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發生各種大熱影片沒有大牌出演,是有好幾個原因構成的:
第一個便是節省經費,沒什麼說的,像凱奇,一部電影片酬就要2000萬美元,而像變形金剛總投入才2億多點,特技鏡頭又多,所以能不請大牌就不請。
第二個原因就是由影片來源決定的,這幾部電影都是來源於改編卡通或者小說,觀眾不會不買賬,比如變形金剛是影響巨大的卡通片改編而來,不會缺觀眾;暮光之城也是歐美影響巨大的小說,青少年幾乎人手一本,觀眾也是不愁的;
第三個原因是角色問題,變形金剛的主角是機器人而不是人類,人類在影片中只是個配角,戲份不怎麼樣;暮光之城的主角要是不滿20歲的青年,哈利波特要的是不超過15歲的少年,年齡明顯不符合,有哪一個大牌不是三四十齣頭的,再怎麼化妝在歐美白種人身上也不能遮掩歲月的痕跡;第四個原因就是演員自己了,功成名就的大牌們是不會允許自己出演像變形金剛這樣自己只能當路人甲的角色的電影的,和國內不同,美國的電影演員為了保持觀眾吸引力,一旦成名,就會減少自己的電影產量,一般每年只拍一到兩部電影就是個人的極限了,所以對劇本挑得厲害,這兩年基本上是商業片當道,又大部分都不是看演技的改編影片,一旦演出,口碑就會下降很多,所以接活的大牌就少了很多,怎麼說呢,投資人願意出錢,大牌還不願意去呢。而且這兩年大牌都在忙自己的事業,湯姆漢克斯在向製片人發展,凱奇也是一樣,救世主尼奧一向喜歡拍攝小成本的B級片,只挑自己喜歡的故事拍,口味比較奇特的可以看看。
最後一個,阿凡達,光憑卡梅隆的名字,就足以產生巨大的叫座力了,再說了,八年時間,日本鬼子都打跑了,哪個大牌會泡上八年時間只為一部高新技術唱主角的影片默默付出?
國內影片的話,說句實話,瘋狂的石頭能紅簡直是奇跡。在國內能有叫座力的影星就一個,那就是葛優,觀眾肯買賬的導演也就馮小剛、張藝謀;姜文原本就是謝導之後的國內霸主級導演,水平是沒的說,不過過去光走藝術路線,票房自然是一塌糊塗,現在肯放下身段,又拉進來葛優、周潤發,圈裡的人脈一發威,自然是沒得頂。
說來說去,美國電影現在是看特技不是看演員,所以大牌集體失蹤,現在盜夢空間一出,可能又要掀起一片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影片潮流,好萊塢大牌也會紛紛復出。國內是看大牌不是看特技,所以也只有葛優、姜文撐檯面,港台的話期待下甄子丹和成龍了。
❷ 怎麼看待好萊塢電影里出演的中國演員遠遠多於在中國電影里出現的美國演員
當今的快速發展為世界各行各業帶來了新面貌。影視行業的不斷發展造就了眾多知名演員。但是,與好萊塢演員相比,國內市場上演員的專業化程度確實還不夠好,那麼中國演員和好萊塢演員有什麼區別?國內著名影視名人高曉松對此做了比較新穎的論述。
這兩個「演員」就像陳道明的解釋。他們本身就是一份工作。內地有如此多的電視連續劇,或者在一些新聞發布會和影視劇中,他們回應了我在香港方言和閩方言中所不了解的台詞。大街上的任何人基本上都能說普通話。作為演員,他不會學。正如高曉松所說:「口音不是光榮的事情」。演員應該從自己做起,創造良好的影視產業。
❸ 怎麼才能讓更多的中國演員去好萊塢演戲
隨著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中國與國外著名的影視製作公司的交流和合作也越來越頻繁。雖然一些中國的演員開始參與好萊塢電影的拍攝,比如李冰冰、李連傑、甑子丹等,但是市場的反響也很一般。中國演員要想去好萊塢演戲,並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
首先,需要提高本土演員的演技。一個演員能夠獲得出演作品的機會首先需要的就是精湛的演技,也只有先將自己的演技和實力提高了,才能有機會參與到更高水平的影視製作中去。其次,需要不斷地進行加強溝通和交流。也只有不斷地加強溝通和文化交流,才能讓雙方有更多的合作機會,這樣才能有機會讓中國演員參與好萊塢的電影創作中。第三,還要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現在的電影市場流量為王,有了影響力和流量就有了去好萊塢演戲的資本,畢竟好萊塢的電影也需要中國市場貢獻票房。
現在的電影市場,流量和個人影響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要想進入好萊塢那就不斷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畢竟好萊塢的影視作品也需要中國市場來增加票房,有了影響力和流量也就有了票房的一個保證。
你贊同中國演員去好萊塢發展嗎?
❹ 英美電影與中國電影的區別,在影評,音樂,演員,角色,導演,類型等方面,進行分析。
美國從1776年建立迄今為止不過236年的時間,歷史很短,所以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美國人沒有歷史,只能拍科幻片;中國人沒有未來,所以只能拍宮廷劇。當然,這僅僅是網友的一個吐槽。但這無疑從側面印證由於科技的高超,美國在科幻類新的電影中拔得頭籌並長青不老。其實英美電影和中國電影在任何方面的區別都是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導致的。
類型方面:由於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所以美國有獨特的西部片;雖然倆國都有關於戰爭的電影,但是由於美國經常是侵略者而中國是受害者,所以美國的戰爭片經常是以戰爭給美國人帶來心靈和精神上的創傷為切入點來展開的,比如《全金屬外殼》,而中國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上來展現中國人民在抵抗外來侵略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的;由於中國城市化的時間還不行,所以文藝片大多都是鄉土文學,滿含泥土的氣息,而美國城市化則非常先進,所以文藝片大多都從現代物質繁榮帶給大家的精神、感情上的困惑來敘述的。
導演方面:我沒認為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有區別,可能是導演個性方面,但敘述手法和方式幾乎都萬變不離其宗。每個導演都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所以各個精彩的電影的背後是有著各個有精彩故事的導演,導演敘述故事的能力強不強,導致了電影好不好看。商業片和文藝片或者紀錄片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存在哪國的導演更商業化,哪國的導演更理想化,人生存的理由不同,也就造就了導演的不同。
角色方面:因為中國更強調集體主義、尊老愛幼、相互幫助這類的傳統美德,所以中國的電影在塑造角色方面出了復雜的人性外,還有道德的約束;因為美國是一個法制國家,市場化也高速發達,所以在塑造角色方面更側重於自我以及在「美國夢」下的美國人的生生不息、頑強拼搏。比如拿勵志電影來說事兒,中國的《奮斗》中的陸濤就是激勵起同事的對事業和生活的熱愛和激情並和這些同事合作才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而美國的《肖申克的救贖》中的ANDY則是通過自己淵博的專業知識和在監獄里對於自己愛好的執著為自己的越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演員方面:這個方面的區別和導演的區別差不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美國人更會演戲。因為美國是最早普及電影技術的,而夢工廠好萊塢也紮根在美國,所以有一個實在的環境和硬體在那放著。但是中國也不缺乏好的電影演員,比如:梁朝偉、劉德華、黃秋生、曾志偉、周潤發、張國榮。其實不難看到,中國的好演員大多在港台,這也和文化環境有關。美國演員我則更喜歡馬龍。白蘭度和史泰龍,都是硬漢和寫實表演特別出色的演員。
音樂方面:我對這方面沒有太多的了解。
影評方面:美國電影的商業化色彩太濃重了,所以評論家的關注點還在票房上,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家的電影沒有藝術內涵,我就不覺得美國的電影沒有深刻挖掘人性、普世的價值觀以及人類在生活中的常態。中國的影評家可能更帶有知識分子的情節,總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用自己的喜愛厭惡來評價電影,所以我們總是在影評中看到各種專業的詞彙、各種和文化掛鉤的名詞(人文底蘊,厚重感,)以及各種本來電影沒有傳達出但是卻因為他們自己的對社會的不滿和控訴而表達出來的憤懣。所以我經常說,你不是不看美國大片么?那你還經常掛在嘴邊:YOU JUMP, I JUMP!(泰坦尼克號的經典台詞)。
仁者見山,智者樂水,希望自己的一點看法能幫到你。 (因為我看美國電影比較多,所以回答未免有失偏薄了)
❺ 為什麼中國電影明星能進入好萊塢的人那麼少
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種族歧視」。
實際上像李小龍、成龍這種世界級的「大咖」,在好萊塢也只是有名而無實。
意思就是他們在美國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譽,即便去了好萊塢也有一大票擁簇。
很多世界級的大明星、大導演(卡梅隆等)、乃至各國政要(奧巴馬等)都是他們的粉絲。
但他們在好萊塢卻拿不到頂級的資源。
你像成龍參加白宮晚宴,白宮晚宴歷來規定任何嘉賓都不可以帶相機進去。
成龍因為不知道有這么個規定就帶了一個相機,結果保安一看是他,攔都沒攔就讓他進去了。
但即便是這樣,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都沒找他拍過戲。
他最賣座的《尖峰時刻》系列是新線電影公司製作的,但新線卻不在八大之列。
章子怡其實說過,好萊塢給他們的角色,都是為了迎合美國觀眾而特意創作的角色。
因此這些角色,除了加深他們對亞裔群體的刻板印象以外,毫無用處。
那些角色即不飽滿,也不鮮明。
實際上除了成龍在《尖峰時刻》里扮演的李警官以外。
其他中國電影明星在好萊塢扮演的角色,你一口氣看完,完全抓不住這些角色的性格特點。
就連最起碼的「外向」,「內向」你都搞不清楚。
無論他們演的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們的行為都和他們的性格完全搭不上邊。
但你說是鞏俐、章子怡演技不過關?
不是。
而是劇本本身就是那麼塑造的。
章子怡其實說的已經很明白了,她在好萊塢根本不可能獲得白人演員那樣的尊重。
人們對她的「尊重」完全出於一種客氣。
她也只能演一些毫無靈魂的角色,又不能幹涉導演和編劇的創作。
因此只能回來。
好萊塢最近學聰明了,為了賺中國人的錢,老是在劇里加一個中國演員。
但給他們的角色實際上又可有可無,屁用沒有。
在國內上映我就把這些演員放出來,在國外我就剪掉。
你說是這些演員不想抓住機會好好表現嗎?
不是。
而是他們給你的角色本身就是可以剪掉的,可有可無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