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袁枚是谁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另有同名影视演员。
袁枚
[1]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生平喜称人善、奖掖士类,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㈡ 影视演员袁枚现在干什么去了
拍电影去了 要不要来跟我一起拍电影
㈢ 《红楼梦》的演员:袁玫,还演过什么电影要全!我把所有分献上!
袁玫,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78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黄梅戏,毕业后与马兰等一道成为安徽黄梅戏的“五朵金花”;1983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在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扮演袭人一角;1988年成为广东电视台演员剧团演员,后主演过《公关小姐》、《赵氏孤儿》、《孙武》等多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2000年开始策划电视连续剧《故乡的云》;2004年4月,《故乡的云》在广州开机,袁玫正式出任执行制片人。现为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
此后主演过影片《第二次握手》、《剑魂》、《知音》、《月到中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红楼梦》等,同时在电视剧《何日彩云归》、《新来的班主任》、《雨雾》、《母亲与玫瑰》、《街上静悄悄》、《拔根芦柴花》、《第二个峡谷》中扮演女主角。此外还撰有谈艺及评论文章多篇。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表演艺术学会会员。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北京小妞 (1991)
碧血宝刀 (1991) .... 瓜尔佳氏
古墓荒斋 (1991) .... 连锁母
神秘夫妻 (1991)
红楼梦-第6部 (1989) .... 薛姨妈
红楼梦-第3部 (1989) .... 薛姨妈
红楼梦-第4部 (1989) .... 薛姨妈
红楼梦-第5部 (1989) .... 薛姨妈
红楼梦-第2部 (1988) .... 薛姨妈
红楼梦-第1部 (1988) .... 薛姨妈
望春风 (1987) .... 林母
仗义小伙儿 (1987) .... 小雪
侠女十三妹 (1986) .... 何妻
峨眉飞盗 (1985) .... 霞妹
月到中秋 (1983) .... 方澍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982)
剑魂 (1981) .... 苏春秀
知音 (1981) .... 洪姨太
第二次握手 (1980) .... 叶玉菡
红色邮路 (1966) .... 王玉莲
汾水长流 (1963) .... 杜红莲
北大荒人 (1961) .... 黄燕子
青春的脚步 (1957) .... 林美兰
㈣ 电影女演员袁牧扮演过什么电影
袁牧是谁。。。你说的是《红楼梦》里演袭人的那个女演员吗?
那个是袁玫。。。她演过《仗义小伙儿》和《峨眉飞盗》(摘自网络)。
袁牧真心不认识= =
㈤ 袁玫的演艺经历
1978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院学习黄梅戏,与吴琼、马兰、吴亚玲、杨俊一道成为安徽黄梅戏的“五朵金花”;
1983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在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扮演袭人一角;
1988年成为广东电视台演员剧团演员,后主演过《公关小姐》、《赵氏孤儿》、《孙武》、《情满珠江》等多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
2000年开始策划电视连续剧《故乡的云》;
2004年4月,《故乡的云》在广州开机,袁玫正式出任执行制片人,此外还撰有谈艺及评论文章多篇。现为广东省电视台制片人,广东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87版《红楼梦》“姐妹”中一直坚守“本行”做演员的,恐怕只有“袭人”袁玫了,虽然“王熙凤”邓婕也常常露面,但人家“主业”已经是制片人了。当“红楼”姐妹大部分或出国留学或下海经商时,袁玫却在这20年中历尽艰难,出演了大大小小50多个角色。然而也许是一个决定促成的机缘,也许是她出演的“袭人”给观众印象太深,袁玫说她人生中有两件事最为遗憾,一是她当初没有坚持留在北京,另一个就是作为女演员始终没有如愿出演过真正意义上的女一号。
87 版《红楼梦》拍摄时,袁玫是安徽黄梅剧院的“五朵金花”之一,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袁玫想留在北京,然而事与愿违。袁玫说:“当初央视想与我签聘用合同,他们希望留下几个女演员,有邓婕、陈晓旭和我。但那会儿户口是个大难题,央视的领导为此费尽周折,我们仨眼巴巴地等着消息,但还是因为名额紧张没能签约。” 那段时间袁玫感到了很大的失落,她说:“《红楼梦》拍摄时,姐妹们住在集体宿舍里,有个家的感觉,但剧组解散后,我得自己租房、自己找事。那时没有户口就没有单位,很多人看你的眼光觉得你是个‘黑人’,生活各方面都没有保障,我惧怕孤零零地漂在北京的感觉。”袁玫觉得当时还太年轻缺乏独当一面的勇气,她最终没有像陈晓旭、邓婕一样坚守在北京。袁玫说:“我知道她们俩吃了很多苦,邓婕几乎沉寂了10年才又出来,但事实证明她们的坚持是对的。” 离开北京的那段时间,袁玫经常自己偷着哭,哪怕事隔多年后,每次与昔日“红楼”姐妹们聚会,她都特别感伤,她说:“我一看到当年同时长大的姐妹们,会有种岁月流逝的感觉,她们很多人留在北京,我却散落在外面。‘红楼梦’像自己娘家,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想到彼此在各方漂泊的不易,心底会有很多辛酸,想‘娘家’的感觉是很凄楚的。” 离开北京的袁玫,最后选择去了广州,“因为当年觉得广州发展很快,考虑应该有不少机会。”但在打拼几年后,袁玫发现事情并非如她所想,她说:“《红楼梦》在北方很热,在南方就没有那么受关注,而且我的朋友圈子都在北京,在广州我要重新建立各种关系。虽然有不少剧组找到我,也都是‘袭人’那类贤妻良母型的角色。”当时袁玫出演的《公关小姐》、《情满珠江》虽然反响不小,但袁玫并非是女主演,她说:“我发现广州很多大戏和好的角色,都要到北方去找‘名角 ’。我那时候挺郁闷,希望自己有更好的角色开拓戏路,却发现很难找到好剧本。尤其到了1992年以后,文化活动与交流重心在北方,南方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南方演员都选择去了北京。” 袁玫有了深深的危机感,“我觉得自己慢慢被观众淡忘了,为了生活我也没有间断拍戏,但随着女演员的年龄增大,我发现自己的处境挺尴尬。我1997年拍了一部戏,从1998年至今我再也没有演过戏。我一直想演那类大青衣型的女主角,却未能如愿。”袁玫说如今自己已错过了女演员的黄金季节,“我现在没有更宽的角色挑选,这个行业就是这么残酷。我现在的先生也是同行,他经常劝慰我。我觉得我们这帮演员最后都淡出荧屏,也是因为那个时代剧组、电视台都不懂得捧演员,演员更不懂要宣传自己。” 一次偶然的机会,袁玫参加了第二届留学生交流会,留学生的艰苦奋斗给她很多的震撼,使她有了自己筹拍一部留学生创业题材电视剧的想法,她也想在表演生涯最后的时刻,能出演一部作品,圆一次自己的“女主角梦想”。袁玫说:“当时我把这个创作策划书拿给电视台的领导,但没通过,我当时挺受伤的,但我坚信这个题材能做好。我这人挺要强的,不服输。于是我找了广东的留学生负责人。他听了以后觉得值得做,就帮我找了一家留学生企业,并给了我启动资金,虽然只有10 万元,但我觉得这笔钱的意义重大。” 但对于做制作人,袁玫却一点概念也没有,她说:“没人信任我这个项目,我四次去谈立项,都没有通过,我就一门心思想把剧本弄好。”为了筹备稿费,袁玫不惜卖掉了自己的车,换了十几万元,但她没想到剧本创作波折更多,袁玫说:“我自己换了五拨编剧,这个剧本从2002年到2004年,我打磨了三年。”就在最后剧本快完成的时候,袁玫所有的钱已经花光了,她面临抵押房子的危机,好在她奔波了十几次的立项这时通过了,她也拿到了第一笔资金,袁玫终于轻舒一口气。在《红楼梦》姐妹们的聚会上,袁玫总被笑称“开窍最晚,比别人反应都慢半拍”。在《故乡的云》这部电视剧的制作中,袁玫说她觉得自己脑子“转得慢”,确实挺吃力。她说:“记得《红楼梦》拍摄时,我对股票闻所未闻,当时人家给我股票我都不要。那会儿剧组的很多女孩跟万科的一个副总比较熟,他们公司当时正在发行股票,我们中只有邓婕和陈晓旭买了,她们后来说是1万块钱变成38万。这件事对我触动挺大,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经济头脑依然没有长进。这次谈拍摄地点、演员片酬时,我不懂如何与别人谈价钱,也不知道现在演员的行情。” 不懂经济,袁玫就靠着一股“冲劲”和诚意打动对方,她说:“这部剧的场景太多了,不仅去西藏,还要去加拿大、美国拍,这个协调工作非常艰难,它需要有社会资源的人去完成,我四处求人找关系,为了在中山大学拍一个月,我找了他们好几个副校长,还有党组委书记。当我拿到拍摄批文时,没注意到大厅地面特滑,想快走几步到剧组,结果狠狠地摔了一跤,差点儿脑震荡。” 吃了这么多苦,创作这个作品的源动力,就是想让自己能主演个自己满意的角色,但因为剧组的工作太忙,袁玫最终无暇演戏,她说:“如果我演的话,这个戏可能在拍摄过程中麻烦更多。我认为这部剧观众越看越会体味到更深刻的含义,虽然没有主演成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演员,我感觉有遗憾,但作为一个人,我觉得没有遗憾了。” “挥舞水袖在舞台中央圆转一现,口中唱念咿咿呀呀的韵白悲腔”,袁玫说,“我在决心告别舞台时,总会想起我年轻时站在舞台中央唱黄梅戏的片断,每次在落幕时,我不知道掌声能否四起,台下是否有人喝彩。人的一生会有一些不圆满的事,就如同我的表演,有着遗憾之处,在《红楼梦》之后,我没有再诠释过让自己特别满意的角色,表演的成功与否还要由别人评断,我已经尽力而为了。”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袁玫说:“《故乡的云》为我打开了另一个领域,我决定转行做制作人,我想我以后不会再去演戏了,但我每当看到大幕拉开,听到锣鼓声响起的时候,总会油然升起一种特别的心情。我想,虽然我对舞台依然有那么多的不舍,但每个演员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人生总是这样的吧。” 作为“红楼梦中人”活动广州赛区的总负责人,袁玫认为:“新版《红楼梦》参赛选手整体水平很高,形象、气质、才艺方面都不错,并且在拍摄手法上我相信一定比我那时要强很多。但老版有很多长处让人难忘,我觉得老版‘红楼人’当年之所以表演成功,多归功于眼神的纯净。我最难忘的是最初学习时,当时关在圆明园,现在想起来像天堂一样。4月份去的时候正是迎春花开、桃花开、春风拂柳,我们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就在圆明园大院里面,一群姑娘、小伙子在那儿晨练,练歌、练唱、练台词、跑步,真是桃红柳绿。每天周汝昌等老师都会给我们上课,这些年轻人在那儿学习的状态非常安静,人的内心很单纯。我担心现在的人还能否像我们那时一样,全心沉浸在另外一个情境当中。”
㈥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人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另有同名影视演员。
袁枚
[1]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生平喜称人善、奖掖士类,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热心网友
㈦ 1937袁牧之执导什么电影
1937年,他编导的《马路天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由赵丹、周璇主演的影片被认为是中国有声电影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80年代,意大利著名影评家达西拉奇惊叹说:“《马路天使》堪称一个奇迹。它所体现的‘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意大利在战后提出的要早得多。
㈧ 袁枚是谁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㈨ 袁枚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另有同名影视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