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牡丹亭電視劇電影哪一版拍的最好看
張繼青主演的電影《牡丹亭》,還有梅蘭芳主演的《游園驚夢》。
2. 傳奇劇本《牡丹亭》的作者是: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也叫「臨川四夢「。」受尋幽愛靜的道家理念的影響,湯顯祖在這部《牡丹亭》中大量涉及神鬼異境。劇中歌頌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壓迫。體現出追求內心精神的完全超脫、絕對自由的道家思想。《牡丹亭》是明代大麴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牡丹亭》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另一說是《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並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齣,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它與湯顯祖的另外三部作品並稱為「臨川四夢」。
舞台上常演的有《鬧學》、《游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幽媾》、《冥誓》、《還魂》等幾折。
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
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
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人物解讀 杜麗娘
杜麗娘——是《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追求愛情上的大膽而堅定,纏綿而執著。可謂至情至性,「一靈咬住」,「生生死死為情多」。 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說:「杜麗娘雋(同雋)過言鳥,觸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冥,獠牙判罰可狎而處;而『梅』『柳』二字,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
柳夢梅
柳夢梅——是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但又存在著較濃厚的功名富貴的庸俗思想。他在愛情上確是始終如一。他的這種性格於杜麗娘交相輝映,使他們的愛情發出了更大的光彩。
春香
春香——是一位活潑可愛的丫鬟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春香正是杜麗娘性格中調皮、直率層面的外化。春香的導引與陪襯,使得杜麗娘更為儀態萬方、內涵豐富。這一對少女珠連壁合般的聯袂登場,與後來舞台本中花神聖母般的形象交相輝映,將女性美的群體陣容渲染得靚麗如畫。
杜寶
杜寶——是封建家長制度的代表,是堅決的正統主義者。他用嚴格的封建教育來教養女兒,為了使女兒他日嫁到人家「知書識禮,父母光輝」。在婚姻問題上,他堅持門第觀念,以致耽擱了女兒的青春、甚至在知悉女兒生病的真正原因後,還故作鎮定,以致斷送了女兒的生命。
陳最良
陳最良一一個十足的迂腐、庸俗、虛偽、自私的道學先生,他嚴格遵守封建教義,言談行動充滿著酸溜溜的味道。在這個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會一般知識分子的很多弱點,結合明代嘉靖以後文人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實際情況來看,陳最良這個形象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
思想內容 《牡丹亭》《牡丹亭》之相關圖圖冊《牡丹亭》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其題材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影響最大。湯顯祖對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加工改編:一是突出杜寶等人的衛道士立場;二是改變杜、柳門當戶對的關系;三是改話本杜麗娘封建淑女色彩為叛逆女性;四是強調追求自由愛情的艱難曲折。使這一傳統的「還魂」母題具有了嶄新的思想內容。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3]
《牡丹亭》[湯顯祖著作] - 藝術特色 《牡丹亭》《牡丹亭》之相關圖圖冊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劇作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四、案頭之曲與場上之曲的爭議。《牡丹亭》文詞典麗為案頭典範,但人們認為此劇的曲詞多處任意用韻,不合音律,不易場上搬演。吳江派的沈璟就對 《牡丹亭》進行改竄。湯顯祖不悅:「彼惡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4] 」
《牡丹亭》[湯顯祖著作] - 作品影響 《牡丹亭》《牡丹亭》之相關圖圖冊《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沈德符《顧曲雜言》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牡丹亭》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代《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1]
《牡丹亭》[湯顯祖著作] - 文化意義 一是以情反理,反對處於正統地位的,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權利和情感價值,褒揚像杜麗娘這樣的有情之人,從而撥開了正統理學的迷霧,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間吹拂起陣陣和熙清新的春風。身處明代社會的廣大女性,確實有如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監牢之中。一方面是上層社會的尋歡作樂、縱欲無度;另一方面是統治階級對女性的高度防範與嚴厲禁錮。用程朱理學來遏止人慾畢竟過於抽象,於是便用太後、皇妃的《女鑒》、《內則》和《女訓》來教化婦女。當然最為直接。生動、具備強烈示範意義的舉措是樹立貞節牌坊。明代的貞節牌坊立得最多,這些牌坊下所鎮壓著的,是一個個貞節女性的斑斑血淚和痛苦不堪的靈魂。《明史·烈女傳》實收308人,估計全國烈女至少有萬人以上。一出《牡丹亭》,溫暖了多少女性的心房!封建衛道士們痛感「此詞一出,使天下多少閨女失節」,「其間點染風流,惟恐一女子不銷魂,一方人不失節」(黃正元《慾海慈航》),這正是懾於《牡丹亭》意欲解救天下弱女子之強烈震撼力的嚶嚶哀鳴。
二是崇尚個性解放,突破禁慾主義。肯定了青春的美好、愛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隨的美滿結合。千金小姐杜麗娘尚且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線,逾越家庭與社會的層層障礙,勇敢邁過貞節關、鬼門關和朝廷的金門檻,這是對許多正在情關面前止步甚至後縮的女性們的深刻啟示與巨大鼓舞,是振聾發聵的閃電驚雷。杜麗娘的處境原是那般艱難。父親拘管得那麼嚴密,她連刺綉之餘倦眠片刻,都要受到嚴父的呵責,並連帶埋怨其「娘親失教」。請教師講書,原也是為了從儒教經典方面進一步拘束女兒的身心。可憐杜麗娘長到如花歲月,竟連家中偌大的一座後花園都未曾去過;這華堂玉室,也恰如監牢一般……所以禁錮極深的杜麗娘反抗也極烈,做夢、做鬼、做人都體現出「至情」無限。
三是在商業經濟日益增長、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新形勢下,對於正在興起的個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湯顯祖所師事的泰州學派、所服膺的李贄學說乃至達觀的救世言行,都是市民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湯顯祖沒有像李贄、達觀那樣去硬拼,但他也在文學藝術領域開辟了思想解放、個性張揚的新戰場。
《牡丹亭》[湯顯祖著作] - 戲折名稱 原著的牡丹亭共有五十五齣,由標目、言懷到肅苑、驚夢、到婚走、駭變、到最後的圓駕為止。經過了近代昆劇的改革,改編成十二出的劇目,有游園、驚夢、尋夢、離魂、冥判、拾畫、叫畫、幽媾、冥誓、回生、婚走。
第一出 標目
第二出 言懷 第三出 訓女 第四齣 腐嘆 第五齣 延師
第六齣 悵眺 第七出 閨塾 第八出 勸農 第九出 肅苑 第十齣 驚夢
第十一出 慈戒 第十二出 尋夢 第十三出 訣謁 第十四齣 寫真 第十五齣 虜諜
第十六齣 詰病 第十七出 道覡 第十八出 診祟 第十九出 牝賊 第二十齣 鬧殤
第二十一出 謁遇 第二十二出 旅寄 第二十三出 冥判 第二十四齣 拾畫 第二十五齣 憶女
第二十六齣 玩真 第二十七出 魂游 第二十八出 幽媾 第二十九出 旁疑 第三十齣 歡撓
第三十一出 繕備 第三十二出 冥誓 第三十三出 秘議 第三十四齣 詗葯 第三十五齣 回生
第三十六齣 婚走 第三十七出 駭變 第三十八出 淮警 第三十九出 如杭 第四十齣 仆偵
第四十一出 耽試 第四十二出 移鎮 第四十三出 御淮 第四十四齣 急難 第四十五齣 寇間
第四十六齣 折寇 第四十七出 圍釋 第四十八出 遇母 第四十九出 淮泊 第五十齣 鬧宴
第五十一出 榜下 第五十二出 索元 第五十三出 硬拷 第五十四齣 聞喜 第五十五齣 圓駕[
3. 由《牡丹亭》改編的電影《游園驚夢》有哪些版本
劉若英的《我的美麗與哀愁》是以牡丹亭為背景的,很喜歡的一部電影,也是劉若英的第一部電影
4. 哪個昆劇團演的《牡丹亭》評價最高,最經典
肯定是 白先勇版本的~ 蘇州昆劇院的 青春版 最有味道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小說家白先勇改編,他對名著進行如此改編的初衷就是要讓高雅文化能夠雅俗共賞。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輕演員出演,符合劇中人物年齡形象。在不改變湯顯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 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將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煉得更加精簡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 劇組主創人員: 白先勇 汪世瑜 張繼青 王童 任永新 曾詠霓 林克華 白先勇創作理念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製作崑曲《牡丹亭》。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出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我終於圓夢。 這次我也參加了刪編劇本的工作,我和編劇小組的其他成員認認真真琢磨了五個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台演完,從第一出 標目 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上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我們的劇本也就貼近湯顯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 」,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湯顯祖筆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麗娘因夢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終於返回人間,與柳生夢梅結成連理。在《牡丹亭》中給予愛情最高的禮贊,愛情可以超越生死,沖破禮教,感動冥府、朝廷,得到最後勝利。《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 青春版牡丹亭 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麗娘,以旦角表演為主。我們的劇本,還原湯顯祖原著精神,加強柳夢梅角色,生旦並重。因此, 拾畫 、 叫畫 這兩出經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們捏成一折,做了適當的改編,更加凸顯其重要性,三十分鍾的獨角戲,將巾生表演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與第一本杜麗娘的經典摺子 驚夢 、 尋夢 旗鼓相當。湯顯祖筆下的柳夢梅遠不止於儒雅俊秀的「夢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權勢,敢與理教抗爭的傲骨書生。如此,我們的劇本生旦戲雙線發展,達到了對稱平衡之美。 老劇種的青春傳承 「案頭」的文學本編好後,還得經過「場上」表演的試驗。我們的總導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譽的浙昆名演員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經驗,由他逐出排演過後,幾經修改,我們的演出本終於定稿。 青春版《牡丹亭》選中了俞玖林及沉豐英分飾柳夢梅及杜麗娘,兩位青年演員屬於蘇州昆劇院的「小蘭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極具潛力的兩塊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於是我們大力敦請汪世瑜及江蘇省昆劇院飲譽中國崑曲界的「旦角祭酒」張繼青跨省跨團進駐蘇州,親自指導並傳授。這也是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著一出戲的排演,完成世代傳承的重要工作。 崑曲這項曾經獨霸中國劇壇二百年,有過輝煌歷史的表演藝術,從上個世紀初,一直遭到傳承危機。民國初年,崑曲幾乎消失於中國舞台,幸虧有心人士在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訓練出一批「傳」字輩的優秀演員,日後成為二十世紀崑曲薪火相傳的旗手。汪世瑜、張繼青正是這些「傳」字輩老師傅親手調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師承周傳瑛,張繼青受教於姚傳薌。而今「小蘭花」班的俞玖林拜師於汪世瑜門下,而沉豐英亦由張繼青正式收為門徒,在傳承意義上,二人也就隔代繼承了「傳」字輩老師傅一脈相傳的表演風格。這是屬於崑曲表演藝術中正宗、正統、正派的格調。(文/白先勇) 評論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傾倒眾生 文\擊節而歌 奼紫嫣紅的5月,白先勇先生攜著他後半生鍾愛所系的《牡丹亭》第四度進京,能容納約3000人的北展劇場,11日的上本演出再次爆滿,更巧的是,這正是白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第100場演出。 人海中的我偷偷觀察了一下,30歲以下的年輕人要佔到80%,更青春的學生要佔到50%;還有呢,多是女同胞們三五成群地結伴而來,男同胞們大多身邊都伴著佳人一道兒的。 白先生力挽狂瀾,在崑曲年輕一輩傳繼無力的情況下,策劃的青春版讓中國最美的古典戲劇再次大放異彩,演繹古典美的,年輕化,欣賞古典美的,年輕化,深蘊古典美學的崑曲,也年輕化。所謂青春版,大抵意義在此? ——驚鴻一現湯顯祖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青春版的《牡丹亭》中,這段點睛之筆竟然由湯顯祖本人上場演繹,一現驚鴻啊!此段演完,湯先生轉身對著觀眾,負手長立,舞台的燈光逐漸黯淡下去,於昏黃之中慨然長立的湯先生,此時竟生了些仙氣氤氳的味道! ——清心玉映杜麗娘 看牡丹亭之前,在網上搜索資料,聽得許許多多的人說華文漪的扮相最美。 現場沈豐英飾演的麗娘之美,是讓我愛極了的。由於坐在25排,麗娘的美,是近觀不成的了。於遠觀之中,那略略低眉頷首的羞澀姿態,那微微上揚的萬分淑儀的嘴角,那水袖輕揮的盈盈身段,那柔弱細軟又聲聲含情的聲段,一個端美淑儀、清心玉映,溫柔似水又內心炙熱濃烈的宋代大家閨秀,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她生生死死的愛情神話里。 如果要細細評論麗娘之美,首先應是眉目含情之美,禮教森嚴的杜太守百般嚴苛教導出的女兒,舉手投足、張口閉口間須得極盡大家閨秀的風范,而麗娘情深如此,這扇心靈的窗戶,擋也擋不住滿眼的情。我還細細看了麗娘的劇照,每一張和柳生的對視中,均止不住深情。麗娘之美,其次在於聲音之美。柔若無骨,千回百轉。恰如絲絲裊裊的煙,我生生聽出了幾許纏綿。 在此之前,聽過張繼青、華文漪版本的,甚至梅蘭芳的錄音,若論華麗和豐富之美,若論滄桑之美,若論婉轉之美,大師們勝過一籌。可大師們演繹麗娘之時,都已「青春不再」,我們聽得出的唱腔之外的韻味,也得於豐實盈厚的歲月沉澱。沈豐英版的麗娘,以青春年少之身演繹牡丹般嬌艷正濃之人,多了許多青春柔美的味道。這種青春,有些逼人地真實,甚至閉上眼眸,耳中絲絲婉轉,恍然以為不在今世,而在宋代了。 ——舞台、服裝及音樂之美 首先狂贊青春版的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尤其是麗娘和花神的服裝。狂贊服裝和美術設計——著名電影導演王童,據說花神服裝上的圖案都是他用畫筆一筆一筆地畫上去的。我睜大了眼睛,貌似覺得那是巧奪天工的蘇州刺綉(更來證實確實是啊),你想想看,或濃艷、或秀雅的牡丹、杜鵑、梅花、百合、墨蘭等等不同花色,栩栩落在柔白細軟的絲質綉服上,那是何等的綺麗、古雅啊。(哭啊,好多圖貼不上來,回頭再找補吧) 《牡丹亭》的舞台十分古典、寫意。昨天花神出場的兩段很是經典啊,分別是驚夢和離魂那兩出。驚夢那出,十位花神姐姐在幾位花神哥哥的引領下,分作兩路,悠然出場,花神們蓮步輕移,裙裾生風,裙擺若水波般靈動,披風隨之飄飄揚揚,又有激情壯美的音樂想起,當時不禁想大呼:神仙姐姐啊!。「離魂」一場戲,杜麗娘在花神的簇擁之下,身披曳地的紅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處。漸行漸遠的杜麗娘手拈一枝梅花,驀然回眸之際,音樂響,黑幕之上一束亮光,攝人心魄之美啊! ——爭議 盡管白先生的牡丹亭遭到南北一些傳統崑曲藝術家的非議,認為青春版的主演的身段唱腔尚需錘煉,認為以短短一年的時間排練整整一本戲,實在有粗製濫造之嫌疑,老先生們忽略了,在美輪美奐的崑曲藝術的生存和極端高雅之間應該如何擇?當大眾開始為古典美而震撼的時候,崑曲回春的時候也到了。 ——完結篇 「美的東西,人人都會喜歡」,國學的美,崑曲的美,使國人的自信力被西方文化沖擊的四處逸散的時候,似乎又慢慢凝聚起來。前兩天還跟人爭論文化復興的問題,現在國學回暖,崑曲回春,我們的文化復興還有多遠呢?
5. 求《牡丹亭》的簡介。 有電視劇的版本嗎電影的也行。 拜託大家了!
電影牡丹亭
牡丹亭(1986)
演員:
張繼青……杜麗娘
王亨愷……柳夢梅
徐華……春香
王維艱……杜母
類型:戲曲
片長:130分鍾
國家:中國
色彩:彩色
〖電影劇情〗
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從小被父母按封建禮教的閨訓教導著,只事詩書女紅,不出閨房半步,度過了十六個春秋。一天丫環春香偶然發現杜府中有一所後花園,便逗引小姐杜麗娘前去賞春遊玩。在園中,杜麗娘目睹一派大好春色感慨萬千,深感自己辜負了良辰美景。回到家中,她那被壓抑了多年的嚮往生活與愛情的芳心萌動了,在她悠然入夢的時候,一位夢神指導她與柳夢梅相遇相愛。可當她醒來以後,人是物非,一派凄涼,她十分傷感。由於相思之苦,杜麗娘日漸憔悴,終於在中秋佳節的秋風秋雨之夕告別了短暫的一生。
製作公司:南京電影製片廠
6. 誰記得有一版是由 牡丹亭 劇情改編的電影(絕不是戲曲)
《游園驚夢》?
7. 《牡丹亭》問世後得到了怎樣的改編
《牡丹亭》問世之後,各地紛紛上演。許多劇作家如沈王景、呂玉繩、臧晉叔、馮夢龍等都著手進行改編。他們改動了《牡丹亭》中一些不合音律的地方,結果引起一場關於戲曲創作的大爭論。
8. 98年在美國林肯中心上演了華裔導演陳士爭編排的《牡丹亭》,全部演出總共19小時,不知哪位有這個版本的台
這個版本的剪輯本在比較專業的碟店都能買到。先找牡丹亭,最易找到白先勇的版本,多找找也許就可以找到陳士爭導演版(不是編排!)。演出者是上海昆劇院的美男美女。19個小時的版本不是林肯中心的,還包括法國巴黎的演出。只有紐約巴黎演出的剪輯本。非常好,我藏有此碟。如果真找不到又十分喜愛,留言於此,也許我可以復制給你。蕭山中生。
9. 以「湯顯祖 《牡丹亭》 游園驚夢」為題材的影視作品
http://tieba..com/f?kw=%D3%CE%D4%B0%BE%AA%C3%CE
游園驚夢 吳彥祖.王祖賢,宮澤理惠主演 楊凡作品
在線視頻: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3%CE%D4%B0%BE%AA%C3%CE&fr=ala0
10. 《牡丹亭》講的是什麼故事
故事梗概
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之獨女杜麗娘,在聽聞家庭教師陳最良的詩經《關關雎鳩》一課之後,居然動了思春之情,於夢中邂逅一書生,醒後因思念夢中情郎,鬱郁寡歡而亡。杜寶赴淮陽升任安撫使前,將杜麗娘葬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梅花庵,囑一道姑守之。
杜麗娘的靈魂來到地府,判官卻查出她命不該絕,命定有一段姻緣,便放她回返人間。後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卻因故寓於梅花庵,並因此與杜麗娘遊魂相遇相知。其後杜麗娘指示柳夢梅掘墳,開其棺木,並利用自己的屍體復活,兩人結為夫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
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往淮陽見杜寶時,杜寶不相信杜麗娘復活,欲將柳夢梅除之而後快,判處就地正法。在緊急關頭,知情者急告杜寶以實情,並指出柳夢梅乃新科狀元,不宜殺之。杜寶卻懷疑柳夢梅是妖怪,上奏皇帝。
此後全案歸朝廷處理,皇帝查明真相,柳夢梅終於與杜麗娘相聚,杜寶也與女婿盡釋前嫌,全劇歡喜而終。
(10)牡丹亭改編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簡介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 《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文學地位
《牡丹亭》與《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在明末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相關景點
牡丹亭的故事背景在江西南安府(今江西大余縣),湯顯祖停留該地時取得故事靈感,牡丹亭亦為當地真實景點,毀壞後又重建,現在根據牡丹亭故事內容擴建成牡丹亭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