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於彥夫的生平經歷
1942年春天,他終於闖進電影廠的門檻,成為「滿映」的見習演員,翌年轉為正式演員。在「滿映」三年多時間里,他所扮演的都是些配角,但通過實踐,使他懂得了一些電影的基本常識,然而正如他自己說的:「對於拍電影的目的,卻不十分清楚,對於電影藝術的認識,仍是朦朦朧朧。」1945年 8 月 15 日,抗日戰爭勝利了,「滿映」將成為中國人民的電影廠,這給於彥夫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喜悅。他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到護廠工作中去,並為把電影廠的重要器材遷往興山,建立東北電影製片廠作出了努力。
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中,1946年 10 月 1 日,中國人民的第一個電影基地——東北電影製片廠,在興山(今黑龍江省鶴崗市)宣告誕生。在這里他干過電影廠中的多種行當:在由陳波兒編導的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由朱丹編劇、方明導演的新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中任導演助理;在故事片《光芒萬丈》中任劇務主任;在紀錄片《民主東北》中,敲過定音鼓、拉過手風琴,和作曲家黃准一起演唱歌曲,為影片搞音樂配音;還擔任過音樂組的副組長。此外,於彥夫還參與了新中國譯製片初創時期的工作,他曾同袁乃晨、孟廣鈞等同志一起去哈爾濱等地招收配音演員,為譯製片組建隊伍。新中國的第三部譯製片《偉大的轉折》,就是由他導演的。 《萬木春》,1961,於彥夫導演的這部反映解放初期復雜的林木生產工作與階級斗爭的老電影,具有一些很真實的細節,給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影片注重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塑造,具有鮮明的性格沖突描寫,圍繞在一個怎樣既團結好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又保質保量地為國家提供盡可能多的戰需林木資源的矛盾沖突上,展開了一個比較精彩的生產故事。
『貳』 滾滾紅塵中那個飾演玉蘭的少女,網上有沒有她的資料絕美啊。
中國電影女演員、導演。原名張祖澤。1926年出生,河南衛輝人。八歲喪父,家境困難,小學輟學。1949年相繼在華北大學三部和中央戲劇學院學習。1950年入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演員班學習。1953年畢業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曾在《祖國的花朵》《沙漠里的戰斗》、《水庫上的歌聲》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58年起任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先後參加拍攝《羌笛頌》、《兵臨城下》、《景頗姑娘》等影片。1975年改任副導演。1980年起任導演。先後與薛彥東合作導演《紅牡丹》,與於彥夫合作導演《十六號病房》、《黃山來的姑娘》、《中國的"小皇帝"》等影片。其中《十六號病房》和《黃山來的姑娘》分別獲文化部1983年、1984年優秀影片二等獎,《十六號病房》並獲第七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鴿子迷的奇遇》於1987年獲第二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和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章獎。
參與影片:
陸軍見習官 PROBATION IN THE ARMY(1987)
中國的「小皇帝」 LITTLE EMPERORS(1987)
鴿子迷的奇遇 THE ADVENTURES OF A PIGEON FANCIER(1986)
黃山來的姑娘 THE GIRL FROM HUANGSHAN MOUNTAIN(1984)
十六號病房 WARD 16(1983)
紅牡丹 RED PEONY(1980)
誰戴這朵花 WHOM THIS FLOWER BELONGS TO(1979)
雁鴻嶺下 (1966)
景頗姑娘 (1965)
爐火正紅 (1962)
羌笛頌 (1960)
船廠追蹤 (1959)
笑逐顏開 (1959)
地下尖兵 (1957)
尋愛記 (1957)
沙漠里的戰斗 (1956)
祖國的花朵 (1955)
『叄』 張連文的經典台詞一:
「血總是熱的」
1970年底,時任大慶油田文化局副局長的薛濤觀看了阿爾巴尼亞影片《海岸風雷》,這個反映工程師為搶救輪船犧牲的故事使他想到要把戰友王進喜的事跡也拍成電影。隨後,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剛剛恢復創作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此時的長影廠正向全國各地派出隊伍尋找電影創作題材,薛濤的提議正中大家心意。於是,長影廠當即組成創作班子,邀請薛濤擔任寫作組組長,將創作計劃上報了文化部。隨後的幾年間,創作組搜集了大量素材,並草擬了劇本提綱,但由於種種原因,拍攝工作始終沒能如期進行。直至1974年,時任石油部部長的余秋里受周恩來委託,指示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一部以反映大慶石油會戰為題材的電影,原先的拍攝計劃才又重新被提上議事日程。長影廠很快組織由謝鐵驪任組長的《創業》籌備小組,由導演了《蘆笙戀歌》、《節振國》等影片的於彥夫執導,著名編劇張天民寫作劇本。為不辱使命,張天民又數度深入大慶采訪,最終從原先積累的大量資料及真實事跡中提煉出了《創業》的劇本。
劇本完成,選演員卻成了一件令攝制組頭痛的事情。在多次試鏡未果的情況下,謝鐵驪提出了一位候選人——張連文。「那時候我剛剛拍攝完《艷陽天》,人還正在長春。謝鐵驪看過《艷陽天》之後,對我飾演的蕭長春這個角色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就推薦我去試戲。」張連文回憶:「看劇本的情形我至今難忘。試戲的頭一天晚上我拿到劇本,上下兩集的本子,我是一口氣看完的,看完後興奮得根本睡不著覺。好本子啊!光是看文字,我就已經感動得直落淚。」於是,邊回味邊興奮,張連文記不清自己是怎樣迷迷糊糊睡著的,但卻清晰記得,因為過度興奮而遲睡,致使第二天的試鏡竟然遲到了。「記憶中我演了多少戲試鏡從來沒遲到過,只有這次遲到了。幸虧趕到時還來得及,迅速化妝、上鏡頭,拿膠片拍了一段後,劇組覺得我從造型氣質各方面都還比較符合,很快就定下了由我飾演周挺杉。」
為了真實再現當年大慶工人創業的情景,電影拍攝前,全體演職員專程進駐大慶體驗生活。「與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前前後後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吧。」張連文說,「當時正是冰天雪地,零下20多度,他們一天十幾個小時站在井台上,如果趕上起風的時候就更苦。大家這才真正體會到石油工人的不容易,才知道劇本里那些激情萬丈的豪言壯語,不是嘴裡喊出來的,都是在實踐里干出來的。」而更令張連文觸動的,還是聽工人們講王進喜的故事。「體驗生活的時候,聽了很多石油工人對『鐵人』的描述,覺得他真是鐵錚錚的漢子!據說當年運鑽機時,從火車站運到井站還有一段距離,一台有幾十噸重,即使拆開後一個零件也都有好幾噸,但是運輸設備有限,後來是靠王進喜組織工人們靠雙手硬生生抬上井台的,沒用一台機器,現在想來真是不可想像的壯舉。」鑽井開鑽後一直打不出油,王進喜守在井台上三天三夜都沒合眼,事情傳開後,當地一位大娘感嘆:「這人真是個鐵人啊!」就這樣,王進喜有了「鐵人」的稱號。「就是這種『鐵人』精神,後來為大慶油田打出了第一口油井。50多年過去了,這第一口井至今還在出油。」張連文「嘖嘖」感嘆。
『肆』 一部老電影,裡面有個特務叫「老狐狸」,求名字。
是不是這部啊
看不見的戰線
電影導演:金吉浩
電影演員:蔡副實
出品:朝鮮藝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1965年
導演:金吉浩
地區:朝鮮
片長:01:48:11
大小:699MB (733458432 bytes)
對白:普通話
顏色:罪案
類型:黑白
譯制:長春電影製片廠 1970年
翻譯:全奇福
導演:於彥夫 劉斐
錄音:劉金貴 張鳳侶
配音:劉健魁 陸小雅 張沖霄 向雋殊等
劇情介紹:
這是一部描述秘密戰線的故事片,女特務利用鋼琴聲發出指令,但「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過好獵手」,我安全部門偵探員與敵特鬥智斗勇,終於捉拿暗藏在內部多年的女特務和別名為老狐狸的特務。
主要演員(配音):
馬國哲―――――――――劉健魁
順善――――――――――陸小雅
崔德實―――――――――白 玫
局長――――――――――史可夫
龍珠岳父――――――――浦 克
許義――――――――――趙雙城
大嬸――――――――――李 鏵
老狐狸―――――――――賀魯言
華依卡爾――――――――陳光廷
朴成律―――――――――馬靜圖
宋京子―――――――――向雋殊
裴明魁―――――――――張沖霄
『伍』 於彥夫的介紹
著名電影導演於彥夫,原名於景霖,遼寧省丹東市人。1924年2月1日生於安東(即丹東)於家溝的一個職員家庭。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後任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中國影協第三、四屆理事和第五屆主席團委員。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導演的影片有《創業》 、《黃山來的姑娘》等。 《十六號病房》1984年獲第七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陸』 電影演員張圓的愛人是誰
張圓和於彥夫離開我們很久了,但這對影壇老人的音容笑貌,時時在我記憶中浮現。張圓是上世紀六十年代「22大明星」之一,當年她出演的《笑逐顏開》《特快列車》《景頗姑娘》和《地下尖兵》等影片,深受歡迎,是那個年代長影一面色彩斑斕的旗幟。
『柒』 電影滾滾紅塵中 玉蘭的扮演者是誰
張圓扮演的
中國電影女演員、導演。原名張祖澤。1926年出生,河南衛輝人。八歲喪父,家境困難,小學輟學。1949年相繼在華北大學三部和中央戲劇學院學習。1950年入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演員班學習。1953年畢業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曾在《祖國的花朵》《沙漠里的戰斗》、《水庫上的歌聲》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58年起任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先後參加拍攝《羌笛頌》、《兵臨城下》、《景頗姑娘》等影片。1975年改任副導演。1980年起任導演。先後與薛彥東合作導演《紅牡丹》,與於彥夫合作導演《十六號病房》、《黃山來的姑娘》、《中國的"小皇帝"》等影片。其中《十六號病房》和《黃山來的姑娘》分別獲文化部1983年、1984年優秀影片二等獎,《十六號病房》並獲第七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鴿子迷的奇遇》於1987年獲第二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和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章獎。
『捌』 電影導演於彥夫的夫人是誰
金琛[1] ,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拍攝作品有《網路時代的愛情》《菊花茶》《米尼》《鳳凰》《戰國》等,1998年憑《網路時代的愛情》[2] 獲當年華表獎新人導演獎和第八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導演處女作獎。[3]
『玖』 誰能提供點兒電影滾滾紅塵中玉蘭的扮演者張圓的資料
張園
中國電影女演員、導演。原名張祖澤。1926年出生,河南衛輝人。八歲喪父,家境困難,小學輟學。1949年相繼在華北大學三部和中央戲劇學院學習。1950年入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演員班學習。1953年畢業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曾在《祖國的花朵》《沙漠里的戰斗》、《水庫上的歌聲》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58年起任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先後參加拍攝《羌笛頌》、《兵臨城下》、《景頗姑娘》等影片。1975年改任副導演。1980年起任導演。先後與薛彥東合作導演《紅牡丹》,與於彥夫合作導演《十六號病房》、《黃山來的姑娘》、《中國的"小皇帝"》等影片。其中《十六號病房》和《黃山來的姑娘》分別獲文化部1983年、1984年優秀影片二等獎,《十六號病房》並獲第七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鴿子迷的奇遇》於1987年獲第二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和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章獎。
參與影片:
陸軍見習官 PROBATION IN THE ARMY(1987)
中國的「小皇帝」 LITTLE EMPERORS(1987)
鴿子迷的奇遇 THE ADVENTURES OF A PIGEON FANCIER(1986)
黃山來的姑娘 THE GIRL FROM HUANGSHAN MOUNTAIN(1984)
十六號病房 WARD 16(1983)
紅牡丹 RED PEONY(1980)
誰戴這朵花 WHOM THIS FLOWER BELONGS TO(1979)
雁鴻嶺下 (1966)
景頗姑娘 (1965)
爐火正紅 (1962)
羌笛頌 (1960)
船廠追蹤 (1959)
笑逐顏開 (1959)
地下尖兵 (1957)
尋愛記 (1957)
沙漠里的戰斗 (1956)
祖國的花朵 (1955)
『拾』 1976年的電影創業裡面的插曲和背景音樂都是什麼,求老藝術家指點
電影《創業》是197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導演於彥夫。主題歌是《創業歌》,插曲—— 《青天一頂星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