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所说的这位香港男演员是叫冯敬文 。
望采纳,谢谢
⑵ 邵氏电影独霸市场近30年,为何如今突然没落
我发现邵氏电影独霸市场近30年,但是如今却突然落寞了,我觉得是有几点原因。
首先邵氏电影属于邵氏集团,可能内部的斗争也影响到了电影的发展。而且邵氏电影很多东西都过于套路化,之前香港并没有出现类似的公司和他竞争。
而且最重要的还是邵逸夫的老去吧,毕竟上市集团是以邵逸夫为主导的,由于邵逸夫年纪越大,可能决断和以前相比也没有那么正确了,可以说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邵氏电影的没落,可以说也是时代的悲剧。
⑶ 谁知道关于邵氏公司旗下的所有演员的恐怖电影
black magic 降头 1975
black magic2 勾魂降头 1976
the boxer’s omen 魔 1983
the bride from hell 鬼新娘 1971
corpse mania 尸妖 1981
the enchanting 鬼屋丽人 1970
fangs of the cobra 人蛇鼠 1977
ghost eyes 鬼眼 1974
enchanting shadow 倩女幽魂 1959
the ghost lovers 艳女还魂 1974
haunted tales 碟仙 1980
hex 邪 1980
hell has no boundary 魔界 1982
human lanterns 人皮灯笼 1982
hex VS witchcraft 邪斗邪 1980
hex after hex 邪完再邪 1982
the killer snakes 蛇杀手 1974
油鬼子 1976
风流冤鬼 1984
连体 1984
蛇王子 1976
后面的就不打英文了 太累
⑷ 邵氏电影公司有没有拍摄过电视剧
看过程,应该没拍过电视剧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90年代末期,本身已拥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宝三间电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权的卫星电视(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传媒集团”)曾多次出价洽购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以壮大其中文片库的实力,但邵氏拒绝,最后,邵氏于2000年宣布将该批电影的永久版权以4亿港元的价钱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娱乐”,该公司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位复修。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6年初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邵氏兄弟”遵循的则是一条更为纯粹的商业制片路线。邵逸夫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经营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观众至上”论是其中心内容。邵逸夫很了解一般市民观众的心理,以及观赏习惯和兴趣,他审阅编导提供的故事剧本,以是否具有票房为取舍,因此“邵氏兄弟”在选材时都切准了市民观众的喜爱和情趣,选择通俗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题材。“邵氏兄弟”的导演与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纪录为依据。1957年,中国大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轰动,香港观众对黄梅调音乐如痴如醉。这一现象更是引起了对市场高度 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视,邵逸夫于是重用导演李翰祥拍摄了多部古装题材的黄梅调电影,如江山美人 (1959)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装武侠片、功夫片、宫闱片居多,有些影片影响较大。它的《江山美人》、《后门》、《万古流芳》、《蓝与黑》和《珊珊》曾先后获得第6届、第7届、第12届、第13届和第14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调)获得第7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优秀奖和第2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奖;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华丈夫》分别在第24届、第25届亚洲影展上获奖;古装武侠片《大醉侠》、《独臂刀》、《万人斩》和宫闱片《倾国倾城》、《武则天》、《杨贵妃》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产量减少,但创作上重视现代题材,代表作有《男与女》、《倾城之恋》、《表错七日情》和《女人心》等。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产量在20—30部之间。之后,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抢走了大批电影观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人们都没有馀暇和闲情逸致上电影院。以前的邵氏导演,一个一个的离开影城,然后,减产,甚至下来是停顿生产。而邵氏大规模拍片的年代,代表了一个电影王国的美丽的记忆。
⑸ 嘉禾、英皇、邵氏这三家影视公司还存在吗
嘉禾被收购,英皇一直存在,邵氏出品电影电视更多影响更高。三家都是香港的。
嘉禾电影公司已经被收购,邵氏早在8年代就转行做电视行业了,就是现在的香港无线电视台。
英皇一直都存在,集合公司的创始人是从邵氏电影公司走出去的,拒绝说是因为和邵逸夫理念不和,那时邵逸夫想转投电视行业,所以嘉禾创始人邹文怀就出走自己创办了嘉禾。
因为连续签约了李小龙,成龙等明星,出品大量优质电 影,盛极一时,邵氏出品了电影1000多部,嘉禾数量上是赶不上的,要说谁影响更高还真不好说,建议你去看看纪录片《有一种电影叫香港》。
(5)邵氏电影公司反面演员扩展阅读
邵氏电影公司收购嘉禾的经过介绍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拥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宝三间电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权的卫星电视(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传媒集团”)曾多次出价洽购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以壮大其中文片库的实力,但邵氏拒绝。
最后,邵氏于2000年宣布将该批电影的永久版权以4亿港元的价钱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娱乐”,该公司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位复修。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6年初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⑹ 在电视剧后厨里客串失去味觉那个香港演员是谁
徐少强~经常演反面角色~经常都是武打出场~是标志性的反面角色呢
从业经历
徐少强是香港著名实力派武打演艺明星。他年轻时曾在股票市场任会计,后考入邵氏电影公司担任演员。七十年代流行武侠片,徐少强在电影经常以大侠的形象出现。1977年客串演出丽的电视连续剧《大丈夫》受到瞩目,遂正式加盟丽的电视。他在丽的也是以饰演大侠居多,计有《三少爷的剑》、《天蚕变》等等。其中以《天蚕变》一剧饰演“云飞扬”使徐少强声名大噪,该剧集亦令当时在收视方面处于劣势的丽的电视一度击败无线电视,人气还遍及台湾。后来他受电影公司怂恿闹不和,1980年被丽的电视解约,成为自由演员,《天蚕变》亦因此被迫中途换角。 尽管如此,徐氏后来仍不时演出亚视剧集,几乎未曾在无线亮相,而当时不曾在无线亮相的艺人不多,只有董骠、刘志荣等等。他至今已参演逾百部影视作品,早期是以饰
年轻时的徐少强
演大侠为主,后期则改为饰演反派。比较突出的角色乃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饰演大反派“赵无极”。1993年,亚视重拍《天蚕变》,徐氏也在此剧再次饰演“云飞扬”一角。
随着九十年代末港产片市道不景,亚视又因亏损连年减少剧集制作,近年徐少强甚少在香港亮相,而多在内地拍剧。
⑺ 邵氏电影真的很不错 请问这个电影公司一共出了多少电影
具体数字很难有确切的,基本700以上。
⑻ 惠英红年进入邵氏电影公司当演员
一九七七年
⑼ 邵氏电影公司的四大导演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调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和胡金铨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龙合作拍摄的奇诡刀剑武侠片延续着邵氏的辉煌。
李翰祥:开创黄梅调电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铨、张彻:确立新派武侠片风格
与李翰祥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被人定义为新派武侠电影,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起用岳华、郑佩佩主演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元的影片。
楚原:港台第一导演、最古龙的武侠片导演
楚原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他的《英雄无泪》《流星蝴蝶剑》等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楚原是第一武侠导演,在影坛掀起一股奇情武侠热潮,有句俚语,没演过楚原武侠电影的,不算电影演员。
⑽ 邵氏电影中的武打片都有哪些武打演员
1、岳华(1942年-2018年10月20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原籍广东中山,影视男演员。
冯克安50年代以童星身份入行,成年后在刘家班里担任武师,70年代开始活跃于邵氏武侠片里,因为面相邪恶,所以戏中多演反派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