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发生各种大热影片没有大牌出演,是有好几个原因构成的:
第一个便是节省经费,没什么说的,像凯奇,一部电影片酬就要2000万美元,而像变形金刚总投入才2亿多点,特技镜头又多,所以能不请大牌就不请。
第二个原因就是由影片来源决定的,这几部电影都是来源于改编卡通或者小说,观众不会不买账,比如变形金刚是影响巨大的卡通片改编而来,不会缺观众;暮光之城也是欧美影响巨大的小说,青少年几乎人手一本,观众也是不愁的;
第三个原因是角色问题,变形金刚的主角是机器人而不是人类,人类在影片中只是个配角,戏份不怎么样;暮光之城的主角要是不满20岁的青年,哈利波特要的是不超过15岁的少年,年龄明显不符合,有哪一个大牌不是三四十出头的,再怎么化妆在欧美白种人身上也不能遮掩岁月的痕迹;第四个原因就是演员自己了,功成名就的大牌们是不会允许自己出演像变形金刚这样自己只能当路人甲的角色的电影的,和国内不同,美国的电影演员为了保持观众吸引力,一旦成名,就会减少自己的电影产量,一般每年只拍一到两部电影就是个人的极限了,所以对剧本挑得厉害,这两年基本上是商业片当道,又大部分都不是看演技的改编影片,一旦演出,口碑就会下降很多,所以接活的大牌就少了很多,怎么说呢,投资人愿意出钱,大牌还不愿意去呢。而且这两年大牌都在忙自己的事业,汤姆汉克斯在向制片人发展,凯奇也是一样,救世主尼奥一向喜欢拍摄小成本的B级片,只挑自己喜欢的故事拍,口味比较奇特的可以看看。
最后一个,阿凡达,光凭卡梅隆的名字,就足以产生巨大的叫座力了,再说了,八年时间,日本鬼子都打跑了,哪个大牌会泡上八年时间只为一部高新技术唱主角的影片默默付出?
国内影片的话,说句实话,疯狂的石头能红简直是奇迹。在国内能有叫座力的影星就一个,那就是葛优,观众肯买账的导演也就冯小刚、张艺谋;姜文原本就是谢导之后的国内霸主级导演,水平是没的说,不过过去光走艺术路线,票房自然是一塌糊涂,现在肯放下身段,又拉进来葛优、周润发,圈里的人脉一发威,自然是没得顶。
说来说去,美国电影现在是看特技不是看演员,所以大牌集体失踪,现在盗梦空间一出,可能又要掀起一片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影片潮流,好莱坞大牌也会纷纷复出。国内是看大牌不是看特技,所以也只有葛优、姜文撑台面,港台的话期待下甄子丹和成龙了。
❷ 怎么看待好莱坞电影里出演的中国演员远远多于在中国电影里出现的美国演员
当今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各行各业带来了新面貌。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造就了众多知名演员。但是,与好莱坞演员相比,国内市场上演员的专业化程度确实还不够好,那么中国演员和好莱坞演员有什么区别?国内著名影视名人高晓松对此做了比较新颖的论述。
这两个“演员”就像陈道明的解释。他们本身就是一份工作。内地有如此多的电视连续剧,或者在一些新闻发布会和影视剧中,他们回应了我在香港方言和闽方言中所不了解的台词。大街上的任何人基本上都能说普通话。作为演员,他不会学。正如高晓松所说:“口音不是光荣的事情”。演员应该从自己做起,创造良好的影视产业。
❸ 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中国演员去好莱坞演戏
随着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国外著名的影视制作公司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虽然一些中国的演员开始参与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比如李冰冰、李连杰、甑子丹等,但是市场的反响也很一般。中国演员要想去好莱坞演戏,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
首先,需要提高本土演员的演技。一个演员能够获得出演作品的机会首先需要的就是精湛的演技,也只有先将自己的演技和实力提高了,才能有机会参与到更高水平的影视制作中去。其次,需要不断地进行加强沟通和交流。也只有不断地加强沟通和文化交流,才能让双方有更多的合作机会,这样才能有机会让中国演员参与好莱坞的电影创作中。第三,还要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现在的电影市场流量为王,有了影响力和流量就有了去好莱坞演戏的资本,毕竟好莱坞的电影也需要中国市场贡献票房。
现在的电影市场,流量和个人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要想进入好莱坞那就不断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毕竟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也需要中国市场来增加票房,有了影响力和流量也就有了票房的一个保证。
你赞同中国演员去好莱坞发展吗?
❹ 英美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区别,在影评,音乐,演员,角色,导演,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
美国从1776年建立迄今为止不过236年的时间,历史很短,所以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美国人没有历史,只能拍科幻片;中国人没有未来,所以只能拍宫廷剧。当然,这仅仅是网友的一个吐槽。但这无疑从侧面印证由于科技的高超,美国在科幻类新的电影中拔得头筹并长青不老。其实英美电影和中国电影在任何方面的区别都是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导致的。
类型方面: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美国有独特的西部片;虽然俩国都有关于战争的电影,但是由于美国经常是侵略者而中国是受害者,所以美国的战争片经常是以战争给美国人带来心灵和精神上的创伤为切入点来展开的,比如《全金属外壳》,而中国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上来展现中国人民在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的;由于中国城市化的时间还不行,所以文艺片大多都是乡土文学,满含泥土的气息,而美国城市化则非常先进,所以文艺片大多都从现代物质繁荣带给大家的精神、感情上的困惑来叙述的。
导演方面:我没认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区别,可能是导演个性方面,但叙述手法和方式几乎都万变不离其宗。每个导演都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以各个精彩的电影的背后是有着各个有精彩故事的导演,导演叙述故事的能力强不强,导致了电影好不好看。商业片和文艺片或者纪录片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存在哪国的导演更商业化,哪国的导演更理想化,人生存的理由不同,也就造就了导演的不同。
角色方面:因为中国更强调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相互帮助这类的传统美德,所以中国的电影在塑造角色方面出了复杂的人性外,还有道德的约束;因为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市场化也高速发达,所以在塑造角色方面更侧重于自我以及在“美国梦”下的美国人的生生不息、顽强拼搏。比如拿励志电影来说事儿,中国的《奋斗》中的陆涛就是激励起同事的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并和这些同事合作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而美国的《肖申克的救赎》中的ANDY则是通过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在监狱里对于自己爱好的执着为自己的越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员方面:这个方面的区别和导演的区别差不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更会演戏。因为美国是最早普及电影技术的,而梦工厂好莱坞也扎根在美国,所以有一个实在的环境和硬件在那放着。但是中国也不缺乏好的电影演员,比如: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曾志伟、周润发、张国荣。其实不难看到,中国的好演员大多在港台,这也和文化环境有关。美国演员我则更喜欢马龙。白兰度和史泰龙,都是硬汉和写实表演特别出色的演员。
音乐方面:我对这方面没有太多的了解。
影评方面:美国电影的商业化色彩太浓重了,所以评论家的关注点还在票房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家的电影没有艺术内涵,我就不觉得美国的电影没有深刻挖掘人性、普世的价值观以及人类在生活中的常态。中国的影评家可能更带有知识分子的情节,总是站在他的角度来用自己的喜爱厌恶来评价电影,所以我们总是在影评中看到各种专业的词汇、各种和文化挂钩的名词(人文底蕴,厚重感,)以及各种本来电影没有传达出但是却因为他们自己的对社会的不满和控诉而表达出来的愤懑。所以我经常说,你不是不看美国大片么?那你还经常挂在嘴边:YOU JUMP, I JUMP!(泰坦尼克号的经典台词)。
仁者见山,智者乐水,希望自己的一点看法能帮到你。 (因为我看美国电影比较多,所以回答未免有失偏薄了)
❺ 为什么中国电影明星能进入好莱坞的人那么少
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种族歧视”。
实际上像李小龙、成龙这种世界级的“大咖”,在好莱坞也只是有名而无实。
意思就是他们在美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即便去了好莱坞也有一大票拥簇。
很多世界级的大明星、大导演(卡梅隆等)、乃至各国政要(奥巴马等)都是他们的粉丝。
但他们在好莱坞却拿不到顶级的资源。
你像成龙参加白宫晚宴,白宫晚宴历来规定任何嘉宾都不可以带相机进去。
成龙因为不知道有这么个规定就带了一个相机,结果保安一看是他,拦都没拦就让他进去了。
但即便是这样,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都没找他拍过戏。
他最卖座的《尖峰时刻》系列是新线电影公司制作的,但新线却不在八大之列。
章子怡其实说过,好莱坞给他们的角色,都是为了迎合美国观众而特意创作的角色。
因此这些角色,除了加深他们对亚裔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外,毫无用处。
那些角色即不饱满,也不鲜明。
实际上除了成龙在《尖峰时刻》里扮演的李警官以外。
其他中国电影明星在好莱坞扮演的角色,你一口气看完,完全抓不住这些角色的性格特点。
就连最起码的“外向”,“内向”你都搞不清楚。
无论他们演的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的行为都和他们的性格完全搭不上边。
但你说是巩俐、章子怡演技不过关?
不是。
而是剧本本身就是那么塑造的。
章子怡其实说的已经很明白了,她在好莱坞根本不可能获得白人演员那样的尊重。
人们对她的“尊重”完全出于一种客气。
她也只能演一些毫无灵魂的角色,又不能干涉导演和编剧的创作。
因此只能回来。
好莱坞最近学聪明了,为了赚中国人的钱,老是在剧里加一个中国演员。
但给他们的角色实际上又可有可无,屁用没有。
在国内上映我就把这些演员放出来,在国外我就剪掉。
你说是这些演员不想抓住机会好好表现吗?
不是。
而是他们给你的角色本身就是可以剪掉的,可有可无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