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
电影《大空头》的评价是:
《大空头》并没有呈现出全部内容,影片太侧重描写按揭贷款,而没有充分表现催生泡沫并令危机加剧的更为复杂的经济因素。
影片将金融危机主要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却忽略了不那么邪恶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这也是该类题材的电影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原因。
剧情简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操纵CDS市场,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贾瑞德·韦内特是一个能把40亿美元单子做成37亿美元收入的德银代理人,迈克尔·布瑞是独眼基金管理人,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饰)是华尔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是康沃尔资本退休银行家。
B.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这个电影是根据由迈克尔·刘易斯写的“大空头”小说改编的。主要讲几个交易员和对冲基金经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发了大财。美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我的冲击太大了,当时我们路口的四家银行有3家破产被别的银行收购,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银行,我买人寿保险的公司也曾宣布破产,幸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援救才没有倒闭,据说还是因为欧洲几个国家的头脑打电话给美国总统要求援救那个保险公司的。这个命中率要是我买乐透奖也这样就好了。居然还有人在这个危机时期发大财?我自然对这个电影非常的感兴趣。
这个电影非常的具有娱乐性和吸引力,影片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的交替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因为次级贷款已经有很高的风险并提供越来越少的回报。他预测市场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个时候崩溃,他意识到,他可以创建信用违约交换市场,让他可以用来与房地产市场对堵,从而从中获利。他走访了多家银行向他们贩卖他的这一想法。 而那些银行,认为住房市场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银行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这个对赌激怒了巴里的客户,他们认为他是在浪费他们的钱,要求他停止他的对赌,但是他拒绝了。正当经济倒塌的时候快到了,他的投资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钱了,但巴里提出暂停提款,引起了投资者们的愤怒。
但是,正如他预言的那样,时常崩溃了,他的投资产生了489%的利润。
交易员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从他得银行家那里听说了巴里的行动,并很快意识到巴里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决定把自己的股权都放到信用违约交换市场上。对冲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史蒂夫卡莱尔)偶然的知道了这个计划,并被韦内特说服加入了这个计划。俩人发现,因为不诚实的信用评价人的评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债务抵押债券(CDO)被评成了AAA级,而大量的出售这样的债券(CDO)会造成即将到来的市场进一步的崩溃下去。在拉斯维加斯,鲍姆出席美国证券讨论会,他采访了创造的合成债务抵押债券的商人。他意识到,这些欺诈的问题贷款会造成经济的全面崩溃。鲍姆的业务合作伙伴说服他去通过这个信用违约交换获利。
年轻的投资者查理·盖勒和杰米·希普利意外地捡到了韦内特的计划,也决定参与这个信用违约交换。由于需要钱,他们争取到退休银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盖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讨厌他们庆祝即将发生的经济崩溃。俩个年轻人终于感到恐惧,于是试图通风报信给记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告诉即将到来的灾难。最终,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都他们失去了对这个破碎的系统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资于水,鲍姆拒绝说外界说:“我告诉过你”,他继续着他的职业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盖勒试图起诉评级公司但是失败了。没有人因为在这场CDO泡沫中被逮捕,债务抵押债券很快得被再次销完了。
导演麦凯因导演喜剧电影“王牌播音员”而出名。他以擅长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电影著称。在大空头这个电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玛歌·罗比和塞莱娜戈麦斯直接向观众解释“次贷”。“王牌播音员”里的史蒂夫·卡瑞尔扮演里马克·鲍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预言家。芬。维特罗克和约翰马克罗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导下研究对冲基金的新手。
电影里人物的衣服发型比较老,像90年代的。倒叙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时用了很多不饱和光线。但是叙事,智慧的对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这个电影非常的出色。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各大银行都才参与了次贷欺诈犯罪活动,美国政府牺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释了这些银行。
电影同时运用了电影艺术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人们的愤怒,悲观,无助,因为这些欺诈将来可能再次出现。
这个电影还可以当作一个金融教课书来看,可以帮你理解美国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C. 《大空头》:次贷危机启示录
八九年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消息刚一传出,我一时不明所以,次级贷款?好像是远在天际的一个概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次贷危机不断发酵,影响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一家又一家的金融机构宣布破产,华尔街上五大投行集体消失,美国、日本、欧洲的金融业受到重创。
逐渐的,危害从金融领域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政府出手救市。
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仅美国就有5万亿美元蒸发,800多万人失业,600多万人无家可归。
次贷危机被称为1933年后最大的经济危机,电影《大而不倒》、《利益风暴》、《监守自盗》都从不同侧面来反映这场金融风暴里的众生相。
但当电影《大空头》出来后,我仍反复看了三遍。更喜欢这个选取的角度,危机前后的人们都在干些什么,在如此之大的金融风暴面前,难道没有一个人提前察觉到吗?
事实证明的确有人先知先觉,看看几个金融机构中的人物在这场风暴中的表现。
建仓、上船
迈克尔.巴里(电影和原型同名)是Scion Captical LLC(赛恩基金公司)的创办人,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和股票投资人。
他在2005年第一个发现了美国房地产市场里的存在的风险,预测2007年房地产市场会崩溃,并抓住机会对此进行投资。
说服银行给他创造一份保险(信用违约掉期产品),当房地产证券下跌时,他会获得巨额回报,但如果不下跌,他的巨额保费就是白交。
他扫荡十多家银行去购买这份保险,客户经理们听了他的要求后,压抑着内心的狂喜,立即成交。
没有人认为房产贷款会违约,房产证券会下跌,白白的收取保费何乐而不为。
他的做法成了一个笑话流传。高盛为此还送给他一张贺卡,祝贺他成为购买此类保险的第一人。
聪明人韦内特(德意志银行的交易员,当时并不得志)无意中听到这个消息,认为的确是个机会,决定从中获利。
于是四处打电话推销这个理念。当违约的房贷达到8%时,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拒绝他的人太多了,当假装的错误电话打到马克.鲍姆的基金公司时被马克抓住了重点。
“有人在做空房地产市场”。
于是他约见了韦内特,听取了他的意见,却没有盲从,立即买买买,而是去南方的小镇调研。
泡沫,到处是泡沫。
贷款经纪人想法设法将房贷发给信用评分不合格的人,因为佣金高,能让他开上宝马7系;每月按时收房租的房主却让房贷超过90天逾期不还。
考察结束的路上,马克的基金也立即上船。
两个将基金公司开在车库里的年轻人,无意中得到有人在做空房地产市场的消息。通过分析,他们确定是个机会,于是力邀邻居本.霍克特(退休的银行家)加盟,也加入了这场游戏。
他们的亮点是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对赌等级高的房产证券,保费低,买得起。既然底层的崩溃必定会导致上层的崩溃,买谁都会赢。这一点上,巴里和马克都没有他们出手狠辣。
都上船了,剩下的就是等待,漫长而痛苦的等待。在期望中等,在失望中等,在怀疑中等。等了整整两年。
房产违约率增高了很多,可是证券价格岿然不动。怀疑一直相伴,那是怎样的一种煎熬,一方面希望自己赢,另一方面,他们对赌的是美国的经济崩溃,赌赢了,又是多少人要遭受损失。
等待、出手了结
本和两个年轻的邻居使用的是自己的资本,承担的压力较小,他们没有怀疑自己的判断,只是在焦躁中等待,在船刚要漏水时出手了结,获利。(这个酷酷的、有款有型的首席交易员---本可是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
马克的基金不断地承担着来自母公司摩根士坦利的压力,要求他们出售,内部也有分歧,争执。还好,马克是个扛得住的人,坚持己见,是最后一笔出手的大单。
他的悲哀来自于他认清了事情的本质却无能为力,这些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没被的上层发现吗?未必,只是他们不关心而已。因为,最后的最后,会由普通的纳税人为此买单。
从2005年开始到2007年,迈克尔.巴里的基金盈利从买保险时的+18.9%,一路走低,低至-19.8%,07年清仓时出手盈利+489%。
他的历程太痛苦了,投资人的怀疑、嘲笑、威胁、起诉接踵而来,为了保住核心保险部分,不得不动用特权,不允许投资人撤资。
在次贷危机后,巴里关闭了基金。为了能取胜的交易,他觉得失去太多生命当中原本美好的东西。
他敬仰的导师也是他的投资人只通过律师同他讲话。他应该也对人性深深地失望吧,为什么就不能多信任他一些,在曲折的历程中多一些承担。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不要说我慧眼如炬
我不过像那移山的愚公
将每一条数据阅读
不要说什么郎心似铁
华丽数据下包裹的事实
在你我面前同样矗立
利益的驱使
让多少人偏爱华丽
而我看见真实
不要只看到硝烟迭起后的胜利
从出手到清仓时的等待
四面压力带着海啸般的力量
几乎将我碾碎
质问 怀疑 嘲讽 威胁
我只有执起坚定的利剑抵挡
我只是从数据中寻找机会
无意揭开体系的黑暗
与现实相悖的预见
带不来支持理解和交口称赞
在崩溃的金融瓦砾下
提着满桶金的我
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身心俱疲
这不是我要看到的世界
上层人物的贪婪
却由升斗小民买单
我第一个做空次贷债券
却一不小心载入史册
------仅以此篇致敬迈克尔.巴里博士,那个在次贷危机来临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基金经理
没有直升不降的市场,股票如此,房地产亦如此。
风险之所以能转为危险,因为她披着华丽的外衣,带着妩媚的笑容,在我们身边陪伴着,陪你一起欢笑,享受着轻易获得的高额利润,享受着仿佛源源不断的饕鬄盛宴,在你心神最放松时,给你致命一击。
经济领域的风险如此,大自然的风险亦如此。
美国五大投行的最后结局:
雷曼兄弟(美国第四大投行)破产倒闭,
贝尔斯登(美国第五大投行)濒临破产时,由美联储斡旋被摩根大通收购
美林(美国第三大投行)被美洲银行收购
前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
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出现严重亏损,最后被美联储注资并实行国有化。
危险就在眼前,而人们常常选择视而不见
D.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
电影《大空头》:揭示金融危机的洞察与讽刺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场金融风暴,而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这场风暴中的复杂剧情。影片以四位主角,如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角色为代表,他们凭借对数字的敏锐洞察,通过做空CDS(信用违约掉期)在危机中觅得商机。尽管他们的行动被误解,甚至被视为叛逆者,但他们实际上是揭露真相、推动金融体系改革的先驱者。
电影中,观众跟随主角们穿越金融市场的迷雾,他们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公众的怀疑、亏损和嘲笑,却在危机的深渊中斩获丰厚利润。电影不仅局限于华尔街的金融圈子,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和生动的社会新闻,揭示了危机的全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拆解金融术语,让观众对这场危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大空头》揭示了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不负责任的贷款发放、评级机构的失职以及监管的漏洞。CDO(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价格虚高,源于模型的失效和市场的失衡,而非大银行的蓄意欺诈。尽管没有大规模的欺诈定罪,但电影深入剖析了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和市场失衡,指向了监管与市场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挑战。
与《大而不倒》这样的作品相比,《大空头》以其犀利的幽默和深入剖析,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金融危机画卷。电影《监守自盗》则进一步揭示了普通民众在金融灾难中的无知,以及他们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让人对金融世界的复杂性和道德伦理产生反思。
总结来说,电影《大空头》不仅是一部金融惊悚片,更是一部教育性的社会寓言,它以生动的故事,警醒世人警惕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唤起对监管和市场公平的深层思考。
E.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
电影《大空头》是一部深刻揭示金融危机、兼具洞察与讽刺的优秀作品。
1. 独特的叙事视角:电影通过四位主角的视角,深入剖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复杂剧情。这些主角凭借对数字的敏锐洞察,在危机中觅得商机,尽管他们的行动初期被误解和嘲笑,但最终证明了他们的正确性,展现了揭露真相、推动金融体系改革的先驱者形象。
2. 生动的情节展现:影片通过实地考察和生动的社会新闻,揭示了危机的全貌,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危机带来的冲击。同时,电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拆解金融术语,使得非专业观众也能对金融危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 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大空头》深刻揭示了次贷危机的根源,包括不负责任的贷款发放、评级机构的失职以及监管的漏洞。电影深入剖析了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和市场失衡,指向了监管与市场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挑战,引发了观众对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警惕和对监管、市场公平的深层思考。
4. 艺术表现手法:与同类作品相比,《大空头》以其犀利的幽默和深入剖析,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金融危机画卷。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电影在传达深刻主题的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综上所述,电影《大空头》不仅是一部金融惊悚片,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寓言,它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批判,警醒世人警惕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并唤起对金融体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