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oviegoer.movblogs.com/
這個網站吧,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好些呢
Ⅱ 你知道哪些風格獨特的電影導演
我覺得張藝謀的電影風格挺特別的。他用色彩感比較強火辣辣的紅生命的綠。
Ⅲ 外國導演的介紹!要詳細的!謝謝!
1,宮崎駿
宮崎駿,1941年1月5日出生於東京都文京區,日本動畫師、動畫製作人、漫畫家、動畫導演、動畫編劇。畢業於日本東京學習院大學政治經濟部。
2,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1946年12月1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美籍猶太裔導演、編劇、製片人。1974年,完成了個人首部電影長片《橫沖直撞大逃亡》。
3,詹姆斯·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1954年8月16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好萊塢電影導演、編劇。1981年,執導首部電影《食人魚2繁殖》。
3,彼得·傑克遜
彼得·傑克遜,1961年10月31日出生於紐西蘭首都惠靈頓。導演、編劇、製作人。1987年,推出了第一部電影作品《宇宙怪客》;1989年,監制並編導了人偶喜劇片《瘋狂肥寶綜藝秀》;1992年,編導了黑色幽默恐怖片《群屍玩過界》。
4,昆汀·塔倫蒂諾
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1963年3月27日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美國導演、編劇、演員、製作人。1985年,撰寫了個人首個劇本《船長prechfuzz和鳳尾魚強盜》。1986年,拍攝了短片處女作《我最好朋友的生日》。1992年,執導了犯罪驚悚電影《落水狗》。
5,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年4月7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家族為義大利移民。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大學讀於霍夫斯特拉大學戲劇藝術系,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獲電影碩士學位。1962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Ⅳ 關於法國電影導演的最全面介紹!謝謝!
呂克貝松
Ⅳ 中國電影導演可分為幾代各代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麼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代表導演 謝晉 謝晉,是第三代導演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他執導了36部影片,先後獲得國內大獎23次,國際大獎10餘次,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他舉辦過個人電影回顧展。謝晉1947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最後的貴族》、《清涼寺鍾聲》、《老人與狗》、《鴉片戰爭》、《女足九號繭自縛》。其中《女籃五號》(1957年,兼編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導演的《鴉片戰爭》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歷史題材影片。謝晉導演的電影幾乎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他也被海外影評家譽為「當今國際影壇最有名望的中國人」。謝晉不但有藝術上的創新精神,更具有社會責任感,致力於創作出真正具有精神價值、人文關懷,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謝晉共6次獲得「百花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凌子風 凌子風(1917年—1999年)原名凌頌強,生於北京,1948年開始執導影片,主要作品:《中華兒女》(與翟強合作)、《光榮人家》、《陝北牧歌》、《春風吹到諾敏河》、《母親》、《深山裡的菊花》、《紅旗譜》、《春雷》、《李四光》、《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狂》。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中華兒女》展示了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抗日熱情,是新中國最早得到國際榮譽的影片之一。1960年執導影片《紅旗譜》,在處理革命歷史題材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文革結束後,凌子風藝術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他把自己的創作視角集中到對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上,將老舍、沈從文、許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連推上銀幕。《駱駝祥子》、《邊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構成了凌子風的創作特色。 謝鐵驪 謝鐵驪(1925年)江蘇淮陰人,從影五十餘載,編導影片二十餘部。代表作品:《暴風驟雨》、《紅樓夢》(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灣,淡水灣》、《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長河》。其中,《暴風驟雨》、《早春二月》堪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上世紀八十年代,謝鐵驪把鴻篇巨制《紅樓夢》分為六部搬上了銀幕,以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段再現了封建制度的輓歌。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後導演了《月落玉長河》、《天網》等優秀影片,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謝鐵驪的導演藝術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穎脫俗的藝術魅力,能將深刻的思想內容、縝密的情節結構、精細的人物刻畫融會在一起。 崔嵬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張嘎》、《天山上的紅花》等。《小兵張嘎》最具特色的是運動長鏡頭的運用,當時西方的長鏡頭理論還沒有傳到中國,這種探索顯得十分可貴。《青春之歌》像一首優美而激昂的長詩,在新中國電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學思想上,崔嵬追求電影的群眾化、民族化,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曲藝術片。他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 成蔭 成蔭(1917年—1
Ⅵ 關於電影導演的..
謝爾蓋'愛森斯坦
代表作:《游戲的規則》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前蘇聯,1898-1948)
一個宣傳者,號召者,同時也是一位猛烈的改革者。他擁有的力量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導演。他的電影也許不能算是絕對的藝術,然而他的理念卻被運用至今。他的影片是那麼的強烈有力,真如一頭神牛,即便只是那些形式上的形勢,也同樣讓你無法忘懷。藝術的原本功能之一就是宣傳,雖然現代藝術哲學已經不是這么定義,然而在一門藝術開始的時候,這也許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至少在那時,他曾經影響了一代人,並且那些最基本的技巧,也沿用到了現在。相信今天的你看到那些著名的片段時,同樣會深受震撼!
英格瑪·伯格曼
英格瑪·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壇以來,以簡約的影像風格、沉鬱的理性精神和對生與死、靈與肉、精神與存在等一系列問題的探索,成為世界影壇上為數不多的將電影納入嚴肅哲學話題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電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電影的寫實風格殊途同歸,並且極大影響了法國新浪潮電影。
伯格曼,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樣直接拍攝電影,並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劇導演地位的大導演,拍出了《野草莓》、《處女泉》、《吶喊與低語》等眾多經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亞歷山大》後告別影壇,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戲劇舞台。這位已經85歲的老人以他以他驚人而勃發的精神成為電影藝術最神秘而終極的「第七封印」。
http://ke..com/view/256260.htm
費里尼
1920年1月20日,費里尼出生於義大利的Rimini,1993年10月31日,由於心臟病、中風死於羅馬。由於年輕時的經歷,他集導演、演員、作家於一身。
作為五次獲得奧斯卡金獎的電影藝術家,費里尼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塔爾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是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最高峰。費里尼更是以他強烈的個人標記——「費里尼風格」,引導了戰後義大利的精神進程。
黑澤明AkiraKurosawa(日本,1910-1998)
猛士,武士。黑澤明的攝影機傳出的感情也是猛烈的,猛烈得足以讓人不相信這個人性的世界。通過他的鏡頭,戲劇被電影化,然而最後影像本身卻產生獨立的戲劇性。如此強烈的人性表現,揭示的卻是人性的不可測。這是多麼偉大的技巧!也許在他的眼中,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就在於不可信道義的悖反。所以每每在那雄渾的調度和畫面之中,才會透出極度的悲愴和無奈。
●代表作:《羅生門》、《七武士》、《亂》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生於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位電機工程師,母親過去曾是一位鋼琴演奏家;這位科幻特效賣座電影大師稍後在其作品中巧妙地結合兩極化的科技知識與藝術野心,正是各來自其父關於科技方面的教導,及其母對其美學觀的耳濡目染。他終生對說故事的喜好,則是受到他父親從小對他講述二次大戰期間他在緬甸與日軍纏斗時神勇卻難免不盡真實的經歷之影響。這也讓斯皮爾伯格對40年代留下純真年代的浪漫印象,並常在他的電影中出現—將不如意的現實人生對比於那樣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年代。由於父親職務關系,斯皮爾伯格童年時不停搬家、換學校(他們最後從紐澤西搬到亞利桑那的鳳凰城),造成他在人際關繫上相當的不安定感;加上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經年的爭吵,及他不如人的體力,使斯皮爾伯格的童年生活總在高度的失序和挫折感中度過。也因而從母親那兒學到了一種必然的處世觀-總是期待著什麼好事來臨的樂觀看法,而這也反映在他的電影中成為他電影的基調。
作品:《火光》《大白鯊》、《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ET外星人》《石頭族樂園》《決斗》
阿爾弗萊德 希區柯克AlfredHitchcock(英國/美國,1899-1980)
對於這個內心陰暗然而又和藹可親的傢伙,我已不想再說太多。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他和極端藝術家形成一種反差,然而卻達到了某種共同的效果。在他的表達中,那些本來平凡的物質會變得不極其平凡,甚至致命。我這里要提的,並不是被重復無數次的「懸念」,而是「浪漫」,有誰想得到這么一個胖子居然是這個世界上最細膩浪漫的人?看希區柯克的電影,你若是察覺不到那種細膩的浪漫和幽默,那至少說明你還沒有入門。這種浪漫不僅僅指人物間的內心微妙的聯系,更是那些細致的鏡頭,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他們的本身就形成了一種浪漫。甚至浪漫得可以致死!希區柯克是唯一的一個可以把接吻鏡頭處理的像謀殺那樣緊張憂郁和不安,同時又能把謀殺處理的像接吻那般柔和寧靜的電影大師。他怎能做到這一點?是不是因為性和死亡總是微妙的聯系在一起?不要去多想,你一想,他就在天堂偷偷的笑了。
●代表作:《眩暈》、《美人計》
斯坦利庫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生於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祖上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醫生。1941庫布里克13歲,父親送給他一架照相機,他從此對攝影產生興趣。
1946進入《展望》雜志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使他有機會走遍美國,庫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1950以3800美元的個人積蓄,自編自導並擔任攝影拍攝了一部短紀錄片【拳賽之日】,記錄了拳擊手沃爾特卡蒂埃參加比賽的經過,完成後以4000美元賣給了雷電華電影公司。同年辭去《展望》雜志社的工作,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潛心研究文學著作,並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細心觀摩經典影片,努力提高電影藝術素養。
庫布里克的事業巔峰,則是1968年自編自導的科幻片經典【2001年太空之旅】,以目眩神迷的視覺效果和音樂的原創性,締造一場電影革命。1971年的【發條橘子】描述暴戾幫派份子,令人印象深刻,卻被英國視為贊揚暴力而遭禁。
經典劇作還包括,描述奴隸造反的【萬夫莫敵】、驚世駭俗的小說改編的【一樹梨花壓海棠】,以及敘述冷戰可能導致核子戰爭爆發的【奇愛博士】,1987年的戰爭片【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的電影主題多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當權派的傾向,每每受到爭議,影評亦呈現兩極化;他一生共入圍十四項奧斯卡獎,贏得八項,但是卻從未抱走最佳導演獎,令影壇人士為這位戰後最傑出的導演感到惋惜。
他蟄伏多年才於1996年開拍情色驚悚片【大開眼界】,無奈1月才殺青,正著手電筒影後制工作時,突然壯志未酬撒手西歸,1999年3月7日庫布里克在英國去世,享年71歲。讓影迷們極為錯愕與惋惜。影迷憑吊大師身影,只能從其告別遺作【大開眼界】中去回味了...
卓別林
在電影史上靠拍悲劇成為大師的人數不勝數,但靠喜劇片成為大師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這足以證明喜劇是一門多麼難的藝術,喜劇要讓人發笑的同時還要給人強烈的震撼,這比悲劇要難上一百倍。但卓別林做到了,百年來只此一人。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歡笑。這歡笑背後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這套DVD收錄了卓別林10部長片,加上兩張短片集錦,代表了卓別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興的是,其中最重要的電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記》《摩登時代》等都是數碼修復版,畫質比原來清晰了不少,作為收藏是上佳的選擇。
頭戴一頂大禮帽,腳登一雙尖頭鞋,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鬍子,緊綳的上衣與肥大的褲子別扭地穿在身上,手裡舞著一隻手杖,鴨子般地出現銀幕上——這就是卓別林為我們創造的紳士流浪漢形象。查理·卓別林是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創造的夏爾洛形象一起被人們永遠銘記。無論是流浪漢夏爾洛的善良、風趣、不幸,還是大獨裁者的剛愎自用、自高自大,這些都成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造型。
http://ke..com/view/10988.htm
戴維·利恩
戴維·利恩1908年出生於英格蘭,1928年開始從影,早期以拍文學戲劇電影著稱。1942年,他導演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浪漫之作《相見恨晚》。1946-1948年,他將狄更斯的《孤星血淚》和《霧都孤兒》搬上銀幕,製作的影片有濃郁的英國民族特色。從50年代中期開始,里恩的風格為之一變,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 ,專拍「跨洋電影」(即兼顧大西洋兩岸英美觀眾雙方口味的電影),《桂河大橋》即是五十年代英國最著名的「跨洋電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國資本為後盾,將影片拍得壯觀宏偉。由此,他獲得了第一個最佳導演獎。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歷史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並獲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執導「日瓦戈醫生」 1984年執導「印度之行」 從影四十多年,大衛·里恩只拍攝了16部影片,但獲得奧斯卡提名 竟達56次之多,共獲得27項金獎,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導演獎提名, 兩次獲獎,被稱為英國電影屆的泰斗。
作品年表: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萬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艷陽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飛沖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編劇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讓-呂克 戈達爾
法國裔瑞士籍導演,法國新浪潮運動的代表人物,打破傳統的電影規則,如敘事、連續性等。早年在瑞士與巴黎受教育,並在北美與南美游歷三年。
1950年,他進入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開始從事專職影評。隨後的十年間里,他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研究和觀看了大量各種類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電影素養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嘗試導演了五部短片。在特呂弗幫助下拍攝第一部劇情片《斷了氣》,贏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1967年後所有作品均為政治片,離間了大批熱愛他的觀眾。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後,戈達爾與當時法國學生運動領導人讓—比埃·高蘭組織了「維爾托夫小組」,信奉蘇聯早期「電影眼睛派」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的理論,「為了攝製革命電影,首先應該對電影進行革命」。該小組拍了一系列「政治影片」,如《真理》、《東風》、《義大利的斗爭》、《直至勝利》、《一切順利》等。70年代因車禍中斷拍片,移居瑞士。1980年重返法國拍片,主要有《芳名卡門》、《新浪潮》等。
Ⅶ 電影導演的介紹
電影導演是影片集體創作的領導者,他(她)的任務是組織各不同的專業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共同為生產出高質量的影片。電影導演接受文學劇本以後,在製片主任的配合下,組織領導各類創作人員研究劇本,選演員,選外景,進行各種案頭工作,然後按製片部門的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後期製作。
Ⅷ 介紹你所熟知的導演的電影風格
對李安電影主題和風格研究,特別是對「父親三部曲」的研究,將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戲定位為李安的單一模式,對「父權」影響下的傳統文化探索。 對李安導演技巧的研究,對其電影表現語言的充分研究。 達成共識的、李安電影商業化傾向過重,也有人認為李安是將藝術和商業成功融合的導演。 最近許多人提到的影展導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製作電影。 將李安與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比較,從中發現李安的特點。 李安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與父親的沖突,使他的影片中經常發現父權的影子,生於傳統中國,又留學移民到美國,西方思想又使他對傳統產生懷疑。在兩種文化的沖突中,所編劇本自然要展現這些,並向深處挖掘家庭關系及其人性深處的東西。 適合時代潮流,再者生長在美國商業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績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電影中有這個痕跡,通過一些處理來吸引觀眾,具體細節請見第四節中對李安電影的具體分析。 總之,電影源於生活,特別與編劇和導演分不開,李安融二者於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 作為編劇的李安及其電影 前一節中我們從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執導機會的獲得便是由於他自己編劇的《推手》。之後與人合作的《喜宴》、《飲食男女》,作為編劇的李安,無疑是其導演工作的基石。能將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簡易情節編劇,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節藝術的同時把中國獨具的儒雅氣質匯入其中。之後無論是對奧斯丁小說、還是王度廬小說、還是漫畫改編、還是劇本創作都漸趨成熟,編導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達自己的深刻生命體驗。 《推手》中將中西文化沖突挖掘到深處,為此類題材開先河。其後的《刮痧》等同類型影片無出其右者。將中國傳統的一種事物拿出來,體現在家庭中,進而引起人們對家庭、對社會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討同性戀話題,實際上還是中西文化沖突題材的繼續,也是對家庭、社會的繼續探討。 《飲食男女》則是從食、色這兩個人之本性入手,進而體現家庭成員之間在新時代中的不同選擇。 《理智與情感》的改編不可思議,西方的完全故事,由東方導演全權負責,將細膩、含蓄的西方愛情表現的幾近完美。 《冰風暴》是類似《阿甘正傳》但又全然不同於阿甘中的嬉笑中進展,而是較嚴肅的大時代影響下的兩個家庭的故事,更類似《美國麗人》。 《與魔鬼共騎》在美國南北戰征的背景下,講述年輕人的成長歷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這個冷調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種單一的風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龍》將在台灣曾投拍數次、小說拜讀者亦眾的作品改編,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命體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現,情節處理亦有獨到之處。 《綠巨人》系漫畫改編的電影,不同於其他科幻電影,仍舊以探討人性深處為主。 總之,作為編劇的李安是成功的,這也有助於他的導演工作順利進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違心。
Ⅸ 推薦一些名導演的經典電影
讓.雷諾阿/法國
馬賽曲
游戲規則
南方人
羅貝爾.布萊松/法國
鄉村教士日記
逃亡者
巴爾塔扎爾的機遇
金錢
路易.馬勒/法國
靜靜的世界
大西洋城
雛妓
再見,孩子們
烈火情人
萬雅在42街口
大衛.里恩/英國
孤星血淚
霧都孤兒
桂河大橋
阿拉伯的勞倫斯
日瓦戈醫生
印度之行
德.西卡/義大利
偷自行車的人
米蘭的奇跡
昨天,今天與明天
故園夢
弗朗索瓦.特呂弗/法國
射殺鋼琴師
華氏451度
朱爾和吉姆
夏日之戀
偷吻
野孩子
床第風雲
美國之夜
男歡女愛
最後一班地鐵
隔牆花
讓-呂克.戈達爾/法國
精疲力盡
槍兵
隨心所欲
狂人彼埃洛
男性女性
真理
情慾
受難記
向瑪莉至敬
偵探
神遊天地
芳名卡門
阿倫.雷奈/法國
夜與霧
廣島之戀
去年在馬里安巴德
生活象小說
生死戀
埃里克.侯麥/法國
六個道德故事
女收藏家
三分鍾愛情
蘇珊的戀愛短跑
我與幕德的一夜
午後之愛
貴婦與公爵(01)
呂克.貝松/法國
TAXI-1
地下鐵
碧海情
亞特蘭提斯
尼基塔
殺手萊昂
第五元素
聖女貞德
這個殺手不太冷
羅貝托.羅西里尼/義大利
羅馬不設防之城
奇跡
歐洲51年
羅維雷將軍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義大利
感情三部曲
夜/蝕/紅色沙漠
放大
流浪者
雲上的日子
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
孤獨三部曲
騙子/大路/卡比利亞的夜
背叛三部曲
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朱麗葉與精靈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義大利
迷惘的一代
害鳥和益鳥
俄狄浦斯王
十日談
坎特伯雷故事集
一千零一夜
薩羅(索多瑪120天/75)
貝爾托魯奇/義大利
巴黎最後的探戈
一個荒唐男人的悲劇
末代皇帝
偷香
英格瑪.伯格曼/瑞典
第七封印
野草莓
魔術師
猶在鏡中
處女泉
領聖體者
呼喊與細語
魔笛
路易斯.布努艾爾/西班牙
一條安達魯狗
黃金時代
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
自由的幽靈
慾望的隱晦目的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西班牙
捆著我,綁著我
高跟鞋
活色生香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克里斯托夫.奇斯洛夫斯基/波蘭
藍色(92)/白色(93)/紅色(94)
彼得.格林納威/英國
畫師的合同
動物園
廚師.大盜.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
八又二分之一女人
維姆.文德斯/德國
柏林穹蒼下
衣食住行事件薄
直到世界盡頭
咫尺天涯
雲上的日子
暴力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