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1942河南大饥荒电影导演

1942河南大饥荒电影导演

发布时间:2025-07-16 13:57:48

① 电影《1942》为何要伪造冈村宁次和日军在河南救灾,事实是1942年日本人根本没在河南救灾,美化侵化日军

冯小刚在电影《1942》中有个片段,是冈村宁次和当时的日军,在河南放粮救人的。而这部电影大量美化了日军,还伪造了一个不存在的历史。加上电影是在全国放映的,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而电影伪造历史的目的,充其量就是为了赚钱。冯小刚说到底就是个商人,他的人品在娱乐圈是众所周知的,能做出这种事也不足为奇。

3、日军根本没有放粮

国民政府的不作为,到了冯小刚电影里,直接变成了日军救人。实际上在当时,日军并没有救人的作为,这些在很多报道中都有清楚的记载。冯小刚要是真想拍历史,调查还是很轻松的,而他把伪历史加入到其中,可想而知他人品如何。

② 冯小刚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的电影《一九四二》,只因现实更加惨痛

1942 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创作 历史 剧《屈原》,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31岁。

也是同一年,身处抗战前线的河南发生举世震惊的大饥荒,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近300万人被饿死。

这一件极其悲惨的重大 历史 事件至今在中国的史书上鲜有记载,今人对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后知名作家刘震云为重温这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 历史 ,走访灾难的幸存者,最终写了一本名为《温故一九四二》的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导演冯小刚看了后深有感触: “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后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成了一部叙述 历史 性质的电影,叫做 《一九四二》 ,并重金邀请李雪健、张国立、陈道明等加盟出演。

温馨提示: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费观看此电影,请提前备好纸巾。

影片讲述了老东家在河南大闹旱灾之时到陕西躲灾,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沦落为难民后,他亲眼见证儿子,儿媳,老伴,相继惨死,而政府的腐朽统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最后只剩东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领养了同样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电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时会比电影更残酷。这些是搬上了荧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卖儿弃女”“野狗吃尸体”“千里无人,饿俘山野” 的景象,又岂是短短两个小时就能描述得出来呢?

其实从1941年秋季开始,河南开始出现旱情,很多地方已经有绝收现象,农民们开始刮树皮,挖树根当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续了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树皮、树根已经基本被挖光,灾民们开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当时陷入饥饿荒的河南灾民,所有人都蓬头垢面,等待着政府的救济。

当时的政府虽然采取了救灾行动,但既没有计划,也不尽力,各地都在互相观望,推卸责任,隐瞒灾情。

战乱加上饥荒,有一些妇女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动把自己卖给人贩子,换取一些粮食或者一点微薄的钱财。

1943年春,河南地区仍然干旱,很多灾民为了活命,选择全家一起外逃,灾情最严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万人涌向了陕西,逃荒路上饿死的、从火车上失足掉下来摔死的、轧死的人数无法统计。 目前公认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300万,但真实的具体数字已经永远成为了迷。

在电影里,为呈现出一个真实时代,以张国立为代表的这支逃难者主创演员不仅在开拍的半年前就开始练习河南方言。还在拍摄期间集体减肥,真正体验长期饥饿的感觉。张国立说, 真正到了那种饥饿浑身无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物的台词很多都是多余的。

时隔78年,当年大饥荒的亲历者,大多已经辞世,即使活着的,至少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河南《巩县县志》中关于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

当我们觉得电影氛围太过沉重的时候,要知道这些血淋淋的画面在过去 历史 的某一个时刻真真切切的发生着。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摄逃难的过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灾,一面是战乱,四处是被炸断的残肢断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这一过程,导演多用暗色调来表现,象征着底层人民暗无天地的生活, 且画面绝大部分面积为干旱的土地,极小部分面积为天空,这一画面给人压抑的感觉,暗示着政府的压迫式统治。

同时导演多次运用特写镜头来体现难民的惨状,如特写一群野狗啃噬逃难路上去世难民的尸体,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同时又多次使用远景镜头来表现难民数量之多,又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灾民逃荒的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员的丰衣足食、安稳无忧有着很鲜明的对比。

一开始片中提到 “蒋委员长因为河南饥荒特地减少了两个菜,以表对救灾的支持。” 这句话暗示了后面人民的背离的结局。在拍摄这一内容时,导演又巧妙的 采用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来突出统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张国立饰)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个地主,儿女双全,家境殷实。因为饥民“吃大户”,他的儿子在饥民和村民的混战中被打死。为保家人平安,在饥荒来临的时候,老东家赶着马车,带着他的妻子,拉着粮食加入了逃荒的队伍当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儿媳生下孙子后不久就体力不支,饿死了。电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儿媳饿死后,她的婆婆就赶紧抱着刚出生没几天的孙子扒开她的衣服,说趁着身体还热喝几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儿媳早已没有奶水。

后来他的妻子也饿死了,他的女儿被卖到了妓院,换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为躲避敌机轰炸,范殿元抱着孙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来,后来小孙子被他活活闷死了。

紧接着他的长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马车,粮食,银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强行“征用”,其实就是抢走了。

逃荒本是为了让一家人活下来,可是范殿元到了陕西后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财主的他成了和佃户一样的逃荒者, 可见在灾祸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无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诉他说: “现在回去就是个死” ,他很默然地说,“ 我就是想死得离家近些。”

范殿元那种绝望的心境,那种颠沛流离的疲惫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体一般已变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转过山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同样失去的亲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对范殿元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横尸遍野,大雪飘摇。

二、范殿元的女儿-星星(王子文饰)

星星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怀里总抱着一只黑猫,宁愿自己少吃几口饭也要带着它,在躲过敌人飞机轰炸过后,她还无所畏惧地要跑出去找猫。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后,她却说让家人杀掉了猫。随着一声刺耳的猫惨叫,猫被宰了炖汤,范殿元坐在闺女身边,哭着说:星星,爹对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没有任何表情地看着被扒掉的猫皮,最后还说了一句: 我也要喝猫汤 ,那时候的她也已经饿到发慌。

当妓院假冒被服厂来买女孩的时候,星星提议父亲把自己卖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劝说她爹: 我实在受不了了,连柴禾都没得吃了,你让我逃个活命吧!还能换五升小米。 她还特意向那个人强调自己识字读过书,以此来作为“优势”,最终她被买走了,她在服侍别人的时候,因为吃得太撑了导致蹲不下。

星星的结局是必然的,人在灾难面前已经没有底线了,一个小人物的历程却反映了当时环境下众多人的遭遇,实为可悲。

三、佃户瞎鹿(冯远征饰)

佃户瞎鹿是影片中最窝囊可悲的角色,为了几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戏弄,他也可以卖女儿来换几斗米给自己的母亲治病。

尽管已经活的如此无下限,但他还是没有在这场灾祸中活下来,最后偷驴不成,一头栽进了烧着开水的锅里,留下了两个孩子和他的老婆。

冯远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灾民,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只要能活下来

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他没有自己的态度,一切让观众来定夺,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饰,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实的场面还原给观众,里面从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细节描写,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深深的悲哀。

据说当时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说想要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连刘震云自己都觉得震惊: 他认为没有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

本片酝酿于1993年,启动于2011年10月,最后冯小刚在最冷的五个月中完成了拍摄。因为是逃难题材的原因,整个剧组群演最多的时候高达六百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转场厢车两百多辆,完全的拉链式拍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在细节上所作出的努力却十分令人动容。

比如在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国民党和宗教人士的活动场景,这条街道是由摄制组设计,重庆市政府出资修建的。修建完成后,摄制组去现场后简直被惊呆了,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筑来修建的,店铺里所卖的东西也都是实物。

后来这条街也成为了重庆的著名景点:民国街。

摄影组印象最深刻的是难民扒火车的那场戏,为了有一个好的拍摄效果,拍摄组从山西转移到东北终于找到了一个1942年美国产的火车头,而且还能开。

可是光有火车头没有车厢也不行,于是制片部门又根据当时的难民 历史 照片制作了逃难时的那种拉货用的平板车。

拍摄时是在东北零下20多度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还好心提醒剧组,不要用手摸铁,不然真的撕不下来。可是为了呈现真实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于是戴手套的去摸铁,没戴手套的就去摸木头。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车行驶过程中、火车顶上还坐了几百个群众演员的拍摄情况。摄影指导吕乐说,这辈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当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关于火车的六分钟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最后呈现的效果来说是值得的。

以喜剧见长的冯小刚此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极其沉重的灾难片——《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他试图借一场70年前的人间灾难来反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

然而电影上映以后,票房却票房一败涂地,与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后冯小刚拼了命的拍商业片还债。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但,票房却能反映大众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怀的接纳度和认同感。

很多网友看了预告片就炮轰冯小刚, 指责他“发国难财”,引发国人的共鸣,赚国人眼泪。 果然也应了刘震云当年那个担忧:没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这个幸福的年代,人们早已习惯回避苦难。

张国立回忆,因为《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冯小刚甚至掉了眼泪。当他问冯小刚是不是因为启用了他才导致票房惨败,冯小刚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都不是这样的原因,但反而正因为票房的落败,观众对苦难的敬而远之,他更觉得自己应当拍摄这么一部电影。

冯小刚打造 一九四二 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 历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看过的人都说好,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后旁白念起:“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一滴泪,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这四个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灾难的沉思。

都说乱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还是生灵涂炭。

冯小刚的深刻在于没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灾,而是把观众的视角引入了人祸。虽然大饥荒是天灾,可其中亦有相当大的人祸因素。

《一九四二》非当下的灾难,却时时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重演,人性总是在争夺,却不能给每个人鞭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过苦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大地上演过无数的悲剧,有的之于国,有的之于家。

如今那个流民贼寇,是非颠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我们眼前的是新时代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灾难,应该直面灾难,正视灾难,反思灾难,才能免于灾难。

③ 1942剧情介绍

《一九四二》剧情简介: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老东家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对老东家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

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3)1942河南大饥荒电影导演扩展阅读:

一、影片介绍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主演。影片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2013年,该片获得了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二、角色介绍

(一) 范殿元(张国立 饰)

他原本是河南延津的一个地主,家境殷实、儿女双全。因为灾民“吃大户”,他的万贯家财付之一炬,儿子也被杀。从此他带着老婆、女儿、儿媳妇以及长工栓柱离乡背井。

一开始他以为只是短暂的躲灾,路上还不忘救济其他人。但随着逃荒日久,妻死子离的现实让他万念俱灰,最终他孤身一人逆着逃荒人群,向家的方向走去。

(二 )蒋介石(陈道明 饰)

抗战时期的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 、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带领政府、军队和整个中国在灾难深重的1942年艰难前行。对外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对内,他一方面评估豫北会战,不断调整策略,另一方面号召富商给河南大饥荒的灾民捐款。

(三)李培基(李雪健 饰)

1942年1月,他临危受命成为中华民国河南省政府,面对受灾的河南人,他痛心疾首,面对官场的各种弊端,他深感无力,甚至只能屈从于潜规则。

(四)安西满(张涵予 饰)

他是一名传教牧师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觉得时机到了,他希望能像当年的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那样帮助着灾民逃离苦难。他每天就骑着自行车游走在乡间,苦口婆心的为灾民灌输宗教信仰,牺牲甚为珍贵的粮食只为了能给死去的灾民做超度。

(五)老马(范伟 饰)

老马是一个厨子,在逃荒路上他的命运转折很大 。这个与炉灶为伍的伙夫,经历了从伙夫到法庭庭长,再到与人贩勾结,再到成为日军俘虏的人生起落。

(六) 瞎鹿(冯远征 饰)

他是范殿元的佃户。他木讷迟钝却又在生计上处处算计,为的是养活上有病娘、下有儿女的一大家人 。自幼喜爱木工活的他,拉得一手好胡琴,也正因为这音乐上的共同爱好,与传教士安西满结为了生死之交。

(七)花枝(徐帆 饰)

花枝是瞎鹿的妻子,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

(八)白修德(阿德里安·布洛迪 饰)

他是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的战地记者,来中国原本是为了采写独家新闻,但随着不断深入河南灾区腹地,所见所闻深受震撼,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告诉中国政府,为此不惜以身犯险。

④ 1942里最后结局的时候 字幕里显示 星星不愿意再回延津 不愿意再见到认识的人 这是为什么 她为什么不愿意呢

因为星星丢失了自己的身体和尊严,从而不愿意面对所认识的人。

《一九四二》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讲述的是中国人民的苦难。1993年,冯小刚经王朔推荐看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后,就萌发了将其拍成电影的愿望。此后刘震云一直不断的修改《一九四二》的剧本,甚至推翻重写。

刘震云表示就创作来讲,剧本中的这些人物好像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自己对他们产生了感情。在创作的时候,刘震云把剧本落实到人物身上。他表示《一九四二》的主题是人,是千千万万最广大的人民,他们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4)1942河南大饥荒电影导演扩展阅读:

作为一部商业故事电影,《一九四二》的结构完整,情节饱满。电影的改编很好地将故事性与纪实性合二为一,主次分明、有条不紊。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人礼 。体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良心和道德感,超越了中华民族的普适情感。

冯小刚拍这部电影具有杜甫式对民生的悲天悯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一九四二》是对人在生存底线之下对人性和文化还能保持多少的拷问,幸运的是,导演还是力图保持着一些人性的温暖和人的尊严。

⑤ 冯小刚的《1942》很想看,194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
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主题诠释
1、本片的主题是“人”,是千千万万的最广大人民,他们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他们像大地和大海一样默默地决定着历史的走向。落实到人物身上,就是“俺娘是谁”,“她从哪里来”。
2、本片是对民族顽强生命力的悲壮讴歌,逃荒的浩大人群孤立无援地在大地上涌动,灾难如山,压碎了无数生命,但是,在最艰难、最惨痛的时刻,人心中不灭的善、勇气和人性尊严愈发闪耀着眩目的光芒,人是卑微的,人也是高大的,他们在残酷的命运中镇静地存续着希望和梦想。影片结尾,失去了所有亲人的老东家,碰到一个失去所有亲人的小女孩,老东家认她当了孙女,他们成了亲人——当老东家拉起小女孩的手,沿着山路往故乡走时,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得到了最有力的阐释。接着是字幕: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俺娘。
3、在中国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本片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构成一部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⑥ 一九四二为啥是冯小刚的痛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只有当我们揭开历史的伤痕时,才能洞悉潜藏于下的不屈精神。

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给全国人民敲了一次警钟,在繁华的现代文明之下,是脆弱的社会架构。

若干年后,我们会记得这一场国家救援。但同样是天灾,1942年,中国河南发生的大饥荒,却早已泯灭在世人的记忆里了。

2011年,冯小刚取材自刘震云的同名纪实性调查体小说,拍了一部争议巨大的灾难片电影——《温故一九四二》。

01、偶然的来源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出版后不久,在某个七月的下午,王朔把刘震云的这本小说交给冯小刚,说道:推荐你看刘震云的这本中篇小说,最好能拍成电影。

于是,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打磨之后,冯小刚于2012年将其搬上荧幕。

这是一部一反冯小刚喜剧风格,在上线一开始就饱受巨大争议的电影,观众中好评和差评两极分化严重。

有人称赞它还原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有人认为冯小刚纯粹是拿他来恶心人,赚烂钱;针对这两种说法,冯小刚都没做出具体回应。

但就票房来看,冯小刚只是堪堪收回了成本。

02、崩溃的,不止是灾民

老一辈的河南人里有一句顺口溜,叫:水旱蝗汤,河南四荒。

前三者指的是水灾旱灾蝗灾,而最后一个却指的是一个人:抗战期间,时任河南最高军事指挥官——汤恩伯。

所谓的“汤”就是说汤恩伯上任后,进行了刮地三尺的敛财,如同害虫般祸害乡里,而一九四二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生的。

1942年的中国大半国土早已沦丧,日军大举进犯河南,恰逢当年大旱,旱灾过后又是蝗灾,庄家颗粒无收。

逼急了的农民闯入老东家范殿元家里吃大户,迫于战争压力,没了粮的地主范殿元赶着马车,装好仅剩的口粮,携家带口的加入了逃荒的人群之中......

三个月后,经历了艰难险阻的范殿元终于逃到了潼关,可粮食没了,马车没了,连亲人也没了,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于是,范殿元停下了脚步,决定不再逃荒,他开始往回走,不想活了,只想死的离家近点。在一条荒路上,捡到一个喊了他声爷爷的小女孩,电影走向终结。

剧情很简单,没有太多的弯弯绕,以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冯小刚力图还原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但在人物刻画上,却选择了循序渐进的方式逐层推进思想深度。

老东家范殿元,旧时的地主代表人物,住在有家丁护院的堡垒里,但当受灾的农民叩开范殿元家大门的那一刹那起,就预示着社会秩序的摇摇欲坠。

天灾之下,传统的阶级壁垒如同窗户纸般一捅就破,为了活命,底层要拉着上层一起下水。

在被洗劫之后,范殿元携家带口加入了难民的队伍,往日高高在上的地主形象不复存在,社会秩序完全崩塌。

而这,却才是绝望的第一步。

在向灾民传教的天主教士安西满,原来自信满满地前往人群中,怀着改变一切的心态而来。

他用一块饼收买瞎鹿让他拉二胡,为死者做弥撒,宣扬天主教,却在一场日本人的轰炸之中险些送命。

失落中他回到了教堂,却发现被改变的只有他自己。没错,信仰崩溃了,灾荒面前,信仰不能当饭吃,更不能让人活下去。

随着剧情的推进,卖儿卖女的场景开始出现。为了换生路,地主女儿星星把自己卖给了谎称被服厂的青楼。

史书上三言两语写就的“岁大饥,人相食”的场面,出现在了白修德的照片之中,这代表着中国人最看重的天理人伦的崩溃。

经济基础的丧失致使了社会上层建筑的全面崩塌,困苦的灾民,一点点泯灭着最后的希望。

“老哥,山西还有活路吗?”“山西有活路,可我没有活路了。”范殿元绝望地往回走,从精神上早已失去了刚上路时“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的斗志。

0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一千万河南灾民,不是个小数目,难道所有人都不闻不问吗?

显然不是。影片中,除了老东家逃荒的一条线索之外,还有上层的一条线索。可我们却看到了什么?

河南省长李培基找到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希望他减免三千万担粮食的军粮税负,但蒋鼎文说“灾民饿死了,这个地方还属于中国,要是当兵的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

蒋鼎文说的话乍一听的确很有道理,但他却将军队和人民对立了开来,军队到底是为谁打仗?是为中国人打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但蒋鼎文毕竟只是军人不是政客,蒋介石下的命令,他只能遵守。

李培基无奈,只好前往重庆见蒋介石,蒋介石邀李培基一起共进早餐。

刚坐下,陈布雷就前来汇报情报,从斯大林格勒讲到开罗会议,从蒙哥马利说到罗斯福,一下子就把李培基吓住了,按李培基的原话说“他们说的哪一件事都比我这要大。”

早饭还没吃完,蒋介石就登上了前往印度的飞机,无法插嘴的李培基只好把灾情资料呈报给陈布雷,让他择日汇报。

大敌当前,蒋介石作为中国最高统帅,不可否认的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战争的成败决定着民族的命运。

诚然物资匮乏,军需紧张,但他一味地想要粉饰太平而非积极救灾的态度,着实让人愤懑不已。

一方面我们看到,直到白修德的照片洗出来刊登上美国《时代周刊》,蒋介石才开始被动地发放救灾粮。

然后,不疼不痒地抓了几个贪污犯枪毙了,做给灾民看,做给外国媒体看,表明政府在“积极地”救灾。

另一方面,为了迎接美国总统特使,蒋介石发动重庆市民,连夜赶制中美国旗,冒着日军轰炸的危险对美国人夹道欢迎,想借此捞一把自己的面子。

但里子都没了,还想要面子?到底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

1942年豫中会战,日军区区五万军队把蒋鼎文四十万大军打地大败而归,纸是包不住火的,蒋介石政府终究还是腐败到了头顶。

“培基,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
“政府统计,一千零六十二人。”
“那实际呐?”
“大约,三百万人。”
蒋介石和李培基的最后一段对话,道出了河南受灾的实际境况。

当灾荒来临,最后一点希望消失之后,曾经联系万千人的纽带消失了,民族意识不再存在,无力组织的国民政府,恰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

⑦ 《一九四二》中花枝卖掉自己孩子的时候,为什么没哭

对于我们这些00后可能都不知道1942年发生了什么,在没有《一九四二》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她的印象只是历史书中的大饥荒,然后自从在电影院中看到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然后我才对,当年中国大地的情况有了些了解。

让孩子记住自己的母亲,记住母亲的爱和不舍得。她已经没有办法了,如果跟着她,女儿肯定会死,但是把它卖掉的话,还有一线的生机,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是一个母亲已经毫不犹豫的把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孩子,灾难之所以是灾难,这是因为《一九四二》,她们一直带着希望,一直往前走着。

希望我们能够记住,灾难的苦,怀着一颗,怜悯他人的心,好好的生活下去。

阅读全文

与1942河南大饥荒电影导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旺角夜电影完整版 浏览:257
一部电影很厉害的酒店管理 浏览:981
中国那一年拍第一部电影 浏览:66
孤岛电影结局 浏览:87
英文电影情节概括 浏览:16
美国好莱坞国际电影节是野鸡 浏览:36
欧洲中文字幕电影片 浏览:150
电影八子讲的是什么战争 浏览:311
赵丽颖演的电影大全 浏览:386
电影寻梦环游记电影免费大全 浏览:586
筷子兄弟电影歌曲大全 浏览:356
爱国电影上甘岭观后感400字 浏览:165
电影同喜片尾曲的音乐 浏览:865
周星驰赌圣穿越的电影 浏览:25
电影韩国在线中文 浏览:861
美女与宠物电影大全下载 浏览:405
除暴电影免费观看网站 浏览:191
台湾老电影1973 浏览:384
大叔帮帮我电影结局 浏览:669
新宿事件新电影完整版中文 浏览: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