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几代导演是怎么分的 各代导演代表人物
1、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2、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3、第三代导演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第五代导演成长历程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但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2. 中国电影新浪潮的推动者有谁
中国电影“新浪潮”的推动者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一批中年的电影导演们,即第四代导演,如郑洞天、腾文骥、黄建中等,他们鉴于中国电影的陈旧性,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工作。但对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起来扬波助浪作用的都是新时期培养的第5代导演,如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冯小刚等人。
他们构思大胆,多方借鉴于西方的现代派电影,不守旧法,敢于创新,淡化故事与情节,把现实主义生活在荧屏上再现。他们把镜头指向人物的内心深处,努力创新电影的语言,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了荧屏上的塑造,力求人物心理表现上的完美。
3. 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浪潮是将电影与商业结合的一个新的电影风格。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著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4. 中国导演前十排名里都有谁
1、张艺谋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重要的电影导演,在中国,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制作人,他的喜剧电影在票房上一直很好。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梦工厂》、《在那里》、《叹息》、《大人物的葬礼》、《手机》、《有话好好说》、《唐山大地震》。
7、杜琪峰
生于1955年的杜琪峰是香港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制作了各种类型的电影。他以动作片和犯罪电影而出名,他的电影经常探讨的主题是友谊、命运和香港社会的变化。
他在1989年拍摄了一部关于阿郎的电影,主演周润发,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黑社会》、《暗花》和《枪火》。
8、刘伟强
刘伟强1960年出生于香港,从小就喜欢摄影。刘德华制作的电影类型多种多样,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动作片和犯罪电影,其中包括《逃学威龙》系列电影,以及《无间道》和 “建国三部曲”。
9、徐克
出生于1951年的徐克是香港新浪潮电影导演,他的风格非常百变,擅长以疯狂的动作和明显的半开玩笑的口吻叙事。
在美国,他最出名的是他那复杂、气喘吁吁、令人激动的电影《刀马旦》。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蝶变》,《英雄本色》,《蜀山传》,《新龙门客栈》和《龙门飞甲》。
10、何平
何平是中国十大著名导演之一,他的主要电影作品包括西方武侠电影的混合类型。他创作了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分别是《甲方乙方》、《双旗镇刀客》和《天地英雄》。
5. 徐克属于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对吗
徐克属于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
徐克(Hark Tusi),1950年2月15日生于越南西贡市,祖籍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香港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2017年3月21日,荣获第11届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
(5)新浪潮电影代表导演扩展阅读:
导演及代表作
1.梁普智 Po-Chih Leong (1939- ):《跳灰》(1976)、 《夜惊魂》(1982)
2.方育平 Allen Fong (1947- ):《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3)、《美国心》(1986)
3.许鞍华 Ann Hui (1947- ):《疯劫》(1979)、《撞到正》(1980)、《胡越的故事》(1981)、《投奔怒海》(1982)
4.徐克 Hark Tsui (1951- ):《蝶变》(1979)、《地狱无门》(1980)、《第一类型危险》(1980)
5.严浩 Ho Yim (1952- ):《夜车》(1980)、《公子娇》(1981)
6.谭家明 Patrick Tam (1948- ) :《名剑》(1980)、《爱杀》(1981)、《烈火青春》(1982)
7.余允抗 dennis yu (1950- ) :《师爸》(1980)、《山狗》(1980)、《凶榜》(1981)
8.章国明 Cheung Kwok-Ming (1951- ):《点指兵兵》(1979)
9.于仁泰 Ronny Yu (1950- ) :《救世者》(1980)
10.蔡继光 Clifford Choi(1946- ):《柠檬可乐》(1982)、《男与女》(1983)
11.麦当雄 Johnny Mak (1949- ):《省港旗兵》(1984)
12.黎大炜 David Lai :《靓妹仔]》(1982)
13.麦当杰 Michael Mak (1958-)《俏皮女学生》(1982)
14.翁维铨 Yung Wai-Chuen(1949- ):《再生人》(1981)
15.区丁平 Tony Au (1954- ):《花城》(1983)
参考资料:网络-香港电影新浪潮
6. 新浪潮电影运动中,诞生的大师都有哪些
新浪潮电影运动,他诞生了非常多的一些大师,比如其中就有奠基人克劳德夏布洛尔还有戈达尔特吕弗,他们都是这场运动里面所诞生的大师级别的导演。
新浪潮电影运动,它主要是从法国开始的,但从此以后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国等一些法国等一些国家,他们都开始了相同的或者类似的运动,他们中间这些人有的是从电影学院毕业的科班生,有的是因为一些特殊的经历结果与电影相遇了。比如这里面就有一个大师叫特吕佛,他就没有上过电影学校,也没有受过如何拍摄电影这方面的专业训练,而他们对于电影的认识完全是通过看一些电影才知道的,虽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拍摄一部电影,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看一些非常不好的电影,从这些电影里面他们知道了一个好的电影不应该怎么去拍摄。
7. 你心目中的法国新浪潮代表电影是哪部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艺术电影运动,是继二十年代先锋派电影运动和四十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爆发的又一次对旧电影形态和老制片队伍的挑战,也是一次对传统制片方式和情节剧观念的冲击。新浪潮不仅彻底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并且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加速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8.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介绍
法国新浪潮电影指法国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电影制作及创作倾向,其中不少新导演都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包括重要的导演如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雅克·里维特等人,他们大都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电影历史传统的高度自觉,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在主题上或技法上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代表作如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和戈达尔的《断了气》(1960)等。左图为特吕弗著名影片《祖与占》(朱尔与吉姆)剧照,1991年,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拍摄了《纵横四海》向其致敬。
9. 徐克是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对吗
对!徐克正是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
香港新浪潮是於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为拥有电视制作经验及於美国或者英国电影课程资历的年青导演,当中包括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和方育平以及牟敦芾等等。他们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本地电视台发展;在电视台磨鍊後,离开电视台发展各自的电影事业。在此期间拍摄的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香港人的身份确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粤语文化的盛行成为了香港新浪潮的创作因素。新浪潮期间,比较著名的包括许鞍华导演的《疯劫》、《撞到正》、《投奔怒海》,谭家明导演的《烈火青春》、《爱杀》,徐克导演的《蝶变》、《第一类型危险》,梁普智於1976年导演的《跳灰》,章国明导演的《点指兵兵》、《边缘人》,严浩导演的《茄喱啡》、《夜车》,方育平导演的《半边人》、《父子情》,余允抗的《山狗》、《凶榜》(1981)及《师爸》等以及牟敦芾的《打蛇》。
香港新浪潮的导演将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家庭及香港文化纳入为题材,为当时的香港电影带来一片新景象。
10. 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的主将有哪几位
弗朗索瓦.特吕弗
楚浮
高达
夏布洛
侯麦
贾克希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