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剛川電影觀後感300字
加入戰隊答題,獎勵更多
2021-01-14 TA獲得超過324個贊
關注
董存瑞(1933-1948)1945年,年輕的民兵董存瑞參加了八路軍,他在激烈的戰斗中逐漸鍛煉成為一個機智勇敢的戰士,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戰斗中,我軍被敵暗堡所阻。董存瑞抱著炸葯包沖到橋下,但找不到炸葯支架,為保證整個戰斗勝利,他毅然手托炸葯包,炸毀了敵人的暗堡,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邱少雲,1952年10月,所在部隊擔負攻擊金化以西「聯合國軍」前哨陣地391高地。為縮短進攻距離,便於突然發起攻擊,11日夜,部隊組織500餘人在敵陣地前沿的草叢中潛伏。12日12時左右,美軍盲目發射燃燒彈,其中一發落在他潛伏點附近,草叢立即燃燒起來,火勢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雲身後就是一條水溝,只要他後退幾步,就勢一翻,就可在泥水裡將火苗撲滅。但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放棄自救,咬緊牙關,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堅持30多分鍾,直至壯烈犧牲。實踐了他在入黨申請書中所寫:「為了世界革命,為了戰斗的勝利,我願意獻出自己的一切!」的鋼鐵誓言。
戰後,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追授「模範青年團員」稱號。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給他追記特等功,追授他「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楊根思,1950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1月,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分割圍殲咸鏡南道美軍戰斗中,時任志願軍某部連長的楊根思,奉命帶1個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圍1071.1高地東南小高嶺,負責切斷美軍南逃退路。29日,號稱「王牌」軍的美軍陸戰第1師開始向小高嶺進攻,猛烈的炮火將大部工事摧毀,他帶領全排迅速搶修工事,做好戰斗准備,待美軍靠近到只有30米時,帶領全排突然射擊,迅猛打退了美軍的第一次進攻。接著,美軍組織2個連的兵力,在8輛坦克的掩護下再次發起進攻,他指揮戰士奮勇沖入敵群,用刺刀、槍托、鐵杴展開拼殺。激戰中,又一批美軍湧上山頂,他親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擊,指揮第8班從山腰插向敵後,再次將美軍擊退。美軍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對小高嶺實施狂轟濫炸,隨後發起集團沖鋒。他率領全排頑強抗擊,以「人在陣地在」的英雄氣概,接連擊退美軍8次進攻。當投完手榴彈,射出最後一顆子彈,陣地上只剩他和兩名傷員時,又有40多名美軍爬近山頂。危急關頭,他抱起僅有的一包炸葯,拉燃導火索,縱身沖向敵群,與爬上陣地的美軍同歸於盡,英勇捐軀。
梁士英 ,1948年9月,梁士英參加解放錦州作戰,被派到尖刀連8連2排5班當戰斗組長。10月14日上午,總攻錦州的戰鬥打響了。梁士英首先登城,一個人用十幾顆手榴彈擊退了一個連的敵人反撲。在這關鍵時刻,梁士英提起爆破筒,冒著密集的子彈,將拉開導火索的爆破筒塞進碉堡里,正當他轉身離開時,爆破筒又被敵人推了出來。梁士英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軀死死地頂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隨著「轟」的一聲巨響,敵堡被炸毀,梁士英壯烈犧牲,年僅26歲。
戰後,師黨委給梁士英追記三大功,授予「特等功臣」光榮稱號。縱隊命名5班為「梁士英班」。錦州市人民政府將錦州西北門改稱「士英門」,將惠安街改稱「士英街」,以永遠紀念這位不朽的英雄,偉大的戰士。
羅盛教,1952年1月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偵察隊文書羅盛教遇到4個正在滑冰的朝鮮
少年。 忽然一個名叫崔瑩的少年壓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 羅盛教
立刻脫掉棉衣,毫不猶豫地跳進冰窟窿里進行搶救。他冒著零下20攝氏度的嚴
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瑩。 他竭盡全力用自己的頭將崔瑩頂出水面,這時戰
友趕來把崔瑩救了上來。但羅盛教由於嚴寒,體力消耗殆盡,當他被人們救上來
時,已經停止了呼吸。時年只有21歲。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了表彰羅盛教用生命救
出朝鮮少年的國際主義精神,給他追記特等功,並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模範
稱號。團中央追認他為「模範青年團員」。他還榮獲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一級
國旗勛章和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㈡ 2021年遼沈戰役觀後感
遼沈戰役發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東北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下面就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些優秀的遼沈戰役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歡迎查閱。
遼沈戰役觀後感1
我的家鄉錦州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名城,也是一座著名的軍事、科技、商貿重鎮和優秀的旅遊城市。錦州地處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道,依山近海,是中國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曾發生了一場改變中國前途和命運的著名戰役——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發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東北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遼沈戰役歷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遼沈戰役,從根本上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而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就是為了紀念遼沈戰役而修建的一座專題性的紀念館。
遼沈戰役紀念館館區佔地18萬平方米,園區內松柏挺秀,綠草如茵,環境幽雅而肅穆。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將門、塔、館主體建築聯成一體,使我們產生逆歲月而上的感覺和紀念性歷史情境。其間的紀念館、紀念塔、烈士名錄碑、雕像碑、書法碑、大型組雕、勝利之門及紀念性裝飾物,構成一組完整的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建築群體,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勝。
在五一小長假期間,我和同學參觀了遼沈戰役紀念館。當我們懷著十分莊重的心情走進遼沈戰役紀念館,看到館里那一幅幅畫面,展櫥里那一件件戰利品以及戰士們所穿過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們泣然淚下的一封封遺書,我彷彿已置身於那硝煙迷漫的遼沈戰場。
穿過勝利之門,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16米的遼沈戰役紀念塔。拾階而上,104級台階,象徵著遼沈戰役的52個晝夜,展現了一篇氣勢恢弘歷史長卷,締造了新中國的第一戰役,勝利之役,決勝之役。新中國從這里邁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開始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走進紀念館,我們被紀念塔東西兩側林立的一塊塊革命烈士紀念碑所震撼,紀念塔的東西兩側林立著一塊塊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英名錄碑上刻錄著五萬多位在遼沈戰役中英勇犧牲的戰士們的名字,烈士名錄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對每個人的心靈都是一次撞擊。時刻提醒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呼籲著我們要盡自己所能來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紀念館中不僅使我們了解到了遼沈戰役的全過程,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的歷史。同時也展現了當時東北群眾是如何搞好生產,支援前線,可以說遼沈戰役之所以勝利是與我們的烈士和群眾分不開的。紀念館分為序廳、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和全景畫館。紀念館內部分為四個部分: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和全景畫館。戰史館主要介紹的是東北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裡面陳列著戰爭時期我軍部隊曾經使用過的槍炮以及生活用品等,給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被子彈打成千窗百孔的塔山英雄樹。支前館里介紹了在戰爭時期,後方老百姓支援前線的物品,有獨輪車、擔架、小缸、鐵叉、扁擔等等,無一不體現了軍民的魚水情深。英烈館里介紹了很多英烈的感人 故事 ,其中就有在東北解放戰役中犧牲的英雄,有在錦州戰爭中犧牲的馬雲飛、梁士英;有在解放河北隆化中學戰斗中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著名戰斗英雄,這些英雄的悲壯 事跡 不由得讓我們肅然起敬。
我們最後參觀的就是著名的全景畫館,全景畫館被稱之為「中國第一館」。它採用繪畫、塑形、燈光、音響等多種藝術形式,生動地再現了遼沈戰役的關鍵性戰役--攻克錦州的宏大戰爭場景。最令我難以忘懷也是全景畫館,站在全景畫館里,聽到轟隆隆的槍炮聲,爆炸聲,還有戰士們的吶喊聲,天邊映襯著沖天的火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撲面而來,那種不怕犧牲,勇於戰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彷彿跨越了時空,又走進了半個世紀前那場壯烈的戰爭
在感受東北解放時期的艱苦歲月,追憶先烈的英雄事跡同時,我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因為歷史將指導我們更好的前行。
對於我們當代大學生,我深切地明白,愛國不是用說的,而是實實在在做的。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未來中華民族的領跑者,我們理應從自身做起,為社會樹立良好的榜樣。或許,有人會問「國是什麼?國在哪裡?」那麼請記住國是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國是華夏大地每一處疆土,國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愛國就要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滲透、去踐行「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
同時在這個科技比較發達的社會,我們一定要跟上時代發展要求的步伐,嚴格要求並不斷的充實自己。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不斷的進步,使自己成為國家的有用之人,使自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建設者,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愧對死難的烈士,才能以實際行動告慰他們的英靈。
遼沈戰役觀後感2
今天,我和我的朋友有幸參觀了遼沈戰役紀念館,在去遼沈戰役紀念館之前我了解到;「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於1959年。新館於1988年落成,2020年經改陳改造使之成為融 教育 、博覽、旅遊、休憩於一體的大型歷史 文化 主題公園。園區佔地18萬平方米,整體環境扣軍事主題,依山就勢,通過強化中軸線台階步道和各個廣場的連接,對門、塔、館等主體建築賦予主題意義,形成紀念性功能的三個層次。這讓我看到一個具有立體感的宏偉建築。」展館里位列著各位先烈的遺像和他們的事跡。無不讓每一位參觀者感受到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勝利之門三個特型建築獨具視覺沖擊力,寓勝利與和平之意,同時也是多功能展廳。紀念塔集朱德元帥題詞和巨型 浮雕 、銅像於一體。
參觀了紀念館外,我們邁著沉重的腳步,走進了主體陳列館建築,建築結構共分三層,設有序廳、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和全景畫館。陳列主題深刻,層次鮮明的展現了特點突出的那段歷史,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最後我們觀看了《攻克錦州》全景圖,它高超的繪畫技法、逼真的地麵塑型和聲光,渾然天成,使我們身臨其境,振聾發聵。就好像叫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錦州會戰的生動景象。在巨大的場景中軍事指揮和戰場交鋒的情景交替演示,驚心動魄、壯懷激烈。
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依據史料恢復了原貌,通過多種演示手段真實形象地再現了歷史瞬間,體現了小村莊與大決戰的內涵與震撼,拓展和延伸了戰史陳列。
讓我們一同感受往昔激情歲月,享受今朝和諧陽光!
遼沈戰役觀後感3
二十一年前,我在錦州生活了三年,曾多次到《遼沈戰役紀念館》參觀。那時,也可能是因為年齡小的緣故,每次參觀不過是匆匆忙忙瀏覽一下,而從未在我心靈深處有過過多的停留,也從未讓我思索過----究竟應該銘記什麼、感悟什麼?
二十一年後故地重遊,竟有一些熟悉、有一些陌生。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塊烈士名錄牆,看著那一組數據,我手捂胸口——撼動人心呀!一個戰役,竟有六萬多條鮮活的生命悄然逝去,他們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在中國的歷史上書寫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永遠讓後人不能忘懷的篇章。
今天,我重又走進紀念館,在黨旗的指引下,胸前佩戴著火紅的黨徽,不自覺的挺起了胸膛,站直了腰身,邁著堅毅的步伐,走上紀念館的台階。在將要踏上台階的瞬間我遲疑了,我即將走過的彷彿不是石制的階梯,而是六萬多革命先烈用身體堆積的通往和平的通道,我的腳步輕柔起來,因為我怕——怕驚擾了長眠於此的烈士們的英靈……
進入紀念館,我眼裡映襯著的是庄嚴、是肅穆。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全景畫館,彷彿中,我通過了時光隧道,穿越了時空來到那硝煙彌漫的戰場,炮聲隆隆,可兩手空空,他手裡還握著槍,眼睛還怒視著前方。我想喊,可我的聲音怎比得上戰士們沖鋒的吶喊。52個日夜,成就了一個決定性戰役的勝利。52個日夜,在新中國的歷史畫卷上落下重重的一筆。
坐在回程的大巴上,我思緒飛舞。是什麼讓他們這樣義無反顧,是什麼讓他們不計報酬、不講條件?又是什麼讓他們這樣慷慨赴死?!是信念,是一個共產黨的信念,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向黨和人民交了一份寫滿忠誠的答卷,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履行了入黨誓詞里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
經過這個火紅的七月,我的心靈得到一次凈化、一次升華,我終於為自己的心靈找到停歇的港灣。錯過戰火連天的歲月是一種遺憾,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一種幸運。我的心不再飄搖,我不知道是否能夠用生命履行入黨誓詞,但我深信,我是社會的一份子,公司一員工,家庭一成員,愛不能用多少衡量,愛是付出,愛是奉獻!
遼沈戰役觀後感4
以前歷史課本上曾介紹過遼沈戰役,此次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觀看《遼沈戰役》影片,查了相關內容得知,在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後,國內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並制定了相應方針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把敵人關在東北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開始時,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不願南下錦州作戰,企圖回師長春。在批評和糾正了林彪在攻錦(州)打援問題上的猶豫之後,東北野戰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發起遼沈戰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羅榮桓指揮下開始攻錦作戰,全殲守敵近9萬人,生俘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錦州的解放促使長春守敵一部分起義,其餘全部投降。東北野戰軍乘勝追擊,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東北全境獲得解放。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也對國民黨軍隊有了優勢,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
這次觀看《遼沈戰役》,讓我對這段歷史又有了新的認識。影片中氣勢恢宏的戰斗場景、催人淚下的犧牲精神時刻提醒著我現今美好興奮的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我們的革命先烈用熱血之軀鑄就的幸福,用滿腔的熱情換來的安逸。他們生活在吃不飽、穿不暖並備受壓迫的環境中還能毅然為了國家犧牲小我、奉獻國家,那成長在幸福搖籃並享受著生活的安逸的我們不是更應該為了國家努力奮斗嗎?!我們要時刻銘記先烈的貢獻精神,努力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結 遼沈戰役的成敗,我認為上級對下屬的態度起了重要作用。對下屬擁有充分的信任,並善於應用管理的藝術使得共產黨的團隊,能和諧地達到戰略統一,並發揮各成員之長,取得最大的效益。反觀國民黨內,蔣介石與衛立煌始終沒能達成共識,反而專斷獨行,最終的下場不言而喻。這也教育我們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屬,並善於引導來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場戰爭都有屍體和鮮血的堆砌,無數血淋淋的事實在告誡我們戰場多變,但是必須努力適應並懂得用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成功。現今生活亦然,我們要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在生活中要懂得變通和思考,當機立斷,努力前行。
以後的生活中,要銘記先烈精神,敢於拼搏勇於奮斗。
遼沈戰役觀後感5
今年是建黨九十周年,再加上這一學期的中國近代史課接近尾聲,我們有幸觀看了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擊戰還有那些反映我黨精神的種.種細節。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這場戰役打了52天,用三個半小時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戰爭場面和細膩的人物刻畫。
從影片中,我感受到我黨與國民黨的種.種不同,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記得有這么一些場景,都反映出我軍與國民黨的最大不同:我軍戰士為打仗而挖土豪時,老百姓挑來了自家的木箱當擋板,一位大嬸還將自己的頭巾圍在了一名小戰士頸上; 和戰友們調侃,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是與同學談天時,為人謙虛;在戰斗中,戰士們奮勇搏擊,哪怕年齡小,也要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獻出自己的生命,當坦克駛過戰友的屍首時,他毅然決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熱愛的土地上,而在遠處炊事員手中的豬肉燉粉條,他卻連一口都來得及嘗。相對於我軍,國民黨則顯得失去了民心,將自己擺在一個過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達成一致呢;上下層之間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團結勾心鬥角只能讓讓內部變得混亂,對於蔣介石,至始至終與衛立煌都沒有達成共識,最後空降沈陽直接指揮,由主帥降為將軍,以一人之智對多人之謀,焉能不敗?就連他的美國參謀也說:因為沒有專機,所以只有在家裡等待捷報即可。相比之下,在面對林彪的反對意見上,選擇以退為進,在不影響局勢的程度上,加以引導來達到戰略統一。可見,在上下層關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屬,給予足夠的尊重是多麼的重要。
勝利是用鮮血換來的,這場戰役我軍殲敵47.2萬人,也有無數革命先烈埋骨東北。雖然是一場勝戰,但卻十分不易。我們要始終記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學習他們的精神,走好以後的路。
2021年遼沈戰役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2020「致敬抗美援朝」主題雲團課學習心得觀後感作文【5篇】
★ 淮海戰役觀後感範文6篇
★ 2020建國大業觀後感1000字
★ 2020觀看建國大業的心得感悟範文集錦
★ 2020《「八一」榮光》觀後感範文5篇
★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4篇
★ 2020關於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心得作文5篇
★ 愛國電影觀後感1500字作文5篇
★ 2020建國大業電影觀影心得體會及收獲5篇
★ 最新2020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