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用叙事学好分析的一部电影

用叙事学好分析的一部电影

发布时间:2021-07-29 13:44:11

A. 用当代叙事学理论分析一篇叙事作品

一、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所在 (一)理论依据。文学和电影的根本差别,是书面文字和视觉影像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把它们分隔为不同的世界。要穿越这看起来似乎是无限的隔阂,最好的方法是把文字和影像两者都看成符号,其目的都在于传达某种意义。在这个角度,文字和影像都是一个更大的表意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广义的“语言”的组成部分。文学和电影都是从自身最理想的起始线出发,一个从画面,一个从言语,它们朝着共同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完善地表达意义。正是在代写论文文本的意义和人类的理解这个哲学高度上,文学与电影建立起了本质的联系,如伽达默尔所说的:“解释学观点的普遍性是包容一切的……归根到底,歌德的论断'万物皆符号'是对解释学思想最全面的概括。它表明,一切事物都指示出其他事物。”[1]文学与电影最根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特征,即在时间的流动线上展开形象的叙述。小说是时间艺术,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人脑中形成一篇小说的故事形象。电影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的艺术,电影的运动性决定了它的时间特征,也就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最后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正是在观赏延续时间中展开形象,使得电影在理论上就具备了类似于文学的叙事性质。所不同的是,“文学的叙事是根据主要被看作线性顺序的时间展开的,而电影似乎就是要通过同时性的观念才能完成叙事”。“确实,叙事性是连接小说和电影最坚固的中介,文学和视觉语言最具有相互渗透性的倾向”。[2]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一样,都是当代叙事学的重要分支,都有着浓郁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而在一般叙事学和符号学研究中都是既包括文学,也涉及电影,即使在早期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中也包含着对电影理论的研究。自从克里斯蒂安•麦茨把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引入电影理台州学院学报第30卷论研究,并于1964年发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之后,电影叙事研究才有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同时,与文学叙事的联系也更紧密了。因为,麦茨的研究表明,“电影与文学的研究自从在内容分析上建立起相同的一致性后,又在表达方式的层面上建立了一致性。易言之,过去电影与文学只是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对象、题材、范围……)的研究方面相联系,而现在则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联系起来”。[3](二)事实依据。从诞生之日起,电影即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等影片,尽管只有一两分钟,尽管不怎么精彩,但它们确确实实在讲故事。到1915年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综合运用蒙太奇手法拍出了长达2小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短短的20年时间,电影就具备了讲述复杂故事的能力,并可以与小说相媲美了。电影“大量借鉴了小说和文学这一古老形式。因为正是小说把文学遗产传给了电影,从而使它从中获得了灵感和源泉”。[4]79-80正如这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杰作是改编自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所喻示的,百年电影史说到底是电影与文学(另外还有戏剧)的关系史。这里有两个重要事实,一是“电影事实上日益明显地走上小说的路,并且成绩斐然”。[5]电影史上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改编自文学作品,而在得奖的电影中,改编自文学的比例就更高。世界上著名的小说大多数曾被搬上过银幕,有很多还不止一次。怪不得温斯顿说,“电影确实可以和世界文学杰作等量齐观”。[4]48许多著名作家同时又是有名的电影编剧甚至电影导演。二是“小说对电影这一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影响就是叙事和讲故事的形式”。[4]81电影从文学尤其是小说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通过选材、剪材来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通过人称、线索、结构的安排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种叙事技巧和修辞方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完美、更精致和更富有表现力,等等。也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借鉴和利用,使我们一度分不清彼此,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掀起过一场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大讨论,甚至出现了“电影就是在银幕上完成的文学”这样一种观点。
二、电影与文学的相似性的具体表现 (一)叙事方式。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叙事方式之一。文学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这些表达方式在电影中也同样存在,除了运用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语言文字,后者是画面影像外,其他方面,包括目的、意义、作用、效果等都很相近。例如“叙述”,常见的叙述有顺叙、倒叙、分叙、插叙、补叙等,电影中也相似。这里举倒叙和分叙各一例。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或电影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使文章或电影的叙述回到“顺叙”。这种手法往往可以突出中心,造成悬念,渲染气氛,形成波澜,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避免结构上的平铺直叙。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劳伦斯骑着摩托车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飞驶,前方突然闪现两个骑车人,他躲避不及,飞入路旁树丛中,葬礼之后再顺叙劳伦斯的一生。这里的倒叙手法把主人公的爱冒险和富于人道精神的个性突显出来,同时也有吸引观众的作用。分叙,是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它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奈得利破坏公园控制系统、偷窃恐龙胚胎逃跑却被恐龙吃掉,格兰博士与蕾克丝、蒂姆三人在躲避恐龙的追袭,哈蒙特、马尔登和萨特博士则在控制中心竭力修复系统,这三条线索分开叙述,把这些事件的复杂关系叙述得一清二楚。再如议论和抒情。文学作品中的议论主要有作者的评论和作品中人物的议论两种。相应的,电影中也主要是这两种,如果是剧中人物的议论,可以由角色直接说,如果是作者的评论,可以借助画外音,也可以借助于画面。如俄罗斯影片《烈日灼身》中,画在巨幅画布上的斯大林画像在微风吹拂下,像水波纹一样起了皱褶,这实际上是电影编导对斯大林这个人物的评价。文学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电影也与此相应。电影中的直接抒情往往直接由剧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间接抒情则借助空镜头、音乐和歌曲等手段。2、结构方式。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在叙事结构方式上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开头、结尾、过渡、巧合等等。例如“照应”,如《乡音》的前半部,几次借人物之口提到并表现了陶春的腹痛,为后面发现陶春患癌症作了伏笔。所以,后面的情节发展就显得有理有据,也显得自然。《魂断蓝桥》以主人公站在滑铁卢桥上拿着吉祥符回忆开始,又以回忆结束,两端是现在时空,而中间是回忆的内容,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前后内容上的呼应,如影片《死亡诗社》,基丁老师在上课时站到了桌子上,启发学生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轮流站到桌子上体会一下感受。后来,校方将一起事故的责任推到基丁头上并欲赶他出校门时,学生们不顾教务长的吆喝而一个接一个地站到桌子上对基丁表示支持。再如“省略”,在文学创作时,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在构成情节时略去多余的时间过程,在刻划人物时略去没有价值的部分,这就是省略。它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电影的艺术手法。马尔丹说过,“电影是省略法的艺术”。[6]影片《苔丝》中,苔丝杀亚历克那场戏:苔丝伤心地伏在桌上哭泣,她望着亚历克插在牛肉上的那把刀子,眼里充满了愤怒,接下来的镜头表现苔丝急步从楼上下来,匆匆外出。而公寓管理员布鲁斯太太坐在楼下绣花,不经意中看到天花板渗出的不断扩大的红晕,她好奇地站到桌上伸手去摸,旋即惊恐地用手捂住了嘴。这个情节因省略的手法而表现得非常含蓄,没有把凶杀的场面展示出来,起到了维护苔丝在观众心目中美好形象的作用。(二)叙事角度。叙事角度是叙事本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7]叙述人身份的确认,为影片叙述提供一个总体叙事角度,不同的叙述视角,确立起叙事主体与所叙之事的距离、范围和介入程度,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叙事评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谁是叙述者”,二是“人物视点如何”。“谁是叙述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称。文本中最常见的人称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蓝、白、红》,影片叙述人身份均是“本文中存在的观众”,即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人跟着被叙之事走,因而对故事的评判权还给了观众。影片《城南旧事》,保留了小说的第一人称的自述体风格,整部影片从小英子的视角来表现,因而观众容易认同主人公的感受。文学中第一人称可以直接用“我”“我们”这样的词语表达;影片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则通常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如果说“人称”是叙事角度的直观表现,那么,“人物的视点”则是叙事角度的内隐方式。文学中的人物视点可以由叙述人直接加以叙述,但电影却不能,它要通过镜头来表现,有时单个镜头不能传达视点关系,需要与前或后一个镜头的配合。如《蓝色篇》中萨布林娜见朱丽的镜头,前一个镜头是萨布林娜面对摄影机的近景,下一个反打镜头是从萨布林娜背后拍摄的双人近景,由此我们才可以确定,这里的人物视点是客观视点,而不是剧中人物视点。另一方面,电影的表达面要比文学复杂,它至少有两个叙事层面:视觉层和听觉层,在视觉层包括了影像、构图、光线、色彩等,在听觉层则有对白、音响、音乐等。正因为如此,法国电影叙事学家弗朗索瓦•若斯特把电影的叙事角度分为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和所知角度。如果对应这种分法,那么,文学的叙事角度只有所知角度了。因此,叙事角度,包括人称和视点,是电影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表现之一,只是电影的叙事角度更加复杂而已。
(三)修辞。叙事话语在文学文本中以言语的方式存在,在电影文本中以影像的方式存在,同样,作为叙事话语技巧主要表现的修辞,在电影和文学中也有着各自相应的手段———电影修辞直接以画面形象为修辞手段,而文学修辞是以语言文字为修辞手段。不过,从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来看,两者又有着相通之处,比如运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隐含着的思想,运用对比来突出差异,运用反复来表示强调,等等。电影与文学在修辞技巧上有很多的一致性,但不等于所有的文学修辞在电影中都能找到,那些借助词汇特有的语音、语气、语义技巧创立的修辞,如谐音、反问、设问、呼告、仿词、顶真、回文、对偶、移就等等,就不能与电影的修辞建立起对应关系。电影根据自身媒介的特点,则充分运用隐喻、象征、反复、夸张、借代、比较、衬托、示现、拟人、双关等修辞。例如“比喻”。电影是典型的隐喻性艺术。由于直接借助自然物作为表意符号,所以“喻体”与“本体”之间通常呈现为同一关系,而不是比喻这种文学修辞的相似关系。电影中由实物组成的代码和被编码物(实物本身)是无法严格加以区分的,本文中自然意义上的本体,与文化意义上的喻体同时出现。卓别51林的《大独裁者》中,踢气球舞蹈那场戏,大气球做成一个地球仪的样子,是为了喻示出独裁者兴格尔想统治和玩弄整个世界的野心,而这个气球不小心被他踢破,则喻示了他终将失败。意大利影片《天堂影院》中主人公与银行家的女儿相爱了,但由于门第悬殊而注定是一场梦。导演借助栏杆、建筑物、木帘等障碍物将他们隔开,而当他们到野外郊游时,遇到了银行家。此时,银行家在画面中的位置恰好将两个年轻人隔开了,尽管银行家没有说一句话,但画面已经给我们喻示了“他们再也不可能在一起”的含义。再如“象征”。电影中的象征与隐喻非常接近,大体来说,比喻是画面并列或“碰撞”产生的临时的局部的新含义,象征则画面里的事物不断重复出现并稳定地联系着它的文化含义,如影片《蝇王》中的海螺。影片开头,海螺从水里被捞起来,并做成吹号的工具。随着海螺被当作集合的工具和一次次的使用,它在整部影片中就获得了“权力和规范”的象征意义。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闭的陈家大院在不同的片段里反复出现,于是,它获得了象征意义———封建社会的缩影。影片中的“主题道具”灯笼也成为封建院宅里欢娱、恩宠、荣耀的徽号,灯亮则代表着“幸福”,灯灭则象征着所有的不幸。

B. 电影叙述之情节分析

太大了

C. 论述如何运用基本的艺术理论分析和评价一部好电影(外二题)

1.当然是声音和画面啦、有类似的艺术片,情节其次主要最求声音和画面是的美感.主要还是一个协调性

2.这个我认为还是要看个人感悟能力还有欣赏能力,就好比一幅画一本书,有人能看完之后能进入一种高层的冥想状态(这个我真的见识过)并且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就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3.教育?这样说太局限啦,我认为一部好电影不一定要有着所谓的教育性,它会通过情节给你一种信息,这种信息首先你的意识中需要它,然后就看它是起什么中用啦,或许让你快乐,或许让你悲伤,或许会让你绝望,也可能会让你疯狂,
所以你单指的"社会"上它并不一定是其积极作用,也可能是消极,主要还是取决于观影人从中所得到的信息!

D. 老师要写一篇关于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论文.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和镜语分析,麻烦高手给于帮助,谢谢!~

从叙事的方式来说呢,它是直接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的:相识--误解--冲突--化解--happy ending.

导演用成熟稳重的镜语叙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刻画人物性格,更深层地挖掘了人物的内心。细腻中不乏激越,顾盼之间耀熠生辉,令人惊为天人。

影片在两小时内虽不能尽情地展现出Elizabeth的心理活动,但导演适度地整和、夸大、改变了原著的幽默情节,又夸张了人物个性,(尤其是对Mr. Collins),使影片更加妙趣横生。影片对Mr.Wickham的塑造不象我想的那样有所丑化,而是十分尊重原著,让一个帅气,有风度,谈吐典雅风趣的男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使对Mr.Wickham的罪恶很熟悉的我们更觉回味无穷。

影片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它将轻快优美的田园小调作为背景音乐,既从听觉上展现了Elizabeth一家闲适又颇具起伏的生活,又因为是小调,有神秘感,配合了Elizabeth跌宕不平的感情变化。

在Jane Austen的小说中,总是包含着她个人对于人类真实内心的理解。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总有着翩翩的风度或是骄傲孤高的外表,心中却有脉脉温情与无与伦比的男性高尚,女主人公们起初总是心存地位的偏见,对他们质疑,又在对立中渐渐地陷入对他们真实本性的迷恋。小说中也总是充满了爱情和金钱的矛盾和取舍。虽然Jane Austen的背景经历让她的作品局限于她周围的人与事,但她还是用她深沉的情感谱写了一个个美丽的期待,期待在没有地位和财产阴影遮蔽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

E. 从叙事角度评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

对姜文第一次执导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国内外业界人士一致盛誉有加。不同于第五代导演对民族痼疾沉痛反思的抑郁基调,姜文是张扬、激情、色彩斑斓的。在从文革时期走过的人一致揭露和感叹那些“伤痕文学”大行其道之时,这部电影一反峥嵘岁月的
常态,以一种几乎无限缅怀和向往的激情描述了一段特殊时期的青春记忆和成长故事,着实让人耳目一除了主题的新颖外,让这部电影颇具新。但笔者以为,
现代意味的主要是其讲述故事的方式,而这正是影评家们较少提及的部分。所以,本文将结合电影叙事学的有关知识,对该片进行分析。
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在这部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电影里,显然重构时间的方式即是用声音。成年的马小军作为讲述人,用独白和旁白的形式,以诱导观众进入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并可以自由选择讲述故事跳跃、定格、快进甚至倒退情节,并在的切入点,打断、本文时间和本事时间里灵活穿梭。一方面较好地控制了影片的叙述节奏,一方面极好地呈现了历史感。
二、再造历史空间
电影叙事由于能够通过一系列画面的排列与组
一、塑造时间纵深感
很明显,故事的讲述是采取倒叙的方式。影片一开始,成年后的马小军沧桑感十足的独白,将人们一把拉入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北京,变得这么快……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虽然画面还没有为我们展示任何信息,可情绪性们。”
十足的嗓音一下子就拉开了几十年的历史纵深感,从“本文时间”进入“本事时间”,轻易地将人们带入了所要讲述的那个时代。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曾援引麦茨的一段话:“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
描绘时间,从而获得了强大合(时间畸变)来刻画形象、的叙事性表现力。但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电影叙“讲述”故事的。⑴利事是以直观的视觉画面为基础来
用光影的变幻就能让已沉默在历史里的一段青春记忆那么活灵活现地跃然眼前,可以说电影叙事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再现世界的最有魔力的方式,是能够“第二自然”。与与现实本身相媲美的最真切最生动的
小说通过抽象文字塑造想象空间不一样,电影是通过具象的音画塑造画面空间的。如一开头,锣鼓漫天、激情高亢的革命歌曲就鲜明地展示了时代环境,而军人们凯旋、飞机坦克遍地的画面给人极其真实的历史重 现。

F. 分析电影《最后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名美国士兵和一名英国士兵被关押在意大利的战俘集中营里,他们利用机会逃出了集中营并乘火车准备逃到中立国瑞士去。然而,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他两发觉这些士兵中还有来自多民族的难民,并试图帮助他们一起越过边界以及瑞士,与此同时德国军队在后面紧紧追赶着他们。

1946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和平奖
1947年荣获最佳电影促进国际谅解金球奖

G. 叙事片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越详细越好

叙事: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学、符号学等领域成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叙事学这门学科。
所以叙事片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一部电影。
但是在真正的电影分类里并没有叙事片这一说。
电影的叙事结构也有多极(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指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潜结构、策划、设计、烘托以及作为结果的对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感觉”(萨·托马斯语),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躯干,是其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第二个层面指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第三个层面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总之,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新浪潮所创的“无结构”其实是一种更隐蔽、自由而松散的结构。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通过结构模式分析,便于把握电影叙事构成的一般规律和创新途径,使创作者和观赏者在结构本文和解读本文时有章可循、提纲挈领。结构只是形式,与它同样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内容,因此分析结构模式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

1、把握叙事结构之前,必先把握叙事角度:

①、全知全能叙事(第三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热奈特称为“零度调焦”。叙述者是万能的上帝,多数电影取此视角,如《卡萨布兰卡》。传统电影偏爱此类。

②、限制叙事(第一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 热奈特称为“内部调焦”,如《城南旧事》、《蝴蝶梦》(叙述视角不变)、《公民凯恩》(叙述视角转换)。现代主义电影偏爱此类。

③、纯客观叙事(第三人称或无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 热奈特称为“外部调焦”。纪实性电影多属此类,如《偷自行车的人》、《小武》,展现客观的生活流。后现代主义电影偏爱此类。

以上区分只有相对性,因为叙事角度可以转化或交叉,如《罗生门》、《公民凯恩》。

2、传统叙事与当代叙事的区别:

传统叙事指古典的、现实主义的原则,当代叙事包括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原则。主要区别有四:

①模仿论—关系论。前者看重“讲什么”,后者看重“怎么讲”;前者注重语言、写照,后者注重言语、语境和游戏规则。

②作者论—本文论。前者强调作者对作品的权威性和生产性,后者强调作者被语言(规则)书写、本文自述性和读者接受性。

③单本论—互文论。前者强调作品的单一性和独创性,后者强调本文的改写和重建,看重滑稽模仿和多义性。

④封闭论—开放论。前者认为意义现存,结构完整自足,后者认为意义可读可写,提倡误读,结构残缺或开敞,可供选择。

3、五种常见电影结构模式类型:

①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以故事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少用闪回、插叙),叙事链单一(无并置、对照、复调,但故事可多线索发展),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如生死抉择、最后一分钟营救等高潮。多数传统电影属此类,其经典情节结构强化了“幻象真实”和“移情”,迷惑观众入戏,如《关山飞渡》、《真实的谎言》。

②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非线性发展),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它调动观众参与意义建构,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戏,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如《罗生门》、《法国中尉的女人》、《罗拉快跑》。

③缀合式团块结构。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也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以打乱时空的叙事片断缀合而成,各个片断或团块之间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或意象并置组合的诗化结构。它不以情节和哲理取胜,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寻味,如《城南旧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罗》。

④交织式对照结构。以两条以上叙事链(不只是两条故事线索)组合形成对照性张力运动,建构复调主题,其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仍然存在,只不过更复杂化,它将移情幻象与哲理思考合而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梦幻式复调结构。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以两个以上叙述声调形成对话和冲突,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多重对话(人与人、人与自身、人物与叙述者、人物与观众)形成对话狂欢,如《野草莓》、《八部半》、《梦》。

以上并非全部结构模式,也不纯粹,模式交叉变异也较常见,它们并无高下之分,只有更适合于内容的模式而不存在最佳模式。第一种模式形成了强大的叙事传统,受戏剧和古典小说影响大,其它模式的多元化正是电影摆脱传统叙事影响而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努力之一,故可统称“非戏剧式非线性结构”。

H. 电影的叙事手法都有什么怎样描述电影的叙事结构

叙事手法有:影像、声音符号化。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

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描述叙事结构:

1.第一个层面:

叙事结构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

2.第二个层面:

叙事结构是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

3.第三个层面:

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

(8)用叙事学好分析的一部电影扩展阅读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结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

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认为“本文无所谓构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运用,本文没有一个极尽的整体,也没有终极结构。

I. 怎样分析一部电影的情节

首先你得认真观看电影,再者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故事、有哪些精彩对白或者是情节。笼统点评一下这部电影的优缺点,再根据电影的中心思想来评价一些情节就好了

J. 求一篇用蒙太奇分析一部电影的影评

蒙太奇运用浅析——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一部好的电影,故事要精彩,演员要表演出色,蒙太奇技巧的运用也甚为重要。不同的蒙太奇手法在不同场景中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导演就用到了很多蒙太奇手法,本文就浅析此电影中蒙太奇的应用。 这部电影中比较典型的蒙太奇手法包括平行蒙太奇、颠倒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等。 电影刚开始是在法庭上,安迪一边受审一边回忆案发当晚发生的事情,这期间导演就运用了叙事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不断切换在案发现场和法庭上两个时空的镜头,截取了案发当晚的片段,既叙述了安迪的获罪,又留有悬念,让观众产生疑问,为故事后来的情节做铺垫。 安迪被发现出狱的那天早上,监狱长发现墙里的洞之后,由瑞德的旁白引出,导演运用了颠倒蒙太奇。镜头回到了安迪刚开始挖洞的时候,自此开始依次展示安迪的越狱之路,包括挖洞、撒石头、换账本、爬下水道,这期间一直有瑞得的旁白,介绍了安迪出狱的前因后果,以及他出狱后监狱长和狱警获刑的情景。这些镜头组合起来形成了电影的一个高潮,之前的谜团一一解开,包括安迪用来挖洞的小锤子是藏在圣经中的。安迪在银行中取款的时候,脸上面带微笑,估计很多观众此时也都会会心一笑,不由得对出狱前后的情节设置赞叹不已。这就是颠倒蒙太奇达到的效果,讲述了事件的前前后后,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故事,精彩至极。 电影中有两处用到隐喻蒙太奇,让我印象深刻。一处是监狱长查房,查到安迪的时候,监狱长拿起安迪手中的圣经,走的时候说了一句“Salvation lies within.”意思是拯救之道就在其中。从后来的剧情得知小锤子就放在书中,联系到这两个画面,一语双关,巧妙至极,又不由得对安迪的镇定感叹不已。另一处是监狱长的遮住保险柜的字绣,“审判即将到来”,正好说的是监狱长即将得到审批,正义得到伸张。 另外,再说说镜头的切换。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是安迪被关了两个月监禁之后,出来后和瑞德在墙下谈话那一段。这个地方,安迪对瑞德说了他出去的计划。这一段的镜头都是特写,比较缓慢,音乐也比较舒缓。镜头在两个人之间切换,让人感觉对方说话的时候望着他,让观众感受他们的内心活动,尤其是安迪,谈到出狱的时候脸上流露着憧憬,仿佛已经出狱了;然后是瑞德,瑞德在听安迪讲的时候,脸上露出担忧的表情。这些都增加了剧情的紧张程度,与接下来的剧情对比,产生很好的发差效果,使故事更深入人心,这里导演用的就是对比蒙太奇。 当然,电影中用的镜头剪切、组合等还有很多地方,这些地方和这个故事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精彩的效果。此次,就做这些简单的探讨。

——借用网友fcong的原创

阅读全文

与用叙事学好分析的一部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韩国爱情电影男女主殉情 浏览:774
日本电影网站怎么搜索 浏览:283
电影原来你还在这里结局mv 浏览:959
沛县星星电影院 浏览:419
男主角何勇电影 浏览:732
美国拍的雇佣兵电影大全 浏览:106
刘德华成龙抗日电影有哪些电影 浏览:128
最后一公里电影主角 浏览:815
电影红眼航班男女主角 浏览:988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作文 浏览:768
历届贺岁电影大全 浏览:873
电影大全喋血双雄 浏览:773
关于积极向上的电影观后感 浏览:993
电影法国间谍 浏览:316
主角学生最后跳海电影名 浏览:634
晚娘2罪孽2005电影泰国 浏览:954
法国啄木鸟电影在哪里看 浏览:103
美人鱼电影张雨绮图片 浏览:821
催眠电影中文 浏览:144
纯白之音电影完整版 浏览: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