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鬼哭狼嚎这部电影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吗
《鬼哭狼嚎》又名《狼族盟约》,这部电影是根据发生在法国的真实事件改编的。
中文名:狼族盟约
外文名:Brotherhood of the wolf
其它译名:阻魔特攻 / 鬼哭狼嚎 / 人狼传说 / 野狼兄/血源诅咒
出品时间:2001
出品公司:新时代
制片地区:法国
制片成本:2900万美元
拍摄地点:法国
导 演:克里斯多夫·甘斯
编 剧:Stéphane Cabel
类 型:恐怖,惊悚,奇幻,动作
主 演:塞缪尔·勒·比汉,文森特·卡索,莫妮卡·贝鲁奇,艾米莉·德奎恩
片 长:142分钟
上映时间:2001年1月31日
分 级:USA:R
对白语言:法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色 彩:彩色
《狼族盟约》(法语:Le Pacte des loups;英语:Brotherhood of the Wolf),是一部2001年发行的法国娱乐电影。该片由导演克里斯托弗·甘斯执导,演员莫妮卡·贝鲁奇、塞缪尔·勒·比汉、杰瑞米·雷乃等主演,结合了亚欧美三方面的电影人士,拧成一股比八国联军更纷杂的电影风格。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篇,讲述在18世纪的法国,一只神秘野兽杀人无数,两名国王特使接手调查,却发现案中有案的故事。
② 由真实事件改编的震慑心灵的电影——《柏林的女人》
一看到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我就很感兴趣,《柏林的女人》就是一部。影片由德国导演马克斯·法贝尔布克,根据德国女记者玛塔·希勒丝在1945年柏林沦陷期间撰写的同名日记改编。
电影讲述的是1945年德国沦陷之后,苏联红军反攻到德国,肆意奸淫柏林女人的故事。作者作为受害人,记录了自己从最初的恐惧强奸,到主动寻找保护对象,直至和苏军少校产生爱情,在生命卑微到炮火硝烟之下,仍在找寻一切活下去的生机的心路历程。
这一段真实的历史,在德国与苏联之间讳莫如深,一方为奇耻大辱,一方为野蛮罪行,是一场毫无尊严和人性的对峙。这部电影,打破了观众对二战题材中的德国形象:惨无人道迫害,随心所欲杀戮!撕碎了日耳曼民族的高傲,呈现了德国女人在战争中的苦难。影片不是靠惨烈的战争场面刺激感官,情节平铺直叙,情感极具克制,没有控诉的味道,那简洁的对话和独白,非常抓观众的心,呈现理性的反思况味。
1.观剧情
既然是一部2008年的电影,也无所谓“剧透”,让我们沿着剧情走一走。
在丁香花和废墟的混杂味道中,镜头出现了德国首都柏林的一条街道,彼时为1945年4月26日(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后期,德国气数已尽,苏联加紧了对柏林的包围圈,柏林到处是苏联军队。
从苏联一路鲜血淋漓杀到德国的苏联红军,心里装满的是家园被毁、亲人被杀的仇恨,如今以胜利者和复仇者的身份,在柏林街头狂欢、叫喊,用抢夺和强暴宣泄心中太久的恐惧和愤怒。他们的复仇火焰,肆无忌惮地喷射在德国这个法西斯老巢。于是,杀人、放火、奸淫成了入侵者的三大招。
苏联红军称所有德国女人为“希特勒夫人”,是他们的战利品。他们日夜蹂躏,不分年龄,把对法西斯的恨,以奸污“希特勒女人”的方式宣泄着——柏林的女人们成了赎罪祭!
主人公Anonyma是一位美女记者,曾经游历过十二个国家,是一位会多国语言的知识分子。这样一位精英女性,她的遭遇,也和柏林城的其他女人一样。
她曾经尝试寻求保护,她向苏联指挥官请求帮助她们,结果,那位少校冷漠地说:
我们的士兵都很干净、健康……
只是几分钟而已,不用害怕。
女记者Anonyma绝望了,她无助地转身离开之后,就遭遇强奸。
人生处处有选择,面对沦陷后的苏联士兵凌辱,是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尊严高贵,还是不顾一切“活下去”的生命敬畏?这是柏林女人们的处境选择。于是,每天都有人自杀,有人被虐待,有人精神崩溃,有人因不顺从被枪杀……柏林成了柏林女人的人间地狱。
Anonyma选择“活下去”,并且把这一切在日记中记录下来。极像《芙蓉镇》里秦书田对胡玉音说的:“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这些苏联红军,有粗鲁的农夫,有紧张战兢的毛头小伙子,有上了年级的老人。Anonyma们不仅遭遇毫无防备的奸淫,还有的打她,有的甚至骑在她身上一边糟蹋她,一边往她脸上吐唾沫……曾经高贵的日耳曼民族的尊严,被蹂躏得粉碎。
Anonyma眼含屈辱,咬碎牙齿,抱定要活下去的决心!并且鼓励自己:“所有外在的伤害都不能真正伤害到自己。”于是,为了活下去,为了减少伤害,Anonyma停止了抗争。既然逃不开被奸淫,就不如主动找一个固定的靠山。她开始物色高级军官,寻求庇护。
终于,她成功“勾搭”上了少校安德烈。Anonyma会俄语,又漂亮,她很快获得少校的青睐。她为他提供“服务”,他保障她不再被人侵犯,并提供稀缺物资。于是,Anonyma成功结束了被不知什么人多少人轮奸的至暗遭遇。二人在相处中,少校对她极少要求,并爱上了她。
战争终于结束了,苏军少校因为她而被处分、调走。她远赴西伯利亚参战的丈夫也回来了。然而,曾经深爱的丈夫因看了她的日记而无法面对这一切,嫌她肮脏、无耻,最后弃她而去。
2.看男女
“从前,战争和死亡都是男人的事儿,不过,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片中女记者这样说。
战争是男人的事,却是剥夺女人的活动。战前,她们献出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战后,她们承担男人们在战争中的心灵创伤。如果战败,她们有可能沦为战利品。所以,于男人而言,战争有前线;于女人而言,战争也是她们的前线,因为她们不断地被剥夺。
关于战争,中国有正义之师和不义之师的说法。例如齐鲁长勺之战,齐人入侵,发起不义之战。鲁国自卫,自然是正义之师。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之师遭倾覆,这样的结果是大快人心的。德国战败,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众望所归的。然而,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据战争档案估计,在1945-1948的三年间,共有13万名柏林妇女被苏军强奸,其中1万人自杀,全德国被苏军强奸的妇女估计多达200万人......
我们不免要发问:为什么全城的女人都要像无助的羔羊一样呢?当对方不把你当成一个有尊严的人来对待时,你为什么不能采取有震慑力的方式反抗呢?
同样的问题适用于《南京大屠杀》和《芙蓉镇》。同样,影片给予了回答:活下去!
当战争让强奸成为奖励时,活下去比尊严更重要。
男人的前线是枪林弹雨的死里求生,女人的前线是邪恶欲望的向死而生。战争把人类活动简化到弱肉强食,也把人性的黑暗放大到禽兽不如。
为了活下去的柏林女人们,越来越平静看待被奸污这件事,强奸变成了顺奸,顺奸变成了交易。寡妇那所战争中幸存的房子,成了一所妓院,苏联军人进进出出,性交易成了客厅桃心木桌上谈的话题。社交,又开始了。她们大方地说:“不给东西,就不做爱。”这和电影开头时,德国人在国会大厦举行的party,形成对比和讽刺!
当无所可依时,女人变得更加坚韧顽强。
曾经的柏林女人们,和诸多民众一样,对领袖的绝对迷信中狂热地认为:德国必胜!但局势进展让Anonyma明白“我们的国家走到尽头”,国无可依,丈夫遥不可期,女人要坚韧求生。
那么男人呢?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以及伊尔泽自杀的丈夫,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常以暴对暴,破碎,断裂,难以愈合,重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更脆弱。柏林的女人们在噩梦之后,要面对的是一个残破的世界。也许因为女人孕育生命,就更加珍惜生命,所以她们比男人们更愿意为之努力。她们知道旧时代已过去了,新的时代无法抗拒地到来。和平,宽恕,交流,修复,重建才是未来。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男人的毁灭力和女人的坚韧力。
女人常被比喻为大地。大地是母性的,宽厚慈悲的,即使经历了萧索的寒冬,依然能孕育新的生命。即使地上污水横流,依然能过喷涌出活泉。影片的开头旁白提到“丁香花和废墟”即是隐喻。结尾,主人公很忙,忙着打扫公寓地板,还在拼命找一些花朵,就是暗示着这么一股坚韧的力量和生机。
3.尾声绕梁
“受难与赎罪”这样的主题,来自圣经。耶稣赤身裸体被钉在十字架上,受尽羞辱,承受门徒的背叛,承受一切罪责,成了全人类的祭物。当女主人公默默承受一切时,冷静克制、尽最大力量帮助身边人和保全自己,她被自己营救的同胞反锁弃于铁门之外,被归来的丈夫嫌弃于旧楼之中,仿佛被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之上,在替整个民族赎罪。
影片的完整片名叫: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无名——柏林的一位女人)。“Anonyma”意为“无名”。名字代表着个体,在巨大的“倒塌”之下,个体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名字的意义就失去了。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成了“无名”。诚如电影中一个德国男人说:“我们不再是人,成了'人口'。”在苏联红军眼里,一个个柏林女人都是“希特勒夫人”,不需要知道她们的名字。我想,电影以此命名,除了羞耻和保护,还是别有深意,读来令人有一种深浓的悲怆之感。
电影尚有一点希望和亮色。除了影片开头提到的与废墟共同存在的“丁香花”和片尾女主人公拼命要找的花而外,男女主人公之间竟然产生出了爱情,也是人性之中“善”的存活。苏军少校一样被战争罩上了残忍的外壳,他无视柏林女人的求助,默许部下的奸淫行为。但他的内心深知他们在柏林所做的,和法西斯没有区别。他有极好的修养和克制,会弹钢琴,懂得尊重女主人公。当看到女主人公像对待其他苏军一样脱衣服时,他转身走了——他不想像其他苏联军人那样待她。他的妻子被德国人吊死,他仍然可以超越当时普遍的仇恨而爱上这个德国女人,并为她尽可能多的给予保护,甚至受到处罚。他对她“极少的要求,反而让我更加爱他”。所以,他们俩的关系,极像废墟上飘荡的丁香花的香味——不可思议又美妙珍贵。
胜败双方没有赢家,电影中的苏联红军并没有复仇后的痛快,他们痛恨法西斯的暴行,在他们疯狂报复的时候,他们的行径与法西斯无异。那么这场打着正义旗号的战争有何意义?从来,以暴制暴都没有带来过幸福感。所以,耶稣说:“ 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
这是一部令人痛苦的电影。
这是一部呈现真相的电影。
这是一部促人反思的电影。
本文转自 | 公众号“鹿慕溪畔”
文 /如斯
③ 有哪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优秀电影
1.《真实的谎言》是一部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于2002年上映的电影。该片改编自弗兰克·阿贝格纳尔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他年轻时冒充医生、飞行员和法律医师的经历。
剧情围绕着弗兰克·阿贝格纳尔(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展开。他是一个聪明且机智的青少年,离家出走后开始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冒险。
阿贝格纳尔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伪造技能,成功地冒充了医生、飞行员和法律医师等身份,并从中获取了巨额财富。然而,他也引来了国际刑警弗兰克·亨特(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追捕。
电影展现了阿贝格纳尔与亨特之间的斗智斗勇,阿贝格纳尔以各种巧妙的手法逃避追捕。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阿贝格纳尔机智和创造力的一面,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渴望自由的情感。
《真实的谎言》以其精彩的剧情、紧张的气氛和优秀的演员表现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赞誉。电影揭示了一个智谋出类拔萃的主人公,同时也探讨了身份、自我和道德的问题。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和出色的制作水平,《真实的谎言》成为了一部备受关注和喜爱的经典电影之一。
2.《辛德勒的名单》是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于1993年上映的电影。该片改编自托马斯·肯利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如何利用自己的工厂来拯救大量犹太人的真实故事。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波兰克拉科夫,奥斯卡·辛德勒(由连姆·尼森饰演)是一位具有商业头脑和机智才智的军火商。他利用自己的工厂雇佣了大量犹太人,以使他们免于被纳粹集中营的迫害。
随着战争的进展,辛德勒逐渐意识到犹太人面临的极端危险,并开始采取行动保护他们。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财富,不惜一切代价将犹太员工从死亡威胁中解救出来,将他们列入了"辛德勒的名单"中。
《辛德勒的名单》以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演员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电影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勇气、同情心和道德担当。它同时也探讨了战争和种族灭绝的恐怖,以及个体在面对邪恶时的责任和选择。
《辛德勒的名单》凭借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制作和触动人心的表现,成为一部备受赞誉和影响力的经典电影。该片荣获了多项奖项,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并被视为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之一。
④ 《萨利机长》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当一部电影不打算好好地线性叙事,理由估计有两点,一个是故事本身乏善可陈,线性叙事估计没人喜欢,比如昆汀的《低俗小说》;
另一个理由则是事件太大,太沉重,线性叙事只会显得“伟光正”,而没有其他的味道,所以它选择多种叙事笔触,比如伊斯特伍德最新的传记电影——《萨利机长》。
近十几年,每一两年一部电影的速度,并没有让老爷子的作品品质不佳,相反,基本每一部都很耐看,有味道,而经常做真实事件改变电影的伊斯特伍德,更是喜欢在这类电影中加上淡淡的愁绪。
仅仅96分钟的《萨利机长》试图讲述一个在2009年发生的危机事件,155名乘客全部安全生还,在机长萨利的沉着驾驶下,让这次危机变成从未如此成功的飞机水上迫降事件。
和很多英雄传记片或者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不同,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讲述显而易见的荣耀,而是剖析当代英雄的困顿。
梦境灾难开始,舆论赞誉和行业内质疑夹杂,真正的飞机迫降事件,却在电影开始后的第26分钟才开始补叙,而影片在这块地方处理,更是惜墨如命,仅仅十来分钟便戛然而止。
之后虽然对后续事件又花了20分钟来加以铺展,但是并没有深入下去,仿佛让观众觉得这次灾难相当普通,同样在2009年的真实事件中,整个救援队也只是花了二十多分钟就将155人全部救出。
但是事件真是如此吗?大大相反,伊斯特伍德这样展示主体事件,为得就是让观众,和质疑萨利行为的官员感同身受,因为人员全部救出,因为无人受重伤,因为救援发生迅速,所以我们就能觉得机长萨利的贡献不值一提,甚至还可以质疑他行为失误吗?
片中多次表现审查人员的质疑理据:充分的电脑模拟、严谨的发动机数据、甚至还有片尾专业机长和副驾驶的实际操作,在他们看来,被公众追捧的萨利机长其实可能是个骗子。
熟知伊斯特伍德生平的影迷都知道,他一开始的成名即是拍摄西部片,饰演西部牛仔,而之后他数部的导演作品也都有后西部电影的情怀,难以避免的是,本片在萨利数次的街跑,眺望城市时,他也成为了一个“城市牛仔”。
英雄老牛仔在现代科技下依然成立吗?说到底,本片可能是在讲述这个令人尴尬的论题。
一直跑步的汉克斯不再是励志的阿甘了,他开始成为薄薄日暮下美国的老牌英雄,当一个信仰被科技随时侵略的当下,伴随信仰本身而来的“英雄”自然成为被窥视和质疑的对象。
片中出现了两个事件外的片段,一个是萨利刚开始学飞行时的样子,一个是他在驾驶战斗机遭遇故障的时候,这些片段有何意义呢?
好片子和一般片子的区别是:好片子有余味;好导演和平庸导演的区别是:好导演在拍“人”。而这部片子虽然讲述的是萨利在2009年的一次迫降事件,但是它并没有停留在此,而是延伸出去,试图剖析萨利行为模式的原因。
片子最后在听证会中自然结束,而整场听证会,只要两个部分,一个是审查方播放事先排练数次的模拟视频,一个是萨利在说出“人”的因素后,审查方再次播放的两段模拟。
贯穿全片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实就是萨利内心的矛盾:自己到底是个英雄,还是一个不称职的机长?而当第二段模拟播出之后,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所以他和副驾驶杰夫就激动的走出听证会,去外面透透气,这一刻,他真正的释然了。
而片尾播出的几段现实人物采访,更像是一次舒心的回顾,当我们看完全片之后,可能才发现这部电影的独特性,那就是它虽然讲述了一次灾难事件,但是和众多灾难电影不同的是,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悲剧。
“复杂的情绪”应该是这个事件改编成电影最困难的地方,老爷子让观众享受到得,也正是一次复杂的观感,短短100分钟不到的片子,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恪尽职责,没有高帽子,只是守本分的白胡子爷爷——萨利·萨伦伯格。
⑤ 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电影,主要描写美国FBI一次行动中遭遇悍匪,最后都死了!这件是美国FBI
赤胆追凶 In the Line of Duty: The F.B.I. Murders
迪克·劳瑞(导演) / 罗尼·考克斯 / 布鲁斯·格林伍德 / Michael Gross
类型:剧情 / 动作 / 犯罪
1988-11-27上映
剧情简介
描写86年迈阿密枪战的电影1986年4月美国FBI8名特工与2名嫌犯在街头发生5分钟的枪战,由于FBI武器性能的原因造成FBI2死5重伤。这场枪战改变了美国警用枪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