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豆瓣儿评分比较标准一些。淘票票一般是为了促进票房。可能会存在一些幕后操作。
2. 同一本书,或同一部电影,每次看的感觉,为什么不同
不同的时间,所经历的或正在经历的事物总是不同的,而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或是看一部电影时,会不自觉得加入个人情感去评价它,认识它……
3. 同一部电影,为什么猫眼、格瓦拉与豆瓣的评分差距那么大
搜评分,已是人们选电影的标准动作了。大多数时候,评分对观影体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也都看过 5 分的好片,以及 8 分的烂片,不得不追问一下——这些分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主流评分平台豆瓣、格瓦拉、IMDb 在评分方式上又有何不同?
请看四部电影在三个平台上的评分:
《最后的巫师猎人》
豆瓣:5.8 格瓦拉:7.9 IMDb:6.0
《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
豆瓣:7.3 格瓦拉:8.1 IMDb:8.4
《碟中谍4:幽灵协议》
豆瓣:8.3 格瓦拉:8.8 IMDb:7.4
《捉妖记》
豆瓣:7.0 格瓦拉:8.8 IMDb:6.2
很奇怪吧?格瓦拉在上述电影中给出的评分都是最高的,豆瓣和 IMDb 除了在《最后的巫师猎人》中给出了近似的评分,另外两部中差异接近 1 分——这是不小的差别,毕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是否值得看”的分数底线。
熟悉的老豆瓣
豆瓣 CEO 阿北于去年底解释过豆瓣的评分机制,他称之为“一个一亿多人的大众评审团”。由于豆瓣不能购票,评分人群是纯粹为分享观点而评价,可以粗略认为豆瓣电影评分来自一个有一定电影评判知识、又乐意点评电影的“爱好者评审团”。豆瓣的评分算法简单粗暴,用阿北原话说:
我还写过计算豆瓣评分的最早的几版代码(不难,加起来除下人数)……豆瓣没有专家评审,但有一个一亿多人的大众评审团……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关于水军的问题,阿北的解释是:“水军是有的,但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意思是,水军的作用仅限于上映推广期,后期大量评论涌入后水军的影响可以忽略。
格瓦拉与豆瓣最大的区别在于,豆瓣是爱好者社区起家,而格瓦拉是卖票起家,这就构成了评审团的属性差异。可以认为格瓦拉评审团比豆瓣更加大众化(不那么文艺),用户更多是根据观影的抽象体验评价影片。很难说这个差异有多大,但有一个特点是公认的——格瓦拉评分比较高。
据格瓦拉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评分规则有这些特点:
影片初始评分为 7 分,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则开始显示变化
格瓦拉评分代表购票用户的评分,非购票用户会被独立记录
对购票用户的评分采用权重算法,具体无可奉告
不难看出,格瓦拉评分机制是为卖票而生的。在初始的分值锁定规则下,7 分成为了大多数片子的安全底线,不至于这也解释了格瓦拉普遍较高的评分。当然,格瓦拉本质就是一款购票应用而不是电影社区,因此分数虽然缺乏绝对公正性,在自己平台内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国际的 IMDb
IMDb 是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的缩写,始于 1990 年,是一个国际权威性的电影点评网站。它采用的算法比上述两家都要神秘一点。主要特点如下:
每部电影至少要收到 5 个投票才会显示评分
用户可以反复投票,但网站只记录最新的一个
网站重新抓取数据间隔不超过 24 小时(似乎比豆瓣周期要长)
网站里写得明白:“我们不会简单地把评分加起来除以总票数,我们用的是加权平均数。”算法的细节与格瓦拉一样无可奉告:
为了避免人为操纵票数,保持投票系统的公正性,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公布加权算法的细节。但请放心,这里不会有偏见。
尽管每部电影的评分算法无可奉告,IMDb 解释了他们在 TOP 250 榜单中使用的贝叶斯算法(公式请跳原网页)。此外,TOP 250 只允许有一定评论历史的“老用户”参与该榜单的投票。据知友陈博学介绍,算法背后是这么个原理:
电影 A,十个人看过,全部评分均为 10 分; 电影 B,十万个人看过,评分平均值为 9.8 分。
请问你愿意相信哪部电影更加优秀??贝叶斯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避免让电影 A 的最终得分会超过 B。
当然啦,再复杂的算法也挡不住刷票,尤其是狂热的粉丝自发的刷票。例如说《蝙蝠侠:黑暗骑士》就曾被粉丝刷上榜首(下图),但这个第一只维持了几天,很快《肖申克的救赎》又重新登顶并维持至今(共计收到近 160 万票)。
你的眼睛高于一切评分
总之,评分的区别来自于四个方面的原因:
用户属性 评分算法 评分数量 无可奉告
近几年来国内上映的电影品质与院线硬件都有明显提升,不少人已经把去电影院当成每周的必修功课。各平台评分机制各有不同,都尝试给出一个能反应观众评价的指标;而每个人观影的诉求也不同——消磨时间、约会、品鉴、学习,各有所爱。因此大可不必拘泥于评分,用自己的眼睛去享受电影才是最重要的。
4. 《独立日》《月球陨落》均出自罗兰·艾默里奇之手,为什么评价却完全不同
因为《独立日》和《月球陨落》的故事情节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档次,《独立日》显然更胜一筹。
对于曾经看过《独立日》和《月球陨落》对影迷来说,很多人对《独立日》的评价也非常高,同时也因为《独立日》爱上了罗兰·艾默里奇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罗兰·艾默里奇确实是一位灾难片大师。他不仅是《独立日》的导演,同时也执导拍摄了《2012》和《后天》。但对于《月球陨落》这部电影来说,《月球陨落》确实没有那么精彩。
《独立日》是一部能够令大家感到非常震撼的电影。
在电影《独立日》当中,人们第1次可以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来感受到巨大的震撼效果。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特效制作水平并不高,关于灾难片的剧情理解也不深刻,所以《独立日》能够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人们也会把《独立日》当成灾难片的代表作。
5. 心理学中为什么人们看同一部电影评价却不同
因为不同的人内心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以及价值观的大小强烈程度的不同,结果往往会导致人们看同一部电影评价却不同。就如不同的人身材的大小高矮往往不同,结果对同样尺寸的一件衣物鞋帽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喜爱。
6. 为什么同样一部电影有的人觉得好看有的人觉得不好看
这和人们不同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就像同样一款车,有的人觉得好看,而有的人觉得难看是一样的道理。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消费观念都能导致差异的出现。这很正常。正因为有不同的审美观存在,才会有不同类型的电影出现,才会有各种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出现,才会有不同形象的娱乐明星出现。
7. 同是一部电影为什么年纪轻的和年纪大的看法不一样
你们阅历不一样,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而且和年龄无关,即使是同样年纪的两个人,看法也会完全不同,因为我们是单独的个体,有自主的价值观。对电影产生的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
8.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电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这个是自然的。因为每个人的欣赏角度和口味不同。所以对同一个事物或者是同一个电影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比如说喜欢吃螃蟹的人说螃蟹是美味,不喜欢吃螃蟹的人。所以说螃蟹的味道不好。这跟对电影的评价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