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邵氏电影有个1943年出生的功夫演员,是叫什么羽来的,有谁知道他全名
王羽,邵氏张彻导演的第一个契仔,戏演的很好
『贰』 谁知道香港电影公司邵氏电影的资料
邵氏电影的光辉历史
对许多人而言,邵氏电影已是一个经典,在中文影史上,更是一个重要的光影标记。
提及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最辉煌的年代,人们总会想起它当年的口号: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邵氏在最风光的时期,几乎是香港的电影王国,它的成功与声势,当然不是一蹴而就。而这一切需要从头说起。
就从50年代中期说起,当年东南亚的电影事业还在萌芽时代,而香港电影已开始蓬勃,可说是手执东南亚电影业的牛耳。在50年代中,香港影坛其实有三大势力,就是邵氏、电懋(国泰)和左派的长城与凤凰公司。它们的特色就是以拍摄华语片为主流,拍片数量多且稳定,而且制作都比其他独立电影公司认真严谨。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邵氏的实力与声望,起初都不及新马影业大亨陆运涛手创的电懋。当时电懋财雄势大,明星与导演阵容强大。单论明星,电懋就有林黛、尤敏、林翠、葛兰、叶枫、李湄、丁皓、王莱、苏凤。小生则有张扬、雷震、陈厚、乔宏、田青等。电懋的导演阵容则有岳枫、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更有高级职员宋淇、秦亦孚,更有张爱玲编剧助阵。在钟启文的领导下,成就蒸蒸日上。
迎头赶上 与电懋一争长短
在50年代初期,尚是邵氏父子电影公司的邵氏,可说是处于电懋下风,明星阵容不及电懋强大,除了同样有当时两边走的林黛与林翠外,只有后来由长城转投入的乐蒂,而斯时尤敏则已跳槽电懋,生角只有赵雷较知名。在此时期,连李丽华、严俊、张仲文等,起初都是为电懋效力。
50年代中,邵氏改组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由新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主政。邵逸夫更由新加坡到香港主持电影拍片工作,与电懋一争长短。可以说,香港的电影事业,其实是由南洋帮新马大亨创立的。邵逸夫是商业奇才,在他的领导下,邵氏一洗颓风,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把电懋抛在身后。
早期的电懋电影和邵氏电影的主要分别,简单的说,电懋的电影时代气息较浓,它电影中的女主角,都是穿西式洋裙的。而邵氏的则多数都还穿着唐装衫裤。举个例子,电懋出名的《四千金》、《曼波女郎》、《玉女私情》、《青春儿女》、《空中小姐》,这些女主角们都是典型的香港50年代的新城市女性,她们都穿着摇曳生姿的西洋大伞裙。而邵氏同期的电影如《春光无限好》、《丹凤街》、《夜来香》、《窈窕淑女》、《黄花闺女》、《月落乌啼霜满天》等,女主角都还穿着当年大部份妇女所穿的唐装衫裤,有些更是民初装。
单从服装,就可以看出50年代早期,邵氏和电懋电影的不同风格。电懋较城市化,邵氏则着重乡土化与唐人街风味。
在邵逸夫入主邵氏主持大政后,就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他拉拢了当年最红的林黛与李丽华,成为邵氏基本演员。小生阵容也加强,除了原本当家的皇帝小生赵雷外,也拉拢了陈厚跳槽加入,之后关山也由左派阵营投入邵氏,钟情与张仲文较后也加入邵氏。
单是有大明星还不够,邵氏此时更下大资本拍大片,影片改成综艺体阔银幕外,更投下重资拍彩色片,观众趋之若鹜。《江山美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成了那一年香港最卖座的中文电影。有一个“笑话”说,就因为《江山美人》这部片,香港观众此时才知道除了任剑辉和芳艳芬外,还有一个明星叫林黛。有这个笑话产生也不出奇,当年香港的主流市场是粤语片,而华语片则是以新马南洋一带有主要市场,电影都是在“南洋”上映。
迎合口味 带起黄梅调热潮
邵氏电影票房后来胜过电懋电影,是因为邵氏更会做生意,邵逸夫知道南洋观众的口味。以前的电影观众以妇女为主,她们喜欢的除了先苦后甜的“家庭伦理文艺大悲剧”外,更喜欢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欢迎。
在早期的《桃花江》、《曼波女郎》时期,邵氏在歌唱片输了脚步,但它更自傲的是,它带起了另一个更风靡观众,轰动期更长久的港式黄梅调电影热潮。在《江山美人》之后,《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王昭君》、《杨贵妃》等彩色阔银幕大制作,更令邵氏真正擦亮了金字招牌,熠熠生光,相形之下,它的主要对手电懋已黯然失色。
在邵逸夫领导时,邵氏也拉拢了当年的大导演岳枫和陶秦加盟,如虎添翼,和原本的李翰祥等人,为邵氏开拍各类型大片。
岳枫除了可以拍《畸人艳妇》和《嬉春图》这类时装片,他也可以拍古装片《花木兰》、《宝莲灯》、《妲己》,甚至武侠片《盗剑》、《夺魂铃》,堪称多才多艺。陶秦虽不擅拍古装电影,但邵氏名作《不了情》、《晓风残月》就是他的作品。陶秦更属当年少数会拍歌舞片的导演,《千娇百媚》、《万花迎春》、《花团锦簇》、《欢乐青春》,都是他的作品。
邵氏公司的发展此时节节抢先在电懋之前,不仅因为走对了古装歌唱片的路线,也因为邵逸夫是人在香港直接主持业务,而电懋方面大事则都要向新加坡方面报告等候批准,步伐节奏就已经慢人一步。
邵氏还有一个成功要点,就是扩大业务,建立邵氏影城,拥有多个摄影棚,并搭立古装实景,方便拍片,省时省力也省钱。
它还有一个成功点,就是大量栽培新人,它设立了“南国演员训练班”,招考新人,然后签下有潜质的新人予以力捧,成为红星。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必付出惊人的片酬拉拢天皇巨星加盟。胡燕妮、郑佩佩、何莉莉、李菁,就是邵氏一手捧红的大明星。甚至连早期拍福建片的小娟,也是由邵氏捧成红极一时的凌波。
写到这里想到,邵氏的演员训练班叫“南国”,它的官方宣传刊物则叫《南国电影》,它是暗示它的根源在南洋新马吗?
邵氏最高峰时期
邵氏在60年代中,成了香港雄霸一方的电影王国,也有两个外在原因,其一就是国泰大老板陆运涛在台湾参加亚洲影展时坠机身亡。陆运涛当时本已有心要大施拳脚与邵氏一决雌雄,谁知出师未捷身先死,易名为国泰的电懋群龙无首,出品每况愈下,大明星更纷纷息影,影片成绩差强人意,终于结束拍片。
还有一个外在原因就是香港1967年暴乱,造成左派电影公司没落。
这时就只剩下邵氏公司独占天下了。
邵氏公司脑筋快,眼光准,在黄梅调、山歌片渐渐被观众厌倦时,它在张彻导演的领导下,及时开拓了“武侠电影世纪”,由《边城三侠》和《江湖奇侠》打头阵,掀起了历久不衰的阳刚电影热潮,更改变了香港电影素来以女主角为主的风气,此后的电影都是由打仔小生如王羽、罗烈、岳华、张翼、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等挂头牌,他们才是牡丹,女主角则只是绿叶。
邵氏的最高峰时期就是此时。
随后,每个人都知道了,邵氏开始减产,甚至停顿了生产。但这么多年来,提起香港电影,人们首先想起的还是邵氏电影,邵氏足以骄人矣。在邵氏之后,没有电影公司可称“电影王国”。
重温邵氏电影光辉(二)古装片与黄梅调年代
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气魄与胆识过人,是邵氏成为香港电影王国主要原因;而李翰祥为邵氏拍摄的彩色古装巨片与黄梅调电影,除了令财源滚滚流入邵氏,也使当时的中文电影界展示了另一番新气象,如此回首,我们称之为:经典。
在50年代末,香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声势,已迎头赶上宿敌电懋,与之并驾齐驱,到了60年代初,更有渐渐凌驾电懋之势。这当然是邵氏兄弟领导英明有方,但座下重臣,也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在拍摄电影方面,有两位大导演对邵氏功劳殊大,他们是已故的李翰祥与张彻。他们为邵氏执导的某些电影,不仅令邵氏声名远播,更流芳至今。在商业上,更协助邵氏发掘了电影票房的黄金矿场。
先说李翰祥,他率先为邵氏拍摄的古装巨片与港式黄梅调电影,令财源滚滚流入邵氏。
如果要推举最流行的黄梅调长青歌曲,相信不少人都会选出《扮皇帝》和《戏凤》这二首歌曲。至今在卡拉OK,乐龄歌唱比赛中,仍时时听到这两首歌。而这两首歌曲就是邵氏招牌产品,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的插曲。
胆识过人 为邵氏赚大钱
《江山美人》是邵氏,也是香港影坛第一部出巨资拍摄的华语片,当年的制作费令人咋舌,由此可见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气魄与胆识过人。在他们的领导下,邵氏成为香港电影王国绝对不是侥幸的。
但物有所值,《江山美人》不仅为邵氏赚大钱,更锦上添花地得到1959年在吉隆坡举行的亚洲影展的最佳电影金锣奖。因《江山美人》的成功,邵氏决定拍摄古装宫闱传奇故事黄梅调电影,这一着可说走对了路线,而这一着也是电懋最弱的一环。
因为电懋是擅长拍时装片,甚至连旗下的演员,除了尤敏和雷震外,其他的都因外型过于时代化,而不太适合拍古装电影。
在这一点,邵氏就胜过电懋,它手中有林黛、李丽华和乐蒂,宜古宜今,且都是拍摄古装片的能手。
在《江山美人》之前,邵氏兄弟已拍了彩色片《貂蝉》,票房鼎盛,之后邵氏就走巨片路线,彩色拍摄古装电影,而电懋仍停留在黑白片时代,自《红娃》、《空中小姐》与《龙翔凤舞》之后,要隔了好久才重新拍摄彩色片,步伐已经又慢于邵氏。
此时邵氏的古装彩色巨片就有《王昭君》、《杨贵妃》、《武则天》、《倩女幽魂》、《红楼梦》,除了《红楼梦》是袁秋枫执导外,前4部都是李翰祥的作品,尤以《倩女幽魂》和《武则天》成就最高。李翰祥重考究,杨贵妃所穿的古装,也令观众大开眼界。
这时邵氏还未全面走黄梅调路线,但凡古装片中的歌曲,都已以黄梅调唱出。乐蒂和任洁主演的《红楼梦》,也是一部黄梅调电影。
反串魅力 凌波一片成名
拍闽南片出身的小娟,此时已入邵氏,初名沈雁,后由何冠昌为她改名为“凌波”,提到邵氏的黄梅调电影,不能不提凌波,因为她也是令邵氏黄梅调电影兴盛至白热化的功臣之一,她拥有反串魅力。
凌波因在《红楼梦》中幕后代唱贾宝玉,受李翰祥赏识,提拔和乐蒂合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平地一声雷,令凌波一片成名,炙手可热,当年整个台北更掀起了令人吃惊的凌波热潮。
邵氏也在此时正式迈入黄梅调电影时代,但同时也面临人事变迁。首先是乐蒂拒绝再和凌波合演《七仙女》 ,跳槽电懋,继后李翰祥又带了《七仙女》的女主角江青到台北,自组国联影片公司,抢拍《七仙女》。
邵氏这时开始重用新人,由方盈出任《七仙女》的女主角,影片一样受欢迎,令邵氏知道影片质素最重要,此后更大胆起用新人如李菁、秦萍等主演古装片,由大红大紫的凌波带起她们,这是60年代中的事。
所以虽然此时林黛已自杀身故,乐蒂跳槽,李丽华已离开,但邵氏新人女星如百花齐放,不愁没有女主角。
但此时的黄梅调热潮也带来了一起不良的后遗症--阴盛阳衰。在这些古装黄梅调电影中,所有的“男主角”几乎都由女生反串,特别是凌波,更是“反串王”,她可以说是华语片中的“任剑辉”。
男演员此时都英雄无用武之地,陈厚和赵雷也在邵氏黄梅调热潮中,先后跳槽电懋。
话说当年的古典美人乐蒂和皇帝小生赵雷,在效力已改名为“国泰”的电懋后,两人也合演了多部黄梅调电影,如《嫦娥奔月》、《红梅阁》、《锁麟囊》、《金玉奴》、《扇中人》等,但不知为何,这些古装片就比不上他们当年在邵氏拍摄的古装电影,也足证邵氏拍古装片确有一手,可称谓之为“邵氏风格”。
黄梅调盛极而衰
在邵氏影城建竣之前,邵氏除了拍摄彩色古装片外,也同时继续生产黑白片,如《不了情》、《一毛钱》、《畸人艳妇》、《姊妹情仇》、《后门》、《手枪》等。其中《不了情》、《一毛钱》与《后门》,更可说邵氏名作。在彩色时装片则有《千娇百媚》、《花团锦簇》、《万花迎春》等。
到了邵氏影城正式启用时,邵氏从此摒弃黑白影片制作,正式全面投入彩色片时代。
这时候邵氏的“片头”口号是“邵氏出品、必属佳作”。在影城方面则是“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甚至连外国《生活》杂志都来采访,作为封面故事。
黄梅调电影在大银幕上连唱好多年,观众也开始腻了,邵氏此时又因中国大陆的《刘三姐》卖座,拍摄山歌片如《山歌恋》、《山歌姻缘》等,但不能掀起热潮。
这时因为黄梅调盛极而衰,邵氏制作已没有一个明显的主干,除了继续拍一些古装片如《蝴蝶杯》、《盘丝洞》、《铁扇公主》外,也拍了好一些时装片,题材多样化,如《人头马》、《寒烟翠》、《香江花月夜》、《垂死天鹅》,此时的最佳时装电影,应以陶秦执导的《船》为邵氏名作。
重温邵氏电影光辉(三)武打片 高潮叠起年代
在60年代中,古装黄梅调电影式微,邵氏幸运的开拓一条新的戏路———武侠打斗片。
邵氏的武侠打斗片不仅令公司赚到更多钱,也使邵氏公司的名字在海外地区更响亮,因为武侠打斗片不仅在东南亚华人社区大受欢迎,世界其他非华族地区的观众也趋之若鹜,掀起了功夫片热潮。
论起邵氏武侠打斗片的辉煌成就,就绝不能忽略张彻导演,他是邵氏找到新黄金矿场的大功臣。
张彻导演可说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文章写得好,早年以“何观”为笔名,是著名的影评人,更写过不少剧本。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曾被人误以为是台湾高山族民谣的《高山青》,其实是张彻谱曲。
张彻其实还谱了另一首歌,是《碧兰村的姑娘》。
张彻在邵氏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都是古装黄梅调电影《蝴蝶杯》,可能这非张彻所长,结果要劳烦高立协助补拍。当时谁都不看好张彻,谁都没有料到,张彻后来凭武侠打斗片的成就,成为香港殿堂红导演。
张彻有后来的成就,旁人也要佩服邵逸夫的眼光,邵是伯乐、张是千里马。没有邵逸夫的信任与重用,张彻纵有天大才华也耍不出来。
很多人以为张彻是在进入邵氏才成为导演,其实张彻的第一部执导的电影叫《野火》,是李湄自组的北斗公司出品,由李湄和高原主演。
张彻带动的武侠打斗片,还有另一个更直接的称呼“阳刚电影”。
在这之前,香港影坛一直是重女轻男,阴盛阳衰,排名都是女明星领先,女明星的片酬更远远超过男明星。
但在阳刚电影风气席挂香港影坛后,正合了“风水轮流转”这句俗语,在60年代中王羽带头,香港电影转为“重男轻女”,男主角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壮丹,女主角已变成绿叶,“林黛时代”一去不返。
武侠世纪 从摸索到成功
邵氏的“武侠世纪”一开始是摸索时代,这个时期的产品有《边城三侠》、《江湖奇侠》、《鸳鸯剑侠》与《文素臣》等。到了《大醉侠》与《独臂刀》面世,邵氏的武侠电影又走上了成功之道。
说起武侠片,一定会先想起邵氏,因为确是邵氏带头拍武侠片,但很讽刺的是,在60年代中,第一部最出色的电影却是左派长城公司拍摄的武侠片《云海玉弓缘》,由梁羽生原著改编。
在《云》片中,王葆真凌空一剑,姿势美妙、剑招凌厉,令观众叹为观止,而这部电影的武术指导正是刘家良与唐佳。
邵氏不久获得刘家良与唐佳加盟效力,在武打招式特技上更如虎添翼,独步香港影坛。
邵氏拍摄的武侠片多不胜数,但人们如果要选一部邵氏最好的武侠片,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推选《大醉侠》,这是胡金铨为邵氏执导的唯一一部武侠片,邵氏当年没有留下“小胡”继续效力实在可惜。
除了《大醉侠》,邵氏的武侠片代表作尚有《大刺客》、《金燕子》、《盗剑》、《夺魂铃》、《十二金牌》。
《盗剑》与《夺魂铃》是老牌名导岳枫的作品,其中《夺魂铃》的剧情是改编自意大利牛仔片《裘尼祖马》,但整部电影却青出于蓝,气氛极佳。
《夺魂铃》可能是当年邵逸夫最欣赏的公司成品,因为它时常代表公司去参加各类电影展。
邵氏的武侠片也把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捧成了大明星,最红的自然是王羽和郑佩佩,也是当年的票房之宝。
张彻开创时装打斗片
在1969年左右,张彻又开创了另一条电影新路线,就是摒弃刀剑的时装打斗片,打头阵的是《死角》,由李菁和狄龙主演,其后还有《小煞星》、《拳击》、《叛逆》等。
凭着这些电影,张彻又为邵氏捧红了两名皇牌新星:姜大卫与狄龙。
姜大卫更因主演了张彻的《报仇》,成为香港第一个“亚洲影帝”。《报仇》是以民初为背景,亦是邵氏此时的代表作之一。
邵氏的武侠打斗电影基本上就是以张彻执导的电影为主线,这时张彻的作品除了时装打斗片外,也同拍清末或民初的打斗片,有《马永贞》、《仇连环》、《刺马》。前两部影片捧红了陈观泰。
《刺马》是张彻代表作之一,亦是邵氏这个时期的名作,在这部片中,狄龙真正脱胎换骨。
整个邵氏影城,是阳气勃勃,除了郑佩佩外,无人可与男星一比长短,张彻不仅捧红了狄龙、姜大卫等,也提拔了不少“配角演员”,如来自新加坡的陈星、日本的仓田保昭,以及王钟,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绿叶演员。
邵氏当然不仅张彻一个导演,文艺片导演极多,但是一提起武侠片打斗片年代提邵氏就必然和张彻脱不了关系,张彻作品就是邵氏最受欢迎的作品。
邵氏此时的作品又有《洪拳小子》、《洪拳与咏春》,捧红了英年早逝的傅声,他的顽皮与叛逆大受观众宠爱。
傅声的其他电影还有《射雕英雄传》、《绝代双骄》、《冷血十三鹰》、《五郎八卦棍》等。
刘家良指而优则导
在70年代中,邵氏又来了一位出色的武打片高手导演,他是“指而优则导”的著名武术指导刘家良。
刘家良的风格与张彻不同,他走的武打片招式美观,拳拳到肉且招招可睹,有异于其他影片中的花拳绣腿,打得真实是刘家良影片的特色,所以大受欢迎。
刘家良与张彻一样,拍片快捷生产,作品有《少林卅六房》、《神打》、《洪熙官》、《陆阿采与黄飞鸿》、《武馆》,以及使惠英红赢得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长辈》等。
邵氏此时更有一部《天下第一拳》打入欧美市场,此片是由韩国导演郑昌和执导,罗烈主演。
在观众看腻了时装、民初打斗片后,邵氏亦没有放弃“刀剑拳脚”路线,这时由楚原执导的《流星蝴蝶剑》,掀起了古龙电影热,楚原也再度翻身,从粤语片大导演成功转变为华语片大导演。
邵氏拍的古龙电影,还有《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楚留香》、《多情剑客无情剑》等,在70年代末期大行其道。
邵氏的古龙电影,令狄龙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的大红星,《三少爷的剑》也令新人尔冬升走红。
电影王国 美丽的记忆
来到80年代,古龙式电影可以说是邵氏电影最后一个高潮的灿烂烟花。
之后,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抢走了大批电影观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人们都没有馀暇和闲情逸致上电影院。
以前的邵氏导演,一个一个的离开影城,邵氏电影也逐渐少掉以往的特色,金字招牌也再无以往的光芒四射。
然后,它减产,甚至下来是停顿生产。
当邵氏后来大规模拍片的年代,不仅代表了一个电影王国成为美丽的记忆,香港电影业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熠熠光辉映亮整个东南亚。
『叁』 付声,白彪,尔冬升,王羽,田俊,田丰这样的邵氏演员有哪些精彩的武侠片
王羽的电影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几部《独臂刀》,《大刺客》,《金燕子》,《独臂拳王》,《龙虎斗》,《追命枪》,《冷面虎》
傅声代表作《方世玉与洪熙官》《哪吒》《少林五祖》《洪拳与咏春》《洪拳小子》《十八般武艺》
白彪:《血鹦鹉》,《帮规》,《神通术与小霸王》;《清宫启示录》 《至尊一剑》
田俊:去看李小龙电影 男二号基本都是他,再推荐《天龙八将》 与《刀不留人》
田丰:老戏骨,演的电影实在太多,早期的邵氏武侠电影,十部有八部的反一号就是他,个人很喜欢他在《大刺客》里的表演。
『肆』 大刺客高清完整版电影
分享链接:
提取码:5xgm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关介绍:《大刺客》(TheAssassin)是邵氏电影公司1967年出品的动作电影,由张彻执导,王羽、焦姣等领衔主演。影片讲述的是魏国聂政刺杀韩傀的故事,体现了张彻独特的暴力美学及英雄主义。
『伍』 求香港6,7十年代著名武打演员王羽的一部古装武侠片
江湖奇侠 (1965) 饰 少年桂武
鸳鸯剑侠 (1965)
欢乐青春 (1966)
虎侠歼仇 (1966)
边城三侠 (1966)
亚洲秘密警察 (1967)
断肠剑 (1967)
大刺客 (1967)
琴剑恩仇 (1967)
独臂刀 (1967)
兰姨 (1967)
神刀 (1968)
金燕子 (1968) 饰 萧鹏(银鹏)
独臂刀王 (1969)
春火 (1970)
龙虎斗 (1970)
剑 (1971)
黑白道 (1971)
独臂拳王 (1971) 饰 俞天龙
大煞星 (1971)
一夫官闻 (1971)
独臂刀大战盲侠 (1971)
追命枪 (1971)
独行大镖客 (1971)
天王拳 (1972)
马素贞报兄仇 (1972)
英雄胆 (1972)
一身是胆 (1972)
狂风沙 (1972)
惊天动地 (1972)
大盗 (1972)
侠义双雄 (1972)
忠义门 (1972)
霸王拳 (1972)
纵横天下 (1972)
威震四方 (1972)
海员七号 (1973)
冷面虎 (1973)
战神滩 (1973)
何日再吻君 (1973)
唐人票客 (1973)
英雄本色 (1973)
龙虎金刚 (1973)
黑色星期五 (1973)
双龙出海 (1973)
我父我夫我子 (1974)
四大天王 (1974)
铁汉 (1974)
猎人 (1975)
避孕大全 (1975)
大千世界 (1975)
直捣黄龙 (1975)
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 (1976)
大江南北 (1976)
独臂拳王勇战楚门九子 (1976)
独臂双雄 (1976)
鳄潭群英会 (1976)
风雨双流星 (1976)
虎鹤双形 (1976)
手足情深 (1977)
判决 (1977)
大脚娘子 (1977)
神拳大战快枪手 (1977)
血连环 (1977)
灯笼街 (1977)
独臂侠大战独臂侠 (1977)
大跃进 (1978)
古宁头大战 (1979)
迷你特攻队 (1983)
上海滩十三太保 (1984)
闯将 (1985)
富贵列车 (1986)
火烧岛 (1990)
黄飞鸿 (1991)
五湖四海 (1992)
伙头福星 (1992)
千人斩 (1994)
你自己根据时间找吧
『陆』 邵氏电影中的武打片都有哪些
你提问都好几天了,都没人回答,我来告诉你吧,不过请务必采纳最佳答案!
这是武侠的:
133通天小子红枪客(孙仲作品)
132铁旗门(张彻作品)
131夺棍(袁浩泉作品)
130冰天侠女(罗维作品)
129杂技亡命队(张彻作品)
128倚天屠龙记大结局(楚原作品)
127倚天屠龙记(楚原作品)
126文素臣(薛群作品)
125影子神鞭(罗维作品)
124武林圣火令(鲁俊谷作品)
123五虎屠龙(罗维作品)
122来如风(郑昌和作品)
121黑蜥蜴(楚原作品)
120洪拳小子(张彻作品)
119唐山五虎(罗马作品)
118圆月弯刀(楚原作品)
117如来神掌(黄泰来作品)
116洪拳大师(唐佳作品)
115玉罗刹(何梦华作品)
114火并(楚原作品)
113请帖(孙仲作品)
112群英会(张彻,岳枫,程刚作品)
111侠客行(张彻作品)
110天龙八部(鲍学礼作品)
109连城诀(牟敦芾作品)
108魔殿屠龙(楚原作品)
107无翼蝙蝠(楚原作品)
106七侠五义(徐增宏作品)
105豪侠传(程刚作品)
104虎胆(罗维作品)
103盗兵符(申江作品)
102御猫三戏锦毛鼠(刘家良作品)
101洪文定三破白莲教(罗烈作品)
100广东十虎与后五虎(张彻作品)
99飞刀手(张彻作品)
98插翅难飞(楚原作品)
97三闯少林(唐佳作品)
96碧血剑(张彻作品)
95方世玉与洪熙官(张彻作品)
94大杀四方(张彻作品)
93侠士行(何梦华作品)
92独臂刀王(张彻作品)
91飞狐外传(张彻作品)
90新飞狐外传(刘仕裕作品)
89洪拳与咏春(张彻作品)
88神打(刘家良作品)
87方世玉与胡惠乾(张彻作品)
86萧十一郎(楚原作品)
85十二金牌(程刚作品)
84弟子也疯狂(刘家荣作品)
83背叛师门(鲁俊谷作品)
82清宫大刺杀(程刚、华山作品)
81残缺(张彻作品)
80钟馗娘子(何梦华作品)
79烂头何(刘家良作品)
78少林与武当(张彻作品)
77血滴子(何梦华作品)
76冷血十三鹰(孙仲作品)
75刺马(张彻作品)
74风流断剑小小刀(孙仲作品)
73情侠追风剑(何梦华作品)
72荡寇志(张彻作品)
71玉面侠(严俊作品)
70六指琴魔(龙逸升作品)
69出笼马骝(罗马作品)
68马哥波罗(张彻作品)
67铁罗汉(严俊作品)
66英雄无泪(楚原作品)
65鹰王(张彻作品)
64边城三侠(张彻作品)
63鹿鼎记(华山作品)
62教头(孙仲作品)
61楚留香(楚原作品)
60蝙蝠传奇(楚原作品)
59新独臂刀(张彻作品)
58五毒天罗(楚原作品)
57五郎八卦棍(刘家良作品)
56神刀(程刚作品)
55游侠情(龙逸升作品)
54铁手无情(张彻作品)
53独臂刀(张彻作品)
52大刺客(张彻作品)
51金燕子(张彻作品)
50天下第一拳(郑昌和作品)
49陆阿采与黄飞鸿(刘家良作品)
48洪熙官(刘家良作品)
47少林三十六房(刘家良作品)
46十八般武艺(刘家良作品)
45霹雳十杰(刘家良作品)
44螳螂(刘家良作品)
43断魂谷(罗维作品)
42陆小凤之决战前后(楚原作品)
41十字锁喉手(何梦华作品)
40十二金钱镖(徐增宏作品)
39南少林与北少林(张彻作品)
38陆小凤传奇之绣花大盗(楚原作品)
37决杀令(孙仲作品)
36十四女英豪(程刚作品)
35金毛狮王(何梦华作品)
34赤脚小子(杜琪峰作品)
33杨过与小龙女(华山作品)
32大醉侠(胡金铨作品)
31魔剑侠情(楚原作品)
30红粉动江湖(鲁俊谷作品)
29书剑恩仇录(楚原作品)
28双侠(张彻作品)
27鹰王(张彻作品)
26杀绝(华山作品)
25大侠沈胜衣(楚原作品)
24游侠儿(张彻作品)
23电影香江之刀光剑影
22电影香江之功夫世家
21流星蝴蝶剑(楚原作品)
20水浒传(张彻作品)
19少林寺(张彻作品)
18保镖(张彻作品)
17十三太保(张彻作品)
16大旗英雄传(张鹏翼作品)
15帮规(徐小明作品)
14小毒龙(岳枫作品)
13萧十一郎(徐增宏作品)
12南北少林(刘家良作品)
11天下第一剑(潘垒作品)
10埋伏(何梦华作品)
09大刀王五(张彻作品)
08清宫启示录(鲁俊谷作品)
07天蚕变(鲁俊谷作品)
06天蚕变之布衣神相(鲁俊谷作品)
05少林五祖(张彻作品)
04白玉老虎(楚原作品)
03三少爷的剑(楚原作品)
02浣花洗剑(楚原作品)
01天涯明月刀(楚原作品)
动作冒险片系列
59暗渠(蓝乃才作品)
58流氓千王(程刚作品)
57龙虎少爷(刘家荣作品)
56黄飞鸿义取丁财炮
55搏尽(桂治洪作品)
54大劫案(楚原作品)
53小子有种(孙仲作品)
52长辈(刘家良作品)
51朋友(张彻作品)
50南北狮王(钱月笙,徐虾作品)
49龙虎斗(王羽作品)
48掌门人(刘家良作品)
47大盗歌王(张彻作品)
46千门八将(孙仲作品)
45疯猴(刘家良作品)
44唐人街功夫小子(张彻作品)
43七面人(鲍学礼作品)
42年轻人(张彻作品)
41死角(张彻作品)
40仇连环(张彻作品)
39八万罪人(程刚作品)
38赌王大骗局(程刚作品)
37八道楼子(张彻作品)
36小杂种(楚原作品)
35中华丈夫(刘家良作品)
34亡命徒(张曾泽作品)
33八国联军(张彻作品)
32城寨出来者(蓝乃才作品)
31江湖行(张曾泽作品)
30武馆(刘家良作品)
29无名英雄(张彻作品)
28大地儿女(胡金铨作品)
27后生(狄龙作品)
26的士大佬(鲍学礼作品)
25大决斗(张彻作品)
24叛逆(张彻作品)
23报仇(张彻作品)
22猎魔者(王晶作品)
21沙胆英(孙仲作品)
20吸毒者(姜大卫作品)
19五虎将(张彻作品)
18恶客(张彻作品)
17逃亡(孙仲作品)
16皇家大贼(章国明作品)
15死囚(姜大卫作品)
14海军突击队(张彻作品)
13天网(程刚作品)
12拳击(张彻作品)
11小煞星(张彻作品)
10五大汉(鲍学礼作品)
09吉祥赌坊(张曾泽作品)
08大哥成(桂治洪作品)
07蔡李佛小子(张彻、午马作品)
06霹雳拳(张一湖作品)
05成记茶楼(桂治洪作品)
04差人大佬搏命仔(华屿作品)
03香港73(楚原作品)
02绝不低头(华山作品)
01马永贞(张彻作品)
『柒』 王羽电影《大刺客》里女子弹琴吟歌送别的时候插曲叫什么,求给
你记得吗?我记不了了
『捌』 邵氏电影有那些
http://..com/question/32320799.html?fr=qrl 太多字了。你自己看吧
『玖』 王羽电影《大刺客》里的1小时6分钟的插曲叫什么,谢谢
半个小时。
『拾』 大刺客的影片评价
《大刺客》也是拙劣的,无论是表演、布景、武打都是拙劣的,每个人念台词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王羽全片只有一个表情,并且他摊开手臂一转身就能划死数个敌人,最后杀死目标也不过就用了两个开挂似的轻功,聂莹认尸更是草草了事到令人发指,邵氏的一切限制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张彻的矫情更是刺眼,但只看过十几部张彻电影的我敢说,《大刺客》绝对是张彻电影中数一数二的佳作。
主角聂政堪称张大师电影中最典型、最理想的人物,他集义、勇、孝为一身,不甘平庸度日,渴望建功立业,有着一身好本领,却被无用武之地所苦,好不容易得到时机,又不得不屈从于家人,待母亡姊归,才准备献出这“一个人,一条命”为严仲子刺杀韩国相国。
《大刺客》文戏颇长,有意表现聂政被压抑的雄心,渲染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过最让人难忘的是芦苇地里,青梅竹马夏婴吐露自己不过想平平安安过完这一辈子,而聂政瞪眼握剑,仿佛要劈砍周围的芦苇如同砍翻数不尽的敌人,他说:“这样的身躯,这样的头脑,终将像草木一样腐朽”;后来逃亡齐国,靠杀猪为生,他更是夜夜愤懑难安:“这一把剑,这一腔热血,不知交付给谁!”;临行前别夏婴,他又说与其等到年老病重而死,不如趁年轻,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死去,儿女情长敌不过豪情万丈,敌不过雄心壮志,最后聂政一字剖腹,挖出肠子,割瞎双眼,划伤脸庞,何等悲壮!张彻的这股气如波涛般汹涌,我若再去计较表演布景武打,那真就是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求平仄、求对仗一样了。
聂政此人,估计所有年轻过的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说来惭愧,笔者,本人,亦是正值青春年少,一腔热血,常为国家大事、民间疾苦担忧,也希望能轰烈一番,升华人生的价值。
《大刺客》真不像张彻电影,又太像张彻电影。从头到尾,都是胡金铨的样式,可这份豪情与热血,又是张彻后来电影的一个母题,然而不少青年侠客,部部盘肠大战,却也没有聂政这般纯粹,这般炙热的人儿了。真不知多年后拍惯标准邵氏的张老湿再回望此片,不知他会觉得年少轻狂太幼稚,还是越发珍惜曾经青春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