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部电影名
刘三姐,泰坦尼克号,上甘岭等等
❷ 希望大虾们推荐我一些好看的电影!!!
007:大破量子危机 Quantum of Solace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5日 中国
导演:马克·福斯特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马修·阿马立克欧嘉·柯瑞兰寇...
智破皇家赌场后痛失挚爱的詹姆斯·邦德,决定全力追查真相,为韦斯帕报仇,目标是冷血商人及犯罪组织首领多明尼克。
证人 Beast Stalker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0日 中国
导演:林超贤
主演:谢霆锋张静初张家辉...
警员唐飞在于匪徒的搏斗中,意外杀死了一名无辜女童。为了赎罪,他不顾一切拼命追查,在错综的案情下抓住了线索。
桃花运 Desires Of The Heart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0日 中国
导演:马俪文
主演:葛优范冰冰邬君梅...
这是一群身份、年龄各异的都市男女,桃花运以不同的方式降临在他们身上,相同的是,它们都发生得突如其来,挥之不去。
烈焰奇侠:黄金军团 Hellboy II: The Golden Army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1日 中国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主演:朗·普尔曼塞尔玛·布莱尔鲁克·高斯...
一个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情感的大块头男生,外表凶恶、内心善良,他努力地想接近、靠拢人类,因为他是一个来自于地狱的恶魔。
关键下一秒 Next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1日 中国
导演:李·塔玛霍瑞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朱丽安·摩尔尼古拉斯·帕杨...
菲利普·迪克的又一力作被搬上大银幕……一位有预知能力的颓废魔术师告诉你,能够事事掌握先机的人,就是生活中的胜者。
八月迷情 August Rush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1日 中国
导演:Kirsten Sheridan
主演: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凯丽·拉塞尔弗莱迪·海默...
因为音乐而相爱,却被误会所分开,两个心碎的人却不知道他们的儿子正在苦苦地找寻他们,期待着奇迹可以让爱着的人重逢。
爱呼2:爱情左右 Fit Lover
上映日期:2008年11月28日 中国
导演:张建亚
主演:林嘉欣黄磊陆毅...
女人奔三,对另一半的每个选择都像是在一个三叉路口,向左行还是向右行?聂冰遇上了十二个型男,哪一型才是自己的归宿呢?
梅兰芳 Mei Lan Fang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5日 中国
导演:陈凯歌
主演:黎明章子怡余少群...
《梅兰芳》将以10年为一个段落,截取梅兰芳不同年龄段的故事。在影片中除了梅兰芳之外,以齐如山为原形的邱如白将成为戏份...
狼牙 Wolf Fang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10日 中国
导演:吴京
主演:吴京方力申Celina Jade...
《狼牙之阿布》讲述功夫高手阿布救了一位身陷险境的女警察晓禾,并协助她擒拿匪徒,在此过程中两人产生好感;随后阿布被晓禾...
叶问 Ip Man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16日 中国
导演:叶伟信
主演:甄子丹任达华池内博之...
一九三零年代,中国武术之都的佛山,武风顶盛,各门各派为广纳门徒,经常集体比斗以显实力。叶问(甄子丹饰)习得一身武艺但...
女人不坏 All About Women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18日 中国
导演:徐克
主演:周迅桂纶镁张雨绮...
在北京这个崭新崛起的大都会,三个不坏的女人,三段妙趣横生的爱情故事。 唐露(张雨绮 饰),美艳绝伦,情场不败之宅男...
非诚勿扰 Fei Cheng Wu Rao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22日 中国
导演:冯小刚
主演:葛优舒淇胡可...
葛优扮演的有“特殊才能”的“海归”,想通过征婚的方式解决终身大事,影片的故事由此展开。
高兴 Gao Xing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2日 中国
导演:阿甘
主演:郭涛田原冯砾...
根据贾平凹同名小说《高兴》改编,讲述一个人在村里做过泥瓦匠、吊过挂面、磨过豆腐、摆过油条摊子,都没干出名堂。年过半百...
都是08年下半年的新片子 而且评价都不错
我极力推荐的!
即日起程!!非常好
❸ 谁能介绍一下这部苏联电影《岸》,最好能知道下载地址,谢谢
《岸》是什么片子?很多人也许甚至都没听说过。其实,N年前电视台里放过这部电影,看过的人一定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大家都知道《德黑兰43年》吧?《岸》就是《43》年的两位导演再度携手合作的另一部经典巨作,同样也是一部二战反思主题的电影,同样采用时空交错回忆的手法,同样是余音绕梁的经典配乐,同样是伤感浪漫的氛围,印象中甚至比43年还要伤感沉痛,最后男主角挥舞着象征和平的白手帕在慢镜头中中弹的镜头令人永难忘怀。男主角是一个苏军炮兵排的排长,本片就是讲述这个炮兵排在战争中的经历。女主角就是43年那个女演员,完全可以看作是《德黑兰43年》的姐妹篇,《43年》有多经典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而《岸》的份量甚至比《43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试想一下,《43年》的大导演如果拍一部战争片,结果将是怎样?结果就是《岸》!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正面刻画战场的场景。最后攻打柏林的那段场景中出现了一辆真正的德军豹式G型坦克!!!那漆黑的钢铁身躯真是帅啊~~~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真正的德军豹式坦克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也是唯一的一次,别说在苏联电影里,就是在任何好莱坞的二战大片中都没有见过!!!
顺便说一句,《岸》是复旦大学目前第一人气教授王德峰最推崇的前苏联电影,前面说它比《43年》更优秀,决不是没有根据的。
❹ 请大家推荐好电影看!
美味情缘 魔法情愿 结局圆满
不圆满的 看看生化危机什么的
❺ 哪里下载前苏联电影《岸》{高分悬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d0zwF8bKHI/
到土豆里面 下载个下载工具 就可以下载了
只是格式会比较小 不过这样的老片子 本身画质就不太好了
❻ 有关刘欢的资料
刘欢
简介:
生日:1963年8月26日
籍贯:天津
星座:处女
血型:O型
身高:172
体重:80kg
学历: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法国文学专业
2003年3月获第三届《音乐风云榜》“终身成就奖”
2003年4月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推出个人演唱专辑《六十年代生人-给我的同龄人及后代》
刘欢,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早在十年前(1993年)的抽样调查中知名度就已达87%的流行歌手,自1985年荣获北京高校英语、法语歌曲比赛两项冠军以来,一直屹立于歌坛之巅,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流行歌坛“大哥大”。刘欢拥有最多的代表作,拥有最广泛的听众群,他演唱的歌曲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刘欢创作和演唱的作品虽获奖无数,但他本人却置之度外,淡漠名利,荣辱不惊,多年来知识的积淀和文化的内敛更使他历练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刘欢还以他的执著和不容低估的影响力为在中国消除音乐间的隔膜和树立流行音乐的形象方面做出了贡献。
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刘欢的媒体曾经毫不吝啬地为他冠以各种各样的美名:“中国歌王”、“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中国主流音乐的教父级人物”、“中国流行乐坛的一面旗帜”、“流行乐坛的常青树、不倒翁”、“中国最好的声音”、“歌坛大哥大”、“刘欢,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著名歌唱家”、“著名音乐家”、“流行音乐家”...┅十八年的磨砺使刘欢历久弥新,他甚至成了中国演出市场“确保品位和档次提升的标志”。
刘欢,1963年8月26日生于天津,1985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法国文学专业,现任教于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西方音乐史》。
二、简历
[四十不惑]刘欢音乐生活中的四十件要事:
1、夺得北京首届高校英语、法语歌曲大赛双料冠军(1985年)
2、随中央讲师团自愿赴宁夏石咀山支教一年,主授音乐(1985-1986年)
3、参加中央电视台《电影世界》文艺晚会录像,演唱英、法文歌曲《乡村摇滚》、《我的路》以及电影《德黑兰43年》、《野鹅敢死队》主题曲,这是第一次进棚录音,也是首次录像(1986年)
4、首次为电视剧录音---电视连续剧《雪城》主题歌《心中的太阳》、《离不开你》(1987年)
5、获《人民日报》主办的由全国读者投票评选的“八八十大金星”称号,得票数位居第二(1988年)
6、为时事政论片《世纪行》创作主题曲(1988年)
7、连续三届当选“全国影视十佳歌手”(1988年、1990年、1992年)
8、籍由歌曲《丁香雨》、《黑船》荣获《中国青年报》举办的“全国十大青年作曲家”创作、演唱双奖(1990年)
9、参加1991年中央电视台首次赈灾义演电视直播晚会演唱《世界需要热心肠》,因“迟到”遭“封杀”达三年之久(1991年)
10、与韦唯共同发起北京演艺界赈灾义演,募集捐款1600万元人民币,并与众明星合作录制和演唱专为此创作的歌曲《共有的家园》(1991年8月4日)
11、为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创作音乐(1993年)
12、与韦唯合作应邀录制格莱美奖获得者乔奥专为北京申奥创作的歌曲《祝福北京》英文版随北京奥申委赴摩纳哥参加2000年奥运会举办国揭晓典礼(1993年)
13、《北京人在纽约》荣获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电视剧优秀音乐创作奖”(1994年)
14、应邀赴美国纽约参加在举世闻名的音乐圣殿卡耐基音乐厅举行的演唱会(1994年)
15、与韦唯合作演唱第十一届亚运会歌曲《亚洲雄风》(1990年)、第七届全运会主题歌《五星邀五环》(1992年)、首届东亚运动会主题歌《崛起的东亚》(1993年)和第八届全运会主题歌(1996年)
16、应邀赴日本参加第十二届广岛亚运会开幕式演唱自己的作品《让我们同行》(1994年)
17、为电影《带轱辘的摇篮》创作音乐(1994年)
18、为电视连续剧《东边日出西边雨》创作音乐(1995年)
19、应邀赴罗马尼亚担任布拉索夫国际流行音乐界评委(1995年)
20、被全国新闻记者协会评选为中国十年来“十佳词曲作者”(1996年)
21、为电视连续剧《胡雪岩》创作音乐(1997年)
22、签约索尼音乐和上海声像,发行首张个人精选辑《记住刘欢》(1997年)
23、为下岗工人演唱公益歌曲《从头再来》(1997年)
24、应邀担任领队带团参加香港亚洲国际流行音乐节(1998年)
25、应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之邀与世界大提琴大师马友友同台合作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香港会归一周年音乐会《天地人》(1998年)
26、为国产首部美术大片《宝莲灯》创作并演唱主题歌《天地在我心》(1998年)
27、在CCTV和MTV举办的首届“音乐盛典”中获“最受欢迎男歌手”奖(1999年)
28、作为全球唯一男歌手被载入美国出版全球发行的《百年SONY MUSIC(原CBS)》大型精装纪念册;作品《爱之无奈》同时入选《百年SONY MUSIC(原CBS)》纪念版(2000年)
29、应邀担任CCTV第九届、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评委(2000年、2002年)
30、《从头再来》、《天地在我心》两首歌曲入选1999年度中国原创歌曲排行榜“十大金曲”,并获此排行榜最高奖项“杰出成就奖”(2000年)
31、获CCTV和channel[V]颁发的“新千年杰出男歌手”奖(2000年)
32、以“著名音乐家”的身份被收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新时期中国艺术家”大型明信片集(2000年)
33、应邀录制申奥歌曲《我们可以》赴莫斯科参加凤凰卫视中文台制作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国揭晓仪式直播节目(2001年)
34、《少年壮志不言愁》、《千万次的问》和《好汉歌》三首歌曲同时入选北京百姓投票评选的新中国建国以来“我最喜爱的电视十佳歌曲”(2001年)
35、与毛阿敏合作演唱第九届全运会主题歌《又见彩虹》(2002年)
36、连续四年分别在世界著名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伦敦千禧宫、雅典卫城和约翰内斯堡曼德拉剧院举行的“为中国喝彩”大型演出(1999年-2002年)
37、应中国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余隆先生之邀参加北京第五届国际音乐节闭幕式演出(2002年)
38、应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北京新年音乐会(2002年12月31日)
39、获第三届《音乐风云榜》“终身成就奖”〔2003年〕
40、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推出个人演唱专辑《六十年代生人-给我的同龄人及后代》(2003年)
此外,刘欢多次荣获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举办的各种评比及排行榜“最佳男歌手”、“最受欢迎男歌手”、“最有成就男歌手”等称号;应邀先后出访过法国、新加坡、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奥地利、美国、巴西、阿根廷、秘鲁治理、厄瓜多尔、摩纳哥、、罗马尼亚、香港韩国俄罗斯、德国、英国、希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应邀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首都著名高等学府进行音乐专题讲座。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网
【 刘欢简历、成就展示及部分获奖大事记 】
刘欢,我们的刘欢!
刘欢,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早在十多年前[1993年]的抽
样调查中知名度就已达87%的流行歌手,自1985年夺取首都高校英语和法语
两项歌曲大赛的冠军以来,一直屹立于歌坛之巅,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流
行歌坛“大哥大”。
刘欢拥有最多的代表作,拥有最广泛的听众群,他演唱的很多歌曲在
中国大地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刘欢创作和演唱的作品虽获奖无数,但他
本人却置之度外,淡漠名利,宠辱不惊;他背负教书育人之使命,致力于
高校的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始终矗立于一方讲台而耕耘不辍。多年来知识
的积淀和文化的内敛使他历练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刘欢还以他的
执著和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为在中国消除音乐间的隔膜和树立流行音乐的形
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刘欢的媒体曾经毫不吝啬地为他冠以各种各样的
美名:“中国歌王”、“中国流行歌坛第一人”、“中国主流音乐的教父
级人物”.“中国流行乐坛的一面旗帜”.“流行乐坛的常青树、不倒翁”
“著名歌唱家”、“流行音乐家”等等,多年的磨砺使刘欢历久弥新,他
甚至成为“确保演出品味和档次提升的标志”。
刘欢,我们的刘欢,他的歌声陪伴了我们近二十年,我们每一个人都
能从他的歌声里听到自己成长的脚步声,一步一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
坚定,越来越踏实。近二十年的厚积薄发终于在2004 年3月19日北京首都
体育馆举行的《欢歌2004》——刘欢北京个人演唱会上喷涌,刘欢为我们
带来了一个难以释怀的感动。
刘 欢 音 乐 事 记[部分]
刘 欢 简 历:
1963年8月26日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教师家庭;
1981年至1985年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攻读法国文学专业;
1987年至今先后在国际关系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西方音乐史》
2002年,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聘任为副教授。
★[1985]夺得北京首届高校英语、法语歌曲比赛双料冠军;
★[1985、1986]随中央讲师团自愿赴宁夏石嘴山支教一年,讲授音乐;
★[1986]参加中央电视台《电影世界》周末文艺晚会录像,演唱英法歌曲
《乡村摇滚》《我的路》以及电影《德黑兰43年》《野鹅敢死队》主题
歌,这是第一次进棚录音,也是首次录像;
★[1987]首次为电视连续剧《雪城》录音主题歌《心中的太阳》、片尾曲
《离不开你》;
★[1987]录制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
★[1988]荣获《人民日报》主办的由全国读者投票评选“八八十大金星”
称号,得票数位居第二;
★[1988]为时事政论片《世纪行》创作主题曲《你是一面旗帜》;
★[1988]首次自己投资自己制作录制演唱专辑卡带《刘欢的沙龙》;
★[1988、1990、1992]连续三届当选“全国影视十佳歌手”;
★[1990]凭借歌曲《丁香雨》《黑船》获得《中国青年报》主办的“全国
十大青年作曲家”创作、演唱双奖;
★[1990]与韦唯合作演唱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亚洲雄风》;
★[1991]参加中央电视台首次大型赈灾义演电视直播晚会,演唱歌曲《世
界需要热心》,因“迟到”被“封杀”;
★[1991]与歌手韦唯共同发起北京演艺界赈灾义演,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
支持下,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共募善款1600万元,并与众明星录制和演唱
专为此创作的歌曲《共有的家园》;
★[1993]应导演郑晓龙、冯小刚的邀请为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创
作音乐;
★[1993]与韦唯合作演唱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主题歌《五星邀五环》;
★[1993]与韦唯合作演唱首届东亚运动会主题歌《崛起的东亚》;
★[1993]应北京奥申委邀请与韦唯合作录制奥斯卡获奖得者乔治·莫罗德
专为北京申奥创作的歌曲《Good Luck Bei jing祝福北京》英文版,并
赴摩纳哥参加2000年奥运会举办国揭晓仪式;
★[1994]应邀赴纽约参加在举世闻名音乐圣殿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的演出;
★[1994]《北京人在纽约》荣获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电视剧优秀
音乐创作奖”;
★[1994]在上海万人体育馆参加第二届中日歌会与陈燮阳指挥的上海交响
乐团合作演唱《千万次的问》,与日本音乐才女五伦真弓演唱《恋人》
★[1994]应邀赴日本参加第12届广岛亚运会开幕式,演唱自己的作品《让
我们同行》;
★[1994]应导演米家山的邀请为电影《带轱辘的摇篮》创作音乐;
★[1995]应导演赵宝刚邀请为电视连续剧《东边日出西边雨》创作音乐;
★[1995]应文化部的邀请赴罗马尼亚担任布拉索夫国际流行音乐节评委;
★[1996]在“中国当代歌坛经典回顾展”大型活动中荣获“中国十大歌手
奖”和“中国十大词曲作家奖”;
★[1997]应投资人朱时茂和制片人王伟的邀请为电视连续剧《胡雪岩》创
作音乐;
★[1997]签约索尼音乐和上海声像;
★[1997]发行首张个人双碟精选集《记住刘欢》;
★[1997]与韦唯合作演唱第八届全运会主题歌《生命的放飞》;
★[1997]为下岗工人录制公益歌曲《从头再来》;
★[1997]应邀担任领队带团参加香港亚洲流行音乐节;
★[1998]应著名作曲家谭盾之邀与世界大提琴大师马友友同台合作,参加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香港回归一周年谭盾作品音乐会“天地人”;
★[1998]为国产美术大片《宝莲灯》创作和演唱主题歌《天地在我心》;
★[1999]荣获首届CCTV和MTV“音乐盛典”“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2000]作为全球唯一的华人男歌手,被载入美国出版全球发行的《SONY
MUSIC 100 YEARS SOUNDTRACK OF THE CENTURY》精装纪念册;其作品
《爱之无奈》同时收入该纪念册之珍藏版;
★[2000、2002]应邀担任CCTV第九届、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
赛评委;
★[2000]荣获中国原创歌曲排行榜最高奖项“杰出成就奖”;
★[2000]获CCTV和Channel[V]颁发的“新千年杰出男歌手奖”;
★[2000]以“著名音乐家”的身份被收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新中国艺术
家”大型明信片集;
★[2000]应谭盾的邀请参加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的谭盾千禧年作品音乐会暨
上海新年音乐会,演唱《爱之无奈》、《相约如梦》和与人合作演唱歌
剧《茶花女》选段;
★[2001]应邀录制申奥歌曲《我们可以》并赴莫斯科参加凤凰卫视制作的
2008年奥运申办国揭晓仪式直播节目;
★[2001]《少年壮志不言愁》.《千万次的问》.《好汉歌》三作品同时入
选北京百姓投票评选的新中国建国以来“我最喜爱的电视十佳歌曲”;
★[2001]与毛阿敏合作演唱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主题歌《又见彩虹》;
★[1999、2002]连续四年分别参加在世界著名的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英国伦敦千禧宫、 希腊雅典卫城、 南非约翰内斯堡曼德拉剧院举行的
“为中国喝彩”大型演出;
★[2002]应中国爱乐乐团总监、指挥余隆先生的邀请参加北京第五届国际
音乐节闭幕式演出;
★[2002]应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北京新年音乐会;
★[2003]获第三届《音乐风云榜》“终身成就奖”;
★[2003]与京文唱片合作发行首张翻唱专辑《六十年代生人—给我的同龄
人及后代》;
★[2003]应邀担任中国轻音乐协会首届“学会奖”评委,并获“流行音乐
贡献奖”;
★[2003]荣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最佳流行专辑”.“最佳男歌手”.“评
委会大奖”,成为获得奖项最多的音乐人;
★[2004]在首都体育馆举办《欢歌2004》首次个人演唱会;
★[2004]获得CCTV和Channel[V]颁发的第十届华语歌曲“榜中榜”之“评
委会特别奖”;
此外,刘欢每年还会有选择地应邀到北京的一些高等院校举办音乐知
识讲座,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
国政法大学、中国科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等。
❼ 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程
1896年,法国L.卢米埃尔的电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开始放映,同时俄国的电影爱好者(如.沙申、.费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摄电影的尝试。
沙皇俄国的电影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诺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据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尔金的《贵族之家》(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等。 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电影委员会。1919年 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决定将照相、电影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电影的诞生。此后,列宁对电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国内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谢尔盖神父》(1918,原著.托尔斯泰,导演普洛塔占诺夫)、《偷东西的喜鹊》(1920,原著..赫尔岑,导演.萨宁)等。高尔基的《母亲》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20,导演.拉朱姆内依)。根据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后拍摄了一批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它们被称为“宣传鼓动片”。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较活跃。库里肖夫领导国立电影实验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还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计工程师。库里肖夫根据这一理论拍摄了《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不平凡的冒险》(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两名青年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创办了“奇异演员养成所”。他们力图把类似杂耍的夸张的表演方式带到银幕上来,拍摄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对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这些探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题上也有价值,但由于对形式技巧的过分迷恋而影响了作品的完整与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关于电影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对电影的领导。从这一年起,健全了领导机构,取消了私营发行公司,出版了《电影报》、《苏联银幕》、《苏联电影》等杂志,成立了“革命电影协会”。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苏联电影之友”协会。1924~1925年,苏联拍摄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出现了《战舰波将金号》(1925,导演爱森斯坦)和《母亲》(1926,导演普多夫金),这两部影片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一期间, 乌克兰导演杜甫仁科拍摄的影片《兹文尼郭拉》(1928)、《兵工厂》(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表现革命主题的电影手段。他的诗意手法产生了鲜明的表现力,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电影作品,如爱森斯坦导演的《罢工》(1925)、《十月》(1927)、《旧与新》(1929),普多夫金导演的《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后代》(1929),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他的号召》(1925)、《董?介果和别拉嘉》(1928)。此外还有《新巴比仑》(192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帝国的废墟(1929,导演艾尔姆列尔)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革命的主题。它们标志着电影艺术开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苏联纪录电影也出现了新的面貌,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现实的纪录片和新闻片。许多影片反映了列宁的活动。以新闻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为中心,出现了电影眼睛派团体,其领导人是维尔托夫。他的影片《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只歌》等,对于苏联纪录电影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与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苏联电影理论探索也很活跃。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不仅对于苏联电影,而且对于世界电影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年代是苏联无声电影最辉煌的时期,为此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革命的电影艺术的发展,使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阳》(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苏联电影的突出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生路》(1931,导演.艾克)《金山》(1931,导演尤特凯维奇)、《献礼》(旧译《迎展计划》,1932,导演艾尔姆列尔和尤特凯维奇)、《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导演吉甘、《波罗的海代表》(1937,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伟大的公民》(1938~1939,导演艾尔姆列尔)、《政府委员》(1939,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肖尔斯》(1939,导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导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师》(1939)等影片反映了苏维埃人──新生活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表现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间还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导演.彼得罗夫、《苏沃洛夫大元帅》(1940,导演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导演爱森斯坦);喜剧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导演培利耶夫)、《拖拉机手》(1939,导演培利耶夫)、《快乐的人们》(1934,导演亚力山大洛夫)《伏尔加──伏尔加》(1938,导演.亚历山大洛夫);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1939顿斯阔依导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间》(1938)、《我的大学》(1939)等。
30~40年代初,苏联生产故事片近400部,动画片100多部,苏联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40年代的苏联电影生产由于卫国战争而受到影响。1941~1945年间,苏联的主要电影生产企业迁往后方,减少了产量。在对敌斗争热情的鼓舞下,苏联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批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影片:如《区委书记》(1942,导演培利耶夫)、《玛申卡》(1942,导演莱兹曼)、《她在保卫祖国》(1943,导演艾尔姆列尔)、《虹》(1944,导演顿斯阔依)、《卓娅》(1945,导演.阿伦什坦)、《伟大的转折》(1945,导演艾尔姆列尔)等。同时还拍摄了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库图佐夫》(1944,导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导演爱森斯坦)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的创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上1941~1945年间共拍摄了489期新闻杂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纪录片其中如《战争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战》(1943)、《解放法兰西》(1944)、《柏林》(1945)、《歼灭日寇》(1945)、《人民的审判》(1945)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卫国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1948年根据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摄了影片青年近卫军,表现了苏联青年的反法西斯斗争。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1947,导演.巴尔涅特)、《真正的人》(1948,导演.斯托尔堡)等。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导演杜甫仁科)、《乡村女教师》(1947,导演顿斯阔依)、《俄罗斯问题》(1947,导演罗姆)、《西伯利亚交响曲》(1948,导演培利耶夫)等。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状态。由于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的个人迷信和创作理论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1940年苏联故事片年产量54部,1951年则不到5部;青年创作力量得不到成长的机会;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陷于半停顿状态;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过分颂扬领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则回避生活矛盾,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 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之后,到1962年,故事片产量达到 104部。同时,大批青年创作人员陆续涌现。各加盟共和国的电影事业也得到发展。在创作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题材样式的扩大。50年代中期和后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狂欢之夜》(1956,导演梁赞诺夫)、《保尔?柯察金》(1957,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序幕》(1956,导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导演丘赫莱依)《共产党员》(1957,导演莱兹曼)、《列宁的故事》(1957,导演尤特凯维奇)、《鲁勉采夫案件》(1956,导演赫依费茨)、《不称心的女婿》(1956,导演.施维泽尔)、滨河街的春天(1956,导演.米隆涅尔和胡齐耶夫)高空(1957,导演扎尔赫依)《海之歌》(1958,导演.桑采娃)此外,还拍摄了多部成功的现代和古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片,如《静静的顿河》(1957~1958,导演格拉西莫夫)、苦难的历程(1957~1959,导演罗沙里)、《奥赛罗》(1955,导演尤特凯维奇)、《堂吉诃德》(1957,导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战争题材作品如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莱依导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莱依导演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现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作出的贡献外,还通过对个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题。这些显示了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深入发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飞(1958,导演卡拉托佐夫)临风而立(1962,导演罗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导演库里让诺夫)、《伊凡的童年》(195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画和表现环境的真实性方面也显示了特色。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后,在前一阶段探索的基础上,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有:战争题材作品《士兵的父亲》(1965,导演赤赫依捷)和《生者与死者》(1964,导演.斯托尔堡);农业题材作品《主席》(1965,导演.萨尔蒂科夫);表现列宁的影片《蓝色笔记本》(1963,导演库里让诺夫)和《列宁在波兰》(1966,导演尤特凯维奇);表现战后农村阶级斗争的影片《谁也不想死》(1965,导演.热拉凯维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摄了道德题材三部曲:《人与兽》(1962)、《记者》(1965)、《湖畔》(1970);导演罗姆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争与和平》(1965~1969);柯静采夫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尔王》(1971);塔尔可夫斯基拍摄了历史传记片《安德列?鲁布廖夫》(1966)。60年代,苏联电影理论仍较活跃,罗姆、尤特凯维奇等导演提出“思考电影”的概念,与此同时,在20和30年代曾展开过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争论,这时又进一步展开。 1972年,苏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要求电影创作应体现时代精神,现代题材应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塑造当代主人公形像应成为苏联电影创作的主要课题。7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
政治题材作品一般称为政治电影,它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映了苏联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如这是一个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礼节性的访问》(1973,导演莱兹曼)、《信任》(1976,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野蛮人》(1978,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导演丘赫莱依)等。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出现了 3类作品:①史诗性影片,这些作品力图全面反映卫国战争,如奥泽罗夫导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导演.叶尔肖夫拍摄的4集影片围困(1973~1978)等,这类影片气魄宏伟,出场人物众多,力图真实再现战争的全貌。②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类影片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创作中占多数。它们表现的往往是局部战役,重点是刻画战争中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个人的遭遇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如《这里黎明静悄悄……》(1972,导演罗斯托茨基)、《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导演邦达尔丘克)、《升华》(1977,导演.舍皮钦柯)等。③歌颂军功的作品。这类作品主题比较单一,如《崇高的称号》(1973,导演.卡列洛夫)等。在生产题材方面,一些影片通过工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奖金》(1975,导演.米凯良)、《反馈》(1977,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适得其所的人》(1973,导演.萨哈罗夫)、4集影片《面包的味道》(1979,导演萨哈罗夫)等。在道德题材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取得的进展最大,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家庭、集体之间的冲突,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作品中,有些从塑造正面主人公着手,反映苏联社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导演.敏绍夫)、《个人问题访问记》(1979,导演.戈戈别里捷)、《恋人曲》(1974,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从揭露反面现象着手,表现各种落后、腐朽的势力如何阻碍着社会的前进,如《辩护词》(1976,导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轮船》(1975,导演.沙姆希耶夫)、《审讯》(1979,P.奥若果夫);有些影片通过个人遭遇,提出每个人所面临的人生道路问题,追求个人理想问题,如《奇怪的女人》(1976,导演莱兹曼)、《红莓》(1974,导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从而提出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导演罗斯托茨基)、《个人生活》(1980,导演莱兹曼)等。以上各类影片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反映了作者积极干预生活的热情。这些作品使电影创作更接近于今天的现实,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7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工作者还创作出一些其他题材和样式的作品,如史诗片《西伯利亚颂》(1978,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剧片《办公室的故事》(1977,导演梁赞诺夫)和《秋天马拉松》(1979,导演达涅里亚)、儿童片《童年过后的一百天》(1975,导演C.索洛维约夫)和《无权转交的钥匙》(1976,导演.阿萨诺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和《潜行者》( 197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古典文学改编作品《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6,导演米哈尔科夫)和《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79,导演米哈尔科夫)以及表现革命前格鲁吉亚人民生活的诗电影《愿望树》(1978,导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来苏联纪录电影也有不少成绩。如20集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1965~1978,总导演卡尔曼) 反映了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全貌。《矿工们》、《秋明王国》、《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国内的建设。此外,还有一些为苏联对外政策服务的纪录片。在科普片、美术片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从1981~1985年,苏联共拍摄了750部故事片。在战争题材方面,除了继续创作史诗性作品如莫斯科保卫战(1985,导演奥泽洛夫)、《胜利》(1985,导演.马特维耶夫)以外,电影艺术家主要致力于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导演.西连科);研究法西斯产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导演克利莫夫);从今天的角度思考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岸》(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有的作品通过对苏联军人形像的塑造力图把人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如《小亚历山大》(1982,导演.弗金)。在道德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在复杂的生活矛盾中,人的处世态度以及因此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愿望的年代》(1983,导演莱兹曼)、《没有证人》(1983,导演米哈尔科夫)、《后记》(1983,导演胡齐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时努力深化人道主义的主题,如《生活、眼泪和爱情》(1984,导演古宾科)、《稻草人》(1984,导演P.贝可夫)、《冬天的樱桃》(1985,导演.马斯连尼柯夫)。在生产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注意表现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第二梯队开始行动》(1984,导演.雅桑)、《从工资到工资》(1985,导演A.玛纳萨罗娃)。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1981年拍摄的《列宁在巴黎》(导演尤特凯维奇)通过新颖的艺术手法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宁思想的价值。1982年拍摄的《红钟》(导演邦达尔丘克)1985年拍摄的《雾中的岸》(导演.卡拉西克)都再现了20世纪革命历史的发展。80年代苏联还拍摄了一些优秀的传记片,如《列夫?托尔斯泰》(1984,导演.格拉西莫夫)、文学改编作品如《瓦萨》(1983,导演潘菲洛夫)、《残酷的罗曼史》(1984,导演梁赞诺夫)、惊险片《密探》(1981,导演.弗金)及《为胡狼准备的陷阱》(1985,导演.马赫穆多夫)、讽刺喜剧片《青山,或不可思议的故事》(1984,导演.申盖拉雅)及《骗术》(1984,导演.特列古勃维奇)。
8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题材和样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分类界限,使影片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1984年制作的《战地浪漫曲》(导演.托多罗夫斯基),既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讨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又通过战争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德黑兰1943年》(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把政治样式和惊险样式结合起来,突出国际政治斗争的内在紧张性。喜剧片《两个人的车站》(1984,导演梁赞诺夫)中糅合着悲剧的因素。《机组人员》(1981,导演.米塔)把情节??作了尝试。《宇宙检阅》(1985,导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达杰)通过半童话半寓言的样式对人生价值进行哲理性思考。 苏联电影家协会成立于1965年(筹委会成立于1957年),各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外)均有自己的协会。
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为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电影学校,几经演变,自1934年起用此名)与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照相与照相技术高级学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养艺术创作人员,后者培养技术人员。基辅戏剧学院自1968年起设有电影系,此外,国家电影委员会还和影协联合主办一个电影编导二年制高级培训班(自1964年起),专门培训各加盟共和国和制片厂选送来的进修人员。研究机构有全苏电影艺术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苏电影与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苏艺术理论研究所(1944年成立,属文化部建制,所内设有电影研究部门)。新闻电影的正负片由中央国家电影与照相资料档案馆保存,其余片种正负片均由苏联国家电影资料馆保存。负责影片进出口业务的是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主要电影刊物有《电影艺术》(1931年创办,月刊)、《苏联银幕》(1925年创办,双周刊),以上两刊均由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影协合办;《电影放映员》(1937年创办、月刊)、《苏联电影》及《电影与电视技术》等。 苏联举办的电影节有:全苏电影节,始于1958年,初不定期,后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举行,为国产片电影节;塔什干国际电影节,始于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全苏影协和乌兹别克共和国电影委员会与影协联合主办,是亚非拉国际电影展览,属非竞赛性,群众团体可向不同影片授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始于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举办一次,是国际上大型竞赛性电影节,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和影协主办。
苏联国内设有电影评奖制度,最高荣誉是列宁奖金。1959年以来,先后获得过列宁奖金的电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还有苏联国家奖金、俄罗斯国家奖金、列宁主义共青团奖金电影部分等。
❽ 德黑兰43年下载
《德黑兰43年》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该片讲述了1943年德国间谍密谋刺杀3巨头的故事。
❾ 德黑兰43年 的演员
演员
Natalya Belokhvostikova .....Marie/Nathalie
Claude Jade .....Françoise
阿兰·德龙 Alain Delon .....Inspector Foche
Igor Kostolevsky .....Andre
Armen Dgarkhanyan .....Max
尤尔根斯·库尔特 Curd Jürgens .....Maître Legraine
Albert Filozov .....Scherner
Georges Géret .....Dennis Pew
Gleb Strizhenov .....Simon
尼古莱·格陵柯 Nikolai Grinko .....Hermolin
❿ 求老电影四国领导人在开会.德国人去刺杀他们但没有成功
德黑兰43年 Тегеран-43
《德黑兰43年》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影片,1980年由俄法瑞(士)三国合拍,片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电影语言,堪称经典中的经典,1981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导演是前苏联的阿·阿洛夫和弗·纳鸟莫夫,法国影星阿兰德隆领衔主演。1988年由央视译制并播放过该片。
影片以真实历史为背景,以跨时空的手法记述1943年罗斯福、邱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在德黑兰会晤期间,德国特工策划的暗杀计划被以安德列为首的苏联情报人员及时发现而遭失败,然而协助安德列粉碎暗杀阴谋的玛莉却在35年后在法国被神秘杀害...
影片题材宏大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苏德特工斗智斗勇的主线始终是淡淡地展开,没有美国好莱乌大片的矫柔造作和哗众取宠。但同时导演却运用各种手法渲染男女主人公悲剧性爱情,使影片透着一股凝重的伤感,给人强烈的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