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苏武牧羊的其它剧种
川剧有《白阳河》,豫剧、河北梆子、汉剧都有此剧目,粤剧有《猩猩追舟》。
。
❷ 蓝玲的人物介绍
蓝玲,女,一级舞美设计。畲族,杭州人,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戏剧
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剧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舞美学会理事、浙江分会副会长、中国电影电视化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省劳动模范、省八届人大代表。现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服装、化妆设计。1960年8月考入浙江越剧一团乐队学拉小提琴。1962年改任服装管理,先向团内罗志摩学习舞美,后向孙明昌学习化妆。至1979年经团领导金宝花推荐,首次在《龙凤怨》中任服装设计与化妆造型显露才华。不久,调入新建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一直致力于戏曲服装、化妆的探索和研究。其服装设计在继承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为一体,以简洁、流畅、优美、抒情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享誉海内外。已为10多个剧种、众多剧团及影视的百余台剧目进行了创作。 汉剧《蝴蝶梦》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设计奖。越剧《李清照》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设计奖(并获优秀化妆奖)。绍剧《大禹治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越剧《荆钗记》获首届中国舞美学会奖。《西厢记》获省文化厅艺委会金艺奖。《出宫回宫》获全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优秀设计奖。数10台剧目获浙江省、广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历届戏剧节优秀设计奖。由她筹建经营的杭州蓝玲艺术服饰有限公司集设计、选料、制作于一体,为繁荣和发展越剧及全国戏曲事业作出了贡献。
一直致力于畲族服饰、戏曲服装、化妆的探索和研究。这一次应邀为第三届中华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活动设计系列传统和实用性畲族服饰。
蓝玲老师设计剧目众多,获奖众多,主要奖项有:
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作品
2004年:越剧《陆游与唐婉》(2002——2003年度)
2006年:豫剧《程婴救孤》(2004——2005年度)
昆曲《班昭》(2004——2005年度)
2010年:晋剧《傅山进京》(2008——2009年度)
2011年:京剧《北风紧》(2009——2010)
京剧《藏羚羊》(2009——2010)
2012年:桂剧《七步吟》(2010——2011年度)
获得文化部文华奖的作品
2004年:
豫剧《程婴救孤》(文华大奖)
绍剧《真假悟空》(文华大奖特别奖)
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文华新剧目奖)
越剧《藏书之家》(文华新剧目奖)
2006年:
昆曲《西施》(文华剧目奖)
2008年:
京剧《北风紧》(文华大奖特别奖)
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文华大奖特别奖)
晋剧《傅山进京》(文华优秀剧目奖)
琼剧《下南洋》(文华优秀剧目奖)
越剧《九斤姑娘》(文华优秀剧目奖)
潮剧《东吴郡主》(文华优秀剧目奖)
京剧《飘逸的红纱巾》(文华优秀剧目奖)
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作品
第十届(2003——2006)豫剧《程婴救孤》(舞台剧)
第十一届(2007——2009)豫剧电影《程婴救孤》
京剧《北风紧》
京剧《丝路花雨》
京剧《飘逸的红纱巾》
晋剧《傅山进京》
第十二届(2009——2012)豫剧《苏武牧羊》
获得中国戏剧节相关奖项的作品
第九届(2005年)
河北梆子《窦娥冤》(优秀入选剧目奖)
第十届(2007年)
晋剧《傅山进京》(优秀剧目奖)
京剧《丝路花雨》(优秀剧目奖)
汉剧《王昭君》(优秀剧目奖)
越剧《柳毅传书》(剧目奖)
豫剧《珠帘秀》(剧目奖)
越剧《虞美人》(剧目奖)
粤剧《小周后》(剧目奖)
粤剧《越王勾践》(剧目奖)
第十一届(2009)
越剧《大道行吟》(优秀剧目奖)
琼剧《下南洋》(优秀剧目奖)
越剧《唐婉》(剧目奖)
越剧《红色浪漫》(剧目奖)
第十二届(2011)
黄梅戏《独秀山下的女人》(优秀剧目奖)
闽剧《红裙记》(优秀剧目奖)
粤剧《海棠亭》(优秀剧目奖)
中国戏曲学会奖
2007年:晋剧《傅山进京》
2008年:豫剧《程婴救孤》
2009年:京剧《北风紧》
2011年:上党梆子《千秋长平》
2012年:越剧《狸猫换太子》
❸ 苏武牧羊的剧情
豫剧《苏武牧羊》讲述了汉武帝时期中郎将苏武奉旨出使匈奴被扣留,单于将其流放于北海牧羊。在19年毫无返汉希望的穷困放牧中,苏武饥吞毡、渴饮雪,于极其困厄的环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操守,用血肉之躯为后世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此剧将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的魂魄与现代元素、古典美学有机融合,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将舞剧、歌剧、话剧及舞蹈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开创了豫剧先河。
❹ 豫剧李树建弟子张胜军简介
1962年4月生于河南汝州市寄料镇观音堂村。简介:李树建,男,汉族,1962年4月生于河南汝州市寄料镇观音堂村,中共党员,当今豫剧领军人物,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豫剧"李派老生"创始人。主演代表作有豫剧《清风亭》、《程婴救孤》、《大登殿》、《鞭打芦花》和现代戏《乡村警官》、《试用丈夫》、《儿大不由爹》等,曾在第十届、第二十五届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香玉杯"艺术奖,首届中国豫剧节金奖,第十届"文华"大奖表演奖等。《程婴救孤》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代表剧目有《清风亭》、《鞭打芦花》、《程婴救孤》《苏武牧羊》等。《清风亭》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收入国家艺术精品库。其中《程婴救孤》《清风亭》《苏武牧羊》被称为"忠孝节"三部曲!艺术特点:李树建是"豫西派"的杰出代表,从艺20多年来,他先后主演了《大登殿》、《清风亭》、《乡村警官》等十几部优秀剧目。他挖掘整理"豫西调"的传统声腔遗产,走访"豫西调程婴救孤》剧照"名家,学习其演唱方法、技巧,琢磨用气、吐字和润腔的诀窍,终于自如地掌握了豫西名生王二顺演唱的基本特点和韵味,曾被誉为"小王二顺"。但艺无止境,他又研习了其他豫西名家的演唱风格。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独特唱法,即既有王二顺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声韵醇厚的特色,又使原本就擅长表现曲折委婉感情的"豫西调"更加悲壮苍凉。这在他的代表剧《清风亭》中的演唱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剧中他饰演勤劳忠厚、命运悲苦的张元秀,唱腔时而高亢,时而低回。高亢时响遏行云,声震屋宇;低回时缠绵蕴藉,宛若游丝。在演唱方法上,既有马连良"衰派"的散淡优雅,又有周信芳"麒派"的苍凉悲壮。豫剧《程婴救孤》中,李树建简约了程式化的表演,使唱、念、身段更加生活化,特别是剧中的"失子"和"十六年"两大段唱,兼用"轻声"、"气声",实为哭唱,前者哭别人,后者哭自己,悲痛欲绝却未见号啕,不胜凄苦却没有声嘶力竭,把无限的悲情化作干涩的雨与颤抖的风,点滴撕扯着、浸润着观众的心。《程婴救孤》,荣获了"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和第10届"五个一工程"奖等,李树建也被中宣部确定为"四个一批"人才。
❺ 苏武牧羊的豫剧二团
此剧是河南省豫剧二团继《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获得国家大奖之后,历经6年艰辛方搬上舞台,被称为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的“忠孝节”3部曲,先后荣获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剧目一等奖。
❻ 关于苏武牧羊
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单于囚禁冰窟迫降。苏武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单于又将苏武遣送到北海 [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 边上放羊,并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我就送你回汉朝'。
北海,荒无人烟,粮食缺乏,苏武只能食羊肉充饥,并把羊骨砸碎熬成汤饮用,身体虚弱的苏武逐渐强壮起来。公元前八十一年,在汉朝的强烈要求下,单于才被迫将在北海放羊十九年的苏武放回汉朝。苏武归汉后,依然保持着吃羊肉喝羊骨汤的饮食习惯,直至八十余岁而终。人生七十古来稀,汉宣帝听说苏武高寿可能与吃羊肉喝羊骨汤的饮食习惯有关,遂派御医深入研究,并在熬汤时加入牦牛骨、鳖甲骨、鹿骨等原料,从此,御膳中又多了一道强筋壮骨、延年益寿的'苏武补元汤'。
所以不是他不吃羊。匈奴人是想利用时间让他投降,放的羊当然有母羊了啊,不过是要求他放的羊要是公羊生小羊才放了他,他放的羊按照匈奴当时人均拥有羊的数量来看应该在1~50只左右。
❼ .《苏武牧羊》属于桂剧吗
不是。《苏武牧羊》是豫剧,讲述了汉武帝年间,中郎将苏武奉旨出使匈奴被扣留,因拒不投降,被匈奴单于流放北海牧羊的故事,不是桂剧,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❽ “苏武牧羊”的唱词是什么
歌词如下: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歌手黄焕婵把苏武牧羊的粤语版《春残梦断时》(1974年收录于个人专辑《春满多口街》)广泛传播,使得歌曲红遍大江南北。
《苏武牧羊》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学堂乐歌。产生于民国初年,在二三十年代广为流传。苏武牧羊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8)豫剧电影苏武牧羊演员表扩展阅读
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参考资料
网络-苏武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