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贝纳多·贝托鲁奇的人物评价
大师电影犹如苍穹的繁繁星粒,看似微小,其实海纳百川。又像水中涟漪,看似平静,却充满了无穷的冲劲。一个叫“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人,在水城威尼斯攫取了全世界的注目,把大师的称谓囊入怀中。其实早买了《巴黎最后的探戈》、《戏梦巴黎》、《偷香》等碟片,却总感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思想太过突兀,难以解析,跟东方电影文化相差实在遥远。随着时间的变更,我越来越发觉文化是相通的,电影符号也是通用的,只要把握住电影背景资料,就能够融入导演的主观思想中来。《死神》与《月神》是贝托鲁奇1962年与1979年的作品,通过一天时间的观摩,我略微触摸到了大师的中枢神经。把《死神》和《月神》拿出来做引例是有一定意义的。一来两个片名都有“神”,找了个噱头。二来两个片子相差17年,可以看看贝托鲁奇对电影是不是有了不同的理解。首先来谈谈《死神》。
《死神》是贝托鲁奇的处女电影,时任帕索里尼副导演的他,对于电影的钟爱是与目共睹的,而且勤奋善于写剧本,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了驾驭电影的能力。当时帕索里尼忙着拍摄其他电影,所以就把《死神》的拍摄任务交给了初出茅庐、年仅22岁的贝托鲁奇,从此这个小伙一发而不可收拾。《死神》类似于《罗生门》,讲的是一个关于警察询问嫌疑犯的事情,当然这片不单纯是个警匪片,而是篇典型的现实主义檄文。
电影反映出60年代意大利的风貌,刻画出许多底层人民的状态。通过警察询问的嫌疑犯可知,意大利是个性开放的国度(当时“嬉皮士”文化风靡欧洲),并且人民生活不够富裕,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占了大多数,社会颇为黑暗,治安情况也不够好。电影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一个未成年的小青年,吊儿郎当的模样比较好笑,他是一个小偷,在被人当场捕获痛打一顿后,仍不思悔改。一个青年竟沦落到这个地步,错在那里?错误有2条,第一条,他秉性不好,贼性不改。第二条,当时意大利经济萧条,就业岗位偏少。所以这个小青年才会如此的可怜。第二出现的人物有点怪,他是个吃软饭的男人,依靠女人的施舍才能存活,这明显就是对二战时候的墨索里尼真实还原。然后又出现了士兵,这个角色非常有意义,大家都知道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方的意大利是没有权力再拥有部队的,所以众多士兵丧失了饭碗,这个帅气的士兵也如此,没钱没车没房,饿了就掏出干巴巴的面包啃几口,累了就直接躺在公园的长椅上了。其实这时的贝托鲁奇已经愤怒了,唾骂政府没有安置好自己的士兵。可单纯骂是没有作用的,60年代的意大利士兵没有地位,即使军装穿在身对姑娘也毫无吸引力。帅气的士兵满大街地调戏姑娘,姑娘纷纷露出憎恶的表情(这与二战时期姑娘纷纷献殷勤有很大的变化)。后面出现的人物更是繁杂,有同性恋、妓女、贫穷的小孩等等。那么多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把《死神》带进了新现实主义的世界,贝托鲁奇走着一条较为平凡的道路。
《死神》的框架结构比较新颖,大致与黑泽明大师的《罗生门》一样,即每个嫌疑犯讲述一遍自己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贝托鲁奇加进了一条妓女的线索,这就把框架变得充实了些,也更加复杂了些,其实意义并不太大。而配乐上,年轻的导演似乎走了调,每每在关键时分,配乐是轻柔的吉他声。这可能是贝托鲁奇刻意淡化凶杀案的原因,他拍摄《死神》的目的是要把人物的心理真正地诠释出来,然后用心理来映衬出当时社会的不安因素。总之配乐太过舒缓,单纯听来倒也悦耳。结尾是警察抓住了杀死妓女的凶手,凶悍的嫌疑犯还一个劲地狂喊:她只是一个妓女,她只是一个妓女!电影骤停,用心良苦的贝托鲁奇最后又推出一个客观事实,妓女的地位是卑微的,或许一条狗也比她高贵!
1979年,39岁的贝托鲁奇已锻炼成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电影公司给他的钱也越来越多。可《月神》的问世,却遭来了非议,原因是老妈与儿子发生了不伦之恋。极端题材令电影噱头十足,况且在70年代末的时候,更是袭人眼球。胆大心细的贝托鲁奇设计了许多向伦理挑战的尺度画面,有老妈给儿子手淫的、有儿子亲老妈乳房的,可谓惊天骇浪。说实话,我对这些镜头厌恶至极,非常反胃。难到贝托鲁奇吸取了帕索里尼的精髓?开始胡作非为了?除却不伦之恋的噱头,电影剧本的其他内容较为平淡,一场歌剧表演倒是震撼人心。
电影有两场歌剧的戏,第一次是正式演出,当时夜空挂着一轮明亮的圆月。切住《月神》标题来说,月亮表示女人(即老妈),月光是女人的温柔。而大地就是“儿子”,月光洒在大地上便是对儿子的抚慰,是静谧、是安详。无奈大地瞬间崩塌,儿子染上了毒瘾,手臂上都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针眼。在毒瘾发作时刻,脸颊直冒黄豆般大的虚汗。老妈见状却不带儿子去戒毒所,反而用“异性”的味道来勾引儿子,希望用“美色”来战胜“毒瘤”,这无疑是可笑的,与贝托鲁奇早期的现实主义有了天翻地覆的区别。这时的贝托鲁奇已不再青涩,不甘走平凡之路,他要创造出自己的“异色”空间来,这不儿子的毒瘾就是一次大爆发。
儿子的毒瘾只不过是老妈的借口而已,狡猾的贝托鲁奇在电影伊始就用了一个非常暧昧的画面,便是老妈把蜂蜜涂在刚出生的儿子身上,然后用嘴巴慢慢地舔,意蕴非常明显。后来当儿子与老妈上床时,儿子也用同样的方式舔去了老妈脸上的灰尘。
电影用了非常绚烂的色彩来勾勒这个“不伦”世界,也动用了许多摄影机来组织这些画面,洋洋大观。美术指导工作做得漂亮,尤其在歌剧场上的高潮,呈现出磅礴气势。服装也不错,老妈身上的服饰堪称豪华,一套接一套,这点贝托鲁奇跟斯坦利.库布里克一样,他们电影中的服装永不过时。查看了网络资料,《月神》在影迷中的地位远不如其《末代皇帝》、《巴黎最后的探戈》等作品,可我却不那么认为。79年的《月神》大大跨越了62年的《死神》,是一个质的蜕变,也是独立风格的初形成。《月神》有许多意识流的表现,还有一个明显的蒙太奇镜头。他喜欢新颖的东西,喜欢有思想的东西,更喜欢既新颖又有思想的东西。无疑,《月神》属于第三者。之后贝托鲁奇沿着这条路线,创造出有别于其他导演的作品。我将会继续观赏他的电影,系列电影文字将也会陆续更新。
㈡ 为什么《戏梦巴黎》的评价很高
因为这部电影感觉我的笨嘴都没法说出来他多优秀了,观众就算了,但是只要是搞传媒的人应该是都看过这部《戏梦巴黎》的,可见这部戏的地步。
㈢ 你心中的贝托鲁奇的电影风格是怎样的
我觉得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与传统帝王影视剧相比,最大的突破就是从关注帝王在历史更迭中的成功与失败,转而关注溥仪个人内心的纠葛与无力。他生活中的所有人都在离开他,他的母亲,父亲,哥哥,奶娘,文绣,老师,婉容,在历次斗争中将他作为棋子的博弈方,甚至曾经伺候他的奴才们。他试着逃离自己生活的困境,不但无法离开,反而被这些疼痛与丧失紧紧套牢。他作为帝王,甚至无法将这些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快乐和希望挽留在自己的生活中。究其一生,他都在寻找与试图弥补他一早被剥夺的与他人的真正的信任与亲密。我觉得这是全片,也是从人生的角度来看,最悲痛的地方。
㈣ 被国人严重过誉的电影《末代皇帝》,西方思维下的迎合之作,到底怎样
2018年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去世,随之而来的是全网的怀念以及对电影《末代皇帝》的又一波造神运动,一些“最伟大”之类的褒奖一股脑儿安在了该片头上,豆瓣上三十多万人综合打出了9.2分的高分。
笔者在诸多影评中看到几个挺厉害的,比如有一边看一边为溥仪的悲惨命运哭泣的,还有健身跑步时想起剧情来哭的稀里哗啦的,更有甚者还有下面这样的影评,似乎《末代皇帝》就是一部将历史和人性完美结合的电影巨制。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的看法是:不谈历史的话,《末代皇帝》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它拥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将溥仪套在这个故事上之后,该片的性质就变了,尤其对中国人来说,它并不算一部不朽之作。相反,这是一部用来取悦西方观众并且格调不算太高的电影。
一、 对历史的修改并非偶然
电影《末代皇帝》在服化道的细节上被人称道,这也是该片很成功的一点。但在对待一些关键历史剧情上该片却有意无意的进行了一些修改。
如影片开头,卢燕饰演的慈禧太后躺在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宫殿里,大殿两旁到处是佛像,宫女太监们化妆成各种神仙的样子。卢燕觉得不对劲,她专门去请教了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朱家溍告诉导演贝鲁托奇,清朝的宫殿里没有这么布置的,但导演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贝鲁托奇为何要这么布置场景?其实从慈溪太后僵尸一般的脸和弥漫着魔幻色彩的宫殿就能看出来,这不过又是一个“傅满洲”的变种,西方世界的眼里清朝的宫殿就不可能是窗明几净的,像这样乌烟瘴气充满魔幻色彩犹如地狱一样的环境才是他们心中的大清国。
溥仪大婚之后,影片中他和婉容和文绣有大段的感情戏,三人甚至同床共枕,事实上溥仪压根就不喜欢这两个人,尤其是对长得犹如凤姐前世一样的文绣。
影片中段,面对婉容通奸溥仪的下属,溥仪杀了那个下属。实际上,那个姓李的守卫不仅一直活着,后来在溥仪特赦后两人还见过面并握过手。
该片后半段,溥仪在战犯管理所里有被批评被打的情节,当年的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在见到贝鲁托奇时强烈反对这么篡改历史抹黑管理所,但导演以这是电影艺术为由搪塞了。从很多战犯还有溥仪自己的回忆录里都能清楚的看到,溥仪在战犯管理所的生活是非常平和的,在这里他自食其力并和其他战犯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甚至饭量大涨连失眠症都自愈了。
三、 奥斯卡的真相
比起坂本龙一的遭遇来说,更委屈的恐怕是婉容和川岛芳子,因为贝托鲁奇甚至在影片中给她们安排了女同戏份,原因也很简单,这是西方人爱看的元素,却根本不是中国人能接受的桥段。
说到底,贝托鲁奇电影的受众是西方人,不论是争取获奖还是争取票房,能给他票房的,能给他大奖的无一例外是西方人。八十年代的中国不仅给不了《末代皇帝》奥斯卡奖,同样也提供不了票房。
讽刺的是,贝托鲁奇压根没把中国观众当做他的受众群体,但给予他和该片最大厚爱的还是来自中国观众。
现在在国内影评网站上,针对《末代皇帝》有两种论点,一是人家毕竟获得了九项奥斯卡大奖,这足以证明该片是伟大的。二是对于中国历史应该是旁观者清。
首先我们细看《末代皇帝》获得的奥斯卡大奖名单,九个奖项整整齐齐很威武,但仔细看,除了在十八首配乐中贡献了其中一首的苏聪跟着入选之外,其他所有奖项都和中国人无缘,什么最佳男主、女主,最佳男配、女配,连个提名都没有。这还不说明问题吗?该片压根只是拿中国历史和中国演员当做背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为西方服务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贝鲁托奇那么玩儿命的修改历史了。
第二,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是,能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当旁观者的国家恐怕最多只有日本一个,其他任何西方国家包括意大利连当中国历史旁观者的资格都没有。贝托鲁奇仅仅靠看了一本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研究了一些史料和照片,就够得上中国历史旁观者的资格了?够呛!
说到最后,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是,《末代皇帝》的立意其实还是站在片面的人性上了,不论是庄士敦的书,还是贝托鲁奇的电影,他们都把溥仪放在了受害者的地位上,认为溥仪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傀儡而已。这种观点在西方非常有市场,曾经有法国人给溥仪写信,还有西方记者采访溥仪,他们所持的观点和该片基本一致,那就是做为曾经的皇帝,溥仪简直太惨了,太值得同情了,他连喝奶的自由都会被剥夺啊。
事实上,就连溥仪自己都不接受这种错在他人和时代的观点,他坦诚的表示他做的很多坏事都是自己愿意做的,日本人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拿枪顶着他去当伪满洲国皇帝。
归根结底,比起中国近代史上遭受那么多苦难的人民来说,溥仪的一生比起康熙和乾隆来确实悲催,但比起劳苦大众来他绝对是幸运的,甚至比起光绪和同治他都是幸运的,更遑论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贝鲁托奇这部获得九项奥斯卡大奖的《末代皇帝》,本意是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和评委的,但在国外权威点评网站IMDB上,《末代皇帝》的评分只有7.7分,甚至都不如梁朝伟张曼玉的《花样年华》得分更高。但在国内这部电影却被推上了神坛,这个结果可能连贝托鲁奇都想不到。
这让笔者想起来一个段子:三个青年去卢浮宫拍《蒙娜丽莎》发朋友圈,普通青年写的是“人太多了,挤不上去。”文艺青年找到一副别人拍的近景发出来“达芬奇太伟大了!”,另外一个青年把自己拍的看都看不清的远景图片发出来“贝多芬太伟大了!”
最后,笔者再次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如果抛开溥仪这段历史,将《末代皇帝》这段故事架空在欧洲哈布斯堡家族某个末代王储身上,或者干脆架在韩国太子李垠身上,那该片从人性角度出发去评判的话,这还真的是一部好片,可惜,架错地方了。
㈤ 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塞纳河。双层大桥。火车交叉着飞驰,摩擦并带动着这个冬天干冷的风。
穿风衣的男人从桥下匆匆走过,从这头到那头,步伐沉沉,脸容像巴黎冬天阴云密布的天空。一个女孩走在他的前面。这是开始。结束时,他们依然这样走着,女孩还在前头,只是方向相反。
从开始到结束,中间是一段爱情。染着颓废光彩的爱情。颓废,往往与糜烂相连。妻子自杀的异国中年男子,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他们在古旧的住宅待租的房间里相遇。情欲如闪电,照亮两个人的身体,也引燃他们的回忆。不需要姓名。这像一场二十一世纪的都市游戏,不要提“爱情”这两个字。
但爱情却这样慢慢开始了——爱情,比身体的动作慢。爱情如酒,如毒,慢慢地发作,力量凶猛,像地层酝酿的地震。探戈舞过后,酒让人醉了,毒开始发作,世界开始摇晃,爱情风暴一样来了。男人追逐女人,而女人却不爱他,仅仅拿他当作生活中的过客,与他的情欲纠缠,也仅仅是一日三餐间的无聊时光里一个小小的插曲。
他是认真的。他说:“无论在何处,我都要把她找到。”
他跟着她上楼,进屋。枪响了。男人倒在阳台上,蜷缩着,像一只受伤的动物,也像一个受到伤害蜷在地上哭泣的孩子。越过阳台的栏杆,我们看到巴黎,已经有春天的风在街树新芽间流动的巴黎,对面的房子,也是古旧的,没有鲜艳的颜色,如同一张美丽的照片,或者某位画家的水彩画。
美丽的巴黎,他再也不能看到。而她,我相信,她再也不能平心静气地欣赏巴黎清淡的阳光和曼妙如歌的夜景了。
爱,伤害了两个人。
㈥ 《戏梦巴黎》明明讲述的是禁忌恋,却评价很高,他在贝托鲁奇的作品中居何地位
贝纳多·贝托鲁奇,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早在24岁时,他便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并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 他擅于把富有家庭气息的浪漫情节和内蕴的心理批判作为表现的核心,并结合一些政治、社会内涵,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贝托鲁奇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导演,所拍电影大多为经典,如《末代皇帝》、《巴黎最后的探戈》、《一九零零》等。同时,也获奖无数。
即使作为有众多经典作品的导演《戏梦巴黎》在其作品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影片中对革命、自由、爱以及和平的追求,是永恒的主题与源动力,是特别值得一看的。
㈦ 聊聊你心目中的贝托鲁奇,他的哪部电影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
1940年3月16日,贝托鲁奇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郊外的一个农场家庭。这个经常被其身为诗人和电影评论家的父亲领着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小男孩,茁壮地成为了一个电影迷。别家的孩子都在忙着把妹,已经长到与《四百击》 (1959)里Antoine Doinel同龄的贝托鲁奇,一个人去了巴黎。在巴黎,他每天都泡在电影院里,亲眼见证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波澜壮阔。
法国时间2011年5月11日,贝托鲁奇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接受了电影节组委会授予他的金棕榈勋章(Palme D'Honneur)。此前,贝托鲁奇曾带他的电影(1981年的《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以及1996年的《偷香》,两次来到这座海滨小镇竞争金棕榈,却都铩羽而归。
㈧ 贝纳多·贝托鲁奇的分析
贝纳多·贝托鲁奇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导演,虽然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他的迷恋。他总是把现实肢解,把情绪揉碎,让观者看得郁闷,哪怕电影里的活色生香也提不起人们的胃口。然而人老了,总有回归天真的意愿,所以在他2003年的这部《戏梦巴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依然犀利、冲动却明显开始怀旧的贝托鲁奇。
高歌猛进或迷离妖艳的时代
依莎贝尔和提奥是一对孪生的巴黎兄妹。他们之间近乎乱伦的亲密关系从影片的一开始就迷惑着观者。夜晚,依莎贝尔总是偷偷跑进哥哥的卧房,两个人便赤裸着蜷缩着相对而眠。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修因为热爱电影与同是影痴的兄妹产生交集,趁父母度假的间隙他们住到了一起。这一年是1968年。
1968年的世界充满了迷幻色彩。欧美战后长大的一代正经历着现代主义的激变:存在主义、波普文化、越南战争、性解放、摇滚乐、大麻……而在遥远的东方,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也震撼着全世界的心。这一年的五月,法国、巴黎也陷入一场文化风暴当中,就在依莎贝尔一家的窗外,激进的大学生正高喊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与政府和警察激烈对垒。
做一个幸福的影迷
依莎贝尔、提奥与马修的结缘来自电影。他们因为电影而相识、相知、相爱、相离。在依莎贝尔的家里,到处贴着文革宣传画和电影海报。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镜头滑过玛琳·黛德丽的海报,落到桌上放置的毛泽东齐胸塑像,毛主席万岁几个字闪闪发光。对老电影的怀旧与致敬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贝托鲁奇似乎是让他的主人公们经历着他自己的影迷岁月。马修问伊莎贝尔,你们是巴黎人的吗?伊莎贝尔回答说,我1959年出生在香榭丽舍,我学会的第一个词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画面随即切入戈达尔拍摄于1959年的新浪潮发轫之作《精疲力竭》中琼·塞贝里在街头叫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情景。依莎贝尔以此表达了对于新浪潮、戈达尔、《精疲力竭》的无限崇拜。
提奥和马修激烈争论卓别林与巴斯特·基顿谁更伟大,会让我们对法国人与美国人的喜好差异会心一笑。马修听提奥的哼唱就猜出《礼帽》中弗莱德·阿斯泰尔跳踢踏舞的情景,果然镜头一转,阿斯泰尔的舞蹈吵醒了楼下的珍姬·罗杰丝。而依莎贝尔、提奥、马修手牵着手飞奔,打破戈达尔《法外之徒》中主人公跑过卢浮宫所用时间的纪录,其中穿插着《法外之徒》的画面,幸福美好得一塌糊涂。
然而电影不只是美好。伊莎贝尔因提奥猜不出她模仿玛琳·黛德丽在《金发维纳斯》中的表演,而惩罚提奥当着她和马修的面在黛德丽的海报前自渎。提奥模拟《疤面煞星》的场景,强迫答不出来的伊莎贝尔与马修在客厅做爱,依莎贝尔就这样失去了处子之身,三个人的关系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无邪……
《戏梦巴黎》里涉及的电影经典远不止这些,依莎贝尔对嘉宝的迷恋,对维纳斯的模仿都让人惊艳。有好事者曾列过贝托鲁奇在此致敬的影片要超过20部,只是很多我们都无缘相见。而其中的配乐,也几乎都是采用了导演心仪的经典电影的配乐和当时振聋发聩的经典摇滚乐,比如《四百击》、《精疲力竭》、《狂人皮埃洛》,比如TheDoors、TheGratefulDead、JimiHendrix的作品。
任何成长都殊途同归
最极端的莫过于《巴黎最后的探戈》,白兰度将一个中年困顿男性的无助表现得让人浑身冰冷。在贝托鲁奇的早期代表作《随波逐流的人》当中,暗杀教授的主人公爱上了教授的妻子,然而转过两人的缠绵,她便死在了他冷酷的注视下。很难忘怀《被遮蔽的天空》中女主人公甘愿躺在土著首领的怀里,想着与自己纠缠的丈夫与情人,面无表情的样子让人绝望。贝托鲁奇的电影一向如此,《革命前夕》、《末代皇帝》、《1900》等影片也都弥散着这种感情的变异和欲说又止的苦涩。
而这部似乎是贝托鲁奇为老不尊、肆意张扬情色的《戏梦巴黎》,我们同样理不清情绪的脉络。但这部混杂着乱伦、同性恋、虐恋,但又都适可而止的电影,让我们在深深的怀疑和不认可中轻易就陷入了一种迷恋和无知的快感中。贝托鲁奇似乎是秉承了他一贯的政治加性加情感的套路,但又从中疏离,因为,政治明显弱化为背景,性也不再是决定什么的因素,依莎贝尔的试着自杀,兄妹俩与马修分道扬镳投入街头战斗,这种看似显性的态度肯定不会是导演所要表达的,相反,这更像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无奈的悲悯和反讽。贝托鲁奇在总结他的电影生涯时,给了我们模棱两可的回答。伊娃·格林的表现无与伦比,很难想像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她如此坦荡地表现着自己身体的青涩,只会让我们肃然起敬而非在情色中走神。她带我们走进了依莎贝尔所处的那个诗意而混乱年代,让我们无限向往之,但正是他们的失落造就了我们的成长。也许,这就是年过六十的贝托鲁奇对我们的回应,任何成长都殊途同归,每一代人都必然垮掉。
㈨ 贝纳多·贝托鲁奇的个人风格
贝托鲁奇擅于把富有家庭气息的浪漫情节和内蕴的心理批判作为表现的核心,并结合一些政治、社会内涵,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1968年,由他执导的影片《同伴Partner》就颇具当时兴起的新浪潮电影的特质。此后,他在影片中开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深厚魅力并在《蜘蛛的计划TheSpider'sStratagem》1970一片中首获成功。
1971年,贝托鲁奇导演了影片《TheConformist》。在该中,他表达了跳舞是一种暗喻的创作主旨。两年后,在其导演的《巴黎的最后探戈LastTangoinPARIS》1973中他又再度表露了这种创作思想。1977年,贝托鲁奇更是以大手笔制作了颇具史诗气息的《1900》。该片讲述了两个出生背景不同的男人在世纪交替的45年间的友情与斗争,并以此折射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和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获得了评论界的交口称赞。不久,贝托鲁奇又拍摄了《Luan》(1979)一片,口碑不菲。进入80年代,贝托鲁奇更是佳作迭出。先是1981年导演了《一个荒唐男人的悲剧TragedyofaRidiculousMan》,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寻找亲生儿子的曲折经历,影片以其内含的深遂思想广受好评。1987年,他更是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TheLastEmperor》。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古老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王溥仪的情爱与政治生活,极具哲理、人生意味。该片获得了九项国际大奖,它无疑成了贝托鲁奇导演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92年之后,贝托鲁奇着手执导了一个三部曲《L'-esppitEdl'exil》(1992)、《DeDomeininDitvoor-st》(1993)和《TheTrueLifeofAntonio》(1994),并在1994年导演了影片《LittleBuddha》,都有较好反响。贝托鲁奇总是喜好把一个简单的情节与相对不令人满意的戏剧性结局相结合并以此来阐述他的创作主旨。在1996年导演的新片《偷香StealingBeauty》中,他精心构建了一位19岁美国少女孤身去意大利找寻生父的故事情节。影片透过抒情表象表达了包容性较大的思想内涵,倾倒了诸多影迷。
㈩ 贝纳多·贝托鲁奇的电影风格
贝托鲁奇最开始是师从同样具有共产主义政治抱负的法国电影巨匠戈达尔。戈达尔作为影像意念化的先驱对贝托鲁奇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很多贝托鲁奇的影片都可以看出端倪。当然也包括政治理想。出生在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贝托鲁奇对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非常的反感,正如他的成名作《革命前夕》,里面的主人公同样是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富家子弟,深受新兴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决心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但也如影片中的人物,年轻的贝托鲁奇仅是有着革命思想的萌芽,而无正确完整理念的引导。空有满腔热情,而不像每个成熟的革命者样是从不断地思考探索中,走上反对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又如每个影评人所说的,贝托鲁奇的电影就是政治加上性。在影片中可以各占一半。《革命前夕》中主人公就缠绵于与姨母的畸恋不能自拔。最后在家庭所逼迫下才选择了和一个不爱的女子结婚,继承了家业。这也象征着贝托鲁奇的困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革命者被镇压的无助。正如片名《革命前夕》,革命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却又一直处于这样的境况。
《巴黎最后的探戈》造就了马龙·白兰度,也成就了贝托鲁奇的艺术大师的美誉。这部电影开创了欧洲情爱艺术片的巅峰。个孤独的美国男子在异乡巴黎这个浪漫之都遇上了一个年龄上可以作她女儿的大学生。两个原本孤寂心碰出了火花!当然,最初的感情仅停留在肉欲阶段。在一所破旧的公寓里,两人尽情地宣泄着被深埋已久的灵魂。这样的构局完全打破了《魂断蓝桥》一类的先爱后性的模式。爱情在彼此肉体的接触中升华,但最终带来的是两人痛苦!
《巴黎最后的探戈》为贝托鲁奇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庞大的制作经费。为他拍摄《1900》这部共产主义思想巨作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此时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他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飞跃。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他讲述了两个青梅竹马的好友,他们因为自身所处阶级的不同最终走上了对立面。儿时的友情在政治对立面前荡然无存。而在一场经典的打倒地主后进行批斗戏中,更是表明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决心。虽然有人说他这是篡改意大利历史,把中国的文革移到了电影中。但贝托鲁奇不这样认为,他说:“这正是表明了革命即将到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贝托鲁奇是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的原因,80年代他成功获得了中国政府的首肯。成为第一个在故宫实景拍摄的外国导演。这次《末代皇帝》将他带上了导演生涯的顶峰!奥斯卡最佳影片,奥斯卡最佳导演是对他的最好肯定。在《末代皇帝》这部现今看来思想性,艺术性都毫不过时的史诗巨作中,贝托鲁奇将溥仪活生生的搬上了舞台。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传奇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就上“一个从龙变成蝴蝶”的成长的故事。当然,也许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贝托鲁奇越来越少在电影中出现尖锐的政治主张,而把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影片的本身上。少了政治,保留了性。2003年的《梦想家》就是此观点的代表,三个少不更事青年在自己家的大屋里颓废,畸恋。全然不管窗外青年学生的运动的热火朝天。影片中情色镜头的大胆超过了贝托鲁奇的任何一部电影。由此情色大师的名头挂在了贝托鲁奇的头上!但其实这些都是没体会导演的内心感触的结果。《1900》作为他毕生的力作,是他个人共产主义理念的宣泄。但在冷战时期,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推出这样一部进步电影那是天方夜谭!所以影片一直未予发行!6个小时的片长也被删减成了4个小时。这样的经历无疑是对贝托鲁奇的打击!所以他后两部作品都反响平平。直至《末代皇帝》,但影片中已不再有太多主观的政治观点。片中的人物都是随时代变迁而碎波逐流,纵然想改变也如螟螟之力,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