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視劇演員表
演員表:
白景琦(陳寶國飾)
二奶奶(斯琴高娃飾)
田子行(王志飛飾)
白穎宇(劉佩琦飾)
高靜階(郭德綱飾)
楊九紅(何晴飾)
齊大爺(陳小春飾)
田子行(王志飛飾)
紅花(苑冉飾)
白玉芬(王靜飾)
沈雲飛(於謙飾)
路達義(范雨林飾)
楊亦增(梁天飾)
潘大志(李耕飾)
費五(鞏漢林飾)
言玉成(高蘭村飾)
金雨生(馮鈳予飾)
包米葉(繆婷茹飾)
胡魯(劉惠飾)
郝維真(劉家良飾)
水靈(毛毛飾)
金豆子(彭博飾)
喬三(任希鴻飾)
石元祥(徐福來飾)
段飛(薛儼飾)
張排長(鄭竣文飾)
臭春(孫東曉飾)
小左(張恩齊飾)
⑵ 第一大總統的演職員表
這一次《第一大總統》除了有邱心志、劉勁、王姬、句號等資深演員以外,眾多的80後演員是十分的耀眼,像聶玫、韓庚、劉羽琦、何明翰等演員都是80後。在這樣一部紅色題材的電影中出現如此眾多的80後演員,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第一,影片取名獨特。推翻滿清前辛亥革命中孫中山就任第一個臨時大總統,推翻了清朝統治之後,中國一共出現了七個正式大總統,第一個袁世凱、後面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蔣介石,李宗仁,社會上有種說法黎元洪是第一大總統是完全錯誤的,真正的第一大總統是——袁世凱。《第一大總統》的第一大特色就能第一部影片從第一任總統的角度來拍攝,可謂是首開先例。
第二,選取時期獨特。《第一大總統》影片拍攝的事件時間是從1912年孫中山就任大總統直至1925年孫中山逝世,跨越這樣的一段時間段。表現內容的豐富,孫中山二次革命、袁世凱下垮台一直到國共合作,在電影界是第一部描寫這段歷史的影片。
第三,內容獨特。《第一大總統》雖然是辛亥革命的獻禮影片,但影片內容上不乏創新與突破,整部影片可以用五個字來形容,就是革命加愛情。在革命時期的愛情是具有其獨特的味道的,雖然獻禮影片表現的是主旋律內容,但其中雜糅進感人的愛情橋段,讓人感覺此片有血有肉。
第四,歷史影片年輕團隊。《第一大總統》雖然是一部描寫歷史的影片,但該片的製作團隊可謂是老中青三代兼具。內容創作團隊有資歷豐厚的編劇王朝柱先生,影片製作團隊有經驗豐富的演員劉勁、張秋歌、王姬等壓陣,同時大部分演員還是青年一代,甚至有些像胡彥斌這樣首次「觸電」的新晉演員加盟,使得本片具有青春氣息,這在歷史題材影片中是第一部的。
第五,具有藝術追求及唯美的畫面。影片除了在內容上的新鮮感之外,在藝術上對美的追求和畫面上的唯美感是其他影片所不具備的,相信本片一定會為觀眾提供一種美的享受。 出品: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三橫一豎影視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
⑶ 20分急求這部電影的名字!
片名: 時光倒流七十年
原名: Somewhere in Time
又名: 似曾相識
地區: 歐美
導 演: 珍諾特 茲瓦克(Jeannot Szwarc)
主要演員: 克里斯托弗 里夫(Christopher Reeve)
簡 西摩(Jane Seymour)
克里斯托弗 普盧默(Christopher Plummer)
特里薩 賴特(Teresa Wright)
出品年代: 1980年
電影類型: 劇情/愛情
片 長: 108分鍾
影片的主題曲最終和本片一樣成為了經典,它的完整題名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一支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鋼琴協奏曲。此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於1934年完成的一首鋼琴與管弦樂作品,根據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的主題而作,編號43。這首樂曲被導演拿來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起到了跨越時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間溝通心靈的作用。
後來還據說,本片中的音樂主題是JOHN BARRY自己創造的,片中不過是用到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那段非常著名的十八變奏(如男主角第一次在牆上看到畫像時)。 而最最不可思議的是據以前看過的一本書上講,JOHN BARRY的主題是將拉赫的十八變奏的五線譜上以某一線為中心,將上下的音符翻轉過來,就成了這一同樣動人的主題。
本片獲得當年多項奧斯卡提名,雖然最後幾乎是一無所獲,但完全無損於它的經典地位。音樂與電影的完美結合,相輔相成,令人如痴如醉.
電影改編自美國20世紀偉大作家Richard Matheson發表於1976年的小說《Bid Time Return》
"建議大家先不要看電影劇情梗概,有時間先去看看電影吧,相信電影比簡介更能打動你"
1972年5月,Millfield大學,年輕的Richard興高采烈地和他的同學、朋友們一起慶祝由他執筆的舞台劇《Too much spring》排演成功。一位一直坐在角落裡默默注視他的白發老婦人緩緩走到了他的面前,她拿出一塊金色懷表放進Richard的手心,深情地對他說:「Come back to me」。在場的所有人都很驚詫地看著這位陌生的老婦人。老婦人回到Grand Hotel,一個人坐在搖椅上陷入了沉思。
八年後的芝加哥,Richard已經成為了一個很有名的劇作家。他的《Too much spring》已經為他贏得了許多獎項。一天,和女友分手後心情煩悶的Richard開著車決定出門旅行,他偶然看到了路邊的以前同學們提起過的Grand Hotel,就一直開了過去 。他決定在那裡住一個晚上散心。
在前台辦完入住登記後,一位從5歲起就在這家酒店生活的行李員Arthur幫他把行李提到了313房間,Arthur覺得Richard很眼熟,好像以前見過,但Richard說這是他第一次來這家酒店。Richard下樓來到大堂里的餐廳准備就餐,卻被告知餐廳還要四十分鍾才開放。無所事事的Richard走進了大堂里的酒店歷史陳列室。在那裡,他被掛在牆上的一副美麗的年輕女子的畫像深深吸引住了,但是畫框下方的姓名處卻空著。
Richard急忙跑去找Arthur詢問這位女子是誰,Arthur告訴他這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女演員Elise,曾經在酒店的劇場演出過。神魂顛倒的Richard到附近的圖書館去查閱Elise的資料,在一本介紹美國著名女演員的老雜志中驚訝地發現她就是8年前在學校里遇見過的那位老婦人。他來到那本雜志的作者Laura家,向她出示了Elise交給他的懷表,卻遺憾地得知Elise就在把懷表交給他的那個晚上去世了。Richard在Laura家看到了許多Elise年輕時的照片和演出服,還有一個Grand Hotel造型的音樂盒。
Richard決定回到1912年去找Elise弄清他所有的疑問,他來到大學找到了一位專門研究時間旅行的教授,教授告訴他自己曾經有一次成功地回到過去。Richard到古董店裡購買了1912年的硬幣,又買了一套舊款式的西裝,他回到酒店房間,靜躺在床上,用教授教他的心理暗示法假想著自己在1912年的6月27號。 一直無法成功的他又跑去翻閱1912年的酒店客人登記資料,驚訝地發現自己曾經在1912年6月28日早上9點18分在這家酒店的登記簿上簽過名,當時他住在416房間,Elise住在117房間。
精疲力盡的Richard沉沉睡去,一覺醒來後發現自己真的回到了1912年。興奮異常的Richard趕快跑去Elise住的117號房間找她,但Elise並不在房間里。在找遍了酒店的每個角落後,不死心的Richard又跑去Elise演戲的劇場,一個演員告訴他Elise應該在湖邊散步。Richard終於在湖邊見到了獨自散步的Elise。剛交談了幾句,Elise的經理人William突然出現了,對Richard懷有敵意的他馬上帶走了Elise。
晚上,Richard混進了需要預約才能進入的餐廳,在那裡他又找到了Elise,兩人共舞一曲後Richard向她表白了自己的愛慕之情。Elise也對舉止彬彬有禮的Richard有了好感。William一直擔心Richard對Elise有什麼企圖,他提醒Elise要好好准備明晚的演出。原來William曾經告訴Elise她會遇上一個改變她一生的男人,Elise問William這個人是不是就是Richard,William說這個人只有Elise自己才感覺得出來。
Richard在酒店門前的長椅上睡了一晚,早上6點,他又敲開了Elise的房門。在Richard不斷的懇求下,Elise終於答應他下午一點在酒店外見面。9點18分,Richard跑去酒店前台登記,終於住進了416號房。下午,Elise如約來到酒店大門外,等候多時的Richard和她跳上一輛馬車,甩開了想尾隨而來的William。兩人一起在湖邊散步,劃著船在碧波上徜徉。回到酒店房間後,兩人情不自禁地擁吻在一起。氣急敗壞的William也追進了房間,Richard只好離開,Elise和William爭吵了起來。
晚上,Elise在酒店的劇場演出舞台劇,Richard坐在台下聚精會神地注視著她。望著台下坐著的Richard,Elise情不自禁修改了台詞,借著表演向Richard說出了「我愛你」。她終於認為Richard就是自己一直在尋找和等待的那個人。這一幕臨時改變了台詞的演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幕間休息在後台照像留念的Elise向跑來找自己的Richard露出了甜蜜的微笑。這一瞬就成為了後來一直懸掛在酒店歷史陳列室的那張照片。
演出結束後,Elise卻怎麼也找不到Richard。原來心有不甘的William找來打手打昏了Richard,然後騙Elise說Richard已經離開了。Elise來到416房間,看著Richard房間里的東西,傷心地流下了眼淚。第二天早上,躺在馬廄里被麻繩綁了一晚的Richard掙脫了束縛,他急忙跑去Elise的房間,卻發現整個劇組已經在昨天晚上演出結束後離開了。沮喪的Richard呆坐在酒店外的涼亭中,突然聽到Elise大聲呼喚自己的名字。原來Elise並沒有和劇組離開,她決定為了Richard留下來,兩個人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在渡過了一個浪漫的夜晚後,清晨5點,兩人坐在房間里一起吃著早餐,愉快地談論著過去和未來。Elise說Richard的這套西裝樣式很土,簡直就是15年前的款式。Richard一邊為自己辯解著,一邊摸著西服口袋,卻一下子從口袋裡發現了一枚印著1979年字樣的硬幣,Richard伸出手想拉住Elise卻失敗了。在Elise凄厲的呼喊聲中,Richard瞬間又回到了1979年Grand Hotel的313房間內。Elise不見了,她留在了1912年。
悔恨不已的Richard無論怎麼集中精力卻再也無法回到1912年,淚流滿面的他來到酒店歷史陳列室,傷心地撫摸著Elise的畫像。Arthur帶著酒店經理砸開了幾天沒出門的Richard的房門,發現Richard神情呆滯地躺在床上。已經許多天沒有進食的Richard漸漸進入了彌留狀態,朦朧中,他彷彿看到Elise站在他的面前,向他伸出了手。Richard走了過去,兩個人的手終於又握在了一起......
⑷ 求九十年代電影名及簡介
電影中的化妝
在義大利的羅馬,有兩個歷史悠久的化妝世家——羅凱蒂家族和卡爾博尼家族。這兩個家族都擁有一批技藝超群的發型師和化妝師,其中羅凱蒂家族更為古老。19世紀王公費迪南多的發型師就出自這個家族。
電影自誕生以來,歷盡風雨坎坷,而這兩個化妝世家卻一直以超群技藝和一絲不苟的精神興隆不衰。義大利導演費里尼在拍攝《阿馬科爾德》時,曾得到過他們極好的幫助。著名影星穆蒂在《的里雅斯特的姑娘》中扮演一位光頭姑娘,多虧里諾·卡爾博尼為她特製了精緻逼真的禿頭發套,才免除她剃光秀發之苦。他們還為許多名傾一時的電影明星化妝美容,如索菲亞·羅蘭、芭芭拉·史坦妮、英格麗·褒曼、理查·波頓、伊麗莎白·泰勒等等。
盡管一個演員的表演千變萬化,但他天生的面容是無法改變的,要想改變,只有依靠化妝師。號稱「千面人」的當代著名演員達斯廷·霍夫曼,在西部片《小巨人》里扮演年逾百歲的老翁,在喜劇《寶貝兒》里演男扮女裝的電視節目「女」主持人,在《稻草狗》里扮演一個鄉巴佬,在《午夜牛郎》里又扮演與社會格格不入的邊緣人,在《霍克船長》里扮演有著鉤形鐵手的船長……而這一切,離開化妝師,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前蘇聯高爾基電影製片廠拍攝《列夫·托爾斯泰》時,請來了著名表演藝術家謝爾蓋·格拉西莫夫飾演俄羅斯文學巨匠托爾斯泰。格拉西莫夫對自己的演技很自信,但對於形象的差異很擔心。然而他一坐在化妝師鮑里斯·特利布欣和瓦蓮京娜·普斯托瓦洛芙的化妝鏡前,心就踏實了,這是兩位化妝聖手啊!果然,化妝結束時,他本人也驚呆了——一切都變了,簡直是托爾斯泰本人重返了人間。這就是肖像妝造型。時至今日,搬上銀幕的名人形象很多,如丘吉爾、羅斯福、拿破崙、倫勃朗、凡·高等等都在電影化妝師的妙手下一一復生。
《侏羅紀公園》是根據同名暢銷書拍成的,影片描寫一位億萬富翁通過科學途徑研究出使恐龍復生的方法。他根據遺傳工程學理論,將遺留在史前蚊子血液中的恐龍遺傳因子提取出來,加以培育繁殖,竟然復生出了6500萬年前的恐龍。拍攝影片所用的「恐龍」是60多位畫家、化妝師、工程師、木偶家用了兩年零1個月時間製造的,這些「恐龍」被製作得栩栩如生。它們是由玻璃纖維製成骨骼、漆土塑出身體,再由計算機控制動作。最大的身高20英尺,行動靈便,栩栩如生。這就是化妝術里的模擬妝造型。這一類型妝,是專為民間傳說、神話、童話、科幻故事中的妖魔鬼怪、飛禽走獸設計的,譬如《西遊記》里孫悟空、豬八戒的造型等等。美國影片《人猿行星》中人猿的造型是很成功的。影片為此用了78位化妝師做面具,面部可以活動自如,五官有喜怒哀樂的表情變化。影片也因此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化妝獎的殊榮。
特型化妝也需要化妝師具備特殊技藝。熟為人知的《巴黎聖母院》敲鍾人卡西摩多的造型,《紋身的人》里主角紋身的造型,《鍾樓怪人》里的怪人造型等都屬此例。
造型越復雜,就越耗費化妝師的精力、體力。如紋身人的造型是9位化妝師先用了10個小時描繪出上身軀干,又另花了一整天時間再描繪出四肢的花紋。查爾斯·勞頓飾演鍾樓怪人,每一次化妝要用去5個多小時。一部影片拍攝周期平均要幾個月,所以,卸妝、上妝,在拍攝現場為演員補妝是化妝師的家常活計。
導演和演員們贊譽他們是「魔法無邊的魔術師」。
電影特效之傳統化妝
化妝早已有之,戲劇舞台上化妝必不可少。舞台化妝和電影的最大區別在於,在舞台上,化妝不僅要表現出角色的特點,而且還要讓坐得近的遠的觀眾都能看清楚。在銀幕上,大畫幅,特寫把前後排觀眾的區別大大減小,把化妝放大了,所以電影的化妝一開始就是往細膩上走。
除此之外,早期的正色膠片不能把全部色調抓進去,也影響了化妝。銀幕情聖Ramon Novara和Rudolph Valentino需要把自己的眼睛周圍塗上黑色的顏料,好把眼白和臉龐區別開。
最早的化妝大師是Lon Chaney。他開始不僅僅是在臉上塗塗顏色,而是做出了立體的效果,徹底改變自己的臉形。1957年James Cagney主演的Chaney傳記片就叫The Man of a Thousand Faces。
父母都是聾啞人,Chaney從小就學會了如何用動作和表情傳達信息。他在1912年來到好萊塢,1919年的The Miracle Man成為他的轉折點,他演一個因為癱瘓而身體扭曲的人,成為電影巨星。之後他繼續在化妝方面探索。在1920年的Penalty里,他把小腿背上去和大腿捆在一起,在膝蓋上裝假腿。他的最著名形象是1923年的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和1925年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在前一部片子里,他自然扮演駝背人Quasimodo。他的駝背是橡膠做的,重18公斤,為了把它固定在背上,索具另外還重13.5公斤。在後一部片子里,他在自己的下眼皮,嘴,以及鼻孔里塞入了細絲,徹底改變了自己的臉形。
早期化裝的主要原料有殯儀館用的臘和灰泥(putty),它們塗在臉上,再雕琢成鼻子,傷疤等特徵。另外一種很危險的原料是火綿膠(Collodion),因為它遇火就著。
Jack Pierce是早期的另外一個化妝大師。他在1931年為Bela Lugosi做了Dracula里的形象:他設計的綠色妝在黑白膠片上顯出了一種瓷器表面般的光感。同一年他還為Boris Karloff設計了在Frankenstein里形象。影片年輕的導演James Whale首先把自己為Karloff設計的形象畫成草圖。Jack Pierce在拿到草圖後不僅去讀了原著小說,還去讀了解剖,外科手術以及醫葯學方面的書籍。在研究了六種常用的腦殼開刀方法後,他為不怎麼懂藝術的教授Frankenstein設計了茶壺蓋方式的開腦殼方法,再一縫,就成了影片中方方正正的造型。他還在Karloff的眼皮上塗上臘,製造半下垂的眼皮效果。細線拉在Karloff嘴角,讓他的嘴外翻並下垂。臉上自然還少不了綠色的顏料。脖子上的螺絲是貼上去的,粘貼的痕跡後來留在Karloff身上很多年。在身上,Karloff穿上沉重的靴子,身高足有兩米三,綁縛的鋼條讓他的膝蓋無法彎曲,製造笨拙的走路效果。聽說腐敗的屍體里血液都往血管末梢留,Pierce還把Karloff的手指尖塗黑。這套妝需要一層層的往Karloff腦袋上抹火綿膠,上裝要六個小時,卸裝也要一個半小時。
這兩部影片的成功不僅讓Universal成了恐怖片工廠,也讓Jack Pierce成了妖怪大師。在隨後的Mummy(1933)里,Pierce設計的纏綳帶的木乃伊後來也屢被抄襲。。
在沒有電腦的時代,Pierce還幫助Lon Chaney的兒子Lon Chaney Jr在Wolf Man(1940)里完成了史上第一個變形特效。背景的窗簾被固定死,攝像機固定死,連演員Lon Chaney Jr也被固定死,無數小釘子把他釘在牆上,每拍幾格就改一次妝。二十二小時,二十一次化妝後,一個紳士變成了一個狼人。
利用了光學原理的特效化妝也有了,在Dr Jekyll and Mr Hyde(1931)里,Wally Westmore給Jekyll的妝是綠色的,Hyde的妝是紅色的,在綠色濾鏡前,綠色的妝看不出來,Jekyll就是Jekyll,但是當滑動濾鏡從綠色變成紅色的時候,Jekyll變成了Hyde。
化妝真正的突破在30年代末,foam latex出現了,它可以方便的用來做各種假的身體特徵,比如按照演員的形體特徵做好的假鼻子可以在演出前安上去,演完了方便的取下來存好。一到今天foam latex還是化妝方面的主要材料。它的第一次主要應用是在The Wizard of Oz(1939)里。
使用foam latex做修補的手續大約是,首先要為對象做一個實體模型(life cast)。比如頭吧,先要把對方的頭發包好,然後在後半腦勺塗上石膏綳帶(plaster bandage),然後就是塗前臉,現在使用的是一種牙醫補牙用的藻酸鹽,它可以在十分鍾之內硬化。當然要注意不能把鼻孔糊了。你可以往他鼻孔你插麥管,但是大部分人的鼻孔其實不是圓的,插麥管其實會讓鼻子變形,所以還是悉心的塗抹比較好,塗好了就再在外面塗石膏綳帶,鼻孔還要留出來的說。最後等上三十分鍾等石膏硬化了(三十分鍾!有的人甚至會睡著了,但也有人會不停的做手勢表示他還或者,有人會昏到,有人會瘋狂的撕扯石膏……)。最後,小心的從中間切開,一個negative的模具就出來了。從這個模具里澆注,就做出了真人的life cast。如果需要,你還可以做身體其它各部分的life cast,當然對於大腕明星,除了臉,其它部分都可以找替身,最後嫁接上去。
Life cast做好,就可以在上面的相應位置貼上泥,或者橡膠什麼的,開始雕刻。不僅僅是要雕出形,連毛孔,雀斑也要惟妙惟肖。最容易露餡的是邊緣處的接合部。通常可以選擇魚尾紋,眼袋這樣有強烈褶皺的地方作為自然的邊緣,如果沒有的話就得下苦工細雕了。你當然還要考慮這部分身體將來要做何種運動。
做好了模型,就反著做出一個新的negative模具,把foam latex放在中間和life cast一擠,就可以擠出一個貼在演員身子上的假鼻子什麼的修補器件了。當然foam latex也不是一種,每次需要根據具體的物件來調配,稠的,稀的,泡沫多的,泡沫少的,什麼顏色。
50年代科幻片盛行的時代里,橡膠的外衣成了化妝界的時髦貨。它的代表人物叫Paul Blaisdell。
到60至70年代,電影的暴力逐漸升級,新一代的化妝大師也誕生了,比如Bob Keen,Tom Savini,其中最最有名的大師叫Nick Smith。
Nick Smith是戰後出現的一代。他是NBC電視網最早一批的雇員。在電視界,他練就了一身快捷的身手。比如在1957年的話劇Victoria Regina里,扮演Victoria女皇的Claire Bloom要從年輕演的年老。那年頭錄播還不時髦,所以話劇是直播的。在插播廣告的三分鍾里,Nick Smith要迅速的完成Bloom的化妝,他不可能先卸妝再上妝,所以就只能直接在Bloom的臉上添。這包括foam latex的脖子,頜骨,鼻子,眼袋,眼皮,下嘴唇,下巴,為了畫出女皇的日益增多的皺紋,Smith用了特製的橡膠印章往Bloom臉上印。到最後一節已經實在無法完成,Smith只好做了一個假面具讓另外一個演員戴上,由Bloom在後台對口形。
Smith在60年代進入電影界,他的第一次聲名遠揚是在Little Big Man(1970)里為Dustin Hoffman化妝。影片中年輕的Dustin Hoffman要變成一個120歲的老人。Smith仔細研究了老年人的皮膚特徵,他發現老年人的皺紋並非如想像的那樣多,皮膚變薄讓很多皺紋消失了。Smith花了六個星期在life cast上雕刻。一反傳統做一個完整的老年人頭套的方式,他為Hoffman設計了一組小的foam latex器件重疊著貼在臉上。他還進一步改善了英國化妝師Stuart Freeborn的頭套設計。Freeborn的設計可以雕刻出細膩的細節,被Kubrick用在2001: A Space Odyssey(1968)的結尾。
第二年,Dick Smith被請去為Godfather里的Marlon Brando化妝。Brando不喜歡修補術,Smith不得不考慮foam latex之外的方法。他仔細將Brando已經變灰的頭發染成黑白相間。他使用了一種dental plumper的線讓Brando的下牙齦吐出,並塞入牙醫用的塑料,讓下半臉頰出現垂肉。他將Brando的牙齒染成常抽煙的人的黃色。為了製造老年人的皮膚感覺,他在皮膚綳緊的情況下塗上數層各種特製塗料,有latex,凝膠(gelatin),滑石粉等等,在凝固以後皮膚就不能收縮成正常的狀態而呈現老年人的質感。
Dick Smith劃時代的作品是1973年代的Excorcist。他將Max von Sydow變成了一個垂垂老已的牧師。不僅von Sydow的臉頰,上嘴唇和下巴都有修補的器件,還有他的脖子。當然臉上手上各部分也少不了各種給Brando用過的塗料。Excorcist的挑戰在於大段在伊拉克的戲,傳統的化妝都不能耐高溫,Smith則使出了在NBC時候研製的獨家秘方。而在最後驅魔一段,為了拍出演員呼吸的白氣,拍攝實際是在一個大冰箱里,傳統的化妝在低溫下會硬化,於是Smith又拿出了另外一種特製配方。當然,一般人估計都只把注意力放在Dick Smith對Linda Blair的化妝上了。
Dick Smith在1985年終於拿到了Oscar獎,他在Amadeus里給Murry Abraham扮演的Salieri的化妝出神入化,因為影片在不停的閃回中變換,觀眾在不停的將年輕的Salieri和老年的Salieri做比較。Smith將Salieri臉上的雀斑都雕的一模一樣,功力可見一斑。
進入90年代後foam latex也出了替代品,因為foam latex質感很硬也不透光,用做大象皮肯定很合適,但是人的皮膚柔軟,是半透明的。於是另外一種替代物silicone被化妝師們推了出來。Silicone的缺點是密度太大,不容易時候修補,現在都和foam latex配合使用。
⑸ 新中國,22位,老電影明星。如今還剩幾位健在都是誰
到目前2019年6月30日為止,還有田華(1928—),於洋(1930—),王心剛(1932—),於藍(1921—),金迪(1933—),祝希娟(1938—),謝芳(1935—),王曉棠(1934—),秦怡(1922—)。已故的上官雲珠1923-1968張園1926-2000趙丹1915-1980張瑞芳1918-2012陳強1918-2012龐學勤1929-2015王丹鳳1924-2018白楊1920-1996孫道臨1921-2007張平1917-1986崔嵬1912-1979謝添1914-2003李亞林1931-1989
⑹ CC丅V電影頻道8月15日節目單
08-15 星期一 cctv6節目表
01:13 電影 俠 僧 探 案 傳 奇 開 封 府
02:38 電影 邊 關 無 狼 煙
04:13譯製片 納 尼 亞 傳 奇 黎 明 踏 浪 號
05:54 電影 西 游 記 之 孫 悟 空 三 打 白骨 精
07:50 光影星播客
07:57 電影 王 的 盛 宴
09:50 光影星播客
10:04 中國電影報道
10:09 電影 八仙的傳說 中國 劇照 演員表
11:55 光影星播客
午間節目
12:05 音樂電影欣賞19
12:13 紀錄片:中國通史 第二十一集 文 景 之 治
13:02 紀錄片:中國通史 第二十二集 漢 武 帝
13:49 光影星播客
14:03 譯製片 肯瑙
15:53 光影星播客
16:07 中國電影報道
16:12 電影 媽 咪 俠
17:47 光影星播客
17:55 中國電影報道 (228)
18:15 光影星播客
18:28 電影 首播 狼 兵 吼
20:02 光影星播客
20:10 2016-08-15電影快訊晚間
20:15 電影 忠 烈 楊 家 將
21:59 光影星播客
22:02 今日影評 (6)
22:12 譯製片 藝術影院 辛 德 勒 的 名 單(上)
23:55 音樂電影欣賞19
⑺ 電視劇《大宅門1912》的演員表 急需!!!!!!
角色 演員 備注 白景琦 陳寶國 ---- 二奶奶 斯琴高娃 ---- 紅花 苑冉 ---- 田子行 王志飛 ---- 路青青 張歆藝 ---- 白穎宇 劉佩琦 ---- 白玉芬 王靜 ---- 楊九紅 何晴 ---- 高靜階 郭德綱 ---- 沈雲飛 於謙 ---- 路達義 范雨林 ---- 楊亦增 梁天 ---- 潘大志 李耕 ---- 費五 鞏漢林 ---- 言玉成 高蘭村 ---- 金雨生 馮鈳予 ---- 金明清 舒耀宣 ---- 包米葉 繆婷茹 ---- 胡魯 劉惠 ---- 郝維真 劉家良 ---- 路小培 劉曉竹 ---- 水靈 毛毛 ---- 金豆子 彭博 ---- 喬三 任希鴻 ---- 石元祥 徐福來 ---- 段飛 薛儼 ---- 張排長/連長 鄭竣文 ---- 齊大爺 陳小春 ---- 臭春 孫東曉 ---- 小左 張恩齊
⑻ 大宅門1912的演職員表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
⑼ 中國電影導演可分為幾代各代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麼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代表導演 謝晉 謝晉,是第三代導演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他執導了36部影片,先後獲得國內大獎23次,國際大獎10餘次,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他舉辦過個人電影回顧展。謝晉1947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最後的貴族》、《清涼寺鍾聲》、《老人與狗》、《鴉片戰爭》、《女足九號繭自縛》。其中《女籃五號》(1957年,兼編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導演的《鴉片戰爭》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歷史題材影片。謝晉導演的電影幾乎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他也被海外影評家譽為「當今國際影壇最有名望的中國人」。謝晉不但有藝術上的創新精神,更具有社會責任感,致力於創作出真正具有精神價值、人文關懷,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謝晉共6次獲得「百花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凌子風 凌子風(1917年—1999年)原名凌頌強,生於北京,1948年開始執導影片,主要作品:《中華兒女》(與翟強合作)、《光榮人家》、《陝北牧歌》、《春風吹到諾敏河》、《母親》、《深山裡的菊花》、《紅旗譜》、《春雷》、《李四光》、《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狂》。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中華兒女》展示了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抗日熱情,是新中國最早得到國際榮譽的影片之一。1960年執導影片《紅旗譜》,在處理革命歷史題材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文革結束後,凌子風藝術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他把自己的創作視角集中到對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上,將老舍、沈從文、許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連推上銀幕。《駱駝祥子》、《邊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構成了凌子風的創作特色。 謝鐵驪 謝鐵驪(1925年)江蘇淮陰人,從影五十餘載,編導影片二十餘部。代表作品:《暴風驟雨》、《紅樓夢》(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灣,淡水灣》、《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長河》。其中,《暴風驟雨》、《早春二月》堪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上世紀八十年代,謝鐵驪把鴻篇巨制《紅樓夢》分為六部搬上了銀幕,以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段再現了封建制度的輓歌。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後導演了《月落玉長河》、《天網》等優秀影片,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謝鐵驪的導演藝術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穎脫俗的藝術魅力,能將深刻的思想內容、縝密的情節結構、精細的人物刻畫融會在一起。 崔嵬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張嘎》、《天山上的紅花》等。《小兵張嘎》最具特色的是運動長鏡頭的運用,當時西方的長鏡頭理論還沒有傳到中國,這種探索顯得十分可貴。《青春之歌》像一首優美而激昂的長詩,在新中國電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學思想上,崔嵬追求電影的群眾化、民族化,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曲藝術片。他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 成蔭 成蔭(1917年—1
⑽ 請問關於1840-1912年中國歷史的電影有哪些,多多益善O(∩_∩)O謝謝
最經典的《鴉片戰爭》《甲午海戰》《火燒圓明園》,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話《走向共和》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