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電影演員張炎年齡

電影演員張炎年齡

發布時間:2021-07-24 08:36:46

1.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上片的情感變化過程

宋詞概述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徵。

我國古代詩樂一體,《詩三百篇》與漢魏六朝樂府詩大都是合於音樂而可歌唱的。「樂府」原為漢時政府音樂機關之名。漢以後的五、七言古體詩和唐以後的近體詩始為徒詩而不可歌。唐人的擬樂府古題與新樂府不再合樂,實為古體詩了。唐代絕句也有可配樂歌唱的,或稱「唐人樂府」,有時與詞相混,如《陽關曲》《楊柳枝》等,也被作為詞調名。

唐宋之詞,系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可說是前代樂府民歌的變種。當時新興樂曲主要系民間樂曲和邊疆少數民族及域外傳入的曲調,其章節抑場抗墜、變化多端,與以「中和」為主的傳統音樂大異其趣;歌詞的句式也隨之長短、錯落、奇偶相間,比起大體整齊的傳統古近體詩歌來大有發展,具有特殊表現力。曲子詞、近體樂府、詩余、長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詞一般是按照某種樂調曲拍之譜填制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宋詞唱法雖早已失傳,但讀者當時的倚聲或後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里行間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宛轉,或閑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鬱頓挫,令人回腸盪氣,別有一種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或「長調」。有的以58字以內為小令,59字到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有的主張62字以內為小令,以外稱「慢詞」,都未成定論。詞調中除少數小令不分段稱為「單調」外,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四疊」。段的詞學術語為「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詞雖分片,仍屬一首。故上、下片的關系,須有分有合,有斷有續,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異,而於過片(或換頭)處尤見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們看到宋代許多詞人於此慘淡經營,創造出離合迴旋、若往若還、前後映照的藝術妙境,在一首詞中增添了層次、深度和盪漾波瀾。

大部分詞的句式長短不齊,押韻也變化多端。例如為唐宋詞人所常用的詞調《菩薩蠻》,系唐代時據從東南亞傳入的樂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調所填的詞雲: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台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本詞調全首八句,句句押韻。上片前兩句七言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上聲「紙」韻;後兩句五言押平韻,本詞押平聲中「麻」韻。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兩句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的去聲「遇」和「御」韻;後兩句押平韻,本詞押平聲中「微」韻。通常近體詩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個韻,首句也有押韻的。兩者比較,詞調顯然別呈錯綜參差之美。本詞上片寫景色,下片寫女主人公的行動與心理活動,環境與人物、人物的動作與內心,通過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麻」「微」平韻和「上」「去」仄韻的交替迭代,臻於多角度、多層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諸韻分別具有聲情之美。一般說來,平聲聲調長,不升不降,宜於慢聲吟唱,表達不盡的情意、盎然的韻味。仄也稱「側」,是不平之意。詩詞中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聲調都是短的。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特別短促。以欹側短促的仄聲押韻,易於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動不已。不少詞調中平仄諸韻遞押,也就是長短聲調遞用、平調與升、降調或促調遞用,不僅聲調抑楊頓挫,激盪而和諧,蘊蓄的感情也顯得更加豐富曲折。這是我們誦讀宋詞時所值提注意的。

詞調有一般詩體中罕見的一字、兩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長句,交錯迭出。例如蔡伸《蒼梧謠》(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開頭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又有搖曳的余韻。再看辛棄疾的《唐河傳》: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夢攜西子。覺來村巷夕陽斜。幾家?

短牆紅杏花。 晚雲做些兒雨,折花去。岸上誰家女?太狂顛!

那邊,柳棉,被風吹上天。

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韻的、仄韻中上、去聲的,錯綜遞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描繪出無邊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的天真嬌憨,全詞在寫作上對前舉魏夫人《菩薩蠻》似有所借鑒,而寫來更加清新活潑、跌宕多姿,也與所用詞調更加靈活多變有關。相對說來,《菩薩蠻》句式保留較多五、七言詩體痕跡。 詞中的長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轉,氣勢更見浩瀚: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

殘陽當樓。(柳永《八聲甘州》)

柳詞中「漸」字下領三個四字句,實為十三字句。再如劉克庄《沁園春》中的「嘆年光過盡,功各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也當為十七字長句。

長短句比諸齊言體提供選詞用語方面遠為靈活的條件。李清照《聲聲慢》的運用大量疊字就是著名的例子: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前人對此評價極高:「此乃公孫大娘舞劍器手」,「出奇制勝,真匪夷所思。」王又華《古今詞論》略雲:「晚唐詩人好用疊字語,義山(李商隱)尤甚,殊不見佳。」「如《菊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亦不佳。」李清照《聲聲慢》「起法似本於此,乃有出監之奇。蓋此等語,自宜於填詞家耳」。晚唐詩人李商隱是造語的高手,李清照卻更能「出奇制勝」、「青出於監」,除其絕世才華外,還因為「曲子詞」、「長短句」這個在當時來說屬於現代化的有多功能設備的舞台使得她得以充分施展其絕技。本詞開端一連十四個疊字,一波三折而一氣貫串,詩中無此句法。「到黃昏點點滴滴」,七字句而上三下四,於詩屬拗句,而在句法參差的詞中則讀來十分自然,斷續連綿細雨凄清入耳的聲情也充分而又有餘不盡地傳達出來了。

當然,詞調中也有全首齊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實為兩首五言絕句,《玉樓春》上、下片實為兩首七言絕句。詞體並不完全丟掉整齊之美。

v 詞體的格律與自由

李清照《詞論》對詞的音律提出很嚴格的要求:「蓋詩文分平側(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有些詞調既押平韻,又押仄韻。仄聲之中,有要求專押上、去或入聲的。各個詞調的句式的長短與句中詞語的平仄也是有規定的。傳統詩歌中,以律詩的格律最嚴,字數、平仄、對偶都按修辭、審美、音韻學原則規定。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說過:「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倚聲填詞,每個字都須按照曲拍的譜填寫,在審音協律方面有比律詩要求更加嚴密之處,這使詞的語言音調顯得特別精美。然而詞體之所以為廣大作者所樂於運用、成功地運用,除精審的格律外,更因其在運用時還有相當大的自由。詞律也有比詩律遠為解放者。

首先,詞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調和體,作者可以在極為廣泛的范圍內選擇符合創作需要的詞調。據清康熙時編的《詞譜》所載,有 826調、2306體,還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種詞調的長短、句式、聲情變化繁多,適應於表達和描繪各種各樣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剛或柔,或哀樂交迸、剛柔兼濟,均有相應的詞調可作為宣洩的窗口。

再者,詞調與體的變化和創造原是沒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創調與變體。康熙《詞譜序》雲:「詞寄於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杪忽無差,始能諧合。」然試看《詞譜》所載同一詞調諸體的句式、平仄、押韻、字數常頗有出入,可見古人填寫時有著相當程度的自由。詞韻常比詩韻寬,有時平仄以至四聲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滿江紅》詞調,一般押仄聲中入聲韻,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抒發激烈的壯懷,讀來使人慷慨悲憤,押的便是入聲韻。然而姜夔的《滿江紅》(仙姥來時),遐想湖上女神,卻換押平韻,聲情遂變作緩和舒徐,富有瀟灑優游的情趣。姜夔《長亭怨慢》自序雲:「予頗喜自製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後協以律,故前後闋多不同。」該詞中有句如:「閱人多矣,誰得以長亭樹?樹若有情,不會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寫景抒情,卷舒自如,渾如散文。但由於作者深諳音律,故雖隨意為長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適應歌者口吻。「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自由與規律高度統一的產物。

詞的格律寬嚴有一個發展過程。唐到北宋前期還比較寬松,而北宋後期至南宋則越來越嚴密。各時期不同作家對審音協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認為蘇軾的詞不協音律,有則為之辯護。陸游《老學庵筆記》雲: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樂府多不協律。晁以道謂:「紹聖初,與 《跋東坡七夕詞後》 又雲:『歌之曲終,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陽關曲》』。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跋東坡七夕詞後》又雲:「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從其他記載也可看到蘇軾的代表作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也都被「善謳者」歌唱或贊賞過,說明還是合樂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聲律的束縛。大凡過於不守音律也許失卻詞的韻味,遵律過嚴也會成為枷鎖,重要的是運用音律為情意服務。如《聲聲慢》調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韻,而李清照卻選押仄韻,又用了話多齒音、舌音字,創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藝術效果。可見她要求作詞的嚴辯音律,卻正是自由地運用之以突破陳規進行創造,而不是作繭自縛。宋代許多絕妙好詞,雖然長短錯落,自由卷舒,有的類同口語、散文,而吟誦起來的韻味盎然,富有節奏感。個中奧妙是很值得我們體味的。有些例子,則未必可取。如張炎 《詞源》 記其父張樞「作《惜花春早起》雲:『瑣窗深』。『深』字音不協,改為『幽』字;又不協,再改為『明』字,歌之始協。此三字皆平聲,胡為如是?蓋五音有唇、齒、喉、舌、鼻,所以有輕清重濁之分,故平聲字可為上、入者此也。」按「深」「幽」與「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來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適應歌喉,遵律雖嚴,卻並是值得效法的文學創作態度。

v 詞境的有限與無限

詞體也有其局限性。一般說來,詞的篇幅不長。《詞譜》所載,最短的單調《竹枝》為14字,最長的《鶯啼序》為 240字,不比詩歌行數可以無限增多。王國維所謂詞「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並雲:「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言下之意,詞的境界比詩狹窄。詞的篇幅短小,是對詞境及其表現能力的一種嚴酷限制。

然而,有限制必有反限制。明王夫之《姜齋詩話》雲:「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勢』字宜若眼。若不能勢,則縮萬里於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方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藝術作品欲於有限篇幅內涵蘊闊遠意境,關鍵在於寫出所描繪形象的磅礴氣勢。詩中最短小的是五絕,尤宜注意於此。詞的篇幅亦不足盈尺,但宋代許多傑出詞人揮灑其傳神妙筆,成功地在這畫框里渲染出浩瀚無際、綿邈不盡的景象和情意,激發出讀者豐富的聯想、杳渺的遐思。這些詞的意境,即「長」而「闊」。

孕蓄無限於有限,以有限體現無限。這是宋代詞人創造的藝術辯證法。例如秦觀《鵲橋仙》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諸句,概括天上人間的悲喜劇,歌頌地久天長的愛情,由一變到無數,在剎那中見永恆,歡樂中有悲哀,悲哀中也有歡樂。蘇軾《送參寥》雲:「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王夫之《姜齋詩話》雲:「以樂境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鵲橋仙》個中滋味,是哀?是樂?難以分辨,讀來但覺意味深長,咀嚼不盡,在時間、空間、情意方面都是無限的。 晚清譚獻《復堂詞話》雲:「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觸類以感,充類以盡,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擬議之窮,而喜怒哀樂之相交,向之未有得於讀者,今遂有得於詞。」此論旨趣頗有與近代西方接受美學思想相通之處。宋代許多作者努力加深和擴大詞境的創作,為這種理論批

評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v 詞為「小道」與「別是一家」

詩余之名,一說是由於唐人樂府七言絕句之衍變為長短句;一說是指詩降為詞,詞是詩之餘緒,這里反映出對詞的輕視。當初民間新曲主要是通過歌女們的曼低唱傳到文人手中的。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較浪漫,在對酒當歌之際,為了佐歡遣興,銷愁解悶,漫筆偶成,付諸歌喉。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歌詞,自然多屬描寫男女情愛、留連光景之作,而詞也就被視為「小道」「艷科」,不登大雅之堂。作者們對於這具有許多優越性的新興詩體,既非常喜愛,又當作一種游戲筆墨。正如南宋初年胡寅《酒邊詞序》所說:「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然豪放之士,鮮不寄意於此者,隨亦自掃其跡,曰:謔浪遊戲而已。」這使當時有些流傳之詞常常作者難明,更有大量佚失。南宋大詩人陸游也因存在輕視詞體觀念而抑制自己這方面的創作。其《長短句自序》雲:「乃有倚聲制辭,起於唐之季世。則其變愈薄,可勝嘆哉!予少時汨於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並表示「今絕筆已數年」,不再犯此「過失」了。可見這觀念給詞壇造成多大的損失。

詞之被輕視雖是其不幸,在另一種意義上卻是其大幸。因為作者們於此卸下在作傳統詩歌時的莊重禮服,換上便裝,得以沒有顧忌地盡量抒發自己心底蘊蓄的哀感頑艷之情,形式上也解除峨冠博帶的束縛,只求賞心悅耳,隨意採用新鮮活潑的語言、「里巷」「胡夷」的曲調,使作品具有活躍的生命力。

在中國古代,詩受到特殊重視。《詩·大序》雲:「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詩的社會作用與價值被如此尊崇,詩壇上出現了大量反映現實的不朽之作。到了宋代,在詩中說理、博學的成份越積越重,文學之士不能自己的一往深情、萬種閑愁便習慣傾吐於「詩余」「小道」。宋詩自有巨大成就,但或謂整個南北宋可稱道的言情之詩,只數陸游《沈園》兩首七絕,這也可說是其時詩壇的遺憾了。

北宋歐陽修是一位兼擅古文詩詞的大文學家。他論詩主張「觸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惡者刺之」。他在詞中則大談其兒女私情,不講什麼「美刺」。其 《玉樓春》 雲:「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大膽揭示「情」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表示了對愛情的熱烈、執著追求。這里反映出某種新意識的萌芽,具有反封建禮教性質。宋代詞人多倡言「多情」。豪放如蘇軾,王保珍 《東坡詞研究》 中列舉其「重復使用『多情』一辭」達十八處之多。「痴亦絕人」「疏於顧忌」的晏幾道《點絳唇》公然宣稱「天與多情」,謂其有情出於天所賦與,殆為人性之覺醒。此類觀念實為明湯顯祖「世總為情,情生詩歌」等論點的先導。

正式宣布詞的獨立地位的是李清照的《詞論》。她掛出詞「別是一家」的招牌,總結詞的特殊創作規律,把那些「學際天人」的大學問家、詩人、文章家視為門外漢,而睥睨一切,大有惟我獨尊的豪概。李清照傾注其主要精力於詞。南宋王灼《碧雞漫志》說她:「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搢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忌也。」從其論的側面可以看到李清照詞的調度藝術成就及其詞中的反傳統精神。

從清新之筆抒寫多情善感是初期歌詞的特色,也是當時詞人的開辟與新探;對傳統詩歌來說是一種解放;但僅以如此寫法為詞的「本色」,也會成為限止詞體發展的框套,故北宋中期蘇軾等「以詩為詞」,賦予詞體以詩歌的多種職能,大幅度地豐富了「小詞」的表現能力與范圍,實為詞之再解放。

v 婉約與豪放——宋詞中的兩種主要藝術風格

明張綖:「少游多婉約,子瞻多豪放,當以婉約為主。」清王士禎加以補充道:「仆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見《花草蒙拾》)這些從宏觀角度概括宋詞中兩川主要藝術風格,而以秦觀、李清照和蘇軾、辛棄疾分別為其代表作者。這幾乎已成為宋詞研究中的通論。前代論詞者多崇尚婉約而以豪放為別調,近世論者則有獨推豪放為積極而以婉約為低靡。那些硬把宋代詞人劃分為對立的兩派並在其間強分優劣的,均不免有其片面性或屬機械論,有些學者完全否論兩種風格流派的存在,也似矯枉過正。按詞中之豪放與婉約乃屬藝術風格範疇,猶南宋嚴羽論詩「大概」有「優游不迫」與「沉著痛快」,清姚鼐論散文風格之分陽剛與陰柔,近世王國維論美學之有宏壯與優美。兩種概念本身有著相當的模糊性,兩者相互關系也是辯證的,並非壁壘分明。宋代詞人之分派乃後人參照其代表作品的主要特色而作大概的歸納,不是說其作品都是清一色,不妨礙他們創作或欣賞多種藝術風格,尤其大作家往往是多面手,更不是說婉約、豪放之外,詞壇別無其他藝術風格存在。

「婉約」一詞,早見於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晉陸機《文賦》用以論文學修辭:「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按諸詁訓,「婉」「約」兩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義為纏束,引伸為精煉、隱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南北宋之際《許彥周詩話》載女仙詩:「湖水團團夜如境,碧樹紅花相掩映。北斗闌干移曉柄,有似佳期常不定。」並評雲:「亦婉約可愛。」此詩情調一如小詞。「婉約」之名頗能概括一大類詞的特色。從晚唐五代到宋的溫庭筠、馮延巳、晏殊、歐陽修、秦觀、李清照等一系列詞壇名家的詞風雖不無差別、各擅勝場,大體上都可歸諸婉約范疇。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留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因之,形成一種觀念,詞就應是這個樣子的。北宋中期時人曾說:蘇軾的「以詩為詞」為「要非本色」(見陳師道《後山詩話》);秦觀「詩似小詞」,蘇軾「小詞似詩」(見《王直方詩話》)。「本色」「小詞」之論當屬婉約派的主張。李清照「別是一家」說中認為只有晏幾道、賀鑄、秦觀、黃庭堅「始能知之」(《詞論》),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約一宗,雖然賀鑄以至李清照都有並不婉約之作。宋末沈義父《樂府指迷》標舉的作詞四個標准:「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說是對婉約藝術手法的一個總結。

宋人也有以婉約手法抒寫愛國壯志、時代感慨的,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及宋未周密、張炎等一些詞章。但其表現多用「比興」象徵手段,旨意朦朧,須讀者去體味。有些論者對原來也許並無專門寄託的委婉隱約之詞,也深求其微言大義,如清代詞論家張惠言《詞選》評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蘇軾《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句句為之落實時事,以為諷喻政治,那就不免穿鑿附會,反而縮小這些詞作的感慨萬端而難以名狀的典型意義。

婉約詞自有其思想藝術價值,已見上文。然而有些詞人把它作為凝固程式,不許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過於追求曲折隱微以至令人費解,這就走到創作的窮途了。

「豪放」一詞其義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浪淘沙》),已見豪氣。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也是「沉雄似張巡五言」。正式高舉豪放旗幟的是蘇軾,其《答陳季常書》雲:

又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但豪放太過,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又其《與鮮於子駿書》雲:

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永)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

歌子,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這了說明他有意識地在當時盛行柔婉之風的詞壇別開生面。這里談到的近作當即其《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詞中抒寫自己「親射虎,看孫郎」的豪概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壯志,與辛棄疾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及「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壯詞」先後映輝。

豪放之作在詞壇振起雄風,注入詞中強烈的愛國精神,唱出當時時代的最強音。然而可以看到,蘇軾的審美觀念認為:「短長肥瘦各有態」,「淡妝濃抹總相宜」,「端莊雜流麗,風健含婀娜」。他是崇尚自由而不拘一格的。他提倡豪放是崇尚自由的一種表現,然也不拘泥於豪放一格。如所作《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即為王士禛《花草蒙拾》稱為「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有些豪放詞的作者氣度才力不足而虛張聲勢,徒事叫囂,或堆砌過多典故,也流於偏失了。

總之宋詞中婉約、豪放兩種風格流派的燦爛存在,兩者中詞人又各有不同的個性特色,加上兼綜兩格而獨自名家如姜夔的「清空騷雅」等等,使詞壇呈現雙峰競秀、萬木爭榮的氣象。還應看到,兩種風格既有區別的一面,也有互補的一面。上乘詞作的風格即有偏勝,往往豪放而含蘊深婉,並非一味叫囂,力竭聲嘶;婉約而清新流暢、隱有豪氣潛轉,不是半吞半吐,萎弱不振。辛棄疾《沁園春》雲:「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董士錫說秦觀詞雲:「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介存齋論詞雜著》引)馮煦《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說:秦觀、晏幾道「談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劉過詞為辛棄疾詞「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婉轉」。可見崢嶸生嫵媚、平易清淺而深致永味,乃辛棄疾、秦觀等豪放、婉約詞的極詣。

v 列岳崢嶸、百花競艷的宋代詞壇

公元 960年趙宋政權建立後,先後兼並了各地割據的勢力。耐人尋味的是,西蜀、南唐政權雖為北宋所滅,可是後蜀趙崇祚所編《花間集》及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及大臣馮延巳的詞風卻深深影響著北宋詞壇。特別李煜入宋以後所作,正如王國維所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王鵬運說李煜是「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矣。」所以李煜在政治上是亡國之君,在詞壇則無愧為開創一代風氣的魁首。 北宋前期重要詞作家如張先、晏殊、宋祁、歐旭修以至晏幾道等,都是承襲南唐、《花間》遺韻的,晏歐之詞,甚至有與《花間》《陽春》(馮延巳詞集名)「相雜」者。然而試讀他們的代表作,其氣象高華而感情深沉,也各具個性,「士大夫之詞」的格調成熟了。尤其是晏殊之子晏幾道,貴介公子而沉淪下位,落拓不羈,其詞「清壯頓挫」,更勝乃父,故論者以晏氏父子比擬南唐李璟、李煜。柳永則是其時進一步發展詞體的重要作者。他長期落魄江湖,因在其詞中更能體現一部分城市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能採用民俗曲和俗語入詞,善用鋪敘手法,創作大量慢詞。柳詞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形成宋詞的新潮。

北宋中期蘇軾的登場,詞壇上聳峙起氣象萬千的巨岳。他不僅倡導豪放詞風,「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雞漫志》),且「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詞的境界更大為拓展。蘇門弟子及追隨者秦觀、黃庭堅、賀鑄等都能各自開辟蹊徑,卓然成家,在詞壇呈現萬紫千紅的繁榮景象。尤其秦觀的詞深婉而疏盪,與周邦彥的富艷精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際三峰,各超婉約詞之頂巔。前代論者或謂周邦彥是詞藝的「集大成」者。周邦彥與柳永並稱「周柳」,主要是指他們在詞中的情意纏綿;與南宋姜夔並稱「周姜」,則主要指他們對音律的精審,故也有稱周姜為格律派的。然而在「淡語有味」「淺語有致」、「輕巧尖新」「姿態百出」方面,周邦彥是不及秦觀、李清照以至柳永的。故明、清人推秦、李為婉約宗主,是很有見地的。李清照生當南北宋過渡時期,南渡以後詞風由明麗而變為凄清,沈謙謂:「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見《填詞雜說》),以與李煜相提並論,確也當之無愧。

南宋以後,由於民族矛盾的尖銳,從宋金抗爭到元蒙滅宋,愛國歌聲始終回盪詞壇,悲壯慷慨之調,應運發展,把豪放詞風提高到一個新層次。張元干、向子諲、岳飛、張孝祥、陸游、辛棄疾、陳亮、劉過、劉克庄、吳潛、劉辰翁、文天祥等,如連峰疊嶂,崢嶸綿亘。其中以辛棄疾的成就為最高,他一生有詞六百多首,其中有抒寫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宏願,壯志被抑的悲憤,對苟安投降派的批判,也有對自然風景、田園風光的贊美,深摯情意的低訴;風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為主,也有瀟灑超逸、清麗嫵媚的。辛棄疾在宋詞人中創作最為豐富,歷來與北宋蘇軾並稱「蘇辛」,也各有特色。前人或在蘇、辛之間比較高低,正如唐人之作李(白)、杜(甫)優劣論,是很困難的。陳毅《吾讀》曾說:「東坡胸次廣,稼軒力如虎。」不加軒輊,允稱卓識。南宋時期還有許多傑出詞人對婉約詞風進一步開拓,宛如叢叢奇葩爭勝,也不可能都用婉約一格來概括。妻夔的「清空」「騷雅」,史達祖的「奇秀清逸」,吳文英的「如七寶樓台」,王沂孫的「運意高遠」、「吐韻妍和」,張炎的「清遠蘊藉」、「凄愴纏綿」,等等。他們都是在詞的音律與修辭藝術上?/cn>

2. 綉春刀電影完整版迅雷下載地址

鏈接:

提取碼:df6v

《錦衣之下之綉春刀》是系列電影《錦衣之下》的第一部。由榘庭執導,魏冠男、張昕宇、趙菁、秦楚明、孟飛、漆培鑫、王梓旭等主演的古裝武俠電影。片圍繞錦衣衛兄弟張承德和陸繹展開的一段熱血悲情愛恨交織的故事。該片於2019年4月23日上映。

3. 鷓鴣天張炎中作者為什麼說不是蘇堤也皺眉,請結合詞的下片分析

姜夔是得到過很多人贊美的。張炎在《詞源》中說:「姜白石詞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還有人說他的短處,詞學批評家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姜白石清勁知音,亦未免有生硬處。」這是因為姜夔早年學過江西詩派作詩,有所謂「脫胎換骨」,把別人說的話,變一個方法說出來,讓它新奇,不庸俗,不平凡,他也用這種方法來寫詞。姜白石詞的好處在於他的不庸俗,只是他有心要出奇制勝的意思太多了,直接的感發的生命反而受了損傷。我在南京大學講課,有些同學問我:「老師你講課用中國傳統的理論還是用西方的理論?」我告訴他們:「你先不要存有這一點成見,要好好去學習,深深地沉潛到中國的傳統里邊,而且一定要有所得,得到你自己的受用,這才可以。對西方也是如此,你真的能夠有所得了,不要先存心說我要用西方還是東方,自然而然說你自己的感受體會。你若先存了一個見解,說現在我可是得用點新學說了,我現在說出的話一定要與眾不同,一有此心,便要落到第二乘,一定是第二流,一定是第二等。人惟有真誠,這才是最重要的。」
白石的詞當然是寫得很好的,其中也有對政治,對國家的關懷。他的一首比較流行的詞上半片說:「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揚州慢》)宋高宗建炎初年,金人一度佔領揚州,焚殺擄掠,揚州經過戰爭變得十分荒涼。除此以外,在他的詞里表現得更多更鮮明更強烈的是他的一段愛情往事。姜白石早歲孤貧,平生沒有仕宦的蹤跡可尋。但他潔身自好,以詩文詞採得到詩人蕭德藻的欣賞。蕭德藻把侄女嫁給他,為他安排一個安居地。還介紹他認識楊萬里,由楊萬里認識了范成大,然後又跟張鎡,張鑒兩位詞人來往,而當這些人相繼死去後,他貧困得無以為生。
姜夔二十幾歲在合肥遇到一位女子,經過十幾年,二十幾年一直沒有忘記。就在他馬上要去結婚的路途上,他寫的還是懷念這個女子的詞。對國事的悲慨和對過去愛情的懷念,是他詞里主要的兩種感情。要掌握了這兩種感情,才能懂他的詞,否則便不知所雲了。先看他的四首《鷓鴣天》,都是在正月十五前後寫的。因為他跟合肥女子最後的分別是在燈節前後,分開後多少年他都不能忘懷這一份感情。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因為那個女子住在合肥,他對她的相思就像肥水的東流,永遠不斷。「當初不合種相思」,「不合」就是不該,說他當初不應留下這段愛情。為什麼叫「種相思」呢?南國有一種植物叫紅豆,也叫相思子,是鮮紅的顏色,而且完全是人心的形狀。種下一顆相思,生根在那裡,永遠存在。詞題是「元夕有所夢」。他正月十五做了一個夢,夢見了那個女子。他說如果一個人只有一張畫像在,已經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了。而夢中的見面比圖畫更可悲,因為圖畫還可以長久地懸掛在那裡,可是夢呢?轉眼就消失了。在魂夢之中,鳥聲把我的夢給驚醒了。「春未綠,鬢先絲」,正月十五春天還沒有來,草木還沒有綠,我的兩鬢已有了像絲線一樣的白發。我和這女子剛分別的時候,有強烈悲哀的感情,幾十年過去了,當年那激動的感情都被消磨了,人間是「別久」就「不成悲」。然而悲哀是更深,更久遠了。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誰想到,每年點著紅色蓮花燈的元宵節的時候,我在懷念她,我相信她必然也懷念我,「兩處沉吟」。「沉吟」,是懷想,是沉思吟想,當你寂寞,你就沉思,有時人在集中精神想的時候,就不知不覺地念念有詞,這是一種很深切的懷想。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
「花滿市,月侵衣」,裝點元宵的花彩滿街都是;十一的月亮也相當亮了,照在我的衣服上,浸透了我的衣服。「少年情事老來悲」,我少年時的愛情往事,留給我的是老年這樣的悲哀。「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早春正月還有淺淺的春寒,我看了別的遊人,那些少年男女,他們歌舞歡笑的游賞,我一個人孤獨寂寞地回來了。這是正月十一的晚上,等到十五那天晚上他沒有出去,他寫了:
憶昨天街預賞時,柳慳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歡游夕,卻怕春寒自掩扉。
簾寂寂,月低低。舊情惟有絳都詞。芙蓉影暗三更後,卧聽鄰娃笑語歸。
----《鷓鴣天》元夕不出
「而今正是歡游夕」,我「卻怕春寒自掩扉」,今天晚上是那些少年男女歡笑游樂的時候,我已經衰老了,害怕春天的寒冷,所以關起門來沒有出去。推說是寒冷,他十一就出去了豈不寒冷?他是不願意看到別人男女相愛的歡樂的對比。簾子垂下來,月亮低低地斜照過來,舊日的一段感情只留在歌詞的記載中。等街上的人都把自己的蓮花燈帶回去了,街燈暗淡下來,三更天以後,我躺在床上聽見隔壁的女孩子歡樂地回家了。他沒有去逛花燈,當天晚上做了一個夢,他說我「當初不合種相思」。
等到正月十六晚上,他又出去了,他說:
輦路珠簾兩行垂,千枝銀燭舞僛僛。東風歷歷紅樓下,誰識三生杜牧之。
歡正好,夜何其?明朝春過小桃枝。鼓聲漸遠遊人散,惆悵歸來有月知。
----《鷓鴣天》十六夜出
兩邊的珠簾垂下來,蠟燭的光焰飛舞。一樣的春風,一樣的元宵節日,還是這么清楚地記得跟那個女子在一起游賞的情景。東風歷歷,在一個紅樓之下,有誰知道我就像當年的杜牧一樣。往事像三生以前一樣了,而我卻不能忘懷。明天,春天會把桃花的花枝染成紅色,遊人都散去了,敲鑼打鼓的聲音也漸漸遠去了,只有天上的月亮知道我感情的寂寞。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4. 鷓鴣天張炎上片是怎樣借景抒情的

上片側重寫景,景中含情。起首寫因笛聲撩人心魄而引起思鄉之情。漢代馬融居平陽時,聽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陽親友,作《笛賦》。李白也有《春夜洛城聞笛》詩。小令從一開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鄉、故友的感情基調。次句山前水闊暝雲低」,寫作者因聞笛而起故鄉之思,不禁引頸往故鄉方向眺望,然而卻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雲,這一畫面在縷縷凄側的笛聲中推出,更給人一種壓抑、低沉的感覺。所謂景語亦即情語。在這兩個畫面的背後。讀者似亦可窺見作者此時的心境。三四句繼續寫眼前所見之景。此句燕子千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有如斷梗漂萍,隨波逐浪。白居易《長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楊貴妃的孤寂形象。中國古代詩人似總喜以雨與黃昏為背景來寄託其愁緒,如「丁香空結雨中愁」等等,那麼雨中梨花亦可作為寄託愁緒之意象了。上片側重寫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現。
「最是過變不可斷了曲意」(《詞源》),下片側重抒情,將上片壓抑在畫面背後的愁緒直抒而出。過片前三句寫自己對故鄉的懷念。「修禊」,「賣餳」均為古代民俗,作者將兩個節日名列出,我們似可看到飄零異鄉的遊子正扳著手指算著臨近的故鄉節日。「故鄉唯有夢相隨」,一個「唯有」道盡了作者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深深苦衷。作者在《渡江雲》一詞中這樣形容自己飄泊他鄉的情景:「荒州古漵,斷梗疏萍,更飄流何處?」也許寫自己在夢中對故鄉的思念,尚未能盡意,接下便以具體的動作寫自己的思鄉情懷:昨夜裡不得安眠,愁緒無法排遣,漫步江頭,折得一枝新柳歸來,雖非故鄉蘇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動思鄉之愁了。楊柳原為離別的象徵,遠離故鄉折柳,實只能徒增煩惱。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寫道:「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這首小令無論是寫景或抒情,都極為自然,沒有絲毫的做作與矯飾。作者還成功地運用尋常之景,眼前之物,鋪排渲染,深切動人地把主題由淺入深、由隱至現地表露出來,顯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達情感方面的才能。[

5. 06年超女張炎的資料

張焱小檔案:
1985年12月18日出生於杭州,現為浙江傳媒學院錄音藝術專業二年級學生。
小學起常年參加青年出版社《校園歌曲》雜志的錄音/錄像工作,97年參與《中華少兒歌曲大家唱》少兒版錄制
02年就讀於杭州四中時,代表杭州市政府赴英國利茲參加2002國際微風青年節,和來自世界各地的12個國家的青少年進行演出交流
05年獲杭州下沙14所高校十佳歌手比賽冠軍
05年獲萊卡我型我秀杭州區8強,全國40強
05年參加世界華人藝術慶典中國總決賽,獲通俗唱法金獎
05年9月代表中國赴美國紐約參加聯合國成立60周年世界盛典中國版塊的演出,是唯一一名演出獨唱節目的歌手,並獲聯合國和平大使稱號
05年10月成為中音CME數字音樂產品形象代言人
06年參加快樂中國超級女生競賽,獲50強直接通行證,現已進入杭州賽區10強

許多人覺得張焱身材嬌小,但在她小小的身體里卻有著無窮的爆發力。在06年超級女聲杭州賽區綵排,就因她演唱高音震碎了現場的燈泡,引起了大家不小的震動。在20進10比賽中,張焱以一首高難度的《雅魯藏布大峽谷》(該曲是中國著名作曲家何訓田的作品,徐洋曾在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中演繹,並獲得通俗唱法冠軍)成功晉級10強。

6. 鷓鴣天 張炎作者在上片怎樣借景抒情

借樓上笛聲、迷濛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用典、對偶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達了愁苦的思鄉之情.

7. 女孩子取名張烜梓、張烜寅、張炎博、張炎林哪個更好

第一個好

8. 有一部電影裡面的主角辮子非常厲害

哈哈
神鞭拉
觀看:
http://www.56.com/u11/v_MTc1NDY0Mjg.html1
http://www.56.com/u64/v_MTc1NDc1MTc.html2

9. 有關於張炎將軍的問題!!

十九路軍愛國將領
愛國將領張炎(1902—1945),又名巨炎,字光中,湛江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人,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
張炎出生於越南海防。民國初年隨父歸國,在村中讀過私熟兩三年,旋即到廣州灣(今湛江市)赤坎當茶館的小伙計。1922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粵軍,在堂兄張世德連當勤務兵。被送教導隊學習,結業後當班長。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特務長,隨軍南伐鄧本殷,因作戰勇敢,升任第十師排長。參加東征陳炯明,立有戰功升連長。1926年春,參加北伐吳佩孚,是年8月,隨堂兄張世德(第三營長)參加迂迴攻奪武昌城,配合葉挺獨立團,連克汀泗橋、賀勝橋,入武漢,大敗敵名將劉玉春部。繼而東下克九江、南昌,三敗江西軍閥孫傳芳,回師武漢。1927年隨軍北上討伐奉軍,在河南穎川大敗奉軍,屢立戰功,是年夏回師武漢,升任營長。8月1日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起義部隊奉命南下廣東,師達進賢時,他跟隨師長蔡延鍇脫離起義隊伍,入福建河口轉福州,蔣令蔡將該師的共產黨員逮捕殺害,蔡拒不執行命令,反而發放路費遣散。
張世德故居「博愛居」1928年春,張炎所在的第10師回粵駐防海南島,圍剿共產黨所領導的工農紅軍。1929年8月張炎任國民黨中央軍61師180團團長,入廣西征桂軍,身先士卒,在北流負重傷,回廣州留醫。1930年春未,61師奉命北上湖南征桂軍。7月1日,該師第9旅旅長張世德在湖南衡陽七塘戰役陣亡。張炎傷愈歸隊繼任第9旅旅長。8月中央軍60師、61師擴編為中央軍第十九路軍,北上討伐閻錫山、馮玉祥。於鄭州以南新鄭擊敗馮軍,結束軍閥混戰。在北伐戰爭中,張部擔任先鋒之旅,攻無不克,長驅數千里,戰功顯赫,富有驍將之稱。
1931年任十九路軍旅長兼副師長,代理師長職務。在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中,張炎為援救被紅軍包圍的十九路軍總部和蔣鼎文第九師,率部對紅軍作戰,結果全師死傷了2/3。從此,吸取教訓,發誓不再參加反共內戰。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1931年2月30日,張炎接到十九路軍總部命令,即率部開赴上海參加抗戰,先後在吳淞,廟行戰役中,浴血奮戰,重創日軍。1933年福建事變前夕,張炎接任國民黨獨立第四十九師師長。福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後,任第四軍軍長。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蔣介石曾委任他為第七路軍副總指揮。不久,他偕夫人鄭坤廉出國考察歐美和蘇聯等國。1936年秋回國。
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張炎故居七七事變後,張炎回到廣東,被任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2月,在梅錄成立第十一區統卒委員會,提出「抗戰利益高於一切」和「保家衛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等口號,與共產黨合作,共同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0月接任廣東省第十一區游擊司令,深感力量不足,親自往香港與共產黨組織聯系,要求幫助解決幹部問題。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請求,由中共廣東省東南特委派了一批幹部到高州,幫助張炎開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張炎擔任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致力整軍武,勵精圖治,依靠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培養了一批軍事、政治幹部真誠與共產黨合作,使高州六屬出現了團結抗日的新局面,張炎的愛國行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嫉妒,1940年6月被迫辭職。
1944年廣西會戰前夕,張炎被委任為國民黨第四戰區中將參議,派回廣東南路視察,發動民眾抗日。9月回到吳川,與中共南路特委合作,發展地方抗日武裝。由於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迫使他舉行武裝起義。1945年1月14日,張炎、詹式邦(曾任吳川縣長。當時任電梅吳挺進司令)率所部700多人攻下吳川縣城塘綴。當即得到人民抗日游擊隊的大力支持,共同解放吳川全境。
張炎故居內庭張炎將起義部隊改編為高雷人民抗日軍,張炎任軍,詹式邦任副軍長,公開宣布擁護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張炎故居大門張炎起義,轟動了廣東南路,國民黨當局驚惶失措,他們集中優勢兵力圍攻吳川。 1945年1月下旬,張炎率所部向廉(江),化(縣)轉移,在化具中桐與人民杭日游擊隊會師,共商抗日大計,決定攻下廉江塘蓬後,揮師粵桂邊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2月1日,張炎部隊在廉江燈草村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軍隊襲擊,起義受挫。張炎帶著10多個隨從人員人廣西找李濟深、張發奎聯系。3日在博白英橋圩被當地頑軍逮捕。3月22日,玉林專員梁朝璣執行蔣介石命令,將張炎殺害。張炎英勇不屈,慷慨就義。
戎馬生涯 勇敢作戰
1931年1月,十九路軍奉命開拔江西,參加蔣介石對中央紅軍的二、三次圍剿。8月張炎升任十九路軍61師副師長兼122旅旅長,代行師長職務。為援救被紅軍圍殲的蔣嫡系蔣鼎文殘部,61師傷亡巨大。九一八事變後,十九路軍在贛州宣誓:「反對內戰,一致抗日」。張炎在3萬官兵面前匯報在蘇區剿共慘遭失敗的情景,發誓今後不再打內戰。
1931年11月下旬,十九路軍調戍京滬,12月十九路軍挑選6千精兵。組成「西南國民義勇軍」兩個旅,蔡延鍇為總指揮,翁照垣、張炎分別任兩獨立旅旅長。已籌備好軍資准備開赴東北抗日,後因淞滬之戰在即,加上蔣介石的阻撓,北上之舉才不成行。1932年1月28日淞滬之戰爆發,張炎率領61師從南京東下,受到上海市民的熱烈歡迎。30日到達吳淞要塞布防,2月4日正面迎擊日軍的第一次總攻,要塞巋然不動;11日在吳淞、蘊藻濱北端又正面擊退日軍的第二次進攻;13日在紀家橋痛殲日寇王牌軍「久留米」師團主力混成旅;23日至25日,廟行陣地一度失守,張炎率領122旅增援,令孫蘭泉團一定要奪回廟場陣地。經孫蘭泉團浴血奮戰一天,重創日寇主力,收復廟行陣地。
吳川市領導參觀張炎故居而孫蘭泉團1500多人,傷亡過千,尚能列隊的僅得350多人,足見廟行陣地浴血之戰的激烈,十九路軍之神勇。淞滬之戰,四戰四捷,日寇頭目植田總攻計劃宣告全部破產,逼使日寇三易其帥。十九路軍打出了軍威和國威,鼓舞了士氣,振奮了人心,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必勝的信念。但蔣介石怕十九路軍在上海激怒了日本人,於3月1日別有用心地下令將得勝之師十九路軍撤出淞滬陣地,回師福建。3月3日淞滬停戰,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全國各地大小報紙均刊出十九路軍是抗日得勝之師,張炎是抗日英雄。因此,十九路軍和張炎將軍名揚中外。7月張炎升為79師師長。
拒絕受封
1933年元月張炎將軍在廈門大學與鄭坤廉女士結為伉儷。是年春,蔡延鍇又在十九路軍中組織兩個旅「援熱先遣抗日軍」,譚啟秀、張炎分別擔任第一、二旅長。由福建出發,經潮州、梅州、韶關,乘火車達 陽時,由於蔣介石與日本簽訂賣國投降的塘沽條約,被逼停止北上,回師福建。5月12日,張炎在《民國日報》上發表《為抗日勖同胞》書,呼籲全國同胞共同抗日。不久任蔣嫡系部隊國民黨獨立49師中將師長。
11月20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延鍇等人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聯共、反蔣、抗日。張炎出任該政府的人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存在53天的福建人民政府於1934年1月2日失敗,十九路軍番號被取消。這時張將軍報國無門,手上無槍,無限悲憤。蔣介石深知張炎英勇善戰,深得軍心民心,就千方百計收買他,為他獨裁專制效勞,封他為第七路軍副總指揮。但張炎將軍看透了蔣介石的「攘內必先安內」的反動本質和狼子野心,正氣凜然,拒不受封。
1937年張炎進入國民黨南京中央陸軍大學特別班受訓。「七.七」事變後,任國民黨中央軍委會中將參議。1938年2月出任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變賣家產,四齣籌集資金,作抗日經費。與南路共產黨領導人彭中英、陳信材合作領導抗日。
聯共抗日
在南路迅速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張炎於10月任廣東省第十一區游擊司令,司令部設在高州觀音山。1939年3月任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5月任第四戰區南路特別守備司令部副司令。
張炎將軍塑像 1941年1月張炎兼任廣東第七區游擊司令,4月當1943年12月21日,日軍侵佔廣州灣,積極准備打通湘桂線,到那時西南數省將成為淪陷區。為了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由李濟深、張發奎等策劃成立西南抗日聯合政府和西南抗日聯軍,張炎將軍同是該兩機構的主要成員之一。
參觀張炎將軍故居張炎以第四戰區中將參議到南路視察,組織群眾抗日自衛武裝。兩將軍便從柳州聯袂回吳川,張敦促詹在吳廉成立四個抗日聯防區和四個抗日聯防大隊(有400多人的武裝)。積極聯合共產黨一致抗日,安排120多名秘密共產黨員及進步人士進入吳川縣府及各區鄉聯防隊、鄉公所、學校任職,將一個親兵中隊編人縣大隊。張炎亦將自己的衛隊,由20多人擴充到400多人。化、吳、廉的抗日聯防武裝,得到蓬勃的發展,做好武裝起義的准備工作。1944年11月12日,日、偽軍組成混合隊80多人進犯吳廉邊境的湍流、石門一帶,被我黃景文、黃飛游擊大隊截擊於鉤鐮嶺。張炎聞訊,派詹式邦率領兩個連增援,經過數小時激戰,斃日軍尉分隊長中村等日軍數名,偽軍十名,威震吳廉邊境,亦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妒忌和仇恨。
1945年1月9日晚,張炎在樟山後背山「慎終追遠」墓園召開准備武裝起義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張炎、鄭坤廉、陳信材(中共黨員)、黃景文(中共黨員)、葉春、曾偉、鄭洪潮等七人。會議一致作出決定,在中共南路特委的領導下,組織武裝起義,起義的日期尚未確定。但會議的主要內容,被鄭洪潮(吳川塘�北丹村人,特務分子)向反共縣長鄧俠告密。鄧龍光立即派一個師防守高州,13日派李昌率一個保安團圍化縣,殺害化縣自衛總隊副文邵昌(張炎的得力助手),逼化縣縣長寵成(十九路軍旅長)自殺,撤掉詹式邦電、梅、吳、廉挺進司令。詹獲悉,星夜到樟山找張炎,兩將軍果斷地作出決定,14日零晨宣布武裝起義,並通報中共南路特委。
張炎率領他的自衛隊400餘人,詹式邦率領他尚能控制的一個警備大隊400餘人,共800多人。南路特委派王國強、張以鐵大隊400多人配合,於當日九時攻陷國民黨吳川縣政府所在地塘�圩解除5個中隊反動武裝,活捉反共縣長鄧俠(後嚴懲),釋放政治犯,開倉賑濟。與南路游擊隊第二支隊一、二、三、四等四個大隊聯合作戰,解放吳川全境。19日南路特委在泮北開會決定,成立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張炎、詹式邦同時在官渡鎮高嶺村將他們的起義部隊組成高雷人民抗日軍,軍部設在高嶺村詹式邦書房。張炎任軍長,詹式邦任副軍長,葉春任政委,曾偉,彭延璽分別任政治部正副主任,陳澤任軍需處長。下轄兩個團:第五團團長張世才,第六團團長張怡和,警衛營營長張啟彬。張、詹組織2000多人在高嶺村馬路尾大廣場成立高雷人民抗日軍誓師大會。張、詹在大會上講話,公開表明聯共抗日。
被捕就義
21日高雷人民抗日軍與南路人民抗日解決軍一、二支隊同時向化州進軍,26日會師中垌,人廣西開辟勾漏山脈根據地。30日高雷人民抗日軍折回燈草駐馬,2月1日被國民黨保六大隊、戴朝恩雷州挺進隊、廉江縣長黃鎮自衛大隊共一千多人三路進攻,部隊被打散。2日晚集結禾寮塘,軍部會議上有分岐;張炎帶領二十人左右的隨從廣西找張發奎、李濟深,共商抗日大計。3日到達廣西博白英橋圩,被博白縣覃一坤自衛大隊逮捕並押解往玉林監獄。
1945年3月22日,張炎將軍被十九路軍的叛徒、玉林行署專員梁朝璣執行蔣介石「就地處決」的密令,殺害於玉林東岳嶺。臨刑時張炎將軍高呼:「抗日勝利萬歲」、「民主勝利萬歲!」1958年6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簽字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一代抗日名將張炎永垂不朽

10. 年華似水匆匆一瞥,多少歲月輕描淡寫什麼意思

意思是:

年華如水一般流逝,匆匆一瞥間已經過去,表示時間飛逝如白駒過隙,歲月里很多的東西都沒有留下痕跡,人生就如一本書,而那麼多的歲月只是輕描淡寫,平平淡淡。

出自歌曲:《年華似水》

作詞:陳志遠

作曲:陳志遠

歌詞:

視而不見別的美

生命的畫面停在你的臉

不曾迷得那麼醉

不曾尋得那麼累

如果這愛是誤會

今生別的事我不想再了解

年華似水匆匆一瞥

多少歲月輕描淡寫

想你的心百轉千回

莫忘那天你我之間

不曾迷得那麼醉

不曾尋得那麼累

如果這愛是誤會

今生別的事我不想再了解

年華似水匆匆一瞥

多少歲月輕描淡寫

想你的心百轉千回

莫忘那天你我之間

年華似水匆匆一瞥

多少歲月輕描淡寫

想你的心百轉千回

莫忘那天你我之間

(10)電影演員張炎年齡擴展閱讀:

歌曲簡介:

歌曲《年華似水》是電視劇《似水年華》的片頭曲,由黃磊演唱。

並收錄於其同名專輯《似水年華》。

製片人:陶昆劉威

編劇:黃磊黃珂葛杉傅琦

導演:黃磊扈強

攝影:段正軍

主要演員

黃磊飾 文

劉若英飾 英

李心潔飾 默默

朱旭飾 齊叔叔

扈強飾 雄

蘇慧倫飾 芙

黃舒駿飾 流浪歌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歌曲《年華似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視劇《似水年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磊

閱讀全文

與電影演員張炎年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幽默電影大全 瀏覽:389
音樂之聲電影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342
成龍寶貝計劃電影里的寶寶 瀏覽:368
他們想看電影的英文 瀏覽:709
主角西奧的電影 瀏覽:378
哪裡可以看韓國的電影網站 瀏覽:655
羅慧娟小飛俠電影圖片 瀏覽:612
英語戀愛動漫電影 瀏覽:980
法國電影虎口脫險插曲 瀏覽:180
我心飛揚電影演員陣容 瀏覽:518
我沒看過這部電影英語怎麼說 瀏覽:961
法國暗流1電影在線 瀏覽:285
克拉拉的電影大全 瀏覽:13
豬豬俠之第三季大電影 瀏覽:343
法國電影手冊差評 瀏覽:265
鹽亭電影院雲溪鎮店怎麼樣 瀏覽:777
能讓人相信愛情的電影 瀏覽:665
今天的電影英文翻譯 瀏覽:576
女子爬到熱氣球上自我救度是什麼電影 瀏覽:647
有一部電影小孩子長翅膀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