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演員是指代替主演來完成一些高難度鏡頭的演員,替身演員大約可分為7種:
皮套演員。多見於特攝劇,例如日本的假面騎士,奧特曼;中國的鎧甲勇士等。皮套演員是完全代替了主演去完成一些高難度動作的,屬於全身替。
手替。例如彈鋼琴,繪畫等鏡頭。由於主演不會這些技能,所以會用手替來完成,手替只拍攝手部,其他部分不拍。
腳替。例如踢足球,打籃球等鏡頭。由於主演不會這些技能,所以會用腳替來完成,腳替只拍攝腳部,其他部分不拍。
聲音替。聲音替又稱「後期配音」,在影視作品中很常見,由於主演的聲音未能達到要求,或者主演在拍攝時正好患有疾病而不能發聲,就會用聲音替來完成。
吻替。在拍攝一些親吻鏡頭時,由於主演的個人原因,不願意真正親吻,於是會用到吻替。吻替只拍攝嘴唇,其他部分不拍。
裸替。多見於女性演員,在拍攝一些洗澡鏡頭或者換衣服的鏡頭時,由於主演的個人原因,不願意脫光衣服,於是會用到裸替。裸替一般只有一個背影而已。
動作替身。多見於電影。由於主演的年齡比較大,或者根本沒有武術底子,而影片中要求有動作戲時,就會用到動作替身。動作替身是完全代替了主演去完成一些高難度動作的,例如飛車,撞車,跳樓,跳海,對打,跳舞等鏡頭。
⑵ 誰有美國電影《替身演員》的簡介或者評價
1937年的好萊塢,正值電影的黃金時期。六個女孩,帶著明星之夢來到好萊塢,開始為了當時的一些大明星做替身的工作生涯。她們聚在一起,在當地的一個小旅館舉行了一個生日慶祝會,和旅館的男招待Jack一起分享她們的希望和夢想,Jack是一個雜技替身的表演指導,這個晚上,一個新的替身演員加入到他們的團體中來,說服他們去做一些事情來改變他們以後的生活。
⑶ 有沒有劇組特邀的替身演員
跟組演員是指跟隨劇組拍片,有固定角色的勤雜配角演員。扮演隨從等配角,如主演的替身、丫鬟、弟子什麼的。主要是為了陪襯主角或應故事發展之用,替人幫襯、打雜或跑腿,做些無關緊要的工作或扮演無足輕重的角色。特約演員是指電影中的小角色,通常只有幾句台詞,或在電影中具有某一片刻的戲劇意義。亦稱「小配角」。特約相比較一般的群眾演員,都是挑選出來的比較靈活,能夠較快領會導演意圖,角色內涵的,經驗要求也要比較高一點。群眾演員就是臨時找的演員充當環境背景,沒有固定的劇本台詞。
⑷ 拍戲為什麼要找替身演員
有的是電影情節需要的某些鏡頭比較暴露,演員自身不願出演,為了不影響效果,就選用替身,還有一些就是動作難度太高或需要特殊技術的,比如說飆車戲等,為了演員安全和電影效果,也會用替身。
⑸ 後期製作怎麼將替身演員換成真正的演員
不用製作,替身看不到臉的,剪切一下就行了
⑹ 演員拍電影要替身幹嘛
演員的替身分為文替、武替、裸替、光替等幾種,都有不同的用途。
文替指演員在表演書法、繪畫、雕塑、設計、文案等情節時,演員本人不可能會那些技法,於是就需要使用文替來替他完成拍攝。文替一般只表現手部或者背影。
武替是指演員在表演武打、搏鬥、跳躍、飛騰、體育等情節時,演員本人不可能會那些功夫,於是就需要使用武替來替他完成拍攝。武替在快速移動中也看不清面貌。
裸替是指演員在表演一些需要裸體出境的情節時,由於演員本人是大牌,自己不願演這樣的鏡頭,於是就需要使用裸替來替她完成拍攝。裸替是只有當演員是大牌時,或者演員的身體實在不適合裸露時才會使用的。普通演員或者新人是無權使用裸替的,他們如果身體正常都是必須自己親自上陣的。
光替是指一場戲在開拍前的試光時,演員的站位需要事先選擇好,站在那裡等燈光師調整機位,或者等待攝像師看好自然光的適當位置,有時拍攝雨中戲還需要事先選擇好演員在雨中的位置,如果是人工降雨還要根據演員的位置調整雨量的大小和降下的位置,這時如果是大牌演員要演這場戲,就不可能讓他自己長時間站在那裡等待機位,更不可能讓他自己長時間站在那裡淋雨。於是就必須使用光替,專門來為大牌演員站位。
⑺ 什麼叫替身在拍電影中到底怎樣替身法
拍戲(電影、電視劇等)前,一些演員(尤其是明星)通常都會投保,如果有會危及演員安全的場面,保險公司就有權利停止這出戲的拍攝,或者由製片人找些人來頂替,這些頂替的人就是替身.替身的作用就是保障演員的人身安全.
按照慣例,招用的群眾演員和替身演員都是一次性兌付勞務費,受傷等情況只能由劇組酌情補償.傷勢較輕的話,則由劇組來支付醫葯費;傷勢嚴重,則由保險公司依據投保金額的多少支付保險金額.而為替身演員投保金額的多少,至今尚無衡定標准,造成一些替身演員受傷很重,卻得不到應有的補償.
在拍電影中,有危險場面需起用替身演員時,則根據情節需要由替身穿上角色同樣的服裝,用同樣的道具,使用遠景鏡頭拍攝,或近鏡頭而不拍替身的面部,使觀眾感覺不到用了替身演員.
美國的吉·麥斯特在其論文《什麼不是電影?》中對「影戲」(Movie)「影(膠)片」(Film)和「電影」(Cinema)的差別從詞源方面作了一番有趣的探討。他指出:膠片(ilm)是用來紀錄動作畫面的材料,如指未爆光的膠片,它的真正同義語是「塞璐璐」,(膠片也是靜態照相的材料,但那種材料跟活動畫面的材料有很大的不同。)Film如指攝有影像的膠片,就稱「影片」,「影片」只是「影戲」和「電影」的較更通俗和較少技術味的用語。而「電影」(Cinema)一詞脫胎自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發明的影響深遠的機器——「電影機」(Cinematographe),這種機器能拍攝、沖印和放映。因此,所謂「電影」(Cinema)就是指電影製作過種中對膠片材料的獨特的作用方式。它給膠片的空間維增加時間的向量;它增加了延續(Continuousness)和接續(Succession)的元素,使靜態的簡單的空間性變復雜了。源自「電影機」的「電影」的獨特過程——在膠片紀錄影象並在錄好的聲音的配合下映現一系列相繼的影像,也就是「電影」作為新媒介的工作全過程。「電影」除了拍出「影戲」還有別的用途,它提供信息和知識(新聞片、紀錄片、旅行片、指南性質的影片),對抽象的視覺形式進行實驗,用活動卡通取悅於人。「電影」是多種片種的共同媒介。盡管我們常常將三個詞混用和互代,但麥斯特的考察是有意義的。現在我們同意他的結論:影戲是電影的一個特殊形式。電影是在膠片上進行紀錄並用膠片進行放映的一種特殊方式。一部影片(通用語)是一種材料(膠片)、一個過程(電影)和一個形式(影戲)。這里「形式」不如改為「結果」更為恰當。顯然,我們要研究的不是什麼結果的「影戲」,也不是作為媒介材料之一的「膠片」,而是作為紀錄和映現系列相繼影像的「電影」這一整體媒介的本性。
⑻ 電影的替身演員是那門職業
《誰主名花》是由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聯合製片的85分鍾喜劇影片。該片由法蘭西斯·威柏編劇、執導,加德·艾爾馬萊、阿麗斯·塔格里奧妮、丹尼爾·奧圖、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理查德·貝里等主演,於2006年3月29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被偷拍到偷腥的皮埃爾為了挽救婚姻,編造一系列假象蒙騙妻子的故事。
⑼ 有一部我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忘記叫什麼了 大概就是講述是一個特技演員 為了家庭做替身跳樓的故事
看來我們年齡相仿,我記得當時看的時候,我還哭過,你可以找來重溫一下:《莆田進行曲》
銀四郎是日本一位英俊的當紅影星,為了謀求自身在影藝圈內的發展、以及討到影界大老闆女兒朋子小姐的歡心,銀四郎把已有四個月身孕的女朋友小夏塞給了安次。
安次雖然其貌不揚、窩囊透頂,但在劇組跑龍套的他生性善良。出於感激,安次答應了銀四郎的請求並帶小夏到鄉下的老家見過了媽媽。
小夏住過來後,安次比以前辛苦得多,經常為了更多的片酬而不得不接演一些挨打受罵的角色。就在安次和小夏的婚禮即將舉行的時候,在劇組混得並不景氣的銀四郎突然失蹤。原來,劇組里因找不到自願出演滾樓梯的角色而砍掉了銀四郎的戲,加上朋子小姐的絕情,遭受打擊的銀四郎躲了起來。安次找到了銀四郎,為了幫他找回在劇組的地位,安次冒著生命危險接演了這個角色。
任憑小夏如何痛苦地哀求,安次毅然走進了攝影棚,等小夏挺著肚子從婦產醫院趕來時,安次已經在拍攝中摔得昏迷不醒。所幸的是安次只是受了點皮外傷,小夏也順利地產下了一個女兒,蘇醒過來的安次和小夏沉浸在無比的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