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章子怡哪些奖
非电影奖:
2000年
『国际青年艺术家奖』最佳青年国际女演员奖(表彰鼓励新人的奖项)
2001年
杂志《男人装》中文版『最性感女性』第2名
杂志《PEOPLE》年轻版『25位最性感最HOT明星』之一
杂志《PEOPLE》『50个世界上最美人物』之一
2002年
5月2日,旧金山将这一天设立为“章子怡日”
《MTV莱卡风尚颁奖大典》『风尚女演员奖』
杂志《STUFF》『世界上102位最性感女性』第91名
杂志《PEOPLE》年轻版『25位最性感最HOT明星』之一
杂志《男人装》英国版(6月)『最性感100位女孩』之一
杂志《男人装》『世界最性感女性』第86位
杂志《美丽佳人》之“美丽佳人公益大使”『最佳妇女儿童公益大使奖』
2003年
《香港公益金》给章子怡颁发了证书,鼓励其在公益事业方面做出的贡献
2004年
《影响2004-时尚盛典》『中国娱乐风云人物』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综合排名第2名,收入排名第7名
杂志《FORBES》中文版『年度最流行最热名人』第二名
杂志《名利场》选出来的『十美图』之一
杂志《Esquire》『本星球上最性感的女性』第一位名
2005年
成为奥斯卡评委,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华人评委。
第一届《中国国际电视广告艺术金椰子奖》之『国际广告功勋奖』
“Askmen.Com”『全球最迷人的99位女性』第79位(首次入选)
《中国电影百年》『百大电影人』之一
《新京报》『中国最美50人』第4
《纽约时报》『最伟大表演』之『最令人回味影星』榜首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综合第2名,收入第4名
杂志《Harpers & Queen 》『100位世界上最美丽女性』第15位(首次入选)
杂志《TIME》『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中国送给好莱坞的礼物”
杂志《PEOPLE》『50个世界上最美人物』之一
杂志《南方人物周刊》『中国10大青年领军人物』之一
杂志《娱乐周刊》『一百二十二样人和事的“必然之选”』第38位(唯一上榜的中国人)
2006年
《新影联成立十周年》最受观众欢迎女演员奖
《PEOPLE》世界最美100-章子怡第三次入选,排名第10《新京报》『中国最美50人』第4
杂志《PLAYBOY》日本版『亚洲百大性感女性』第一(登上当期4月号杂志封面)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综合第3,收入第4
杂志《男人装》『世界最性感女性』第86位
“Askmen.Com”『全球最迷人的99位女性』第79位
2007年
3月31日,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世界因你而美丽-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3月31日,搜狐网和《时尚芭莎》主办『21世纪国际上最成功的中国现代女性』第一名
9月8日,北京中国大饭店,第五届《BAZAAR明星慈善夜》『中国最具影响力慈善明星』
10月,美国杂志《名利场》『焦点人物』评为“中国之星”“北京美人”
《AskMen.com》『年度99位最迷人的女性』第81位
《Playboy》12月刊『世界100名最性感美女』第46位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综合第4,收入第14
《新京报》『中国最美50人』第9
杂志《E!》『最性感动作明星』第一
美国权威杂志《综艺》『最具冲击力』第一位
2008年
《中国电影百年》国家邮政发行章子怡邮票(8枚套装)
6月14日,上海, 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8月22日,北京,第六届《BAZAAR明星慈善夜》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慈善明星』
美国权威媒体《娱乐周刊》评选的(30岁以下)『30名最有前途的女演员』之一
美国权威媒体《娱乐周刊》『25 Most Romantic Gestures in Film』之一
“Askmen.Com”『全球最迷人的99位女性』第94位
IndependentCritics『全球最美的100张脸』第31位
美国杂志《福布斯》:『中国TOP 25 STARS』 第5位
《南都周刊》『30周年娱乐人物』之一
《新京报》《鼎极摄影》『中国最美50人』第一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综合第5,收入第5
网友票选『21世纪国际上最成功女性十强』居首
新华社调查:『日本大学生最爱中国人排行』居首
烂番茄网站『25个最佳动作女星』第12位
BBC Your top 10 『10个最应该被知道的中国人』之一
2009年
美国杂志《福布斯》:好莱坞最有叫座力影星第225名,全球女星中排名第70(亚洲女星第一名)
美国杂志《娱乐周刊》:24位最HOT的非美籍性感巨星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之一
东方卫视新娱乐慈善群星会-年度慈善贡献奖
美国《Vanity Fair》(名利场) 杂志通过网络票选出全球"19位被认为具备引爆战火的绝色,堪称21世纪的特洛伊美女海伦"并列第5名
入选美国《People》(人物)杂志评选的09年30岁最美的女人
电影奖项:
第一篇:按电影排
《梅兰芳》
2009年第五十九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梅兰芳》(提名)
2009年第二届铁象大奖最佳女配角:《梅兰芳》(获奖)
2009年第十三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梅兰芳》(获奖)
2009年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梅兰芳》(提名)
2009年第四十六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梅兰芳》(提名)
《夜宴》
2007年第一届亚洲电影大奖(AFA)最佳女主角:《夜宴》(提名)
《艺伎回忆录》
2006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2006年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2006年英国奥斯卡(BAFTA)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2006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性感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2005年美国国际记者协会金卫星奖最佳女主角第二名:《艺伎回忆录》(获奖)
《2046》
2005年第十一届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大奖最佳女主角:《2046》(获奖)
2005年第二十四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2046》(获奖)
2004年第五十七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2046》(提名)
2004年第四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2046》(提名)
2005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NSFC)最佳女配角第二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第二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Chlotrudis大奖最佳女配角:《2046》(提名)
2005年美国IndieWIRE年度最佳女配角第一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IndieWIRE年度最佳女主角第三名:《2046》(获奖)
2006年美国Village Voice年度最佳表演奖:《2046》(获奖)
2006年美国NAACP Image Awards最佳女主角:《2046》(提名)
2006年国际Cinephile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2046》(获奖)
《茉莉花开》
200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茉莉花开》(获奖)
2004年第七届上海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茉莉花开》(提名)
2004年第十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茉莉花开》(提名)
2005年第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茉莉花开》(提名)
《十面埋伏》
2005年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十面埋伏》(获奖)
2006年第二十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十面埋伏》(提名)
2005年首届中国导演协会奖最佳女演员:《十面埋伏》(提名)
2004年英国奥斯卡(BAFTA)最佳女主角:《十面埋伏》(提名)
2004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佳打斗奖:《十面埋伏》(提名)
2004年BOP's Calvin最佳女主角第二名:《十面埋伏》(获奖)
《紫蝴蝶》
2003年第五十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紫蝴蝶》(提名)
2004年第四届华语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紫蝴蝶》(获奖)
《英雄》
2002年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英雄》(提名)
《尖峰时刻2》
2002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佳反派:《尖峰时刻2》(提名)
2002年美国儿童选择奖最佳动作片女主角:《尖峰时刻2》(提名)
《卧虎藏龙》
2001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第十六届美国独立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佳动作奖:《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美国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第五届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有前途女演员奖:《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第五届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英国奥斯卡(BAFTA)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0年第三十七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1年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1年第六届香港金紫荆奖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美国AMMY奖最佳女演员:《卧虎藏龙》(提名)
2001年美国少年选择奖最佳女主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1年美国 科幻与恐怖电影学院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0年BOP's Calvin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国际青年艺术家奖最佳国际女演员:《卧虎藏龙》(获奖)
《我的父亲母亲》
1999年亚洲电影博览会(CineAsia)“明日之星大奖”:《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0年第二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0年第二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提名)
2000年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提名)
2000年日本银幕最佳外国女演员:《我的父亲母亲》 (获奖)
2001年第十九届伊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1年BOP's Calvin最佳女主角第二名:《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第二篇:按年份排(共67项专业电影奖项)
1999年亚洲电影博览会(Cine_Asia)“明日之星大奖”:《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0年第二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0年第二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提名)
2000年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提名)
2000年日本银幕最佳外国女演员:《我的父亲母亲》 (获奖)
2000年第三十七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0年英国奥斯卡(BAFTA)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0年美国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第五届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有前途女演员奖:《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第五届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BOP's Calvin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国际青年艺术家奖最佳国际女演员:《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第十九届伊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1年BOP's Calvin最佳女主角第二名:《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1年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1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第十六届美国独立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佳动作奖:《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第六届香港金紫荆奖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美国AMMY奖最佳女演员:《卧虎藏龙》(提名)
2001年美国少年选择奖最佳女主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1年美国 科幻与恐怖电影学院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2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佳反派:《尖峰时刻2》(提名)
2002年美国儿童选择奖最佳动作片女主角:《尖峰时刻2》(提名)
2002年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英雄》(提名)
2003年第五十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紫蝴蝶》(提名)
2004年第四届华语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紫蝴蝶》(获奖)
2004年第五十七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2046》(提名)
2004年第四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2046》(提名)
2004年英国奥斯卡(BAFTA)最佳女主角:《十面埋伏》(提名)
2004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佳打斗奖:《十面埋伏》(提名)
2004年BOP's Calvin最佳女主角第二名:《十面埋伏》(获奖)
200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茉莉花开》(获奖)
2004年第七届上海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茉莉花开》(提名)
2004年第十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茉莉花开》(提名)
2005年第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茉莉花开》(提名)
2005年第十一届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大奖最佳女主角:《2046》(获奖)
2005年第二十四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2046》(获奖)
2005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NSFC)最佳女配角第二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第三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IndieWIRE年度最佳女配角第一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IndieWIRE年度最佳女主角第三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Chlotrudis大奖最佳女配角:《2046》(提名)
2005年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十面埋伏》(获奖)
2005年首届中国导演协会奖最佳女演员:《十面埋伏》(提名)
2005年美国国际记者协会金卫星奖最佳女主角第二名:《艺伎回忆录》(获奖)
2006年第二十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十面埋伏》(提名)
2006年国际Cinephile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2046》(获奖)
2006年美国NAACP Image Awards最佳女主角:《2046》(提名)
2006年美国Village Voice年度最佳表演奖:《2046》(获奖)
2006年美国电影协会“亚洲最杰出演员”(获奖)
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最杰出女演员”(获奖)
2006年美国E!频道最性感动作片主角第一名(获奖)
2006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2006年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2006年英国奥斯卡(BAFTA)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2006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性感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2006年新影联院线“最受观众和院线欢迎”女演员奖(获奖)
2007年第一届亚洲电影大奖(AFA)最佳女主角:《夜宴》(提名)
2008年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获奖)
2009年第五十九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梅兰芳》(提名)
2009年第二届铁象大奖最佳女配角:《梅兰芳》(获奖)
2009年第十三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梅兰芳》(获奖)
2009年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梅兰芳》(提名)
2009年第四十六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梅兰芳》(提名)
第三篇:按主要奖项
金鸡奖:提名三次,获奖一次
2000年第二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提名)
200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茉莉花开》(获奖)
2009年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梅兰芳》(提名)
金像奖:提名三次,获奖一次
2001年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2年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英雄》(提名)
2005年第二十四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2046》(获奖)
金马奖:提名三次
2000年第三十七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4年第四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2046》(提名)
2009年第四十六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梅兰芳》(提名)
华表奖:提名三次,获奖两次
2004年第十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茉莉花开》(提名)
2005年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十面埋伏》(获奖)
2009年第十三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梅兰芳》(获奖)
百花奖:提名两次,获奖一次
2000年第二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6年第二十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十面埋伏》(提名)
上海电影节:提名一次,获奖一次
2004年第七届上海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茉莉花开》(提名)
2008年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获奖)
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大奖:获奖一次
2005年第十一届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大奖最佳女主角:《2046》(获奖)
香港金紫荆奖:获奖一次
2001年第六届香港金紫荆奖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美国金球奖:提名一次
2006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美国演员工会奖:提名一次
2006年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美国独立精神奖:获奖一次
2001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美国独立电影节:获奖一次
2001年第十六届美国独立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美国MTV电影大奖:提名四次,获奖一次
2001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佳动作奖:《卧虎藏龙》(获奖)
2002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佳反派奖:《尖峰时刻2》(提名)
2004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佳打斗奖:《十面埋伏》(提名)
2006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性感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戛纳国际电影节:提名二次
2003年第五十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紫蝴蝶》(提名)
2004年第5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2046》(提名)
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二次
2000年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提名)
2009年第五十九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梅兰芳》(提名)
英国奥斯卡(BAFTA):提名三次
2000年英国奥斯卡(BAFTA)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提名)
2004年英国奥斯卡(BAFTA)最佳女主角:《十面埋伏》(提名)
2006年英国奥斯卡(BAFTA)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亚洲电影大奖(AFA):提名一次
2007年第一届亚洲电影大奖(AFA)最佳女主角:《夜宴》(提名)
亚洲电影博览会(Cine_Asia):获奖一次
1999年亚洲电影博览会(Cine_Asia)“明日之星大奖”:《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北美各类知名影评人协会奖:十次提名,八次获奖
2000年美国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第五届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有前途女演员奖:《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第五届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5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NSFC)最佳女配角第二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第二名:《2046》(获奖)
2006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2006年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角:《艺伎回忆录》(提名)
2005年美国国际记者协会金卫星奖最佳女主角第二名:《艺伎回忆录》(获奖)
第四篇:纯获奖名单(主演电影15部,获得36项演员个人奖)
1999年亚洲电影博览会(CineAsia)“明日之星大奖”:《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0年第二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0年日本银幕最佳外国女演员:《我的父亲母亲》 (获奖)
2000年美国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第五届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有前途女演员奖:《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第五届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BOP's Calvin最佳女配角第二名:《卧虎藏龙》(获奖)
2000年国际青年艺术家奖最佳国际女演员:《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第十六届美国独立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美国MTV电影大奖最佳动作奖:《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第六届香港金紫荆奖最佳女配角:《卧虎藏龙》(获奖)
2001年第十九届伊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1年BOP's Calvin最佳女主角第二名:《我的父亲母亲》(获奖)
2004年第四届华语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紫蝴蝶》(获奖)
200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茉莉花开》(获奖)
2004年BOP's Calvin最佳女主角第二名:《十面埋伏》(获奖)
2005年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十面埋伏》(获奖)
2005年第十一届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大奖最佳女主角:《2046》(获奖)
2005年第二十四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2046》(获奖)
2005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NSFC)最佳女配角第二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第二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IndieWIRE年度最佳女配角第一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IndieWIRE年度最佳女主角第三名:《2046》(获奖)
2005年美国国际记者协会金卫星奖最佳女主角第二名:《艺伎回忆录》(获奖)
2006年美国Village Voice年度最佳表演奖:《2046》(获奖)
2006年国际Cinephile协会最佳女配角第二名:《2046》(获奖)
2006年美国电影协会“亚洲最杰出演员”(获奖)
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最杰出女演员”(获奖)
2006年美国E!频道最性感动作片主角第一名(获奖)
2006年新影联院线“最受观众和院线欢迎”女演员奖(获奖)
2008年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获奖)
2009年第二届铁象大奖最佳女配角:《梅兰芳》(获奖)
2009年第十三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梅兰芳》(获奖)
⑵ 为什么陈凯歌的《梅兰芳》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颗粒无收呢我没看过这部电影,难道不好看吗
且不说东西方本就对各自文化理解存在隔阂,想当年霸王别姬多少还赢在它是开拓者吧;而且本届电影节上其他电影也很出色。金融危机等因素对西方观众的影响也使得他们更多的关注那些背景熟悉的,涉及历史事件或能给人安慰的影片。
《伤心的奶水》作为旗帜力压千军(这片子要是在国内上映保不齐就改成《疯狂的奶水》了)。该片在获奖前,便已在电影节上颇受好评,影片以带有缓慢的魔幻色彩风格,将女主人公回乡葬母的种种遭遇,和当时秘鲁历史上著名的恐怖统治时期相结合。尽管《伤心的奶水》含有不少阴森、恐怖的画面和主题,但影片出色的摄影和音响效果,以及导演克洛蒂亚·洛萨自然平和的处理手法,恰到好处的展现了作品的主题,又使观众易于接受,不会产生退怯心理。而女主角玛加丽·索勒甜美的酒窝,也为本片增添了不少印象分。因此本片在当地2月12日的放映,颇受好评。想像去年巴西的《精锐部队》,今年拿奖的《伤心的奶水》一样延续了电影节人文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
今年的评审团大奖银熊奖由《暗恋》《其他人》两部影片均享,前者是一部多过制作的小成本电影,故事的格局也非常小,是超市保安爱上女保洁员这样一部,非常简单和普通的爱情故事。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温情和柔软情感的作品,却以细节打动人心,影片放映过程非常顺利,不少观影记者竟也发出了幸福开心的笑声。看来在这样一种经济时局下,令人快乐感人的小作品是非常讨巧的。
而梅则如陈凯歌自己说得,不如霸王别姬那么文艺,只是一部传记类型的影片。梅兰芳作为第一人在美国获得成功,并不代表他的传记也会得到认可,新鲜感没了,真正理解的又有几人。何况,陈拍的就这样。就像很多人说得,精彩了一个小时。
⑶ 急求一篇《梅兰芳》观后感
梅兰芳和十三燕,还剩多少?
《梅兰芳》这戏是有惊喜的。
惊喜不在章子怡饰的孟小冬身上,不在黎明演的梅兰芳身上,也不在孙红雷扮的邱如白身上。戏里戏外的他们,都被讲述得太多。
“你的时代来了。”这是留洋归来的邱如白对梅兰芳说的。于是梅兰芳应下和“爷爷”十三燕的比试。
“你的时代过去了。”这不是梅兰芳对“爷爷”说的。这是“座儿”说的。
大势所趋。
只是,十三燕唱了一辈子的戏,到了,连个体面的谢幕都没有。有的是空无一人的戏园子和扔上台的垃圾。“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这是全剧被引用最多的台词。梅兰芳的孤独或许成就了他的艺术,十三燕追求一生的东西却最终将他孤独地留在了台上。
难道他真不知变?他看了邱如白给梅兰芳的信,应他之变改了戏已经代答。只是他唱了一辈子,“命和戏只能挑一个”,对他是个伪命题。
“顺时代者昌,逆时代者亡。”他们不是不懂。可要人在一生最后的光景里认输、认错,怎么认得起。这等于告诉他:你这一辈子都得推到重来。可是他不再年轻,他没有改正的机会,没有“重建”的时间。试图改变父辈爷爷辈的价值观,总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并非让年轻人要闭紧了嘴,不去呼吸自由的空气。“两个凡是”的时代早已过去,道德的大棒已不再有力,一切合理的争论,哪怕对象“前辈”,也值得鼓励。但我相信大部分的80后看到舞台上寂寞的十三燕时,心情是复杂的,绝非拍手称快。毕竟谁都有老的跟不上趟儿的一天。
梅兰芳败了“爷爷”,没来得及谢幕就跑到“爷爷”那边去问候,挺好。因为“爷爷”和梅兰芳是一心的。“爷爷”临走的一句话是让梅兰芳把伶人的地位提高些,不再是下九流,梅兰芳到美国,拒日本,一辈子践行。这是几代伶人都是对梨园的感情,不认输的感情。
如今,“座儿”叫“市场”,口味变化更快也更势力,“伶人”叫“艺人”,从下九流变成万人迷。也不知梅兰芳和十三燕,还剩多少。
题外话
《南方人物周刊》问梅葆玖,怎样看待张国荣比黎明更适合的扮演其父,梅葆玖说“张国荣演技很好,但有点女里女气的。黎明还是一个大男人的样,私下是个大男人,因为我父亲私下就是个大男人。”读了这句,觉得梅葆玖的境界比起其父似乎差了些。
说说《梅兰芳》了。就这个戏的缘起而言,其是否成功只在一点,就是梅家人的满意与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电影不是为普通观众拍的,也不是为陈凯歌拍的,尽管章诒和说陈是想“用梅来拯救他自己”。而要想真正了解梅兰芳,还不如去看八卦和野史。
影片其实只是拍摄了梅兰芳的几个经过置换的人生片段。“死别”“生离”“聚散”三个篇章,人们给出了虎头蛇尾的评价。从三段完成的品相来看,确实呈现“倒三角”的态势。口碑最好的首篇,很多人惊呼《霸王》还魂,实在是过誉了。这部分戏所有的光彩来自于夸张的京腔京韵、轮番切入的戏中戏,以及镜头场面调度包括美术音响等构织而成的张力,谈及剧情及剧作本身,较之《霸王别姬》,可谓望尘莫及。因之,也就有了虚张声势的嫌疑。再看看日前曝出的阿娇被删的戏份,可叹原本就嫌寡淡的故事又少了精彩。这节的“斗戏”是看点,好在十三燕这个人物虽败犹荣,老谭家也算大气,始终没听到什么意见。观众也看得明白,知道二者其实无所谓输赢,新老交替,是潮流所至、时代趋势、历史必然,就像今天的京剧得给周杰伦让路一个道理。而沙里澄金,直到现在《定军山》里的老黄忠依然气冲斗牛,《黛玉葬花》《一缕麻》却早已湮灭于舞台。
“生离”一节,因为早前就对梅孟之事有所耳闻,眼见先人尸温犹在,却给编排成这样的面目,我是很抗拒看的。中国历来有造神的传统,放着好好的人不做,偏要在人前装神,背后弄鬼,中间多少的不堪,何其荒唐!这次的《梅兰芳》打了还原其为凡人的旗号,却仍旧是靠篡改历史为死人涂脂抹粉的行径。自然,伶人不及帝王将相,再怎么改也无非风月之事,多少人不过是看个乐子。但细详其理,则充斥了对于历史尤其是对于逝者严重的不尊重。孟氏后继乏人,估计也懒得站出来理论。翻遍正史野史述及梅孟姻缘的前前后后,这出现实中的戏剧梅的表现真正是现实的入骨。“梅兰芳从来不是菊坛徐志摩,决无什么浪漫情怀。(章诒和语)”是啊,一个一贯奉行圆融通达中正平和的人,如薛氏宝钗,怎可言及浪漫。可怜那千斤婚书和万种辜负竟硬生生改成了柏拉图,即便是刺杀血案,也可以移花接木,不但“刺梅”成了“刺孟”,为了不玷污二人感情的“纯洁”,还给安排在了分手已成定居、双方诀别的前夜,现实中背弃的导火索演变成修饰爱情童话的美丽花边。我心想亏得当事人没活到现在,否则看了岂不得当场呕吐。
这戏,眼见着就只成了一个编字。到了“聚散”,日本人的军刀都举起来了。梅不是振臂高呼的革命者,不是家国大于天的旧文人,做为场面中人,对他而言,“做人”应该是凌驾于那些大概念之上的立命存身的根本,他当然懂得趋利避害,说到底不过跟大家一样,辗转求存,苟全性命于乱世罢了。而日本人再怎么猪狗不如,倒懂得尊重艺术,好过那种整天追着你捧着你一副离了你活不了的架式骨子里却一百个瞧不起你张口就是戏子下九流之徒。因此,这样的戏于塑造圣像金身益处无多,也远不及程蝶衣一句“要是青木在,京戏就传到日本了”火爆精彩。除了几句狗血台词,拉拉洒洒四十几分钟,若非邱如白露了一脸,几乎都要水掉了。我倒是喜欢这电影的结尾,大幕缓缓拉开,景别的处理是大全景中的小舞台,然后镜头打到台下的邱如白身上,电影戛然而止,手起刀落,匆忙之中似是带着一种无法释怀的恨意。
至于演员的表现,最好当然是王学圻。早在这电影公映之前,似乎对他的十三燕已有颇多巷议,难得是舆论一边倒,好就一个字。我一般将这种不够审慎的言辞视为恭维,但后来的印象累积下来,我忽然冒出这样的想法,综合王学圻的资历等多方面的因素考量,他很有可能凭借这个角色预定来年的金鸡奖。王学圻是个很有意思的演员,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已近花甲之年气质中仍有着隐约的虎气,而且妙在平常不事张扬。上得台来,呈现给我们却是十三燕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间的名伶风采。这个角色唯一让我不喜欢的是那口过于夸张的京白(我称之为京味太监腔儿),这也是陈氏电影的特色。对章子怡的表演有弹有赞,我觉得还算不错,第二部分的戏,她撑起了大半。记得谢飞老师曾说过章子怡谈得上表演的作品只有《我的父亲母亲》,其余都是在演自己。这次明显感觉整个人沉了下来,少了以往角色的轻浮和发狠,塑造出人物性格开阔的一面,她应该是用了心的,比如人物讲话的口气设计得有些意思,不见了她惯有的那种腻味的胡同气和咬牙切齿,倒是颇有些可爱的丈夫气,看得出她在把自己向“坤生”的身份努力靠拢。邱如白这个人物,显然是陈凯歌在片中的代言人(惯于在影片中设置自己的替身,是陈氏电影的另一大特色。)孙红雷自身的气质跟角色距离不小,没有了才华和文学修养做底,所谓的“狂”就难以成立。孙一贯的“东北方法派表演”也让人颇有微词,但还是得承认,他的某些戏还是可以的,比如邱如白晚年的戏份。其他的角色,吴刚的费二爷多被提及,建议去看看他的《光荣的愤怒》,表演堪称精彩;余少群的少年梅郎让很多人惊艳,看过他上《鲁豫有约》,倒还是烂漫之人;英达无功无过,黎明乏善可陈,而陈红真是让人惊讶,科班出身加之多少年的影视实践、圈内浸淫、人生累积统统不作数,浅薄俗气倒在其次,竟然完全不入戏。她真是应该安心做幕后,若不是要养家,也实在没必要这么现眼(八卦一句,估计《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夫人已经预定了吧?)。
这篇文章开写不久,竟传来影片入选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消息。惜乎已不是旧日豪情,《霸王》“婉拒”柏林,剑指戛纳。英雄迟暮,摧眉弯腰都只为稻粱谋。当然,如果柏林够得上怜老惜贫,给个安慰奖已是慷慨之举。
最后谈谈陈凯歌电影折射出的性心理现象。记得当年有这样的笑谈:张艺谋是投机者,陈凯歌是自恋变态,王家卫是小商贩,李安是老太太。《霸王别姬》的主题是迷恋与背叛,陈凯歌大约很是享受用这样的调调来阐述自己的艺术理想。影片在戛纳蟾宫折桂,陈因此一雪前耻,也结束了张艺谋独步天下风头出尽所带来的“尴尬”。荣归之后和电影上映时的宣传,面对媒体,陈凯歌多次迫不及待地宣称“我就是那个虞姬”,执拗中透着少年豪气。大约就是从这种极具优越感的自恋中,人们开始透视陈凯歌电影潜隐的心理征候。学者陈墨曾在其著作中将这种心理溯源追至《大阅兵》始,其中的某些表演片段确实让人感到一丝暧昧。到了《霸王别姬》,非常心理引发的特殊情感被发挥和升华到极致,而这种男男之间特殊关系的处理还延续到了陈凯歌之后的众多作品中。最近的这部《梅兰芳》,虽然另类情感是梨园题材和男旦角色的上佳佐料,但考虑到现实中的诸多顾忌,这应该是被极力回避的东西。孰料陈凯歌此心不死,祭出奇招,将此大任降于邱如白这个表情复杂的人物身上。孙红雷被邱如白上身后,吐出了许多癫狂之语,闻者多是啼笑皆非。但他其中一句话却有些意思——我和陈凯歌的合作,就像两个残废在一起……两个残废碰到一块儿就不孤单了,两个人在一起真是幸福。窃以为,这或可作为陈凯歌电影中男男情谊的最佳解读。综观陈氏电影男男暧昧史,其显然不同于港片及西片中那种江湖岁月中的兄弟情深,但将其称为同性恋情,倒也未必准确,至少不全对。在这些“残废”的人物身上,其实体现的是陈凯歌的一种自我分裂。有人说“看李安的电影觉得他爱女人,也爱男人”。看陈凯歌的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他不爱女人,也不爱男人,他爱的是自己,而那个自己,似乎是被扭曲的。做为艺术家的天性中的孤独与脆弱诚然让他缺乏面对世俗时需要的强大的内心力量,而其周边的人似乎也一直没能适时给予这样一种足够的心理支撑。看陈凯歌在《梅兰芳》宣传期间顾盼时的露怯,让人无法怀疑至少陈红未能提供给他强有力的心理支持。而这点,张伟平之于张艺谋,就要好得多。因此,透过那些近乎畸零之人的惺惺相惜的微温和豆火,烛照的是在艺术坎途上孤愤前行的陈凯歌深刻的自怜自恋,是在夜阑人静时对俗世剑身的深情抚摸和穿越岁月的对自己的深深的体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