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电影有未来吗 新一代的演员和导演根本不能够和以前的相比,等那几个人走了中国电影怎么办
中国电影的未来就是在新手手上,如徐铮的泰囧票房大卖。像老牌导演近年有什么片子评价高的?张艺谋一部比一部烂,冯小刚也如此。现在是老牌导演阻碍电影事业发展。
2. 中国电影"走出去"难在哪儿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影全年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的20.46亿元下滑了近一半,这已是2010年以来的三连跌。而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出口的另一大主力军, 2012年,网络游戏出口则增长了五成。同为在国内市场表现良好的中国文化产品,电影和网游为何在出口时有这样迥然不同的表现呢?
“以本土化内容捍卫自身价值观”
对于中国电影海外收入不佳的原因,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曾表示:“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表达和传播能力,与之前相比没有实质性提升,与国际电影的主流形态存在差距。”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发起的中国电影海外票房问卷调查,总结出中国电影进入海外商业院线的数量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电影还未找到一种表达方法,在符合西方观众审美意识的文化风格下叙述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并让西方观众深刻理解中国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认为,中国电影人在叙事上决不能“穿中国人衣服,演外国人故事”,一味模仿好莱坞的故事模式。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很多中国电影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只是将一些中国元素生硬地移植到电影中。有的影片因为过分强调中国民族元素,忽略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得国外观众在理解时遇到困难,也就是“文化折扣”问题。以近期在中国创造票房奇迹而在海外市场遭遇滑铁卢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为例,实际上,中国式的幽默很难得到海外观众共鸣。
反观其他国家,如印度电影之所以能够对抗好莱坞,关键在于“以创新性来做本土化的内容”。印度传媒领域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信实集团,其负责人曾这样表示:“我们要推广印度的价值观,我们要在美国本土对抗好莱坞,不单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印度电影所表现的内容,也确实都是在捍卫印度的价值观。“不是本土,就是入土”,这是印度电影业的一句名言。在这一点也可以借鉴国产游戏的成功经验——中国网游厂商在融入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重视对海外文化的融合,这一“文化引进再输出”的发展策略不仅能赢得全球玩家共鸣,还能对中国文化做最有效、最合理的输出。
海外营销需要全盘策略
曾有网友在微博上贴出了一张好莱坞电影营销的时间表,系统化的好莱坞电影营销搭载了营销和后产品开发、定位研究、公关等环节且全部放在电影首映之前,而为电影营销所做的预算,几乎占据了近一半的总开支。而国内片商营销比例仅占总支出的5%至10%,相差悬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中国电影在面对海外市场时,宣发、营销方面的短板。
黄会林认为,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电影在海外应该采取整合性的营销手段,从单一的宣传到电影节,再到海外推广公司的建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表示,正是从张艺谋的系列电影开始,国产影片从重视电影制作转向了重视电影营销,但中国电影出口仍需要学会好莱坞的发行机制。
目前,中国电影“走出去”通常是依靠举办和参加各种国际影展,但效果并不显著。有业内人士坦言,通过电影节推广来促成合作的成功案例非常少,同时对票房的作用也很小。另外,很多中国影人将合拍片视为抢占海外市场的捷径,对此,导演谢飞表示:“作用不大,这是盲目的,会失败的。”
实际上,国内游戏产业打造文化出口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值得电影产业借鉴。完美世界总裁池宇峰在对全产业链的介绍中说,依托完美世界旗下的企业,以“全球资源整合”的发展策略,涉足网游、文学、影视、音乐等文化领域,形成了文化集团,在众多文化产业的融合下,显示出巨大的发展优势。以完美世界的《笑傲江湖》为例,游戏以中国武侠文学著作为基础,贯穿了“文学——影视——音乐——游戏”全产业链,实现了从“读者——观众——听众——玩家”的全方位用户转换。多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
从游戏产业反观影视产业,中国电影要在海外“扬帆远航”,当务之急应该加强宏观布局,对项目规划、投融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制定出系统对策。
“先收回拳头,做强自我”
就中国电影“走出去”,黄会林坦言:“我们的电影人不能只去海外走红毯,走红毯不能让中国电影红起来。”面对中国电影海外生存的难题,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还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缺乏质量过硬的作品。
由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中国电影海外观众调研数据表明,半数以上的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知之甚少,中国导演与演员在国外认知度不高。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仅有20%的观众对中国电影较为关注,而知名度最高的演员依次是成龙、李小龙、李连杰。虽然“功夫”只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方面,但在海外观众眼中却代表了中国。在15岁至45岁主流的外国观影群体中,70%以上的观众表示希望看到具有时代感,反映现代都市题材的中国电影。此外,在希望改进“叙述方式”以外,大多数外国观众认为“宣传发行”是中国电影最需要改进之处。
对此,早有影评人评价目前中国电影的创新乏力使其在海外市场的老本儿已经不够吃了,海外观众不可能总保持对功夫类型影片的热情。另外,导演谢飞认为,国产电影对中国的文化品质和特色太不重视了,盲目地模仿好莱坞的高科技和娱乐性。他建议,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应该从“讲好故事”开始。
可见,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关键还在于影片的质量。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龚曙光在谈到如何做文化产业时表示,从文化企业的角度来看,文化企业家要做的事情,是在人的心灵上“圈地”。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也一样,想要在海外开拓疆土,不如先“收回拳头,做强自己”,想要在海外市场获得认可,不如先在海外观众心灵上“圈地”。
3. 电影“走出去” 应该怎么走
中国电影“走出去”面临系列难题
合拍片,打开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道门。根据国家规定,如果一部影片系中外合拍,则不受进口配额的制约,而在票房收入上,合拍片制片方通过分账的所得也远远高于普通进口片的出品方。因此,合拍片也成为海外电影企业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最佳选择。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国内不少电影公司对合拍片的定位多停留在“搭便车”的阶段。比如,不少合拍片的编剧、导演、营销渠道都是国外的,中国公司缺少话语权,很难在实质上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同时,合拍片的国产片待遇,也让国外影片有了打入中国市场的有利渠道,无疑也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
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也困难重重。华狮电影总裁蒋燕鸣谈道,相较于与文化相似国家(比如韩国)的合拍,中美合拍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文化差异,以剧本写作为例,在中国被认为幽默的笑话在美国不一定会引人发笑,反之亦然。另外,从项目开发、到融资、到拍摄,再到发行,中美电影工业流程也存在很大区别。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这其中有创作问题,也就是如何以电影化手段讲述全人类都能听懂的故事;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达不到现代化电影所要求的技术水平及其影像呈现;更有渠道问题。”
不少中国影片不会讲故事,对外译制水平低,传达的价值观也不符合海外受众心理,以至于出现了“文化折扣”现象,从而降低了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和期待。“我们中国是有好故事的,但是没有把好故事讲得具有全球吸引力,”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原总经理周铁东讲道,“《功夫梦》《功夫熊猫》等都是用好莱坞故事的瓶子装了中国故事的酒,为什么这些中国故事不但没有文化折扣,反而成了文化卖点?这值得我们反思。”
4. 中国电影导演65岁时,从国企到知名大学任校长,怎么做到的
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长河中,导演如繁星般涌现,耀眼者层出不穷。
不少导演在长期的创作与摄制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精品打造的规律,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表达风格与个性。
而在绿树成荫的电影事业园地内,成荫是一个传奇式的存在。
从炮火中历练,辗转于前线和后方,其才华与天分又在和平年代得到了最大的展现,科班专业出身的他在数十年中走上了一个电影导演的巅峰高度。
作为一个优秀的编剧和杰出的导演,他自编自导多部主旋律电影,65岁时从国企调任大学校长,不到两年的时间,不幸在任内去世,离开了终身热爱的电影艺术创作与电影教育事业。
因为一部部非凡的电影作品,他成为了那个时代闪耀光芒的实力派导演之一。荣誉和成绩将他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他不仅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还在其65岁那年(另一说为1980年10月,时年63岁)离开北影厂这一久负盛名的国企,担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成为这一亚洲最大的电影高校并跻身为世界三大电影高校之一的省部重点建设支持的艺术高校的校长。
1984年4月26日,作为世界知名大学校长的他突发急病,猝然逝世在岗位上,终年67岁,永别了富有魅力的光影世界。
作品成荫,艺术无止,电影不朽!
5. 中国电影的导演发展
六代导演仅是针对大陆电影学院派的学术概念
第一代导演: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东山、邵醉翁、何非光、杨小仲等。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代表人物:费穆、蔡楚生、孙瑜、袁牧之、郑君里、吴永刚、程步高、沈西苓、史东山、桑弧、汤晓丹等。
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
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代表人物:谢晋、谢铁骊、凌子风、崔嵬、成荫、水华、郭维、鲁韧、王炎等。
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导演:60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代表人物: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滕文骥、丁荫楠、郑洞天、颜学恕、张暖忻、胡柄榴等。
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他们寻找历史底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影片中人物的行动。是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第五代导演: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中国电影最辉煌的一代。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顾长卫、吴子牛、黄建新、李少红、冯小宁等。
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
第六代导演:80年代中、后期进入电影学院,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贾樟柯、王全安、姜文、王小帅、张元、娄烨、陆川、张杨等。
他们极度追求影象本体,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6.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综述: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华语电影再次闪耀,而中国电影怎样进一步走向世界也在电影节期间成为中外电影人讨论的热点话题。
得奖?以我为主
国际电影节奖项一直被视作衡量一国电影水平的重要标准。某些类型的中国电影更容易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
中国导演王小帅的新作《闯入者》是角逐本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唯一华语影片。他说,外国人通常喜欢在中国电影中看到“景象奇观”和一些“边缘化的景象”。
针对这种“潜规则”,一些中国电影人认为,中国电影要让世界买账,需要更多地考虑外国观众的心理。
不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届中国电影论坛上,王小帅直言,他不会去揣摩国外观众怎么想,而是坚持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立足于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他的电影中也没有“景象奇观”,而是关注人的基本情感。因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异,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帅的想法与意大利电影人乔治·戈塞蒂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电影要想赢得世界,必须坚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最吸引欧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独特性。在他看来,中国电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强烈的情感表达。中国电影人如果试着去做和欧洲相同的东西,那就一定会失败。所以,他说:“中国电影,请不要改变你的传统。”
合拍?找好伙伴
中外合拍电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捷径。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不少中欧制片人表达了合作意愿,认为专业的合作有助双方克服各自的劣势,互通有无。
意大利制片人孔奇塔·艾罗尔迪在由“新华国际”主办的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说,意大利对合拍电影有各种优惠政策,对这些,中国制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届电影节闭幕华语影片《黄金时代》制片人覃宏说,外国导演刚进入中国时常常摸不准中国电影圈的“潜规则”,这恰恰说明找到好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覃宏说,中国现在有很多具备契约精神的合作方。
市场?需要桥梁
尽管中国电影人为走向世界做出各种努力,但一个事实是,中国电影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仍面临不少困难,所占市场份额不大。
覃宏说,汉语毕竟没有英语使用范围广,而在商业电影方面,中国电影业在特技技术、导演理念和视觉特效等方面还不够先进。
而意大利电影人戈塞蒂认为,中国不缺好的电影,但不少好电影被欧洲市场忽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需要“桥梁”。在他看来,这座桥梁就是专业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广策略。
他说,意大利曾经设立世界上第一个推广本国电影的联合机构,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打开了本国电影通向世界的大门。中国也需要制定相应策略,向世界推销中国电影。
7. 有哪些从First青年影展中走出去的导演
FIRST是“电影节”,重点发掘处女作的电影节;FIRST是“竞技场”,世界青年电影的行业标尺;FIRST是“实验室”,青年电影的多样本诞生地。FIRST青年电影展诞生于2006年,它的前身是创办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大学生影像节。
之后他斩获了First青年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本人也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就凭这个奖,就足以看出,First青年电影节的评委和主办方,有多大的魄力!当然,忻钰坤也的确没让大家失望,他的新片《暴烈无声》更加让人们喜欢,绝对能成为中国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作品之一。
8. 国产影视剧如何走出去
导演演员要加速功力,该花的钱要花,不要搞什么五毛钱特效五毛钱布场,影片不要拘泥于题材要大胆创新。
9. 为什么国产电影很难走出去
主要是文化不同,
国内片子讲的故事都很肤浅,基本不会从人性深层次去挖掘, 尤其是感情、道德方面的,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搞笑片一样肤浅,适合小孩子看, 不适合成人看
基本没什么看点,绝大部分片子看过之后不会再想看第二遍
还有故事视角不一样, 基本没有站在一个很独特的角度讲故事, 都是流水线式的, 一看开头,就知道结果了,没看下去的兴趣了,欧美电影就不一样
还有演员演技太差,一看就知道是演戏, 你看欧美电影,就感觉是真实的故事,而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演戏
国内故事精彩程度不行,不够波荡起伏,导演功底不行,好剧本,也拍不出好画面,情节来, 爱拖泥带水,总爱搞些莫名其妙的情节在里面,不知道讲什么
欧美的故事每个情节都紧紧围绕主线,不会脱离,跑题,当然,我说的是一线好片, 欧美也有大把烂片
还有,拍摄道具,化妆水平,制作水平太差,看国内片,很少有欧美大片感觉,
大片感觉就是,大背景,大视野,小故事,人性化,充满亲情,人情味,会有很暖心的东西在
有善 和爱,而且是普通人骨子里面存在的那种
国内片子都很刻意,做做,别扭,感觉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