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最喜欢导演吴贻弓的哪部影片
我最喜欢的是《城南旧事》。
吴贻弓的电影实现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电影文本中体现了广泛的经典审美经验,采用一种写意原则,多有一种古典诗词意境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和戏曲艺术的借鉴运用,还使用了游的原则、阴阳美学原则和以一当十原则。而且,在整体上表现了民族精神底蕴与民族风格,即中国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中庸之道”哲学愈识和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傍依和追究。
㈡ 陈佩斯的一个电影~
少爷的磨难
故事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87年摄制。
1915年的上海。富家子弟金福不务正 业,花天酒地,忽闻父亲病逝,追悔 莫及。父亲死后,他将继承一大笔遗 产,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银行,就 有一百余万两银子的股份。家庭教师 兼管家王哲转达其父遗嘱:要自尊自 重,不能辱没祖先,并尽早与莲花完 婚。这时,李都督看中了金福的钱财 ,逼他娶其女施施为妻,金福只好搪 塞敷衍。加州银行突然来信,通知银 行破产,无力付款。百万富翁的金福 一下子成为穷光蛋,债权人联袂上门 ,家具、物品被封,佣人们纷纷离去 。此时听差宋阿根交给金福一封莲花 的来信,附有抵押房子所得的八千两 银票,给他以济燃眉之急。金福不愿 连累莲花,决心以死来使她获得幸福 。他到外国人皮特甫开设的人寿保险 公司投保,如果他不幸死去,便可得 到20万美元的赔偿,其中15万元归莲 花,5万元赠王哲。皮特甫派了克莱 格和佛拉埃两个保镖,日夜监视金福 。正当金福寻求一死的时刻,又收到 加州银行来信,告知破产一事纯属谣 言,他又成了富翁。此时王哲却失踪 了。保镖为防王哲贪财杀害金福,要 金福男扮女装赴京去找莲花,而莲花 为帮助金福,也女扮男装只身来上海 ,由此产生了一连串喜剧矛盾。最后 ,当金福和保镖落入李都督之手,李 都督强迫他成婚当女婿时,莲花和王 哲先后赶到,施展武功,救出金福。 经过这番磨难的金福已非昔日的纨绔 子弟,他与莲花携手开始了新的生活 。 编剧: 艾明之、斯民三、汉斯·伯 格(根据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 说《一个中国绅士的磨难》改编) 总导演: 吴贻弓 导演: 张建亚 摄影: 夏力行 美术: 邱源 作曲: 瞿小松 扮演者 剧中人 扮演者 剧中人 陈佩斯 金 福 沃尔夫·胡柏 皮特甫 赵家玲 莲 花 乔庆·坦斯泰德 克莱格 李 纬 王 哲 安德里亚斯·曼考夫 佛拉埃
㈢ 吴贻弓的个人作品
时间 名称 备注 1995 大捷 编剧 1997 海之魂 编剧 1980 我们的小花猫 编剧 1990 月随人归 1957 大木匠 1994 悲情枪手 出品 1994 超霸女郎 出品 1994 跟我走一回 出品 1994 九品芝麻官 出品 1994 泯灭的青春 出品 1989 百变神偷 监制 1994 醉拳III 出品 1979 于无声处 副导演 1963 兄妹探宝 导演助理 1989 最后的贵族 监制 1989 我爱贼阿爸 监制 1962 李双双 导演助理
㈣ 吴永刚的执导的影片简介
《神女》
在旧中国黑暗的现实中,女性所遭受的欺凌最深。表现她们所受的冤屈、欺辱及其觉醒与抗争是社会问题片的重要内容。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姐妹花》与吴永刚导演的《神女》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作品。前者主要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后者写一个年轻少妇,为养活孩子,被逼卖淫,并时遭流氓欺压。孩子长大后入学,又遭受富家子弟的歧视与辱骂。后,全部积蓄又被流氓偷走。她愤而反抗,以酒瓶击死流氓,自己也被关进监牢。这位“神女”在影片中是肉体的受害者与心灵的崇高美的统一体。创作者写出了她的卑贱和自尊,软弱与刚强,借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对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表现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注。
《巴山夜雨》
吴永刚、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写的是“文革”年代一个受冤的著名诗人秋石被一男一女押解上了由重庆开往武汉的客轮。在三等舱里,同行的还有卖身还债的农村姑娘、仗义执言的女教师、饱经折磨的老艺人、赶来祭奠死于武斗的儿子的老大娘,以及有着强烈正义感的青年工人。
人们各有心事和苦痛,但认出秋石后,却把同情给了他。女解差刘文英单纯而又幼稚,一开始受迫害的秋石在她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敌人,然而,通过一天一夜的航行,通过她在这一群人之间所见所闻所感,她终于从苦闷、惊奇到醒悟,最后下决心救秋石……《巴山夜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虽以“文革”中人民所遭受的迫害与苦难为题材,但着力表现的却是普通人美好的精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友爱,对未来的美好信念。银幕上虽未出现坏人,却能使人强烈感受到笼罩在人们头上的罪恶阴影——那给人民造成灾难与痛苦的祸根。它比正面描写“文革”灾难的作品似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对历史的思索。该片获1981年第1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同时获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浪淘沙》
一处没有人烟的荒岛两具用一副手铐连锁着的骷髅躺在沙滩上。这是许多年前发生的悲剧:一艘风暴中脱险的巨轮回到港口,水手阿龙带着送给女儿的小皮鞋回到家里发现妻子与另一男子私通,阿龙怒杀那男子后潜逃。一夜阿龙偷偷回家探望女儿被警探老章察觉,跟踪追捕。
从此阿龙随身携带那双小皮鞋到处流浪。几年后阿龙改名换姓在一艘远洋轮上当了伙夫。一次航行途中又被老章盯上。老章正欲逮捕阿龙,轮船因雾触礁沉没。阿龙泅水漂到荒岛,旋见老章漂近海滩。经过思想斗争,阿龙终于冒险救其上岸取走手枪,老章醒来成了阿龙的俘虏,二人靠着仅有的食物和淡水苟延残喘,互相提防对方报复。在死神威胁下二人渐消敌意,共同盼望救援。当剩下最后淡水时发现远处海面有艘轮船驶来,二人同时狂呼求救。
此时老章突然发觉自己是有权逮捕罪犯的侦探,冷不防将阿龙上了铐,直至那艘轮船驶出二人的视线。希望破灭二人重又面对面伏在地上。海风吹起轻沙,渐渐覆盖着两具带手铐的骷髅。
《壮志凌云》
20年代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难民们背井离乡,来到边远地区一块荒凉的土地上垦荒耕地,凿井伐木,以过十多年的辛勤劳动建起了太平村。不久他们的太平生活遭到一群匪贼的侵犯。太平村的村民同仇敌忾,推举顺儿为领袖,决心抵抗匪贼。青年农民田德厚曾因恋爱黑妞姑娘和顺儿产生隔阂,这时也消除前嫌团结起来抗敌。
村子被匪贼包围,邻村的村民赶来支援太平村的战斗。最后田德厚和黑妞都在抗击敌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太平村成为一片灰烬,大家满怀怒火,庄严宣誓定要抗战到底!顺儿说:我们要抵抗下去,敌人是还要来的!敌人的炮火终于又响了,大家高举武器向着前方冲去!
地处僻壤的桃花川解放不久,暗藏的敌人活动猖獗、气焰嚣张。新任区长王汉龙上任伊始即受到敌人的挑战。 国民党特务李尖头伙同号称东霸天的恶霸地主及其女儿孙秀梅密谋策划,唆使村里思想落后的倔老头制造纠纷,瓦解东、西两村的团结。
《辽远的乡村》
在修造水坝的问题上,由于敌人挑拨离间,致使两村村民产生隔阂、并由此发生一场争斗。恶霸地主与特务分子暗中煽风点火,浑水摸鱼,乘乱打伤了西村的农会主席。王汉龙冷静沉着,在访问老农张老头的过程中,发现了重要线索;他又让妻子张娟去发动村里的妇女,依靠群众的力量,终于胜利完成水坝工程。之后,王汉龙又进一步组织民兵队伍,粉碎了敌人炸水坝、毁公粮的破坏阴谋,及时揪出了暗藏的敌人,巩固了新生的基层政权。
《秋翁遇仙记》
本片根据《今古奇观》中的《灌园叟晚逢仙女》改编。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秋翁,他爱花如命,有个很大的花园。他每天在花园中忙碌,生活得很满足。园里开满了牡丹花。灌园叟觉得每棵花都像他的女儿一样。
恶霸张衙内欲收买秋翁的花园,秋翁不肯。张衙内便派管家将花园内的花打烂。秋
翁十分伤心,牡丹仙子显灵,使落花一一返枝,恢复了原来模样。与张衙内勾结的贪官以妖法惑众为由,将秋翁关入牢狱。牡丹仙子又一次显灵,扰乱了公堂,贪官害怕牡丹仙子的神威,把秋翁放了。牡丹仙子还施仙法教训了张衙内等人,从此,再没有人来打扰秋翁平静的生活。 秋翁的花园里又恢复了繁荣景象,百花怒放,众妍争春,秋翁又高兴地笑了。
秋翁的遭遇,体现了封建社会官场衙门的黑暗和劳动人民在封建制度下遭受的压迫和摧残,这就使该片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在秋翁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善良的优良品德,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影片表现了人们“惩恶扬善”和“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德愿望;导演处理朴素、清新,较成功地营造了故事本身蕴含的传奇色彩。公映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欢迎。
《林冲》
根据罗贯中的小说《水浒》改编。
宋代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偕同夫人张贞娘去东岳庙进香,与花和尚鲁智深不期而遇,两人一见如故。正畅叙间,侍女锦儿来报,有恶徒调戏贞娘。林冲迅即赶去,认出恶徒正是当朝太尉高俅之子高衙内,他只得忍气吞声,带着贞娘怏怏而回。之后,高衙内买通林冲的好友陆谦设下圈套,将林冲骗至酒楼,意欲乘隙侮辱贞娘,锦儿奔至酒楼告急,高衙内仍未得逞。陆谦又献毒计,借得太尉宝刀一柄,命爪牙卖给林冲,太尉派人传唤林冲进府比看宝刀,遂以“带刀进府行刺”为由,治以死罪。
林冲岳丈四处奔走,买通府尹,于是改判刺配沧州。林冲自知此去凶多吉少,写下休书,劝说贞娘改嫁,贞娘不从。陆谦又买通两个解差,密谋在野猪林结果林冲性命。幸得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林冲始免于难。鲁智深恳请林冲投奔梁山,林冲唯求刑满还乡,拒绝落草,鲁智深只得护送至沧州。
自林冲发配后,高衙内胁迫贞娘顺从,贞娘无奈,自刎而死。林冲被发往草料场看管草料。陆谦接踵赶到沧州草料场放火,以为林冲必已葬身火窟。岂知林冲为避风雪,借宿于山神庙,致未遭祸。陆谦等人来到庙前,林冲怒火中烧,用枪挑死仇人。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深夜投奔梁山。
㈤ 导演吴贻弓真的去世了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是真的去世了。
9月14日电 据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方微信消息,9月14日上午,著名导演吴贻弓逝世,享年80岁。吴贻弓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
1985年,执导剧情电影《流亡大学》。1990年,执导剧情电影《月随人归》。1993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阙里人家》上映,他凭借该片获得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同年,主导创办了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1995年,担任制作人的剧情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映。1999年,担任神话动画电影《宝莲灯》的艺术指导。2001年,担任电视电影《第十三个名字》的编剧。
㈥ 吴贻弓的介绍
吴贻弓,1938年12月1日生于重庆,浙江杭州人,第六届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文艺一级导演,中共第十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9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拍摄第一部电影《巴山夜雨》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3年拍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了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和1984年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2012年6月16日,第15届上海电影节,吴贻弓获得了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㈦ 吴贻弓简介
吴贻弓(1938~)
中国电影导演。1938年12月1日生于浙江杭州。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历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导演助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厂长,上海市电影总公司总经理、上海市电影局局长。1980年导演影片《巴山夜雨》,1981年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本人获文化部1979年度青年优秀创作奖。后导演影片《城南旧事》,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年获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后又导演影片《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1992年导演的影片《阙里人家》,于1993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故事片奖及最佳导演奖。
『主要经历』 国家一级导演。
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
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助理、副导演、导演
『主要作品』 1979年起,先后执导影片
《我们的小花猫》、《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阙里人家》(兼策划、编剧)、《海之魂》(兼编剧)等。
先后导演的电视剧
《十八岁的男子汉》、《决定关头》、《绝非偶然》、《陈香梅》、《好人坏人》、《风帆》等。
2003年将经典话剧《日出》改编为音乐剧,担任编剧,作词和导演。
2004《十月西行》任总导演
㈧ 第几代导演是怎么分的 各代导演代表人物
1、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2、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3、第三代导演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第五代导演成长历程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但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㈨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去世,他还有哪些影片给人印象深刻
中国著名导演吴贻弓在2019年9月14日早晨在医院去世,享年八十岁。吴贻弓曾经创作了许许多多著名的电影,例如:《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等,他给中国电影所留下的,并不单单只是几部电影而已,而是他的思想、他的实干精神。
吴贻弓导演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的导演,但是他的经历太多了,一直牢牢地记着实干精神。他曾经参与创立了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对此,他的解释是“一方面是想扩大我们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当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中国的观众能欣赏到更多国外的优秀电影,用看电影的方式去认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