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導演

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導演

發布時間:2021-08-08 15:49:16

1. 中國電影有未來嗎 新一代的演員導演根本不能夠和以前的相比,等那幾個人走了中國電影怎麼辦

中國電影的未來就是在新手手上,如徐錚的泰囧票房大賣。像老牌導演近年有什麼片子評價高的?張藝謀一部比一部爛,馮小剛也如此。現在是老牌導演阻礙電影事業發展。

2. 中國電影"走出去"難在哪兒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影全年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僅為10.63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的20.46億元下滑了近一半,這已是2010年以來的三連跌。而作為中國文化產業出口的另一大主力軍, 2012年,網路游戲出口則增長了五成。同為在國內市場表現良好的中國文化產品,電影和網游為何在出口時有這樣迥然不同的表現呢?
「以本土化內容捍衛自身價值觀」
對於中國電影海外收入不佳的原因,原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曾表示:「中國精神、中國形象、中國故事的世界性表達和傳播能力,與之前相比沒有實質性提升,與國際電影的主流形態存在差距。」一份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發起的中國電影海外票房問卷調查,總結出中國電影進入海外商業院線的數量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在於中國電影還未找到一種表達方法,在符合西方觀眾審美意識的文化風格下敘述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並讓西方觀眾深刻理解中國電影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認為,中國電影人在敘事上決不能「穿中國人衣服,演外國人故事」,一味模仿好萊塢的故事模式。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很多中國電影在傳播中國文化時只是將一些中國元素生硬地移植到電影中。有的影片因為過分強調中國民族元素,忽略了東西方文化差異,使得國外觀眾在理解時遇到困難,也就是「文化折扣」問題。以近期在中國創造票房奇跡而在海外市場遭遇滑鐵盧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為例,實際上,中國式的幽默很難得到海外觀眾共鳴。
反觀其他國家,如印度電影之所以能夠對抗好萊塢,關鍵在於「以創新性來做本土化的內容」。印度傳媒領域最具實力的跨國公司——信實集團,其負責人曾這樣表示:「我們要推廣印度的價值觀,我們要在美國本土對抗好萊塢,不單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印度電影所表現的內容,也確實都是在捍衛印度的價值觀。「不是本土,就是入土」,這是印度電影業的一句名言。在這一點也可以借鑒國產游戲的成功經驗——中國網游廠商在融入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編,重視對海外文化的融合,這一「文化引進再輸出」的發展策略不僅能贏得全球玩家共鳴,還能對中國文化做最有效、最合理的輸出。
海外營銷需要全盤策略
曾有網友在微博上貼出了一張好萊塢電影營銷的時間表,系統化的好萊塢電影營銷搭載了營銷和後產品開發、定位研究、公關等環節且全部放在電影首映之前,而為電影營銷所做的預算,幾乎占據了近一半的總開支。而國內片商營銷比例僅占總支出的5%至10%,相差懸殊。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中國電影在面對海外市場時,宣發、營銷方面的短板。
黃會林認為,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國電影在海外應該採取整合性的營銷手段,從單一的宣傳到電影節,再到海外推廣公司的建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表示,正是從張藝謀的系列電影開始,國產影片從重視電影製作轉向了重視電影營銷,但中國電影出口仍需要學會好萊塢的發行機制。
目前,中國電影「走出去」通常是依靠舉辦和參加各種國際影展,但效果並不顯著。有業內人士坦言,通過電影節推廣來促成合作的成功案例非常少,同時對票房的作用也很小。另外,很多中國影人將合拍片視為搶占海外市場的捷徑,對此,導演謝飛表示:「作用不大,這是盲目的,會失敗的。」
實際上,國內游戲產業打造文化出口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值得電影產業借鑒。完美世界總裁池宇峰在對全產業鏈的介紹中說,依託完美世界旗下的企業,以「全球資源整合」的發展策略,涉足網游、文學、影視、音樂等文化領域,形成了文化集團,在眾多文化產業的融合下,顯示出巨大的發展優勢。以完美世界的《笑傲江湖》為例,游戲以中國武俠文學著作為基礎,貫穿了「文學——影視——音樂——游戲」全產業鏈,實現了從「讀者——觀眾——聽眾——玩家」的全方位用戶轉換。多文化領域的融合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品牌影響力提升。
從游戲產業反觀影視產業,中國電影要在海外「揚帆遠航」,當務之急應該加強宏觀布局,對項目規劃、投融資、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制定出系統對策。
「先收回拳頭,做強自我」
就中國電影「走出去」,黃會林坦言:「我們的電影人不能只去海外走紅毯,走紅毯不能讓中國電影紅起來。」面對中國電影海外生存的難題,很多業內人士表示,還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缺乏質量過硬的作品。
由北京師范大學提供的中國電影海外觀眾調研數據表明,半數以上的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知之甚少,中國導演與演員在國外認知度不高。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僅有20%的觀眾對中國電影較為關注,而知名度最高的演員依次是成龍、李小龍、李連傑。雖然「功夫」只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方面,但在海外觀眾眼中卻代表了中國。在15歲至45歲主流的外國觀影群體中,70%以上的觀眾表示希望看到具有時代感,反映現代都市題材的中國電影。此外,在希望改進「敘述方式」以外,大多數外國觀眾認為「宣傳發行」是中國電影最需要改進之處。
對此,早有影評人評價目前中國電影的創新乏力使其在海外市場的老本兒已經不夠吃了,海外觀眾不可能總保持對功夫類型影片的熱情。另外,導演謝飛認為,國產電影對中國的文化品質和特色太不重視了,盲目地模仿好萊塢的高科技和娛樂性。他建議,中國電影要「走出去」應該從「講好故事」開始。
可見,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關鍵還在於影片的質量。正如全國人大代表龔曙光在談到如何做文化產業時表示,從文化企業的角度來看,文化企業家要做的事情,是在人的心靈上「圈地」。對於中國電影來說也一樣,想要在海外開拓疆土,不如先「收回拳頭,做強自己」,想要在海外市場獲得認可,不如先在海外觀眾心靈上「圈地」。

3. 電影「走出去」 應該怎麼走

中國電影「走出去」面臨系列難題
合拍片,打開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道門。根據國家規定,如果一部影片系中外合拍,則不受進口配額的制約,而在票房收入上,合拍片製片方通過分賬的所得也遠遠高於普通進口片的出品方。因此,合拍片也成為海外電影企業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的最佳選擇。
然而,業內人士指出,國內不少電影公司對合拍片的定位多停留在「搭便車」的階段。比如,不少合拍片的編劇、導演、營銷渠道都是國外的,中國公司缺少話語權,很難在實質上推動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同時,合拍片的國產片待遇,也讓國外影片有了打入中國市場的有利渠道,無疑也會對國內市場造成沖擊。
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市場也困難重重。華獅電影總裁蔣燕鳴談道,相較於與文化相似國家(比如韓國)的合拍,中美合拍面臨的挑戰主要在於文化差異,以劇本寫作為例,在中國被認為幽默的笑話在美國不一定會引人發笑,反之亦然。另外,從項目開發、到融資、到拍攝,再到發行,中美電影工業流程也存在很大區別。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這其中有創作問題,也就是如何以電影化手段講述全人類都能聽懂的故事;有技術層面的問題,也就是達不到現代化電影所要求的技術水平及其影像呈現;更有渠道問題。」
不少中國影片不會講故事,對外譯制水平低,傳達的價值觀也不符合海外受眾心理,以至於出現了「文化折扣」現象,從而降低了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興趣和期待。「我們中國是有好故事的,但是沒有把好故事講得具有全球吸引力,」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原總經理周鐵東講道,「《功夫夢》《功夫熊貓》等都是用好萊塢故事的瓶子裝了中國故事的酒,為什麼這些中國故事不但沒有文化折扣,反而成了文化賣點?這值得我們反思。」

4. 中國電影導演65歲時,從國企到知名大學任校長,怎麼做到的

在中國電影藝術發展長河中,導演如繁星般涌現,耀眼者層出不窮。

不少導演在長期的創作與攝制實踐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了精品打造的規律,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表達風格與個性。

而在綠樹成蔭的電影事業園地內,成蔭是一個傳奇式的存在。

從炮火中歷練,輾轉於前線和後方,其才華與天分又在和平年代得到了最大的展現,科班專業出身的他在數十年中走上了一個電影導演的巔峰高度。

作為一個優秀的編劇和傑出的導演,他自編自導多部主旋律電影,65歲時從國企調任大學校長,不到兩年的時間,不幸在任內去世,離開了終身熱愛的電影藝術創作與電影教育事業。

因為一部部非凡的電影作品,他成為了那個時代閃耀光芒的實力派導演之一。榮譽和成績將他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他不僅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還在其65歲那年(另一說為1980年10月,時年63歲)離開北影廠這一久負盛名的國企,擔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成為這一亞洲最大的電影高校並躋身為世界三大電影高校之一的省部重點建設支持的藝術高校的校長。

1984年4月26日,作為世界知名大學校長的他突發急病,猝然逝世在崗位上,終年67歲,永別了富有魅力的光影世界。

作品成蔭,藝術無止,電影不朽!

5. 中國電影的導演發展

六代導演僅是針對大陸電影學院派的學術概念
第一代導演: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楊小仲等。
作為中國電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導演從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台戲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聯系著時代的要求,重視電影的社會教化作用。電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劇的延伸,導演們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布景空間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強烈的舞台痕跡。在表演上依舊留有舞台劇的表演痕跡,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電影鏡頭的景別變化不大。早期電影在內容上難免淺陋蕪雜,藝術上也較幼稚,具有實驗性特徵,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沒。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躍在三、四十年代,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代表人物:費穆、蔡楚生、孫瑜、袁牧之、鄭君里、吳永剛、程步高、沈西苓、史東山、桑弧、湯曉丹等。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
第三代導演: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代表人物:謝晉、謝鐵驪、凌子風、崔嵬、成蔭、水華、郭維、魯韌、王炎等。
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導演:60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代表人物:謝飛、吳貽弓、吳天明、黃蜀芹、滕文驥、丁蔭楠、鄭洞天、顏學恕、張暖忻、胡柄榴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他們尋找歷史底蘊,更多地表現對歷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五代導演:8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中國電影最輝煌的一代。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顧長衛、吳子牛、黃建新、李少紅、馮小寧等。
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經歷10年浩劫的磨難,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他們的思想敏銳,接觸到人民大眾,聆聽最低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
第六代導演:80年代中、後期進入電影學院,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王全安、姜文、王小帥、張元、婁燁、陸川、張楊等。
他們極度追求影象本體,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6. 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綜述: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華語電影再次閃耀,而中國電影怎樣進一步走向世界也在電影節期間成為中外電影人討論的熱點話題。
得獎?以我為主
國際電影節獎項一直被視作衡量一國電影水平的重要標准。某些類型的中國電影更容易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模式。
中國導演王小帥的新作《闖入者》是角逐本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唯一華語影片。他說,外國人通常喜歡在中國電影中看到「景象奇觀」和一些「邊緣化的景象」。
針對這種「潛規則」,一些中國電影人認為,中國電影要讓世界買賬,需要更多地考慮外國觀眾的心理。
不過,在威尼斯電影節首屆中國電影論壇上,王小帥直言,他不會去揣摩國外觀眾怎麼想,而是堅持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立足於中國人自己的生活、傳統和文化。他的電影中也沒有「景象奇觀」,而是關注人的基本情感。因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異,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帥的想法與義大利電影人喬治·戈塞蒂不謀而合。他認為,中國電影要想贏得世界,必須堅持自己的傳統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電影最吸引歐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獨特性。在他看來,中國電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強烈的情感表達。中國電影人如果試著去做和歐洲相同的東西,那就一定會失敗。所以,他說:「中國電影,請不要改變你的傳統。」
合拍?找好夥伴
中外合拍電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捷徑。威尼斯電影節期間,不少中歐製片人表達了合作意願,認為專業的合作有助雙方克服各自的劣勢,互通有無。
義大利製片人孔奇塔·艾羅爾迪在由「新華國際」主辦的威尼斯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上說,義大利對合拍電影有各種優惠政策,對這些,中國製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屆電影節閉幕華語影片《黃金時代》製片人覃宏說,外國導演剛進入中國時常常摸不準中國電影圈的「潛規則」,這恰恰說明找到好合作夥伴的重要性。覃宏說,中國現在有很多具備契約精神的合作方。
市場?需要橋梁
盡管中國電影人為走向世界做出各種努力,但一個事實是,中國電影進入國際主流市場仍面臨不少困難,所佔市場份額不大。
覃宏說,漢語畢竟沒有英語使用范圍廣,而在商業電影方面,中國電影業在特技技術、導演理念和視覺特效等方面還不夠先進。
而義大利電影人戈塞蒂認為,中國不缺好的電影,但不少好電影被歐洲市場忽視,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需要「橋梁」。在他看來,這座橋梁就是專業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廣策略。
他說,義大利曾經設立世界上第一個推廣本國電影的聯合機構,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打開了本國電影通向世界的大門。中國也需要制定相應策略,向世界推銷中國電影。

7. 有哪些從First青年影展中走出去的導演

FIRST是「電影節」,重點發掘處女作的電影節;FIRST是「競技場」,世界青年電影的行業標尺;FIRST是「實驗室」,青年電影的多樣本誕生地。FIRST青年電影展誕生於2006年,它的前身是創辦於中國傳媒大學的大學生影像節。

之後他斬獲了First青年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本人也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就憑這個獎,就足以看出,First青年電影節的評委和主辦方,有多大的魄力!當然,忻鈺坤也的確沒讓大家失望,他的新片《暴烈無聲》更加讓人們喜歡,絕對能成為中國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作品之一。

8. 國產影視劇如何走出去

導演演員要加速功力,該花的錢要花,不要搞什麼五毛錢特效五毛錢布場,影片不要拘泥於題材要大膽創新。

9. 為什麼國產電影很難走出去

主要是文化不同,
國內片子講的故事都很膚淺,基本不會從人性深層次去挖掘, 尤其是感情、道德方面的,各種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搞笑片一樣膚淺,適合小孩子看, 不適合成人看
基本沒什麼看點,絕大部分片子看過之後不會再想看第二遍
還有故事視角不一樣, 基本沒有站在一個很獨特的角度講故事, 都是流水線式的, 一看開頭,就知道結果了,沒看下去的興趣了,歐美電影就不一樣
還有演員演技太差,一看就知道是演戲, 你看歐美電影,就感覺是真實的故事,而不是為了講故事而演戲
國內故事精彩程度不行,不夠波盪起伏,導演功底不行,好劇本,也拍不出好畫面,情節來, 愛拖泥帶水,總愛搞些莫名其妙的情節在裡面,不知道講什麼
歐美的故事每個情節都緊緊圍繞主線,不會脫離,跑題,當然,我說的是一線好片, 歐美也有大把爛片
還有,拍攝道具,化妝水平,製作水平太差,看國內片,很少有歐美大片感覺,
大片感覺就是,大背景,大視野,小故事,人性化,充滿親情,人情味,會有很暖心的東西在
有善 和愛,而且是普通人骨子裡面存在的那種
國內片子都很刻意,做做,別扭,感覺不真實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近有個穿越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70
cctv6電影頻道的平板廣告音樂 瀏覽:723
荒島求生電影觀後感300字 瀏覽:469
棟篤神探電影粵語土豆 瀏覽:780
關於地理的電影觀後感1000字 瀏覽:263
韓國有一部旅遊犯罪的電影 瀏覽:736
賈玲最近上映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64
電影寵愛的結局 瀏覽:201
講述泰森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21
泰國大佬愛上一個女孩的電影 瀏覽:632
唐人街探案3電影配樂名字 瀏覽:820
電影動漫成熟男頭像圖片大全 瀏覽:201
顏丹晨大尺度電影 瀏覽:105
男主女主角色互換的電影 瀏覽:252
愛情動漫電影排行 瀏覽:633
神槍狙擊電影完整版 瀏覽:352
那些電影網站可以賺錢 瀏覽:716
電影鐵猴子圖片 瀏覽:398
流浪貓變成一個美女是什麼電影 瀏覽:1000
暫時困難電影演員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