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哪部電影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橋》,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編劇於敏,導演王濱。
這部影片以飽滿的熱情,塑造了梁日升、老侯頭這樣的新中國工人形象,和以廠長為代表的領導幹部形象。第一次以工人階級為主角出現在銀幕上,這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1)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以什麼階級為主角擴展閱讀:
內容梗概
1947年冬,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持前線,接受了製造搶修松花江鐵橋橋座和鉚釘的任務。當時工廠條件很差,總工程師對完成任務缺乏信心,少數工人也存在著僱傭思想。
工人梁日升在修復煉鋼爐時試驗成功用耐火磚代替白雲石的辦法。之後,經充分發動群眾,克服了一系列困難,終於完成了生產任務。工人們又響應了上級的號召,參加了修橋工作,使大橋及時修復通車。
劇本反映了成為國家主人的工人階級在管理工廠中的聰明才智和積極性,說明了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是解放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②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無產階級革命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無產階級革命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
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2)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以什麼階級為主角擴展閱讀:
影響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③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什麼電影
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橋》。《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上映。該片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的工人們克服一系列困難完成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的故事。劇情簡介1947年冬,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援解放戰爭,接受了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開始,總工程師看不到群眾的力量,對完成任務持懷疑態度。有的工人群眾也存在僱傭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廠長主動深入工區,深入群眾,啟發動員大家為修復大橋出謀獻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④ 中國近代史綱要試題
我只有自考的,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你看看看吧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孫中山三民主義學說的主要內容。
42.1924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
43.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經過土地改革運動出現的新面貌。
44.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理論貢獻的主要方面。
4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的主要表現。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麼?
47.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選擇貼出來是亂碼,你要的話進下面的網站
⑤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派出文化幹部前往東北接管偽「滿洲映畫協會」(日本侵略中國後在東北建立的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在「滿映」的原址上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東影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橋》由王濱導演,編劇於敏,主演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影片描寫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工人為修復被戰爭破壞的橋梁艱苦奮斗的故事:東北某鐵路工廠接到命令,要在15天內造出修橋所需要的橋座和全部鉚釘。廠長緊密依靠工人的力量,克服了修建煉鋼爐等困難,按期完成了任務,趕在松花江解凍之前將大橋修復,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橋》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它是由我黨建立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因此可以說是新中國出品的第一部長故事片。影片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問世的時間,同時還在於它在內容上的開創性。東影的電影藝術家大多來自延安和解放區,因此,其所擇選的題材也明顯受到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思想的影響。影片第一次以工人為主人公,塑造了以梁日升和老侯頭兩個人物為代表的工人階級大公無私的形象。這在中國電影史上也是第一次。它對於以後新中國電影銀幕上塑造的工農兵形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⑥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6)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以什麼階級為主角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⑦ 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又是什麼時候
1,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無產階級於在外商企業中誕生,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
外國商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辦了一批船塢和工廠。這些外商企業,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剝削中國廣大勞動人民。這樣,中國無產階級就先於中國資產階級在外商企業里誕生了。
19世紀40年代,英國商人在香港創辦了阿白丁船塢。英國商人在上海創辦了墨海書館。美國長老會在澳門設立花華聖經書房。這些外商企業的工人,都是從中國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里雇來的,他們成為中國第一批工業無產者。
隨後,在洋務派和民族資產階級創辦的廠礦里,也產生了中國無產階級,到1894年約有10萬多人。中國無產階級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比較集中,除礦工外,基本上集中於沿海和長江流域各通商口岸。上海最多,其次是廣州及其附近地區。工人集中於大城市與大中型企業,對於宣傳、組織工人進行斗爭是有利的。中國無產階級主要來源於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它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
2,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傳播了馬克思主義。
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7)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以什麼階級為主角擴展閱讀: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於表示社會地位與社會等級,依靠工資為生的工業勞動或手工勞動者階級。通常是指為掙工資而被僱用從事體力或技術勞動的一類人。無論何時,該階層在社會所佔比例最高,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比例減少,一般為產業工人階層為主。該術語沒有一致的解釋,主要依賴個人的立場與觀點的不同來理解。比如美國劃分階級標準是依照經常性收入和就業率來確定。
工人階級,亦稱無產階級,歷史可以追溯到14、15世紀歐洲的工場和手工業的產生,至18世紀的後半期,以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為標志的產業革命,以及引發的市民社會的全面變革,為其發展壯大、步入政治舞台提供了契機。
在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抑或社會主義社會,無論工人階級是作為被統治階級或統治階級,都業已成為社會的組織結構和分層結構的重要成分,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所以,了解工人階級共通的精神機理、行動邏輯和文化實踐,不止是純粹研究工人階級課題的對象、內容,也是分析、探究階級階層理論的基礎性前提。
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工農聯盟是我國的政權基礎。工人階級之所以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是由工人階級的階級性質和它肩負的歷史使命所決定的。工農聯盟是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聯盟,是我國的政權基礎。以工農兩個階級的聯盟為我國政權的基礎,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工農聯盟代表了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不但構成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實基礎,而且表明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充分的民主性和廣泛的代表性。
⑧ 論述近代中國各階級是如何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選擇的
(1)洋務運動(地主階級)①鴉片戰爭中抵抗派 中國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則徐;魏源在他編的《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②洋務派:代表人物:奕訁斤、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主 張:師夷長技以自強:作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 生,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大,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2)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農民階級)①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想用「上帝」和絕對 平均主義的思想來拯救中國社會②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來挽救中國民族的危機,其結果只能是在中 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3)維新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背景: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 台;民族危機的加重。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主張: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自上而下地進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以挽救民族危機。過程: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序幕)、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標志)、頒布《定國是詔》(變法開始)、戊戌政變(變法失敗)。作用: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具 有愛國和進步作用,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4)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背景:國際(《辛丑條約》簽訂,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國內(民族 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直接原因(四川保路運動)代表人物:孫中山、宋教仁、黃興等綱領:民族、民權、民主三民主義為綱領,試圖以革命手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經過: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民主革命團體的建立;革命思想的傳 播;武昌起義;提出較為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失敗:標志(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功績、敗因(主觀是 資產階級軟弱妥協性;客觀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後又領 導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一系列斗爭,但終 未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務。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 制度,但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性質。辛亥革命的失敗, 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當時中國是行不通的。(5)新文化運動(激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背景:政治(帝國主義加緊侵華,軍閥混戰)、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 一步發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與尊孔復古逆流尖銳沖突)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主張: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進行新文化運動過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新青年》)、內容(前期四 提四反,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作用: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 學,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6)無產階級代表人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革命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創建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理 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建立農村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建立 革命統一戰線的主張,消滅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 中國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意義: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使中國人民結束了被壓迫、 被奴役的悲慘命運,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五、不同階級、階層提出的救國方案和主張1、地主階級(1)新思潮的萌發 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 長技以制夷」的思想。(2)地主階級洋務派 以奕訁斤、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自強」「求富」向西方學習,維 護清王朝,客觀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為中國近代化開 辟了道路。2、農民階級 洪仁王干 提出《資政新篇》,主張發展資本主義,超越了農民階級的思想局限。3、資產階級(1)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專制(維護清王朝)、倡西學、興民權、發展資本主義。(2)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統治,把西方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實現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3)資產階級激進派 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文化的斗爭, 沖擊了封建主義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1)產生時間: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方式:商人、地主、官僚投資於新式工業有影響的企業:陳啟沅的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影響:產生了民族資產階級和新的生產方式(2)初步發展時間:甲午中日戰爭後原因:資本輸出加劇了中國自然經濟分解;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概況:商辦企業數量增加,私人投資總額增加影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3)短暫發展時間:1912—1919年(一戰期間)原因:客觀:歐洲帝國主義國家忙於大戰,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 奪;主觀:民族資產階級受辛亥革命鼓舞以實業救國。特點:短暫,主要發展的是輕工業影響:資產階級掀起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馬克思主義的 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條件,是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 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最重要的條件(4)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時間:1951年原因:嚴峻的經濟形勢需要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 中的比例很大。結果:1951年民族資本主義出現「黃金時代」意義:有利於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打好基礎(5)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時間:1953—1956年方式:採取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採取贖買的方式。結果:1956年,完成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的公 私合營的高潮
⑨ 《建黨偉業》的歷史背景簡述
《建黨偉業》歷史背景:1920年初,李大釗和陳獨秀等人開始醞釀建黨的問題。在法國留學的蔡和森則明確提出應該建立「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代表的幫助下,上海、北京、武漢、廣州、長沙、濟南等地的先進知識分子,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在法國和日本留學的青年學生,也成立了黨的早期組織。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陳公博,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
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在會議進行過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闖進了會場,會議被迫中斷。
於是,最後一天的會議,便轉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舉行。經過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並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建黨偉業》主要劇情
1911年冬,孫中山從海外歸來,於翌年1月1日就任臨時大總統。與此同時毛澤東參加了光復新軍。很快,袁世凱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從孫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帥之身份,北洋民國政府成立。同年10月,國民黨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定下密約二十一條並且更改國體,自封為中華帝國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孫中山與蔡鍔成立護國軍,出師討袁。很快袁世凱便在舉國聲討中黯然死去了。之後又隨著張勛復辟的失敗,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面。而毛澤東、李大釗、周恩來等人雖身處不同地方,但都在內心思索著救國救亡之路,命運的相會即將到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