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怡主演电影
1939年:好丈夫 1946年:忠义之家 遥远的爱 1947年:无名氏 大地回春 海茫茫 1949年:母亲 失去的爱情 1950年:农家乐 1951年:两家春 1956年:马兰花开 哥哥和妹妹 铁道游击队 1957年:女篮5号 1958年:红色的种子 1959年:林则徐 青春之歌 1960年:摩雅傣 1963年:北国江南 1965年:浪涛滚滚 1979年:风浪 苦恼人的笑 海外赤子 1982年:张衡 1984年:雷雨 1990年:闺阁情怨 1993年:梦非梦
2. 狄梵的电影作品
红帽子浪漫曲 (1994)
梦非梦 (1993) .... 颜母
女人TAXI女人 (1991)
碧水双魂 (1986) .... 女管家
女儿经 (1986) .... 吴家阿婆
日出 (1985)
燎原 (1962) .... 吴太太
春催桃李 (1961) .... 杨霞
摩雅傣 (1960) .... 南苏
聪明的人 (1958) .... 穆秀英
阿福寻宝记 (1957) .... 瑞华(阿福母)
羊城暗哨 (1957) .... 八姑
家 (1956) .... 王氏即四太太
湖上的斗争 (1955) .... 梅香
神鬼人 (1952) .... 三太太
火凤凰 (1951) .... 姜敏
豪门孽债 (1950) .... 伍氏
水上人家 (1949) .... 阿宝
复活 (1941)
3. 秦怡的演艺经历
1938年,秦怡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参演了《正在想》、《好丈夫》等话剧和电影作品。
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长时间的话剧舞台实践中,秦怡的演技不断进步,演出了《草木皆兵》、《戏剧春秋》等话剧作品。
1947年,抗战胜利后秦怡回到上海,作为特约演员,同期出演了内容尖锐,有强烈的控诉意义的影片《无名氏》。
1949年建国后,秦怡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主演了新悲剧爱情电影《失去的爱情》,在影片中饰演了对生活失望的女大学生。
1951年在影片《两家春》中出演了勇敢的北方农村的童养媳坠儿,该片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1956年秦怡在抗日题材电影《铁道游击队》中饰演了芳林嫂;并在《马兰花开》塑造了性格坚毅的铲运机工人马兰。
1957年,秦怡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女篮五号》,该片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电影节银奖和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奖。
1960年,秦怡主演了电影《摩雅傣》,在影片中演出了解放后傣族第一代女医生的成长历程。
80年代初,秦怡任上影演员剧团团长。 1982年,主演了多集电视剧《上海屋檐下》,并凭借此部电视剧获得第1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1995年,秦怡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
2008年,秦怡出演电视剧《母仪天下》中晚年的王政君,并参演了我国首部反映农民工子弟生活的电影《我坚强的小船》。
2009年2月,秦怡获全国妇联和人民日报等十一家全国媒体授予的中国十大女杰称号。5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月,出席《光荣与力量2009“走近他们”年度人物颁奖典礼》。10月,在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终身成就奖。11月,秦怡从艺70周年,举办了“秦怡电影回顾展”。
2010年4月,秦怡在江阴市参加金鸡百花奖的颁奖仪式。6月,被评选为“十大感动母亲”,荣获“母亲真情杯”奖。7月,参与创建秦怡艺术馆的工作。9月,担任电影《情醉富春江》主角。10月,策划首届上海中外无声电影展,并参加了电影展的一系列活动。
2011年1月,秦怡参加中国文联百花迎春联欢晚会;拍摄《秦怡》专题艺术片。4月,出席北京首届国际电影季。5月,秦怡艺术馆正式落成开馆。
2013年,秦怡参演微电影《幸福家味道》。
2015年秦怡担任电影《铁道游击队》的艺术顾问; 6月,由秦怡出品、编剧并主演的电影《青海湖畔》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
2016年3月,助阵电影《订制爱情》开机发布会。
4. 中国老一辈电影家——康泰结过婚吗有子女吗他的妻子是不是老影人赵丹的女儿啊
和周璇订过婚。
中国电影演员(1927-1985),原名刘秉璋,北京人,1944年于北京第四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影艺学院,1945年入华北电影公司,抗战胜利后在北京业。1946年在北京剧社担任话剧演员,曾在《雷雨》《日出》中分别扮演周冲、方达生。
1954年6月,《渡江侦察记》在全国上映,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该影片荣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故事一等奖”。康泰在这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为革命不惜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周长喜。
1947年加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为了纪念在话剧《重庆二十四小时》中的成功,他开始使用“康泰”这个艺名,投身电影行列。
(4)电影摩雅泰演员表扩展阅读
他先后拍摄了《玫瑰多刺》《钗头凤》《红楼二尤》《婚姻大事》《森林大血案》等影片,出演话剧《美国之音》《民主青年进行曲》《钦差大臣》。1953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渡江侦察记》《李时珍》《海魂》《青春之歌》《摩雅傣》《燎原》《红日》
《苦难的心》《快乐的单身汉》《第二次握手》等影片中主演或扮演重要角色。曾参加话剧《原野》《幸福》,并为《解放》《日本最长的一天》《军阀》《罗马大战》《Z》《橡树,十万火急》等译制片配音。曾于1980年获得长春电影制片厂举办的第二届“小百花奖”优秀男主角奖。
康泰用认真的态度、精湛的演技,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在银幕上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
5. 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的10大女明星的演艺经历
阮玲玉(1910~1935)是中国第一位得到社会广泛赞誉的女演员。阮玲玉自1927年主演第一部影片《挂名夫妻》起,在29部影片中饰演角色。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摆脱文明戏模式化表演桎梏、走向现实主义真实表演道路的开始。阮玲玉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旧中国各个社会阶层的妇女形象,尤其是她在《神女》中饰演的那位被污辱被损害的女性,在表演上最为出色。当《神女》在国外重新展映,仍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彩。玩玲玉在表演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真挚、朴实、自然、清新的独特风格,她那饱满的热情、娴熟的技巧、独特的手法,使她达到了默片时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
周璇(1920~1957)委婉、甜润、动人的“金嗓子”和真挚、自然、感人的银幕形象一直镌刻在广大观众的心里。人们为她的艺术才华所赞叹和迷恋;又为她凄苦的一生所哀怜和惋惜……她童年被卖为周家养女,1931年参加上海明月歌舞团,因主演歌舞《特别快车》而崭露头角。1934年在上海各电台联合举办的歌星比赛中名列前茅,成为十大歌星之一,被誉为“金嗓子”。1935年从影,1937年拍摄的《马路天使》,使周璇一跃而成为电影明星。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
八一三事变后参加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的演出。后随上海剧艺社赴菲律宾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任上海国华影业公司演员,主演《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西厢记》等近二十部影片。1943年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主演《渔家女》、《红楼梦》等影片。抗战胜利后赴香港,相继主演《长相思》、《各有千秋》、《忆江南》、《清宫秘史》等影片。1950年回上海。周璇短暂的一生是凄惨的,她是旧社会最后一个牺牲品。然而,她所创造的动人的银幕形象和优美的歌声,将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上官云珠(1922~1968)。一个眼神,几个动作,能使一个小角色的性格在银幕上熠熠发光,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上官云珠就有这样的艺术功力。她是一位可塑性强、戏路子宽,有表演才华的性格演员。上官的表演“情于中,形于外”,有一种出自内心的魅力。虽然她个子矮小,可是上官善于扬长避短,藏拙显优
,感情的流露分寸得当,能把角色的神韵细腻地表达出来。她在摄影机前一站,往往使导演感到她“神”了。在她短暂的一生里,她塑造了各种身份、性格、气质迥异的人物形象,如《天堂春梦》里演汉奸的妻子、《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演“接收夫人”、《万家灯火》中演含辛茹苦的家庭妇女、《舞台姐妹》中演人老珠黄的“戏子”和《早春二月》中演柔弱的寡妇、《南岛风云》中演抗日游击队的女护士符若华等,这些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怡(1922~)天生丽质,两只大眼睛特别吸引人。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说:“她的美丽身姿和特别明亮的一双眼睛把许多人吸引住了。”电影界漂亮的女明星不少,但像秦怡这样有成就的不多。她从不以天生丽质为满足、为本钱,她更注重勤奋进取,她的成功靠的是真本事。在抗战时期,她就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1947年,抗战胜利后秦怡回到上海,作为特约演员,先后在《忠义之家》、《无名氏》、《遥远的爱》、《母亲》、《失去的爱情》等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秦怡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曾主演《农家乐》、《马兰花开》、《两家春》、《摩雅傣》、《北国江南》、《梦非梦》等影片,并在《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青春之歌》、《雷雨》、《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83年由她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兼任艺术顾问),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响的表演技巧和具有东方女性魅力的风韵。她参演过30几部影片,无论是大角色、小角色,甚至是“跑龙套”的群众角色,她都全心全意去演,以真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演技征服了几代影迷。 林青霞(1954~),有着“台湾美人”之称的她,是港台影坛赋盛名的女星之一,纵横电影界20余年,获得台湾影后头衔,却选择在40岁那年嫁给香港商人邢李源,从此淡出影坛,她戏剧性的生涯转变,让人印象深刻。林青霞18岁豆蔻年华之际,以电影《窗外》的女主角江雁容迅速走红,成为影坛闪亮的一颗新星。1975年,21岁的她在中影《八百壮士》中,饰演泅水渡江为八百壮士赠旗的女童子军杨惠敏,隔年获第22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早期的她让影迷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她演《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年纪轻轻就走红,但林青霞一直很努力转型,1980年赴美进修表演,1984年又到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大学进修表演的相关课程。1990年更以《滚滚红尘》,获得第27届金马奖影后。1991年, 林青霞出演《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掀起了反串的热潮, 她的反串形象另人难忘。 林青霞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例如经典的东方不败令人印象深刻,至今仍被台湾人奉为走下神坛的美人。 刘晓庆(1955~)曾经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影明星,先后拿过6次“金鸡”和“百花”奖,就是现在,她也还身处影视摄制第一线。她又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演员,和同龄人一样,她经历过20世纪下半叶中国所有重要的历史时段: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下过乡,当过农民、工人、解放军,比多数同龄人幸运的是,由于她的表演天赋、个人努力和机遇,刘晓庆成功地改变了个人命运,由一个普通的只受过中等教育的川妹子,成为众所瞩目的电影明星。作为女演员,她得到的评价是“表演戏路宽广,善于捕捉形象,运用生活细节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无论你喜欢她,还是厌恶她,认为她有个性也好,自大狂也罢,刘晓庆,这个二十多年来持续引起关注的电影明星,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张曼玉(1964~),“对于一个有实力的女演员而言,是不会在乎走在红地毯上时的装束的。”成为本届戛纳影后之后,张曼玉用优雅而温情的方式记下“这一生中难忘的时刻”,美丽的自信却呼之欲出。
张曼玉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在塑造千面人物的同时又展示出属于角色的特有魅力,而能做到其中的一点,就足以使一个演员获得成功了。
也许我们已经不记得张曼玉获过5次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4次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以及柏林戛纳双料国际影后等其他大大小小的奖项,但《阮玲玉》里她的美丽哀愁、《滚滚红尘》中她的灵动慧黠、《新龙门客栈》里的她泼辣狐媚、《花样年华》里她的隐忍孤寂……张曼玉20年的演艺人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句话:“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一个女人在岁月与镜头里不断地修正着自己,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不会随时光被遗忘的风骨与美丽。
巩俐(1965~)称得上中国影坛的一个奇迹,由于与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成功合作,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里,她从戏剧学院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国际知名影星。她是中国女星的国际代言人。她创造了中国影人闯荡世界影坛的奇迹。她是第一个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女演员,第一个代言法国化妆品品牌欧莱雅的中国女星,荣获法国骑士荣誉勋章,被“peoplemagazine”收录为世界上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上的特别奖,第51届戛纳电影节的特邀嘉宾,被奥斯卡委员会接纳为会员,还是柏林、威尼斯、东京等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当年从红花轿中走下来的九儿,呼啦一下就把这么多的耀眼光环都揽于怀中。
使巩俐的表演迈向高峰的是1992年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员赋予角色的生活实感深深打动了观众,秋菊不仅使巩俐荣膺“金鸡”、“百花”双料皇后,而且在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这是大陆女演员首次荣获国际大奖。
6. 西双版纳有拍电影,电视剧的群头么
1、《摩雅傣》:这是第一部反映西双版纳傣族生活的电影,拍摄于1960年。
2、《红象》:拍摄于1982年的儿童片。
3、《孔雀公主》:这部拍摄于1982年的电影是那个年代的“偶像剧”,李秀明、唐国强主演。
4、《青春祭》:拍摄于1985年的影片,著名女导演张暖忻以云南女作家张曼菱小说改编的。
5、《孩子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云南曾接纳数万名知青,他们中许多都落户版纳傣寨,他们的青春记忆,从此与版纳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另一部《孩子王》,也在1987年拍成电影,由也曾在版纳插队落户的陈凯歌导演。是作家阿城的两部代表作《棋王》、《孩子王》。
6、《孽债》:或许应该把1994年拍摄的《孽债》排在第一,正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风靡,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一股版纳热。
7、《云南故事》:拍摄于1993年的这部影片鲜少人知,估计跟上映时正值中国电影最萧条的时期有关,其后只能偶尔从央视电影频道看见它的身影。
8、《玉观音》:这部电视连续剧与电影的“双生子”自不必说,同一题材能短时间内被拍摄两遍,待遇快赶上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了。
1984年《相约在凤尾竹下》(导演:王家乙、陈学洁 、周炜/主演:宝萍、 岩段、 依蝶)
1991年《傣女情恨》(导演:姚寿康、 王江东/主演:单星梅、 贾平、王华 、 韩老六、玉妲)
1996年《小象西娜》(导演:吴天忍/主演:李艳波、林甜 、 黄志玲、毕远晋)
1997年《相爱在西双版纳》(导演: 葛晓英/主演:陈大明、刘孜 、古丽鲜)
2008年《月光下的凤尾竹》(导演:王晖乐/主演:钟云鹏 、陈羽婷、马媛)
2010年《花恋》(导演:闻辰/编剧:王辰 、 张晓诚/主演:王鸥 、李立北)
7. 母仪天下电视剧中,年老的王政君是谁扮演的,(就是在开篇中出来的)
秦怡
人物简介
秦怡(1922.2.4-)女演员。原名秦德和。上海人。1938年上海中 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 传活动。同年至重庆,入中国电影制 片厂任实习演员,在影片《好丈夫》 中扮演角色,后相继参加中国万岁剧 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在重庆 、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钦 差大臣》、《茶花女》、《天国春秋 》、《桃花扇》、《清明前后》等二 十余部话剧。抗日胜利后回上海,作 为“ 特约演员” 参加拍摄《忠义 之家》、《无名氏》、《遥远的爱》 、《母亲》等影片。建国后历任上海 电影制片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 长。是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全 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曾主演 《农家乐》、《两家春》、《摩雅傣 》、《北国江南》等影片,并在《女 篮5号》、《铁道游击队》、《林则 徐》、《青春之歌》、《海外赤子》 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83年主演 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兼任 艺术顾问),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 剧飞天奖特别奖,本人获首届电视金 鹰奖优秀女演员奖。其表演细腻、质 朴、自然,具有东方女性的神韵。 演出影片: 1939年:好丈夫 1946年:忠义之家 遥远的爱 1947年:无名氏 大地回春 海茫茫 1949年:母亲 失去的爱情 1950年:农家乐 1951年:两家春 1956年:马兰花开 哥哥和妹妹 铁道游击队 1957年:女篮5号 1958年:红色的种子 1959年:林则徐 青春之歌 1960年:摩雅傣 1963年:北国江南 1965年:浪涛滚滚 1979年:风浪 苦恼人的笑 海外赤子 1982年:张衡 1984年:雷雨 1990年:闺阁情怨 1993年:梦非梦
人物经历
[1]秦怡1922年生于上海的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就对文艺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的时候,秦怡就曾参加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不久她离开自己封建的家庭,参加“中万”剧团。
1938年,秦怡来到重庆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在此期间,演过话剧《中国万岁》、《正在想》和电影《保家乡》、《好丈夫》。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长时间的话剧舞台实践中,秦怡的演技不断进步,在话剧《草木皆兵》、《离离草》、《桃花扇》、《戏剧春秋》、《结婚进行曲》等都有出色的表演,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当时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
1947年秦怡在上海走上了大银幕,参加了电影《忠义之家》、《母亲》、《无名氏》等片的拍摄。由陈鲤庭编导的《遥远的爱》成为她的成名作。
解放后,秦怡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时的她演技成熟而自然,在影片《农家乐》、《马兰花开》、《女篮五号》、《青春之歌》以及《铁道游击队》等影片中都有出色的表演。在《女篮五号》中,秦怡扮演的林洁,是一位在旧社会受尽苦难的蓝球运动员,秦怡以深沉细腻的表演,展示了人物内心及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在《青春之歌》中,她的表演含蓄而凝重,揭示了女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秦怡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女电影演员之一。
80年代,秦怡主演了《海外赤子》、《雷雨》、《梦非梦》等影片,还主演了多集电视剧《上海屋檐下》,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响的表演技巧,和她那具有东方女性魅力的风韵。
2000年5月21日,中国特奥世纪行上海慈善晚会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举行,国际著名影星阿诺·施瓦辛格以国际特奥会慈善大使的身份光临。当晚会的慈善拍卖和捐款活动开始时,施瓦辛格除了向中国特奥会捐献了15万美元,又用25000美元通过拍卖买走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的儿子金捷的《衡山公园写生》画。在会场,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秦怡是我崇拜的中国影星,同时她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弱智的儿子,她做得太多太多!”没错,秦怡为了金捷确实付出了太多。金捷患有精神分裂症,尽管医生告知,金捷的病很难再恢复,秦怡却从没有绝望。儿子病后,什么事都不知道做。她除了按时给金捷吃药外,还要给他洗头、洗澡、换衣。直到如今依旧如此。金捷从小十分喜爱绘画,秦怡请来绘画老师教他画画。金捷喜欢妈妈与他一起画画。每当妈妈与他一起去公园写生,他就像过节似的喜笑颜开。施瓦辛格买走的《衡山公园写生》就是他与秦怡一起在公园画的。这两幅画很多人评价说:一样的景,妈妈的画没有儿子的棒。秦怡画得规矩有层次,金捷画得洒脱活泼。难怪施瓦辛格要说金捷的画:“这是一个奇迹!”
正如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说的:“因为她的性格和品质的美,她才能塑造那么多美丽的人物,包括伟大的母亲。”这就是秦怡,一位出色的母亲,更是中国影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家。
代表作品
《忠义之家》、《遥远的爱》、《无名氏》、《大地回春》、《母亲》、《失去的爱情》、《农家乐》、《两家春》、《马兰花开》、《女篮五号》、《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北国江南》、《海外赤子》、《雷雨》、《梦非梦》
人物事迹
赈灾义演,明星捐款,反映了演艺界的爱心。与唱一首歌10万元、出场费可达30万元的“大腕”们相比,令我感动的是87岁的秦怡。因为她捐的20万元,几乎就是这位退休老人的全部积蓄!
秦怡有个重病的儿子需要抚养。还有一个90多岁的姐姐,也要靠她照顾。家里离不开人,秦怡自然不能参加多少演出和活动,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基本就是她的全部收入。这样的经济负担,使她平时很节俭。为了省下给儿子打胰岛素要付的30元注射费, ,秦怡就自己学着注射。平时她连出租车都舍不得坐。虽然日子过得紧,秦怡在这次赈灾捐款时,还是捐出了20万元。她说,去年儿子已经病逝了,现在没有太多牵挂了,愿意把些钱拿出来,去帮助灾区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这件事让我想起几年前与她的一次交谈。那天我见到秦怡时,她正在一针一线地补袜子。想到如今一些年轻女演员带着保姆带着保镖带着经纪人去拍戏,再看看这位从影70年的艺术家,我只有尊敬。那次我主要是想请她谈谈“艺德”。她告诉我,中国艺术家的品德“要有个基础,那就是对中华民族悲惨历史命运的切身体验。”讲到这里,秦怡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好像在探视着时光隧道:“日本鬼子打上海时,谢晋元团长带着八百壮士拼命抵抗。我那时还和同学老师到‘四行仓库’慰问前方将士呢!经过八年抗战、经过三年内战的中国人,谁能不珍惜新中国、谁能不热爱祖国不热爱人民不热爱为老百姓打江山的人呢?这就是我一切创作表演的基础。像我这样饱经风雨的人,不会飘浮、更不会愧对自己的艺术良心。”
“品德要有个基础,那就是对中华民族悲惨历史命运的切身体验”“ 像我这样饱经风雨的人,不会愧对自己的艺术良心”,老人家的话说到了点子上。这些话大概可以解释她为什么会把自己不多的积蓄献给灾区,因为她是一个懂得苦难的人;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什么这位87岁的老太太仍能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端庄的美丽,因为她有一颗充满大爱的艺术良心。
秦怡祖籍江苏高邮,是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的33代后人,同族名人有秦邦宪(博古)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秦怡把20万养老钱捐给汶川大地震灾区
秦怡在2008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6日电影人赈灾义演当中,满头银发的秦怡走上北京展览馆剧场的舞台,她说:"我今年87岁了,不能回到20多岁,到地震灾区尽力.我今天要捐20万元,向地震灾区人民表达我的爱心!"全场2000多位各界人士对这位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报以如雷掌声.
[编辑本段]化妆师
第二届中国十大化妆师,2005′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造型师。国家级化妆评委、CCTV时尚中国化妆大赛评委、中央电视台特邀化妆造型师,曾做“春节联欢晚会”“同一首歌”“全国广告模特大赛”“著名品牌服装发布会”“流行趋势彩妆发布会”盛世中华“流动的紫禁城”等重大活动的化妆造型工作。
秦怡造型多年来为众多大陆以及港台明星主持人做过整体造型设计,其风格在融入了流行时尚元素的同时也突出民族传统的艺术风格,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
8. 有什么电视剧是在西双版纳拍的
孽债
电影有摩雅傣
9. 西双版纳傣族人穿的裙子叫什么名字
西双版纳傣族人穿的裙子是筒裙,分为泐人线条裙(不等距线条裙)和庸那迦线条裙(等距线条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西双版纳泐人女性服装为本土服装,宫廷和平民服装的差别在于布料和装饰。女性上衣为系带窄袖上衣(也许还有缺襟盘扣长袖上衣,因为在电影《摩雅傣》里还有缺襟盘扣长袖上衣,但是目前没有旧照片佐证),下装为筒裙。泐人筒裙分为裙头、裙身和裙脚,传统上用三块布缝合而成,
因为裙头接触皮肤和腰带、裙脚接触脚和地面容易磨损,用分开的布缝起来,坏了的时候容易更换。泐人筒裙的花纹主要集中在裙身部分,因为不容易磨损。
(9)电影摩雅泰演员表扩展阅读: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筒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