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集电视剧《突围突围》以湘江战役为背景,讲述红军小分队队长雷五龙(傅程鹏饰)所率领的小分队执行敌后营救任务的精彩故事。
剧名:突围突围
题材:近代革命
集数:40
年代:2014
B. 湘江战役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详细过程 结果
1、时间: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2、地点:广西全州县。
3、主要人物:中央红军、国民党军。
4、过程: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5、结果:
国民党败退,中央红军损失惨重。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2)电影湘江战役演员表扩展阅读
湘江战役的战争评价:
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
连同前3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跳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此战之所以能够保重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是因为红军指战员在作战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英勇的献身精神,阻止住了敌人的进攻。
此战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损失,则主要是因为"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没有充分发挥红军的长处,部队在行动中仍要背负着"坛坛罐罐"行军,行动迟缓,战略战术指导上更是存在着严重错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湘江战役
C. 血战湘江有什么电视剧
《血战湘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类电影。该片由陈力执导,王霙、保剑锋、徐箭、董勇等主演,于2017年6月30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1]
D. 有谁知道湘江之战介绍一下
战败不是因为天险,而是人为的错误。红军战略转移的出发点是江西瑞金,目的地是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交界的红军根据地,就是贺龙所在的二六军团的所在地。这一路上就必须渡过湘江。 湘江之战也被形容为是红军撤退大搬家的行动。当时红军有一个中央军委,还有一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所谓大搬家,就是从瑞金把中央军委和中央政府,包括所有机关、医院、学校的所有机器设备都要搬,拖着这些坛坛罐罐,走得非常慢。我们知道,红军比国民党军队优越的是灵活机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如果可以一天走120里,像林彪率领第一军团直扑湘江,那红军一下子就渡过去了。但中央军委和政府走得这么慢,120里要走足5天5夜,让红军主力在湘江边死顶着3倍优势的敌军,每天消耗几千人,所以5天就消耗了5万。在兵力武器悬殊下死拼当时两军的兵力对比悬殊。红军方面有一、三、五、八、九军团,其中一军团是林彪,三军团是彭德怀,这两个军团是主力,兵多,武器好,战斗力强。五个军团加起来一共是12个师,战斗兵力估计有五六万人,非战斗部队二万人。白军方面有何键,何键是湖南军阀,在湖南打仗由他做总指挥。还有蒋介石中央军的薛岳、周浑元部队,有白崇禧的桂军,陈济棠的粤军。加起来有二三十万人马,但是真正投入湘江之战的约有15万人。 当时的作战形势是红军要渡过湘江,白军从四面包围,前面拦截的是湘军,左右包抄的是粤军、桂军,中央军在尾追,一路跟着打,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包围的态势。包围不奇怪,红军和白军打仗就经常被包围,红军可以突围,非常灵活,东南西北任你走,只要摆脱敌军就行,但这一次是由共产国际的顾问李德和洋书生博古指挥,他们的指挥死板,要红军死守,把战役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那就要拼消耗,拼武器装备了。当时白军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因为有德国等欧美列强的支持。红军就相形见绌了,连步枪手榴弹都是比较简陋的。比如林彪被包围的时候,他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的炮阵,然后对手下的团长和师长说:今晚摸过去把那个炮搞掉。因为红军没有炮,敌人的迫击炮、山炮、野炮打过来,红军只能躺在战壕里挨炸,红军的枪顶多打1000公尺,而白军的炮打几公里,更别说飞机在上面轰炸了。红军连炸药包都没有,就用集束手榴弹,把十个八个手榴弹捆在一起扔过去,扔手榴弹的战士死定了,因为爆炸力那么大,这十几斤重的东西能扔多远。他们就是敢死队,这说明红军有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 但是牺牲精神在敌军的优势火力下,结果可想而知。红军拼刺刀,湘军也是很能打的,有所谓“无湘不成军”。毛泽东过湘江时说这是罪过但是蛮干不是红军的强项。林彪是个狐狸一般的统帅,最善于打机动战,有便宜就打,没便宜就走,让他打硬仗,打死仗,这就把他困死在阵地上了,所以他的一军团和彭德怀的三军团在坚持5天5夜后死伤惨重。12月1日,毛泽东过湘江时看到江上岸边有很多两军的尸体,他说了一句话:罪过、罪过。这5天5夜里,前面是一、三军团主力,接着是八、九军团,断后的是第五军团,所以第五军团打得特别惨。第五军团是刘伯承当参谋长。刘伯承很能打仗,但中央下死命令,就得死守,就算有三十六计也都使不出来。刘伯承手下最能打的是34师师长陈树湘,他身先士卒,带着部队在湘江边死守,每天飞机大炮轰过来,部队一批批地牺牲。陈师长被5倍的敌军包围,直至腹部伤重被俘。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敌军已经抬着他去领功了。因为活捉一个红军师长不容易,排长抓到他可以升营长,所以白军排长一路上很好地招呼他,给他烟抽。陈树湘认为死也不能落在敌人手里,当时他的肚子被炸开了,肠子往外翻,他就悄悄地把绷带拉开,抓住自己的肠子一拉,就这样血淋淋地自杀了。 红军的作战素质并不高在湘江之战中红军损失了5万人,除了被打死打伤和俘虏的,还有一部分溃散了。比如周昆的第八军团,在半夜里被敌军三面袭击,部队的建制被打乱了。当时军团的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后来在回忆录里说,这一仗,部队确实有混乱、自相践踏甚至开小差的现象。而第五军团本来有1万人左右,但是过了湘江就只剩下800人了。损耗是相当大的,这里面包括了被打散的人员。当时这些士兵都是踊跃当红军的,毛泽东有个调查:江西的才溪乡和福建的长岗乡有80%到88%的青壮年男女都当红军了,差不多是全民皆兵。 的确,他们都有非常坚强的战斗意志,但也存在着素质不高的问题。因为从1928年打到1934年,经过6年的内战,中央苏区十几个县,人口密度不是很大,兵源已经枯竭。首先是赤卫队,23岁到50岁的所有青壮年男女都编到赤卫队,然后是15岁到22岁的少赤队,15岁以下是儿童团,所以差不多所有男子都编进准军事队伍。红军在长征时的兵源,或者身体不是太好,或者年纪比较大了。而红军溃败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国民党的俘虏,抓过来,然后衣服都不用换,马上就当了红军,两三天红军的军龄和两三年白军的军龄比较起来,一打起来,肯定他那个心就跑了。二是新兵,红军离开江西以后,一路上经过广东、湖南,不断有人参加红军,但是他们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不懂得打仗,打起仗来就会发生误伤。最大败笔是李德的瞎指挥湘江之战,红军最大的败笔就在指挥,而当时的指挥官是李德。李德是德国人,他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李德打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官,而且他在德国工人起义的时候打过街垒战,对于小规模的巷战,他的确有一套。但是真正指挥十几万中央红军打这样的大仗,就没有经验了,所以他就把苏联军事学院的那一套正规战搬过来,把德国巷战那一套搬过来。而红军的游动性很大,装备又不好,和优势的白军只能打游击战,他又看不起游击战,还和王明、博古和张闻天等人一起排斥毛泽东,把毛泽东的军权和党权都剥夺掉,所以就造成了湘江之败。 当时中央军事指挥的核心是三人团,是中央代主席博古和王稼祥、周恩来,但博古是听李德的,王稼祥也没有意见,周恩来一个人也不好说什么,所以就全凭李德瞎指挥了。红军长征非常艰苦,很多士兵没有鞋子,没有军装,没有食物,没有武器,可是李德却有老婆照顾,还有两匹马,有大量的烟抽,有咖啡喝。湘江之战后,红军上下都知道李德不行,要把他炒鱿鱼,然后请毛泽东出山,这是湘江之战最大的收获。打完这仗后,毛泽东就逐渐走到领导岗位,领导红军打破敌人的包围,闯出一条生路。而且敌人并没有把红军消灭,没有把党中央消灭,这就留下一个火种,可以星火燎原。
E. 湘江战役的故事有哪些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1934年11月中旬,从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继续西行,向湘桂边境前进。蒋介石则拼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湘江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湘江战役前,根据蒋介石的安排,湘军刘建绪的第1纵队,开赴广西东北部的全州,与广西第15军夏威部切取联系,组成拦截红军的正面防线;中央军吴奇伟的第2纵队,由薛岳指挥,沿湘桂公路祁阳、零陵、黄沙河一线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中央红军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中央军周浑元的第3纵队、湘军李云杰的第4纵队、湘军李韫珩的第5纵队从东面将中央红军压向湘江防线。 1934年11月16日,湘桂军阀达成堵截中央红军的“全州”协议。湘军刘建绪与桂军夏威防区的划分以湘桂边界的黄沙河为界,桂军担任兴安、全州、灌阳至黄沙河(不含)一线的防御;湘军担任衡阳、零陵、东安至黄沙河一线的防御。根据协议,桂军将原属湘军的全州防务揽了过去。 随后,桂第将其所部15个团约三万人全部部署于桂东北地区,呈南北走向的一字长蛇阵。长蛇阵的北段,为全(州)灌(阳)兴(安)三角及湘桂边境的清水、高木、永安、雷口四关,由第15军代军长夏威负责;长蛇阵的南段为恭城、龙虎关、富川、贺县带,由第7军军长廖磊负责。北段夏威部包括:第15军44师、第15军45师134团、15军43师、第7军24师,约10个团。南段廖磊部包括第7军19师、15军45师的两个团,约5个团。这是一个北重南轻的部署。 11月18日 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广西贺县白芒营、恭城龙虎关分别与桂军交战。 20日,红九军团逼近江华,21日,攻占江华县城,并派出两团兵力攻打龙虎关。之后,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部队都先后进入江华、永明,威胁广西富川、贺县、恭城。白崇禧(李宗仁长驻广东,当时桂军的实际指挥官是白崇禧)担心中央红军从富川、贺县带进入广西腹地,又接到王建平从上海发来的密电,说蒋介石采用政学系头目杨永泰 “一举除三害”的毒计,拟将红军由龙虎关两侧地区向南压迫,一举除红军、广东、广西“三害”,遂作出了将部署于全灌兴三角地区的夏威部主力南撤的决定。 11月20日晚(一说为21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义电告蒋介石,要求将夏威部主力南撤,所留空白由湘军填补。蒋介石于22日下午17时,下达了准许桂军南撤的复电,并向何键发电,要求何键派湘军南下全州接防。 白崇禧接悉复电后,没等湘军接防,即刻下令连夜将在全州、兴安、灌阳布防的夏威所部主力撤往恭城(灌阳以南百余公里),仅在全州留有7军24师72团的两营干训队,兴安留有一个团(属43师),灌阳留有一个团(44师130团)。 可是,湘军在接到蒋介石的接防命令后,并没有即刻南下接防,而是一再拖延。直至1934年11月27日,湘军才进入全州县城,但进入全州后又停止南下。11月22日桂军南撤至12月1日湘桂军占领所有湘江渡口,全州以南、兴安以北60公里的湘江门户洞开达9日之久。这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机会。 11月22日,红一军团侦察科长刘忠,率军团便衣队和红五团侦察排,化装进入全州城,发现桂军南撤。25日中午,刘忠向率领红五团驻守湘桂边境永安关的二师参谋长李棠萼汇报了情况。李棠萼通过电台向军团部报告。军团长林彪又发电报向军委请示。11月25日17时,军委下达了《我野战军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的作战部署》的命令。 发现红军从全灌兴三角地带西进企图后,桂军主力11月26日开始从恭城向北调动,湘军11月27日进入全州城。11月27日下午,红一军团抢占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所有湘江渡口。11月28日凌晨,桂军在新圩向红三军团发起进攻,湘江战役正式打响。
F. 湘江战役简介资料 湘江战役国民党指挥官是谁
湘江战役——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行走,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加快行军速度呢?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G. 湘江战役 中央红军总指挥是谁
湘江战役是被动发起的。
是红军因为行动速度慢在渡湘江时被国民党军赶上,为了掩护中央纵队渡江而展开的阻击战。
原先没设想到要打这个战役,因而也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
打的时候也就打一步是一步吧,总指挥部也不需要什么具体计划,只要阻击部队挡住敌人、中央纵队全过完河也就OK了。
打成这个样子,要算在李德头上,他设计的这个行军队形:四个军团在四周、五军团在后掩护着中央纵队。纯粹是用来挨打的。
因此说他是湘江战役时的总指挥也不为过
H. 电影血战湘江之后红军又转到了哪里
湘江战授后,蒋介石调整部署,迅速向湖南省西部的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赶筑工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去湘酉的路上。12月11日,中央红军进至湘桂边境的通道、下乡、长安堡地区。此时,中央红军若按计划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必然要和以逸待劳的优势国民党军决战,那将会有覆灭的危险。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面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省黎平。
I. 长征中的湘江之战简介梗概
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9)电影湘江战役演员表扩展阅读:
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但为了保护中央领导和保住器物,把野战行军固定成一个“抬轿子”的形式。在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时,为了搬运那些笨重的机器,拖延了很长时间,延误了多次稍纵即逝的过江机会,使战斗部队付出惨重代价。
二、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
在湘江战役之后,从通道会议开始,他们与博古的争论多起来了。特别是在黎平会议后军委纵队到达黄平老城东门内橘林休息时,张闻天和王稼祥交流看法,认为仗这样打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出来,他打仗有办法。
随后这个信息在高级将领中传开,大家都赞成毛泽东出来指挥。这为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作了舆论准备。
三、湘江战役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
红军要战略转移是形势所迫,死守苏区是没有出路的。在转移过程中,一方面博古、李德坚持按红六军团的路线沿着湘江前进的战略决策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湘江战役三个主要战场的战术指挥却又是很出色的,应予充分肯定。
J. 内容涉及长征渡湘江(湘江战役)内容的影视作品
很少有专门介绍湘江战役的影视。毕竟这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惨烈的一仗;军委纵队行军缓慢,造成各军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红八军团基本被打散;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建议您还是找找凤凰大视野,好像有一期是介绍血战湘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