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後的慰安婦》的執導
郭柯,1980年9月18日出生於四川,中國電影導演、編劇。先後畢業於四川省藝校表演系和香港「巨采」藝員培訓班。
B. 「慰安婦」——日軍性奴隸受害者為題材的電影《二十二》這部作品大家看完怎麼樣
超級棒的一部作品,揭露了那段不容被忘卻的屈辱歷史。悲痛的過去讓我們難以遺忘。
100分鍾的片子,平靜卻凝重。這些老奶奶們韶華已逝,有人兒孫滿堂,有人晚景凄涼,但歲月無法抹去她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沒有煽情的解說,沒有設計的沖突,透過鏡頭甚至能感受到導演對這些受害者苦難過往展現方式的剋制與隱忍。在《二十二》的觀眾中,年過七旬的盧伊娜是一位白人。她坦言,此前對「慰安婦」問題並不了解,甚至認為「慰安婦」一詞在英文翻譯中也容易造成誤解。看完《二十二》後,當得知「慰安婦」一詞是日本政府發明的,盧伊娜連著用三個「可怕」來形容日本軍國主義的這種暴行,「美國也參加了『二戰』,我們這代人對戰爭還有些記憶,『慰安婦』遭遇展現了戰爭的醜陋,不應該被忘記」。
《二十二》以另一種方式告訴世界:還有這樣一群受害者存在,在等待或許等不來的道歉。
C. 《二十二》的導演是誰 郭柯為什麼要拍慰
《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關於在日軍侵華戰爭中中國倖存的「慰安婦」長篇紀錄片,由郭柯執導,二十二位「慰安婦」參與拍攝,也是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紀錄片」
導 演郭柯
D. 郭柯宣布結婚,那麼郭柯老婆是誰
我覺得郭柯的老婆也是圈內人。今天,紀錄片《22》的導演郭克宣布他結婚了。在導演郭克的微博上,他寫道,「39歲的第一天」,向妻子展示了他的婚姻,並表達了他的愛意。此外,這是如此甜蜜,埃利奧特得到了他的妻子。對此,許多網民對郭克妻子的個人數據感到好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此外,導演郭克的妻子也是這個圈子的一員。她的微博賬號是「DZ_DZZ」。四川傳媒大學的畢業生也從事電影拍攝。上個月,她還在微博上談論了「抑鬱」的話題。評論區的一些人也留下了一條信息,「早點好起來,振作起來。」所以我覺得郭柯的老婆也是圈內人。以上均為個人觀點。
E. 郭柯的介紹
郭柯,1980年9月18日出生於四川。中國電影導演、編劇。先後畢業於四川省藝校表演系和香港「巨采」藝員培訓班。1998年以演/職員身份參與42集電視劇《浪卷紅塵》的全程拍攝(約10個月)與後期製作(約12個月)。2008年拍攝劇情短片《二靈八》;2012年,有著10幾年副導演(全程參與40多部劇情片拍攝)工作經驗的郭柯拍攝紀錄短片《三十二》,這部紀錄短片獲得了2014年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英國萬象國際華語電影節、濱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F. 電影《二十二》的導演是誰
郭柯,導演,代表作紀錄片《二十二》。
1998年以演職員身份參與42集電視劇《浪卷紅塵》的全程拍攝與後期製作。2008年,拍攝劇情短片《二靈八》。2012年,拍攝紀錄短片《三十二》,該片獲得了2014年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英國萬象國際華語電影節、濱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2017年,執導紀錄片《二十二》 。
G. 《奇葩大會》郭柯個人資料
本周《奇葩大會》中一位叫做郭柯的導演令許多觀眾敬佩不已,為了成片不惜放棄一切四處借錢,就這一點來看他是一個盡職的導演,接下來我們就詳細了解一下奇葩大會郭柯個人資料。
郭柯1980年9月18日出生於四川,郭柯10歲時父母離異,從此之後,他就處於一種「自由」的狀態。「如果我是一種動物,一定是散養的。」郭柯這樣形容自己。
郭柯自嘲自己一直是個邊緣人。這並非自謙,事實上,中學時的老師、同學大多以為他長大後會為一名古惑仔。「打架,現在想來肯定不對,但當時我覺得這是我要做的事。初中時,我們要揍高二高三的,挑戰更強的人。」那時候,草莽少年郭柯嚮往擁有強大的拳頭,一言不合,就用拳頭解決所有事情。
1997年,還是高一學生的郭柯退學,報考了四川省藝校,一年後再次退學。1998年,進入由香港演員方剛成立的「巨采」藝員培訓班,同年參與了公司製作的長篇連續劇的拍攝。一年多的拍攝周期加上一年多的後期製作,讓郭柯初步了解了電視劇的製作環節與流程。
2002年,第一次報考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未被錄取,後又開始在劇組打零工,做過演員助理、演員替身、燈光助理等。一年後再次報考北電表演系被錄取,但因非典導致沒有掌握好文考時間的郭柯再度與北電失之交臂。之後郭柯在北京為了生計開始做副導演。至2015年,參與了33部(13部膠片、20部數字)電影、10部電視劇和若干廣告的拍攝。
2012年,郭柯拍攝紀錄短片《三十二》,該片獲得了2014年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英國萬象國際華語電影節、濱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2017年,執導紀錄片《二十二》。
影片《二十二》是一部意義深遠的紀錄片,感興趣的網友可以了解一下。郭柯曾直言,自2014年1月1日起,自己從北京出發去海南尋找那些老人,到經歷老闆撤資,向張歆藝借錢,影片波折不斷。
「從2014年7月到2017年8月,我們一直在努力,也知道這個片子可能會很單調,雖然我們在拍的時候已經盡可能的去把最真實的這一段生活呈現出來,且當時感覺有20萬人來觀看就很滿足了,但真的沒想到,這部小眾影片能有今天這樣的成績。」
H. 張歆藝為什麼會願意為電影《二十二》出資100萬並寫信給馮小剛
I.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後,導演和老人們怎麼樣了
還記得去年夏天引起過刷屏效應的那部電影《二十二》嗎?
郭柯在《奇葩大會》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攝韋紹蘭幕後故事也很感人。
韋紹蘭生活清貧,郭柯問她明天沒有柴火了怎麼辦,韋紹蘭說:明天再說。
郭柯給她買了個電飯鍋,問她會不會用。
老人又很可愛的回答,我可以學呀~
韋紹蘭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劇照就知道了
就是這樣一個老人,郭柯給了她500元,她轉臉就要給郭柯4個紅包,分別給4個工作人員,每個紅包里都有100塊。
郭柯認為這是一種分享,我覺得這裡面也有某種尊嚴。
受過苦難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幫助吧?她接受幫助的時候,也想給別人回報。
《二十二》上映後,社交網路上有很多討論,上次安利的時候我也寫了,電影提醒我們,這些「慰安婦」制度受害者,還要承受輿論壓力的二次侮辱,周圍人用「日本婆」等等詞彙來形容她們,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有錯。
2016年,上海一個當年的「慰安所」遺跡海乃家被媒體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圍的居民居然說這是「妓院」。
他們認為這是恥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學校邊上。
學生認為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別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當「慰安婦」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這樁舊聞也再一次拿出來討論,在《奇葩大會》里郭柯導演也提到了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這樣的工作經歷、這樣的立場,他並沒有做一個聲討者去罵年輕人不懂事,他反而認為,首先要反思是傳播者。
與其去指責,郭柯提倡的是「建設」:正確的認識這群老人,溫柔的對待她們,再來好好引導下一代。
本來「慰安婦」歷史給我的印象就是悲慘、屈辱的過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讓我發現這些老人不是一個符號,是很可愛的人。
郭柯說,抱著同情心去看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婦」受害者這個話題上,有個問題一直存在:記錄傷痛,是歷史;但是考慮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傷害他們,是做人的同理心;那麼究竟以哪個為重?二者如何平衡?
這不光是記錄者的問題,甚至也是觀眾要面對的問題。蔡康永就問他,拍攝時如果受訪者不願意再撕開傷口怎麼辦。
郭柯的態度是,把鏡頭下的老人,當作自己的奶奶。
因為他首先考慮是的老人們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們最深的信任。
李愛連老人跟攝制組熟悉了之後,在一個兒媳婦和孫子都不在的時刻,讓導演組把門關上,講一段內心深處的回憶。
這當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獨家的素材,但郭柯選擇了關機不再拍攝,只留下女性同事來聽。
他說,在那種情況下,如果記錄並播出老人不想讓兒媳婦孫子看到的內容,就是一種變相欺騙。
在這個大家都想拿到獨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訪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別感人的。
《二十二》也給了郭柯很多榮譽,但是郭柯早就說過,會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維持著很謙遜自省的態度,說自己被推到了一個位置上,要冷靜思考,需要大家監督。
越是得到鮮花和掌聲,越要謹慎。
他幾乎是戰戰兢兢地在面對自己得到的贊揚,主動提出,自己要避免成為一個道德綁架者。
為什麼要公開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說這對自己也是個鞭策,放話出去,自己就沒有退路。
看了這期《奇葩大會》真的覺得郭柯是一個非常溫厚善良的人,面對紀錄片里的倫理平衡、面對名利,都非常有風骨。給自己提了最嚴苛的要求,但對不熟悉歷史的人,沒有批評指責,只有很溫和的用行動去感化。
《二十二》從一個冷門的題材發酵為社交網路上的重要話題,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選擇的剋製表達也有關系。郭柯和同事們選擇用溫柔的筆觸來記錄記錄苦難,選擇了保護受害者,觀眾也能感覺到這種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後,郭柯和夥伴們的工作沒有中止,他們繼續記錄著老人們的命運,堅持看望老人,也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這個議題。
電影官微顯示今年年初,李愛連老人也去世了,電影中的22位老人僅有7位在世。
一時的票房和話題都會過去,長期的關注和記錄才是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實、關照現實。
郭柯長期跟蹤的這個「慰安婦」受害者話題,不僅是一段歷史,也是某一種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紀錄片拍攝倫理,他幫助和關心這個群體的老人,也從老人們身上獲得了很多啟發。
他說,老人們最動情的時刻,不是回憶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們預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觸摸那些東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曉松也說,郭柯自己在記錄歷史的過程里獲得了成長,這是歷史溫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煉出了郭柯身上的一個珍貴點:他在經歷了這么多之後,還是很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疑惑,沒有做出那種「瞭然於胸」的姿態。
他們對於郭柯的解讀,也是看這件事的新角度,同樣是挺有啟發的。
「真誠」看起來簡單,真正做到真誠有很多細節上的東西,每個微小的選擇都構成了一個人真誠的濃度。
有點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動向我是在《奇葩大會》里看到的,這個節目之前一直給人的感覺是很熱鬧張揚的。
節目里有各種特別的人類,有莫名愛上學男旦的小男孩。
有脫口秀演員的自嘲
還有現在經常是熱點話題的馮唐上去講自己的心路歷程。
看完了郭柯這期節目,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熱鬧,是「特別人類大會」,這個概念確實也撐得起一個多元價值的能量場,裝得下如此多種多樣的個體。
說起來《奇葩大會》里發言的,也有引起過爭議的,但至少這裡面每一個認真表達的個體確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構成了現實的不同側面,所以把《奇葩大會》當作一個人類樣本觀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馬東有一句話說得挺好,過去的價值標準是成功,現在不管你到達哪一處,都是一種到達。
也恰恰是因為這種節目沒有隨大流按照流行熱點、噱頭來挑選發言人和議題,而是真正去找「人類多樣性」給個體表達的機會和空間,才能讓郭柯做了一個安靜溫和有力量的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