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部電視劇有導演,編劇,製片人等很多他們分別是干什麼的
太多說起來太麻煩了,先說你說的這3個吧
導演: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指導演員。其次是把握這部片子藝術基調和藝術風格的人。(注意:他不是那個將文字變為畫面的人。那個人應該是攝影指導)
製片人:簡單說來就是拉錢的人。他通過他自己的渠道搞到錢,然後在去僱傭導演,演員等,最後由他聯系發行商和院線發行電影。
編劇:把故事變成劇本的人。
B. 請問電影開始出現的導演、製片、監制、出品人等都是什麼意思是干什麼的
電影製片人(Procer),也稱「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資人。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影片完成後,製片人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
監制(Executive Procer)。監制通常受命於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
C. 一部影片里的監制和製片人是干什麼的
「監制」(Executive Procer)電影工業中不為人知的核心角色,他負責電影的日常運作與策劃。
監制經常與電影工業的其他兩個角色混淆,製片人(Procer)和製片(Proction Manager,可直譯為製作經理),前者是影片的投資人,又稱出品人;後者是電影製作中的中層職位,負責具體的運營事務,向導演和監制負責。
監制這個角色,有人這樣說「他通常代表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在攝制組里,監制和導演往往又是一對矛盾,他們常常是針鋒相對,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只有到了拍完影片,他們才握手言和。」
根據好萊塢的標准,製片團隊的核心成員是監制(Executive Procer)與製片人(Procer)。
在一部電影製作團隊中,通常存在兩個主要部分,一個是由導演負責的藝術部分,他指導演員的表演、決定畫面的呈現,他要激發演員的表演才能,在整體上決定電影的藝術效果;另一個是由監制負責的運營部分,通常由他制定電影製作計劃:如何時開拍、何時殺青、進度如何,他也負責電影製作的後勤保障,實際上,由他帶領的團隊負責藝術之外的幾乎所有事項。
在香港無論是在電影圈還是電視圈,監制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至於無線劇集的監制,則要負責包括從劇集策劃到選擇演員,再到拍攝進度的等等事務。無線有許多知名的監制,較熟悉的有潘嘉德、戚其義、李添勝、鄺業生、蕭顯輝、庄偉建、徐正康、王心慰、梅小青等等,而近年來還有如黃偉聲、張乾文、林志華這種從其他職務(主要是編導)轉做監制的。無線的監制大多數都有自己一套相對固定的戲路,好像鄺業生的古裝喜劇和時裝警匪劇,王心慰的勵志劇,梅小青的輕松愛情小品,庄偉建的古裝大戲……
製片人一般指電影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負責統籌指揮影片的籌備和投產,有權改動劇本情節,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的人選等。 (康永盛世)
製片人大多懂得電影藝術創作,了解觀眾心理和市場信息,善於籌集資金,熟悉經營管理。電影生產中有時把製片人稱為監制。
通俗講「製片人」就是投資者或者能夠拉來贊助的人。
D. 拍電影中的導演、製片人、出品人、監制哪個職務大都分別是幹啥職務的啊
出品人:一般都是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製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
製片人:任務基本上跟出品人差不多,他負責整個影片的「催化」工作,督促大家快點完片,但也要保證質量。同時還是拍攝影片過程中的「管理人員」,負責監督整個影片的製作過程,確保大家沒有「偷奸耍滑」、沒有浪費投資商的錢等,跟工程監理的角色相似。
顧問:如果是歷史題材或比較其它專業的題材的影片,為使影片更具說服力或可信性,以及提供必要的指導及幫助,製片人會邀請權威人士作影片顧問。
導演:負責將劇本中刻化的各個人物角色,利用各種拍攝資源(道具、場地、演員等)將劇本演繹出來,成片、拷貝等。
副導演:兼具導演及監制的角色,是導演的左右手。
監制:主要是針對劇本,為維護劇本原貌給導演的拍攝工作提意見。
演員:根據導演及劇本的要求演繹劇本內容。
場務(劇務):負責提供拍攝影片所必需的物品及便利措施,如准備道具、選擇場景、維護片場秩序、搞好後勤服務工作等。
布景師:負責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的場景。
燈光:為達到電影藝術效果,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燈光效果。
造型師:根據劇本及導演要求為影片中的演員定出造型。
化妝師:「濃妝淡抹總相宜」,化妝師亦需按照劇本及導演要求給演員化妝,同時還要考慮到造型的要求。
特技人員:根據劇本內容,為影片增添精彩場面,但又必須使用專業人士表演,特技人員功不可沒。
後期處理:影片整體拍攝完封鏡後,導演和監制看過母片之後感覺有些地方需要用科技手段處理,達到電影藝術效果而作的修改,必要時還可能重拍某些鏡頭。期間有配樂、配音、加字幕、加特效等。對應的就會有作曲、配音演員、特技效果人員等。
作曲:為影片編配合適的曲子。相應的還會有樂隊、指揮、演唱者等人員。
剪輯:因拍攝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重復的或者多餘的鏡頭,為使影片整體效果自然和諧流暢,同時兼顧導演及劇本的風格要求,剪輯師需要將整片中不必要的鏡頭剪掉。
影片拷貝:母片處理完成後,製片人會找專業的電影拷貝公司拷貝子片,運往各地電影市場,待上市或上映。
一部影片的製作凝聚了電影工作人員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所有為使影片成功上映而付出艱辛努力的人都是一心一意想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好的作品的人,他們是偉大的、無私的。如果有人蓄意拍攝「圖謀不軌、有違史實」的影片,那他就是社會渣滓、人民的敵人!
監制:
監制(Executive Procer)。監制通常受命於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
這里將聚焦「監制」(Executive Procer)這個電影工業中不為人知的核心角色,他負責電影的日常運作與策劃。監制經常與電影工業的其他兩個角色混淆,製片人(Procer)和製片(Proction Manager,可直譯為製作經理),前者是影片的投資人,又稱出品人;後者是電影製作中的中層職位,負責具體的運營事務,向導演和監制負責。
對於監制這個角色,有人這樣描述,「他通常代表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在攝制組里,監制和導演往往又是一對矛盾,他們常常是針鋒相對,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只有到了拍完影片,他們才握手言和。」
電影製片人(Procer),也稱「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資人。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影片完成後,製片人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
E. 一部電影怎麼有好幾個國家製片
呵呵!這位朋友你好~~硪曾經和你一樣,有過同樣的感受,電影下載後分類是總會出現這種狀況,其實,國外電影三分之一都是這樣,有害幾個國家聯合拍攝,其實這樣的電影拍出來效果會好一點,因為有好多國家的導演的精華部分,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嗯····至於你說的文件夾分類不好分,我到有個辦法,我曾經就是這么弄的,希望對你也慣用,就是說在電影里,哪個國家的演員出現的最多,就分成哪個國家的電影吧!這樣或許會好一點~~~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追問我,也可以繼續提問· ·謝謝採納 王小睿
F. 一部電影裡面:製片,出品人,監制,編劇,導演,策劃。。。他們到底是干撒的,什麼關系
順序是這樣排列的:出品人、(製片人)、監制、導演、編劇、策劃、製片
大家看到,出品人和製片兩頭老大,出品人是投資方代表,並不一定是投資老闆本人,有的是找同行業有影響力的人擔任,出品人決定了用哪個導演或演員等,後交由製片人管理具體的事物,比如資金調度、日常事務等都歸製片人管;其實除出品人外,監制才是劇組真正的老大,一方面他要監督運作整部片子的資金;另一方面還要監督導演的創作及拍攝進度;導演和編劇是在拍片前主要是溝通,如何表演、台詞等,在現場導演說了算,用演員、場景、燈光、服裝、化妝、道具等,決定權都在導演一句話,因為這都是創作裡面的部分。策劃主要是表演、場面、投資等,製片是劇組的財政部,主要是派錢,當然策劃和製片是關系最近的,也許一個大的策劃,製片就要超支了。總之一句話,幕後看監制,台前看導演。
G. 電影的導演、製片人、監制、編劇、策劃、出品人等都是干什麼的大小順序是什麼
一般製作人許可權最大,導演其次。其它沒有大小順序,只是分工不同。
1.導演:主要負責電影中的演出部份,以及管理電影中的創意部份。如張藝謀、馮小剛。
2.製片人: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公司。負責劇本統籌、前期籌備、組建攝制組(包括演職人員以及攝制器材的合同簽訂)、攝制資金成本核算、財務審核;執行拍攝生產、後期製作;協助投資方國內、外發行和國內、外申報參獎等工作。如華誼兄弟、王中軍。
3.監制:可能和製片人是同一個人,也可能另有其人。管理整個電視或電影拍片流程相關環節的一切工作,如工作人員的尋找與協調,預算的控制,拍攝時間的進度等,讓電影能在合理的時間與預算下完成。
4.編劇:以文字的形式表述節目或影視的整體設計,作品就叫劇本,是影視劇、話劇中的表演藍本,成就突出的職業編劇被稱為劇作家。如電視劇《母儀天下》的王伊。
5.策劃:製片前中後期及過程中的對內製片工作和對外宣傳,廣告等等方面的工作,從而使電影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6.出品人:影片的投資人。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
電影製作流程:
1、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21世紀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資金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明星陣容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 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組建攝制組
攝影組包括:場記、化妝、道具、燈光、美術、後期指導、跟組剪接。
6、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宣傳方式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電影國際發行
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參加電影節
H. 一部電影,有製片人,監制,導演等等職位,,,
克·泰森,1966年6月30日出生在紐約的布魯克林(紐約的黑人居住區)。在他生命所走過的日子裡,可謂波瀾起伏,驚淘不斷。由於居住在黑暗貧困的布魯克林,泰森從小就練就了一身金剛鐵骨,為他以後的拳擊生涯奠定了扎實的身體條件。
1979年,13歲的泰森在紐約的Catskills的一個體育館里結識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拳擊教練---Cus D'Amato。在這以後的日子裡,泰森開始了他正規的拳擊訓練,並取得了24勝-3負的業余比賽戰績。這時的泰森就因為他的力量和出拳的速度而被人們關注,當時的著名的拳擊雜志就曾說過泰森必定會成為重量級的一棵巨星。 1985年3月6日,邁克·泰森在他的首場職業比賽中在第一回合就擊倒了他的對手赫克特·莫斯帝斯。從那時開始,泰森就把自己的目標定在了重量級的拳王頭銜上。在那一年裡,泰森取得了12佔全勝,12次擊倒的完美戰績。
2年後,在取得了27連勝的戰績後,泰森終於得到了與拳王挑戰的機會。1986年11月22日,愛好拳擊的人們會記住這一天,在這天,一個天才少年緊用了6分鍾就將擊倒了前WBC的拳王特雷弗·柏比克,取得了WBC重量級拳王的稱號。而泰森當時不過20歲而已。
年少的泰森並不滿足現狀,他的夢想是統一3大拳擊組織的重量級拳王頭銜,達到當年阿里的成就。憑著超人的天賦,泰森在拳壇上的腳步一步也沒有停止。1987年3月7日,泰森從詹姆士·史密斯身上強走了WBA的重量級拳王金腰帶。同年的8月1日,泰森又擊倒了托尼·塔克取得了IBF的重量級拳王頭銜。至此,集3大拳擊組織的重量級拳王金腰帶於一身的泰森還不足21歲。
在此後的6次衛冕戰後,泰森同Michael Spinks的比賽可謂是經典之役。在這場戰斗中,泰森僅用了91秒就賺到了2千萬美金。此役之後,泰森成為了世界上最會賺錢的運動員,也成為了世界上無人不認無人不曉的拳王,還成為了拳擊史上最出色的拳王。
然而,好景不長,1990年,泰森在與道格拉絲比賽中,意外失利,報出了拳擊史上最大的冷 門。1991年3月18日,泰森與Razor Ruddock相遇了,當然,Razor Ruddock雖然是個勇敢的鬥士,但在泰森的鐵拳之下,還是不得不向北稱臣。同年的6月28日,他們又碰撞在一起,當然,Razor Ruddock還是臣服在泰森的鐵拳之下。
1992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泰森不得不佔時告別拳壇。1995年,泰森復出。當年的8月19日,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大酒店泰森再次用他的鐵拳向世人宣布,他並沒有因為坐牢而頹廢,他還是4年前的他。同年的11月16日,在美國的費城,泰森又一次的展示了他那具有摧毀性力量的重拳。1996年的3月16日,同樣是在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大酒店泰森重新奪會了闊別以久的WBC的拳王頭銜,可憐的布魯諾敗走麥城。復出的泰森並不著眼於此,他想再次統一3大拳擊組織。 同年的9月7日,還是在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大酒店,泰森僅用了1分59秒就從布魯斯·申頓手中強到了WBA的金腰帶。可惜的是,泰森在他就要統一3大拳擊組織時遇見了霍里菲爾德。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大酒店不再是泰森的耀武場,狡猾的老霍充分利用了泰森的弱點,取得了比賽的勝利。再間後,終於找到了當年的一點感覺。1月23日,他擊倒了博薩。11月23日,還是在vbhgf斗,真想退出比賽。
老人們長說他們吃的鹽比我們吃的飯多,想泰森在他短短30餘年的生命歷程中經歷的風雨可能比我們一輩子都多的多,becuase he is Tyson。
I. 一部電影的導演製片監制各個的具體職能是什麼
導演是對單個影片的藝術質量負責;
製片分為製片人、執行製片人、製片主任、現場製片、外聯製片、生活製片、劇務主任、場務主任、車輛調度,還有從港台學習得來的還有一個稱謂是監制(以前大陸沒有)。
製片人負責對出品方,主要是為項目籌集資金、執行製片人和製片主任在大陸的分工並不是很明晰,主要是負責影片的行政事務負責,有時也承擔影片的超期超支的責任,現場製片、外聯製片、生活製片、劇務主任、場務主任(場務頭)、車輛調度等職位都直接聽從製片主任領導。屬於攝制組內部常設職務,負責具體管轄事務。
港台的監制是屬於在導演和製片主任之上的一個職務,即對藝術質量負責、又對製作成本和周期負責。像《古惑仔》系列的監制文雋就是一個標準的例子。
希望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