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電影開始騰飛,國內都有哪些著名導演
中國著名電影導演有很多,值得我們記住的也有很多,下面給大家盤點一下幾位比較重要的你不得不知道的優秀華人導演(下列人物的具體獎項成就大家可以自行網路,筆者在此就不贅述了)。
1 張藝謀
提到陳凱歌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也算是中國電影的代表作、華人電影之光:《霸王別姬》,這是一部陳凱歌可以吹一輩子的電影,他的思想深度、文化內涵和時代反思都具有非常強烈的國際化沖刷的痕跡,其中包含的西方哲學思想、隱晦的象徵手法都是他在世紀末將中國電影推向國際舞台、將中國電影拉上神壇所做的卓越努力。
同時,他也開創了中國電影色彩因素的運用,《黃土地》中漫天的土黃色、天空和沙漠在構圖中佔比的安排等,都對後世眾多風格化電影造成深遠影響。
B.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獨立電影和獨立電影導演
中國也有一些獨立電影其中不乏優秀之作,可以列舉一些。
《我們倆》
這是一部極平淡的電影,最簡單的故事,最真摯的感情。電影講述了一個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學的姑娘在一個老北京四合院內租了房子,而房子里住在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太太。
到最後,習慣了城市生活的鄉村人會開始以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甚至已經抵抗回到家鄉了。
以上,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的朋友。
C. 中國電影導演可分為幾代各代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麼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代表導演 謝晉 謝晉,是第三代導演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他執導了36部影片,先後獲得國內大獎23次,國際大獎10餘次,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他舉辦過個人電影回顧展。謝晉1947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最後的貴族》、《清涼寺鍾聲》、《老人與狗》、《鴉片戰爭》、《女足九號繭自縛》。其中《女籃五號》(1957年,兼編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導演的《鴉片戰爭》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歷史題材影片。謝晉導演的電影幾乎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他也被海外影評家譽為「當今國際影壇最有名望的中國人」。謝晉不但有藝術上的創新精神,更具有社會責任感,致力於創作出真正具有精神價值、人文關懷,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謝晉共6次獲得「百花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凌子風 凌子風(1917年—1999年)原名凌頌強,生於北京,1948年開始執導影片,主要作品:《中華兒女》(與翟強合作)、《光榮人家》、《陝北牧歌》、《春風吹到諾敏河》、《母親》、《深山裡的菊花》、《紅旗譜》、《春雷》、《李四光》、《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狂》。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中華兒女》展示了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抗日熱情,是新中國最早得到國際榮譽的影片之一。1960年執導影片《紅旗譜》,在處理革命歷史題材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文革結束後,凌子風藝術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他把自己的創作視角集中到對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上,將老舍、沈從文、許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連推上銀幕。《駱駝祥子》、《邊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構成了凌子風的創作特色。 謝鐵驪 謝鐵驪(1925年)江蘇淮陰人,從影五十餘載,編導影片二十餘部。代表作品:《暴風驟雨》、《紅樓夢》(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灣,淡水灣》、《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長河》。其中,《暴風驟雨》、《早春二月》堪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上世紀八十年代,謝鐵驪把鴻篇巨制《紅樓夢》分為六部搬上了銀幕,以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段再現了封建制度的輓歌。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後導演了《月落玉長河》、《天網》等優秀影片,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謝鐵驪的導演藝術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穎脫俗的藝術魅力,能將深刻的思想內容、縝密的情節結構、精細的人物刻畫融會在一起。 崔嵬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張嘎》、《天山上的紅花》等。《小兵張嘎》最具特色的是運動長鏡頭的運用,當時西方的長鏡頭理論還沒有傳到中國,這種探索顯得十分可貴。《青春之歌》像一首優美而激昂的長詩,在新中國電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學思想上,崔嵬追求電影的群眾化、民族化,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曲藝術片。他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 成蔭 成蔭(1917年—1
D. 中國最有名的導演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導演其實有很多,這里為題主舉幾位影響力高的導演。
張藝謀:
張藝謀絕對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導演之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會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從早期的思考與反問,到如今特殊的東方韻味,張藝謀一直在追尋著自己想要的方向,這一路他不但奉獻出了數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也推動了整個中國影壇的發展。
王家衛:
相對於其他導演,王家衛導演的風格相當獨特。他的鏡頭語言細膩而唯美,就是拍攝周期較長,將近十年的跨度也是有的。不過,慢工出細活嘛~除了最近這部可怕的《擺渡人》以外,可以說家衛出品必屬精品。
E. 中國電影導演的生活是怎樣的
第五代導演,就是小謀子,馮小剛那一代。他們經歷過文革,經歷過落後,所以他們的片子所反映出來的主題常常是那個年代所特有的時代特徵。他們大多都是沒有上過專業課程,因為愛好,而自學的。小謀子是自考的北電。因為熱愛電影,他們投入了大量時間學習,實驗,並終於開創出了第五代導演的篇章。張藝謀早期作品大多追求主題的深刻,後期作品則加入了過多的商業元素。第六代導演,就是王小帥那一撥。如《左右》,《十七歲的單車》。他們所關注的是社會底層,平民層所發生的現象。他們擁有不一樣的視覺,通常他們的電影不會費什麼錢,因為都是小製作電影,有些電影都不公映的。這樣的電影被我們稱為小眾電影。個人比較喜歡婁燁的《蘇州河》他們在拍攝手法上也有別於第五代導演,畫面盡管不華麗,但是他們所帶給觀眾的強烈沖擊是不可忽視的。至於他們的從影經歷,基本上都是北電畢業的科班生。
F. 中國有哪些著名導演
先說內地吧。
張藝謀
中國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早期執導的作品,藝術成就很高,並在國際上影響深遠。電影《紅高粱》斬獲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入圍48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且斬獲了銀獅獎最佳影片、費比西獎,《秋菊打官司》斬獲4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活著》斬獲47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並獲得天主教人道精神獎,《一個都不能少》斬獲5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魔法時刻獎,《我的父親母親》斬獲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大獎,《英雄》斬獲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阿弗雷鮑爾獎,此外還有《菊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等作品入圍各類國際電影節。
張藝謀國師之名,當之無愧,據我統計,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他累計提名20次,獲獎12次,捧走了一座金熊獎、兩座座金獅獎,可以說是中國內地當前在國際上最具有知名度的導演。
此外特別提及一下蔡明亮導演,因為不是中國國籍,所以未列入其中。他本人也是囊括歐洲三大電影節獎項,累計獲獎9次,捧走了一座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三座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文/星夜行)
G.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導演的成就如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思想領域逐步開放,與國外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中國電影也開始走向世界,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五代,以張藝謀、陳凱歌最為有名。
1990年,張藝謀的新作《菊豆》入圍威尼斯和奧斯卡,開中國電影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先例。1991年,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再度入圍威尼斯,獲銀獅獎;並再度入圍奧斯卡。1992年,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又一次入圍威尼斯並一舉奪得金熊獎。接著,謝飛的《香魂女》也分享金熊。此外,陳凱歌1993年為香港湯臣公司製作的《霸王別姬》凱旋戛納,奪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並入圍奧斯卡。張藝謀的《活著》在1994年奪得了評委會特別大獎,在《霸王別姬》和《活著》里擔當男主角的葛優更是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的榮譽。1994年後,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陳凱歌的《風月》、《荊軻刺秦王》都相繼來到戛納參賽,並且都有所斬獲。2000年華語電影《花樣年華》、《卧虎藏龍》在戛納電影節上大獲全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此間,田壯壯的《藍風箏》於東京電影節奪魁;第五代女導演李少紅的影視片《血色清晨》、《四十不惑》、《紅粉》、《太平公主》、《橘子紅了》、寧瀛的《找樂》和《民警故事》、劉苗苗的《雜嘴子》相繼在歐洲、亞洲、中國電影(視)節上參賽、獲獎。
20世紀90年代電影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得了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榮譽,實現了中國電影的突破。第五代導演90年代的電影進行著新的藝術個人化多元化的翻新和調整:他們背負著的沉重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歷史反思和文化批判,在20世紀90年代轉化為對現實人生的感悟;他們以敘述平常人的悲歡離合為主,把20世紀80年代理性客觀的宏大歷史敘事,轉化為90年代的主觀個人化的歷史經驗故事。
H. 中國著名電影導演不少,為何卻只有張藝謀能「獨挑大樑」
中國電影史上,沒人不知道張藝謀,畢竟他創造出過很多很棒的電影角色和電影視角,可以說,基本上鞏俐等很火的女明星全是張藝謀帶火的,沒有張藝謀給她們拍的電影,他們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地位。而張藝謀拍電影接地氣但不俗氣,這也可能是大家喜歡他的原因吧。
他的電影一直都紮根在底層的生活,關注本土化的生活,可是接地氣不是俗氣,反而有種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高雅。這可能也是他在大眾裡面比較受歡迎的原因吧。
I. 哪些中國電影導演可以稱得上「細節狂魔」
胡金銓吧~他是第一個在戛納拿獎的中國導演,影響包括徐克、李安、賈樟柯等在內的一代人。
客棧外掛的蒜頭、辣椒、乾菜,胡金銓對其時的歷史背景及環境氛圍進行了精心再現。這樣一位較真有細心的導演,怎能不拍出經典有好看的電影?當然這樣及負責有認真的導演還有很多,而」細節狂魔「這種稱呼我認為是一種極致的贊賞,也是當下導演們應該學習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出好作品,慢工出細活不是沒有道理的~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