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上高觀後感
《我的上高》是一本電影,是以上高會戰為背景,再現了上高會戰時期,上高普通民眾支援抗戰、痛擊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以下是我精心准備的我的上高觀後感,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電影《我的上高》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手法很精緻地用小成本電影的各種手段,從各個角度再現了國難臨頭背景下讀書人,中國人的風骨。
沒有煽情,卻會流淚。
特別喜歡片子中彷彿已快在中國大陸失傳了的「酸儒」表達方式,含蓄,溫和卻堅定有禮。
電影畫面簡朴滄桑中帶有很濃的文藝美感。
最喜歡縣長夫婦倆那種近似卡通片的呆萌互拜。好像豐子愷的漫畫。
重點細節是主人公是我黨員。原本以那種慣常的非主流思維,一下就覺得這個細節有點圍合甚至搞笑。 但歷史上這個人物的確是中共黨員。這就讓這個主流劇的弘揚手法顯得更高級了一些。從一開始的兵民矛盾到後來的雨水情深,同仇敵愾,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弱小的父母小縣長,凝聚並且點燃了小民心中的正能量,讓它成為一種強大堅定的決心。上高戰役是抗日期間比較少的幾次漂亮的勝仗,最後的戰役勝利從電影里感受,就是弱小的正能量匯聚成的洪流戰勝了強敵。真實可信。
電影里大愛和小愛都表達的很樸素真實,不帶「喧嘩」。要打仗了,黃縣長要離家帶民夫去助戰前跟老婆說:「你是讀書人的家眷……」 「……別去城門口買菜,別人會以為你想跑……」 臨走前吃夜飯,給老婆夾個菜,用手按住,不讓老婆再遞給孩子,這種無聲的.愛,細膩感人。
主演田小潔演得好,電影台詞和處理手法像中國文人畫那樣,含蓄淡泊卻很精緻一絲不苟。手法比常見的弘揚劇要「高級」一些。
世虧敏這個電影的題材一般來說不怎麼會吸引我,剛開始是畫面的美感和演員的演技讓我沒有立刻換台。後來才漸漸被劇情吸引一直看到感動。 很像電影情節本身的推進模式。 是真正的讀書人和真正的中國精神內在的「深厚」自帶的氣場在特定環境下釋放出來的能量,沒有天天做秀須必備的浮誇。
(也很喜歡羅將軍這個角色的演技。 他冷漠高傲的個性和正規軍形象與黃縣長酸儒形成的反差很帶戲劇性。 給片尾他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必勝的決心和力量做了很有張力的鋪陳。
《我的上高》是一部出乎大多數人預料的電影。首先,上高會戰將星燦爛,它在眾多名將之外,卻選擇了一個斯文儒雅的讀書人作為主角,在這個讀書人身上賦予了中國人的仁愛忠義和勇氣擔當。其次,它一改熒屏上戰爭敘事的套路,用干凈、舒緩、沉實的電影語言使一部講述戰爭故事的電影多了一層懷舊的文藝氣質。
在南昌淪陷的沉重氣氛中,主人翁黃清谷「官升三級」,來到隨時可能成為前線的上高擔任縣長。他很清楚自己的選擇,一縣之長的職守是與城共存亡,而讀書人的操守是義不受辱,他履新的腳步格外悲壯。
到任以後,民不聊生的上高讓他無暇拜見駐軍司令羅卓英將軍,但是,駐軍屢犯百姓,為了保護子民,他上門與羅將軍理論。第一次,羅長官給了他3分鍾。黃清谷闡述了自己對「仁者無敵」的見解:不施仁政者,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羅不以為然,嗤之為「酸儒」;第二次,況鍾氏被士兵強暴,投潭自盡,黃清谷「咆哮」司令部,痛陳軍中頑冥肆虐、強買強賣、搜刮百姓、姦汙民女、逼死人命:「將軍若有包庇,上高百姓憑什麼與大軍共進退?」隨後,他命令百姓罷市,逼使軍隊處決奸犯、整肅軍紀。羅長官見識了這個「酸儒」的「辣」。第三次,羅長官召見黃縣長,為縣長扣下的重慶「貴人」的數萬斤糧食求情。可是,「酸儒」縣長義正辭嚴:「打起仗來,這是上高的救命糧!」「上高城小糧少,請貴人他處尋糧。」將軍打量「酸儒」的眼神中有了幾分敬意。
開戰了。黃清谷沖進羅卓英的指揮部:「上高,空核守得住守不住?」羅卓英以一個「軍事機密」相告:「開戰後,我的司令部移駐城內。」靠前指揮,這是拚死抗爭的決心。黃清谷轉身,淡淡地說:「開戰後,我隨大軍出征,家小留在城裡。」回以破釜沉舟、捨命相陪的決絕。將軍對著那個並不偉岸的背影抱拳致意。
「傷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要糧上高給,要人上高出!」黃清谷代表上高老表對誓死抗敵的軍隊許下了最樸素卻最庄嚴的諾言。他也帶領著百姓,不折不扣地踐行著搜枝這個諾言。
第五次見面,是在一場激戰之後的前線。視察陣地的司令長官,在一把油布黃傘下看到了疲憊的黃清谷和同樣疲憊的上高支前百姓,高冷的將軍臉上現出一絲不易覺察的感動。戰事越來越嚴峻,在縣城,羅長官的司令部,他們第六次見面。依然是那句直截了當的問話:「守得住守不住?」這回,羅長官把他帶到軍事地圖前,詳細解說當前的局勢後反問:「你說我守得住守不住?!」然後,他們坐在了一處,如袍澤,如弟兄……
黃清谷與羅卓英的六次見面是電影情節推進的主線,兩人從針鋒相對進而彼此欣賞,互相感動,互相激勵,同仇敵愾。這也是上高會戰中民眾與軍隊關系的寫照——有過齟齬,卻終能肝膽相照,並肩御敵。
「民眾的偉力乃制勝根源」,學者們談到上高會戰勝利的原因,無一例外都提到了上高人民。在那段歲月里,上高以貧弱之縣力保障了駐軍的所有供給,還出動了三分之一的人力參與支前。《我的上高》藝術地還原了歷史。人民是軍隊最強有力的支撐,人民是軍隊的力量之源!
影片中,導演對一把傘的妙用頗具匠心:黃清谷在簡陋的家裡「宴請」保長們,作戰前動員,他細細囑咐每家炒多少米、備多少糧,往哪裡去,並叮囑保長們每人帶一把傘:「自古只有官才能打傘蓋,今天,我把這個體面給大家,每人都帶一把傘,老表有事好找我們。」工地上,一顆炮彈打過來,修工事的老表紛紛逃散。黃清谷從土堆里爬起來,撐開油布傘,放在一邊,繼續奮力揮鋤……老表聚攏過來——傘成了一個頗具象徵意味的符號,如旗,如炬。在羅卓英的司令部,黃清谷接受任務,帶領民夫將送上激戰中的鏡山。羅卓英說:「我的雨衣送給你。」黃答:「我有雨傘,老表好認。」語帶雙關,耐人尋味(黃清谷的原型黃賢度是中共特別黨員)。
值得一提的是黃清谷的扮演者田小潔。這位出生於南昌的「戲骨」,把一個內斂含蓄,溫和有禮卻堅定執著的「酸儒」刻畫得入木三分。出征前,他叮囑妻子:不要到城門口去買菜,免得別人誤會你要走;買米不要超過三斤,不要與百姓爭利;你是讀書人的家眷,遇事不要慌……文質彬彬的民國風度與嚴酷的戰爭形成強烈反差,不煽情,卻催淚。
上高會戰以斃傷日軍2.4萬人的輝煌戰績被載入史冊,歷史會永遠記得長眠鏡山的八千將士,歷史也會永遠記住吾鄉吾土,我的鄉親!
Ⅱ 《激戰》電影觀後感
《激戰》 電影 觀後感
之前看電影就當作是休閑了,從來沒有這么認真的寫過一些東西,但是總覺得看過了,沒有記載,沒有收獲,那麼就是浪費時間,還不如不看。也總覺得需要有些東西需要沉澱下來,堅持下去。
從哪裡說起呢,這場電影是在家裡養病的周末看的,顯然沒有電影院的氛圍,但是因為有心愛的人一起看也覺得挺有滋味的(沒有對象的不要噴我啦,倫家不是故意的啦)。電影又名激戰:勇者不敗,電影里的'男主人公是我蠻喜歡的演員張家輝,在劇里飾演的是一個過氣香港拳王程輝,大家都會熱情的叫他賤輝,其實他本人一點都不賤。生活沒落的時候,是朋友拉了他一把,但是林思齊的出現又讓他看到了年輕的自己。為了幫助徒弟林思齊(彭於晏飾)參加MMA比賽,幫助他證明自己,達成目標,也同時為了自己的夢想,他又決定重操就業。白天工作,晚上練習,回到家後還要照顧沒有任何關系的同房租客梅婷母女,他用行動詮釋了責任兩個字,也同時帶給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或許我是被賤輝和阿齊為了證明自己的那份堅定所激勵,也或許是被他們的不服輸的精神所感動。
這是一部勵志的影片,適合男人看,但是也更適合現在處於人生失意之時的人觀看。雖然影片調調整體上太暴力了點,但是他們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或許是因為自己也處在這樣的失意和迷茫的年華,所以對這部電影領悟最深的一個就是,永不言敗,堅持下去就會成功。
或許更多時候我們該給自己一個機會,專注的為自己做一件事,證明自己,不要等到臨走的時候,連一件值得回憶的事情都沒有。時間是不等人的,不要自己將自己出賣。
Ⅲ 觀看《激戰》觀後感500字
今天看過了《激戰》,熟悉的感覺再一次襲擊了我——我又家輝炭了。
兩年的時間,得出一個結論:張家輝每年拍一部魅力電影,我每看一部可以喜歡一年。他若保持這個一年一部的作品效率,我可以持續地、有張有弛地,喜歡他到90歲。
那麼,究竟喜歡他什麼呢?
不知道張家輝有多高,印象里,他所飾演的角色總不是很挺拔,從來沒有「器宇軒昂」這類氣質,衣服好像也總穿灰色。聯繫到大器晚成的現實從業經歷,戲里戲外的,哪怕他本人在現實里也是穿三件套的巔峰影帝,影迷也總是忍不住有所聯想。
中年影帝,配角出身,多年鍛打造就了一身鼠灰色的氣質,軀殼里凝練無數挫敗,千言萬語難置一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是血肉色的港產老男孩;退一步,則化為黑色的鬼魅。
但是,不知為何他的角色很能給人以安全感。哪怕他演的是個罪犯,是個欠債三十萬隨時會被捅刀子的二流子……就是覺得這個男人很可靠,你會願意和他做兄弟,甚至願意把自己的兒女託付給他照顧。
在《激戰》里,【灰耗子輝】脫掉衣服,變成肌肉猛男【大隻輝】,這個感覺還挺像魔法師變身——哦喲!這是誰呀?
他兩種樣子我都喜歡,因為我也有性格問題,總反感精英人士。我喜歡飽含痛苦的人物,喜歡咀嚼角色的負面情感。而張家輝人到中年,所塑造的每個角色都有很多酸楚。
【我們都這個年齡了,還需要別人明白嗎?】
《環太平洋》里黑人將軍也說了一段類似的話:
「你不知道我的人生故事……我也不需要你的欣賞或同情。」
最後總結一下影片:
優點:有笑有淚,演技上佳,身材極品,音樂與燈光出色,兩個成長訓練段落很精彩。
缺點:梅婷角色失敗,多數台詞不夠精緻,節奏嫌凌亂,負債戲有邏輯漏洞,影片主題和海報宣傳語有偏差。
Ⅳ 觀電影《太行山上》的感想
觀《太行山上》有感
9月8日晚上,我們參加了團組織活動,觀摩了電影《太行山上》。電影講述了陝北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後,挺進山西抗日前線,與日軍展開的生死搏鬥。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觸很深,讓我受益匪淺。
片中有兩次戰役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第一個就是發生在1937年9月下旬的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主力在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設下埋伏。當日軍進入伏擊區時,八路軍居高臨下,發動猛攻,將敵人分割包圍,展開白刃戰。經過一天激戰,殲敵1000多人,擊毀汽車百餘輛,繳獲大批武器彈葯。
第二個則是10月中旬的聞名全國的129師一部奇襲陽明堡飛機場,炸毀敵機20多架,殲敵100多人。
我想這兩場戰役在抗日戰爭中是非常聞名的,之所以抗日戰爭最終能夠勝利,也是因為平型關伏擊戰的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第一次大捷,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
通過這部電影,我了解了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英雄表現、英勇犧牲和偉大的愛國思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的,這種精神是難得的,寶貴的,應當傳承下去的。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要想到以前的人為我們做出的種種犧牲,更要應該好好的學習,因為好好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愛國的表現,為祖國的將來做出貢獻,為下一代建造更好的生活。
因為今年是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所以,學校組織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名叫《太行山上》。影片主要講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中國,英勇的中國人民團結在一起,不怕犧牲勇敢地打敗日本鬼子。在《太行山上》,正面表現了以郝夢齡、衛立煌為代表的一批國民黨愛國將領。尤其是郝夢齡,但見他從容不迫,臨危領命。他的一句:「將有必死之心,士無偷生之意!」讓人聽來倍感豪壯。在激昂的音樂聲中,郝夢齡持槍率眾走出戰壕,戰死殺場。所有的國民黨兵的屍體全部向前倒著,這一番場景怎不叫人激動?真的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通過觀看,讓我了解了過去日本人是如何侵略中國的歷史,作為中國的炎黃子孫,我們要永遠銘記這一段歷史,它是歷史上永遠的豐碑。
《太行山上》觀後感
本周四,學校團委組織我們所有團員觀看了電影《太行山上》。
影片以中國1937年~1939年的歷史為背景,主要描寫了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電影表現了八路軍主力部隊與日寇的浴血奮戰的情景,第一次出現了八路軍所有將領的形象,也第一次在電影里集中表現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陽明堡戰役,擊斃日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的黃土嶺戰役等大型抗日戰役。
然而我覺得,《太行山上》不僅僅是一部血與火的戰爭片,還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謀略的軍事片。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日軍瘋狂地在一個村子裡搜查朱德等人的下落,可正好在此之前不久,朱總司令已下命令讓大家都撤離了。凶惡的日軍便集中了整個村子裡的民眾,把他們全都關在一個房子里,命令他們只要說出八路軍的下落,就可以放了他們。但是,沒有一個人出聲。日軍的將領氣急敗壞,命令往房子里投毒氣彈。屋子裡的村民生不如死,可仍然沒有人願意屈服。這個時候,朱總司令正躲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他看到村民們因為自己而受苦,心如刀割,便要求通信員與總部取得聯系請求支援。身旁的將士不斷提醒他這樣做可能會暴露他們的隱藏位置,但總司令依然堅持要解救受難的民眾。在這危難關頭,有一名將士出來用明語(也就是俄語)與總部取得了聯系,順利把消息告訴了對方。而正在偷聽的日軍卻一頭霧水,搞不清出他們在說什麼。看到日本將領氣急敗壞又無能為力的樣子,真是大快人心啊!後來,八路軍支援部隊到來,成功地解救出了所有的村民。
與之產生明顯反差的是日軍的殘暴。日寇將領阿部規秀壓迫被八路俘虜後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搶地的喊著:「我有什麼錯?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八路軍都不殺我,自己人倒要殺我。天皇陛下,皇軍必敗!」然後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掙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尋味。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八路軍之愛民如此,也難怪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朱德在平型關戰後向參戰指戰員訓話時說:「這是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你們敢打必勝的信心和英勇頑強的戰斗,打破了所謂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你們的鋼鐵意志和犧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是任何強大的敵人都不可戰勝的!」 聽了這段話,所有在場的我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這番話真是大有分量,簡直是振聾發聵。我想,在此全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學校團委讓我們觀看《太行山上》真是太振奮人心了。當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都深刻了解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當年中國人民奮勇抗日的感人事跡,也清醒地認識到今天我們這么隆重地紀念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以及我們所肩負的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
Ⅳ 《浴血廣昌》的觀後感
20XX年建軍節前夕,有幸在人民大會堂觀看了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浴血廣昌》的首映。
《浴血廣昌》以紅軍「反圍剿」時期, 「廣昌保衛戰」和「高虎腦戰役」為背景,再現蘇區人民對黨和紅軍的支持與熱愛,謳歌革命先烈為了信仰,不怕犧牲,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邁氣概。
這部傳承紅色記憶、弘揚民族精神的電影,在八一建軍節當天上映,也是一份特別意義的賀禮。我的祖父輩都當過兵,打小就有軍人情節的我,對這一類題材格外偏愛。書本上讀到的歷史再現在眼前,那種感受和烙印更加深刻。
戰爭戲拍起來不輕松,《浴血廣昌》中槍炮聲幾乎沒有停止過。電影放映結束後,我理解了主創們的用心,不斷的戰爭場面就是再現真實歷史,那時那刻,就是面對圍剿、面對炮火、面對危機的分分秒秒啊。 「歷史寫滿了滄桑,印記著民族的步履維艱」。可以想見,他們在那個苦難的年代,經過了多少的戰斗,獻出了多少年輕的生命。
但就此以為這部戰爭影片里,只有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兩軍廝殺,那就錯了。這部電影的「文戲」部分非常出色。有層次的人物設置,有機交融的人物關系。
偉大生於平凡,平凡成就偉大,而將兩者緊緊相連、融為一體的,正是「人民」。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角色飽含的情感共鳴,與傳統戰爭題材作品不同,這部電影力求用藝術手法再現當年流傳在蘇區的真實故事,突出戰爭年代的兄弟情、戰友情、母子情。烽火中的愛情故事也格外觸動人心,幾個鏡頭的處理情感細膩,以小見大。
「長嘆息與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銀幕上,回眸那段驚險而又激動的歲月,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氣息,點點滴滴。隨著先輩的足跡,讓我彷彿也置身其中了。那個年代,在江西老區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參軍,都不抱著生的希望。而他們卻義無反顧的做了,只為了一個信念,只為了和他們一樣的勞苦大眾能過上太平安定的生活。「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團結的、奮進的、經得起磨練的。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五伢子年紀尚輕,還在哥哥們的庇護下,也被哥哥們的堅定信仰影響,義無反顧加入紅軍。雖然初次上戰場的他不知所措,雖然幾次危在旦夕都是哥哥來解圍、甚至衛生兵因他而犧牲的痛苦不已,但通過他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軍人形象。也通過他個人成長的蛻變和親身經歷,鮮活地再現了一個青年成熟的艱難之路,是何等不易。
噴射的火舌,飛嘯的子彈,跳動的彈殼以及迸濺的鮮血,《浴血廣昌》中的每一個場面都讓人心顫。在激烈響起的槍炮轟鳴中,在點燃愛國情懷的`同時,也對為此犧牲的革命先烈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留下這段歷史,就是傳承歷史道義。向中國軍人們致敬!
《浴血廣昌》:輕生死重大義,有溫度顯血性
提起「廣昌保衛戰」和「高虎腦戰役」,當下對其有所了解者只怕不多。而8月1日上映的電影《浴血廣昌》正是以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時期的廣昌保衛戰和高虎腦戰役為背景,首次將鏡頭聚焦於1934年的中央蘇區北大門,圍繞賴婆婆及她的五個紅軍孫子這些普通小人物展開故事。其中賴婆婆一角是曾憑借出演《紅色娘子軍》榮獲新中國第一位「影後」殊榮,現已年近80高齡的祝希娟老師飾演,老戲骨的傾力助陣為影片增色不少。
廣昌某村民賴婆婆原本有五個孫子,他們都先後參加了紅軍,其中四人在一場場激戰中相繼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而小孫子五伢子在經過殘酷戰火的生死洗禮後,也由一個膽小斯文怕見血的農家少年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紅軍戰士。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故事本就令人不忍卒睹,更何況是四個孫子相繼犧牲,剩下的一根獨苗也經常命懸一線,隨時可能喪命,因此更叫人情何以堪……不過《浴血廣昌》並沒有一味地煽情,相反較為克制,它將重點放在了凸顯軍民大義和人性刻畫上,因此這不是一部表現「光偉正」的傳統英雄戰爭片,而是戰爭年代背景下小人物為家國,輕生死重大義、有溫度顯血性的悲壯故事。
所以,影片並沒有隻顧展現戰爭場面,台前幕後的主創很注意細節上的「以人為本」。因此片中不僅能看到以三伢子、大伢子、營長等人為代表的紅軍戰士不畏犧牲、捨生忘死地搏命殺敵,還能看到目不識丁的平凡農婦賴婆婆關鍵時刻的深明大義,以及三伢子與何醫生戰火中的情愫漸生,更能看到五伢子初上戰場時的膽怯懦弱,阻攔炸橋行動以至於延誤戰機連累無數紅軍戰士無辜喪命的賴家族長的迂腐頑固……
以上種種,無論你對其行為或舉動是笑是淚,是敬是譏,是贊是嫌,你都不可否認,影片對於人性的刻畫較為全面客觀,而且細膩生動,從而令人對這些片中人物印象格外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五伢子並非懦夫,他之前只是個普通的農家少年,沒有上過戰場,不曾經歷過如此殘酷的生死場面,如今乍見,本能感到懼怕也是人之常情;而賴家族長也不是壞人,他只是墨守成規,恪守祖訓而已,因此他死活要守住橋的行為也完全可以理解。
而且不容忽視的是,後來五伢子多上了幾次戰場後,已能獨當一面,奮勇殺敵,再不是那個需要兄長庇護的斯文少年;而賴家族長也在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後,幡然醒悟,用生命點燃了炸葯包!此二人在片中的最後表現非常震撼人心,堪稱全片的點睛之筆。
另外,片中的戰爭場面也拍得值得稱道。它360度無死角的全方位逼真還原了殘酷戰場如人間煉獄般的慘烈,不僅有槍戰、肉搏,還有爆破、轟炸和碾壓;不僅有刺刀、機槍,還有手榴彈、飛機和坦克;不僅有戰壕戰,還有巷戰、林戰和橋戰……有如此一系列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特殊場景的烘托及渲染,令這個故事更顯悲壯。而三伢子在蓮花塘里躲追兵,五伢子和何醫生一起過鐵索橋等驚險橋段的融入,更是從側面為彰顯紅軍戰士抗敵的艱辛不易與九死一生而錦上添花。
Ⅵ 誰能幫我寫一篇1500字關於甲午大海戰影片的觀後感,1054729689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走出電影演播廳,思緒仍久久不能平靜,一部反應清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海上激戰的電影,令我無限感慨。
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紀後期,慈禧太後掌權,中國閉關自守,國家落後,政府腐敗的背景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帶領全體將士,鄧世昌、劉步蟾等海軍精英懷揣保家衛國的理想登上各自的戰艦,與日本海軍在黃海海域上展開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鐵甲艦隊大決戰,中方英勇反擊。但是,最後甲午海戰仍然是以清政府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不得不割地賠款,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屈辱的一頁。
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童年講起,基本尊重、還原歷史,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
看完影片,我思緒萬千。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泱泱大國,人才濟濟,卻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小國打的落花流水。與同事交流,我談到,看這樣的影片,太沉重,太壓抑。這樣的結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科技落後,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清朝統治的腐敗無疑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慈禧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增強自身力量上來。慈禧太後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北洋水師多年無錢置辦裝備。而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款,日本各界競相傾囊。 制度的差異,領導者的思想,致使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災難。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正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制度,必將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富強,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落後就要挨打」,當我們看完這部影片,不自然的就會想起這句話。這不僅僅是對一段歷史的總結,它更是告誡我們當代年輕人要發憤圖強,振興中華,使我們昂首立於世界之林。
因為清政府的懦弱無能,簽訂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不計其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的落後局面不斷改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國距離一個發達國家的標准還差得太遠太遠。作為我們新一代的青年,我們就應該立足於發揮自己的微薄力量,團結奮進,建設祖國,使祖國更加強大。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首次從執政黨戰略的高度確立「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這一政策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它的實現,需要每一個國人的共同努力。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雖然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傾其所有,無私奉獻,用我們的全部力量去澆灌祖國的花朵,做好一批批人才的鋪路石,用我們的青春建設祖國,祖國一定會強大起來。因此,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
看完電影,我還被一種力量震撼著,那就是一個個英雄人物對祖國的摯愛。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少愛國志士,他們深愛自己的祖國,為了中華民族的每一步前進,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奉獻自己的生命。「用血液去警醒國人。」這是影片中鄧世昌說的。在致遠艦沉沒之後,鄧世昌完全是有機會活下去的,但他沒有,他選擇了他所信仰的「與艦同沉」的理念。鄧世昌並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提督丁汝昌,撕毀日軍的勸降書怒道:「目下我師雖難,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職也。」管帶劉步蟾信念堅定,一位位英勇的士兵……他們與敵人猛烈對抗,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存。一百多年前的戰爭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至今還隱隱作痛。但是那些愛國將士,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情到深處,我的淚水流下,為了那些英烈們,他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滄海橫流,驚濤拍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吟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但是,聯想現實,在釣魚島問題愈演愈烈的今天,當我們看到影片最後,氣勢恢宏的人民海軍艦艇編隊在鐵甲艦的殘骸旁破浪駛過的一幕,一定感染了所有熱愛祖國,關心中國海軍發展的人們。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中興起的北洋水師迅速成軍,擁有世界一流的戰艦,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而今天,幾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嶄新而強大的海軍又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古老的東方。作為一名華夏兒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動萬分!
感謝《甲午大海戰》這部能夠滌盪我們靈魂的影片,那個叫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起的時代的再現,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在思想上重新有了思考。
Ⅶ 《生死96小時》觀後感400字
電影《生死96小時》是由苑本立執導,由聶遠、葉一雲、馬強等主演。生死96小時劇情講述一支紅軍偵察小分隊,接受了為紅軍大部隊戰略轉移開辟血路的特殊使命,通過在安順的96小時激戰,最終以巨大犧牲完成任務的故事。
一支性格各異、出身各異、年齡各異的紅軍偵察小分隊,接受了為紅軍大部隊戰略轉移開辟血路的特殊使命,通過在安順96小時的時間里,經歷人生大考,小分隊每前進一步都面臨著生離死別,最終以巨大犧牲為代價,完成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能完成這種特殊任務的人必須是一個有血性不同尋常的人。
三十幾名小分隊的隊員性格各異,出身各異。但是他們個個都身手不凡,就像連長是紅軍中的老兵。他沉著、機智、勇敢。紅軍排長大黑,雖然很黑,有點粗魯,到那時武功高超。戰斗時很勇敢、頑強。干預擔當重任,敢於流血犧牲,最後在攻打山寨時犧牲。
他們能完成這項特殊的任務,靠的就是勇敢無畏、本領和信念。如果他們沒有這三項,他們就完不成這項特殊的任務。
我們應該向紅軍叔叔學習,學習他們這種勇敢、堅持不懈的精神。
Ⅷ 抗戰電影觀後感
抗戰電影觀後感三篇
我下面分享三篇抗戰影片觀後感:
【篇一:一•二八淞滬抗戰觀後感】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出動最強大的兵力和新式的軍事武器,向上海閘北大舉進兵,挑起了“一·二八”事變。面對日軍的暴行,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的率領下,不惜違抗國民政府的命令,堅決抗敵。
在一塊展板上,我看見了兩張圖片:一張是兩名日本官兵強行拖走一名中國市民,那個中國市民掙扎著,眼裡充滿了死亡的恐懼;另一張是一位中國軍民視死如歸的堅毅神情,大刀就架在他的身後,但他卻一點也不向敵人屈服。看到這些,我的心也憤怒起來了,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起來吧!
當時正是大冷天,但十九路軍的三萬官兵在條件艱難的情況下奮勇抵抗,不少人脫掉上衣,揮舞大刀,和日本鬼子展開肉搏戰。隨後,上海市民自發組織敢死隊、情報隊、救護隊、擔架隊、通信隊、運輸隊和募捐隊,萬眾一心,支援抗戰。看到這些,我深深地為上海軍民們感到驕傲。因為,他們頑強抵禦敵人,不管敵軍是自己的多少倍;因為,他們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樑,槍林彈雨,保家衛國。
我覺得中國軍民就是靠這種頑強不屈、團結戰斗的精神,才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經過三十多天的激戰,日軍始終無法佔領上海,5月5日,簽訂停戰協議。在淞滬抗戰中犧牲的一千九百多名英勇的官兵,永遠令人懷念。
我親耳聽過蔡醒民爺爺(蔡廷鍇的長孫)給我們講的抗日故事,我親手給仍然健在的十九路軍戰士帶過紅領巾,原來歷史不曾遠去,英雄事跡代代相傳,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觀看十九路軍淞滬抗戰展覽,更讓我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來之不易,我們要好好珍惜這樣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知道,因為十九路軍烈士的大多數人都是廣東人,再加上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也都是廣東人,所以十九路軍烈士陵園就建在廣州?你是否知道十九路軍烈士就長眠於我們水蔭路?你是否經常仰望“碧血丹心”的凱旋門?你是否清明時節給十九路烈士敬獻鮮花?
請你和我,都不要忽視這段就在身邊的歷史故事,了解它,記住它,就是最永恆的紀念!
【篇二:平原槍聲觀後感】
影片概述
早上,我觀看了電影《平原槍聲》。影片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地區年輕的八路軍幹部馬英在黨的領導下,回到家鄉肖家鎮,率領蘇建梅,王二虎等抗日戰士,依靠群眾同以中村,楊百順,劉中正為首的日寇漢奸進行殊死搏鬥。他們與地下工作者鄭敬之,秦芳之密切配合,發動群眾,智取槍支,建立武裝,攻佔炮樓,巧殺漢奸,識破叛徒,粉碎“掃盪”……一次又一次挫敗了日寇的陰謀,出生入死,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終將敵人消滅。
觀後感想
看了這部影片,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一股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升。
這些英勇的平原兒女們,憑著一種信念——民族精神,在家鄉的土地上為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與敵人鬥智斗勇,用自己的智慧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當風雲突變馬英被捕時,蘇建梅等人截糧車,毀電線,拔炮樓,讓敵人誤以為馬英仍在城外;在壯丁訓練所馬英與地下工作者鄭敬之密切配合,救出馬大娘,借敵人之手除掉漢奸吳胖子,馬英等人也脫離虎口。更讓我敬佩的是抗日戰士的意志。當蘇建梅被捕時,敵人威逼利誘,嚴刑拷打,這些都未能摧毀蘇建梅的意志,面對揮起的鞭子,面對那一件件令人不寒而慄的刑具,蘇建梅仍面不改色,對八路軍的任何情況隻字未提……
反之,那些漢奸和日寇更令人痛恨之極,他們的言行正與抗日戰士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蘇建梅與蘇建才同時被捕,面對美色的誘惑蘇建才心意訪惶,終成了叛徒……
抒情結尾
抗日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之歌。同時,影片也告訴我們:要記住這段浴血歷史。
【篇二:南京南京觀後感】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車南站擁擠的人群中,一對年輕夫婦帶著一個大約三歲的小男孩正准備上火車。年輕夫婦背著沉重的行李。突然,一聲劇烈的警報聲伴隨著飛機的轟鳴聲響起。人群騷動起來“轟-”人們的前方已經冒起了濃煙。只聽見有一位年輕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轟炸到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時間車站里只能聽見婦女的尖叫聲、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聲。慌亂中,年輕夫婦與三歲孩子擠散了。年輕夫婦的隨身行李也不見蹤影了。“轟-!”又一個炸彈從天而降,鐵軌斷成兩截,斷裂的鐵軌向上翹著;天橋塌下來,只見橋上的行人跌落下來。他們張著大嘴,大聲的求救聲被淹沒在隆隆的炸彈聲中。幾秒鍾的時間,昔日人來人往的上海火車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聲還在不斷的響,人已經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動的老人和孩子。在離鐵軌比較近的一塊空地上,一個三歲小男孩坐在滿是血污的地板上哭著。旁邊躺著許多慘不忍睹的屍體,一連幾個炸彈還在小男孩的身邊發出巨響。這個小男孩的未來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像。
現在,雖然人們已經步入21世紀,但地球上還有許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戰爭,使別的地區孩子們失去了家園和童年,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們渴望和平,我們希望世界不再有戰爭,不再有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