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武士》的导演黑泽明伟大在哪
今年是2018年,正是这位伟大的日本导演逝世20周年,他是日本电影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
B. 黑泽明在电影届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
黑泽明在电影届的地位高原因如下:
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他实力很强,拍出来的电影非常经典。黑泽明,又称“黑泽天皇”。日本的国宝级也是代表性导演及编剧之一。比如《罗生门》,《罗生门》这部作品在日本的文学地位非常高,而且其作者芥川龙之介是一代文豪。更突出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
简介:
黑泽明(1910年3月23日—1998年9月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1936年,创作首篇剧本《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由此进入了电影圈。1941年,在拍摄完剧情片《马》之后,黑泽明开始专注于电影剧本创作。1943年,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影片上映后打破票房纪录,黑泽明由此受到关注。
C. 黑泽明的电影介绍!
1、《战国英豪》
《战国英豪》,又译《暗堡里的三恶人》、《武士勤王记》,是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千秋实、藤原釜足、藤田进等人主演的一部日本历史剧情电影。
剧情简介:在战国乱世,秋月家被领国山名家击溃。大将真壁六郎太保护公主雪姬和数名残党一同躲避在一个暗堡中,并在柴堆里暗藏了黄金五百贯。六郎太筹划穿越敌国,到达同盟国早川领。他想到了利用偶然在暗堡附近遇到的两个贫民太平和又七,让他们背负黄金随行。
六郎太和公主以及太平、又七踏上了征途。六郎太利用金条引起骚动,趁着混乱顺利通过关卡。途中,六郎太救了一名平民少女,一行变成五人。就在快要达到目的地时,他们被敌将田所兵卫发现。六郎太与之展开一场激战,将之击败。然而就在早川国境边,六郎太等人被抓住投入了大狱,太平和又七逃走。这时,田所兵卫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2、《德尔苏·乌扎拉》
《德尔苏·乌扎拉》是由黑泽明执导,Maksim Munzuk、Yuri Solomin领衔主演的剧情片。影片改编自俄国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的游记《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讲述了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和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之间的超越阶层与等级的友谊。该片于1975年8月2日在日本上映。
剧情简介: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于1902、1907年两次到乌苏里地区探险,两次都是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为其充当向导,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打猎时,
德尔苏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不行了,感到很悲伤。在阿尔谢尼耶夫的劝说下,随同其到大城市伯力居住,但因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德尔苏又回到了密林,临行前阿尔谢尼耶夫送他一支新的猎枪。归途中,匪徒抢走了他的枪并将其杀害。
3、《影子武士》
《影子武士》是日本东宝映画出品的战争历史片。影片由黑泽明执导,仲代达矢、山崎努、萩原健一、根津甚八、大泷秀治等主演。
剧情简介:十六世纪末, 日本战国时代,群雄割据,其中以武田信玄、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的势力最大。1572年, 武田信玄击溃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的联军,并于次年包围家康的属地野田城。然而信玄却急死于军中, 一时间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先前占优势的武田军忽然面临着家族分裂,
军心大乱的危机。在危难关头,几个家臣秘密找出一名面容酷似信玄的盗贼假装信玄以稳定军心,顺利退兵,并震慑住虎视眈眈的织田、德川、上杉等豪强。按日本战国的习惯,这个模仿者被称为影子武士。这样的状况维持了三年之久。
三年之后影子武士的身份首先在家族中被揭露出来,信玄之子武田胜赖全面夺取家中军政大权,并违背信玄遗训领兵出征。结果被织田信长以三段式火枪射击加防马栅栏战术击溃,全军覆没,武田家从此没落
4、《八月狂想曲》
《八月狂想曲》是由日本松竹映画制作发行的98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村濑幸子、井川比佐志、茅岛成美、根岸季衣、理查·基尔等主演,于1991年5月25日在日本上映。
剧情简介:一位住在日本长崎乡间的老人,突然接到发自美国夏威夷的航空信。寄信人是老人的侄子克拉克。信中称老人的哥哥早年移居美国,靠经营菠萝园而成为富翁,现患不治之症,希望死前能与妹妹见上一面。老人的儿子、女儿对在美国突然出现这样一位有钱的亲戚感到兴奋不已,
便立刻把四个孩子寄放在母亲家中,动身去了美国。孩子们在与祖母的朝夕相处中,听祖母忆起祖父死于原子弹轰炸的往事,理解了祖母对祖父的怀念和不愿去美国的心情。在孩子们的劝说下,祖母答应在8月9日祖父的忌日去美国看望哥哥,
因为1945年这一天是长崎被原子弹轰炸的日子,村里人要在这天集体举行对死者的追悼。孩子们的父亲和姑母从美国归来,当听说祖母已复信给美国的哥哥,便责怪她不应向他们提起有关原子弹的往事,担心将断了这位有钱亲戚的往来。然而,克拉克从美国回来表示了真切的心情。
5、《袅袅夕阳情》
《袅袅夕阳情》是由日本东宝映画发行的134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松村达雄、香川京子、井川比佐志、寺尾聪、渡边哲等主演,于1993年4月17日在日本上映。
剧情简介:1943年,百闲先生从大学退职后呆在家中一心从事写作。这个家“小偷很容易进来”,是以房租便宜,聚集了高山、甘木、桐山、泽村等弟子。澡堂的门是半开的,立着“小偷入口”的牌子,还有“小偷通道”,“小偷休息室”里甚至摆放了烟灰盆。每一个小偷看到了都会大吃一惊。
空袭中这座房子被毁,百闲先生和夫人搬进了一个只有三铺席大小的门房,终日与猫为伍,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战后,弟子们创立了“摩阿陀会”。“摩阿陀会”是“好了吗,还没有呐”的谐音。弟子们每年都为先生的生日召开大会,在第17届会上,头发花白的先生问弟子们,何事何物在人生中最重要。
D. 黑泽明的电影伟大在哪里
首先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黑泽明导演的电影,黑泽明导演喜欢使用简练的手法来叙述故事情节,叙述方法简练不代表个性不鲜明,他所塑造的视觉形象都是十分生动的。但是电影的节奏比较缓慢,动作性也比较弱,他想要更为深沉吐出的是关于人性方面的思考。
从主角的个性上来说,男主人公通常都带有非常强烈的两面性格。例如半个世纪以前,黑泽明导演先生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依靠的电影中,他独特的思维以及特有的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整个西欧影坛,为之叹为观止。
很少有电影导演敢深层次的,毫无掩饰的,展现出赤裸裸的人格,但是罗生门做到了,人难改的就是本性,罗生门中描绘的人与生俱来的那种虚伪的本质,那副罪恶的图案,人即使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伪装和虚伪的。至今依然是一把利刃,插在人类扪心自问的面具上。
E. 《罗生门》作为黑泽明的代表作,对后世导演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罗生门》虽然作为一部电影,产生的影响却不止电影领域,还把它的影响延伸到了文化领域和日本艺术界领域。
《罗生门》的影响也体现在文化层面,它用自己的故事内涵把“罗生门”这一地名指称异化成一种社会现象的指称,赋予了”罗生门”这个词语“各说各话,真相不明”的含义。
一部电影,影响横跨电影界、艺术界、文化界,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好奇。文章能够指出电影的好,但是带不去观影时刻才会有的细腻的体验和审美愉悦。不如趁假期,来欣赏一下这部留名影史的经典作品吧。
F. 黑泽明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黑泽明是日本电影的关键人物之一,《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大奖之 后,使日本电影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极大地振奋了日本民族电影的发展。黑泽明 影片的一个重要表现对象是日本的武士阶层:武士阶层的历史,武士的道德风 尚,武士阶层的社会作用及演变等。
《罗生门》也显现出黑泽明粗犷有力的艺术风格,影片充 满了激情和冲突。
1990年,黑泽明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后,又接连拍了《梦》(1989)与 《八月狂想曲》(1991年)。1993年,83岁的他又推出了第31部巨作《还没有 呐》,影片描写了一个横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著名作家内田百闲。
他为了专门从事创作而辞掉了从事30多年的大学教授之职,他教过的四位学生 经常找理由来探望生活清贫的老师并接济他,师生之情热切感人。《还没有呐》 多少有黑泽明的自我写照,他对此说法也不予否认。
G. 为什么黑泽明在美国电影界的地位那么高
黑泽明,1910年生于日本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1936年,创作首篇剧本《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由此进入了电影圈。1941年,在拍摄完剧情片《马》之后,黑泽明开始专注于电影剧本创作。1943年,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影片上映后打破票房纪录,黑泽明由此受到关注[1] 。1948年,拍摄了犯罪电影《泥醉天使》。1950年,拍摄的悬疑电影《罗生门》获得了第1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及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2] 。1952年,编导了剧情片《生之欲》。1954年,执导了古装动作片《七武士》,影片获得了第1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3] 。1959年,监制并编导了古装动作片《战国英豪》,黑泽明凭借该片获得了第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3] 。1963年,编导了悬疑犯罪电影《天堂与地狱》。1965年,拍摄了剧情片《红胡子》,影片获得了第20届日本每日映画大奖最佳影片奖[4] 。1970年,执导了剧情片《电车狂》。
1972年,拍摄了俄语剧情片《德尔苏·乌扎拉》,影片获得了第9届莫斯科国家电影节金奖和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1] 。1980年,编导并监制了战争电影《影子武士》,影片获得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6] 。1985年,拍摄了战争电影《乱》,影片获得了第4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7] 。1990年,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 。1993年,编导了剧情片《袅袅夕阳情》。
1998年9月6日下午,黑泽明因脑中风在东京逝世,享年88岁[1]
黑泽明电影里的人物,大部份是悲观生命里的积极者,他们的价值观从来不会被现实的社会污染,当中的人物不时为更崇高的理想作出牺牲,令人伤感,但始终维护着人类的希望,是一种有份量的影响[11] 。(导演徐克评)
黑泽明的电影大多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剖析原因,并且其电影中融合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得其电影恢宏磅礴的画面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得其作品成为经典[23] 。(《电影文学》评)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很多人物有着激烈的情绪对抗,这些对抗场面都被赋予了张力十足、力度到位的电影语言,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电影《罗生门》中,黑泽明运用纯电影化的手法揭示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而每一个人物见证的相对真实性又必须由观众来作出判断。这种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体现在视听语言中,就是黑泽明对构图和场景的诗意性的运用[24]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评)
H. 关于黑泽明
我的论文也有一段是阐述黑泽明电影艺术价值的,总的来说,论黑泽明电影确实有些难度,因为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充斥的今天,绝大部分的电影结构趋向于【形式】大于【内容】,【商业价值】重于【艺术价值】,一些完美形式主义的商业疲劳使得众多观众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转变,电影艺术被一部分商业片沦为娱乐手段,观众对电影的需求随着好莱坞【大片潮】的到来逐渐转为【追求华丽的视听盛宴】
像黑泽明之类的注重内涵,注重人文,人道主义,深刻剖析人性的纰漏及腐朽社会下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片在今看来在外在形式上好似不如好莱坞特效大片来得震撼刺激,但也恰恰在被特效冲昏了头的今天,黑泽明的电影却才彰显其意蕴非凡的艺术价值,他不似好莱坞电影在视听方面冲击眼球而终昙花一现,却似恒星般永久屹立于星空普度众生为迷惘的摩挲徒指明生的希望
选题意义,为你提供几个阐述角度,都可以展开来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当好莱坞商业【大片潮】来袭,卡梅隆携【阿凡达】抢占中国银幕,中国电影人该如何自保
首先结合当今电影现实趋势,以【阿凡达】为首阐述中国电影人如何招架美国这股风暴的席卷之势,陆川所谓的“中国电影的完败”说的实在有些严重,首先不明白中国电影到底“完败”在何处,若是指技术,那么显然中国不是从《阿凡达》才看出中国与美国技术的差距,早在《指环王》时代,中国电影人便很清楚与美国电影制作上的差距,若论文化,就更不着边际,客观的说《阿凡达》对于西方文化现象的体现与传承还远不及《指环王》先前一步所做出的辉煌成绩,中国影人在吸收美国创作理念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精良商业片的同时注重丰富本国的类型片电影,B级的文艺片不应在洪流中湮没,大力减少制作粗俗的电影,以精良为根本【结合黑泽明电影的制作理念与核心谈当今急需黑泽明那类务实,保持自己的民族风格,不盲目跟风,脚踏实地的为电影文化拓宽形式的导演。。。。。】
【2】同为传承东方艺术魅力的日本电影与中国电影对于文化表现方面的差异与启示
碍于文化差异,中国对于美国,法国等以西方文化作为命题主宰的电影一直有着很深的隔阂,虽然东西方文化在电影上互通有无,但真正的文化芥蒂却从未磨灭,就像美国一直无法完全参透中国的侠义精神和日本武士的冷酷孤独,我们也不会完全领略像《辛普森一家》《美丽都三重奏》等包藏在影像背后的文化精髓,所以中国电影在发扬东方文化的前提下要时刻保持自省与吸纳的原则,中国与日本同为东方文化的共有者,中国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借鉴日本电影【尤其黑泽明电影】在剧情编排,人物的张力,对于传统能剧【日本剧种之一】在表现方面的开拓,分别介绍中日电影文化差距。。。。可引用黑泽明的故事:黑泽明一直以来有个愿望就是来中国,可以一睹中国文化的风采,而他也多次询问从中国回来的日本朋友:故宫是何规模的,长城到底是何等壮观,为什么中国的山水画与日本传统风景画在意境表达上那么不同。晚年的黑泽计划好来中国但因年事已高最终还是没能如愿以偿
【3】黑泽明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巨大影响
被誉为“民族电影的开拓者”的黑泽明对本民族电影文化传播做出过巨大贡献,从日本的能剧,祭祀的弥撒到征战沙场的武士号角无一例外都成为黑泽明电影鲜明的标签,欧洲导演信奉黑泽明文化,称其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美国导演科波拉希望自己成为黑泽明的学徒,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百忙中参演黑泽电影均表现出黑泽明对于文化推广做出的卓然成绩,而对于中国导演的贡献可以先从张艺谋的话说起:黑泽明使我明白,当电影走向外部世界时,要保持自己的性格和风格
谢晋被誉为中国的黑泽明时谢老谦虚的说达不到黑泽明的水平,陈凯歌手捧黑泽明大奖,徐克的《七剑》致敬黑泽明《七武士》,杜琪峰坦言其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血脉喷张的对峙场面均“师承“黑泽明,黑泽明在《时代》杂志的词条由张艺谋,斯皮尔伯格共同撰写等等。。。。【展开说】
【4】黑泽明对改编文学作品的贡献
大师几百年出一个,而工匠遍地都是,当年冯小刚在决定将《哈姆雷特》改变成《夜宴》时不少影评人质疑:你以为你是黑泽明啊。诚然在黑泽明面前,张艺谋冯小刚等都是工匠,在张艺谋改编自《雷雨》的《黄金甲》招来一致恶评时,张艺谋这位曾自诩为黑泽信徒的导演可曾有过反省。纵观黑泽明的改编电影从《李尔王》到《乱》,《麦克白》到《蜘蛛巢城》,无一不获得巨大成功。。。。。。。。。。【展开说】
【5】黑泽明的为人对于电影的态度
黑泽明说过:把电影从我身上减去,我的一生就是零【原句不记得了】
80高龄在奥斯卡领终身成就将时称:在电影面前我还是个小学生,我还在学习。这句在当场使所有人会心一笑的话充分体现黑泽明对电影艺术的孜孜不倦,不懈的追求。。。。。。。。【展开
为了一场浮云飘过的戏,黑泽可以一等就是一个月,为了拍摄《梦》中成熟的麦田与飞翔的乌鸦,剧组在一年前亲自种植麦田,四处筹集乌鸦只为电影中几秒的镜头,如今技术的泛滥使得这样简单的场景只需电脑就可完成,但散播其中的心血与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却是任何技术换不来的
I. 被称为日本影坛“四大巨匠”之一的黑泽明,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
黑泽明与成濑巳喜男、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合称日本影坛“四大巨匠”。从1943年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开始,黑泽明共执导了30部影片。凭借《罗生门》、《七武士》、《影武士》、《暗堡里的三恶人》、《德尔苏.乌扎拉》等影片,黑泽明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银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等诸多国际大奖。
黑泽明小时候因为智力比同龄孩子发育的慢,还曾经是备受同学欺负的小可怜。他最小的哥哥不仅在成长上对他照顾很多,更影响了他对电影的看法。
黑泽明原本想做个画家,后来阴差阳错成为P.C.L(东宝前身)电影公司的副导演,导演山本嘉次郎是黑泽明最崇敬的前辈,被他视为仰止的高山一生敬慕。
黑泽明的作品大多以社会问题为主题进行探讨,在将社会精神和民族文化融入电影中时,更深度剖析人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大气沉稳的视觉呈现。而他本身拥有的美术、音乐、戏剧、文学造诣,又让他具备了一个电影创作者的牢固基础。
黑泽明深爱着自己的作品,为每一个人物都倾注了许多心血。他认为电影会将导演原形毕露照映出来,所以时时自省。
黑泽明在创作过程中态度严谨又大胆。他曾大胆启用新人三船敏郎,为了写剧本撕烂的稿纸可以把他围起来。拍摄《罗生门》时,他每天步行查看京都、奈良的古门,考察各种关于罗生门的文献和遗物。
《罗生门》的戏份几乎都在森林中完成,为了解决光影问题,遇到太阳光线不好的时候,黑泽明和他的拍摄团队就开始砍树,认真而严肃创作作品的精神,甚至感动了旁边寺庙的和尚。
并且,为了更好的利用光影,黑泽明大胆尝试了当时还是禁忌的“正面拍摄电影”的方式。后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这个镜头被称为“摄影机初进森林”。
黑泽明的这种创作态度并不仅仅是在《罗生门》,而是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他将镜头作为展示社会、揭露人性的工具,也用电影这种模式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他最伟大的地方。
J. 导演对电影具体有何作用
在中国现行电影环境下,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编剧只是辅助导演完成电影的工作人员。 (任何国家的好导演,都会重视编剧的作用。但在国内环境下,编剧对最终电影的形态并不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美国,好莱坞制片体系中制片人对一部电影的作用最大。导演和编剧都是实现制片人意图的工作人员。独立制片中仍然是导演作用更大,不过这种独立制片电影一般导演都会兼任制片人和编剧。
毕竟,电影是一门影像的艺术,而文字构成的剧本是一个影像成型的基础。导演需要通过对视听语言的掌控和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自我的主观表达、蕴藉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象的活动影像表达出来。所以导演之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当然,编剧、摄像、美术、演员等都是构成导演影像基础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