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慕尼黑奥运会大惨案电影

慕尼黑奥运会大惨案电影

发布时间:2022-06-07 20:26:25

㈠ 悬赏100!关于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慕尼黑”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在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周里,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这次大会的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 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对于呕心沥血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西德官员来说,他们希望这次运动会能让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复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抹去二战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这给了恐怖分子一个可乘之机。

“黑九月”发起恐怖行动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晚上出去看电影。电影看完了,以色列选手陆续回到了奥运村。5日凌晨约4时,他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

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选择从这里进去,是因为他们先前察看过,而且知道,一些运动员在外面喝醉了,回来时常常攀越这段2米高的栅栏,保安根本不会阻拦。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径服作为伪装。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工,对奥运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在双方搏斗中,奥运村治安当局接到过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搏斗时断时续,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过后,一切又重归平静。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各种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

4时55分左右,一名没带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来察看情况。他打开步话机,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号前缠着头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哝了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没吱声,从公寓门后溜了。

拯救人质行动失败

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慌忙组织人力处理危情。

5时10分,西德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在双方对峙当中,“黑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9时,过时开始杀人。不过随后,“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时间。

9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道默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从9月5日下午起暂停全部比赛。

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作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西德警方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

晚上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西德内政部长、慕尼黑警察总监和奥运村村长进入31号楼,亲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掷的决心,于是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

警方于是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

20时30分—21时,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机。 当“黑九月”分子走过柏油碎石铺成的停机坪时,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下令开火。两名狙击手射出两发子弹,监视直升机驾驶员的两名歹徒应声倒地。机场霎时间乱作一团。随后双方展开激战。

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9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9月6日,奥林匹克运动场里,一片肃穆。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奏响时,许多运动员禁不住放声痛哭。

为了悼念11名死难者,11个座位被空着。幸存的以色列人在这个追悼仪式上,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奥运会恢复比赛。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

从此以后,赛事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会诱使其它恐怖组织把奥运会作为袭击目标。

另一方面,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它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我没有很好的总结和影评能力,但我找到几个观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

1、——————正义不能承受之脆弱——影片《慕尼黑》观感

原谅我起了这么一个拗口又有点烂俗的名字,不过在观看《慕尼黑》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的确实只有这两个词——“正义”、“脆弱”。长期以来,关于以色列及其敌对势力的冲突一直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到底哪一方代表了正义,正义又需要用何种方式来捍卫,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甚至在双方各自的阵营中,很多人对于“正义”这一概念的诠释也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迷茫。《慕尼黑》向我们描绘的就是以色列人的这种迷茫和彷徨。
《慕尼黑》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据说也是犹太人,本人对他耳熟能详的作品无外乎“琼斯系列”,“侏罗纪系列”和“回到未来系列”。我一直不相信深谙娱乐片精髓的斯导能够做出何种具备深刻反思意味的影片。尽管很多人热捧过他的《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不过是披着“深刻”外衣的“精致的娱乐片”,真正做到“有深度”和“有水准”,我认为斯氏还不够格。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开始对这位大胡子导演另眼相看了。2003年的《少数派报告》让我看到了斯氏影片中一些从未展现过的令人震撼的东西,而这次的《慕尼黑》算是正式将我折服了,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果然与众不同!
身为犹太人的斯氏是如何看待围绕“慕尼黑惨案”开始的一系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血腥争斗的呢?老练的斯氏在影片中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他不急不徐地通过影片主角艾夫纳的视角带着观众一步步地揭开了问题的答案。(顺便说一句,斯氏似乎比较偏爱这种“主角视线”的叙述方式,在他的多部“反思性”电影中,无论是《太阳帝国》中的小男孩还是《辛德勒名单》中的商人辛德勒都概莫能外。也许斯氏认为这是最能够带观众入戏的叙事手法。)
影片的开始部分,正义似乎站在了以色列人一方。慕尼黑奥运村的斑驳鲜血,恐怖分子的残暴罪行激怒了所有的人,包括观众。摩萨德复仇小组的全体成员个个群情激昂,俨然一副和敌人血拼到底的样子。“血债血偿”,此时所有人笃信的只有这一个信念。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 “非黑即白” 这么简单该有多好,如果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少掉很多的牵挂。但是造物主就是这么无情,当你认为自己走对了方向的时候,歧路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除了迷茫,你还能怎么样呢?在顺利干掉了第一个敌人之后,复仇小组的第二个目标出现了,他不但是慕尼黑阴谋的策划者之一,同样也是一个天真小女孩的慈父。望着可爱的孩子,前来侦察情况的爆破专家脸上掠过一种复杂的表情。他们曾经异常坚定的信念开始出现一丝动摇了。
目标被一个个地干掉了,但是误伤也在不断地出现,无辜的和有辜的人接连死在他们的枪口下、硝烟中,甚至连他们自己也差点死在自己人手下。伴随着以色列人的血腥报复,敌人也开始了同样恐怖的复仇行动。越来越多的以色列平民死于非命,摩萨德的复仇换来的只是一个血淋淋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于是迷茫越来越深,彷徨越来越重,到底这一切值得吗?
影片的中段,斯皮尔伯格还特意安排了主角和一名恐怖分子的对话。双方身处敌对的营垒,观点无不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理解了什么是“正义”。原来,曾经“正义”的复仇者也不过就是一个血腥的屠夫,而所谓的恐怖分子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正义”的复仇者。正义的概念原来是如此的脆弱,在每一个人的眼中,特别是在每一个利益集团的眼中,都有他们所谓的正义。为了这些正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在忍受着心灵的煎熬。
复仇小组中的几个成员终于厌倦了无休止的杀戮,退出了这场血腥的争斗,以此求得心灵的平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这些退出江湖的人们遭到了暗杀,身首异处。而那些继续杀戮生涯的人们还是活得好好的。套用一句中国的俗话“人在江湖,只能身不由己了。”
影片的结尾,主角退出了摩萨德,预备开始新的平静的生活。但是犹太人和他们敌人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以色列的暗杀行动还在进行,而复仇者也正拿着屠刀在暗处等待着。新一轮的“血色循环”又要开始了。
感谢斯皮尔伯格,让我在短短的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又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2、——————《慕尼黑》观感

还有人记得在72年9月慕尼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如果不是上届奥运会上媒体凸显了以色列运动员的参加,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参与提高了希腊反恐的戒备,那个“黑九月的记忆”早被以巴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给冲淡了。也许在72年,我们对世界还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幸运的避开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恐怖消息。当我们重新翻开历史,才发现奥运史上曾经有这么沉重的一页,于是我记住了。当我们走进奥运,视野中满是奖杯与荣誉,于是我们忘记了。

“让世界不会忘记曾经在慕尼黑发生过的事”为此,史匹尔博格(Spielberg)执导了影片《慕尼黑》。影片讲述的是慕尼黑恐怖事件后,以色列政府为了报复恐怖分子,组织了一个机密的暗杀小组,猎杀涉嫌策划慕尼黑事件的黑九月首脑。

影片里,由以色列犹太青年艾瑞巴纳带领的天遣小组,包括坚定勇敢凶猛的史蒂夫,善于制作炸弹的罗伯,专长伪造证件的汉斯,消灭杀人证据的卡尔共五人。他们抱着满腔爱国热情,坚信着他们的事业会给他们的家园带来永久的和平。“我们应该是正义的,那是一件美丽的事,那是很犹太人的。如果我失去那个,我就失去了一切,我就失去了灵魂”,以色列总理梅尔夫人是这样说的,小组成员们也正是这样想的。即便他们并没有杀人的经验,面对暗杀对象时不知所措,即便他们中的炸弹专家其实只是一个拆弹专家,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们热爱的祖国,抛下妻儿忠诚的去执行他们报复行动。

开始的暗杀行动,充满了感性色彩。如果说第一次暗杀行动中面对嫌疑者所表现出的惊惶,与暗杀成功后的喜悦说明了他们人性中的单纯,那么第二次当他们发现暗杀对象的女儿出现在爆炸现场时所作出的反应,正好说明了他们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无法预测的意外不断发生,总是要不可避免的伤及无辜。这让小组成员变得越来越不安,越来越焦虑。当他们发现他们每杀一个恐怖分子,就会又更多更凶悍的人取而代之。原本以为是一场正义的行动,却变成永远没有休止的循环报复。信念在杀戮中消失,理想在鲜血中破灭。战友接二连三的倒下,让艾瑞巴纳的情绪完全失控,最后一次行动失败后,他返回他的祖国、视他为英雄的以色列。然而这英雄的称号就意味着继续以正义之名向恐怖分子宣战,意味着继续流血继续冲突,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慕尼黑》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男人的故事,充满了杀戮与血腥。但导演并没有忘记把温馨感人的画面穿插在影片中。每当任务完成时,我们都会看到主人公站在一个摆满厨房用具的橱窗前,橙色温暖的灯光让影片中的那位巴勒斯坦青年的话变的更令人深思了:“我们可以一直等下去,你不知道没有家的感觉,家就是一切。”厨房、家、国家,看起来都是独立的单元,却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最无法让人抉择的,大概就是要爱国还是爱家。影片结尾部分艾瑞巴纳与以色列情报官员在纽约的对话最说明问题,官员不断以国家以正义名义动员主人公出山,并说明他们都是以色列人都是犹太人,是一家人。然而当主人公请官员到家里去吃饭时,官员却拒绝并愤然的离去,可见一家人不过是官员们以暴制暴的借口。

导演在影片中保持中立,既没有批评巴勒斯坦,也没有袒护以色列,做为犹太裔的导演他是超然的,也是深刻的。更令人叫绝的是最后的背景重现了纽约的双峰塔。巴以冲突还继续着,911的阴影还在蔓延着,和平依然遥遥无期。导演在反思,观众也应该反思,现在还有正义吗?

这部影片无论是在人物刻画上,还是思想内涵上都非常的成功。这部斯匹尔博格执导的影片中不多见的小制作,在氛围气势上,一点都不输那些大制作的片子。最近连看两部大片——《断背山》和《慕尼黑》,如果只让我说哪一部我更喜欢,我会毫不犹豫选《慕尼黑》。

3、——————其他的信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人道《慕尼黑》
这位大导演总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剖开或幻想、或真实的生活内核,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125名小孩将会分别拿到125台摄影机,用来拍摄自己的生活——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形、在学校里是什么样子、看的电影、听的音乐诸如此类。之后,他们会被安排彼此交换拍摄出来的片子。这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今年2月打算开始做的一个计划。他对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说,他们会直接看到彼此,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他希望以此增进不同种族之间的了解,一点点填平他们之间的沟壑。

当然,斯皮尔伯格倒也没真的疯狂到自以为是的地步,他深知电影对这个世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他只是凭借本能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道《慕尼黑》

出于同样的动机,他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9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杀害的惨案拍成了电影《慕尼黑》,这部电影换了一个视角,从以色列人的复仇行动开始,力求不偏不倚地表现恐怖行动给各方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2005年是颇有斩获的一年,尽管《世界大战》备受非议,但票房大卖是不争的事实,媒体普遍拔高《世界大战》,说这部电影影射了美国反恐战争的现实,斯皮尔伯格对此不置可否。当然,《世界大战》的娱乐意义远远超出政治内涵,这与《慕尼黑》形成了鲜明对照。

斯皮尔伯格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对奥委会的愤怒。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惨剧发生后,没有任何一届奥运会纪念受害的运动员,于是他想到自己要用电影来纪念。《慕尼黑》刻意强调受害的任何一方都是悲剧的承受者,但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以色列特工组织等机构的抗议,从这部电影开拍到放映,争议和威胁一直没有中断。

毫无疑问,《辛德勒的名单》是斯皮尔伯格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那也是他电影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辛德勒的名单》不仅为他赢得了很多耀眼的荣耀,也让更多人记住了他。那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深入反思战争、种族、和平等问题的起点。到后来的《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审视更加深入了,与现在的《慕尼黑》一起,形成了斯皮尔伯格人道主义色彩浓郁、祈祷和平的代表作。他本人对这些电影的现实意义颇为冷静,他认为,这些电影可能让痛苦加倍呈现,他说:“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讲个故事。”

依旧老顽童

从《大白鲨》开始,斯皮尔伯格成了好莱坞独一无二的拥有最终剪辑权的导演,到现在30多年了。他早期作品《E.T.》、《回到未来》、《夺宝奇兵》中的童真气息到后来基本消失了。其实,这几年,斯皮尔伯格曾经被邀请执掌《哈利??波特》这样的电影,但他拒绝了。他说他不想靠电影维系自己的童真。“童真直到我们死去才会被我们带走。”当然,也许是斯皮尔伯格童心不死,我们还是听到了他计划与老牌影星哈里森??福特推出《夺宝奇兵4》的消息。他果然还是个老顽童!

其实,人性一直是斯皮尔伯格电影不变的主题,在娱乐之外,不管早期的《E.T.》,还是后来的《辛德勒名单》,乃至《慕尼黑》,不管这只叫斯皮尔伯格的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酒,但他其实都是用人性包裹的。我们不妨用这样的角度去审视他,这位大导演总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剖开或幻想、或真实的生活内核,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在中国,斯皮尔伯格是最具知名度的好莱坞导演。这得益于中国从录像带时代跨越到DVD时代的电影传播路途中,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总是能最大范围得到各类人群的激赏,一向挑剔的央视早年也可以让《大白鲨》在电视上播出。

现在,斯皮尔伯格一面静观奥斯卡风向变换,静候佳音,一面筹备着他今年2月在巴以孩子间的纪录片实验计划。再有,他正着手筹备拍摄一部关于林肯的传记电影。

斯皮尔伯格嘴中的《慕尼黑》

我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我不认为一部电影、一本书或者其他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就能够一举解决中东问题,但是我所做的是一个尝试,我用我的方式,为那里的人民祈求和平。我认为很值得一试。在那一地区,人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巴勒斯坦,不是以色列,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不肯让步的固执。

我没有在影片中将杀人者描写成魔鬼,恐怖分子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家庭和朋友,可是他们滥用行刑的方式杀害无辜的人们,我诅咒这样的屠杀。

1.这是一部关于以色列运动员在德国举行的奥运会中被杀害的影片
2.这是一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杀害以色列运动员的影片
3.这是一部以色列特工组织向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复仇的影片
4.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
5.这是一部由一个犹太血统的导演执导的关于上述内容的影片

长达5年的筹备,对影片拍摄现场的加级型保护,三缄其口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的斯皮尔伯格,如此争议性敏感题材,自然要配上全副装备。万一要是影片拍竣,结果影响了以巴的和平进程,那且不是千年罪过!因此,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智囊团不仅处处讲究谨慎和尊重事实,还向前美国外交官寻求帮助,以事先向以色列政府打招呼,剧本甚至还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过目后才顺利开机。

一举一动小心翼翼,拍片过程似乎如同走钢丝,既怕影响和平进程,又怕惹恼恐怖分子,还怕伤害以色列人感情,可见这政治敏感地带,还真不是寻常人能走的。就连影片的名字也从最初的“复仇”简化为慕尼黑这个地名,保险措施算是做到了十足。虽然至今争议、质疑、批评声仍不绝于耳,不过大部分人算是认同了老斯的努力,恐怕他也安心了不少。

啊哈哈哈哈

㈡ 慕尼黑奥运会发生了怎么的恐怖事件

慕尼黑奥运会发生了慕尼黑惨案。
慕尼黑惨案(Munich massacre)是指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的严重政治恐怖事件。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晚上出去看电影。电影看完了,以色列选手陆续回到了奥运村。5日凌晨约4时,他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
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色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选择从这里进去,是因为他们先前察看过,而且知道,一些运动员在外面喝醉了,回来时常常攀越这段2米高的栅栏,保安根本不会阻拦。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径服作为伪装。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工,对奥运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在双方搏斗中,奥运村治安当局接到过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搏斗时断时续,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过后,一切又重归平静。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各种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
4时55分左右,一名没带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来察看情况。他打开步话机,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号前缠着头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哝了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没吱声,从公寓门后溜了。
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慌忙组织人力处理危情。
5时10分,西德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在双方对峙当中,“黑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9时,过时开始杀人。不过随后,“黑色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时间。
9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道默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从9月5日下午起暂停全部比赛。
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做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西德警方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
晚上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西德内政部长、慕尼黑警察总监和奥运村村长进入31号楼,亲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掷的决心,于是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
警方于是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
20时30分—21时,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机前往。
当“黑色九月”分子走过柏油碎石铺成的停机坪时,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下令开火。两名狙击手射出两发子弹,监视直升机驾驶员的两名歹徒应声倒地。机场霎时间乱作一团。随后双方展开激战。
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11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㈢ 慕尼黑惨案完整版电影

飘花电影piaohua.com慕尼黑惨案BD中英双字1280高清.rmvb

㈣ 谁看过<慕尼黑惨案>啊,斯皮尔伯格拍的

艾瑞克巴纳饰演的以色列特种兵和其他队员杀了一切与制造慕尼黑惨案有关的人(其中包括老人和妇女)后,结束这次任务,并逐渐意识到他们的错误,残忍地杀害了很多无辜人.片子最后他和妻子在一起,听到外面类似警车的声音,想到他们执行的这次任务,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万分痛苦.

㈤ 慕尼黑惨案是讲什么东西的啊

慕尼黑剧情介绍:

以色列的复仇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举行。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1972年9月5号凌晨,几声枪响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宁静——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成员,闯入慕尼黑奥运村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最终,营救人质行动失败,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

由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的特工阿维纳(艾里克·巴纳)领导的暗杀小组,开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复仇式追杀。目标是与运动员被害事件有关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们不用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单上的人从何来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杀掉目标。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㈥ 请介绍电影《慕尼黑》的详细情节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举行。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1972年9月5号凌晨,几声枪响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宁静——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成员,闯入慕尼黑奥运村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最终,营救人质行动失败,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

由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的特工阿维纳(艾里克·巴纳)领导的暗杀小组,开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复仇式追杀。目标是与运动员被害事件有关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们不用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单上的人从何来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杀掉目标。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㈦ 如何评价电影《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什么

《绝杀慕尼黑》是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上,前苏联队在最后的三秒钟凭借一记投篮绝杀,以51:50战胜36年未尝败绩的美国队,是一部表达坚忍不拔精神的剧作。

(7)慕尼黑奥运会大惨案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绝杀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电影。于2017年12月28日在俄罗斯上映,于20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

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在比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苏联国家队在最后的三秒里拼尽全力,最终使比赛结果发生逆转。

㈧ 慕尼黑惨案的影片评论

如果说斯皮尔伯格用《世界大战》来影射恐怖主义还有点“隔靴搔痒”的话,那么《慕尼黑》的力度则堪称“一针见血”。影片根据作家乔治.乔纳斯1984年的作品《复仇》改编(对于原剧本的真实性,以色列官方一直持有质疑态度),内容涉及巴勒斯坦人暗杀参加1972年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后,以色列特工采取报复行动这一敏感话题。艾瑞克.巴纳饰演的以色列复仇军首领阿夫纳.考夫曼问他的巴勒斯坦对手为何而战,对方答复说:“你不明白,失去家园意味着什么。家,就是一切。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历史悲剧中,编剧托尼.古什纳安排这段对话别有用意,似乎要在非人性的残杀中透出些许人性之处。最后,阿夫纳转过身去,考虑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对还是错。他究竟是一个复仇英雄?还是一个冷血杀手?抑或两者皆是?斯皮尔伯格在抛下问题后,也留给了世人不尽的思索。(中华网评)

㈨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相关惨案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在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周里,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这次大会的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 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对于呕心沥血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西德官员来说,他们希望这次运动会能让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复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抹去二战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这给了恐怖分子一个可乘之机。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晚上出去看电影。电影看完了,以色列选手陆续回到了奥运村。5日凌晨约4时,他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
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选择从这里进去,是因为他们先前察看过,而且知道,一些运动员在外面喝醉了,回来时常常攀越这段2米高的栅栏,保安根本不会阻拦。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径服作为伪装。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工,对奥运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在双方搏斗中,奥运村治安当局接到过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搏斗时断时续,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过后,一切又重归平静。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各种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
4时55分左右,一名没带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来察看情况。他打开步话机,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号前缠着头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哝了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没吱声,从公寓门后溜了。 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慌忙组织人力处理危情。
5时10分,西德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在双方对峙当中,“黑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9时,过时开始杀人。不过随后,“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时间。
9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道默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从9月5日下午起暂停全部比赛。
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作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西德警方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
晚上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西德内政部长、慕尼黑警察总监和奥运村村长进入31号楼,亲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掷的决心,于是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
警方于是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
20时30分—21时,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机。
当“黑九月”分子走过柏油碎石铺成的停机坪时,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下令开火。两名狙击手射出两发子弹,监视直升机驾驶员的两名歹徒应声倒地。机场霎时间乱作一团。随后双方展开激战。
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9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9月6日,奥林匹克运动场里,一片肃穆。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奏响时,许多运动员禁不住放声痛哭。
为了悼念11名死难者,11个座位被空着。幸存的以色列人在这个追悼仪式上,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奥运会恢复比赛。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
从此以后,赛事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会诱使其他恐怖组织把奥运会作为袭击目标。
另一方面,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他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1972年9月5日凌晨,8名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突击队员,翻过了奥运村的大门,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进入了以色列国代表队的驻地———奥运村31号楼,在二楼以色列队员和官员的宿舍里,他们击毙了一名教练和一名闻声赶来的运动员,随后劫持了9名运动员和两名官员,把他们当作人质,并且提出了他们的要求:以色列马上释放在押的200名政治犯和让他们自己安全离境。
德国警方和德国政府对此立即做出了反应,并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是面对恐怖分子的强硬态度,方案一个接着一个地被否决了。而在这时,劫持者已经杀害了两名人质。
事件陷入了僵持的状态,但是,“黑色九月”却不能忍受这种僵持的局面。恐怖分子开始实施他们的威胁,又枪杀了一名以色列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并警告:如在3小时内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将每隔一小时杀死一名人质,直到杀光!而在此时,国际奥委会积极同与此相关的几个城市的政府积极磋商,希望能先将劫持者带离慕尼黑。埃及在阿拉伯国家的建议下,同意开放开罗机场。但这时,面对“黑色九月”的要求,以色列总理哥尔达·梅厄夫人坚决拒绝了他们要求释放在押政治犯的要求;“黑色九月”则坚决拒绝了前西德危机处理小组和国际奥委会方面释放人质,以换取安全离开前西德的条件。
经过种种复杂的谈判,挟持者同意押着9名人质飞往第三国。然而,前西德政府不想为此事丢掉脸面,为了挽回政治影响,他们决心在机场解决问题。当恐怖分子从直升机转向大型客机时,德国特种部队向恐怖分子开枪,恐怖分子自知上当,炸毁了直升机,射杀了所有以色列人质!8名恐怖分子则在德国突击队的乱枪中被射杀!
惨案发生后,以色列代表团出于安全原因提前回国。9月6日,奥运会停赛一天。因此本届奥运会也顺延至9月11日结束,这在奥运会史上是第一次。

㈩ 几年前的一部电影,慕尼黑奥运会恐怖分子袭击了以色列代表团。后来以色列摩萨德逐个追杀。

就叫“慕尼黑”

英文片名:Munich

译名:慕尼黑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

主演:艾瑞克·巴纳(EricBana)

丹尼尔·克雷格(DanielCraig)

亚历山大·贝叶尔(AlexanderBeyer)

乔夫瑞·拉什(GeoffreyRush)

塞伦·希德(CiaranHinds)

类型:剧情/惊悚

对白:英语

级别:R级

行:环球

上映日期:2005年12月23日(美国)

imdb评分:7.8/10(58,446votes)

获奖记录:2005年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共5项提名

剧情简介: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在我们人类所处的也是万众向往的和平年代里,只有这样称得上属于全人类的体育盛事才能真正代表共同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的各个人种、各个肤色的人们在一起共同地幸福生活的现状。然而,当“黄道”停留在1972年第20届夏季奥运会时,在位于中欧重镇慕尼黑举行的这届体育赛事却发生令全世界人发指的一幕惨案。影片的故事以这届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屠杀的惨案事件为背景,展开情节。而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以色列的复仇行动上。影片中,身为“摩萨德”人的艾瑞克·巴纳负责追踪那伙来自巴勒斯坦地区的名为“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同时,以色列方面为了对巴勒斯坦人还以颜色,也随即派出了杀手对付巴勒斯坦人。本该是万众欢腾的慕尼黑却被重重的阴森恐怖所笼罩。这过程中,以色列的杀手们也开始不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明白手中黑名单上的人从何而来,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干掉名单上的所有人。随着整个事情的发展,情况越来越复杂起来,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此时,人性的力量在每一位杀手心中起了作用。一面是上级的命令,国家的需要,自己的使命,金钱的趋势;令一面是面带笑容的亲人,同样流淌着鲜血的“敌人”……抉择、痛苦、恐惧、疑虑……重重复杂的内心与外患纠缠着几个“摩萨德人”。然而,血腥的杀戮才刚刚开始……

阅读全文

与慕尼黑奥运会大惨案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华沙起义图片 浏览:477
国外爱情电影好歌曲 浏览:537
有什么好看的希腊电影 浏览:288
豆瓣台湾电影黑白 浏览:805
中国电影第一票房是什么电影 浏览:828
美丽人生电影在线网站 浏览:904
小鬼当家电影剧情图片 浏览:828
周星驰电影我养你音乐名字 浏览:714
女仆人电影院 浏览:524
励志电影读后感800字作文大全 浏览:188
1949年的电影观后感300字 浏览:262
火星救援电影下载中文 浏览:599
台湾火狐狸电影 浏览:4
以母亲名字命名的电影 浏览:519
动画抗日电影大全 浏览:523
第十一回电影的纯音乐 浏览:907
电影观后感200左右 浏览:868
日本中文字幕dvd在线电影 浏览:525
台湾影院电影排期 浏览:437
2001年中国电影特效图片 浏览: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