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電影早春二月演員現在近況
高博(1918--1992) 山東惠民人。童年在北京求學。後隨父母遷居南京。1938年中學肄業後去武漢,參加大眾劇團,後轉入抗敵演劇一隊任演員。1944年入新中國劇社 。抗戰勝利後隨劇社至上海。1947年 在影片《雞鳴早看天》中扮演角色, 同年入大同電影企業公司。1950年起 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曾在《兩家春》、《海魂》、《聶耳》、《老兵 新傳》、《早春二月》、《紅日》、 《神聖的使命》、《流亡大學》等三十餘部影片中飾演角色。
Ⅱ 電影演員夏宗佑還健在嗎
這個演員不怎麼出名,你網路一下不怎麼出名啊,我覺得還健在,我就演員一般那個生活條件比較好,不會不會早早死去啊?不會不會窮啊?演員我覺得壽命都挺長的,正常來說比較長的。
Ⅲ 電影演員郭振清還健在嗎
郭振清 ,漢,1927年生於天津。電影表演藝術家。畢業於華北職工幹部學校。先後為天津總工會文工團演員,天津藝術劇院演員,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20世紀五十年代初,因主演電影《平原游擊隊》蜚聲影壇。
出生日期 1927年8月15日
逝世日期 2005年8月24日13:06
Ⅳ 新中國,22位,老電影明星。如今還剩幾位健在都是誰
到目前2019年6月30日為止,還有田華(1928—),於洋(1930—),王心剛(1932—),於藍(1921—),金迪(1933—),祝希娟(1938—),謝芳(1935—),王曉棠(1934—),秦怡(1922—)。已故的上官雲珠1923-1968張園1926-2000趙丹1915-1980張瑞芳1918-2012陳強1918-2012龐學勤1929-2015王丹鳳1924-2018白楊1920-1996孫道臨1921-2007張平1917-1986崔嵬1912-1979謝添1914-2003李亞林1931-1989
Ⅳ 老電影演員都哪些不在了
陳強,陳之,牛犇,陳述,張瑞芳,仲星火。
Ⅵ 香港電影演員朱琳她還健在嗎
2013年1月7日 - 朱琳同志逝世 2011/07/15
http://news.163.com/13/0107/03/8KJAMJF400014AED.html
Ⅶ 電影演員一於純綿還在嗎
健在的。於純棉,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1928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文登縣,1945年2月參加革命,歷任山東威海市委宣傳隊音樂組長,東海軍分區宣傳隊隊員、分隊長、副隊長,膠東軍區文工團音樂分隊隊長,福建軍區文工團戲劇隊副隊長,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演員組長。1958年4月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當演員,後任副團長。四十多年來曾在16部故事片、12部(52集)電視劇、14部歌劇和話劇、京劇中飾演角色。在故事片《金鈴傳》中飾滿倉,《突破烏江》中飾陳連長,《東進序曲》中飾新四軍團長鄧斌,《雷鋒》中飾指導員,《打擊侵略者》中飾團長崔凱,《激戰無名川》中飾鐵道兵師長,《主犯在你身邊》中飾市委孔副書記,《飛虎》中飾軍政委並兼任導演;在電視劇《熱泉》中飾空軍副師長,《淚灑花紅》中飾空軍某航校副政委,《山裡紅》中飾電力局長。其中影片,《飛虎》獲總參電影教材三等獎,電視劇《熱泉》獲1984年優秀電視劇獎。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Ⅷ 電影演員向群還活著嗎
世界上最寶貴的莫過於生命,但我們只能擁有一次。死亡,又是人們必須要面對的。生,我們要生的有意義,死,我們也要死得其所。那麼,生與死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呢?有詩人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請以「生與死」為話題寫作文,可以說見解,也可以敘事或抒情,還可以編故事或寓言。自擬題目,不少於800字。生,是一種責任,死應成為完成這責任的標志,我們無法選擇死的時刻,但可以選擇生的姿態和意義。世間萬物皆有生命。植物有生命,所以它們會春榮秋枯,器物有生命,桌椅破損不堪用,它生命就到頭了,美麗的魚缸在破碎的一剎那生命消失了。動物和人有生命,所以才會有生老病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應活得有意義。而死亡每個人也有所不同,明末張溥感於「五人之死」而作「五人墓碑記」,「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夏明翰臨死而高歌「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了受災群眾的平安不惜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還有一類人,貪生怕死,不惜犧牲朋友、集體、民族的利益而苟且偷生。洪承疇委瑣如犬,史可法忠烈似梅;吳三桂降清作奸,文天祥九死報國;吉鴻昌站著死,汪精衛跪著生,死生亦人矣。自然界萬物的生死皆有其道。張冠然其實直到提筆的這一刻,我的腦子里還是繁亂的。幾天來的無數經歷,幻化成數不清的碎片,剪影般在腦海中閃現,一幅幅,一幕幕……從小到大第一次面對家中親人的去世,對死亡還不曾有太多的感觸。走到爺爺家所在的胡同口,一眼看見木桿上挑著的無數白紙條兒,像一隻只白色的觸手,在風中揚起、伸出,再慢慢垂下,似乎在用力夠著什麼,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是生命,抑或是已然逝去的靈魂?我不了解,但我終於知道,原來,這就是死亡。漆黑的夜。星星也許已經睡著,但夜空並不寧靜,一群所謂的「法師」,在一個用防雨布搭成的「靈堂」里,煞有介事地念念有詞著。所謂法師們,乃是在各自花綠綠的衣服外面套上一件寬袖的黑布褂、頭上扣一頂黑帽子的幾位下崗工人。布褂好像不太合體,裡面衣服的牌子還依稀可辨。有位「高人」不知怎的連帽子也沒戴,大概怕壓壞剛剛燙好的頭發。唱詞我聽不大懂,不外乎呼喚亡靈去極樂世界之類的意思。中間一個人忽然翻出一沓印著佛像的小畫片,一邊念念有詞,一邊優雅地甩著蘭花指將畫片戴在頭上。或許太投入吧,戴了三次才將畫片系好,之後還不忘用那優雅的蘭花指輕輕援一援帶子。蘭花指還沒落穩,突然間,鍾鼓齊鳴,許多鼓呀鍾呀鑼呀竽呀,連同一些如同倒扣的平底煎鍋樣的不知名樂器一齊丁丁當當地響起來,聲音起碼有100分貝,至於是樂音還是噪音就很難說了。「高人」們似乎有狐仙附身,一個個左搖右擺,搖頭晃腦,身子還不時地上下一顛一顛的,彷彿椅子上有毒蠍一般。這近乎癔症的表演倒吸引了不少行人駐足觀看,只是在看熱鬧時,棚子上的大幅壽衣店廣告也被看了去。來家吊喪的客人著實不少。一位老太太——當然我應該敬稱為老奶奶的,還沒進門就哭得撼天動地:「哎喲我的張大哥喲!」換口氣的工夫進了屋,「你怎麼就走了呢……」咕呼一聲倒在床上又重復剛才那句,只是乾打雷不下雨。大家馬上過來勸,「你看老人家臨走沒受什麼罪,老太太都不哭了,您也別哭了。」「噢,好!好!我也不哭。」說著激靈一下坐了起來,然後就連說帶笑地走了。大清晨,馬路上,一支浩浩盪盪的送葬隊前行著。我是長孫女,因而無比榮幸地站在隊伍第二位:然而,長孫女在此時似乎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優越性,只不過在十字路口向來往的車輛磕頭時,可以讓人們看得更清楚些罷了。我不知道如果爺爺的靈魂真的還有,看到這一幕會做何感想。不知他是否已經超度到極樂世界,是否已成佛成仙,是否收到了那數不清的早已變成灰的紙錢,是否已享盡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供品。我更不知道他是否看見吊喪者一副副讓人琢磨不透的表情,是否看見路人半湊熱鬧半嘲諷的指指點點,是否看見哭喪者臉上的忽晴忽雨,看著自己的麻衣孝服,看著壽衣店門口大大的「厚養薄葬」的漆字,我忽然又不明白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恐怕連人們崇拜的上帝,佛祖或是各路神仙真人,也沒有誰能夠明白地回答。不知我是否可以這樣想,死亡不過是一隻披著狼皮的羊,在遠處不斷地朝你吼叫示威,其實走到近處一看,除了有幾顆剛好夠嚼草的牙,也只能咩咩叫而已。簡評:生與死本是個嚴肅的話題,然而文中描述的弔唁情況,與其說是對死者的莊重悼念,不如說是生者導演的一出鬧劇,「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的」法師們「似乎有狐仙附身」,以「近乎癔症的表演」「吸引了不少行人駐足觀看」;來吊喪的人「還沒進門就哭得撼天動地」,忽而就「激靈一下坐了起來」,「連說帶笑地走了,」作者以辛辣老到的文筆詳述所見所聞所感,言語中不乏尖刻的嘲諷和冷靜的思索。而文末對於死亡是一隻「披著狼皮的羊」的感悟,又讓人頗感新奇,引人思考。%D%A
Ⅸ 電影演員陳德裕還在么
是陳裕德不是陳德裕,1996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