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蕭紅的《呼蘭河轉》有沒有被拍成電影
目前還沒有被拍成電影的相關報道。
㈡ 呼蘭河傳是抗戰片嗎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
該小說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與特色。寫的是作者對家鄉的回憶。蕭紅在1932年就離開了東北,因此這部寫家鄉的小說里沒有抗日的情節。
㈢ 《呼蘭河傳》中,作者為什麼說他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
算是《呼蘭河傳》;蕭紅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一座只有兩條街的小城,一成不變的生活,小團圓媳婦死了,馮歪嘴子的女人死了,然後歸於寂寞。生者繼續渾渾噩噩地生活,跳大神、趕廟會、放河燈、聽野檯子戲,年年如舊,街道上的大坑還在,仍舊有騾馬與人陷入,但沒人想過要去填平它,就像人生的陷阱。門邊的鐵犁銹蝕了,雨中流著黃湯,也仍是在原地,漠然面對歲月的銷蝕。晨暮之間,一天天,這是一個平淡到彷彿時間停滯的東北小城。
一個小女孩和自己的祖父相依為命,在花園內,看蜂蝶與蜻蜓,韭菜長成,蒿草沒人。秋雨之後,花園也封閉了,小女孩在放置廢物的後房儲藏室里,找尋時間遺忘了的舊物,時時有著令人驚喜的發現。祖父教她念詩,給她烤玉米,燒鴨子,她就用一個孩童的眼,認真看著寂寞的世界,這就是蕭紅的童年。
生在呼蘭河的蕭紅,童年生活是寂寞。她在《呼蘭河傳》里一遍遍述說著深深的寂寞,宛若千里冰封的土地,發出冰層斷裂的聲音。蕭紅對人性的深刻描述,絲毫不弱於欣賞她的魯迅。有人稱其筆下展示的是「國民性」,但我更願稱之為「人性」,是人在特定的文化熏染與社會環境下,產生的共性。蕭紅和魯迅的犀利與諷刺不同,她用女性的感性來觸摸,她的描述如一顆淚珠般輕輕滑落。蕭紅不是批判,是哀痛,是愛與恨交錯而成的凄涼。小城的生活,小城的人,《呼蘭河傳》中的一切都籠著無法釋然的傷感。小團圓媳婦遭虐待的夭亡是傷感的,小團圓婆婆的算計與掙扎又何嘗不傷感,性情乖僻的有二伯,一生為人恥笑潦倒不達,他種種可笑又可鄙的言行中,蘊含的也是傷感。祖父死了,蕭紅也離開了這座城,更是離開了一成不變的生活,背叛了那些曾希望她按著這條軌跡繼續生活下去的人,走向未知的廣闊世界。在經歷過新世界的沉浮,愛與恨的纏綿,在距離呼蘭河萬里之遙的香港,蕭紅重新回視自己的童年時,寂寞與傷感不曾消褪,反而愈來愈濃。
人世變換是夏日午飯後,燃亮了空中的火燒雲,白雲蒼狗,幻化無常。蕭紅之幸,在於她跳出了城市,能用自己的筆繪出那渾噩的風景,從而賦予其生命的意義。蕭紅之不幸也在於她反抗命運,終究不能逃離命運。31歲的蕭紅,在香港留下「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字句,長眠於遙遠的南方,帶著一生的悲歡聚合,在和故鄉萬里相隔之地長眠。
今年許鞍華的《黃金時代》是電影圈的熱點,也讓蕭紅的名字一時間重被發現,登上網路的熱門條目。我看《呼蘭河傳》倒不是因這部影片,反倒是我看完《呼蘭河傳》後,關於電影《黃金時代》的宣傳才見諸傳媒,這才知道原來許鞍華在為蕭紅立傳,也算無意中趕上了潮流。
茅盾的序是手頭這個版本《呼蘭河傳》中的最大敗筆,這篇序言可謂閃爍其詞,言不及義。《呼蘭河傳》里,蕭紅說:「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的」,讀來令人動容,同樣的話到了茅盾序里,一遍遍重復「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蕭紅的童年是是寂寞的」,「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心境是寂寞的」,只讓人覺得敷衍。情是不是真,並不在一兩句話,是要看一部作品、一篇文章內通體所散發出的味道。是真是假,明眼人一望便知,作偽的東西只好蒙蒙外行與涉世不深的小兒。
最後說一下,圖書的插畫是大學問,不可隨便放兩張唯美插圖,就宣傳是圖文珍藏本。看古代留存的綉像小說,圖雖只是白描,圖也絲毫不敢馬虎,人物、陳設、風景,絲絲畢現,與文本契合,我手頭這本《呼蘭河傳》的插圖雖構圖、技法都有特色,但意境、畫面和小說內容風馬牛不相及,沒有也罷。
戴望舒有一首名為《蕭紅墓畔口占》的詩,謄錄如下: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卧聽著海濤閑話
㈣ 誰能給我《呼蘭河傳》的電影
在網上查
㈤ 寫一篇關於《黃金時代》電影的演講搞
剛聽說《黃金時代》,我第一反應是王小波的那本書,王小波的那本書居然能拍電影?能上映嘛?後來才知道是講蕭紅的。以我薄弱的文學素養來說,蕭紅是誰,只
有記憶中的語文課本中《火燒雲》和《紀念魯迅先生》。兩篇都是應該背的。記憶中因為有本白色封底
有張作者照片的名人文集的書,我有的應該是冰心作品集,魯迅作品集,蕭紅,估摸還是有其他一切的吧。另外還有個伴侶和她名字很像叫蕭軍。蕭軍寫過什麼完全
不知道。至於《呼蘭河傳》及看了電影才知道的幾部作品是一本都沒看過。火燒雲也應該是呼蘭河傳里的吧。至於蕭紅的」風流韻事「,」冷血自私「,」反叛獨行
「我一概沒有概念。
對於有期待的電影,我從來不會事先做功課。特別是名人傳記性質的。作為名人,只要被寫了,就應該有不一樣的角度和詮釋。
關於電影和導演
這篇文章得定個基調。不然下文如何寫其不滿和不足,我覺得這是一部算偉大的作品,一個可以被當作教學片的電影。所以我突然想寫觀後感,題目也正兒八經地寫」觀後感「。只是想記錄下現在的感受。最近老覺得記憶力容易減退
電影將近三個小時,節奏不算快,不能說拖沓。蕭紅的前兩個男人都一筆帶過,蕭紅的朋友們(可能都算蕭軍的朋友們)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對著鏡頭,如同旁白一樣
銜接著一個個畫面和節塊。敘述手法直敘倒敘閃回,每個人的台詞幾乎都能找到出處,每個人的閃回都有寓意,每段遭遇都有人出來說兩句,但多數都是「蕭紅之
迷」。
說實話,剛開始是有點悶的,不過是個文藝女青年的叛逆愛情史罷了。直到魯迅先生出來之後,三個小時感覺慢悠悠慢悠悠地靜靜流淌,偶爾波折。我基本每十五分
鍾換個姿勢,要麼前傾,雙手扶椅把;要麼後仰,雙手報臂;要麼端坐,雙手撐在椅臂上,雙手護交託在鼻子下。並沒有昏昏欲睡的沉悶。只是我坐姿實在耐不住一
個姿勢的久坐。
我對許鞍華不那麼追崇,以至於我突然發現其實我看過她幾乎所有的電影。這樣如此,覺得這應該算是個好導演吧。
㈥ 和小說呼蘭河傳有關的電影
《黃金時代》
劇情簡介 :
20世紀30年代,20歲的張乃瑩(湯唯 飾)逃婚求學,卻慘遭拋棄。投靠未婚夫汪恩甲(袁文康 飾)後的張乃瑩依然躲不開被拋棄的命運,好在遇到了在報社工作的進步青年蕭軍(馮紹峰 飾),兩人相知相愛。通過蕭軍張乃瑩認識了女編輯白朗(田原 飾)、羅峰(祖峰 飾)夫妻以及聶紺弩(王千源 飾)等文學作家,改名「蕭紅」後的她得到了魯迅(王志文 飾)、許廣平(丁嘉麗 飾)夫婦的首肯,隨後又結識了了胡風(馮雷 飾)、梅志(袁泉 飾)夫婦、蔣錫金(張譯 飾)、丁玲(郝蕾 飾)、端木蕻良(朱亞文 飾)等人,在同時代作家的互相鼓勵之下,雖然戰事不斷、顛沛流離,蕭紅卻逐步走向了創作的「黃金時代」。
㈦ 為什麼電影《黃金時代》里最後蕭紅讀的《呼蘭河傳》結尾部分與真正的呼蘭河傳不太一樣
蕭紅後期的代表作,追憶故鄉通過各種人物和現場的畫面,表達人性的中國的歪曲社會現實的舊的人格損害否定。那種「孤獨和憂郁,」許多研究人員的工作提出的感情流露,其實,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件藝術品的獨特個性。茅盾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一點,所謂的精當 -
「但我認為原因是不完全一樣的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
。」我們不能說:在嚴格意義上的亮點不是「呼蘭河傳」不像是一本小說,並在它在這個「喜歡」,但也有一些其他的東西 - 就像一個比小說更「誘人」的一些事情:它是一種敘事詩,畫一個豐富多彩的流行,一堆哀怨的民謠。
「諷刺的是,也有幽默。有輕松的感覺,當你開始閱讀,但越多我的心臟會一點點沉重。然而,仍然有美國,即使這個美女有點生病了,她仍然不免讓你炫混亂。「(」在蕭紅「)
㈧ 《呼蘭河傳》:人生何如,為什麼如此悲涼
每次回到家鄉,走在呼蘭河的邊上,總會想起一個人——蕭紅,她的那本《呼蘭河傳》也一直影響著我。「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樣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華。十字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葯店,也有拔牙的洋醫生。」然而現在已經變化了樣子,但是,書中的輪廓也依稀可見。
2
回想起這本《呼蘭河傳》,它並不像一本小說,茅盾先生在《呼蘭河傳·序》中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呼蘭河傳》如同汪曾祺所說:「能夠吸收詩、戲劇、散文一切長處」,甚至還具有電影化特徵。《呼蘭河傳》融匯各種文體藝術之大成,是一篇超越一般小說的奇文。
3
《呼蘭河傳》具有很強的戲劇諷刺,這是《呼蘭河傳》最重要的特徵,它比茅盾所說的「敘事詩」「風土畫」「歌謠」等更能確切地闡釋蕭紅的作品。我以為,蕭紅寫《呼蘭河傳》,主要不是為了敘事,不是為了畫景,不是為了歌頌,而是為了嘲諷。《呼蘭河傳》確實是一部悲劇,是呼蘭河人的悲劇,是中國人的悲劇,但是,蕭紅用喜劇的方式寫這部悲劇,是魯迅所說的將丑惡的東西撕破了給人看的方式。呼蘭河人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事、沒有一個動作不是愚昧可笑的,蕭紅用諷刺劇的方式將其揭示與鞭撻。
4
《呼蘭河傳》里描寫的野檯子戲是最有趣的。可以看出,幼年的蕭紅在鄉村接觸到野檯子戲,是蕭紅最早得到的戲劇影響。但是,蕭紅並沒有用筆墨去描寫野檯子戲的內容,而是寫了更多戲台下的表演,寫了戲台下眾人表演的更「野」的戲劇。
㈨ 《呼蘭河傳》每一章內容概括(每一章300字左右)懸賞300
《呼蘭河傳》每一章內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呼蘭小城並不怎麼繁華,只有兩條大街。十字街上有著飾店、布店、油鹽店、菜店、葯店,也有拔牙的洋醫生。東二道街上有火磨,有學堂,有碾麻房、豆腐房、染缸房、扎彩鋪。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著一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騾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說應該拆牆,有的說應該種樹,但沒有一個人說要填平的,盡管填坑並不難。
第二章:呼蘭河的精神盛舉——跳大神,放河燈,野檯子戲,逛廟會。人有病就跳大神,敲鼓、殺雞,人們都趕來看。七月十五鬼節,呼蘭河上放河燈,和尚道士在河沿上打起場子做道場。人們傾城而出到河沿上去觀河燈。每當豐收或乾旱不雨,就要唱檯子戲來求雨或謝龍王。廟會上,人們虔誠地在爺爺廟跪神,到娘娘廟求子。廟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貨物、玩具,各樣好吃的。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並非為人而做的。
第三章:我的家是寂寞的,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快七十了。我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我家的花園是荒涼的。家裡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後花園遊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著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
第四章:我們有幾家鄰居,西邊的一間破草房租給一家喂豬的;還有一間草房租給一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一邊曬粉、一邊唱歌,過著很快樂的生活;廂房裡還住著個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裡還住著個趕大車的胡家。
第五章: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胡家想給她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左鄰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為,都說應該打。老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洗澡時,很多人來看熱鬧,只見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幾天後終於死去了。
第六章:我家的親戚有二伯,他是個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愛打腔,卻喜歡同石頭、麻雀、黃狗談天。聽祖父講,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起來。
第七章:人們都管拉磨的那個鄰居叫「磨官馮歪嘴子」,他不但會拉磨,還會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買年糕,看到裡面炕上躺著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孩,原來馮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馮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大家都說王大姐壞,謠言層出不窮,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常常含著眼淚,但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絕望。在兒子身上,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
拓展資料:
(一)《呼蘭河傳》人物介紹:
1.「我」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60多歲,「我」長到4、5歲,祖父就快70了。「我」是個天真、活潑、可愛、頑皮的孩子。「我」家住了五間房子。「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麼熱鬧,而是心裡邊想是不是「我」將來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遠。「我」想將來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沒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我家的院子」里住著一群不是「我」家人的幾家人:養豬的、漏粉的、拉磨的、趕車的,他們是沒有自己的家宅,租「我」家的房子暫住的人。即便是隨時要倒塌、破爛不堪的房間,因為租金便宜,也唱著歌斗膽住著。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
2.有二伯
有二伯是長工,在「我」家一做就是30年,而且沒有工錢,「我」家只提供有二伯食宿。所以工作30年,有二伯還是一無所有。 有二伯是一個很古怪的人,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他喜歡和天空的雀子說話,他喜歡和大黃狗談天。
有二伯身處被奴役被蹂躪的地位,十分可憐,但他毫無覺悟,健忘自傲,是個活脫脫的東北阿Q。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對小團圓媳婦竟然沒有一點同情,埋葬了小團圓媳婦之後,他連連誇贊「酒菜真不錯」,「雞蛋湯打得也熱乎」,歡天喜地如同過年一般,本來是個扛活的卻偏偏喜歡別人叫他「有二爺」,「有二東家」、「有二掌櫃的」。這個「 二東家」不敢反抗真正的東家,只能對著絆腳的磚頭發牢騷。
3.馮歪嘴子
他是個敢於打破封建傳統規矩的奴隸。他勇敢地追求愛情和幸福,要爭得做人的權利,力圖改變自己的命運,表現出生的堅強和勇氣。他敢於和王大姑娘自由戀愛結婚,是需要勇氣和膽量的。馮歪嘴子任憑人們奚落,平靜地生活著。馮歪嘴子這一個小人物沒有過多的言語來強調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任務就是要解決生存的問題。
4.祖父
「我」的祖父是個慈祥、和藹可親、脾氣好的人。他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他是個長得很高的人,身體很健康,手裡喜歡拿著個手杖。他又是一個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歡開個玩笑。在家裡,「我」與祖父的關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後花園玩。
5.小團圓媳婦
一個僅僅12歲而被稱作14歲的小姑娘;曾經「頭發又黑又長,梳著很大的辮子」,曾經「看見『我』,也還偷著笑」;說碗碟很好看,想坐起來彈玻璃球玩;一點也不害羞,坐得筆直,走得風快,吃飯就吃三碗等。她是一位健康、天真、活潑的單純的小孩子。
(二)散文化的敘述情調
蕭紅在《呼蘭河傳》中,不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追憶了往昔,而且也表達出了對溫暖和愛的痴痴追求。因而,在整個《呼蘭河傳》的敘事中,作者一直都將抒情的筆法滲入到敘事文體中,使其敘述模式充滿了散文化的情調。
在《呼蘭河傳》中,蕭紅表達情感的方式多樣化。有時借景抒情,有時融抒情於敘事之中,情感濃烈之時,則直抒胸臆。如寫放燈之後的情景:「這時,再往遠處的下流看去,看著,看著,那燈就滅了一個,再看著看著,又滅了一個,還有兩個一塊兒滅的。於是就真像被鬼一個一個地托著走了。打過三更,河沿上一個人也沒有了,河裡邊一個燈也沒有了。」整段的文字沒有傳統意義中的故事情節,沒有完整的結構,沒有固定不變的人物,連描繪景象也不甚重要了,而是借那場面的流動,傳達出抒情主人公的惆悵情緒。一種繁華過後的凄涼,從那明明滅滅的河燈油然而生。
又如在文本中,作者寫及因生病小團圓媳婦而「跳大神」,文中只用簡短的語言寫道:「過了十天半月的,又是跳神的鼓,當當地響,於是人們又著了慌,爬牆的爬牆,登門的登門,看看這一家的大神,顯得是什麼本領,穿的是什麼衣裳。聽聽她唱的是什麼腔調,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跳到夜靜時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個個都打得漂亮。」
然後就是抒情性極強的話語進行了總結:「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特別凄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並進一步寫道「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為什麼這么悲涼。」「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凄涼的夜。」在這里,蕭紅使用了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只是粗粗勾勒幾筆,平淡如水的現實生活盡顯。
蕭紅借「難以忘卻」的童年回憶來抒發內心無法排遣的寂寞情懷,使得《呼蘭河傳》充滿了散文化的情調。
資料鏈接:網路_呼蘭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