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介绍一下世界三次电影运动。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 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
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主要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纯电影美学试验:
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
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 代表作品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
现实主义倾向:
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
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
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利用布景 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四、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阶级并行,社会与经济
受到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
1、 库里肖夫“实验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兹尤辛德三个没有表情的特写镜头
2、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拍记录片,反对剧本,演员,摄影棚。但用改变运动速度和奇特摄影角度来观察生活,进行选择的记录,非现实主义的态度。蒙太奇的并列和配合。
3、 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4、 爱森斯坦的理论与创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 敖德萨阶梯
杂耍蒙太奇 后来创作了理性蒙太奇(夸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论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母亲》 《圣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后代》
强调剧本创作;强调演员的基础作用;(与库里肖夫的“电影模特儿”与爱森斯坦的“类型演员区分开来。)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创立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强调镜头的组接,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而爱森斯坦则强调蒙太奇的冲突。
五、记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实景拍摄,偷拍,抢拍。后来法国新浪潮运动受其影响创造出记录片和故事片结合的样式。
2、德国抽象派华尔特.鲁特曼《柏林交响曲》1927 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
3、20年代末法国先锋派几乎成了记录主义派。阿尔贝托《只有时间》1929 让.维果《尼斯现象》 让.班勒维《章鱼》《海蜇》《水甲虫》将水中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拍出来,如康定斯基和毕加索的画。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国 约翰.格里尔逊《飘往渔船》
6、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演员与记录片形式。
7、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拍了法国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默片的结束。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游击队》 《德意志零年》《欧洲51年》 《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德.桑迪斯:《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1、记录性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5、结构形式(追求简单朴实的结构) 6、地方方言的运用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剪辑空间跳跃。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的变化。
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电影
1958年诞生,特吕弗《淘气鬼》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琪》
1959年幸福年,特吕弗《胡作非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没落年。除戈达尔《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赞推崇为精神之父。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创作特征: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共同的东西,但是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新现实主义则是有重大的社会性。
主题:非政治的电影;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
摄影方法:侧重电影的照相性,侧重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
音响:大量的自然音响,真实感
剪辑:长度、节奏。快速剪辑,镜头之间之间衔接。时空跳接。长镜头的使用增加真实感。
从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克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
表演:非职业演员,不知名的演员。
总之对传统的电影语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电影
代表作品: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尔比《长别离》1961
阿兰.罗伯-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玛格丽特.杜尔《音乐》1966《黄太阳》1970
侧重内心的描写。他们是文学和戏剧的革新派。
受到影响: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表现人的真实。
2、 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伯格森“真觉主义”影响,强调非理性感受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知觉认识社会。
4、 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沟通内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征:
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性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关。《广岛之恋》中。
导演: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剪辑:最重要的美学革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来自剪辑。其一,取消传统电影的间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的人为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其三、镜头的并列运用,先后不衔接甚至对立;其四、循环剪辑,有意识的重复。
音响: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修养更高,所以对音乐和音响的细节考虑比较多。
表演:舞台演员充当,有意识拉开人与人的距离,采用间离效果。
摄影:没有统一的风格,但不用谷达尔的肩扛式。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特别是雷乃得推镜头别具特色。
两者的区别:
1、 成分看:新浪潮制作者大都是巴赞《电影杂志》的评论员,由自己走上影坛。左岸派则是左翼作家团体的文人。所以修养要比新浪潮高。
2、 时间看:新浪潮始于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导演早,雷乃1948年就开始。
3、 年龄上:新浪潮小伙子,而左岸派则是中年了,所以经历与阅历要比前者高
4、 主题和手法: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则是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多采用第一人称,而作家电影多采用第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人称。而且有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有艺术的假定性远远超过新浪潮。
5、 拍摄地点:前不反映重大历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后者在全世界拍摄。
6、 美学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感兴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 制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兴的拍摄,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则以仔细着摸得方式,周期较长。
8、 影片通过检查:前者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顺利通过(除了戈达尔《小兵士》)
但后者由于背景较为复杂,所以要遇到麻烦。
左岸派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的情感与选择,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锋派。
四、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三十年代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初期 30年代
雷内.克莱尔:(梦幻的)有声电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属于我们》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喜剧风格影响了卓别林《摩登时代》传送带这场戏。
让.维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驳船阿塔朗特号》1934
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现实主义,揭露社会黑暗
雅克.费戴尔:《大赌博》一个演员配两个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欢节》1936
叙利恩.杜威维尔:《大卫高尔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团》1935 《同心协力》1936
马塞尔.卡尔内:(悲观的)《珍妮》《雾码头》《北方旅店》《太阳升起》《夜间来客》《天国的子女们》
让.雷诺阿:(写实主义大师)《堕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记》《托尼》与爱森斯坦合作编剧,景深镜头的使用。独立制片的开始。
《大幻灭》和平主义的作品。淡化情节,使作品趋于记录,形成了写实主义风格。声音处理一、四种语言的混合运用;二、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不同人的身份。三、音乐的处理,主导影片的动机。
《游戏规则》死亡的价值。移动摄影,以及深焦镜头。
诗意现实主义的后期 1939后
让.格里米庸:《为了一分钱的爱情》《皇家华尔兹》《奇怪的威尔多先生》《驳船》《天空属于你们》
雅克.贝盖尔:《古比红手》《安东和安东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
1、 更新现实的观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镜头的运用与确立,他的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得到了证实,景深镜头的运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影响很大。
3、 发挥电影中文学的力量。
误识:
1、 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2、 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
❷ 什么是左翼电影
“30年代电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这五、六年当中的段时间。
左翼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入侵东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攻击上海,这几起事件的发生对上海当地的民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激发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因此群众由原本爱好鸳鸯蝴蝶派之类的电影转而要求拍摄爱国意识的电影。“一二八事变”之后,对民众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类“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卖作大受影响,而上海当时是中国电影主要的生产基地,因此观众对电影喜好的改变让电影制作者也必须改变拍摄电影的风格。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也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因为电影是一种强大的宣传手段之一,他们有计划地影响电影的创作,分成四个部分:
首先从编剧着手去影响和改造电影,文艺工作者以编剧的身分来加入电影的创作。
其次透过各种组织的努力,改造电影创作的工作团队,加强左翼创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绍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第四,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工作,透过电影的评论来影响和指导电影的创作和欣赏。
左翼电影在严酷的政治压力下也成为一种动力,迫使电影工作者动脑筋运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部“大路”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抗日情绪,但是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抗日的字眼,只用“敌人”来代替,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中无法正面的表达'抗日的情绪,因此电影工作者只好用这种隐喻方式来宣泄这样的情绪。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从1932年开始,是由左翼文化运动延伸和发展,由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并延伸触角到电影界,这些作家表达出对电影问题的关切。
夏衍等左翼知识分子开始直接参与电影的编剧工作,对电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另外它们也在当时的报刊刊载影评,藉由编剧和影评对当时电影界产生具体的动作,左翼电影到1933年达到高峰。
30年代电影由单纯的影像媒介转变为综合的视听媒介,这部“大路”在重要的部分就搭配有声音,主题曲还是特别为了这部电影做的。
❸ 左翼电影流派
左翼电影 “30年代电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这五、六年当中的段时间。
左翼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入侵东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攻击上海,这几起事件的发生对上海当地的民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激发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因此群众由原本爱好鸳鸯蝴蝶派之类的电影转而要求拍摄爱国意识的电影。“一二八事变”之后,对民众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类“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卖作大受影响,而上海当时是中国电影主要的生产基地,因此观众对电影喜好的改变让电影制作者也必须改变拍摄电影的风格。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也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因为电影是一种强大的宣传手段之一,他们有计划地影响电影的创作,分成四个部分:
首先从编剧着手去影响和改造电影,文艺工作者以编剧的身份来加入电影的创作。
其次透过各种组织的努力,改造电影创作的工作团队,加强左翼创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绍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第四,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工作,透过电影的评论来影响和指导电影的创作和欣赏。
左翼电影在严酷的政治压力下也成为一种动力,迫使电影工作者动脑筋运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部“大路”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抗日情绪,但是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抗日的字眼,只用“敌人”来代替,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中无法正面的表达'抗日的情绪,因此电影工作者只好用这种隐喻方式来宣泄这样的情绪。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从1932年开始,是由左翼文化运动延伸和发展,由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并延伸触角到电影界,这些作家表达出对电影问题的关切。
夏衍等左翼知识分子开始直接参与电影的编剧工作,对电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另外它们也在当时的报刊刊载影评,藉由编剧和影评对当时电影界产生具体的动作,左翼电影到1933年达到高峰。
30年代电影由单纯的影像媒介转变为综合的视听媒介,这部“大路”在重要的部分就搭配有声音,主题曲还是特别为了这部电影做的。
在倡导文艺大众化的时候,左翼作家除了在戏剧领域进行演出宣传活动外,还将目光对准了刚刚起步的电影业,力图以这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当时在上海的党的文艺领导人瞿秋白支持夏衍等人提出的利用资本家的物质力量发展左翼电影事业的主张。左翼剧联的《最近行动纲领》指出:“除演剧外,本联盟目前对于中国电影运动实有兼顾的必要。除产生电影剧本供给各制片公司并动员加盟参加各制片公司活动外,应同时设法筹款自制影片。”
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和资本家唯利是图的特性,为左翼影剧工作者在电影界打开局面提供了机遇。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法西斯势力开始扩张,而国内,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意识高涨,观众需要反映现实矛盾和民族精神的影片,对那些“处处惟趣味是尚”的神怪武侠、鸳鸯蝴蝶电影产生了厌倦,迫切需要能够反映人民现实生活和愿望的影片。一些民营电影公司老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想改变从前的电影风格,以便适应现实民众的欣赏要求。民营电影公司老板要经济效益,左翼作家看重电影的政治影响,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并不一致,但都需要电影反映时代情绪,吸引观众的视线。特殊的时代氛围,为他们合作提供了可能性。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大量进入私营电影公司,创作、拍摄了一些反映时代情绪的影片。
1932年,夏衍、阿英、郑伯奇应邀担任了明星公司的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人组成了编剧委员会,对影片拍摄内容全面负责。1933年3月,在党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由夏衍、阿英、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组成的党的电影小组,有意识地将进步势力渗透到一些电影公司,利用电影的影响力传播进步思想。在这些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影响下,明星公司在1933年就拍摄了二十多部具有进步倾向的影片,其中有夏衍编剧的《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前程》;阳翰笙编剧的《铁板红泪录》;沈西苓编剧的《女性的呐喊》;洪深创作和改编的《压迫》、《香草美人》;夏衍、阿英、郑伯奇合编的反映时代知识青年的《时代的儿女》等作品。“明星”的成功转向也使得其他一些电影公司开始寻求与左翼文艺家合作,田汉为“联华”公司写了《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为“艺华”编写了《民族生存》、《肉搏》等抗日主题的剧本,这些影片的拍摄放映,对人们了解现实中国,激发人们的抗日情绪起到了推动作用。
左翼电影的涌现,加深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程度,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也引起了**的恐慌,一些有进步倾向的电影公司受到威胁、滋扰。1933年11月出现了“艺华”被捣毁的事件;而**的“剧本审查委员会”和“电影检查委员会”加紧对剧本创作、电影拍摄、放映的限制,但左翼作家没有放弃电影这块阵地,在1934年11月到1935年12月间,他们利用可能的机会,用曲折的隐晦的手法将进步意识反映到电影中,这期间,夏衍创作了《同仇》、《女儿经》(与人合作),郑伯奇的《到西北去》、《华山艳史》,沈西苓编导的《乡愁》、《船家女》,洪深的《劫后桃花》,蔡楚生的《渔光曲》、《新女性》,田汉的《黄金时代》、《凯歌》,阳翰笙的《生之哀歌》、《逃亡》,仍以进步的思想主题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1934年,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建立了自己的阵地——电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汉领导电影创作。公司摄制了《桃李劫》(袁牧之编剧)、《风云儿女》(田汉、夏衍编写)等影片。其中,《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左翼电影的思想内涵
左翼电影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展现民族危机,反映处于底层的工人、农民、妇女的命运,用电影艺术形式真实地再现了30年代的社会生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反映工人、农民所受的压迫 30年代初,卷袭世界的经济危机也影响到了中国,我国农村经济破产,城市工人失业,民族资产阶级也面临危机;而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加紧对殖民地的侵略,国内地主、官僚资产阶级也加紧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苦难激发了工人、农民朴素的阶级觉悟,他们由顺从、忍耐逐步意识到抗争的意义。夏衍编剧的《狂流》就是以“九?一八”事变后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为背景,表现在水灾与地主的欺压这些天灾人祸面前农民与地主进行的抗争。《狂流》是我们电影界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识影片,开始了中国电影界新的路线。由于大量的外国谷物的输入,江南农业丰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使他们陷入了更沉重的经济危机中,丰收成灾的主题在小说《春蚕》、《多收了三五斗》、《丰收》、戏剧《香稻米》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夏衍根据茅盾小说《春蚕》改编的同名电影,用电影画面的形式再现这一时代命题,这也是五四新文学在荧幕上的第一次表现。此外,《香草美人》、《压迫》表现工人失业酿成的家庭悲剧,《上海二十四小时》、《压岁钱》展现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生活图景,揭示了民众不幸的社会根源。
反映人们高涨的爱国主义激情 左翼电影充分发挥了电影快速复制生活的特质,使30年代激化的民族矛盾在银幕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民族生存》中从关外逃难到上海的一群逃难大军和从破产农村流落城市谋生的一群人,在“一二·八”炮火声中,决定“为民族生存”而战斗。《中国海的怒潮》(阳翰笙编剧)中渔民不堪侵略者和劣绅的欺压,在海上掀起了反抗的怒潮。《肉搏》中青年学生从个人的利益得失中挣脱出来,参加义勇军,投入实际战斗。《肉搏》将热河沦陷这样刚刚发生的事件反映到电影中,紧密结合时政,真切感人。
反映女性的苦难以及觉醒历程 女性,特别是都市中职业女性的命运,是左翼电影关注的重点。女性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尊严的要求,与时代精神一致。她们所受到的压迫最深,激发她们的思想觉悟也显得尤其重要。《良宵》通过两代寡妇所受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现了女性肉体上精神上受到的摧残。《三个摩登女性》、《脂粉市场》、《女性的呐喊》等影片展示了女性的命运,以及女性在压迫中为自身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所进行的努力和斗争。《女儿经》则通过一对夫妇举行宴会,宾主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表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生活。《神女》塑造了一个被迫靠卖笑为生的伟大的母亲。她无法摆脱流氓恶霸的纠缠,难以找到正当的职业,但她却以柔弱之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将来,她的沉沦与反抗、软弱和坚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阮玲玉扮演的“神女”成为20世纪30年代银幕上最动人的女性形象。此外,《姊妹花》、《女人》、《花花草草》、《四千金》等影片,都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艺术特点
左翼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显示出他们能够正确把握民众审美情趣和电影艺术的特质。具体表现为:
一、注重社会意识的呈现,具有鲜明的理性分析色彩。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强调强调个人主义、唯美主义等非理性的思想观念的20世纪20年代电影,被更具有社会使命感和社会意识的20世纪30年代左翼影片代替,田汉、欧阳予倩、史东山等编剧、导演纷纷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意识向工农群众群体意识靠拢,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以大量生动的社会事件、生活细节,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的现实处境;同时又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电影增添昂扬向上的精神,鼓舞人民为改变阶级命运和民族命运而奋斗。“‘意识’不仅成为创作者评论者,而且也成为一般电影观众普遍的审美要求。”电影界要求“兼有进步的意识和动人的情节的剧本”。剧本的思想性受到空前的重视,电影不仅要真实地揭示现实问题,而且以艺术的手段对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命运进行细致的分析,细腻地表现人物的经济政治地位与人物行为的关系,将个人命运与整个阶级、社会联系起来。《船家女》中,纯洁的爱情受到恶势力的践踏,爱情悲剧中透视出强烈的政治主题。《姊妹花》中不同环境中成长的亲姐妹之间再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左翼作家无意表现单纯个人性的恩怨纠葛,而是在时代风云中再现人物的命运浮沉。
二、注重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叙事文艺常用的艺术手法,左翼电影作为现实主义的电影流派,十分注重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变化,通过集中塑造不同追求、不同命运的几个典型人物,他们的沉沦与奋进、忍耐与抗争、善良与邪恶,勾勒出不同阶级、或者同一阶级在大时代中的表现和内部演变。《三个摩登女性》中虞玉、陈若英、周淑贞三个女性分别代表了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耽于幻想的小资产阶级和经历家国变故而“真能自食其力、最理智、最勇敢、最关心大众利益”的优秀工人阶级,三个人物的塑造直接与资产阶级在特定时代的分化密切相连。《华山艳史》中三个大学生,在北伐战争到九一八这样的历史时期,一个积极投身革命,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英勇牺牲;一个善于钻营,成为统治者的帮凶;一个不断动摇、彷徨,最终溶入抗战的洪流,显示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几种追求。左翼作家往往在时代和人的关系上大做文章,特定时代要求人做出人生选择,人们的不同追求也反映出了他们的阶级特点和个性要求。
左翼电影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来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大量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有利于创作者意图的传达,也强烈的冲击观众的视觉和心灵。聂耳、任光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谱曲,为电影增添了艺术感染力,《渔光曲》中的“渔光曲”,《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桃李劫》中的“毕业歌”等一些旋律优美,内涵丰富的电影插曲,更是为人们广泛传唱。
❹ 世界电影流派的划分
1,第三电影
第三电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
2,巴西新电影
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
3,德国新电影
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著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
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
4,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
5,意象派电影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
❺ 左翼电影新在哪里
一、注重社会意识的呈现,具有鲜明的理性分析色彩。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以大量生动的社会事件、生活细节,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的现实处境;同时又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电影增添昂扬向上的精神,鼓舞人民为改变阶级命运和民族命运而奋斗。
二、注重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左翼电影作为现实主义的电影流派,十分注重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变化,通过集中塑造不同追求、不同命运的几个典型人物,他们的沉沦与奋进、忍耐与抗争、善良与邪恶,勾勒出不同阶级、或者同一阶级在大时代中的表现和内部演变。
左翼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入侵东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攻击上海,这几起事件的发生对上海当地的民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激发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因此群众由原本爱好鸳鸯蝴蝶派之类的电影转而要求拍摄爱国意识的电影。
“一二八事变”之后,对民众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类“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卖座大受影响,而上海当时是中国电影主要的生产基地,因此观众对电影喜好的改变让电影制作者也必须改变拍摄电影的风格。
❻ 左翼电影运动的运动简介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电影结束了轰轰烈烈的左翼电影运动,进入相对沉寂的抗战阶段。左翼电影工作者兵分几路:大多数人随救亡演剧队奔赴内地,参加了大后方的抗战电影和戏剧工作;其中一部分人又于1938年以后,陆续转入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起解放区的电影工作。还有少数电影工作者,或者南下香港,在港澳地区开展抗战电影活动;或者继续留在上海,坚持“孤岛”时期以及沦陷时期的爱国斗争。
❼ 左翼电影运动的主要内容
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正式通过,并在10月23日出版的《文学导报》第1卷第6、7期合刊号上公布。它标志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始。
1932年5月,以夏衍为组长,由钱杏村、王尘无、司徒慧敏、石凌鹤等人参加的党的电影小组成立。1933年左翼电影创作达到高潮,相继摄制《狂流》、《铁板红泪录》、《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三个摩登女性》、《民族生存》、《大路》、《新女性》等一批优秀影片。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加紧对左翼电影运动的迫害。左翼电影作者另组建电通影片公司。两年中摄制了《同仇》、《女儿经》、《船家女》、《渔光曲》、《桃李劫》、《自由神》等20余部优秀影片。其中《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1936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电影由左翼电影运动进入国防电影的新阶段。
《铁板红泪录》导演:洪深
主演:王莹
《船家女》 编导:沈西苓
主演:徐来
《女儿经》编剧:夏衍等
主演:胡蝶
《渔光曲》剧照 《女性的呐喊》编导:沈西苓
主演:王莹
《女性的呐喊》编导:沈西苓
主演:王莹
❽ 中国电影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有哪些代表作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中国人尝试拍摄了电影,主持人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由该馆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摄了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
新中国电影事业(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❾ 左翼电影的艺术特点
左翼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显示出他们能够正确把握民众审美情趣和电影艺术的特质。具体表现为:
一、注重社会意识的呈现,具有鲜明的理性分析色彩。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强调强调个人主义、唯美主义等非理性的思想观念的20世纪20年代电影,被更具有社会使命感和社会意识的20世纪30年代左翼影片代替,田汉、欧阳予倩、史东山等编剧、导演纷纷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意识向工农群众群体意识靠拢,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以大量生动的社会事件、生活细节,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的现实处境;同时又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电影增添昂扬向上的精神,鼓舞人民为改变阶级命运和民族命运而奋斗。“‘意识’不仅成为创作者评论者,而且也成为一般电影观众普遍的审美要求。”电影界要求“兼有进步的意识和动人的情节的剧本”。剧本的思想性受到空前的重视,电影不仅要真实地揭示现实问题,而且以艺术的手段对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命运进行细致的分析,细腻地表现人物的经济政治地位与人物行为的关系,将个人命运与整个阶级、社会联系起来。《船家女》中,纯洁的爱情受到恶势力的践踏,爱情悲剧中透视出强烈的政治主题。《姊妹花》中不同环境中成长的亲姐妹之间再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左翼作家无意表现单纯个人性的恩怨纠葛,而是在时代风云中再现人物的命运浮沉。
二、注重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叙事文艺常用的艺术手法,左翼电影作为现实主义的电影流派,十分注重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变化,通过集中塑造不同追求、不同命运的几个典型人物,他们的沉沦与奋进、忍耐与抗争、善良与邪恶,勾勒出不同阶级、或者同一阶级在大时代中的表现和内部演变。《三个摩登女性》中虞玉、陈若英、周淑贞三个女性分别代表了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耽于幻想的小资产阶级和经历家国变故而“真能自食其力、最理智、最勇敢、最关心大众利益”的优秀工人阶级,三个人物的塑造直接与资产阶级在特定时代的分化密切相连。《华山艳史》中三个大学生,在北伐战争到九一八这样的历史时期,一个积极投身革命,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英勇牺牲;一个善于钻营,成为统治者的帮凶;一个不断动摇、彷徨,最终溶入抗战的洪流,显示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几种追求。左翼作家往往在时代和人的关系上大做文章,特定时代要求人做出人生选择,人们的不同追求也反映出了他们的阶级特点和个性要求。
左翼电影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来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大量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有利于创作者意图的传达,也强烈的冲击观众的视觉和心灵。聂耳、任光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谱曲,为电影增添了艺术感染力,《渔光曲》中的“渔光曲”,《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桃李劫》中的“毕业歌”等一些旋律优美,内涵丰富的电影插曲,更是为人们广泛传唱。
❿ 左翼电影运动的介绍
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各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摆脱困境,吸引观众,同时也由于广大电影工作者抗日爱国要求的影响,纷纷开始了“向左转”的趋向。以共产党人为首的进步电影工作者逐渐成为各电影公司的创作骨干。中国电影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又称“新兴电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