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沂蒙紅嫂祖秀蓮電影演員表

沂蒙紅嫂祖秀蓮電影演員表

發布時間:2021-07-24 12:02:54

A. 沂蒙六姐妹 觀後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共組織我們11個人,到山亭漢諾庄園集體觀看了山東省唯一一部向建國60周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臨沂是屋搭山、地連邊的鄰居,沂蒙六姐妹的發源地蒙陰煙庄與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詳。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裡的女人》的詩中寫道:山裡的女人/情最濃 愛最深/為了保家和衛國/甘灑熱血獻身心/沂蒙紅嫂擠乳救傷員/英雄美名傳至今。

電影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包容多種藝術門類、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將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的光輝形象,該形象將永遠銘刻在光榮的革命歷史豐碑上。

時光飛逝,抹不掉人們對62年前那場炮火連天的孟良崮戰役的記憶。一群為捍衛和平而投入那場戰爭並用自己實際行動詮釋「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的婦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兩次從死亡線上挽救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的紅嫂祖秀蓮;動員四兒一女參軍的王步榮大娘;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這一崢崢誓言的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的女黨員尹德美,等等,數不盡數。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年輕一代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5月的山東沂蒙地區,背景聚焦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戰役,但卻完全沒有正面戰場的描述,而是從其後方和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和沂蒙人民無私無畏地奮勇支前。主創者將我們曾經熟知的沂蒙紅嫂故事串聯為一個支前整體,卻也未像過去表現淮海戰役支前電影《車輪滾滾》那樣一種輝煌的人民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小村莊若幹家庭中婦女的尋常故事,來回應人民戰爭這個大主題,起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開頭從大兒媳婦抓雞的窘迫、婆婆冷觀並與好奇的孫子問話開始。這樣一個懸念由後來的大兒媳婦抱著公雞與二兒媳婦拜堂成親釋惑,及至二兒子南成隨部隊路過家門口,而媳婦恰好借糧回了娘家,小兩口失之交臂直至戰後收到丈夫的烈士傳書而抱憾終生。這個從未謀面而以傳統拜堂方式結親的小夫妻是62年前發生的真人真事,這名美麗的小媳婦隱忍悲痛繼續支前且終生沒有再婚。

影片極盡電影語言的敘述渲染,期間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戰場犧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擔心婆婆經受不住再次打擊,又心疼弟妹對前方新郎的無限掛記,復雜情感的剋制壓抑,近似現代版的穆桂英掛帥,幾組人物的糾葛,使這組故事升華為一場情感高潮劇。

電影另一個高潮是在主戰場的側翼,性格鮮活的沂蒙姐妹和無數紅嫂組成了擔架隊,在橋梁被炸毀而部隊急需強渡時,紅嫂搬來自家門板,手拉著手用肩膀抗著門板組成人橋,再現了那場戰爭中的真實故事。在她們因為需要換肩而要求部隊暫停的時候,「橋」上的戰士發現「橋墩」是由婦女們組成的,誰也不願從上跑過。紅嫂們說:快!時間就是生命。的確,時間就是生命。此後,陳粟大軍名將王必成指揮的3個師分三路夾擊,在蒙陰縣的孟良崮與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接火,三天結束戰役,全殲整編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但這些在片中已全部隱去而將筆墨傾灑於那些美麗善良的沂蒙婦女。

影片觀後,幾多敬仰與感慨,最後凝成一句話: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B. 沂蒙紅嫂紀念館的展館布置及展覽內容

紀念館佔地百餘畝,經過不斷改造提升,目前已完成主體展館展區、紅嫂生活體驗展區和紅色遺跡展區建設,總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整個展區通過一個個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跡,充分展現了沂蒙人民「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這種情懷正是對沂蒙精神的最佳詮釋。軍民「水融交溶、生死與共」,廣大沂蒙人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最為壯麗的詩史。其中: 《紅色沂蒙山》展室:主要以紅嫂產生的歷史背景為線索,再現當年黨群、干群、軍民魚水情誼。抗戰爆發後,毛主席作出了「派兵去山東,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決策。為了發展壯大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山東和華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在沂蒙山區建立了各級組織,深入發動組織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團結帶領沂蒙人民同仇敵愾,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在長達12年的人民戰爭中,420萬沂蒙人民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120萬沂蒙兒女擁軍支前,20萬人參軍參戰,10萬將士血灑疆場,涌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和一個偉大的女性群體---沂蒙紅嫂。
《紅嫂原型明德英》展室:主要展現抗戰時期農家啞婦明德英,在八路軍戰士生命垂危的時刻,沖破了封建觀念的束縛,做出的乳汁相救的大愛壯舉。她的事跡被改編成多部藝術作品,並傳遍全國。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明德英被評為其中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沂蒙母親王換於》展室:真實再現了當年王換於冒著生命危險創辦戰時托兒所、為黨保存「山東省聯合大會會刊」38年、全力救助八路軍戰士白鐵華、含淚埋藏八路軍女幹部陳若克等感人事跡。讓學員直觀感受到了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密切的黨群關系以及軍民魚水情深,體會到了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跟著共產黨走的忠貞信念。 《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再現了李桂芳在孟良崮戰役中率領婦女用肩膀扛起「火線橋」的感人故事,講述了沂蒙「紅嫂」在孟良崮戰役中展現出來的聰明智慧和堅韌不拔的勇氣,是她們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托起了通往革命勝利的橋梁。 《擁軍媽媽胡玉萍》展室:主要展出了全國愛國擁軍模範胡玉萍擁軍長達60多年的事跡。從少女時代擁軍支前、護理八路軍傷員,抗美援朝時為國家捐款捐糧,六十年代學雷鋒,把「無私奉獻」的精神帶到了遼寧撫順。在撫順的27年間,靠養豬、揀廢品,胡玉萍捐款捐物達15萬多元,上交黨費10400元。60年中,她為國家、為軍隊奉獻了執著的大愛和一生的真情。 《沂蒙紅嫂群體(一)》展室:主要展示了十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紅嫂。有受到毛主席接見的民兵英雄侍振玉;有永遠的新娘李鳳蘭;有毀家紓難的王自生;有許婚動參的梁懷玉;有爆破英雄公成美;有智闖虎穴的劉玉梅;還有方蘭亭、高五嬸、范桂君、祖秀蓮、王桂花等。她們的事跡家喻戶曉、聲震沂蒙。 《沂蒙紅嫂群體(二)》展室:主要展出了沂蒙山區200多位紅嫂的大義壯舉,他們的事跡生動感人、觸及靈魂、催人淚下。一個個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跡,充分體現了沂蒙人民「最後一把米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偉大情懷。 《將星耀沂蒙》展室:主要展示了400多位在沂蒙山區戰斗、生活過的將帥們的事跡。將帥們,為了勞苦大眾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在沂蒙山區點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他們與沂蒙人民共同經歷了生死的考驗,與沂蒙人民結下了深情厚誼。在他們的帶領下,沂蒙人民跟隨共產黨,加入到革命的大潮中來,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無私無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永遠跟黨走》展室:主要以沂蒙人民堅定跟共產黨走的信念為主題,以誕生在沂南的經典歌曲「跟著共產黨走」為主線,剖析了歌曲傳唱不衰的原因。再現了沂蒙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軍民團結一心,凝聚成了無往不勝、無堅不摧的強大革命力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擁軍支前體驗館》展室:展出的是當年群眾擁軍支前的場景,有攤煎餅的鏊子,做飯的大鍋,風箱、土灶,磨面的石碾、石磨,還有紡線車、織布機、小推車等。當年,沂蒙紅嫂們就是用這樣近似原始的工具,為部隊攤煎餅、烙油餅、縫軍衣、做軍鞋、救護傷病員……傾其所有支援革命。陳毅元帥曾經深情地感嘆道:「我就是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推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按當年中國抗日軍政幹部大學第一分校的建築格局建造,含三個展室及一個學員禮堂: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展室:
展示了1940年7月26日,反映全山東3800萬民眾意願的各界代表300餘人,在沂南縣青駝寺召開了聯合大會,會上選舉產生了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簡稱戰工會,也就是現在山東省人民政府的前身。這是全國第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省級的抗日民主政權。會上選舉產生了工、農、青、婦、文、動各群眾組織,這些組織對進一步團結廣大民眾,取得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共山東分局》展室:
這里主要展示的是山東分局的歷史沿革、重大決策和主要工作。1938年12月中共山東分局在沂南岸堤成立,標志著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敵後抗戰,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此,山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八路軍山東縱隊》展室:
八路軍山東縱隊,是抗戰初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山東人民各地抗日武裝起義部隊為基礎組建而成的。這支土生土長的抗日游擊兵團,在抗擊日軍的斗爭中,與八路軍115師主力部隊相互配合,並肩作戰,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立下了豐功偉績。
抗大一分校會堂:系學員聽事跡報告會、觀看視頻資料的會場,可容納學員300餘人。

C.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D. 紅色教育基地有哪些

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在北京豐台區盧溝橋畔宛平城內,距市中心約15公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秘書處所在地、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各種歷史文獻和相關實物為主,同時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來侵略和佔領台灣的各類文物,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歷史側面。

二、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

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原名「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舊居陳列館」。1963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提議在韶山建立陳列館,陳列、宣傳毛澤東的生平事跡。經中共中央同意後,中共湖南省委即擇定距毛澤東故居0.5公里的引鳳山下為館址,著手籌建。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三、遵義會議紀念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而建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21個革命紀念館之一。

從1956年開始,遵義會議紀念館連續三年派出專業人員爬山涉水,不辭辛勞,沿著紅軍長征在貴州的路線,用10個半月的時間,完成了44個縣(市)及川南、滇東北5縣的徵集采訪任務,比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央紅軍長征在貴州路線和戰斗情況的資料。

四、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為了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陝北領導中國革命的豐功偉績,早在1950年7月就組建了延安革命紀念館,它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最早的革命紀念館之一。

歷經幾次變遷,現在的延安革命紀念館主體建築位於延安城東北三華里處的王家坪。延安革命紀念館現有館藏文物3.5萬多件,歷史照片1萬余張,圖書1.3萬余冊,調查訪問資料百餘卷;開放有「延安革命史」、「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兩個基本陳列展館。

五、紅安革命歷史教育館

大別山,紅色的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里爆發了黃麻起義和商南、六霍等武裝起義,成為中國人民革命武裝斗爭的重要發祥地。

大別山,英雄的山。從黃麻起義到三年游擊戰爭,歷時十年。十年浴血苦鬥,大別山孕育了多少感天動地的英烈;十年紅旗不倒,大別山造就了多少橫刀立馬的將軍。巍巍大別山,成為中國共產黨培養治黨治國治軍傑出人才的重要基地,成為人民共和國的將軍搖籃。

E. 沂蒙紅色故事觀後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們自然會想到沂蒙紅嫂,想起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換於、孫玉蘭、侍振玉、祖秀蓮……作為老一輩沂蒙婦女群體形象的沂蒙紅嫂,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究竟還有多少沂蒙紅嫂,她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今天我就講一個紅嫂——祖秀蓮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國主義對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大掃盪。山東縱隊司令部的一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的擋陽柱山附近偵查時,被前來掃盪的日本鬼子發現,身中五彈、兩刺刀,後來日本鬼子以為戰士死去了,便離開了。戰士雖受了重傷,但還沒有死去。他靜靜的躺在地上,一陣深秋的涼風讓他蘇醒過來,強忍著劇痛,他慢慢的睜開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來,可是再也沒有力氣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發現腸子已經淌了出來,便極力按了進去,用衣服勒緊了。他緊咬牙關,強忍劇痛,憑著堅強的意志,向著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過來多長時間,戰士終於爬到一戶人家的門口,便再也沒有力氣,又昏死了過去。

祖秀蓮在出門倒水時,發現了受傷的戰士。當她看到眼前的這個「血人」時,驚得連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細看了一下戰士,認清是一名八路軍,便急忙跑進家裡,喚來老伴,一同把戰士架到家裡。她為戰士擦洗包紮了傷口,戰士慢慢蘇醒過來了。後來祖秀蓮給他喂水喂飯,用上山采來的草葯為他療傷,她還把家中僅有的一隻下蛋母雞殺了,熬成雞湯喂養他,戰士的傷慢慢好了起來。

當時日本鬼子就駐扎在桃棵子村,他們在村部燒火做飯,還不時傳來哇啦哇啦的叫罵聲,整個村莊十分恐怖。村子的人們大都進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蓮一家因為丈夫張文新得了瘧疾走不了。鬼子不時到各家各戶搜查,把戰士藏在家裡,祖秀蓮感到實在不安全,就喚了幾個侄子,將戰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個岩洞里,並用石塊和玉米秸把洞口擋上。祖秀蓮和戰士約好,只有聽到三下敲石頭的聲音,他才能出來,否則一定不能自己出來。
洞里潮濕悶熱,不通風,大小便的氣味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是祖秀蓮每天都堅持來給他送水送飯,為他擦洗包紮。有一次,祖秀蓮在給戰士換葯時,發現他腹部的傷口上爬滿了蛆蟲,祖秀蓮的淚水一下子涌了出來,這可怎麼辦啊?她忽然想到,庄戶人家腌鹹菜時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幾片芸豆葉,蛆就自己爬了出來。可當時已是深秋,要找幾片芸豆葉也是不容易。她四處尋找,終於在村東的菜園地里找到了幾近枯萎的芸豆葉。盡管如此,她還是如獲至寶,采了一些稍嫩點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擰下水來,滴在戰士的傷口上。果然那些蛆蟲慢慢爬了出來,祖秀蓮又艾蒿水擦洗了傷口,重新包紮起來。

這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療傷29天,光在山洞裡就整整25天。在祖秀蓮的悉心照料下,戰士竟然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後來祖秀蓮打聽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個八路軍的醫院,便和侄子們把他送了過去,繼續療傷。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名戰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渾源縣千佛嶺鄉小道溝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參軍,1938年隨東進部隊進入沂蒙山,任山東縱隊司令部偵查參謀,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受重傷,後被祖秀蓮救起,傷愈後又回到了他的部隊。直到1947年,復員後,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鄉親,沒回山西老家,在沂南縣隋家店子落了戶成了家。為了尋找祖秀蓮,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賣燒酒。就這樣挑著這副擔子走了整整兩年,終於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從此以後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並認祖秀蓮為娘。

F. 祖秀蓮的資料

作為沂蒙紅嫂的代表,祖秀蓮的事跡被各大媒體紛紛報道

G. 長征沂蒙紅嫂是誰

長征的沒聽說過,只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
「沂蒙紅嫂」是享譽海內外的光輝婦女形象,是千萬沂蒙婦女翻身求解放,追求光明,追求博愛的典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婦女在中國*的領導下,她們煥發激情,沖破束縛,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英勇悲壯的動人樂章。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她們縫軍衣,做軍鞋,推米磨面烙煎餅;她們抬擔架、推小車,捨生忘死救傷員;她們用家裡僅剩的一把小米,一隻母雞熬湯給傷員養傷,甚至用自己的乳汁療救傷員;她們在敵人的刺刀面前寧死也不暴露我軍傷員的藏身之處;她們毅然跳進冰冷的河水裡搭起「人橋」讓部隊通過;她們冒著生命危險撫養革命後代。明德英、王換於、祖秀蓮、張志桂、張秀菊、「沂蒙六姐妹」等等,都是千萬名「紅嫂」的傑出代表,是「沂蒙精神」的創造者和實踐者。
沂蒙精神光照千古,沂蒙紅嫂日月光華。紅嫂故事激勵代代沂蒙婦女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沂蒙紅嫂們與時俱進,奮發有為,不斷弘揚、豐富並發展著沂蒙精神。

H. 沂水縣志的沂水概況

沂水縣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沂山南麓,臨沂市北部。隋開皇十六年(596) 改東安縣為沂水縣,沿用至今。因沂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此後沂水縣境域又多次變動。1990年,全縣總面積為2434.8平方千米,轄10鎮、21鄉。
沂水縣是個山區大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62.5%。其山脈多為沂山、蒙山山脈。北部沂山南側的泰薄頂,海拔916.1米,為縣境最高峰。境內大小河流622條,其中沂河為山東省第一大河。北部的跋山水庫,為山東省第三大水庫。地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乾冷,雨雪較少。1990年,全縣人口1107917人,漢族佔99.55%,還有回族、滿族、藏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壯族等16個少數民族。沂水縣物產豐富,現已探明礦藏32種,以鐵、花崗岩、石灰岩、鉀長石、石英岩為主;是全國花生生產基地縣、百強縣;烤煙享譽省內外;蘋果、山楂、板栗、核桃、柿子、桃等干鮮果品豐富。沂水酸棗仁產量居山東省第二位,是全國酸棗仁生產基地縣。
沂水縣是農業縣,農業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農作物主要為小麥、玉米、地瓜、花生、黃煙等,畜牧業以豬、羊、牛為主。199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7664億元,是 1978年的2.89倍、1949年的11.9倍。
改革開放後,全縣工業生產和鄉鎮企業獲得快速發展。1990年,全縣形成食品、紡織、建材、化工、裘革、冶金等14個門類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企業達7929個,工業總產值7.3258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6%。主要產品100多種,有13種產品被評為省級以上優秀產品。
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程度的提高。1990年城鎮居民人均收人1754元,比1980年增加1.7倍;農民人均收入507元,比1980年增加4.5倍。城鄉存款5.038億元,比1980年增加6.08倍,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
1990年,全縣有省、縣、鄉公路28條,總里程546.11千米,村村通公路,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輻射狀交通網。郵電機構有30處,郵路總長度3113.5千米,城鄉電話總容量4120門,初步建立起現代化的郵電通訊網。
沂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有屬舊石器晚期的南窪洞遺址,新石器晚期的干洞遺址,著名的齊長城遺址等。新中國成立後,教育文化事業獲得更大發展。l990年全縣有普通中學67所、中等師范1所、職業中學5所、小學1230所、幼兒園44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廣播電視台、電影院等文化設施基本齊備。
沂水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山東省委、分局曾駐此。《大眾日報》在此創刊,八路軍山東縱隊在此成立,沂水一度是山東革命根據地的領導和指揮中心。羅榮桓,徐向前、洪濤、黎玉、張經武、朱瑞、王建安等均曾在此戰斗工作。抗戰時期,在中共領導下,沂水人民奮勇抗日、支持抗日。發生在沂水的重大兵事就有9次,先後成立了11支抗日人民武裝,有3170名青年參軍,966人為國捐軀,並涌現出模範軍屬王步榮,擁軍支前模範李強德,「沂蒙紅嫂」祖秀蓮和「戰斗模範村」李家峪,「叢山密林的紅堡壘」南牆峪等典型代表。解放戰爭中,又成為山東解放區的重要根據地,全縣出錢出力出人支援解放事業,有11926人參軍,2474人壯烈犧牲,支前民工有27萬人次。粟裕、陳毅在沂水指揮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沂水縣人民為民族解放、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貢獻。

I. 祖秀蓮的微電影沂蒙紅嫂《祖秀蓮》公映

齊魯網2014年6月9日訊(通訊員 李成臻)由沂水縣委組織部、沂水縣委黨校等聯合拍攝的微電影沂蒙紅嫂《祖秀蓮》近日公映。這對提高全縣黨員幹部整體素質、加強黨員幹部黨性修養,提高黨校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都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的生動教材,為沂水縣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年初,針對沂水縣紅色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沂水縣委組織部和縣委黨校決定拍攝一部弘揚沂蒙精神的電影,並將其作為黨員幹部培訓的新穎教材。經仔細斟酌,電影最終定名為《祖秀蓮》。二三月份,校領導會同組織部等部門緊鑼密鼓的籌備電影的劇本、演員、裝備等工作,四月份召開新聞發布會並開始拍攝,歷時近一個月,於四月底殺青。該片主要講述了革命戰爭年代,沂蒙紅嫂祖秀蓮冒著生命危險救護傷病員郭伍士,郭伍士復員後回到沂蒙山區奉養祖秀蓮終老的感人故事。廣大黨員幹部觀看此片後,深受觸動,深受教育,紛紛表示要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及自身工作實際,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展現自身良好形象,為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J. 紅色基地有哪些

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在北京豐台區盧溝橋畔宛平城內,距市中心約15公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秘書處所在地、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各種歷史文獻和相關實物為主,同時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來侵略和佔領台灣的各類文物,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歷史側面。

閱讀全文

與沂蒙紅嫂祖秀蓮電影演員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戰爭的角落電影完整版 瀏覽:113
台灣電影說話一會普通話 瀏覽:3
老電影演員重聚 瀏覽:994
香港電影什麼頭 瀏覽:412
少林足球音樂國語版電影 瀏覽:336
異星入侵電影完整版 瀏覽:749
電影蝴蝶法國在線看 瀏覽:891
鋼鐵俠3下來看什麼鋼鐵俠3後接的什麼電影 瀏覽:59
御天神帝2電影大全觀看 瀏覽:192
丹麥電影黑暗之域結局 瀏覽:89
用什麼軟體把一部電影剪成幾分鍾 瀏覽:94
泰國電影女子跟蛇親吻 瀏覽:987
一部電影一個故事手抄報 瀏覽:686
李佳琦幾秒賣電影票 瀏覽:129
法國殘酷戰爭電影 瀏覽:282
史蒂文席格電影大全 瀏覽:299
超長視頻完整版4小時電影 瀏覽:4
北京電影節開閉幕式 瀏覽:290
電影座位圍攻搞笑圖片 瀏覽:459
主角反擊壞小孩的電影 瀏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