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孝忠的主要作品
王孝忠电影作品一览表
1957年:《战斗里成长》;
1958年:《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9年:《回民支队》、《赤峰号》、《战上海》;
1960年:《奇袭》;
1961年:《突破乌江》;
1962年:《东进序曲》;
1963年:《怒潮》、《野火春风斗古城》;
1964年:《岸边激浪》;
1965年:《打击侵略者》、《地道战》;
1976年:《南海长城》;
1978年:《不平静的日子》;
1980年:《一个美国飞行员》;
1981年:《皆大欢喜》、《毕升》;
1983年:《秋天里的印象》;
1984年:《海瑞骂皇帝》;
1985年:《女子别动队》。
2. 王孝忠的人物轶事
1928年5月29日出生东北、长在沈阳的王孝忠,1942年,就读于奉天铁路学院电讯专科。当时,任教老师、舍监等要职的都是日本人。这些退伍军人虽脱下戎装,但是从骨子里却顽固的保留下了日本军人所特有的武断、偏执和粗暴,对于在校学生,这些日本人在教学和进行柔道训练中,经常拳打脚踢,疯狂施暴,这种阶级仇、民族恨,深深的烙印在王孝忠幼小的心田里,由此在他从艺以后,并且去寻找与日本鬼子这一反派角色的人物原型和创作渊源时,这些痛苦屈辱的经历,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王孝忠便从中进行了正确、恰当的借鉴,从而磨合到与角色相一致的切入点,使自己曾经经历的生活往事,有益的成为他塑造角色的生活素材。从而使王孝忠的日本鬼子,从脑海中真实人和事的底片中,再和大量的史海资料相结合,从而令广大观众过目不忘。
1957年期间,王孝忠拍摄《永不消失的电波》有一场戏,是他扮演的日本特务头目中村,审问通过“分区停电”的手段而抓捕的地下谍报员李侠,很老练地瓣开他的手指阴险地说道:“老资格了啊。”这一动作便是王孝忠在剧本里并没有写到的现场发挥,因为他在此之前曾接触过整天发报的一个电务员朋友,看他手的中指由于经常按击电键,已经压磨的呈扁平状,与一般不从事这份工作的人的手指并不相同,他在拍摄现场用这样一个很恰如其分的动作,来表明日本特务的诡计多端,使这一反派人物的性格特征立刻显现出来。乐得导演王苹高兴地一下子扑到王孝忠的身旁,连声叫好。
1961年,王孝忠在《突破乌江》中,为了更有别于以往扮演的反派角色,他特意向导演李舒田和李昂提议,把这个敌营长处理成一个“结巴”,是凭借自己的做旅长的姐夫才当上营长,以表现出他的愚蠢、无知及独断专行的鲁莽性格。但是,怎样“结巴”?该用哪一种“结巴”?王孝忠却还在心里围绕着“结巴”的发音犯着嘀咕。正巧,有一次,他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等公共汽车的时候,遇到一位“结巴”走过来,主动找他问王府井百货大楼该搭什么车、怎么走,此人一开好说话还算流畅,但关键的词句却因为着急憋胀得满脸通红,却是越着急越半天说不出来,王孝忠从中似乎一下子寻找到创作灵感而茅塞顿开。这个并不是平时经常可以看得见的那种每句话都说不囫囵的“结巴”,很有语言表达方式的特色,他于是便一直跟着这个“结巴”,不但热情的给他指路,而且还一同乘车前往王府井百货大楼,待“结巴”下车以后,王孝忠又暗暗跟在他的身后,也走进了王府井百货大楼里,去仔细观察这个“结巴”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
所以,在《突破乌江》中,王孝忠把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巧妙的“拿来”和借题发挥,并自然的运用到又一个反派角色的处理当中。王孝忠认为反派角色最难的一点,就是因为剧本对这样的一种人物没有突出性格的刻画,着墨很少,更没有连贯的人物情节,往往都只是一个脸谱化的注释符号而己,因为大量的笔墨要重点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和主要人物,反派角色该如何来演,这只有靠自己去悉心啄磨,发挥演技,塑造出不相雷同的反派角色来,而不能是千人一面。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孝忠于2016年1月22日15时2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
3. 地雷战中日本头子扮演者叫什么
王孝忠
王孝忠(1928—2016),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28年5月29日出生在沈阳,1942年,就读于“奉天铁路学院”电讯专科。1943年,王孝忠在锦州铁路局供职。1949年,王孝忠入伍后进入东北军区政治部哈尔滨青年干部教导团。同年,王孝忠加入东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后在沈阳军区政治部抗敌话剧团任演员,与后来在电影界享有声誉的著名演员王心刚、张良、田华、邢吉田等人,都同属一个部队文艺团体。
2016年1月22日15时2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
4. 老电影《地道战》里扮演柳本太郎小队长的演员是谁
山田 ,名字叫王孝忠
5. 八一厂演员剧团演员知多少
我将外出,怕几日不更博,大家有意见,给大家出个题,留个念想: 八一电影制片厂从1956年开始组建演员剧团,至今已经55年了。 首先,将1956年至2010年期间,在八一厂演员剧团工作过的所有演职人员名单报上,看看大家能认识几个?熟悉几个?当然,我熟悉和认识的都是文革前的老演员,七十年代后的,我不熟,八零后,九零后我就一个都不认识。 另外,八一厂剧团也经常进新人,如果我有遗漏,也请你们告诉我,及时予以增补。 下列名单是按照出生年月排列的。 五十年代的剧团人员刘季云周楚刘磊石存玉薛骏张帆王润身胡敏英孟浩李力宫洁民胡晓光申乐庭周正禹林默予朱毅之高宝成刘江朱子铮言小朋刘秉章邢吉田崔荣久张善甫王沛然白钢杨成轩李炎孙宪元师伟陈瑶孟庆芳田华谢万和里坡王孝忠张怀志赵学民于纯绵曲云 六十年代的剧团人员汤利文刘龙李久芳朱启刘教级维佳张璋赵恒多柴云清赵汝平翟春华桑坪贾士铉王心刚张连伏张亨利赵登峰刘帼君韩子瑛陈慧君安琪孙玉珍关淑贞王连海王心鉴袁霞吴凡张良王毅王志成王晓棠郑在石张勇手陶玉玲马晨曦鲍梦梅李辉健王志刚黄焕光石燕 七十年代的剧团人员温光碧金青云古月霍德集洪万生李复生柳城海青丛培信陆伯炎李晓青危玲刘尚娴刘毅迈赵继烈刘宗佑赵守凯朱健民刘晓天董金棠胡去非于素萍万小媛李仁堂杨雅琴韩再省徐光明沈华芬张勇汉陶福庆乔宏施建岚潘孝志冯恩鹤斯琴高娃金石声黄梅莹王利民宋春丽桂萍 八十年代的剧团人员赵福余邵一波朱可心龚艺群金鑫曹欣茹唐国强赵毅军马志云杜国辉卢奇李世玺苏丹丹孙晓路陈佩斯朱时茂宋业明张云明荆明华李岚庞敏杨军刘利年李维赵娜宝殉张潮郭刚季平姜力军陈丽明赵英韩月乔隋永清李幼斌王跃晋赵晓明陈剑飞露阳李娟娟 九十年代的剧团人员杨以楠寒星范旭霞洪学敏单学吴勤臧晨风赵军凯刘继忠巫刚张庆春岳红马晓伟尹兵刘之冰祝新运壮丽徐琳侯勇兰岚陈一方关旭宁黄芳翎郭晓冬徐箭康亚琴马春莲丁柳元苏丽张怡陈宇秋李铎 新时代的剧团人员 吴其江(吴炜)张棪琰 石琳袁满陈懿赵毅万思维陶慧杨潇 祁映诺(祁潇潇)王佳最后,请大家认认各年代
6. 电影演员王孝忠哪年出生的
出生日期 1928年5月29日
http://ke..com/link?url=8OE0Fg4mJUqr9Gna3U7zb6UCKs-YTop9_DJrsJBmLwqPxLSh3GXBX7KmQiLpIc_IWDYTGkEE3gw__GikyPKKGgTP25AXXG
7. 地道战老电影的简介
《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于1966年元旦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截至2012年,已创造出共30亿人次观看的纪录。
剧情介绍:1942年,日军侵华的战火烧到了冀中平原。俯首称臣只有死路一条,奋起反抗才是最终的出路,冀中的人民都动员起来共抗日军了,高家庄更是调集了大量民兵。为了对抗日军的飞机大炮,当地人民利用地貌开凿出了一条条错综复杂的地道。
民兵队长高传宝(朱龙广 饰)利用这些巧妙的地道,率领 民兵与日军展开迂回作战。虽然曾因队伍里的败类汤丙会的出卖而吃了不少苦头,但是智勇双全的高传宝最终率领队伍利用地道围剿了日军,清理了汤丙会,并活抓了日军领队山田。地道战的胜利奏响了冀中反日的最强音。
(7)电影演员王孝忠后人扩展阅读
《地道战》角色介绍:
1,高传宝
高家庄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原型叫刘傻子,是个农民,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很鲁、很愣。高传宝在赵区长的教育下顿时醒悟,带领游击队员们利用黑夜的掩护悄悄了将地窖改造成地道,形成了既可以藏身又可以打击敌人的地下长城。
2,高老忠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与民兵队长高传宝领导村民,及时应变,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几家相通的多口地道。
某夜,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掩护村民疏散逃离,不顾个人安危,孤身跑到村里的大槐树下为村民敲钟报警,不幸被日军发现,山田开枪打伤了高老忠,高老忠挣扎站起来后继续敲钟,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3,赵平原
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敲钟报警献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坏,幸亏区长赵平原带领游击队和民兵及时赶到,群众始免于难。
8. 经典故事片《打击侵略者》的主要演员现在都怎么样了
国产经典故事片《打击侵略者》在年轻一代中应该很少人看过,我在小时候有幸在电影频道还是在碟片上看过,总之还算不错,该电影就是讲述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共同严厉打击侵略者的某次战斗过程,然后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与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有人想知道,当初的主演们现在都怎么样了,毕竟当年演得那么好,现在也没有个消息。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李炎在电影中饰演李国栋军长,早年李炎是解放军军队中的话剧演员,因此对于军队生活也比较熟悉,可以说他是扮演将军的专业户,在后面的《特混舰队在行动》《带轱辘的摇篮》都扮演了将军,1997年李炎因病去世,享年70岁。
于纯棉在电影中饰演志愿军某团副团长崔凯,后面他也参演了很多影视剧,他在1991年去世。
黄焕光在电影中饰演小豆豆,他在2000年已去世。
以上就是当年的主演的基本情况。
9. 王孝忠的人物生活
“改头换面”的《地道战》
1965年,王孝忠和张勇手、刘江等人参演的《地道战》一片,原本是一部“军事教学片”,但考虑到影片内容的主题化、情节的观赏性,大家集思广益,配合以擅拍军事科教片的导演任旭东一起,依据本厂拍摄《地雷战》的成功经验,共同将一种单调、枯燥、无形情节发展的非故事片片种,拍成一部在中国影坛上至今还广有影响、且深受广大观众由衷喜爱和欢迎的故事片类。这是八一厂继1962年的《地雷战》之后,是“军事教学片”和“战斗故事片”的一种很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当时,厂领导并不同意更改原片类型,因为拍片经费数额有限,仍以“军事教学片”拨款,导演坚持初衷,在摄制组成立后,除了王孝忠、张勇手、刘江、谢万和四个人是八一厂演员之外,其余全部借用工程兵部队文工团的演员,包括主要演员朱龙广、刘秀杰等,工程兵部队不但出人出力,还投进了相当一部分资金,以确保影片的顺利完成。影片成功拍摄以后,审片的领导顿时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投放市场后,也立刻在广大观众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好评,并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年的拷贝增订数在全国同类故事片中高居第一。虽然,影片片头仍然是以“军事教学片”出现字幕,但影片中完整而连贯的故事情节,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气节,都给人以极大地振奋和鼓舞。
在影片中最后的结尾处,当回响起高亢激昂的“地道战,地道战,埋藏着英雄千千万……”的主题曲时,王孝忠扮演的日本鬼子山田队长在我抗日军民的追赶下猖狂逃窜,按照导演的设想要求王孝忠在自己所骑的战马飞跑的时候,在通往前方挖的一个很深很深的坑道里时,待战马跳跃的时候,同时从马背上纵身跳下,完成这一组镜头。为了防止演员意外受伤,剧务组已经事先在大坑旁边埋上一根树桩,在马跳跃的时候,好让王孝忠紧紧地抓住这个树桩,防止战马跳跃一刻会把演员甩进坑道里。当这一组镜头进行实景拍摄时,王孝忠在摄影机跟踪自己同步抢拍之时,按照规定跳跃战马,由于心里高度紧张,不小心双脚一下子提前脱掉了马蹬,险些从马背上摔下来,说此时,那时快,王孝忠在脱离战马的一刹那间,赶紧用双手死死地抱住了旁边的树桩,飞驰的战马纵身越过深坑,一跃而过。这个镜头一次成功了,可当时为了这个情节,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都在一旁紧急待命,唯恐万一出现意外,好赶紧现场及时抢救。王孝忠一次拍完这个高难度的镜头,使这出有惊无险的戏,让现场的救护和剧组人员深深的松了一口气。接下来便是朱龙广扮演的男主人公高传宝追上敌人,在一个破窑洞里一把抓住王孝忠扮演的日本鬼子山田,面对镜头,伸出双手,来一个气宇轩昂的造型亮相。虽说这部影片明显充斥着一些脸谱化的描写,但却给当时的观众,是一种非常鼓舞人心的感觉。
只可惜,这样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拍出来之后,却是徒劳无功,王孝忠吃惊的发现,在影片公映的完成本里,并没有这样一个情节和镜头的出现。事后,他赶紧追问导演,原来是因为影片已经超过了固定故事片的时间,而被迫删减掉了。王孝忠听后,为此抱憾不已,但是身为一名服从命令的军人演员,他也毫无办法。令他惟一略感欣慰的是,这部《地道战》,连同《地雷战》,再加上新拍的《南征北战》一起,组合成“老三战”,在“文革”之后多年荒芜的中国电影银幕上,以其特殊的涵义仍能够反复、不断地上映,故此,大家在连续、多次的观看中,已经在各自的心里,把电影中的每一个演员、每一段情节,都根深蒂固地牢牢记住。许多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后,都能会记住了王孝忠扮演的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还有刘江扮演的那个“高,实在是高”的愚蠢的汤司令,那些 “高、大、全”的正面人物,由于缺乏鲜明而突出的性格特征,反而在观众心中却相对模糊了。
八一电影制片厂由此成功举措之后,在新时期电影复苏后,又陆续推出了《飞虎》、《长排山之战》等一系列不同军事题材的同类标有“军事教学片”的片种。
“对号入座”与“黑帮”奇遇
像王孝忠这种以专演反派、擅演坏蛋且小有名气的“配角”,在“文革”后期,当然也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大风暴的无情冲击。当时同他一样正直的八一厂同事张良、邢吉田、张怀志、王毅等人,被在中央军委把持大权的林彪集团视为“军队异己”,暗降二级,以“劳动改造”的身份,按士兵复员回乡处理。
1969年,正值“文革”动乱达到全国大乱之时,王孝忠回到阔别已久的东北老家,被重新分配到哈尔滨铁路机务段车辆厂,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机修工人,这并非是一时半会的体验生活,而是实实在的变相劳动改造,况且这种工人的身份和生活一干就是多年。其中,王孝忠还经历了一段别人从未经历过的“奇特遭遇”。
当时,有一天傍晚,王孝忠在一家小饭馆用餐时,一伙流氓小团伙主动上前搭腔,他们不但早已认出了银幕上的“日本鬼子”王孝忠,而且还打听到他的行迹,而暗地跟踪了他好几天。其中一个装扮时髦的女青年,更是把啤酒杯递到王效忠的面前,主动要同他交朋友,流氓团伙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王孝忠加入他们的犯罪团伙,以他的名气和声望,而成为支持他们的“黑帮老大”。对此早已超出“追星”之外荒唐又无知的特殊要求,王孝忠当时的确感到事态严重,非同小可,尤其自己还是在脱下军装被“劳动改造”的监控之中。他一方面对之晓以道理,一方面暗地里寻找脱身时机。后来,几经回合,他好不容易才摆脱了纠缠,并从此改变了每天上班既不能迟到、又要错开下班的时间,以回避流氓小团伙的再次跟踪。为了此事,王孝忠颇费心思地花费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保得平安。
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确实让人感到王孝忠“日本鬼子”和反派角色的魅力独具,同时也无形中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电影,在民间一种单一、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心理效应。
“暮止晨归”的又一台阶迈进
林彪自我毁灭后的1973年,王孝忠等人重获新生,又即将可以重新回到离开多年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但是,在王孝忠人生最失意的岁月里,是地处广州的珠江电影制片厂,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接纳了王孝忠、邢吉田、张良、张怀志、王毅等人,大家感到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经过几人慎重合计之后,还是决定继续留在了珠江电影制片厂,而且是一留,就终身留到了现在。
王孝忠一行五人直到1985年,才正式从八一厂办理了转业手续,从而成为早在1969年就离开八一厂,直到1985年才正式算是脱下军装的一批“特殊军人”。
王孝忠在南疆春早的广州,在维系自己后半生的珠影,不但继续延伸着本人努力超脱脸谱化的个性表演特色,而且还力争将自己的戏路,朝着喜剧方面发展,如在珠江电影制片厂《皆大欢喜》中主演的王厂长,就是一个实践良机,也是他一辈子擅演反派的大翻身。对于戏路,对于表演,作为任何一名演员,当然是希望更好地塑造出不同类别的银屏角色,王孝忠也不例外。但他对艺术严谨的主导思想和创作思路,无形中要求他要非常认真、精益求精的对待每一个角色,而从不过多过滥的“滥竽充数”。
王孝忠一辈子演戏做人,悟出了许许多多的真知灼见,而对于自己一生中的银幕创造,则自愧遗憾,深感不足。他对于上影厂的著名演员李纬推崇直至,认为他亦反亦正,在举手投足间都有戏份,认为自己发挥角色较为满意的是《回民支队》中的反派人物白守仁,有一种人物性格转变的复杂性;而最大的败笔是八十年代中期在古装片《海瑞骂皇帝》中,扮演的大奸臣王金,因是第一次扮演古代人物,缺乏必要的案头准备,再加上由于是香港导演从商业角度出发,注重讲究时效和过多考虑市场的“短、平、快”操作,而糟踏了一部很好的题材,甚为可惜。
一席话道出了演员对自己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直白评价,也同时流露出对当今影视界,个别不顾艺术质量,粗制滥造、追求金钱利益价值的不良现象的一种蔑视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