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安谈导演之路的艰难,为何一个镜头要磨一年
李安在某次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自己老了,专注力行动力体力都开始变差,有时候一个镜头都要磨一年。所以李安导演之所以一个镜头这么难,是身体不好了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吧。但即使一个镜头需要很长时间,李安导演的电影仍是陆续上映。
其实不只是电影,大家做任何事都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李安导演通过自己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一个一丝不苟的人,是多么有力量,有未来。李安表示,只要自己一天不退休,电影的镜头,永远都不会糊弄了事!
❷ 如何评价导演李安
1 传统。从最早的父亲三部曲到最近的色戒、少年派,主题看似跨越很大,但都离不开家庭伦理,其中《卧虎藏龙》的除了这个还有中国古代社会伦理。传统是李安电影的基石和原动力,是他有别于其他导演的核心竞争力,同样也是他早期总拍不好好莱坞英雄片、特效片的原因
2 克制。电影作为一种十分直观的艺术,或者说作为一种商品,大部分是给人以刺激而不知克制的。好莱坞大片卖特效,国内青春片小鲜肉泛滥。张艺谋、陈凯歌要不艺术得做作,要不被投资方的人民币迷昏了头脑。李安电影是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每个细节都仔细打磨,成片看似波澜不惊,但却直击要害。好的作品都是智慧和经验磨砺出来的,克制才能不让导演的自我泛滥,观众也才能感受到电影的精髓。
3 老辣。说李安老辣,可以从他的每部电影得到佐证,比如少年派开放式结局给每个人背脊发凉的解读;比如喜宴,形婚还是修成正果;比如色戒中,卧底和汉奸相爱了。所以说李安是坏人,而不是上面一水的说翩翩君子。他有自己非常顽固的格局,但是他通过学习、同情、克制打磨了自己,最后形成他温情的世界观以及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博大。
在业内,大家对李安反倒更为苛刻,认为他太圆滑商业了。天分和勤奋以及绝佳的学习机会成就了今天的李安,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❸ 华语影坛首席导演李安,为什么如今受到金马奖和新电影的双重打击
大家都在想谁是中国电影界最大的导演?从颁奖礼上看,其实是李安!为什么现在受到金马奖和新电影的冲击?李安曾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是好莱坞的顶级导演之一。
为什么我们要担心新作品的声誉?这是个好问题。李安从未拍过一部糟糕的电影,但他的新作品很可能是一部糟糕的电影!李安的新电影被称为《双子杀手》,由熟悉的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主演。
❹ 李安导演到底别扭在哪里
李安导演在商业上和在西方电影节上的成功,毋庸置疑,在华人电影圈中罕有匹敌。但单就电影而论,我并不喜欢他的作品。其实对于一个电影,只要在内容或技术这两个方面中能有一个出色的,就值得被称为“好”或“经典”;遗憾的是,无论是电影内容或技术,李安都表现得十分“别扭”。 先谈技术,李安的镜头其实不少是属于教科书式的:经典构图、主次分明、画面饱满、四平八稳。《少年派》中的不少镜头,单独拿出来都能成为不错的插画,显然是有一番设计与考量的。但长期这么做的结果就是,雕琢过度,并且意图太过明显,反而削弱了表现力。以《色戒》为例,王佳芝被处决后,易先生回到家里,又坐到了她的那张床上,抚摸着皱褶的床单边沿,并且给了一个大特写。初看时,我觉得镜头有点深意,再一细想,根本是多余,暗示的东西被镜头彻底出卖,“有点深意”也就成了“故作深沉”。李安很多镜头都属于这类,因为他太用力太想表现某个东西了,在镜头上矫揉过多,失去了不着痕迹的自然美感。再则,电影是动态的艺术,运镜讲究灵巧活跃,静态的那叫剧照。构图着力太多,长镜头的运动却呆板笨拙,于是动作场面的调度变成了软肋。《少年派》里的沉船一幕,气氛呆板无力,在电影院里看毫无紧张与刺激之感,仿佛告诉观众:主角是不会死的,无需担心。 《少年派》以一个颠覆反转的形式来结尾,李安导演生怕观众的智商和理解力不够,还特地让演员亲口告诉大家答案:“斑马是水手,猩猩是母亲……”不可不谓之愚蠢。用镜头等视觉信息来表现重点,是对一个电影导演起码的要求,否则要你拍电影给观众看做什么?直接去看小说文本不就行了。用语言文字场外信息来提点中心的行为,不仅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更是一个导演对其影像表现力的极端不自信和自我否定。说穿了,还是之前的原因,太想表现某些东西,极度害怕观众遗漏了什么,于是画蛇添足般的操作层出不穷。如果再深挖下去,作个诛心之论,其实也是一种极端的自恋:我所表现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绝对不允许你们错过任何一点。 同样是结局的反转,别的导演能拍成什么样?杜琪峰的《神探》,最后一分半钟的换枪戏,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大,使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能消耗掉一个智商正常的观众至少三十分钟的时间,并且附带上所要表现的人的堕落的主旨。诺兰的《致命魔术》,最后一个一秒钟的特写,带出了魔术师分身的秘密以及背后的惊悚之处。反转戏,好或不好,无非在于一个“出其不意”与“干净利落”。而我们看李安导演的《少年派》,无趣、拖沓,关键性的反转内容居然还是靠小说的文本和人物台词才能完成。真想问一句,要你导演又有何用?再谈谈内容。李安的剧本大多是改编小说得来,本身已经有个底子了。有《色戒》对张爱玲的误读在先,这次《少年派》处理得非常小心,小心到一丝不苟地同步小说内容。这个故事,从小说的角度来看是扎实且严谨的;但不知是原著还是改编的原因,到了电影里,却到处充斥着《读者》和《青年文摘》风格的英文哲理小句子——离开食人岛后,主角大彻大悟感慨生命残酷:上天在白昼给你所有美好的,在夜晚又将他们统统收回;神父见到孩童时候的主角,慈爱地传播福音:你只需要知道上帝爱着世人;等等等等,加上开头对三种宗教的长达几十分钟的叙述,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看似深沉,实则模糊并虚化了主题,于是观众会感觉,你似乎说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说,对,就是一种“不明觉厉”之感。什么都扯的文本,等于什么都没说。另外,其中“现实”与“梦幻”的严重割裂,无法互相辅成,好似各做各事,则是无可回避的硬伤。梦幻沦为炫耀3D动画技术的平台,大量隐喻符号的堆砌,其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能将之串联起来,则是第二个致命的硬伤。 因此从电影角度看,《少年派》除了绚丽的虚拟技术,实在是难以再挑出其他优点。
❺ 李安与陈凯歌都是大导,为何李安电影越来越好,陈凯歌越拍越差
我个人觉得这是两个导演成长的经历和对导演这个职业的定义,如果你对两位导演的生平有所了解的话,那么肯定会赞同我所说的话。
首先导演李安大伙应该都知道是一个曾经吃过老婆软饭的男人,但有些人不知道的是,李安的童年时期以及青少年和青年时期其实真的很普通,不管是在周围人的眼里还是父母亲戚的眼里,这个叫李安的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跟我们一样,谁也不会想到他后面会变成名声响彻国际的大导演。
简而言之吧,双方目前来说确实有不小的差距,但我也不觉得陈凯歌导演就很差了,他的思维在于不想纯粹的跟着市场走,在电影里喜欢夹杂着自己的私货,这也是很多大导演的通病,比如姜文,他们这类导演其实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导演的水平也很高,要不然投资人不是傻子,陈凯歌导演每部作品都是几亿的成本,谁舍得这样砸钱给给一个不会拍电影的导演呢?
❻ 关于导演李安电影的问题
《喜宴》,《饮食男女》,《推手》
《傲慢与偏见》
❼ 国际大导演李安,为何如今沦为票房毒药
20年前,李安的电影将中国武侠概念推向了世界,20年后,李安的电影被观众质疑谩骂。回想当年,李安一部接着一部的经典电影把观众折服,名扬国际成为华人导演的骄傲。
不知道李安看到《双子煞星》的惨状,再回想自己的第一部影片《推手》,不知心中作何感想。网友们对李安导演有什么印象呢,大家现在还喜欢看李安导演的作品吗。
❽ 李安电影《双子杀手》为什么票房和口碑存在争议,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多年来以苦行僧姿态为电影默默耕耘,《喜宴》《断背山》《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佳作不断,李安在国内影迷心中一直拥有较高地位,然而这一次的《双子杀手》,口碑却明显不同以往那般响亮,其中,故事老套平庸,被认为是影片最大问题。
同样的基因,不同的成长。最触动我的是在面对年轻时的自己时,一生所有的后悔、惆怅。如果再过一遍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❾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电影《推手》
集中看完《喜宴》和《推手》,算上《饮食男女》,总算看齐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这三部以探讨文化冲突和伦理道德而见长的电影中,李安分别以太极拳、烹饪、婚宴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来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气息,有艺术感染力而又富于可看性。
除了《饮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环境放在美国,《推手》探讨的是父子关系在一个他国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权衡;《喜宴》着力于中西方文化间,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下的家庭关系。李安在这两部电影涉及的主题是中西方家庭伦理观的冲撞;或许对于李安这样学贯中西,生养于台湾,求学工作于美国的中国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李安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李安是温文尔雅和宽厚的,骨子里有道家的风范,因此,这两部片子(其实三部都是)中的父亲形象虽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却饱含着更深的宽厚、谅解、平和,最终都以理解子女的选择,依顺子女的意愿为解决冲突的方法。
《推手》的入题很快,影片开始不到十分钟,矛盾立即凸现:美国媳妇和她的中国老公公如何相处?养儿防老、天伦之乐的中国传统观念与西方的敬老院文化如何协调?这一主题被慢慢扩展,抻长:年迈的父亲出于无奈离家出走,满是寒酸地到酒店洗盘子为生;与酒店老板发生冲突,使出太极拳功夫坚决不走,捍卫自己仅存的尊严;李安以此深深叩问每一个观影人的内心:如果你是儿子,是父亲,将如何选择?直到
重新被儿子接回家,朱父亲才说出这番感人肺腑的话:只要你们过得好,我这把年纪了,又在乎什么呢?——情节行到这里仍然没有结束,直到朱父亲与陈太太再次相遇,互相邀请对方到各自的老年公寓,影片才籍此终结,主题被进一步深化完整。
“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朱老师傅这番话的意味何其深长!
我觉得李安电影的一大特点在于“简单”,故事说得清楚明白,谁都能看懂,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几句话就能掰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于人情味;矛盾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表现和拓展的空间就很丰富,始终在探讨,很能打动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节清晰简单:老人上了岁数,盼孙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儿子是同性恋,如何是好?于是儿子高伟同选择与急需绿卡的威威假结婚,却不成想假戏真做,让威威怀了孕,继而与同性恋恋人赛门产生冲突。
与《推手》的温和恬静相比、《喜宴》显得喜气洋洋,富有喜剧色彩,特别是结婚、闹洞房的情节拍得满是人间烟火气——李安本人还在戏中插科打诨了一把:当一个老外在婚礼上窃语“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的时候,我们的李大导演赶紧凑上去说了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但影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离别之际,高老父亲紧紧握住儿子的同性恋恋人赛门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照顾伟同;又紧紧握住威威的手说:高家会谢谢你。三个年轻人互相搂抱着看着两个老人远走,这是三个人的新家庭与一个传统家庭的冲突与理解:母亲没有把真相告诉父亲,父亲也没有把真相告诉母亲,都是因为“爱”,因为“家”。
李安是一位真正的中国的导演,是一位真正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我觉得大陆目前还没有这样深谙传统文化的中国导演,陈凯歌曾经是,而现在他更像一个汲汲于口舌之争的家庭妇女,早已不顾自己的修为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这种悲哀又绝不仅限于中国导演圈,而是一种社会大众的悲哀,责任系于你我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