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外电影大师里哪一位导演对色彩运用的很棒
黑泽明大师的电影色彩运用是最顶级的,他本身是学画出身。《乱》、《影子武士》等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已成“哲学”,《影子武士》中用四种色彩代表军事上的四大智慧,煞是好看之余,意蕴深渊。《梦》中的色彩也很美。张艺谋的电影色彩美学上有膜拜黑泽大师的痕迹。
Gus Van Sant的《elephant》,极高的色彩饱和度配以冷峻的主题,
Wim Wenders的《paris,texas》,简单的三原色也可以配出绝美的画面,
还有阿莫多瓦,岩山俊二等导演的作品中,色彩的运用都非常出色,
《人鱼朵朵》,漂亮的colourful.美丽的高跟鞋
《rose》,法国香水的色调,天空、泥土与rose的画面
《迷失东京》,迷失在黑白灰的主调中
《练习曲》,永远淡蓝的天空
《天使爱美丽》
蜷川实花《盛樱花魁(Sakuran)》
导演是日本现在最流行的摄影人,透过粼粼波光看到的吉原游郭
一切恍如梦境
因为色彩而更爱电影
『贰』 什么是黑色美学
你可以看看插画家李欢的作品。
颓美、寂寞、不满、叛逆、堕落,有些另类的美。
个人理解
『叁』 崇尚暴力美学的导演有哪些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些略带暴力色彩电影,而这类电影在影坛之中并不少见,真正暴力美学是令人着迷的,包括小编,我也非常喜欢这些充满暴力美学的电影,就像是非常有名《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飞车元素与暴力美学元素交汇融合,形成了令人着迷《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还有国内《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电影都是,充满了暴力美学元素的电影。那么崇尚暴力美学电影的导演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自己非常喜欢的暴力美学电影导演
第一位小编想要说的电影导演就是法国著名的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他电影作品给人最深刻印象就是冰冷肃杀气氛,运用极少对白,同时以冰冷气氛渲染出了令人肾上腺飙升刺激氛围。他拍摄电影也对后来的香港黑社会英雄主题电影造成了非常大影响,香港导演吴宇森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经典暴力美学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在现在各种各样电影层出不穷时代,能够秉承着最经典暴力美学所制作出的电影,无疑让人兴奋,期待着会有更多更好传承了暴力美学电影出现。当然,擅长暴力美学电影的导演不止这三位,这三位只是小编所比较熟悉的擅长运用暴力美学电影的导演,那么大家还知道哪些擅长运用暴力美学的电影导演呢?
『肆』 是谁导演的几部暴力美学
昆汀·塔兰蒂诺
『伍』 电影中什么是黑色美学
泊秦淮(杜牧)征人怨(柳中庸)
『陆』 推荐点具有--黑色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吧
我推荐昆丁塔伦蒂诺的----
低俗小说 落水狗
北野武的----
花火 大哥 座头市
都是你说的类型
『柒』 香港电影史上三大暴力美学教父你们知道都是谁吗
第一位:麦当雄
熟悉上世纪香港电影的影迷肯定会记得这么一个导演,拍戏不拘一格,什么都敢拍什么都能拍,力求最真实的感觉,见证了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而在之后淡出电影界,关于他的经典成为谈资,它就是疯子导演麦当雄。麦当雄,电视制作人、导演、监制、编剧。
第二位:杜琪峰
以黑色冷峻风格著称的杜琪峰,是香港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极具个人色彩,黑色但不乏正义,暴力又不失优雅,积极却难逃宿命。他对电影独具匠心的处理,成就了一批银幕经典。
第三位:吴宇森
中国香港导演、编剧、监制、演员,被尊为暴力美学大师。1986年执导《英雄本色》一炮而红,而且奠定了其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英雄本色》中,周润发在枫林阁酒家内手持双枪与仇家火拼一幕,是吴宇森电影中最经典的枪战场面之一。整个场面以慢镜拍摄,小马哥单刀赴会,在乐曲声中搂着一个舞女漫步,黑色风衣,嘴叼牙签,在走廊的花盆中藏下一支又一支的手枪!当他微笑着将舞女送走后,拉开旁边房间的日式纸门,手执双枪扫射,弹无虚发,能把枪战戏拍得如此浪漫、随意,恐怕是后人难以超越的吧。
『捌』 何为黑色美学
首先解释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 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美学只是包括“哲学思辩”,不应该“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再者,“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通常连思辩都用不着。所以,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独立的学科。
『玖』 世界最伟大的20位导演排行榜
美国权威电影网站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NEY(简称TSPDT)评选出20名最伟大的亚洲导演,来自日本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包揽前三名。不过中国导演总计10人全部上榜,占总量的一半
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尤其四五十年代在世界影坛中大放异彩,他执导的作品如《罗生门》、《七武士》、《用心棒》、《乱》等不仅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荣获奖项,还向全球观众输送了三船敏郎、志村乔这样的表演大师。
来自中国香港的王家卫排名第四,位居中国导演之首。拍戏缓慢,台词意识流的王家卫无论拍摄任何题材都能让观众一眼辨认出这是他的作品。与杜可风的搭档也让王家卫的影片总是充满一种后现代的迷离气质。他的风格不仅在亚洲范围内独树一帜,也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体系下的导演。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就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是王家卫的铁粉。
榜单中除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大导演张艺谋、李安、陈凯歌之外,还有一个出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导演悄然入榜,他就是费穆。出生在上海的费穆自幼博览群书,精通多国外语。由他拍摄,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生不逢时,费穆的一些其他作品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很多肯定,其中《小城之春》就是一部被低估的传世之作。战火和操劳让费穆的生命停留在45岁,但他留下的艺术遗产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
附完整榜单:
1.黑泽明
2.小津安二郎
3.沟口健二
4.王家卫
5.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6.萨蒂亚吉特·雷伊
7.侯孝贤
8.杨德昌
9.宫崎骏
10.阿彼察邦
11.成濑巳喜男
12.张艺谋
13.李安
14.贾樟柯
15.大岛渚
16.蔡明亮
17.费穆
18.今村昌平
19.陈凯歌
20.胡金铨
『拾』 黑色电影怎么样
作者:magasa 《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作为中国第一部有关黑色电影(film noir)的专著,却并不仅仅是一个入门指南,作者詹姆斯61纳雷摩尔(James Naremore)没有重复早为个中影迷耳熟能详的定义、术语,而是质疑了某些已被人们广为接受的认识,沿着若干条不同的路径,重新进入“黑色电影”这块丰饶的土地。他的研究,足以让人对这类电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众所周知,黑色电影是事后回溯的一个概念。四、五十年代制作这类影片的好莱坞导演们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叫黑色电影(或许只有罗伯特61奥尔德里奇例外),甚至在七十年代之前,美国人也不知道法国人把这些充斥着犯罪与暴力、情绪悲观宿命、视觉上存在强烈明暗反差的影片称为黑色电影。所以,正如纳雷摩尔所说,黑色电影不仅是电影制作的一种模式,同样也是思考电影的方式。 关于黑色电影的评论与研究,自1955年法国影评人雷蒙61博尔德(Raymond Borde)和艾蒂安61肖默东(Etienne Chaumeton)发表《美国黑色电影全景》(Panorama film noir americain, 1941-1953)以来,也有半个世纪了。特别是七十年代后,大量研究黑色电影著作问世,但影评人和学者关注的主要还是黑色电影的渊源及风格特征。而纳雷摩尔的贡献在于开阔了这方面研究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他采用了“七种武器”分析黑色电影(也就是本书第一版的七个章节,第二版新增一章讨论新黑色电影),即将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智识与艺术史语境之下进行检视。 在本书最为精彩的第二章中,纳雷摩尔提出,黑色电影是流行文化与现代主义相遇的产物。虽然汇流成黑色电影的几大源头——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硬汉派侦探小说等——早已为人熟知,但纳雷摩尔前所未有地分析了格雷厄姆61格林(Graham Greene)的影响,还雄辩地指出格林、雷蒙德61钱德勒、达希尔61汉密特等作家如何将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融入到低俗的侦探小说文体之中。他认为,黑色电影融化了高雅与低俗文化之间存在的坚冰。 此外,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黑色电影无关政治,《美国黑色电影全景》只强调其无政府和反社会的特质,50年代《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及随后的美国同行更进一步使其去政治化,但纳雷摩尔证明,黑色电影其实与政治高度相关——来自不同国家的左派电影人或明修栈道,或暗渡陈仓,将强烈的政治意识贯穿在影片之中。那些最好的惊悚片往往是对人民阵线和新政激进成分的表达。关于审查的问题,纳雷摩尔收集、研究了大量的原始资料,通过《蓝色大丽花》(The Blue Dahlia,1946)、《交叉火网》(Crossfire,1947)等具体案例,揭示出不为人知的制作秘辛。 作者关于黑色电影视觉风格的论述亦让人大有所获。从专家到影迷,几乎所有人都承认黑色电影应该是一种围绕着特殊视觉风格的电影“类型”,但纳雷摩尔对这一神话深表怀疑。他提出,所有被认为是黑色电影主要风格的那些特征都可以轻易在非黑色电影里找到,而像《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46)这样被誉为黑色电影扛鼎之作的经典,其实并不包含多少公认的黑色电影风格。纳雷摩尔还通过讨论《漩涡之外》(Out Of The Past,1947),详尽地分析了黑色电影的布光风格。一个在过去的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是起步阶段的彩色摄影技术与黑色电影的关系。当好莱坞普遍认为彩色更适合于歌舞喜剧一类影片的时候,《狂恋》(Leave Her to heaven,1945)和《夺魂索》(Rope,1948)这类“少数作品”就显得饶有兴味了。关于后者在长镜头方面的探索已经广为人知,但纳氏指出,黑白惊悚片中常见的母题亦可通过克制的彩色表现获得引人入胜的新活力。 另外,作者通过考证大量第一手资料,发现“黑色电影多为B级片”的认识大有问题,实际上最著名的黑色电影几乎都是大明星出演的A级制作,往往能得到当时影评的赞赏,甚至偶尔还能得到几枚奥斯卡奖的提名。而低成本的黑色电影与今天美国有线电视台制作的新黑色电影有很强的联系,尽管这些电视电影看过的人为数不多,仍然成为了纳雷摩尔研究的重要样本。 过去有一些保守的论者,倾向于将“黑色电影”视为一个孤立、停滞的历史概念,纳雷摩尔是坚决反对这种立场的,他认为在这个简化的术语背后,隐藏着大量未被阐明的议题,它的含义必须随着时间变化,所以,越到后面数章,他越多地结合了当代电影——包括对经典黑色电影的翻拍,及带有黑色气息的其他类型影片——来讨论“黑色电影”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发。 正如本书中文版译者徐展雄所说:“(翻译此书)不仅要对美国三四十年代乃至六七十年代的文化政治语境非常熟悉,而且还要对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度的文化政治语境同等了解。大到国家政治风向,小到一个社团的诞生、一个艺术品的生产、一种文艺氛围的流行等等……究其根本,真正了解黑色电影绝非只需了解电影美学与电影工业的变化,透过这些影像,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文化、政治观念所造成的或微妙或巨大的影响”,因此,经过作者在多个不同语境下的细读,我们很难否认他的中心论点:“黑色电影不仅属于电影史,在同等程度上也属于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