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峰爆》发布终极预告,这部电影是讲述什么故事的
该片讲述了受全球地质变动影响,一场史无前例的地质灾害在云江县城突发,居住其中的16万人即将被吞没,危急时刻,以小洪和老洪父子为代表的基建人挺身而出展开生死救援的故事。
影片聚焦于一场史无前例的地质灾害,地震、地陷、泥石流接踵而至,县城中居住的16万人危在旦夕,以洪翼舟(朱一龙饰)、洪赟兵(黄志忠饰)、丁雅珺(陈数饰)、卢小靳(焦俊艳饰)为代表的基建人们挺身而出,救人救灾。为了守护县城16万人的安危,他们甘愿选择炸毁承载了自己十年心血的隧道。
影评
从曾经的铁道兵到如今的基建人,他们的精神一脉相承,依然是一支不怕艰辛、不怕牺牲的队伍。修路架桥是基建人的职责所在,但只要国家需要,灾难险情当前他们也能冲锋陷阵,武汉抗疫、河南水灾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影片中的救援故事与现实的强关联也引发真实救援人员的共情,“让我想到了日夜轮班修建火神山医院的日子”、“爸爸是救援队的,我希望他永远平安”、“感谢电影将我们的故事搬上银幕”。戏里戏外的“平凡英雄”所带来的不凡感动仍在继续。
B. 朱一龙、黄志忠演绎父子情深,携手救援传承大无畏精神,是哪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峰爆》。目前年度灾难巨制《峰爆》已经宣布定档2021年9月17日。预告中触目惊心的灾难现场,令人热血沸腾的“中国式救援”,让不少观众在紧张与揪心中收获别样的震撼与感动,而其中所展现的洪翼舟(朱一龙 饰)、洪赟兵(黄志忠 饰)父子,也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
朱一龙黄志忠于险峰中砥砺同行,生死危局下携手展开绝境救援“每一代人都是在继往开来,正是因为这种艰苦奋斗的铁道兵精神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能让中国基建事业做出了很多令世界都瞩目的工程。”朱一龙在采访中这样说道。演员黄志忠也表示老洪的选择也和他是军人出身息息相关,“军队是永远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人民受到伤害,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就要挺身而出。”父子间的彼此牵挂与扶持,以及一脉相承的勇气与担当,赋予了《峰爆》灾难片这一外在表现形式之外更多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C. 精选电影《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三篇
《1942》是根据1942年河南大旱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快把看完电影后的感想写下来吧,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精选电影《1942》优秀 观后感 范文三篇,提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电影《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来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非常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考虑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考虑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悉芦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考虑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精选电影《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最后的结局也让我有着无法言说的压抑和心痛。
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但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队伍。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这真是让人义愤填膺!
饥饿离人们的距离开始变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现码尘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场面。孩子需要养活、生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买药,人们含着泪水卖掉自己的孩子、曾经一起患难的妻子,换来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钱,人们无奈的只有用亲人去换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灾难才能最终避免。
精选电影《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迟陆禅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qiāng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 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_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虽然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后,搬个小板凳坐等谁来拍吧。别让我等太多年啊!
D. 原林州市委书记来亮感悟红旗渠
归来是少年 不忘是初心
——影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来 亮
近些年很少进影院看电影了,更不要说还会泪目,但最近由林州本土作家市委宣传部长王献青编剧、林州籍导演李正伟导演的一部《红旗渠之归来是少年》以其生动的情节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强烈的冲击着观众的心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上周末,朋友相约,在市图书馆的小影厅观看了这部即将在全国院线公映的影片,我与在场的几十名观众都深被影片中感人的情节和振憾人心的场景所感动,几乎所有的观影人都流下了眼泪,相互间传递着纸巾,电影结束后心情还难以平静,久久不愿离去,争相谈论观影体会,直到下午一点多才吃午饭,席间还继续议论影片……这是多年来少有的情况了。大家为红旗渠除歌曲、舞蹈、话剧、文章,电视剧、巡展等多种表现形式外,又创作出了电影这种特殊表现形式,填补了空白而感到高兴!
几天来我也在反复思考,这部影片为什么能在当前大片纷呈,巨星林立的影视界脱颖而出,在这样多的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并且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中获得“河南电影第一名”,认为是建国以来河南电影界最振憾的一部电影,我感到,原因主要有三:
一,影片抓住了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即: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终把党的宗旨和人民的追求紧紧结合在一起。党的领导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党的主张高度与人民的利益相契合,党和群众血肉相连,心心相印。正如老书记杨贵说,建国十几年了,人民群众连水都还吃不上,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什么!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我们不忍心看到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找水,连很多人的名子中都是“水”字,常年遭受缺水的煎熬,我们县委一班人就是要下定决心带领林县人民解决吃水用水的难题,所以才能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毅然做出修建红旗渠的决定,60年春节还没过完就率领全县三十万民众踏上太行山,拉开修渠的大幕,在修渠过程中,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始终战斗在第一钱,与群众同甘共苦,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这才是真正的情为民所糸,利为民所谋,这也才真正打动观众的心灵。这些场面都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反映,如县委书记,副县长,共产党员,突击队长等,都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初心”和“使命”,什么是把人民群众的追求做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感天地,泣鬼神,催人泪下。
二,抓住了林州人骨子中那种执着顽强,不怕难,不服输的“小推车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行山的坚韧和艰苦岁月的抗争,加上修建红旗渠的锤炼,铸造了林县人这个特殊群体不可复制的意志品质。影片把“林县人生性犟,后面小车前面放”,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意志品质表现的非常强烈!除了红旗渠精神外,对林县人普遍存在的生活检朴、吃苦耐劳,办事认真,不甘落后的传统美德表现的也非常突出,你说,全国有山的地方很多,缺水的地方也很多,为什么偏偏是林州人民能苦战十年,修成了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为什么是一个干旱缺水,土薄石厚,没有明显优势的地方能跻身全国百强,全省十强,人均存款余额连续几十年全省第一?所有这些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影片中的隧洞塌方,铁姑娘请缨,凌空除险,都体现了林州人那种不屈不挠的红旗渠精神,这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在表现手法上,新旧对比,平行推进,音乐时尚,方言点缀,加深了影片感染力。影片以红旗渠的今昔为主线,以艰苦创业和幸福生活两条线索交替推进,更加深了我们对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理解,尽管红旗渠已经历了近六十年的洗礼,但她仍坚如磐石,风采依归,走出故乡的红旗渠的儿女们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名人如流,他们继续在用红旗渠精神书写着各种最美的画卷,他们永远是红旗渠精神的传人和翩翩美少年!
E. 有哪些不错的灾难片
说起灾难片,当然要数美国好莱坞制作最经典了,譬如《后天》,《2012》等,大场面制作,特效震撼人心,当然,今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其实也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灾难片,对标好莱坞水准,我们也是不差的。
一、后天
流浪地球大家都很熟悉了,吴京与一众小鲜肉出演,刷爆了春节档。作为中国科幻片的开元制作,无疑流浪地球的制作水准都十分精美,画面特效把握到位。但是,我想说的是,作为一部太阳要爆炸,人类把地球带走的影片,其实,它的核心也是一部灾难片。地球停止自转,洪水滔天,淹没了人类家园;全球温度降低,城市变成冰雕,普通人类只能生活在地下;地球流浪途中,又面对木星引力捕获,突破洛希极限,即将boom!人类存亡,乃至地球存亡,危在旦夕。这还不是一部灾难片吧。后天也好,2012也好,无论灾难如何大,如何恐怖,地球好歹还在,流浪地球可好,灾难来临,地球都自身难保。这明明是一部视野更大、灾难指数超标的灾难片。更何况,作为一部中国人制作的灾难片,我们的特效画面足够好,更别说电影的剧情了。美国灾难片中,无一例外的是男主带来一家人躲避灾难,所有人都在躲避灾难,然后最终安全;而我们的电影,所有的人都在拯救地球,即便绝望、即便失败,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曾放弃。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灾难片的内核,不抛弃不放弃,好好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