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乱世佳人》最后一名主演去世,享年几岁
据BBC等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6日,好莱坞“黄金时代”著名女星奥利维亚·德哈维兰(Olivia de Havilland)在巴黎家中去世,终年104岁。
奥利维亚1916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后与家人搬至美国加利福尼亚生活。1939年,她凭借在电影《乱世佳人》中饰演女二号“梅兰妮”而走红。奥利维亚的职业生涯长达50多年,她先后拍摄50多部电影,5次获得奥斯卡提名,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奥利维亚的亲生妹妹是另一位奥斯卡影后琼·芳登,后者于2013年去世。两人也是奥斯卡史上唯一一对获得过影后小金人的姐妹。2017年,奥利维亚在101岁生日前两周,获得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发的“女爵士”荣誉称号,成为获得这一称号年纪最大的女性。
(1)104岁电影演员扩展阅读:
电影《乱世佳人》简介
《乱世佳人》是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小说《飘》改编的爱情电影。由维克多·弗莱明、乔治·库克、山姆·伍德导演,费雯·丽、克拉克·盖博等主演,于1940年1月17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斯嘉丽与白瑞德之间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1940年,该在片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在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在内的十个奖项。1998年,该片在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100部电影中位列第四。
⑵ 大陆的中老年男演员有哪些人
1、葛优
葛优,1957年4月19日出生于北京,中国男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79年考入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1985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盛夏和她的未婚夫》,从而正式出道。1992年,因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饰演李冬宝一角获得第1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
⑶ 乱世佳人最后一名主演去世,她饰演的什么角色
7月27号,美国娱乐周刊报道了奥斯卡影星奥莉薇·黛·哈佛兰去世的消息。据悉,此前奥莉薇·黛·哈佛兰是影片《乱世佳人》在世的最后一名主演,她在《乱世佳人》中饰演了梅兰妮这一角色,并且在第十二届奥斯卡中凭借此角色获得了最佳最配角的提名。当地时间7月25日,奥莉薇·黛·哈佛兰在她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巴黎家中自然死亡,享年104岁。
除了《乱世佳人》外,奥莉薇·黛·哈佛兰还先后出演《天堂电影院》、《仲夏夜之梦》、《良宵苦短》、《风流种子》等多部知名影片,先后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纽约影评人最佳女演员、威尼斯最佳女演员等各类荣誉奖项。
⑷ 《乱世佳人》“梅兰妮”去世,她曾获得哪些奖项
她用电影中的精彩表演征服了好莱坞和世界,我们将永远通过影视作品怀念她的“黄金时代”,也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能快乐的生活。
⑸ 著名女星奥利维亚·德哈维兰去世了,她生前有哪些作品
好莱坞传奇人物和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奥利维亚·德·哈维兰享年104岁,在法国巴黎的家中安息。除了偶尔出现在银幕上,她在巴黎过着平静的生活,通常避开公众。即使在她最著名的时候,她也以她的不可预测性而闻名。德哈维兰在电影《乱世佳人》中饰演了梅兰妮·威尔克斯。正是该角色使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名满好莱坞。
1952年,他凭借悬疑电影《破碎的心》入围第十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从那时起,哈维兰逐渐淡出屏幕,转向舞台和电视连续剧。 1987年,她凭借迷你悬疑电影《安娜的神秘》(第44届金球奖)获得电视类最佳女配角。她最近的演出是在1988年电视连续剧《他爱的女人》中。在《乱世佳人》诞生50周年之后,哈维尔兰德婉转地拒绝了所有采访。
⑹ 香港100岁以上老演员有哪些
香港100岁以上老演员几乎没有,但是90以上老龄的香港老演员还是有不少。
1、郑榕
郑榕也就是我们熟识的86版《西游记》太上老君的扮演者,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的他今年已经是96岁高龄。
他是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参演过《《长征》、雷雨》、《茶馆》、《龙须沟》、《武则天》、《智取威虎山》等闻名中外的戏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的郑榕行动上虽然需要坐轮椅,但精神还算不错。
⑺ 内地中年男演员哪些,最好是照片和名字都有的
内地中年男演员有:孙红雷、黄渤、黄磊、王志飞、胡军等。
1、孙红雷
1970年8月1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1999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从而进入电影圈 。2000年凭借都市情感剧《像雾像雨又像风》获得关注。2003年凭借爱情片《周渔的火车》获得第1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7)104岁电影演员扩展阅读:
中年,是年龄段。读作: zhōng nián,介于“青年”和“老年”之间的年龄,没有明确的年龄划分,一般是指45至59岁的年龄。
⑻ 陈鲤庭的生平经历
1930年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毕业。在学期间参加“大夏剧社”,导演了根据爱尔兰作家格雷高利夫人的剧本《月亮上升》翻译、改编的舞台剧《三江好》。
1931年在南汇大团镇小学任教期间,创作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后经改编,广为流传。
1932年在上海新亚中学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联盟,组织并主持“骆驼演剧队”,从事进步的学校剧运和工人剧运。曾在上海《晨报》、《民报》撰写戏剧、电影评论文章,并翻译介绍苏联的电影理论,如普多夫金的《电影演员论》、伊埃也托夫的《苏联电影艺术史》等。
1934年初,陈鲤庭任《民报》副刊“影坛”的特约撰稿人,为当时新兴的左翼戏剧、电影呐喊,并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同年在上海任《晨报》影坛专栏特约撰稿人,翻译介绍了苏联V.I.普多夫金等人的电影理论。
1935年发表的《评〈娜拉〉的演出》一文,及时而又深刻地总结了当时左翼戏剧领导艺术上的成就。
1936—1937年,他参加剧联领导的业余剧人协会和业余实验剧团,先后担任理事会理事兼秘书及演出部副主任,协调来自各方的进步剧人,推动了中国进步话剧运动在艺术上的成长。抗战爆发以后,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四队队长。
1938年任旅川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导演,导演了《夜光杯》、《魔窟》、《钦差大臣》。
1939年去宜川,担任第二战区“文抗话剧队”队长,导演了《魔窟》、《凤凰城》,至“晋西事变”前夕,匆匆离开。
1940年冬回重庆,先后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影场编导,编著了中国电影第一部理论著作《电影规范》。1941年参加中华剧艺社为理事,并导演了《钦差大臣》、《结婚进行曲》、《岁寒图》、《复活》、《大马戏团》等剧。特别是1942年,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艺术上的严谨不苟作风导演的郭沫若名作《屈原》,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舞台艺术的高峰。
1947年,编剧并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遥远的爱》。此后又先后导演了《幸福狂想曲》、《丽人行》等,形成了细腻清丽的艺术风格。
1950年以后,导演了《人民的巨掌》和《劳动花开》等影片。
抗战胜利后,陈鲤庭主要从事电影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继续电影工作外,1953年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重排话剧《屈原》,1959年为上影剧团、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了《大雷雨》。
陈鲤庭是历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2013年8月27日上午9时35分,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著名话剧、电影导演陈鲤庭先生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104岁。
⑼ 9月16日的《艺术人生--人生课堂》的嘉宾是谁
七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