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張藝謀的影片都是啥風格
張藝謀導演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作為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傑出代表,他的電影作品在具有第五代導演的電影特色的同時,還具備極強的個人電影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他對於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張藝謀導演是真正的將生活融入到電影藝術當中去,從生活中,深入發掘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體思想,表達他對人文主義的理解,抒發自己的情懷,探究社會歷史變化的歷史淵源和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作品往往都展現出很強的思辨性和創新性。並且,張藝謀導演還通過電影深入的探索社會個體的心理活動,力求表現最真實的民族心理結構,使得自己的作品具有極強的社會意義,引人深思。首先,張藝謀導演對於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導演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對紅色,更是情有獨鍾。看過張藝謀導演作品的人大多都能發現,張藝謀導演在影視作品中對於紅色的運用是十分出彩的,比如最早的《紅高粱》中的「高粱酒」、「最後的血紅畫面」,再到《菊豆》中的「紅染布」,又到後來的《秋菊打官司》中的「紅辣椒」,都十分鮮明的在影片中起到了點題的作用,可以說是在張藝謀導演的作品中,沒有平白無故出現的顏色,每出現的一種顏色都是為電影主題或者敘事服務的。色彩是一種極其富有美感的神奇藝術,張藝謀將它運用到了極致,在他的影片中,張藝謀導演可以運用各種顏色的交替變化來進行敘事,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頌蓮身上衣服顏色變化,《我的父親母親》中現實與回憶的黑白與彩色的對比,都是張藝謀在用色彩講故事,並且是講的非常細膩的那種,讓受眾看了之後,不自覺的就被帶入到故事當中去,突然之間就被打動,因為張藝謀導演將色彩在電影中的敘事與造型作用,運用到了極致。
其次,張藝謀導演的作品風格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張藝謀導演在電影中,不管主人公的身份地位是怎樣的,他總是通過一種近乎主管的態度去深入探尋劇中人物的心理結構,關心劇中人物的生存環境和命運變化,具有深厚的人文主義情懷。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張藝謀導演對表面風光實則不然的皇後形象的塑造,就具備極為深刻的人文關懷,雖然身份尊貴,但仍然逃不出命運的折磨,只能「高貴而卑微」的活著。這也是張藝謀導演作品裡的一大亮點,不論劇中人物的身份多麼高貴和低賤,張藝謀導演總是能站在客觀的角度上,深入的去探究個人命運與社會命運發展之間的關系,在人物與環境的沖突中,去研究和表現深刻的人文主義情懷,因此,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作品風格,具有極強的人文關系!
『貳』 張藝謀導演的藝術風格分析
張藝謀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
早期張藝謀以執導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藝電影著稱,藝術特點是細節的逼真和主題浪漫的互相映照,善於電影色彩學和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細膩動人的事物。
張藝謀作品的突出特點是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同時也飽含對女性反抗精神的謳歌和贊頌,他在強烈的色彩、大膽的構圖背後堅持了生活的真實和敘事的抒情。
人物評價
在電影人才的提攜上,張藝謀捧紅的「謀女郎」也是媒體和公眾聚焦的對象,鞏俐和章子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電影外,張藝謀「副業」很多。他執導過歌劇、芭蕾舞劇和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系列成為當地的旅遊文化。
拍過北京申奧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傳片以及北京奧運會會徽和火炬的宣傳片。另外,還拍攝過廣告,出版過圖書,設計國慶60周年紀念郵票,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等等。
『叄』 以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為例,談談其創作風格。
1987年,自他執導的首部影片《紅高粱》一炮打響後,一直執著於電影創新探索的他在1999年,又以《我的父親母親》向中國世紀末影壇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創——發展——成熟」這三個階段劃分基礎上,分別從主題內容和語言形式兩個方面,闡釋了這三個時期以「反叛-回歸-整合」為主的創作特徵,以期在新世紀初對張藝謀電影的創作走向作出一個回顧和展望。
從電影的文本世界出發,張藝謀的創作風格可歸納為兩點:一是濃郁,由最初的創作沖動生長暈染而成的一種氛圍;二是朴拗,質朴而執拗的人物性格給影片帶來的相應的表現形態。
他在的電影創作中運用了兩種電影修辭藝術--象徵和誇張,大大加強了電影的造型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賦於他創造的藝術形象以巨大的豐富性和強烈的獨創性。因此,張藝謀影片的象徵、誇張兩大藝術特點,是引導他的電影走向世界、創造電影神話的重……
在張藝謀導演的作品中充溢著鮮明的激情情結,這種情結使其影片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從其早期生活經歷可見,激情一直是張藝謀導演性格的一部分,在藝術創作上更是不斷地反叛傳統和挑戰自我。在其作品中,激情表現在演員的選用到電影主題的選擇、電影語言的創造和人物形象特別是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這種激情在成就張藝謀導演地同時,也顯示出某些弊端。
對於張藝謀攝導的喜劇片《有話好好說》,則一改張藝謀往昔創作風范,著力營構了一種散文化的市井生活景觀,製造了一個散文型的銀幕奇觀。由於敘事視角的改變,該片的鏡語系統也與張藝謀以往的影片大為不同。藉助煥然一新的鏡語形象和自覺的喜劇反諷手法,該片深切地表現出了張藝謀對現代都市灰色人生和人的現代化問題的深度省思。檢舉
『肆』 張藝謀導演電影的風格有什麼變化分幾個階段
從影四十年,張藝謀被許多影迷喜歡著、尊敬著,但也有一些被誤解的地方。我個人很敬佩張藝謀導演,就將看書、看電影、看紀錄片以及聽來的一些故事,梳理成如下八千多字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伍』 張藝謀電影 風格是 什麼
一、改編類電影
張藝謀導演的《活著》就是很典型的小說改編類。通過小說的手法講述電影內容。同類的電影還有《紅高粱》、《金陵十三釵》等。換了一種藝術表達方式,肯定會帶有導演的個人風格,有時會對原著造成極大地改動,例如《白鹿原》電影,就出現了大幅度地變動,個人認為僅僅是套用了故事背景和人物關系。
改編類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長篇類小說有較為龐大和復雜的故事和內容,如何將內容局限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內講述完。例如《歸來》,因為時長限制,便弱化了對陸焉識以前生活的情節。重點表達陸焉識歸來之後的情節。 無論是《歸來》、《紅高粱》、還是《活著》,都高度還原的原著內容。雖然有刪減,但不失真,劇情緊湊而不缺失,高度還原作品。
二、時政類電影
《秋菊打官司》,《一個和八個》都是直接反應在社會問題,通過媒體的方式,讓大眾直接參與到時政問題的討論中。而且直接使用記錄片的拍攝手法,與之前的構圖意識強烈的電影截然不同。偷拍視角,停機再拍,靜止機位,高度還原的場景,大幅度的使用。這在當時整個電影事業在進行多元探索的時候是難得可貴的。
三、反思類電影
無論是《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金陵十三釵》等,都是討論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較量。討論著體制內人的掙扎和情慾的斗爭,而這些斗爭和掙扎帶走明顯的思想烙印,值得人們反思。
四、商業類電影
不能不說,張藝謀電影中另一部分可以在中國電影發展史留下痕跡的就是商業電影類型。也是因為張藝謀,中國電影史上誕生了一個最為顯著的商業片類型——「大片」;從《英雄》開始,《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開創了中國式大片美學和傳統武俠的結合,呈現了極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張藝謀結合國際視野,使用大明星、大製作、大場面、高曝光、營銷手段等方式,將中國電影推向了經濟的前沿。張藝謀電影創作的新變化給電影人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從這幾個方面不難看出,雖然,做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但張藝謀並不局限於自己的風格和主題。當陳凱歌沉浸於歷史與人文的反思,當黃建新沉醉於對城市迷茫的反思,當田壯壯醉心於對宗教的詮釋,張藝謀已經不單單局限於「文化批判」了。
其實張藝謀的創新突破更多的表現在拍攝手法上,也就是視聽語言的表現上。視聽語言是電影獨特的語言,那麼它的變換也就能直接反應導演的風格變換。
一開始的《紅高粱》大面積地使用紅色,相較與第四代導演大量使用自然光,這次變化是革命性的。為了表現出對生命的禮贊,大量使用紅色。也正是這種類似於中國畫的潑墨式的手段,成了大陸電影打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緊接著,《大紅燈籠高高掛》摒棄了《紅高粱》那種大寫意的手筆,一切的故事鎖定在四面封閉的深宅大院中。利用這個封閉的空間, 將電影中封建禮制對人的壓製表現到了極致。尤其是在影片最後使用的連續疊化中的「囚」字形結構,直接表明了主題。張藝謀的拍攝手法其實更多的是對第四代導演的紀實類拍攝手法的顛覆,更多地打開了人們對電影的探索。
之後,《秋菊打官司》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偷拍視角的引用,紀錄片化的風格。徹底打開了人們對電影本質和內容的探索,不必拘泥於形式。也正是這種土的掉渣的表演直接反應中國農村的本質現象和對法制的思考。又一次引起了國際的注意。而後《一個都不能少》和《我的父親母親》都採用了非演員的方式,拍攝手法也更簡潔,直接用靜止鏡頭。使得更具有中國特色,更加真實。
而後的《活著》,小說式的講述方式,更加彰顯的張藝謀的功力。相較與陳凱歌執著於對歷史和人文的思考,張藝謀更多地在探索電影的多元化。可以說,陳凱歌研究了電影的深度,張藝謀探索了電影的廣度。
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張藝謀電影中所承載的東西。
一、悲劇情節
這其實不算是張藝謀的個人風格,第五代導演都偏愛悲劇。可能是特殊的歷史時期導致的。 張藝謀電影中,直面個人人生悲劇的影片是其電影藝術的代表,比如講述個人英雄悲歌的《紅高粱》;女性悲劇視角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講述人生悲劇的史詩視角的《活著》等。
這些電影的內涵性和價值往往都是嫁接在人物和事件的悲劇情節之上的,而其實第五代導演都喜好將人物放置在歷史的大環境中對其進行人性的拷問,去揭示人與社會,人與歷史還有人性的卑劣性。表達這些問題,悲劇的表達方式無疑是最恰當的了。
二、抗爭的女性形象
歷史上女性在社會中只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失去了應有的話語權和地位。 女性的定位是以男性為坐標,處處體現出男性 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而在張藝謀的電影中,女性形象多為抗爭的女性形象。從《紅高粱》到《金陵十三釵》 展現了中國不同時期的女性在社會地位中的真實寫照,是按照不同時期男性的觀賞愉悅不同而安排女性的命運,由此表現出中國兩性關系雖具有隱蔽性,卻又不乏可見性。
三、濃烈的色彩
無論是《紅高粱》那種寫意式的大紅,還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給人印象深刻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都無不彰顯這位導演表現手法的彈性與張力。可以說,張藝謀的色彩運用成為一種辨識度,一種標簽。大量的、精準的使用色彩表達出導演對電影的掌控力。
其實總體來說,張藝謀一直在求變,不斷在突破,同時也保留著自己的個人烙印。張藝謀無論是對中國電影本體的創新,還是對電影產業的商業化發展都有著顯著的貢獻。
『陸』 張藝謀電影風格,從主題、情感、人物、敘事、文化、藝術語言六個方面分析
張藝謀的每部片子都很好哦!裡面的美女,和猛男我都喜歡,故事情節也比較引人深思,留有懸念,耐人尋味
『柒』 張藝謀的主要成就和主要導演風格特徵
主要成就:獲得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紅高粱》)。
導演風格特徵:善於運用鏡頭表現故事內容,重視畫面的色彩對視覺的沖擊。這和張藝謀本身是學攝影出身有很大關系
『捌』 張藝謀導演的創作風格
在為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群體中,沒有任何一位導演的電影藝術創作像張藝謀這般「漂浮不定」。作為攝影師參與創作的《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等由於受到了導演的創作思路的限制,使得其溶解於攝影技巧之內的藝術創作才能還有限。但是當1987年《紅高粱》橫空出世之後,其電影的藝術創作始終走在了中國導演們的前沿。什麼是風格?張藝謀的同班同學,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曾說:「影片分析手冊」,那麼電影風格除去蘊藏在其內部深刻的主題闡述之外,最能夠為觀眾所觀的就是視聽語言的創作。張藝謀電影的藝術風格則主要是通過視聽語言的創新與探索和主題闡釋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變更的。
當然,張藝謀電影中所蘊藏的主題,一直都有與第五代所傳承和發展的「文化批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第五代導演的電影一般都會將人物放置於歷史(古代和現代均有)和事件中去,去探討人性和內心最純粹的表現。陳凱歌醉心於歷史的解析,黃建新醉心於都市的迷惘,田壯壯醉心於宗教的詮釋,而張藝謀的電影主題,一直都離不開對傳統的精神家園的反觀。《紅高粱》所表現黃土高原上人們天然的「精神勁」;《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所反應的傳統封建文化對新生女性思維的壓制;《秋菊打官司》中表現農村法制思想的萌發;《我的父親母親》中對於純真萌生的愛情的一種渲染;以至於張藝謀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釵》所呈現出的那種社會主義主流思潮「革命主義精神」,這些都深刻的反應著張藝謀本身對於個人和群眾內在精神生活的寫照。張藝謀的電影與陳凱歌電影關於電影主題性和內涵性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陳凱歌更加註重於歷史和文化的反思,而張藝謀則更加註重於人物精神的反思,尤其是歷史文化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反思。
張藝謀的電影風格從1987年《紅高粱》到2010年的《山楂樹》之戀,可以呈現以下的幾種大的宏觀劃分,但是劃分之中也有小的區別。
『玖』 張藝謀導演的創作風格
在張藝謀導演的作品中充溢著鮮明的激情情結,這種情結使其影片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從其早期生活經歷可見,激情一直是張藝謀導演性格的一部分,在藝術創作上更是不斷地反叛傳統和挑戰自我。在其作品中,激情表現在演員的選用到電影主題的選擇、電影語言的創造和人物形象特別是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這種激情在成就張藝謀導演地同時,也顯示出某些弊端。
『拾』 用早期電影心理理論分析張藝謀的影像風格
http://video.sina.com.cn/v/b/50343924-1147910797.html 這個網址是 中國電影力量 導演篇 張藝謀篇 如果我們要在世界電影格局中標注一個具有符號 意義的影像風格和坐標意義的電影人物,那麼這個人一定只能是張藝謀。多年來,張藝謀以其強烈的影像風格和獨特的導演訴求在電影的多重領域開創和拓展了中國電影的空間,從他導演的處女作《紅高粱》開始,張藝謀的電影不僅為中國電影帶來了一系列的榮譽,更為可貴的是他在電影的追求上一直不滿足於既有的成就,而是不斷地追求變化和嘗試不同的可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藝謀可謂是中國導演中的拓荒者和領航人