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第6代导演都有些谁啊
关于“第六代”最原始的界定,最早仅仅是指北京电影学院85班——王小帅、张元(blog)、刘冰鉴、唐大年(blog)、娄烨、路学长、胡雪杨(包括87班的管虎、李欣)这个群体,随后这个群体中又汇入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张扬、施润玖和金琛等人,这份名单里也包括后来电影学院93级的贾樟柯.但时至今日,“第六代”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早已无法涵盖“第五代之后国内电影创作群体”这一概念,或者用新导演来界定这些有着鲜活生命力的,视角个人化的导演们。实际上,他们的群体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难以统一界定。许多不是从传统的电影或者相关学院毕业的学习过传统电影经验的导演们如朱文、崔子恩、吴文光、杜海滨、程裕苏、孟奇、王超、瞿永明等,他们的电影制作与中国的传统电影相比,显然呈现一种分裂状态,还有更年轻的一批人,比如宁浩,他们虽然不是“第六代”,但却依然是在新导演的范畴之内。
❷ 中国大陆电影的六代导演的作品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第三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第三代导演”中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最有代表性。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还包括在同一时期自学成材的人。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几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导演”,一旦冲出起跑线,便显示出稳健的创作实力和持久的艺术后劲。他们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承上启下,力图用新观念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电影。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 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 除上述导演外,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张子恩、宋崇、丛连文等都以不同风格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2004年,贾樟柯、王小帅、朱文组成的第六代,终于集体登堂入室。在历经了十年坎坷之后,这些“奔四张”的导演,开始挣扎着在电影市场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这些依旧希望张扬自我的导演面对艺术、官方、市场,“一个头两个大”。看来,即使上岸了,第六代仍然徘徊在主流的边缘…… 2005,中国电影百年,第六代导演突然迸发出强劲的创作力,寂寥的中国影坛突然焕发了勃勃生机。陆川的《可可西里》、顾长卫的《孔雀》、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贾樟柯的《世界》、王小帅的《青红》,每一部,都有参加过国际电影节的光环,而且相继在国内上映。
❸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是怎么划分的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❹ 中国第六代导演有哪些
如下:
一、张元:
张杨的主要作品有《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等,在第六代导演中,他一直能够通过贴近现实的电影合作,规避开意识形态的限制,并且形成自己的风格。
❺ 中国第六代导演有哪些,创作风格是什么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管虎、娄烨、贾樟柯、王全安、陆川、宁浩等等,他们一般是在9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开始从事导演工作的一批年轻导演。
其整体的创作风格有:①远离政治、历史,对意大利表现主义有借鉴学习,再现现实生活,大多是对当代城市生活的描述;②生活流式的记录生活,在日常状态下写人性的光明和阴暗;③注重个人体验,描写都市的浮华感。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①过分迷恋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放弃了常规电影的叙事方式,使他们的影片在造型叙事上充满陌生感;②过分执着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因而影片视野狭窄,自说自话色彩浓厚,难以与大众沟通。
❻ 请问 中国第六代导演都是有哪些 越多越好 谢谢
张元
1990:《妈妈》 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1993年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影评人奖
1993:《北京杂种》1993年瑞士卢卡诺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奖
1994:《广场》(和段锦川合导,纪录片)19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1995:《儿子》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的金虎奖
1996:《东宫西宫》阿根廷马格帕罗塔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
1997:《钉子户》日本HBF第3届“今日亚洲”录像纪录片大赛头奖
1999:《过年回家》1999年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0:《疯狂英语》(纪录片)意大利米兰电影制作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00:《金星小姐》(纪录片)
2003:《我爱你》
2003:《江姐》
2003:《绿茶》
2004:《看上去很美》
贾樟柯
1994:《有一天,在北京》(纪录片)
1995:《小山回家》(短片)
1996:《嘟嘟》(短片)
1997:《小武》
2000:《站台》
2001:《公共场所》(纪录片)2002年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2002:《任逍遥》
2004:《世界》
娄烨
1993:《周末情人》
1996:《危情少女》
2000:《苏州河》
2003:《紫蝴蝶》 霍建起
1995:《赢家》
1996:《歌手》
1998:《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第2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观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2000年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银孔雀奖
1999:《九九艳阳天》
2000:《蓝色爱情》2001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2002:《生活秀》
2003:《暖》第16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第23届金鸡奖最佳导演
胡雪扬
1990:《童年往事》(在校短片)1990年美国奥斯卡学院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91:《留守女士》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开罗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1994:《湮没的青春》第1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
1995:《牵牛花》
1996:《罪恶》
2000:《冰与火》
2004:《颐和园》
王小帅
1993:《冬春的日子》希腊塞索斯尼克国际电影节金亚历山大奖
1994:《极度寒冷》
1997:《扁担,姑娘》
1999:《梦幻田园》
2000:《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第51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3:《漂流者》
2004:《11朵鲜花》
管虎
1993:《头发乱了》
1996:《浪漫街头》
1999:《再见,我们的1948》(又名《古城童话》)
2001:《上车,走吧》(电视电影)
2002:《西施眼》2002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评审团奖
2003:《黑洞》(电视剧)
2004:《冬至》(电视剧)
李欣
1995:《谈情说爱》
2001:《花眼》
2003:《欲望边缘》
2004:《自娱自乐》
姜文
1994:《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第51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999:《鬼子来了》2000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
❼ 中国第六代导演都有谁代表作是哪些
第六代导演一般指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中后期,他们已经成为华语影坛的一股重要的力量,而这些风格各异的电影作者,亦是中国电影之今天明天。
张元,满族,1963年生,江苏连云港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 代表作:《妈妈》1990、《北京杂种》1993、《回家过年》1999
路学长,1964年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代表作:《长大成人》1994、《卡拉是条狗》2003、《租期》2006
张扬,1965年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代表作:《爱情麻辣烫》1997、《洗澡》1999、《昨天》2001
孟京辉,1965年生,江西人,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代表作:《像鸡毛一样飞》2002
贾樟柯,1970年生,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代表作:《小武》1997、《站台》2000、《三峡好人》2006
娄烨,1965年生,上海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代表作:《周末情人》1994、《苏州河》2000、《颐和园》2006
霍建起,1958年生,北京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1998、《蓝色爱情》2000、《暖》2003
胡雪扬,1963年生,上海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代表作:《留守女士》1991、《湮没的青春》1994、《冰与火》2000
王小帅:1965年生,山东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代表作:《十七岁的单车》2000、《青红》2004、《左右》2007
管虎,1969年生,北京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法学院导演系 代表作:《头发乱了》1993、《浪漫街头》1996、《西施眼》
李欣,1969年生,上海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代表作:《谈情说爱》1995、《欲望边缘》2003、《自娱自乐》2004
王全安:1965年生,陕西西安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代表作:《月蚀》1999、《惊蛰》2003、《图雅的婚事》2006
何建军,1960年生,北京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 代表作:《悬念》1993、《邮差》1994、《蔓延》2003
❽ 中国导演分几代,分别有哪些
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术概念,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一般来说这样划分: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开始从单纯的娱乐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3、“第三代导演”指吴、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导演,如张暖忻、吴贻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第四代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农村渐渐成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题材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 中国电影第五代由于从过去的边缘走到了如今的中心、从底层走向了上流,因而失去的不仅是观念的前卫性、艺术的创造性,而且也失去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新鲜体验。
6、“第六代导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如管虎、路学长、娄烨等。
7、“第七代导演”。“新生代导演”的提法,如姜文、贾樟柯、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❾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是怎么划分的
目前对于第五代导演的划分还是很明确的:第五代导演群的出现是中国影坛的一件大事。他们大多是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1984年以后从事电影创作的年轻人,主要成员有陈凯歌、吴子牛、张艺谋、田壮壮、张军钊、张泽鸣、黄建新等。也提到第四代导演:这次创新浪潮的主要力量是当时还属于中青年的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黄健中......王好为、谢飞等人,他们大多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思想修养。艺术气质接近,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手法;他们既有坚实的生活功底,又有稳健的创作实力。
❿ 中国电影史上第六代导演都有哪几位
《青红》王小帅,《苏州河》娄烨,《三峡好人》贾樟柯,《洗澡》张杨,《看上去很美》张元,《可可西里》陆川,《巫山云雨》章明,《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卡拉是条狗》路学长,《江城夏日》王超,《月浊》王全安,《头发乱了》管虎,《盲井》李扬,《疯狂的石头》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