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雷电华电影公司的历史
作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北美主要的无线电视广播公司之一,雷电化通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3年通用轮胎对扬基广播网的收购案。1952年,公司将它新扩张的广播股份组合到分公司通用电视广播公司中。1955年轮胎厂商收购了雷电华电影制作公司后,它的媒体业务都被集中到了雷电华电视广播电影公司旗下。1959年,在电影制片厂倒闭后,媒体分部被命名为雷电华通用,在接下来的30年间公司都以此名字经营。除了它的电视广播业务,雷电华通用也是通用轮胎公司的(和它的母公司重组后的GenCorp公司的)其他核心业务的控股公司,包括软饮料装瓶、旅馆,和最初的Frontier航空公司的17年。 雷电华通用广播台的阵容中包括了北美最顶级、最具影响力的流行音乐电台中的一些。1965年5月,洛杉矶的KHJ(AM)电台介绍了“40大”(top 40)格式的Boss Radio榜单。这一限制性的策划形式很快被许多雷电华其他电台采用,被全国非雷电华广播公司所模仿。纽约的雷电华FM电台在多种电台呼号,包括WOR、WXLO(99X),开辟了许多模式;1983年,作为WRKS(98.7 Kiss FM),成为了第一批做说唱音乐定期节目的主要电台之一。
这家公司的电视台,大部分没有网络关联,它为人所熟知的是1954年纽约WOR-TV电视台开始播放的百万美元电影系列,播放经典电影(包括雷电华作品和许多其它公司的作品)。 1962年夏天,雷电华通用和顶点电子公司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进军收费电视服务的风险投资:到1969年初,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WHCT-TV电视台播放电影、运动节目、经典和流行音乐会,和其他一些非商业的直播表演,从安装解密器、每周租金和个人节目收费中获得收入。然而,雷电华通用最著名的事件是,一次可能是电视史上历时最长的许可证争夺战。它开始于1965年,当时通用轮胎公司威胁卖方,如果他们想保留合同的话,他们就必须购买它任一电视台的广告,因此被控告。接下来是超过20年的法律诉讼,最终在FCC(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压力下,迫使GenCorp(1983年开始通用轮胎和雷电华通用的母公司)将它的广播电视所有物都卖掉了。1991年,雷电华通用永久退出媒体业务。
Ⅱ 2010年度票房盘点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 市场占有率及介绍
环球影业: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旗下的环球影业都不是好莱坞的绝对强势公司。若单纯拼爹,整个好莱坞是没人能拼得过环球的,但跟其他电影公司的嫡长子身份不同,NBC与环球这对姊妹两在通用电气家里更像是小老婆生的庶子。鼎盛时期的环球拥有两大法宝,喜剧电影是环球手中的第一大法宝,曾在环球推出过《外星人E.T.》、《大白鲨》以及《侏罗纪公园1&2》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则是握在环球手中的另一大法宝。但现如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早已是派拉蒙梦工厂的核心骨干,而不是环球的核心骨干。而在喜剧片领域,我们虽然还可以依稀领略到环球在该领域里的强大底蕴,但其喜剧片的整体表现也只不过是差强人意而已,也并无太多值得大书特书之处。
环球今年的表现可谓一场噩梦,特别是在上半年。投资2亿美元的《罗宾汉》在本土只捞回了1.05亿;投资1.5亿美元的《狼人》在本土只捞回了6200万;而被环球寄予众望的保罗-格林格拉斯与马特-达蒙这对白金组合也让环球高层再一次习惯性地脸面扫地。这部投资达到1亿美元的伊战电影虽然拥有良好的观影口碑,但在本土却只捞回了可怜的3500万。但小生认为这其实不能怪雷德利-斯科特、乔-庄斯顿以及保罗-格林格拉斯。要怪,也该怪向这种夕阳类影片拨重款的环球脑残高层。
在经历了一个相当安静和沉闷的2009年之后,环球高层急于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策略上的严重失误再次让环球在北美和全球赔得血本无归。如果没有《卑鄙的我》的英勇救驾,以环球今年的表现,都有可能被六大阵营除名。与峰会及狮们等小兄弟可怜楚楚地同属第二梯队。但好在下半年,环球的整体表现总算有所起色,其中最大的救驾功臣属环球最不擅长的类型——动画影片《卑鄙的我》。对于一家百年老店老说,靠一部自己最不擅长的动画电影勉强保住自己好莱坞老六的位置不被峰会与狮们所取代,这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环球2010年度的最后一搏——《拜见岳父大人3》虽然还在上映中,但预计最终票房肯定超过一亿大关。但就算在超过一亿投资线之后,再多跑出几千万距离,这部电影也注定会是《拜见岳父大人》系列中票房最惨的一部。但已是强弩之末的《拜见岳父大人》能取得如此成绩,亦实属不易,好歹也算是给噩梦般的2010年画上了一个尚算圆满的句号吧。
索尼哥伦比亚:又是一个安静的一年
和去年一样,今年的索尼哥伦比亚也出奇地安静。连续两年无票房过两亿美元的作品问世,连续三年无票房过三亿美元的作品问世。在没有蜘蛛侠和大史密斯的年代里,安静仿佛是索尼哥伦比亚唯一的出路。小日本接管之后的片海战术让本身就非常有限的票房更显分散。
在没有大史密斯可依靠的年代里,索尼哥伦比亚方佛已找到了新的“矿井”,他不是别人,是史密斯家的公子哥——小史密斯。长江后浪或许会有将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那一刻,但显然这一刻还没有真正到来。小史密斯的票房号召力跟鼎盛时的威尔老爹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但在《功夫梦》中最终告别龙套生涯之后得以扶正的小史密斯在若干年后或许会真地蜕变成将威尔老爹拍死在沙滩上的那股长江后浪。
最近几年,喜剧电影也成为了索尼哥伦比亚的支柱财源。他们几乎每年都会推出若干部能让主子赚得盆满钵满的喜剧电影。今年当然也不例外。有可能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喜剧电影往往会出现北美与海外票房严重不对称的破脚现象,但这一点丝毫不影响《长大后》等“犯骚系”喜剧片的投资回报率。《长大后》也是亚当-桑德勒时隔两年之后再度为索尼哥伦比亚犯把骚的作品,只不过这回,桑德勒先生骚得更加有味道了罢了。
2010年度整体表现还算平稳的索尼哥伦比亚在年关岁末之际晚节不保,相继栽了两个大跟头。本指望凭借约翰尼-德普、安吉丽娜-朱莉、杰克-尼科尔森、欧文-威尔逊等一线巨星的票房号召力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赚足美钞与面子的索尼哥伦比亚却为此付出了巨大而又惨痛的代价。如果影片本身对观众的吸引力有限,别说是德普与朱莉,就算是亚当与夏娃在世,恐怕也是无济于事。
迪士尼-悲喜交加,悲大于喜。
对于迪士尼来说,过去的2010年无疑是一个悲喜交加,五味俱全的一年。喜的是在后《阿凡达》时代的2010年,北美以及全球票房榜上的状元郎与榜眼君均出自迪士尼家。这也能让九泉之下的迪士尼老翁感受到窦燕山当初五子登科般的喜悦。《玩具总动员3》是迪士尼皮克斯摩拳擦掌十一年之后推出的一部撼世杰作。这部完美无瑕的续集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迪士尼动画片品质上乘,但票房爆发力总是缺那么点火候的命运。从过去一年的表现来看,也不排除日后皮克斯在票房和口碑的双线上完胜死对头——梦工厂的可能性
《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去年北美及全球票房榜上的双料榜眼。原著影响力、绚烂多彩的3D效果以及约翰尼-德普与蒂姆波顿所产生的化学效果等因素让这部口碑平平的真人动画在全球收刮了十亿美元。这一成绩与同门大师姐——《玩具总动员3》基本持平。
有喜,自然必有悲。这场大悲剧的幕后导演不是别人,正是头顶金牌制片人皇冠的杰瑞-布鲁克海默。对于在好莱坞叱诧风云多年的杰瑞仁兄来说,2010年确实流年不利。被迪士尼高层寄予厚望的《波斯王子》与《魔法师的学徒》在关乎生死的北美市场上连总成本的一半都未能收回。如果杰瑞老兄在新的一年里依然如此犯浑的话,小生认为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曾经的金牌制片人重新进行更加正确和与更加与时俱进的定义。除了流年不利的杰瑞-布鲁克海默,《魔法奇缘》和《创-战绩》等重金打造下的视觉怪兽们的表现也与人们之前的期待也是相去甚远。这也是为什么说今年的迪士尼悲喜交加,但悲大于喜的另一大主因。
但平心而论,你要求一个只会拍PG电影的制片商在好莱坞的年终票房榜上鹤立鸡群,踏平各路诸侯,这本身就有点不太现实。有时,迪士尼会以保住自己的良好清新形象这一大局出发,做出一些令某些人不可思议的举动。例如,将曾经盛极一时的独立电影公司——米拉麦克斯的创始人——韦恩斯坦兄弟扫地出门等。
可见,迪士尼有时会为了自己母公司根本利益,适当放弃票房榜上的那点蝇头小利。毕竟,在所有小朋友眼里,迪士尼是他们最好的朋友。这一点是整个迪士尼集团的最大财富。与其相比,北美年终票房榜单上的排位顺序显然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20世纪福克斯:《阿凡达》之后的一片萎靡
去年谁最伟,答案肯定是华纳兄弟。那么去年谁最萎,你或许会说是环球,但如果不计算《阿凡达》的那笔够让人吃小半年的4.66亿巨额“遗产”,去年第一大萎户恐怕就要换人了。此外,去年20世纪福克斯还从《鼠来宝2》中收到了近一亿美元的小笔巨额“遗产”。 但年初起跑时无比巨大的领先优势并没让20世纪福克斯笑到最后。
去年,20世纪福克斯没有一部电影的北美票房过亿。在后《阿凡达》时代里,其师弟师妹们所表现出的萎靡疲态简直让人咋舌。2009年,对公司前一年的表现恼羞成怒的福克斯高层拿出了罕见的魄力与霸气:《阿凡达》、《鼠来宝2》、《博物馆惊魂夜》、《金刚狼》、《冰河世纪3》。高密度的大片投放率也让当年的暑期档与假日档出现了罕见的同门师兄弟间同室操戈怪异局面。而本身内功并不深厚的20世纪福克斯在经历了激情荡漾的2009年之后,出现集体萎靡现象并不稀奇。
虽然说激情2009为内力薄弱的20世纪福克斯去年的全盘萎靡埋下了浓重的伏笔。但未能有效利用手中预算的福克斯高层也是难辞其咎。虽然总体投入相比于其他电影公司可能寒碜些,但预算接近一亿或超过一亿的影片并不是没有,且也并不是一两部。而结果投资额在一亿美元上下的影片在北美无一例外地未能迈过投资线,更不要提是盈利线。2009年的《阿凡达》等影片确实占用了过多的预算与精力,但本土票房未能迈过投资线,这显然已不再是预算与精力足不足的问题了。而是投资者脑残不脑残的问题了。
20世纪福克斯确实没有什么好的题材了。以至于混到将迪士尼因食之无味而果断放弃的鸡肋系列《纳尼亚传奇》当作法宝的地步。确实,可怜的福克斯已经沦落到吃别人扔在垃圾桶里的馊饭剩菜混日子的地步。但小生认为这种开脱比较无趣。因为这一事实恰好证实了福克斯的薄弱内力和昏庸决策。即使是副班长——环球今年也有一部过两亿的《卑鄙的我》与过一亿的《罗宾汉》和《拜见岳父大人3》。或许,福克斯的综合实力确实不比环球强到哪里去。
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福克斯也不可能从年初一直倒霉到大年三十儿。在一片哀声与悲鸣氛围中,春季档的《约会之夜》也算是一个特殊例外。这部北美票房达到投资额的1.8倍的准一亿喜剧大片成为了福克斯今年仅有的遮羞布。但在公司不可逆转的整体颓势中,《约会之夜》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Ⅲ 雷电华电影公司的公司诞生
1927年10月华纳兄弟公司《爵士歌手》(1927)的成功放映,使得有声电影变得有利可图,RCA公司为了也从中得利,它利用它的母公司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刚开发出来的光学有声电影系统——Photophone进入了电影工业。而所有主要的电影制片厂和他们的剧院都在和AT&T公司的西部电气分公司(Western Electric)旗下的子公司ERPI(电气研究产品公司)签署协议,以便跟上这个变革。为了能够抢先加入有声电影的热潮,1927年年尾,RCA的总经理David Sarnoff就在FBO电影作品中运用Photophone系统和Joseph Kennedy商谈。谈判使GE公司在这家制片厂可以获得一份利益,这是Sarnoff庞大计划中的第一步;计划的下一步,就是拥有一系列的电影院,就像其他主要的好莱坞电影制作公司一样。几乎同时,Kennedy开始研究收购KAO大型连锁剧院的可能性,剧院建造在正在衰落的现场马戏团周围,正在尝试转变成电影院。早先,
百代(美国)和西席尔·地密尔的电影制作曾经合并在这个剧院集团旗下。1928年年初,KAO的总经理,百代公司的主席John J Murdock成为了Kennedy在巩固和地密尔的PDC公司的关系的顾问。这种合作关系正是Sarnoff和Kennedy所寻找的;在Murdock的支持下,1928年5月10日Kennedy成功收购KAO。 不久,地密尔的股份被收购,他在Culver City的制片设备被百代公司接管。Kennedy尝试将向他寻求帮助的First National Pictures纳入Photophone的计划中,但是失败了,之后RCA决定收购Kennedy在FBO和KAO的股票,在1928年10月23日宣布雷电华控股公司成立,Sarnoff担任董事会主席。Kennedy从合并公司的职位上退了下来,但让百代公司从雷电华中脱离出来自己管理。 RCA拥有RKO的主要股权22%;20世纪30年代早期,RCA在这个公司的股权最高达到60%。 公司的制作和发行由Radio Pictures执行,由原来FBO的副总裁Joseph I Schnitzer管理。 离开电影事业几年后,1930年Kennedy安排PKO从他手里将百代收购。1931年1月29日,Kennedy将他曾经出力创建的公司的最后一些股份也卖掉了,百代公司连同它的合约演员、优秀的新闻影片业务和Culver City的制片厂和外景场地一起合并给了RKO。
Ⅳ 美国好莱坞的几大影片公司背后的母公司是什么,具体看补充!
你说的是大股东吧?事实上每家公司都是党派有联系的,因为他们的宣传时政党需要的。例如华纳背后就是民主党。
Ⅳ 果实电影公司母公司
花鸟鱼虫
Ⅵ 北京环球影城的母公司是什么
北京环球影城项目不是一家公司,是一个游乐园,由美国环球影业电影公司和首旅集团共同出资,总投资高达上百亿。
北京环球影城股东分别有首旅集团、首开集团、北京文化投资发展集团、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以及美国环球集团。依据人民网官方网站发布的消息显示,其合作方式是通过上述的四家国有背景企业建立首寰投资与美国环球集团。
北京环球度假区包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北京环球城市大道、全球首家环球主题度假酒店和首旅集团诺金品牌首家度假酒店。
(6)六大电影公司母公司扩展阅读:
景点介绍
变形金刚基地
变形金刚基地主题景区基于《变形金刚》系列科幻动作电影进行创作和呈现,将成为世界上首个以“变形金刚”为主题打造的主题景区。
景区采用专属创作的延伸故事背景,以巨型泰坦 “梅特罗贝斯”作为核心人物。在这里,“梅特罗贝斯” 与优秀的中国科学家们协力联手,在北京近郊选定一处富含能量晶体的场地,作为巢穴部队N.E.S.T.的北京总部。
Ⅶ 好莱坞制片厂有哪些大导演分别属于哪些公司各自创作理念是什么都拥有哪些明星
好莱坞最早的八大影业是指米高梅(MGM)、派拉蒙(Paramount)、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华纳(Warner Bros.)、联美(United Artists)、环球(Universal)、哥伦比亚(Columbia)和雷电华(RKO)八家,这八家电影公司创立组成的美国电影协会(MPAA)为所有在美国上映的影片分级,并为美国电影的利益进行游说。
当时的八大影业全是垄断企业,特别是前5家公司,不但垄断了电影制作、发行各个环节还拥有自己的院线,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迫于美国反垄断法而出售了自己的院线(但目前大电影公司又开始介入影院经营,如索尼已拥有美国最大院线20%的股份)。由于失去院线加上电视普及的冲击,八大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并导致雷电华在50年代破产,但因为迪斯尼(Walt Disney)的崛起,填补了雷电华留下的空位。
之后好莱坞开始进入萧条期,20世纪70年代,原来的第一大公司米高梅逐渐衰落,而被联美收购,但联美的好日子尚未开始,就因为投资了影史上最最亏本的“巨片”《天堂之门》而破产,反而要米高梅来收拾残局,组成了米高梅/联美(MGM/UA),八大影业变为七大。与此同时,一些小公司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并崭露头角,象三星(TriStar)、新线(New Line)、卡洛可(Carolco)、奥利安(Orion)等,但它们始终没有达到七大的规模,三星和新线直到被大公司收购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好莱坞开始复苏——大购并开始了。先是依旧衰弱的米高梅被CNN的母公司特纳广播收购,特纳已经有了新线和城堡岩(Castle Rock——《申肖克的救赎》、《绿色奇迹》等名片的制作公司)两家电影厂,并很快发现米高梅的烂摊子很难消化,于是特纳在留下米高梅唯一值钱的东西——世上最大的影片库来充实自己的电视节目后(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米高梅/联美的老片的DVD是由华纳发行的原因),就把米高梅转手给了一家意大利金融财团,唯一让米高梅感到一丝希望的是特纳没有夺走007的版权。
1985年,即使《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发行也未能使福克斯摆脱破产的阴影,澳洲人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及时出现并收购了它,媒体大亨默多克确实有起死回生的绝招,在新闻集团的运作下,福克斯不但恢复了昔日的辉煌,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国第四大电视网FOX。
日本的索尼收购了CBS唱片后也在1989年从可口可乐手里收购了哥伦比亚和三星,组成了索尼影业(Sony Pictures/Columbia-TriStar),尽管新公司一开始连续多年的亏损让索尼不堪重负,但索尼并不愿放弃。而索尼的同乡松下在收购环球及其母公司MCA后,发现盈利遥遥无期,也未能给其影音硬件的销售带来多大好处,便将MCA售与了加拿大酒业巨头西格玛。
迪斯尼通过《小美人鱼》也重展雄风,并且为了区别其儿童片的发行,迪斯尼成立了专门发行“大人片”的试金石(Touchstone)和好莱坞影业(Hoolywood Pictures),并将三个发行品牌集合为比威发行公司(Buena Vista——BV)。但进入90年代后,凭借《本能》、《终结者》系列等成功巨片春风得意的卡洛可却开始遇到了大麻烦,它的规模无法承受连续进行的大投资,《割吼岛》的失败让它血本无归、掏空家底,《星门》的上映让卡洛可彻底破了产,它的影片库出售给了米高梅。
时代华纳在90年代收购了特纳广播,新线和城堡岩也就加入了时代华纳。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七大公司全部都成为了跨国传媒集团的一部分:迪斯尼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独立片商Miramax和ABC电视网;派拉蒙被拥有MTV的维亚康姆(Viacom)收购,并建立了UPN电视网;福克斯重组为福克斯娱乐集团并建立了美国第三大独立片商福斯探射灯(Fox Searchlight);时代华纳与AOL合并;西格玛收购了宝丽金后,由于发生巨额亏损,又被法国媒体巨头维旺迪购并,重组为一家新公司维旺迪-环球(Vividen-Universal);米高梅尽管仍未恢复元气(其市场份额甚至不及Miramax等独立片商,海外发行权也委托给了福克斯),但也建立了自己的有线电视网,并且既收购了卡洛可影片库后,又收购了奥利安、宝丽金影业等破产公司的影片库,重新拥有了世上最大的电影库。当然,新成立不久的梦工厂(DreamWorks)也开始显露实力,但无论从其市场份额还是涉及业务的深度广度来说要成为新的第八大还有距离。因此,现在八大影业已成一种俗语,指的是好莱坞的主流片商,真正称的上“大”的目前只有7家,也就是美国电影协会(MPAA)目前的7个成员:索尼影业(Sony/Columbia),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Buena Vista)、华纳(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环球(Universal)、米高梅(MGM/UA)。
关于梦工场的一点意见 (周黎明)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它已完全有资格当第八大。它唯一的不足是缺乏片库,还有产品线不够长,如没有电视剧产品,唱片业也未发展起来等。
八大现在也只是个泛指了.......... (flyerzeng) 原来的八大片厂是从更早前的五大派生而来,而到了90年代,大型公司的并购和分裂时有发生,很多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交易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MGM这样的公司,一年投拍和上映的A级制作的大片都非常有限,收益也和后起的诸如新线或梦工场这样的公司不能相提并论,甚至连远景旗下的一间公司,如试金石都不如,这样的公司列在八大里,也多数属于象征意义的.......
MGM经过数次的转让和并购,它的电影库也不是完整的,目前的MGM拥有的是U/A,ORION,POLYGRAM及60年代后MGM自行拍摄的影片,基本是这么个范围,那个CAROLCO的电影库根本就不在MGM,而在艺匠公司手里,这个艺匠最近好像和狮门合并了.....而艺匠似乎又是被法国的CANAL+控股的,而环球又和这个CANAL+有些什么瓜葛........总之,CAROLCO的东西并不在MGM手里...........而且特纳在MGM的时候,已经把很多的早期MGM打包出售过,所以像<雨中曲>,<乱世佳人>这样的MGM经典,现在是在华纳手里.........
应该没有各自的创作理念。什么片赚钱就拍什么片喽。演员和导演不属于制片厂,但是属于经济公司。
Ⅷ 环球影城母公司在哪里
环球影城母公司位于洛杉矶市区西北郊。20世纪初,电影制片商在此发现理想的拍片自然环境,便陆续集中到此,使这一块土地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影城。
北京环球影城项目不是一家公司,是一个游乐园,由美国环球影业电影公司和首旅集团共同出资,总投资高达上百亿。
北京环球影城股东分别有首旅集团、首开集团、北京文化投资发展集团、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以及美国环球集团。
(8)六大电影公司母公司扩展阅读:
景点介绍
变形金刚基地
变形金刚基地主题景区基于《变形金刚》系列科幻动作电影进行创作和呈现,将成为世界上首个以“变形金刚”为主题打造的主题景区。
景区采用专属创作的延伸故事背景,以巨型泰坦 “梅特罗贝斯”作为核心人物。在这里,“梅特罗贝斯” 与优秀的中国科学家们协力联手,在北京近郊选定一处富含能量晶体的场地,作为巢穴部队N.E.S.T.的北京总部。
Ⅸ 外国的所有电影制片公司
美国电影制片公司与艺术电影制片公司
“梦工厂”始建于1994年,它的创建人除了斯皮尔伯格,还有原迪斯尼执行主席杰佛瑞·卡森伯格和音乐巨子大卫·格芬。它成立以来一直与环球电影公司保持着密切的业务关系,所产影片的海外发行工作,以及DVD影碟的发行均由环球公司负责代理。此外,斯皮尔伯格本人与环球公司也关系密切,他早期执导的影片《大白鲨》、《ET外星人》和《侏罗纪公园》等都是为环球电影公司拍摄的。梦工厂最初的目标是成为多媒体娱乐巨头。从1997年开始,连续推出了《拯救大兵瑞恩》、《角斗士》、《史莱克》、《奔腾年代》、《马达加斯加》等多部电影精品,在其出品的电影中,有相当部分堪称这10年好莱坞电影兼顾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典范。但过去几年中,该公司的宏伟目标一降再降。1999年,公司放弃了在洛杉矶建立高科技影城的计划,并在2004年出售了旗下的音乐业务,缩减了电视制作业务。在分拆出动画业务后,如今的梦工厂只是一家偶尔能受到奥斯卡金像奖恩泽滋润的小型真人影视制作公司,而像今年夏季的《神秘岛》(The Island)这样的影片不时会为公司带来票房灾难。
Miramax 这几年的声誉可谓如日中天,不仅在奥斯卡奖上屡创佳绩,商业效果也不同凡响,Good Will Hunting, Chicago, Gangs of New York等接连打破$100 Millions票房大关,成绩不让老牌好莱坞公司。公司自己也不断壮大,已成为几乎所有独立电影和外国电影寻找资金来源或成片后寻求在北美流通时的首选。
由Bob 和 Harvey Weinstein兄弟俩创立的公司,当年也曾经挣扎多时,一直没有突破,80年代末期一部“Sex Lie &Video Tape”使他们大捞了一笔,从此胃口越来越大。他们的信条是:碰到一个潜在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无论多大代价,要在竞价上超过竞争者。当然,这里的竞争者指的是我后面提到的那些小公司。
成立了25年的Miramax ,运作方式在头十几年还只是购买成品,不制作,只在流通渠道上赚钱。他们不愿沾染好莱坞过重的商业气息,将公司总部设在纽约。俩人自信在选片上有极准确的品位,又有极强的市场宣传手段,许多被其它大公司放弃的片子,到他们手里都能够起死回生。象"English Patient", "In the Bedroom"这样的片子,在商业票房上要冒极大的风险,却由于Miramax的介入不仅片子得以上市,而且连连获奖,反过来帮助其被更多的影院所接受。
Weinstein兄弟野心勃勃,不甘心只是一个发行商,于是,他们找到迪斯尼,说服迪斯尼买下自己的公司,但保留他们独立性,只是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每年$700Millions的制作费出自迪斯尼)。从此,他们可以自己投资拍片,且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如Kill Bill的$75 Millions, Cold Mountain$86 Millions, 纽约黑帮的超过$100 Millions的一部分),渐渐羽翼丰满,已成为电影界不能被人忽视的生力军。近十年中,他们出品的影片已先后被奥斯卡提名将近200次,获奖50余次,是其它公司包括老牌制片厂无法比拟的。
对于艺术价值高的影片,Miramax不在乎其商业效益,因而也投资过相当多的亏本买卖。为了使公司收支不至失衡,Bob领头另立门户,新建的Dimention公司专门制作商业片,与Miramax经营理念截然相反。Dimention在市场上稳扎稳打,出品的影片如“Spy Kids”等票房成绩出众,并以次增强了对Miramax的资金支持。
Miramax近年来佳作不断,除了我上面提到的这些以为,广为人知的还有:Pulp Fiction, Shakespeare in Love, The Cider House Rules, Chocolate, Bridget Jones''''s Diary.
2、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Searchlight是老牌影厂20世纪福克斯的艺术片分部,经营上也有其独立性。由于公司管理层皆来自福克斯本身,所以,经营策略上比较稳重,却也算步步为营,几乎每部影片都赚钱。只有相当于Miramax十分之一人力Searchlight,每年的业绩却与Miramax不相上下,可见,其选片上略趋于商业性,绝对不会冒大风险,对于外语影片更是不敢轻易投资。
近年有影响影片One Hour Photo, In America, Titus, The Good Girl,今年的Thirteen,Bend It Like Beckham。
3、Focus Features
由导演李安的长期搭档James Schamus作为两名起始合伙人之一的Focus 成立时间较短,却是独立制片市场上人人交口称赞的有生力量。曾与李安合写了剧本<喜宴>,<冰风暴>,及<卧虎藏龙>的 Schamus(他是主写)对于独立影片的准确判断无疑是公司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国际电影市场的深入了解和长期与国际影人的合作,使得Focus得以自如地运作外国资金及资源,去年成功地买断The Pianist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个例子。同时,来自环球和Miramax的市场部主管可以有效地使用与老牌制片公司建立的关系,使其在北美市场上成为挑战Miramax和Searchlight,成为独立制片的专家公司。
近年有影响影片:Far From Heaven, Pianist, Lost in Translation, Swimming Pool和即将上映的21Grams, Sylvia。
4、Sony Picture Classics
Sony Picture Classics是Sony Picture 的艺术部,与Searchlight相似,经营策略稳重。SONY允许他们相对独立运营的要求,就是买断的每一部片子不可以超过$10Millions,所以他们很少在电影节上与竞争者竞价,非常保守。但其总裁在电影圈中交友广泛,加上SONY在全世界的流通网络,使得他们往往可以直接与电影人接触,而于私下达成合约。
近年有影响影片:卧虎藏龙,Talk to Her, Spider, 13 Conversation about one thing。
5、Lions Gate Films
加拿大的Lions Gate 是艺术电影市场上的老牌部队,以冒险激进出名,敢于插手一些有争议的影片,经常是Miramax的竞争对手,公司资金丰厚,有自己强大的录像带公司(Trimark),可以在电影衍生市场上有所作为。两年前,$4millions买断的Monster''''s ball使Halle Berry得到了第一个黑人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影片也同时收到$20millions的票房收入。但是,Lions Gate 很少关注外国制作,对于在北美市场没有名气的电影人来说,不是寻求合作的主要选择。
近年有影响影片:Monster''''s Ball, Lovely & Amazing, Secretary.
6、United Artists
UA是老牌好莱坞公司米高梅的艺术分部,缺少独立性和保守的运营作风使他们鲜有佳绩。去年在Sundance电影节买下后来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Bowling for Columbine是UA少见的冒险之作,却得到不凡的回报。
公司全部只有十几个人,母公司对UA的财务限制也是每部片子的买断价不超过$10 millions。
近年有影响影片:Igby Goes Down, Asassination Tango。
7、IFC Films
IFC是专门放映独立电影的有线电视频道IFC(independent film cjannel)的制作流通部门,秉承其创始电视台的风格,对独立电影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去年投资并发行的My Big Fat Greek Wedding票房超过$200millions(成本只有$5 millions),打破有史以来独立制作影片的记录。
对外国影片情有独衷,艺术品味不俗。近年有影响影片: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Y Tu Mama Tambien, Boys dont Cry。
8、Artisan Entertaiment
曾经是家庭录像带销售商的Artisan 1999年因一部The Blare Witch Project成为独立电影商的主力。在电影节上以$1million买下的该电影,票房收回了$140 millions(!!回报率!), 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交上如此的好运。此外,公司拥有7000部影片的录像带及DVD发行权,使其可以在电影院以外获取营利。缺点是公司并不以品味而着称,选择影片失败多于成功,自Blare Witch后,就很少再有一鸣惊人的佳作了。
近年有影响影片:Requiem for a Dream, Jonah, The Blare Witch Project。
9、Paramount Classics
老牌影厂派拉蒙的艺术部,少冒风险,营利为主,因而也没有大动作,在电影节上出价相当抠门,专捡其它几家放弃的项目,为影人所共知。如果你的影片制作成本pian偏低,开价不会太高,艺术水平有限的话,Paramount Classics会是你最后的选择。
近年有影响影片:You Can Count on Me, Mostly Martha, Bloody Sunday.
10、Newmarket Films
Newmarket是独立电影市场上的新军,一出手就不同凡响,2000年出品的Momento为公司打响知名度。公司规模不大,每年可以运作的资金有限,但以购买外国影片为主。去年两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瑞典的LiLya 4-love和丹麦的Open Hearts就是他们买进的。
近年有影响影片:Momento, Whale Rider(新西兰)。
美国8大制片电影公司是
华纳兄弟电影公司
二十世纪福克斯
迪斯尼公司
米高梅公司
索尼公司
新线公司
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
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