校为大家演唱了《雪绒花》。故事结构完整,起承转合过渡自然,使故事发展线索清晰。
二、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
在音乐歌舞片中,音乐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享受,而且在叙事和抒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课中,音乐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抒胸臆,表达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运动,而电影中的音乐,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强度和深度表达画面和语言不易表达的情绪和感情,使观众了解到人物形象内心难以言状和不易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变化。当孩子们在玛丽亚的指挥下表演了木偶戏后,大家便提议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对大家的要求,上校动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绒花》,深情的歌声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声也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导演特别给了几个玛丽亚的反应镜头,表明在这首歌之后,玛丽亚心目中的上校形象发生了变化。一首《雪绒花》胜过千言万语,表达了上校对故乡、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也表现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玛丽亚一样,在观众心目中,上校从此不再是一个不近情理、严肃刻板的形象了。
2.音乐参与叙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本文中,音乐不仅渲染气氛表达感情,而且还直接参与叙事,解决矛盾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上校看见孩子们野性十足,浑身水淋淋的,就责问玛丽亚,玛丽亚反过来还指责上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至于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玛丽亚赶回修道院。正在这个时候,屋里面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们一起歌唱《音乐之声》。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们的距离,也消融了上校和玛丽亚之间的矛盾冲突,上校向玛丽亚道歉,要求她留下,也为后来他们之间感情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利用电影的视听手段,将歌舞具象化,是一种“MTV”形式。音乐是听觉艺术,听音乐的时候,不需要视觉器官参与。当电影和音乐结合以后,音乐优美的旋律就和电影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将音乐表达的感情视觉化,造成一种音画结合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和孩子们的木偶戏浑然一体,使歌曲具有“可视性”,是一种“MTV”形式。孩子们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时候,配上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和行动,把歌曲中的天真烂漫的韵味表现出来了。上校在演唱“雪绒花”的时候,导演同时给了几个反应镜头,将整个气氛推向高潮。
4.音乐优美的旋律,丰富了电影的视听表现力。最早的电影是用来叙事的,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就是忠实地将工厂大门口的景象客观地记录下来。音乐歌舞片的出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表明了电影艺术既可以客观地记录,也可以主观地抒情。电影可以利用音乐优美的旋律,使画面音乐化,获得一种节奏感,极大地增强电影的视听表现力。本文的开始,孩子们在玛丽亚的带领下在外游玩,除了玛丽亚教孩子们唱歌具有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外,孩子们在外玩耍的长时间内,既不新奇也毫无悬念,就情节发展而言,这段内容是乏味的,不具备典型意义。正是因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画面充满了节奏感,因此尽管影片用了很长时间表现这段过程,观众也不觉烦闷冗长。在电影史上,音乐歌舞片出现以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造就了一批音乐歌舞片的经典,直到本世纪,还有一些颇有影响的歌舞片出现。
『玖』 谁有对电影《音乐之声》中歌曲的评价急!!!
最有名的是《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和《雪绒花》,另外《我最爱的东西》《晚安,再见》、《音乐之声》和《十六岁十七岁》也很好听。
这些歌曲不但曲调优美,还为推动剧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他的歌还有修女们在评价玛丽娅的时候唱的《玛丽娅》、玛丽亚去冯特莱普上校家的路上唱的《天主关上了门,又在别处开了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