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品:
《推手》1991年,《喜宴》1993年,《飲食男女》1994年,《理智與情感》1995年,《冰風暴》1997年,《與魔鬼共騎》1999年,《卧虎藏龍》2000年
獲獎記錄:
2000年因電影《卧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0年因電影《卧虎藏龍》獲第5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美國「導演協會獎」
1995年因電影《理智與情感》獲美國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
1993年因電影《喜宴》獲第三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3年因電影《喜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西雅圖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2年因電影《推手》獲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主要作品年表:
2000年《卧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1999年《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1997年《冰風暴》(「The Ice Storm」)
1995年《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4年《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1993年《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
1992年《推手》(「Pushing Hands」)
1984年《分界線》(「Fine Line」)
1982年《蔭涼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
『貳』 比較有名氣的華裔導演有哪些
張藝謀大導演在國際范圍內都是特別有名的。在美國好萊塢也有比較高的國際聲望。雖然在國際上我們國家的華語電影市場比較小。但不可否認,他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是非常有名的。王家衛導演也是一名華裔人,他也非常有名氣。
『叄』 你知道有哪些世界級華人導演嗎
世界級的華人導演還是比較多的,因為我們國家有很多知名的導演,像王晶、張藝謀、馮小剛,這些人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
『肆』 國外拍的關於中國題材的影片有哪些啊
我強烈推薦 大家 包括 樓主 多看一些這樣的電影 才能多認識我們自己
我說的都是好賴物以拍攝中國的普通生活為視角的電影 都是非常好的人文電影
末代皇帝就不說了 也不推薦你看
這里說兩部:(注意 華人導演拍中國的不算 因為象李安這樣的導演 還是會有國人影子)
第一部 喜福會 這是一部非常非常經典的描寫中國傳統婦女的電影 它主要描寫了一個國外的華人傳統家庭的3個女兒 這三個女人分別代表了中國女性的三個特徵 隱忍 賢惠 和自強 非常的經典 建議你看看(雖然也是華人執導 但卻是好賴物邀請的)
還有一部叫天鵝羽毛 (大概這個名字 英文原名不記得了) 也非常的好看
其他的就有些情緒色彩了 提到好賴物拍中國的電影 至少最先想到的就是這三 部
『伍』 14部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華人影片,導演們的崛起嗎
1《霸王別姬》
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導演:陳凱歌
主演:張國榮,鞏俐,張豐毅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
以上就是獲得世界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的14部華人影片。
『陸』 推薦一些華裔導演拍的反映中國的電影
《乖乖女是大明星》:比較輕松搞笑的一部電影,能小調節下心情。女主很漂亮<br />《緋聞計劃》<br />《灰姑娘的玻璃手機》:希拉里達夫早幾年的電影,不過很好看就對了,很多年前看的一直記到現在<br />歌舞青春系列:這個不用多說了吶 經典的<br />《暮光之城》:個人最喜歡第四部,哈哈,女主終於變成吸血鬼了哦<br />兒女一籮筐:還是希拉里達夫演的,很久以前看的,現在還記得當初笑得死去活來的<br />美人魚:美國美人魚的故事,最終美人魚還是回到海里了哦,還是比較輕松的一部片子<br />《穿普拉達的惡魔》 :這個比較有深度 很喜歡安妮海瑟薇<br />《魔法灰姑娘》同樣的安妮海瑟薇<br />《魔法奇緣》<br />《魔法師的學徒》尼古拉斯凱奇的 也很好看 2011年的吧<br />《魔法保姆邁克菲1、2》這部片子有點老 可是很溫馨<br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br />《愛麗絲夢遊仙境》<br />《波西傑克遜神火之盜》<br />肖恩克的救贖 超有內涵的一部片子,值得一看再看的 強烈強烈推薦<br />魔戒:這個就不用說了 雖然我只是看了一部而已<br />生化危機:4部中第二部最好看,其實第一部是最惡心的,後面都還好,期待第五部<br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是印度的吶 可是應該也有聽說過的吧 真的很內涵的<br />阿甘正傳:勵志必看的經典,可惜我當時看的時候太早,值得再看一遍吶 <br />加勒比海盜:經典不多說<br />怪物史萊克<br />變形金剛:個人覺得沒什麼好看的<br />哈利波特:超喜歡超喜歡的,當然最好是先看書再把一系列的電影都看了才會有feel啦<br />三傻大鬧寶萊塢:搞笑中蘊含人生哲理<br />公主日記:安妮海瑟薇的 有兩部 很好看<br />《愛麗絲夢遊仙境》<br />《黑天鵝》:怎麼說呢,這部片子黑暗卻揭露出女主復雜的心理,看的過程中略感惡心,可是很值得深思<br />這個殺手不太冷<br />關鍵第四號<br />《颶風營救》:父愛很偉大<br />天使之城:尼古拉斯凱奇的老片了,天使和凡人的愛情,最終天使變為凡人但女主卻不在了<br />變臉:同樣是尼古拉斯凱奇,反派角色<br />死神來了:這個也不多說<br />盜夢空間:其實吧 我覺得我沒看懂<br />蝴蝶效應:這部你認真看完真的會覺得很頭疼,可是真的太好看了<br />斷背山:男人間的愛,糾結卻深刻。好看需要細細品味<br />《獨立日》:高中時候全班一起看的,科幻片,場面夠宏大<br />超時空接觸:超好看的一部科幻片<br />阿凡達<br />戀戀筆記本:剛剛看的 成功的賺到我的眼淚了
『柒』 好萊塢知名的華裔導演都有哪些
1、吳宇森
作為第一位闖進好萊塢的華裔導演吳宇森卻只是中學畢業。年輕時靠著自己對電影的熱愛在片場不斷學習。1986年憑借自己編劇和導演的《英雄本色》一炮成名。從此開創了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在亞洲開啟了自己的暴力美學。而在90年代末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末期,吳宇森勇闖好萊塢並成功地拍攝了許多優秀作品, 《變臉》《feng'yu'zh》隨後執導的阿湯哥主演的《碟中諜2》再次成功受到好萊塢電影界的充分肯定。
『捌』 推薦幾部外國導演在中國拍攝取景的電影!
《太陽帝國》是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也是當年最早到大陸取景的,故事也是發生在中國的。況且比前面幾樓說的都有內涵。
『玖』 有哪些華人導演成功打入好萊塢
李安
英文名:Ang Lee
生日:1954年10月23日
出生地:中國台灣
學歷: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系1983年畢業
台灣籍導演李安近年斐聲國際影壇,在太平洋兩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毫不誇張地說,他架起了東西方文化的溝通橋梁。作為一個自小在傳統中國家庭里長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紅大紫的《卧虎藏龍》等華語片以外,居然還能拍出令國際影視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冰風暴》、《理智與情感》及《與魔鬼共騎》等英語片。這3部影片分別代表著維多利亞時代封建保守的英國以及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和七十年代的社會背景。也許對於一個真正的金牌導演來說,電影不存在什麼文化與國別的區別,只要他的作品能觸動觀眾。
李安1954年出生在台北,祖籍江西。1975年他自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他先是在伊利諾斯大學學習戲劇導演,獲戲劇學士學位。後又前往紐約大學學習電影製作,並獲得電影碩士學位。在紐約大學學習期間,他拍攝了《追打》(「The Runner」)、《我愛中國菜》(「I love Chinese Food」)和《棒藝術家》(「Best The Artist」)等16毫米電影作品。1982年他拍攝了《蔭涼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獲紐約大學獎學金及台灣政府主辦的獨立製片電影競賽獎----金穗最佳短故事片獎。
1984年以《分界線》(「Fine Line」)作為其畢業作品,從紐約大學畢業。該片還獲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這段時間,他還參加了著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Spike Lee)的反映學生生活的電影《Joe's Bed-Stuy Barbershop: We Cut Heads》的攝制工作。接下來的6年時間,他一直在美國從事電影劇本創作工作。期間,他仔細研究了好萊塢電影的劇本結構和製作方式,試圖將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一些全新的作品。那段時間,李安完全靠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甚至當起了「家庭婦男」。他每天在家裡帶孩子、練習廚藝,閑下來就構想劇本。1990年完成了劇本《推手》(「Pushing Hands」),獲台灣政府優秀劇作獎。該劇本不僅為李安贏得了40萬元獎金,而且使他獲得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機會。1992年,他親自執導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將《推手》搬上了銀幕。這是一部反映在紐約的一家台灣人生活中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喜劇片,這部影片在台灣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8個獎項的提名,並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獎。此外,該片還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由於《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獲得了執導電影的機會。他的第二部電影是1993年推出的《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在這是一部關於傳統倫理觀念的通俗劇。在這部影片中,他通過一個生性活潑的紐約人以一頓便宴來招待自台灣來參加他的婚禮的父母一事,進一步探索了二種文化和二代人之間在社會體制、倫理觀念和人際關系觀念上的迥異。通過這部電影,他探討了不同民族對於家庭、兩性關系和同性戀的認識。這是一部完全以好萊塢模式製作的中國電影,上映後贏得了一致的好評。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在西雅圖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獎,並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在他的家鄉台灣,這部電影獲得了第三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作品、導演、編劇獎以及觀眾投票最優秀作品獎。從此,李安在國際影視界的聲譽猛增,一舉躍入世界知名導演行列。
1994年,他拍攝了《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這是他所執導的第三部電影,主要詮釋了家庭問題和新舊沖突這個主題。本片的主演是台灣著名演員郎雄(Sihung Lung)。這是李安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部電影,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提名,第三十九屆亞太電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輯獎,第七十七屆大衛格里菲斯獎最佳外語片獎,並獲獨立製作獎和第七屆台北電影獎優秀作品獎,列1994年台灣十佳華語片第一名。
成功地拍攝了這部影片之後,李安跨進了好萊塢主流電影製作的大門,1995年他執導了他的第一部英語片《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這部電影改編自簡-奧斯汀的小說《理智與情感》,編劇是本片的女主角艾瑪-湯普遜。該片獲得的評價極高,獲得了諸多的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湯普遜還獲得最佳劇本改編獎),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及多項英國學院獎。李安還評選為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
1997年,李安又開始改編里克-穆迪(Rick Moody)的小說《冰風暴》(「The Ice Storm」)。本片講述的是在「水門事件」那個年代,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家庭內發生的種種矛盾----四十多歲的男人面臨著中年危機;正值青春斯發育階段的少男少女整日與爹媽針鋒相對;夫妻間不可告人的秘密……。該片的主要演員包括凱文-克萊恩(Kevin Kline),西戈尼-韋弗(Sigourney Weaver),瓊-艾倫(Joan Allen)和克里斯蒂納-里奇(Christina Ricci)等。李安在這部片中,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七十年代美國家庭關系的微妙的一面,本片的成功使李安在國際影視界聲譽大振。這部影片也贏得了許多項國際電影協會的獎項,包括1997年編劇詹姆斯-沙穆斯(James Schamus)在戈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的最佳編劇獎。憑藉此片,李安確立了他在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中的地位。
此後,李安轉而嘗試拍攝反映美國內戰的影片----《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與前兩部影片相比,李安的這部美國西部片並沒有引起大的反響。
2000年,從小就是個武俠迷的李安接受了台灣前中影公司總經理、目前是縱橫國際影視公司的老闆徐功立的邀請,推出了演繹太極拳之博大精深的中文武俠片《卧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該片的編劇是與李安在《飲食男女》和《冰風暴》中合作過的猶太裔編劇詹姆斯-沙穆斯。在這影片中,他一改他情感倫理片的風格,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一個曲折動人的悲情故事,將唯美的畫面和飄逸的武打相結,推出了一部新派武俠電影,贏得了西方觀眾的一致好評。該片一經推出,即創造了亮麗的票房成績、獲得了影評界的高度贊賞。在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影片,在比利時佛蘭德斯電影節上獲得「全球最佳電影音樂獎」及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10項提名。李安本人也獲得了第5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在他的家鄉台灣,《卧虎藏龍》也是今年第37屆台灣金馬獎影展的大贏家,共捧走6個獎項。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音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視覺特效、最佳動作指導及最佳剪輯。2001年3月11日,李安還憑藉此片獲得美國「導演協會獎」,風頭直逼奧斯卡,極有可能成為第一位捧得奧斯卡獎杯的華人導演。
獲獎記錄:
2006年因電影《斷背山》獲第63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0年因電影《卧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0年因電影《卧虎藏龍》獲第5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美國「導演協會獎」
1995年因電影《理智與情感》獲美國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
1993年因電影《喜宴》獲第三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3年因電影《喜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西雅圖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2年因電影《推手》獲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主要作品年表:
2000年《卧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1999年《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1997年《冰風暴》(「The Ice Storm」)
1995年《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4年《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1993年《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
1992年《推手》(「Pushing Hands」)
1984年《分界線》(「Fine Line」)
1982年《蔭涼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
『拾』 你知道哪些中國人在國外的電影
我非常的喜歡的一部電影華人身居他鄉的一部電影
影片華麗,細膩。故事情節非常好的。
推薦:特別好的獲得金球獎的《喜福會》
有空去看看!!
下面是我的摘抄
情節:
影片以旅美的四對華裔母女為中心,分別描述她們幾個家庭在近百年來的遭遇,從而對比出中國女性從受盡辛酸屈辱的祖母輩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和經濟地位的新一代女性。主要情節是溫明娜飾演的瓊原來跟母親有很深的誤會,但當她代替已去世的母親回中國大陸探望兩個當年在抗戰逃難時被遺棄的姊姊時,卻深深感受到上一代的苦難和割斷不了的親情。
導演:王穎WayneWang
主演:溫明娜Ming-Na鄔君梅VivianWu周采芹
作家介紹:
譚恩美是當代最受囑目的華裔美籍作家之一,她以第二代華裔美國人的雙重身份,用英文寫作族裔經驗,並藉由其母親在中國發生的故事,建構和想像中國的文化傳統。她的第一本小說《喜福會》於1989年出版後,即廣受美國市場好評,同時登上暢銷排行榜。2001年的作品《接骨師的女兒》問世後,依舊風行美國;延續《喜福會》里一貫的寫作風格,書中我們依然可看到她交錯運用不同的敘述觀點來說故事,串連起母親和女兒、中國和美國、過去和現在。然而,有別於《喜福會》中著重四對母女八個角色的探討,這次她把重點集中在同一族系裡三代的女人身上,透過層層鋪陳,揭示其中母女關系的愛恨情仇,並非單單來自母女間的代溝問題,還來自語言障礙、文化差異、階級落差以及美國化深淺程度不同種種因素,進而導致其價值觀上的相異。
譚恩美小說里的女人們一生中都在進行自我探尋的旅程:如何在母女關系與雙重文化價值觀中尋求一個平衡點以及摸索出適切的身分認同。作者並不提供一個完美的結局,只娓娓敘述女兒們如何透過母親的指引在雙重文化的困境中表達自我;而母親原來並不只如女兒想像一般,僅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事實上她們的某些想法和作為似乎比女兒更美國化,她們希望創造更好的機會和環境讓女兒能在美國出人頭地,並且能同時擁有中西文化的優點。雖然雙重文化的背景提供左右逢源的機會,然而,若不能好好利用,也可能落入兩邊都不是、不中也不西的窘境。小說里的女主角都還在摸索如何在雙重文化的背景下找到最利於自己生存的方法,她們或許還沒有充分找到自我,但至少從母女漸漸互相妥協和解的情節里,讀者看到了希望。本論文探究因文化沖突、語言隔閡、甚至階級差異,而造成更復雜的母女關系,並進而討論在雙重文化的處境里,這些女兒們在經歷與母親沖突和磨擦的過程之後,如何擷取中西文化上的特點來適應美國情境和完成女性主體認同的建構。本篇論文分成三個章節進行:第一章討論女人們如何藉由聲音和緘默來表達情感和溝通想法;第二章討論母女之間的中西對立狀態,與女兒們如何將母親他者化的過程;最後一章則在強調母女之間難分難舍的愛恨情仇,及女兒們如何藉由認同或是反抗母親來尋找自我為。從小說里的情節安排來看,母女之間血濃於水的聯系可以超越代溝及文化隔閡。最後女兒們藉由母性傳承提供正面的協助,進而解決她們在雙重文化中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