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介紹你所熟知的導演的電影風格
對李安電影主題和風格研究,特別是對「父親三部曲」的研究,將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戲定位為李安的單一模式,對「父權」影響下的傳統文化探索。 對李安導演技巧的研究,對其電影表現語言的充分研究。 達成共識的、李安電影商業化傾向過重,也有人認為李安是將藝術和商業成功融合的導演。 最近許多人提到的影展導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製作電影。 將李安與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比較,從中發現李安的特點。 李安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與父親的沖突,使他的影片中經常發現父權的影子,生於傳統中國,又留學移民到美國,西方思想又使他對傳統產生懷疑。在兩種文化的沖突中,所編劇本自然要展現這些,並向深處挖掘家庭關系及其人性深處的東西。 適合時代潮流,再者生長在美國商業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績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電影中有這個痕跡,通過一些處理來吸引觀眾,具體細節請見第四節中對李安電影的具體分析。 總之,電影源於生活,特別與編劇和導演分不開,李安融二者於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 作為編劇的李安及其電影 前一節中我們從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執導機會的獲得便是由於他自己編劇的《推手》。之後與人合作的《喜宴》、《飲食男女》,作為編劇的李安,無疑是其導演工作的基石。能將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簡易情節編劇,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節藝術的同時把中國獨具的儒雅氣質匯入其中。之後無論是對奧斯丁小說、還是王度廬小說、還是漫畫改編、還是劇本創作都漸趨成熟,編導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達自己的深刻生命體驗。 《推手》中將中西文化沖突挖掘到深處,為此類題材開先河。其後的《刮痧》等同類型影片無出其右者。將中國傳統的一種事物拿出來,體現在家庭中,進而引起人們對家庭、對社會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討同性戀話題,實際上還是中西文化沖突題材的繼續,也是對家庭、社會的繼續探討。 《飲食男女》則是從食、色這兩個人之本性入手,進而體現家庭成員之間在新時代中的不同選擇。 《理智與情感》的改編不可思議,西方的完全故事,由東方導演全權負責,將細膩、含蓄的西方愛情表現的幾近完美。 《冰風暴》是類似《阿甘正傳》但又全然不同於阿甘中的嬉笑中進展,而是較嚴肅的大時代影響下的兩個家庭的故事,更類似《美國麗人》。 《與魔鬼共騎》在美國南北戰征的背景下,講述年輕人的成長歷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這個冷調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種單一的風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龍》將在台灣曾投拍數次、小說拜讀者亦眾的作品改編,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命體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現,情節處理亦有獨到之處。 《綠巨人》系漫畫改編的電影,不同於其他科幻電影,仍舊以探討人性深處為主。 總之,作為編劇的李安是成功的,這也有助於他的導演工作順利進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違心。
❷ 劉若英導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是不是文藝女青年的「失敗」的導演夢
做導演雖不能指揮千軍萬馬,不過卻似乎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職業。你看娛樂圈中不少演員都轉型作了導演,像一些男演員有姜文、徐崢、鄧超、王寶強等;而女演員也有轉型做導演的,像張艾嘉、陳沖、徐靜蕾、趙薇等。有些演員轉型做導演很成功,不過有些也很失敗。不管是成功的多,還是失敗的多,依舊有不少演員轉型做導演,並且相信自己會是轉型成功的那一位。
我想作為觀眾,後來的我們後來的我們應該不會忘記劉若英導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吧?只是不知道大家是記得電影的內容還是電影的退票事件。而對於導演劉若英來說,作為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就出現這種情況,我想她一定很受傷。後來的她應該也不會忘記《後來的我們》這部電影這種異常退票事件吧?只是希望以後少些這樣的「劊子手」,不要為了掙錢就把別人的夢毀掉。最後讓我們一起為夢想乾杯吧。
❸ 如何評價劉若英導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
整部電影很平面化,沒有給我很立體的感覺,感情鋪墊得不夠,沒有層層遞進。《後來的我們》是著重講和前任的故事,然後把畫面切換到有現任的生活,體現不能和前任在一起的那種遺憾、惋惜、悲傷,時間跨度10年,想不平面化都難。
❹ 陳凱歌所拍攝的電影,都有什麼風格
作為中國大陸第五代領軍人物導演陳凱歌,一直被人當作富有精英意識和批判意識的知識分子型導演,一位富有浪漫文學氣息的導演。既能寫得一手好字,也能習一手好文。陳凱歌四十年的導演經歷共出產了16部電影。
《霸王別姬》成了中國第一個獲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導演,為華語電影樹立了難以逾越的豐碑,也以一部《無極》在中國電影商業化的浪潮中尷尬轉型,飽受爭議。他以駕馭歷史題材見長,也偶有涉足當代題材、嘗試玄幻類型,作者風格明顯,充滿人文情懷。
陳凱歌這么多年以來仔細算算也算是大大小小,好的壞的拍了十幾部作品了。但是現在說起來,能想起來的一定是《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而這部影片不僅在中國影響巨大,也在國際電影市場上影響很大,這部電影還在1993年獲得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這也是第一部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電影。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❺ 中國著名電影導演的風格特點
一樓說的很好,我再補充一點…第五代關注藝術,第六代關注自我……而現在,一切都以商業為主以票房為主…
❻ 劉若英導演《後來的我們》,你覺得這部電影好看嗎
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這部電影我覺得是非常好看的。《後來的我們》裡面的劇情還是內容都是非常的吸引觀眾們的,讓人們看了之後紛紛很有感觸,而且都落淚了。
一、《後來的我們》講述兩個北漂青年的故事。《後來的我們》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兩個年輕人在北京漂泊的日子,他們一起同甘共苦,一起度過很困難的日子,住在很小的出租屋中,每天吃著泡麵,但是卻非常的幸福。電影把北漂的生活拍的非常的真實,讓很多北漂過的人們都產生了同感。
綜上,我覺得《後來的我們》這個電影拍的是非常打動人心的,是非常好看的。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❼ 婁燁的電影風格以及特色
從處女作《危情少女》(1994)至《浮城謎事》(2012),婁燁電影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作者電影風格:
關注社會普通人尤其是底層和邊緣人群,表現在堅定/脆弱、忠誠/背叛、真相/偽裝、記憶/遺忘之間游移不定的情感,以及由之帶來的歷史、現實的虛無感,偏愛暴力和性內容,追求肩扛手持的紀實攝影風格,以陰郁的影調來表現對於世界的灰色認知,以及在殘酷外表下對人的悲憫和同情。
(7)導演劉若英電影風格擴展閱讀:
作為紀實拍攝的一種重要手段,手持攝影在婁燁的電影中被大量使用,成為其個人化影像風格的重要體現。相比於固定機位的精準穩定,手持攝影帶來的往往是晃動與虛焦,這是一種粗糙有序的審美體驗。
多場打鬥奔跑的情節,尤其是楊家棟與姜紫成在車內的打鬥戲,沖撞與旋轉交疊著快速剪輯,使觀眾評價為「2D電影看出了4D電影的特效」。主人公頻頻撞擊畫框,打破了封閉穩定的構圖和空間,延伸出更為豐富的畫外空間。
同時,手持攝影的虛虛實實也展現出四角關系背後的利益和紛爭,以及人物內心陰暗復雜的極端心理狀態。對於小諾來說,從小到大的家庭暴力和上一輩的愛欲糾葛,使得她變得迷茫冷漠,晃動的鏡頭展現出其內心的焦慮和茫然。
面對著熊熊燃燒的大火,姜紫成留下了眼淚,或許是對其靈魂墮落的哀嘆,配合著手持攝影的大特寫鏡頭,電影描摹出了一個個被權力和利益異化了的悲劇命運。
❽ 劉若英導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
《後來的我們》講述一段橫跨10年的愛情故事,電影里不止有愛情,更有奮斗、有親情,每個人看完都能有所感悟。電影畫面有質感。在敘事上也採用了兩條時間線分開講故事的方式,很有新意,是難得的國產愛情片。服化道的處理也看得出走心了,把觀眾帶回十年前,很有代入感。
我們這一生,會遇見太多的後來,從不懂愛到懂得愛,從失去到珍惜,但好在,我們從對方身上學會了如何去愛,這就是陪伴的意義吧。
經歷過形形色色的人,從形形色色的人中選擇了一個個自認為最好的人,一段段感情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相信了Ta是對的人,卻一次又一次被現實打醒。
終於,我學會了怎樣去愛一個人,卻發現,最值得愛的人已經走遠了…
❾ 導演風格是什麼一個導演的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導演在一部影片中有兩種生存狀態,一是除了導演別的事也干,二是除了導演什麼都幹不了。
電影的風格我認為有三種釋義,一是電影的廣義價值,也就是影響力,包括關懷、價值觀、事件投注等;二是個人理念表達,情懷二字足以表述;三是純粹的藝術價值。
問題中的風格導演,通常指「除了導演別的事也干」的導演+情懷,侯孝賢、賈樟柯、阿莫多瓦、科恩兄弟、許鞍華等(上面的舉例是隨意的),對他們來講,有些是自己寫劇本、找投資、找演員的,有的是找尋契合自己認知理念的劇本然後去拍片子,但很多時候劇本只是一根引子,導演會將自己的理念不斷的融入進電影,在攝影、表演的各個方面。更為關鍵的是,文化解讀通常都有一廂情願的份兒,也許某導拍個啥片子完全啥都沒想,信手拈來,但評論界還是能給他扣個帽子,這不屬於意外之喜,純粹的是目前影視評論的精神病眾多的源泉。
部分時候,人們會用商業、文藝二詞來對電影分類,進而對導演分類。這個大都用在「文藝」導演頭上,要是上映不了、沒票房,是藝術價值高,要是上映了、票房好,是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是陽春白雪的貼地飛行,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忠實貫徹。為了表明自己滿漢全席小蔥拌豆腐都精通,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都進行了勇敢嘗試,結果也不用多說了。對於張藝謀而言,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是過去一個時代的終結,對於這樣的導演,目前電影維系知名度和話題比票房和藝術價值更為重要。馮小剛的風格就是小人物小段子,還得葛優配合,近兩年片子拍得越大,越讓人關注他的「名導」身份,而非當年給我們帶來無數歡樂的那個人。與此相似的是周星馳,當年作品自己導演的不多,但在那個時代,都強烈的帶有(作為演員的)個人印記,同樣是1999年,作為分界線,一部笑得不那麼強烈卻打動人的電影「喜劇之王」出現了,從此我們記住了導演周星馳,忘掉了演員周星馳。無厘頭雖然還在,但已非核心價值觀。提到周星馳,(評論家)過度解讀也是一個問題,劉鎮偉重出江湖後扮演的爛片之王角色證明了這一點—在當年,他的電影也需都是爛片。
票房不是檢驗文藝和商業的唯一標准,現在演員要拿獎爭牌坊也要賺錢吸粉絲,劉德華剛拍「桃姐」又拍「富春山居圖」,中間還有部「盲探」,橫跨文藝和商業多個標准。盲探導演杜琪峰是一個導演典型,是很難得的能在兩邊都表現出長袖善舞的優良特質的。銀河映像,宿命論的忠實信徒,從「一個字頭的誕生」開始,到「兩個只能活一個」、「非常突然」、「暗花」,這些都是同一風格,有些是杜導的,有些不是,直到這兩年評價較高的「奪命金」、「毒戰」,仍是上述風格的延續,尤為難得的是毒戰,能在大陸公映,廣電和老杜都犧牲很多。
至於「藝術價值」,張藝謀大紅大綠啦、姜文男性氣息啦,這些都不值錢,所以算特色,不算風格。再進一步講,導演風格為個人特有、他人無法模仿,這才是「風格」二字的含義所在,如果什麼人都來個王二狗、李鐵根風格,那就廉價且泛濫了。
對於國外導演而言,斯皮爾伯格、卡梅隆、諾蘭、邁克爾.貝、彼得.傑克遜這些,我很難將之歸入有獨特風格之列,但某一部或某些作品是具有極強觀賞價值和代表性的,在歷史長河中是無法繞過的。再說深一點,對於那些「風格」導演,他們才是所謂正道,是這么多年來電影工業不斷進步的根基和主渠道。
我看的電影不多,也不少,近兩年不愛思考,就看一些打打殺殺的片子,所以我能點明的歐美主流風格導演沒幾位:伍迪.艾倫、蒂姆.波頓、沃卓斯基兄弟(姐弟)、科恩兄弟、大衛.林奇、昆廷.塔倫蒂諾……
以上。
❿ 劉若英拍過的電影有哪些比較好看的
都很好看
除了樓上說的還有
20.30.40:也是張艾嘉導演的,感情片
一個好爸爸:最新的一部,也是和古天樂合作,感人
連環局:商業片,劉若英首次演警察和母親
夜奔
候鳥
電視劇還有
粉紅女郎
人間四月天
新結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