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电影10分钟后才出导演名

电影10分钟后才出导演名

发布时间:2022-04-11 02:44:36

❶ 电影为什么先演几分钟才出谁导演

越往后越重要呗

❷ 很早的一部港台搞笑电影 有很多明星 有一场戏拍完 导演停机 大家全体大笑了十分钟 才继续开始 什么电影啊

你说的是戏里大家笑了很久还是拍戏的时候
要说清楚嘛
是不是《92家有喜事》

❸ 早电影导演名称

对啊,是2001太空漫游,电影那叫一个吊啊
60年代的作品,那时候还没登月呢~~

❹ 指环王系列的导演是谁

姓名:Peter Jackson
译名:彼得-杰克逊
生日:1961年10月31日
国家:新西兰
职业:导演
彼得-杰克逊是80年代和90年代新西兰电影界颇有声望的导演,年龄不大,却留着满脸的胡须。他自小就梦想着自己能拍摄一部影片,随着编导的《群尸玩过界》(“Braindead”)、《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等影片受到世人的肯定,他也成了为数不多的赢得主流媒体尊重的恐怖片导演之一。他的早期作品以恐怖成份居多,但也不乏幽默搞笑,擅长使用电脑特技呈现出奇特的视觉效果。美焕绝伦的《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推出,令世人震叹,使这位魔幻导演的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辉煌天地。
彼得-杰克逊,1961年10月31日出生于新西兰的惠灵顿(Wellington),他的童年是在惠灵顿北部的普克乌阿-贝(Pukerua Bay)小镇渡过的。小时候他就有丰富的想象力,经常痴迷于恐怖与幻想。1969年的圣诞节,8岁的他,从父母哪得到了一架照相机。在一些学校里朋友的帮助下,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17岁辍学后,他又迷恋上了魔幻鬼怪,开始痴迷于经典魔幻小说《指环王》。不久,杰克逊在当地一家报社找到了一份工作,所得的薪水使他可以买一架自己的16MM摄影机,继续他的电影梦。

1983年,这个初出茅庐的“导演”拍摄了一部10分钟的处女作《阳光下的炽热》(“Roast of the Day”)。之后,杰克逊在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协助下,1987年终于推出了他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科幻喜剧片《宇宙怪客》(“Bad Taste”)。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外星人到地球来找人类的肉体,把它弄到外层空间去开快餐馆。影片情节怪异,虽然许多人可能会对这部影片嗤之以鼻,但是他的这部处女作不仅十分搞笑,而且是基于通俗文化和普通习俗的一个创举。这部75分钟的小制作影片,历经三年多的拍摄,最后还是在新西兰电影委员会(New Zealand Film Commissio)的一个同情者的资助下,才得已完成。创业之艰辛,何人体会?

杰克逊接下来的一部作品是1989年自编自导的人偶片《对付弱者》(“Meet the Feebles”),并不是很成功,被人描述成是木偶片《大青蛙布偶秀》(“The Muppet Show”)的恐怖版。命运与他的处女作差不多,只能算做是练手之作。1992年,杰克逊致力于创作那部事先并不看好的恐怖片《群尸玩过界》(“Braindead”,在美称之为“Dead Alive”),没曾想杰克逊将此片拍成了90年代最过瘾的黑色幽默恐怖片,成为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青人的母亲被鼠猴(Rat Monkey)咬伤后,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吃人恶魔,凶残地猎吃朋友、邻居,最后演变成了僵尸群杀,场面相当血腥。这是一部最过分、最离奇、最变态、最无人性的经典僵尸片,轻而易举地超越了影史上所有同类恐怖影片,被纽约每日新闻报(New York Daily News)称为"迄今为止最血腥的影片"。这部影片在世界各影展上先后获得了法国阿沃里亚兹电影节(Avoriaz)等16项国际电影大奖,杰克逊也因此获得了“恐怖大师”的称号,成为好莱坞十大恐怖片导演,由此受了大制片厂商的赏识。1993年,杰克逊与几位新西兰导演和制片人成立了后来在《泰坦尼克号》(“Titanic”)和《指环王》中大显身手的维塔(Weta)特技公司,他的名下还拥有温纽特影片公司(WingNut Films)和惠灵顿“三尺六”片场(Three Foot Six)。

毫无疑问,杰克逊已在血腥恐怖片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也在恐怖片影迷们的心中占有了重要一席之地。但是,接着他却完全改变了执导风格。1994年,杰克逊与长期的合作伙伴及生活伴侣弗朗西丝-沃尔什(Frances Walsh)历时一年创作了悬疑犯罪片《罪孽天使》,并亲自执导此片。影片是基于新西兰现实生活中朱丽叶-休姆(Juliet Hulme,凯特-温斯莱特饰,Kate Winslet)和波林-帕克(Pauline Parker,梅拉尼-林斯基饰,Melanie Lynskey)发生于50年代的一宗轰动杀母案,描述了二位少女充满幻想的青春情怀和失控的同性恋情,而导致其中一位谋杀其母亲的悲剧故事,具有强烈的黑色幽默色彩。在这部影片中,杰克逊不像他以前执导的一些作品,而是充分表现出了仁慈的一面,并没有去指责她们的行为,或让她们为自己的行动道歉,只是反映出这二个少女真实、富有同情心的人性一面。同时,他还充分展示了他的标志性特点,将他喜爱的恐怖元素混合入带奇幻色彩的特技效果,把二少女的作爱场景处理得诡异、有如行云流水,体现了独特的摄影技巧。此片成为彼得-杰克逊事业的分水岭,不仅捧红了凯特-温斯莱特,也使他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包括1994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以及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继《罪孽天使》之后,杰克逊又回到了他恐怖喜剧的老路上。1996年,渐有名气的杰克逊被好莱坞环球影业公司(Universal Studios)挖去,编剧、拍摄了一部好莱坞恐怖片《恐怖幽灵》(“The Frighteners”),加拿大明星迈克尔-J.福克斯(Michael J. Fox)在剧中饰演一个灵魂侦探弗兰克,自称能与灵魂对话,在他的两个鬼魂朋友的帮助下,靠驱鬼骗钱为生。这是一部融合诡谲、惊悚和幽默于一身的黑色喜剧片,杰克逊在片中制作了500个特效镜头,展现了绝佳的电脑特效和动画技巧,视觉效果惊人,曾获1996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效果奖及最佳影片的提名。同年,他还推出了自己编剧和执导的影片《被遗忘的影片》(“Forgotten Silver”),这是一部关于被人们遗忘的新西兰电影制作和发明家科林-麦肯齐(Colin McKenzie)的纪录片,曾获得葡萄牙国际幻想电影节(Fantasporto)观众评选奖。随后彼得-杰克逊“销声匿迹”了几年。

1998年8月,彼得-杰克逊再次出山,却惊人地宣布他的下一个计划是执导被称为“世纪之书”的《指环王》。难怪杰克逊没了声息,原来他去改编少儿时的不解情缘----《指环王》。《指环王》三部曲:《护戒使者》(“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双塔奇谋》(“The Two Towers”)、《王者归来》(“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英国现代幻想小说泰斗、牛津大学文学教授J.R.R.托尔金(J.R.R.Tolkein)发表于50年代的经典魔幻小说,曾被译成25钟语言,风靡全球。

杰克逊和他的妻子兼老搭档弗朗西丝-沃尔什经过3年的筹划编写,经时15个月的拍摄,终将这部“最应该拍成电影,但又根本无法拍成电影”魔幻经典的第一部《友谊之戒》异常华丽地搬上了大银幕。影片描述了发生在史前虚拟的中土世界(Middle Earth)史诗般的善恶交锋、超凡的英雄、神奇的物种和强大的黑暗势力。故事范围庞大,人物情节造型众多。为了保持三部曲的一致性,甚至采用了宝利通公司(Polycom)先进的ViewStation群组视频通信系统,来调度150多个不同场景的拍摄。新线公司也投入前期预算2亿7千万美元,保证主创人员的前后统一,使杰克逊成为影史上第一位同时执导3部大制作影片的导演,同时也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首次连续三集电影同时开拍的纪录。影片在景色纯美的新西兰拍摄,一向以视觉见长的鬼才导演杰克逊,凭他那大胆的幻想风格和敏锐感觉,并结合了全新的电脑科技特效,将托尔金的那个充满神秘梦幻色彩的史前中土世界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拍出了影史从未有过的视觉奇观。

这部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一部影片,深得影迷好评,媒体一致称赞“拍出了真感情、真色彩”,仅在北美就获取了2亿943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连续霸占各国票房排行榜首位。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还为杰克逊颁发了电影制作特别成就奖,并先后获取了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第1届美国电影协会最佳影片;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2001年十佳影片;英国学院电影奖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在内的5个奖项。更是一举拿下了当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等13项提名,成为最佳影片强有力的争夺者。三部曲的第二部《双塔奇谋》和第三部《王者归来》也分别于2002年及2003年公映。《王者归来》更是让彼得-杰克逊获得第76届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在内的11项大奖,平了当年《泰坦尼克》的纪录。

彼得-杰克逊与弗朗西丝-沃尔什于1987年结婚,并有两个孩子:比利(Billy)和凯蒂(Katie)。沃尔什从维多利亚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她先后与杰克逊合作过《对付弱者》、《群尸玩过界》、《罪孽天使》、《恐怖幽灵》、《被遗忘的影片》等影片,几乎涵盖了杰克逊所有的执导影片,是他忠实的合作伙伴。她还以《罪孽天使》一片与杰克逊共同荣获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❺ 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里面的短片各叫什么名字

其中有不可不看的精品,也就是 故事性比较强的,如陈凯歌,斯帕克·李伯纳多·贝托鲁奇,沃尔克·施隆多夫 ,沃纳·赫尔佐格,
其他的,说 实话,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围和接受能力,而且那些导演的 作品一向 曲高和寡,不看也罢。
你可以从中选择:
导演 国别 代表作品 十分钟作品
伯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意大利 末代皇帝 水的故事
迈克·菲吉斯 Mike Figgis 英国 远离拉斯维加斯 关于时间 2
伊利·曼佐 Jirí Menzel 捷克 严密监视的列车 一瞬间
伊斯特凡·萨伯István Szabó 匈牙利 摩菲斯特 十分钟后
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 法国 日烦夜烦 面对南希
沃尔克·施隆多夫 Volker Schlondorff 德国 铁皮鼓 启迪
迈克尔·雷德福 Michael Radford 英国 邮差 沉溺于星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dard 法国 精疲力尽 在时间的……

第一部:水的故事(Histoire D'eaux)
Bernardo Bertolucci (segment "Histoire d'eaux") 水的故事
黑白的景致,带着哲思。一个西亚人(我猜想他来自伊朗)听从内心的声音,走到一个陌生的开阔地,草丛旁碰到了酒吧小店的女主人,陌生、寂寞而快速的爱情,当动人的民歌唱起来,他们跳舞、结婚、生子,羞涩温暖的相握,平淡的快乐,最后在一个看似哲人的总结: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不顺利的话语中了了这个异乡人的一点心结。
短短10分钟讲述了几年的时光中过去的故事,非常喜欢里面的女主人公那种安静、恬淡、静默的面容,有种知天命而安然的平凡和喜乐。

贝托鲁奇很关心东方玄学,有过“末代皇帝”和“小活佛”,这十分钟,他的人物是偷渡意大利的印度难民。刚过边境,一个老者来到牛圈前的大树前坐下吹笛,告诉小伙子“我叫××,你会记得我的”,小伙子去为老者打水,碰到了一个意大利姑娘,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和姑娘结婚、生子,有了自己安定的幸福生活。一天他买的新车跌入了河里,所幸全家平安。这时候,他听到了笛声飘来,寻音而至,在牛棚前的大树下遇到了老者。似乎觉悟到了什么,他激动地跪下,附近,偷渡时的来路已通了铁轨,火车隆隆驶过。
故事名曰“水的故事”,似乎也表现了像水般平静流淌的生命。然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水流偶尔也会受阻。总有些东西是不变不动的,是老者所象征的领悟?我不得而知,也远远尚未悟过。
故事中,有两处性器的暗示,而两次都以成长变化紧密相关。一次在刚到意大利姑娘家的印度男子洗澡时,肥皂刚碰到内裤,镜头一转,他和她结婚了;第二次在婚礼的喜庆中,新娘子羊水破了,镜头一转,他们的小孩长大了。这两点也都是生命的重要过程。
十分钟的影像里生命已经过了许多年,如水流不停歇,这个时候如果回头一看,或许能等等那被自己走得太快而拉下的灵魂。

第二部:关于时间 2
Mike Figgis (segment "About Time 2") 关于时间 2
用了试验电影的常用手法,麦克.菲吉斯(“离开拉斯维加斯”)在这十分钟里将屏幕分成了4块,是要将10分钟的信息量扩大到4倍?
开始的画面让我感到菲吉斯或许是把一个罪案过程从时间上打乱,当然4个空间注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电脑荧幕语无伦次的打出“一把楼梯,她停下,转向我,她,身着长群,举起了,躺下去”。影像上是诡异且绚丽的,似乎作者在等待观众梳理处这种显得无序的画幅关系。渐渐地,可以感到上面的2个画面和下面的2个画面是一把楼梯的上下关系。楼上一间房电视开着,女子在另一间房弹奏着舒伯特的钢琴曲;楼下的男子听见钢琴,慢慢地上着台阶。而故事也从上台阶的时刻开始明晰,人物关系渐渐呈现,基于观影经验而得出的故事前因可以想到。(以下文字可能影响观赏快感,建议观影前别看)
这其实是一个类似“鬼眼”和“人鬼情未了”般的故事,新的死者魂灵回归人间,驻足10分钟,得知自己的已死去的事实,接受现状,重新走下楼梯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安息。
这10分钟,是让魂灵回望的10分钟,这个时间通过楼梯连接了生死两界.

第三部:一瞬间
Jirí Menzel (segment "One Moment") 一瞬间
伊利.曼佐(“严密监视的列车”)这10分钟印象般地传达了一种关于回忆的情绪,并缅怀了流逝的美好时光。
午后、果园里,一切都是那么慵懒,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序曲”。果园里的老人躺在树下,昏昏欲睡,镜头里满是丰收的颜色。而他的幻觉里些泛黄但精致的黑白电影片断。“十分钟,仅仅是短暂的片刻”,这片刻应该是美好的,你可以用它回顾爱情,越来越多的泛黄记忆的影像里,我们发现了他是一个老去了的电影明星。拿着球拍,蹬着单车的青春女孩从果园外掠过,老人羡慕地注视着,惊鸿一瞥间,他被栏杆铁丝挂了一下。熟透了地苹果从树上坠下,打到了他的头。“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更为漫长”...
凝固在胶片上的形象忠实地纪录了我们的生命瞬间,在这些胶片的纪录中,我们老去。当用短暂的十分钟来回忆,除了叹息,更多的应该是美好。
“时间摧毁一切,回忆挽救一切”。

第四部:十分钟后
István Szabó (segment "Ten Minutes After") 十分钟后
上个故事提到“十分钟,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这个瞬间,在一生中或许平淡无奇,经常如此。但也可能成为成就一生的瞬间,或者另一个极至--毁灭一生的瞬间。
伊斯特凡.萨波(“靡菲斯特”)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毁灭性的瞬间,毁灭的地点和对象都是家庭。
妻子在为丈夫准备结婚周年的烛光晚餐,电视里反复教着英文人称代词的变化。酒鬼丈夫醉醺醺地回家了,他还要喝。丈夫发起了酒疯,妻子随手拿起餐刀,悲剧酿下了。她招来救护车,丈夫走了,接着,警车也来将妻子带走了。她挣扎着,说要跟丈夫去医院,电视里,英文教学节目继续着......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表意和象征成分的故事。它仅仅残酷地证明着十分钟里足够发生毁灭一生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在世界上太多太多,无所不在。我们既然逃脱不出时间,我们该如何避免悲剧呢?克制还是其他更多的品质...

第五部:面对南茜
Claire Denis (segment "Vers Nancy")面对南茜
系列片唯一一位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军中禁恋”、“不知不觉爱上你”)作品,比较随意地拍摄了火车到站前十分钟一男一女关于异乡人身份的对话。
法语已经很熟练的男子对对面的女子谈及作为异乡人的他对法国的不可言表的浓厚情感,关于这种在异地的兴奋感受,言语难以表达,但两人都愿意用有限的词藻去挖掘这种感受。10分钟,在火车上穿越了不少空间,这种穿越于异乡男子看来更是一种带有满足感的超越。即使在异乡,他也相信着时间能将陌生消融,于是,他爱旅行,爱空间变化的兴奋感。包厢外吸烟的黑人进来了,说:“快到站了!”两人关于时空的讨论也就此结束,男子说:“时间结束了一切。”
个人感觉克莱尔.丹尼斯处理这十分钟命题作业过于随便,用这种“直接电影”的方式表达对话者的关心焦点,而对命题显得关注不够。大家火车到站前的10分钟又是怎么样的呢?

第六部:启迪
Volker Schl?ndorff (segment "The Enlightenment") 启迪
启迪,典型的德国人爱关心的哲学问题。沃克.施隆多夫的这个故事基于一位德国中世纪哲人的诗句,画面拍的很精致漂亮,更以哲人关于时间定性的诗句作为画外音贯穿全片。至此,“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片里除了早已过世的鬼才法斯宾德外,德国新电影运动四杰的其他三人悉数到齐。Paul Engishby单独为这个片断配了乐。
开门见山提问“时间是什么”,这个古代哲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他的理解。泛着绿光的湖面上,各种“此刻”存在的人物生活、玩乐着。“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表述这些观点时,镜头也巧妙地符合着画外音,让观众能感受到哲人观念里这种时间的确切存在。Paul Englishby大提琴的长音引出了苍蝇的动机,苍蝇此时似乎成为了时间观念的见证者。渐渐地,人物间越来越有联系,故事漂亮地展开了。刚才哲人表述的三个现在时间,被引申:过去的现在就是回忆、现在的现在就是沉思、未来的现在就是展望。故事里,是一个家庭正在展开的野外烧烤派对,一群时尚的年轻人也来了,苍蝇与大提琴的声响里混入了重型电子舞曲。画外音依旧阐述着哲人对时间的观念。故事的结尾是一个触电事故悲剧,同样触电的还有苍蝇。死亡如此突然,“这一切发生在一天里,却像在我们一生里的事情一样,向上帝坦白,我还不知道时间为何物。渴求上帝给我指引,给我启迪”。
导演的观念通过画外音配合恰当地画面巧妙地传达出去了。如果单有影像或单有画外音,这个“启迪”的传达必然是枯燥的,幸得大师之手,发现理解古代哲人圣贤的思想也可以是轻松的。
10分钟,发生了一生的事,而至死,谁又能真的明白时间。

第七部:沉溺于星
Michael Radford (segment "Addicted to the Stars") 沉溺于星
迈克尔.雷德福(“1984”)讲述了一个科幻故事,科学暂时未能企及的那里属于幻想,那也是人类思考的最远处,所以科幻故事常常蕴含了太多太多。
女声用仙音在唱咏着数字化的世界,精细的仪表显示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流逝在高科技下是以微妙计算的。宇航员拾起地上物品的一瞬,仪表显示飞行器已经过许多光年,到达了2146AD。以不断的时空飞行为使命的托马斯上校或许对任何一个时空都无法熟悉,因为他的现实时间消磨在时间的超越里。在陌生的2146年世界,他满屋目的地走着,享受着片刻的“真实时间”。上校来到一所住宅,见到一个老者,老者万分激动,而上校却保持着平静、压抑着时间错位带来的失落,原来老者竟是年轻上校的儿子。上校继续着他的时空旅行,在一片土地上放下儿子年轻时的照片。
看似荒诞的故事,在强大的科学技术面前却不荒唐。这样的科幻小品不带任何批判色彩,只是隐约地表达着些许苦衷。
时空的穿越让你不会老去,你却无法融入和熟悉任何一个时空,必须背弃自己原有的生活、家庭,最终悲剧式地在时间穿越里被时间所抛弃。

天上方一日,地上已百年。你去哪里了,我在这里等你,很久很久了。
宇航员从太空回到地面,他回家看望他的孩子,当躺在椅子上垂暮的老人对着年轻的他吃力地说出:爸爸,我爱你。方让我明白他们之间的牵连。看着年迈的孩子,他放下那块从外星球上拿回来送给儿子的礼物——一块石头,静静地离开。
大桥上,他孤独地走着,他又终将是一个人。
我是那么清晰地记得,那只温柔的手,把他最亲爱的孩子的照片,永远地留在了在那个灰色的星球。

第八部: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Jean-Luc Godard (segment "Dans le noir temps") 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所有15个导演里资格最老的戈达尔出场了,热衷于出杂锦集的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表现他强大创作功力的机会,于是拍出来的东西让人吓呆了。“红旗还在飘扬,老头更有力量”,74岁高龄的他依旧是电影的急先锋。
这10分钟,他把自己放在一个时间漆黑的处境里,分别用10个“××的最后几分钟”来阐述短暂的十分钟。这十分钟用了极简主义的配乐原则,钢琴反复演奏着简单的几个音阶,大提琴隐约地拉着钢琴的进行。这段配乐由安娜.玛丽.梅维尔创作,亚历山大.马尔特演奏,已经收录入ECM公司的唱片中,编号1591.
郊外荒野,点着的火把堆。孩子问:“为什么在黑夜里要点燃火把?”老者回答:“可能因为这个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用火把来照亮,用来驱走什么,带来什么,特别是面对人群,我总觉得有如此的需要。”
1.青春的最后几分钟:一个女士抢了一把枪对一个年轻小伙子说:你是要现在结束生命还是漫漫死去?小伙子选择了马上!结果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倒下!嘴里喊着“妈妈!” 他就这样的走了,带走了一切...
2.勇气的最后几分钟:炸弹落下,满身血圬的女人。画外音“保拉,我不知道你是否害怕?”。
3.思想的最后几分钟:女孩在清理书,并把一些书丢入垃圾堆,书名“有思想的幸福”,丢了书,就是背弃思想?放弃幸福?最终书籍还是进了垃圾车。
4.记忆的最后几分钟: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戈达尔式的字幕跳出“不失效的”。
5.爱情的最后几分钟:香颂唱着“告诉我你不会离开”,然而镜头却是离婚场面,关于告别以及一无所有的最终。
6.沉默的最后几分钟:戈达尔作品“小兵”中主角布鲁诺被阿拉伯激进组织行刑逼供的镜头再现,他沉默不语。布鲁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嘴硬,并不是为了理想,是为了面子吗?
7.故事的最后几分钟:女人在树下朗诵着关于死亡和神往天国的诗,然后躺在海边死去,男子和女子的声音:“她永远地走了”。
8.恐惧的最后几分钟:巴尔干战场,炮火连天。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巴尔干,恐怖就在于此,在于“习惯”。
9.永恒的最后几分钟:耶稣受难,字幕又一次跳出“永垂不朽”。
10.影片的最后几分钟:洁白投影屏幕垂直方向上翻滚。
最后的意象:木偶在版画前舞动,多个声音说着:“他说,黑夜;她说,黑夜;他们说,黑夜。”
在时间的黑夜里,于戈达尔是影像狂乱表现的十分钟。任何事物都受时间制约,时间都让他们有着最后的几分钟。而时间本身,会消亡进黑夜吗?或许不会,因为黑夜也有着最后的几分钟。戈达尔不敢想,我们也不敢想:时间的最后几分钟会是什么样子的。

DISK2:The Trumpet
影片时间:1小时28分10秒

导演 国别 代表作品 十分钟作品
阿基·郭利斯马基Aki Kaurismaki 芬兰 没有过去的男人 狗没有地狱
维多·艾里斯Victor Erice 西班牙 南方 生命线
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德国 天谴 几千年前
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 美国 神秘火车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 德国 巴黎德州 距离托那12英里
斯帕克·李Spike Lee 美国 丛林热 我们将被掠夺
陈猸歌Kaige Chen 中国 霸王别姬 百花深处

第一部:《狗没有地狱》Dogs Has No Hell(芬兰)
导演:阿基.郭利斯马基Aki Kaurismaki
郭利斯马基老班底的另一部短片。从一开始宣称躺在铁轨上只是因为「火车误点了」,到中间「为了爱情」带着女人远赴西伯利亚,完全都是郭利斯马基一贯的风格与调性。就是那种冷冷的幽默,与静静的热情澎湃。
我最爱后面那一句「看祖国是否还在」。

第二部
《生命线》Lifeline (西班牙)
导演:维克多艾利斯Victor Erice
画在手上的表,呼吸、除草、打铁,所有的声响如此的有规律所有的声响都是生命流动的足迹。这部短片拍的是一个新生儿脐带出血,稍晚才被发现。而拍得格外宁静祥和。

第三部
《几千年前》Ten Thousend Years Old (德国)
导演: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荷索的纪录片,记录巴西亚玛逊河流域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片子的前半段是英法探险队第一次的接触,后半段则是二十年之后,他们再度回去寻找这个部落的残留。
乌哈乌呼族接触到所谓的现代文明,脱离石器时代的生活时,他们也一并感染上水痘与感冒,许多人甚至因此致命。失落的数千年里,他们保持着纯净,但也少了免疫力。
二十年之后,乌哈乌呼正逐渐被时间再次抛弃,新的一代甚至以自己的存在为耻。日月的变动对他们来说是实际的,而手中的闹钟滴答滴答,却只是抽象而游离的存在,象征着自身一点一点的流逝,而无以挽回。

第四部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Int.Trailer.Night.(美国)
导演 吉姆贾木许Jim Jamusch
这部短片在说的故事是辛苦的女演员。她在休息的十分钟里不断地被打搅,整理头发、检查收音线,除了讲电话之外甚么事也做不了。十分钟里,其实并没有任何休息可言。对了,这部片子用了郭德堡变奏曲呦。

第五部
《距离托那12英里》12 Miles to Trona (德国)
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
不小心吃了过多迷幻药的中年人,正在跟时间赛跑,要在自己还清醒的时间内,想办法开车到最近的医院。沙漠加上迷幻药,变幻的光影疏落,实在是相当漂亮的景致。

第六部
《我们将被掠夺》We Wuz Rubbed (美国)
导演:斯派克李 Spike Lee
这是访谈高尔幕僚的纪录片,纪录着高尔与布什的选战开票日,从电视拨报高尔落后数十万票,到高尔的幕僚阻止他上台宣布败选的十分钟。可能是我不关心美国政治的关系,所以并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触;但是那十分钟内的紧张与情绪牵引,确实是在这部短片里表露无遗。

第七部
《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 (中国)
导演:陈猸歌
好酒陈瓮底!这是一部特有感情的好片子。冯先生是个老北京,住了大半岁月,看过花开花落。房子早已拆了,但他的心还留在过去,埋藏在那棵家族的大树下。搬家工人装模作样的搬着只存在于老先生视野里的家具,再加上那一口北平土话/京片子,突然又有了那种传统相声的喜感。而藏在传统段子里的那种深沉哀痛,却也一点一滴地表露无遗。那种昨日琼楼玉宇今日黄花的辛酸!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403008.htm

❻ 知名科幻片导演

1 《银翼杀手》 1982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作为各种科幻片榜单的“常年霸主”,《银翼杀手》的第一名来之不虚。整部电影的概念远远超出了它所处的时代,场景、布景和斯科特的拍摄与剪辑又是那么老练而独到,致使很多场面都“烧录”到影迷的脑海中无法抹去。影片的美工设计极为出色,那些弱光下的摄影和未来光怪陆离的场景都成为了经典。影片表面上讲述了人类和复制人的关系,而从哲学上来说,导演探讨的是一个人应该如何去“认识自我”和“寻找身份”的古老命题。
2 《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 1980 导演:厄文·克什纳
这是星战系列的第五部电影,也是正序的第二集星战。仅仅从剧情上来说,这一集的故事最为复杂和丰满,是整个星战系列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并不是一手开创了星战系列的乔治·卢卡斯,而是他在南加州大学念书的老师厄文·克什纳。当时卢卡斯忙于公司的事物分身乏术,才找来了恩师代班。没想到多年之后,别人手中的“山寨”星战竟然成为了民意中最好的星战电影。
3 《2001太空漫游》 1968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2001太空漫游》是库布里克公认的巅峰之作,也是影史上最难以理解、最发人深省的作品之一。褒奖者认为影片充满了哲思与反省,对人类的起源、历史和未来做了极为深刻的思考;而批判者则认为这部影片大走形式主义路线,是一部徒有其表的形而上的电影。除掉这些文本和意义上的讨论,单从影片本身艺术性来考量,你会发现这是一件堪称完美的艺术品。片中大量古典乐的运用,更是增强了这种手工艺品的完美性和统一性。
4 《异形》 1979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雷德利·斯科特在这部电影对未来世界做了大量大胆的、极富创作力而又真实的幻想。他创造出了一种极为恐怖的怪物,并成功地将科幻和恐怖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了“科幻恐怖片”这个亚种。《异形》的完美在于它能从多个维度上进行欣赏。作为科幻片,它是一流的;作为恐怖片,它能让你吓个半死;而作为动作片,它又极为精彩。
5 《星球大战》 1977 导演:乔治·卢卡斯
1977年的这部《星球大战》开创了一个伟大的电影系列,并一度成为了美国流行文化的标志和传奇。在当年,这部电影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式,改变了观赏电影的审美方式。影片中的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美术风格彻底改变了该类科幻片的美学预设。从此之后,任何太空飞船的外形都从《星球大战》中有所借鉴。用斯皮尔伯格的话来说,这部电影不仅改变了观众如何看电影,而且还改变了如何拍电影。
6 《ET外星人》 1982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外星人形象,而且这个相貌奇特的外星人还喜欢喝可乐,吃巧克力豆,并且和地球上的孩子们建立了纯真的友谊。很难得在“外星人入侵”的情节中看到这么富有人情味并且令人忍俊不禁的片子。这可能是斯皮尔伯格拍摄过的最有人情味的电影,也有可能是历史上最有童趣、最美好的科幻片。此外,它更是一部童话和家庭片,影片带着幽默、抛弃了说教和指责成为了跨越时代的经典。
7 《异形2》 1986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异形2》没有照抄雷德利·斯科特在1979年完成的经典之作,卡梅隆没有把异形简单地塑造成嗜血的怪兽,相反,它的嗜血和杀戮首先是出于本能,其次是出于生物“护幼”的本性。《异形2》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R级电影。除了创下了首部票房过亿的R级电影的记录以外,还收获了5个奥斯卡奖的提名,其中包括希格妮·薇弗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8 《盗梦空间》 2010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迄今为止,在诺兰的电影里,我们唯一体会不到的词就是失望。《盗梦空间》是一部集科幻片、爱情片、动作片和文艺片于一身的电影,诺兰成功地做到了面面俱到,而且每个方面都滴水不漏,无论是盗梦的理论还是人物的情感,都能够自圆其说。按照诺兰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诺兰剧本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当代导演无人能出其右。
9 《黑客帝国》 1999 导演:沃卓斯基兄弟
跨在新千年门槛前的这部《黑客帝国》给新世纪的科幻片定下了一个几乎无法超越的标杆:无论是从视觉效果还是从故事设定,抑或是从科技的那种炫酷感上来说,几乎没有没有新的科幻片能和《黑客帝国》相提并论。而且,《黑客帝国》中所显露出来的那种对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生命形式和状态的重新思考也极为深刻。上映之后,影片积攒了大批的粉丝,这些人不遗余力地研究这部Geek电影中的Geek文化,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Geek。
10 《终结者》 1984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作为一部开天辟地的电影,作为卡梅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处女作”,《终结者》的先锋性、原创性和开拓性都是有目共睹的。这部电影中不仅有阿诺、有肌肉男、有时空旅行、有复杂的故事和设定,更重要的是它为影坛送来了卡梅隆和终结者——前者成为了日后的票房霸主,后者和“I will be back!”则一起变成了银幕传奇。整部影片颇有些黑色电影的感觉、恐怖气氛渲染到位,而且当时不多见的电子音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11 《阿凡达》 2009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虽然《阿凡达》的故事没有什么稀奇、主题也是老套,但视觉效果却足够令人目眩神迷、忘乎所以。在3D的夹击之下,“看电影”这个词已经不再能形容观赏《阿凡达》的观影体验,它更应该改成“体验电影”。毫不夸张地说,3D这门并不时髦的技术在卡梅隆的手中重新焕发出了魔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能只有到了人们对3D已经习以为常的时候,电影才能回归内容、故事和人物本身。”
12 《回到未来》 1985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
一部强劲的早期穿越喜剧作品。应该说,影片的喜剧色彩已经超过了科幻性。在这部电影里,罗伯特·泽米吉斯大玩成人的“限制级元素”,比如和自己的妈妈恋爱、高中生抽大麻、强奸未遂、从恐怖分子手中买放射性元素玩穿越——你能想象这只是一部PG级的电影么?《回到未来》三部曲都是经典之作,它们经典到可以让人忘记这是一部科幻片。可能这才是科幻片的最高境界——“忘我”。
13 《死亡幻觉》 2001 导演:理查德·凯利
应该说这是一部“非主流”的好莱坞电影,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好莱坞和美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但是导演却的确实验了另一种讲述故事的方法——而这仅仅只是他的处女作。影片很难理解,并且一直在自身的故事框架内寻找答案,只是到了电影结束的时候,答案还没有出现。导演留下了许多疑问等待观众自己去解决,只是有多少人会有这个闲心去做这部Geek电影的“Geek”呢?
14 《第三类接触》 1977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在那个爱喝可乐的ET之前,斯皮尔伯格试水拍摄了一部讲述人类和外星人友好接触的影片:《第三类接触》。相比较《ET外星人》,这部电影较为晦涩,但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还是一如既往地展现出了自己对于特技的熟稔使用——可以说,在这样的科幻片中,特技、奇观本身就是观影的快感来源。法国大导演特吕弗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科学家,表演还算可圈可点。
15 《终结者2》 1991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比起《终结者》,《终结者2》可能在故事和人物的开创性上略逊一筹,但是在娱乐性和消遣性上,影片可算是那个时代里的佼佼者。崭新的CGI技术完全改写了电影的技术史,而观众看到吃了枪子、化成水和“拔地而起”的液态机器人也一定会惊讶地不知所终。阿诺在这一集里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了,而是一个懂得了学习和情感的“铁男人”。
16 《怪形》 1982 导演:约翰·卡朋特
与其他的纯粹的科幻恐怖片相比,《怪形》显得卓尔不群,原因之一是杀死人类的直接凶手并不是外星生物,而是人类自己。两相比较下,人类的丑陋与短视,已跃然于胶片之上。卡朋特在这部电影中展示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才华和导演功力,而且当年只有22岁的罗伯·伯丁为影片设计的“怪形”的外貌也令人惊叹。特效方面,卡朋特找来了斯坦·温斯顿,他赋予了怪形以生命。
17 《星际迷航》 2009 导演:J·J·艾布拉姆斯
《星际迷航》的电视剧拍了700多集,电影也拍了整整十部,可是它在国际的影响力还不及一部《星球大战》。好在J·J·艾布拉姆斯及时对影片进行了改良,才使得企业号重新上路。整部影片笑点和高潮频出,绝无冷场之虞。而且在艾布拉姆斯的掌控下,既没有抛弃原作中的精髓,也没有主动放弃新观众。可能星迷会觉得太爆米花、太无趣、太普通,但它还是成功地将另一批影迷转变为了“星迷”。
18 《决战猩球》 1968 导演:弗兰克林·斯凡那
1968年版本的《决战猩球》通过了一个倒置的进化链的假设,讽刺了人类社会的,尤其是美国社会的宗族歧视行为。影片涉及了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从公民权、种族问题到进化、宗教、战争等等不一而足。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在于那个震撼性的结尾,当主角向猩猩证明了人类在地球上的文明之后便骑马离去。可是不久之后,他却在海滩上发现了自由女神像的残骸。至此,他才恍然大悟,这个被猩猩统治的星球就是曾经的地球。
19 《侏罗纪公园》 1993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恐龙之类的巨型猛兽一直是人类的幻想或者说意淫来源,在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中,这种想法成为了现实。影片中最大明星和最大的噱头就是那些工业光魔打造的恐龙,它们的逼真程度令当时的观众咋舌。CGI技术也第一次在银幕和商业上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有人评论影片说,直到电影结束,他还恍惚在游荡,直到自己相信恐龙真的存在为止。
20 《机器人总动员》 2008 导演:安德鲁·斯坦顿
作为一部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中展示出的拳拳情意、暖暖爱意足以让人无语凝噎并彻底忘记这是一部动画片。影片中的情感是重头戏,而科幻——只不过是两个机器人爱情的底色。皮克斯的造型设计一直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部分,在《机器人总动员》中,无论是windows风格的Wall-E还是苹果风格的Eva都让人心生怜悯,电焊人和缺乏运动的肥胖人类也让人忍俊不禁。
21 《天外魔花》 1956 导演:唐·希格尔
干净利落的剪辑、步步为营的剧本、稳重到位的表演,这一切都把这部名为《天外魔花》的低成本B级恐怖片推到了影史经典的位置。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并不在于表现人类是如何从植物中成长出来的,而是在于传递出了一种深深的恐惧感、无助彷徨感和不可知论。当周围的人都是“异己”的时候,一个人怎么才能独善其身呢?站在这个角度上说,影片对当时在美国横行的麦卡锡主义有一定的警世作用。
22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2004 导演:米歇尔·冈瑞
把这部电影定位在“科幻片”上有些勉强,毕竟这部电影的“奇幻色彩”大于“科幻色彩”。感谢查理·考夫曼的故事和他改写的剧本,抹去记忆的情节令人惊奇也令人感喟。法国导演米歇尔·冈瑞用童话般的色彩和玄妙的特技把这个故事美丽而动人地展现在了银幕上,在观赏影片的时候,人们甚至会有种“顿悟”的感觉。金·凯瑞、凯特·温丝莱特和克尔斯滕·邓斯特的黄金自合让人过目难忘。
23 《机械战警》 1987 导演:保罗·范霍文
范霍文初入好莱坞,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英雄。影片巨大的优点,那就是不过不失,所有的布景、台词、特效都在为主题服务,没有任何喧宾夺主的元素出现。在视觉效果上,影片做到了简洁而又得体,没有出现败笔;在叙事、剪辑上,范霍文采用了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的叙事手法,这与影片的硬派科幻风格相得益彰。
24 《少数派报告》 2002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有人觉得《少数派报告》是一部不着四六的、商业艺术两不靠谱的尴尬电影。但如果平心静气地来看,它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科幻动作片。影片的前40分钟,可以当成是动作大片来看,而后40分钟则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这两部分并没有全然分开,而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结尾多少有些“狗血”,致使格局没有它所展示出来的那么宏大。
25 《发条橙子》 1971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奶吧、生殖器隐喻、无穷无尽的色情场面和暴力场面,对集体性暴力的一种幻想和描述、可怕可怖的洗脑等等元素使得《发条橙子》成为了库布里克的杰作,也让它成为了众多卫道士喉咙中的“鱼刺”。如果抛开社会意义,仅仅只是看影片本身,这是一部算得上“美好”的影片:漂亮的镜头语汇、莎剧一样的对白和别出心裁的美工布景,都让影片本身成为了艺术品。
26 《大都会》 1927 导演:弗立兹·朗
这是默片时代最昂贵的一部电影,也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为了拍摄本片,弗立兹·朗烧掉了500万德国马克,那是在1927年。影片上映后曾经遭到了广泛的批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萧条时期的德国工人并不是累死累活工作的问题,而是他们根本找不到工作,也就没有机会在工作中累死累活——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影片的价值也逐渐开始显现——它像是箴言一样精准地预言了未来世界的发展。
27 《疯狂的麦克斯2》 1981 导演:乔治·米勒
相较于前作,《疯狂的麦克斯2》的预算更足、场面更大、追车更火爆、末世的布景和造型更颓废更逼真。而第一集中欲说还休的“反乌托邦”情节在这一集中才显得昭然若揭。影片用写实化的手法描绘出了后核战时代的世界图景,导演没有渲染暴力,但也没有对暴力扭扭捏捏。那种惨白的世界、像是动物一样争夺“生存权”的人类亦成为了该类电影中的“保留元素”。
28 《12只猴子》 1995 导演:特瑞·吉列姆
影片带有极强的特瑞·吉列姆的个人化色彩,也带有极强的宗教和玄学的色彩。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翻拍自法国新浪潮中一部令人费解的电影《堤》。其导演是新浪潮中最令人不解的克里斯·马克。这部被马克称为“影像小说”(photo-roman)的电影由一系列照片配以诗歌一般的旁白组成。《12只猴子》的监制很早就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在他的推手之下,翻拍片《12只猴子》才得以出生。
29 《铁血战士》 1987 导演:约翰·麦克蒂尔南
这部电影的经典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科幻片,影片提供了一个供后世不断改编和致敬的外星怪物、它说着外星语言、只猎杀战士、杀人武器先进、而且还把头盖骨当做战利品收集;作为动作片,影片中的杀戮够血腥、够暴力,阿诺的表演也足够给力,如果还要再拉上一个什么条件的话,那就是幽闭的丛林,这种环境设置也为影片平添了几分神秘的恐怖感。
30 《妙想天开》 1985 导演:特瑞·吉列姆
只要你反对集权主义,只要你看过奥威尔的《1984》,那么你对《妙想天开》里的未来世界就一定不会陌生。《妙想天开》假定了一种注定要失败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高度集权、高度统一、扼杀个体自由。特瑞·吉列姆用自己独特的“怪诞方式”揭露了这种政权的邪恶本性。这部电影的风格可以用“白日梦”三个字来形容,那个一只苍蝇毁灭一个集权社会的情节是典型的“白日梦”——因为集权社会本身是不可能被这样毁灭的。
31 《暗淡的星》 1974 导演:约翰·卡朋特
虽然这部电影在约翰·卡朋特的履历表上并不显著,但是影片因为卡朋特那种一贯的“怪咖级特色”和黑色幽默而在科幻片的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卡朋特没有什么钱,他和丹·欧班农只用了六万美元就拍出了这部电影。但是他有喷薄而出的想法和稀奇古怪的念头。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概念先行”、依靠想法和出奇的黑色幽默而取胜的影片。
32 《索拉里斯》 1972 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虽然塔可夫斯基本人对《索拉里斯》不置可否,但这仍然是一部大师的作品——也是大师最具争议的作品。影片故事非常形而上学,说的是一组苏联科学家到索拉里斯行星上研究“海洋”,后来才发现这看似海洋的东西其实是行星的“大脑”,海洋的波动能影响到宇航员的心智和记忆。影片中表现的对外星的探索反过来也就变成了人类对自身思维以及灵魂的寻找,对外星球的研究也便成为了对自身潜意识的考量。塔可夫斯基把心理学融进科幻片中的创举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的无限可能。
33 《第九区》 2009 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
在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的笔下,这部电影是一部让当年暑期档好莱坞大片“蒙羞”的佳作。的确,写实化和纪录片化的镜头语言、颠覆性的科幻故事、对人性和“虫性”的深刻描写和那个算是半开放式的结尾,真的让当年上映的《变形金刚2》有那么点“无地自容”。 “思想”的转变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隐喻:人类如何对待异己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影片中人类对外星人的“种族隔离”,可以看成是对人类的“种族政策”的反讽。
34 《星河战队》 1997 导演:保罗·范霍文
在科幻动作片的领域里,有一个把战争片和怪兽片融合在一起的先头兵,这就是保罗·范霍文的《星河战队》。在这部电影中,范霍文毫无顾忌地拉上了一整支部队,在地球上和死不绝的外星怪物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虽然说影片本身乏善可称,但是范霍文要把这部电影打造成科幻片标杆的愿景还是实现了,影片在当时创纪录的使用了550个特效镜头,并开创了与外星怪物“巷战”的先河,《洛杉矶之战》肯定从中得到了不少灵感。
35 《光明战士阿基拉》 1988 导演:大友克洋
大友克洋一贯喜欢“爆破”性的主题,这部《光明战士阿基拉》深得其中三味。影片的背景是在未来的日本,主题是关于人类末日和自我发现与救赎。整部动画片除了保留有大友克洋的一贯的工业化和冷峻的特色外,还异常的真实。可以说这种真实性已经超越了动画片和电影的承载力而达到了启示录和预言的高度。即使今天再看,也一点没有老态与拖沓之感。
36 《苍蝇》 1986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苍蝇》是一部无法忽视的Cult杰作,影片在给予人们恐惧和惊吓的同时还让人们反思:科学在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控制不受控制的科学反过来否定人类本身?柯南伯格在影片中想传递的无非就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剥夺了人性的批判的观点。关于“苍蝇”,有人认为这是在隐喻艾滋、癌症之类无法被治愈的疾病,还有人认为这是在隐喻年龄增长这样人类无法抵抗的事物。
37 《地球停转之日》 1951 导演:罗伯特·怀斯
1951年,世界处于冷战之中,这部电影的诞生显然带有某种“警世”的特征,因为外星人千里迢迢地来到地球,就是为了告诫人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种处理方法和当年的主流科幻片南辕北辙,所以影片也就在时间的洗汰中挺立了下来。冷战结束后,影片的反战内容被进一步解读成了“耶稣传递福音”,意义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历久弥新。片中的地球人没有什么力量却自不量力,没有人能理解“和平”的含义,一切问题都要通过核弹和国家暴力来解决——怀斯对冷战的讽刺可见一斑。
38 《全面回忆》 1990 导演:保罗·范霍文
当科幻遭遇动作明星,我们就得到了“科幻动作片”。在这类电影里科幻色彩往往只是底色的一种,而动作明星的个人魅力才是影片的“重头戏”,《全面回忆》就是这么一部电影。著名的保罗·范霍文召集来了《机械战警》的班底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把前州长阿诺塑造成了一个有勇有谋、有肌肉有智慧的平民英雄。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好莱坞最后一部大规模使用微缩模型拍摄的大片。随后,数码时代和CG动画就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39 《月球》 2009 导演:邓肯·琼斯
邓肯·琼斯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充满哲思、令人动容。虽然在近些年,这种令人难以下咽的英伦范科幻片格外少见,但是大卫·鲍伊的儿子却让我们看到了它并未绝迹。山姆·洛克威尔的独角戏沉静而深邃,让人很容易对其产生情感上的投射,正是这种情感交流才成就了影片的颠覆性结尾。可以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拍摄过的最具家庭气息的科幻片,我们蓦然发现,原来科幻片也可以这么安静和文艺。
40 《独立日》 1996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你可以形容这部电影大而无当,也可以将其视为神作,更可以只是把它当做测试影音设备的发烧天碟——但有一点你不能否认,那就是这部电影看得人酣畅淋漓,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爽”。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好莱坞用这种无法复制的电影攻克了世界影坛。《独立日》开创了一种科幻片的故事模式,那就是在电影中,弱势的一方往往会因为机缘巧合、发现对方的致命弱点而获得最终的胜利。
41 《电子世界争霸战》 1982 导演:史蒂文·利斯伯吉尔
影片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并不出彩,但是《电子世界争霸战》的概念、风格和技术却是划时代的。导演史蒂文·利斯伯吉尔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和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成为了第一部描绘虚拟空间的科幻电影。毫不夸张地说,后世几乎所有的同类影片都收到了本片的启发。而且电子游戏以及Geek文化也从此开始了勃兴的发展。影片还是史上第一部用CG和真人结合的方式完成的特效电影。
42 《五百年后》 1971 导演:乔治·卢卡斯
乔治·卢卡斯的长片处女作,片名THX1138指的是一个追求独立思考能力的工人,他主动要求摆脱思想控制。影片有着极强的形式主义倾向,塑造了一个类似于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展示的集权世界。从这部处女作里我们能看到卢卡斯日后创作的一些倾向:科幻、乌托邦、斗争、反抗等等。如果说《星战》系列是卢卡斯写的通俗小说,那么这部电影则当之无愧的是一本充满哲思的散文诗。
43 《禁忌星球》 1956 导演:弗雷德·威尔科克斯
这是一部大投资、大概念、大制作的科幻片。影片中有一个拟人化的机器人,比《星球大战》中的那个机器人要早了20年。虽然影片的特技在今天看来已经是“粗制滥造”,但所揭露出来的“仇恨即怪兽”的人文伦理思考却显得与时俱进。可以认为这部电影启发了卢卡斯拍摄《星球大战》,间接地对《异形》和《黑客帝国》产生了影响。此外,这部影片还开创了一个“外星时代”的到来:机器人、异形、超自然机器、太空飞船和外星球都成为了下一个时代里银幕上的标志。
44 《萤火虫》 2005 导演:乔斯·韦登
观赏这部影片的时候,乔斯·韦登撰写的那些闪耀着小聪明的干练、诙谐的台词是最令人愉悦的体验。虽然有人认为整部影片都是在故弄玄虚,都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但不能否认,乔斯·韦登在影片中很好地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并一直把这种悬念留到了最后。这是一部“以人为本”的科幻片,它告诉人们,不用卢卡斯的那种堆砌外星生物的模式,也一样可以拍出一部有趣的“星战片”。
45 《哥斯拉》 1954 导演:本多猪四郎
哥斯拉这名字出自日本流行小说家香山滋的同名小说,在原作中,哥斯拉是来自外界的巨大破坏者——在1954年的日本,这个破坏者指的是核战争——对于原子弹的记忆,大和民族要比我们深刻得多。影片公映后,受到了日本青少年的追捧,于是在接下来的50余年时间里,哥斯拉被改头换面地28次搬上了银幕。这个怪物在银幕上不仅见证了电影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见证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46 《人工智能》 2001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47 《天降财神》 1976 导演:尼古拉斯·罗格
48 《飞侠哥顿》 1980 导演:迈克·豪杰斯
49 《命运之门》 2004 导演:什恩·卡鲁斯
50 《太空英雌芭芭丽娜》 1968 导演:罗杰·瓦迪姆

❼ 有一部陈凯歌(好像是)与国外九大导演各自拍一部十几分钟的小影片合起来的一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十分钟,年华老去》 是陈凯歌

由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拍摄,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15位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每位导演在10分钟内所选择的主题和题材不拘一格。这十五部短片分为大提琴篇和小号篇。

❽ 通常,电影的导演剪辑版都是在电影上映后多长时间后才出

其实不一定每部电影都会出……而且导演剪辑版也不一定就比公映的版本好看。如果出的话,时间也不固定,有可能要一两年后甚至更久都有可能,一般就是出DVD吧。

❾ 求一部美国电影《证人》,同时要求要导演名字,演员们的名字。

导演: 彼得·威尔 美国电影《证人(Witness)》(1985)
编剧: Earl W. Wallace / 威廉·凯利 主演: 哈里森·福特 / 凯莉·麦吉利斯 / Josef Sommer / 卢卡斯·哈斯 / 丹尼·格洛弗 / 维果·莫特森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片长: 112 分钟 上映日期: 1985-02-08 又名: 目击者 / 灭口大追杀/灭口大追杀目击者
剧情介绍
美国宾州妇女丽狄因丧夫而带着八岁的儿子山姆(又译:塞缪尔)投奔亲友,但是在车站的洗手间内,山姆偶然目睹了一场谋杀。警长约翰?布克赶到现场,他希望山姆能作为证人指证凶手,不料最终山姆暗地里指认的竟是警探麦克菲。布克将情况告诉了上司保罗,希望得到政府的协助,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布克受到了麦克菲的袭击,并中弹负伤。原来保罗与麦克菲是一伙的,他们侵吞公款,倒卖毒品,并要杀了布克灭口。布克勉强将丽狄母子二人送回她的父亲家阿门部落,自己却因伤势过重而昏迷。在丽狄的精心照料下,布克身体恢复的很快,与阿门部落日益融洽,跟丽狄互相也萌生了爱意。不久保罗一伙终于找到了他的下落,并赶来要将他杀死,布克利用熟悉的地形干掉了保罗的手下和麦克菲,保罗却挟持丽狄作人质而抓住了布克,这时周围的村民赶到,保罗终于放下了枪。警察到来之后终于真相大白,可是布克必须离去了,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毕竟他不是属于这里的人,他和丽狄只能依依惜别。

❿ 由各国导演合作的电影

《每人一部电影》(2007年),为庆祝戛纳电影节60周年,组委会邀35位与戛纳有联系的世界知名导演,各拍一支约3分钟的电影短片,表达他们心中对于电影院的感受与感情。

阅读全文

与电影10分钟后才出导演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尽头电影 浏览:767
著名导演拍摄的电影 浏览:264
英文版带字幕的电影 浏览:180
台湾电影关于青春校园电影 浏览:47
老电影女主角梳一个马尾辫子 浏览:549
一部雷神的电影 浏览:613
民国电影大全 浏览:261
2017韩剧爱情电影伦理 浏览:107
英文加中文电影泰坦观看 浏览:54
八佰电影观后感200字中学生 浏览:204
年轻母亲电影bd完整版在线观看 浏览:764
有中文字幕的交换3p电影 浏览:123
法国电影浪荡的青春 浏览:61
在电影院被用手插 浏览:259
泰国电影类似素媛 浏览:783
陌陌微电影完整版在线播放 浏览:204
4月份体现团结的新电影有那 浏览:747
公交记忆电影院 浏览:862
电影白鸽女主角是谁 浏览:812
十部闽南语电影十大巅峰之作 浏览: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